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76 页/共 479 页
○迎仙寨府东北四十里。其地有迎仙桥,下即子鱼潭,洪武二十年置巡司。《志》云:宋初司置于县东施水亭。熙宁四年,徙迎仙市之北。崇宁元年,圮于水,徙迎仙市之西。明初改建于此。有城,前临海,后负江,为商民辐辏处。又冲沁寨巡司,在府东六十里。有城,三面阻海,与岐头、三江、澳港相接。《志》云:司旧置于兴化县寻阳山下,洪武二十年徙。又嵌头寨巡司,在府东南九十里,旧置于莆禧镇。洪武二十年徙置。有城,界山海间,为登涉要地。又青山寨巡司,在府东九十里,旧置于府东三十里之南哨,亦洪武二十年徙置于此。有城,东西南三面皆阻海,夷舟多由此入,南日山峙其南,渡海不过五十里,为郡之门户。○吉了寨巡司,在府东南华胥山下,有城。洪武二十年,置于仙游县之潭边寨,后徙今处。《郡志》:司距城八十里,前控南日,右引小屿,左带湄洲,迫临大海,东有吉了水寨。又大洋巡司,在府西北八十里山谷中,蹊径丛杂,奸民啸聚。万历中,增置今司。
莆禧镇府东南九十里。或曰即古之莆口。陈天嘉五年,陈宝应据建安、晋安二郡,章昭达等讨败之,宝应逃至莆口,昭达追擒之,即此。明洪武二十年置所,寻筑城,置仓于此。《志》云:镇旧有莆禧税课局,洪武三年,徙于县东之下渚,正统二年废。又有莆禧河泊所,亦明初置,寻移于府东南数里。成化间,移于吉了澳,寻复旧。○黄石市,在府东南二十五里,民居环聚。旧有黄石税课局,本宋之黄石务,其后徙置不一。元至正中,改建于此,明初改为税课局。又有黄石河泊所,洪武十八年置,亦在府东南,今皆废。《志》云:府东南有国清市,亦处也。
涵头镇府东北二十里。亦曰涵头市。路通永福、尤溪诸径。洪武初,置莆田税课局于此。莆田河泊所亦置焉。《盐鹾考》:元至元十六年,于涵头市设勾管司董鹾事。延二年,改为司令司。明洪武二年,改为福建都转运盐使司,分司分统上里等场盐课司。所辖凡二十四团,皆产盐处也。
南日寨在府东南。《志》云:府东平海卫东有旧寨,设于海中南日山下,北可以遏南茭湖井之冲,南可以阻湄洲岱坠之厄,亦要区也。景泰以后,移于吉蓼之东,仍以南日为名。旧南日弃而不守,番舶北向泊以寄潮。论者以为自弃其险。然而孤悬海中,大约与泉州之浯屿情事相类云。○崎头镇,在府东八十里,初置巡司,后改为城堡。嘉靖中,倭贼陷兴化府,官军击之,倭贼走平海卫,欲掠舟泛海,乃结巢崎头城,官军击之,败绩。贼乘胜陷平海卫。戚继光等合兵击破之。《志》云:镇东至平海卫十里。
林墩在府东南。嘉靖中,戚继光大破倭贼于此。《海防考》:平海卫墩台有小澳、石狮、砺前、新浦、三江、埕口、崎头、澄港、湖边、石城、蔡山、石井等一十二座。○莆阳驿,在府治北,元置。明因之。又有递运所在驿南,洪武十七年置,后废。
仙游县府西八十里。南至泉州府百五十里,东南至泉州府惠安县百有二里,西南至泉州府南安县百七十里,西至泉州府永春县百十里,西北至泉州府德化县百三十里。本莆田县地。唐圣历二年,析置清源县,属泉州。天宝初,改曰仙游县。宋因之。绍兴十五年,议筑城以御寇,不果。乾道中,仅营四门。明正德初,创筑土城,复以砖,寻圮。嘉靖间,改用石砌。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鸡鸣城县东七里。相传越王无诸所筑,俗呼城山,又名铁山。旧《经》云:其城灵异,不假版筑,或呼为鸡子城。其相近者又有彭城,遗址并存。《寰宇记》:县东又有蜿湾城,俗呼为越王城。○兴化废县,在县北七十里,与莆田县接界处也。
○二飞山县北五里。《宋志》作大飞山,县之主山也。蜿蜒数百里,屹立为二,高可千仞,其形翼然作飞扬之状。下有钟鸣、马鞍二山,东为将军山,顶若兜鍪。稍北为瀑布山,悬崖数千尺,飞瀑泻下如练,下有龙潭。又《九域志》:大飞山有平湖洞,其地有平湖数顷,一夕风雨暴起,旦见此山耸峙,因名大飞。唐景福初,王潮自泉州遣兵攻福州,平湖洞民请以兵船助之,即此。
九座山县西北七十里。重峦叠嶂,中巍然高峙者凡九。其居中而尤峭拔者,曰盘髻峰。又北十里曰大汾山,与福州府永福县接界。○梁山,在府西北四十里,平田中突起一峰,层峦插汉。其东南五里为泗洲台山,一名仙人台,亦高耸。《志》云,县南三十里有九峰山,亦曰九仙峰,云兴即雨。又南十五里为九龙山,山分九支,并峙者曰铜鼎山,势甚雄壮。又新峰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其高凌天,顶平如掌。
九仙山县东北百里。脉自永福县来,至此特起一峰,其西为高望山,连绵高耸,可以远眺,风日澄霁,海在目睫。南为双髻山,北为仙人台,皆以何氏九仙得名。山之下为何岭,俗呼寒硎,亦曰寒岩,又曰古荷城,亦曰何岩。临九鲤湖,东有石洞,可坐百余人,绵亘数十里。其西曰南湖岩,峰峦耸秀,下瞰平湖。又西曰高阳山,亦名谷目山。崇林幽翳,居人剥木以识所从入之路,因讹为谷目云。又盘龙山,在九鲤湖西南,高千余仞,律不可登,上有白云洞。
石所山县东北六十里。高数千仞,盘踞百余里,何岩居群峰之上,而此山又居其上。巅有乌头岩,石黟黑,浮海者望以为的。其下平坡十余里。顶旁为云居岩,下视空阔,沧海渺茫。岩高千仞,而有方沼潴其巅。相近又有滴水、鸣山等十余岩,《志》云:石所在何岩之东,紫帽之西。其紫帽山,石壁削成,有麦斜岩诸胜。○寻阳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山自西北来,峙为三峰,中大雪,北仙台,西香炉,极为雄伟,左右环叠,峰岩甚众,并称奇胜。
蔡溪岩县东北八十五里。岩前有石如双阙,曰石门,颇高广。石门之北峭壁环立,上有瀑布,悬流数百丈,瀑之尽处为龙潭,深不可测。流而为溪,是为蔡溪。石门之下有幻游洞,岩水至此,会流如奔雷,潴而为湖,湖之旁峰峦环峙。○北坑岩,在县南,岩石周环如城。元末乡人避寇于此。又石碑岭,在县南,岭路甚峻,有石立道侧,平阔如碑。县南又有马岭,皆通道所经。
○九鲤湖县东北六十里万山中。湖之前山曰飞凤,后山曰高阳。盘旋环抱,湖潴其中。《志》云:九仙诸山自永福而下,重山稠叠,几百余里。至此石峡天开,悬崖无际,数百里之水来入石窍,石穴中潴为石湖,湖水日夜从高坠下,岩石あだ,水流喷激,洞心骇目。春夏之间,其观尤伟。湖上有何仙祠,相传九仙丹成,跨九鲤上升处也。湖之北为黄鸡滩,南为茶槽潭。湖水东南行,被崖而下,为瀑布,而潭,而陂,又绕山而行,数十曲而为莒溪、为寿水,其终入于海。此其大略也。中分九氵祭:一曰雷轰氵祭,在湖东。何岩之水出而西流,奇石当其中,氵朋氵訇击荡,其声如雷。一曰瀑布氵祭,在雷轰西,相去五十步,奇石悬流,如澡练然。一曰珠帘氵祭,在湖西,水从岩飞下,去地千仞,喷沫如散珠,稍卑则缕成帘也。一曰玉箸氵祭,从湖西南盘龙山顶灌下,忽岐为西,直下白云洞中,宛如玉箸,亦曰玉柱氵祭。一曰石门氵祭,去玉箸西北里许,氵祭中奇石参差,有二石亭亭如门,<谷含><谷牙>水流其中。一曰五星氵祭,距石门二里有五石相聚如星。一曰飞凰氵祭,去五星三里,即飞凤山,峙于湖前者,其高百仞。十里之外,有泉萦回,注而为氵祭也。一曰棋盘氵祭,距飞凤里许,氵祭中卧一巨石,宛若棋盘。一曰将军氵祭,距棋盘数里,氵祭中有两石鹄立,如武夫当关之状,自湖至此,不啻二十里,皆猿崖鸟道,登陟甚艰。《邑志》:湖之奇以九氵祭,一氵祭或五里、十里,远者二十里,皆两山夹峙,奔流界乎其中,道路迂回,奇胜不可名状。从将军氵祭南出,为莆田县之莒溪。○赤湖,在县南四十里枫亭市之西,昔时周环五里,土色皆赤,下为焦坑,流入枫亭溪。
游洋溪在故兴化县西。上源有郭洋、银岩等溪,汇流而东南,有寻阳溪流合焉,入莆田县界,下流为南荻芦溪。○三会溪,在县西十五里。有三源,皆导流诸山涧中,汇而为一,又东南汇群溪之水,流入莆田县界,下流合于木兰溪。《志》云:县西七里有神堂溪,十里有大济溪,四十里有大目溪,俱汇于三会溪。又有佘溪,源出永春县,流合大目溪。
仙溪在县城南。一名大溪,一名南溪,又名蓝溪。西北受永春、德化之水,东南流,至县前环绕如带,又东南汇诸溪水,亦合于三会溪。《志》云,县南有可溪,出县南二十里之香山。又有九溪及周溪,皆在县南十里。又东南有蒋溪,及县东十五里之昆溪、安吉等溪,下流皆会于仙溪。○枫亭溪,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其上流为皂洋、吴坑诸水。又东有九龙溪,西有赤湖、焦溪,皆流合焉。南出双溪口,入太平港。港即溪海会流处也。《志》云:双溪港亦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一名沧溪,其南为太平港。又沙溪在县东南四十里,溪旁有沙溪市,南流合枫亭溪。
何岩水在县东北何岩下。源有三,皆出山谷中。其下流一出濑溪下木兰陂,一出鲤湖下莒溪,一出龙津下延寿溪,并注于海。《志》云:县南七里有圣泉,亦号龙井,虽旱不涸,灌田十余顷。
○白岭寨县西四十里。有巡司。《志》云:洪武二十年,置枫亭巡司于枫亭驿,寻改置于莆田县小屿山上,曰小屿寨巡司。筑城置戍,嘉靖三年,以山寇窃发,移置于白隔岭,而小屿巡司废。又陈疃关,在县南,又南即惠安县界。《闻见录》:仙游西南数十里有大埔厄,又数十里至长岭,即晋、惠两县界,县西又有石狮隘,接永春县界。嘉靖中,倭贼常出没于此。
枫亭驿县东南五十里。唐为风亭馆。宋为太平驿。元至正七年,改为枫亭驿。今因之。东北去府城六十里,东南去泉州府惠安县五十里。
附见:
兴化卫在府治东北。洪武元年建。○平海卫,在府东九十里。洪武二十年置,并筑卫城,周四里有奇,有门四,领莆禧所一。
守御莆禧千户所府东九十里。亦洪武二十年建筑。城周三里有奇,有门四,三面濒海,西面为濠,西南有文甲澳,又有嵌头、青山诸港口,皆为滨海要地。《海防考》:莆禧墩台有山柄、文甲、嵌头、东湖、山西凡五座。
◇福宁州东至海六十里,南至福州府五百四十五里,西至建宁府八百五十六里,北至浙江温州府五百九十里。自州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十七里,至京师六千六百七十七里。
《禹贡》扬州地。周闽越地,秦闽中郡地,汉会稽郡地。三国吴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宋、齐因之。隋属泉州。大业初,属建安郡。唐仍属泉州。开元初,改属福州。宋因之。元至元二十三年,升为福宁州,属福州路。洪武二年,州废。成化十九年,复升为州编户五十三里,直隶福建布政司,领县二。今因之。
州北瞰永嘉,南屏侯官,山川险峻,实为要地。《防险说》:闽兴、泉、福、漳之地,皆滨海要冲。然莫有如福宁之尤险者,盖地势自西北而东南至会城尽之矣。而福宁又在东南,突出海中,如吐舌然。其左为瓯、括,海居东面;其右为福、兴,海居南面,福宁独当东南北三面之冲。岛夷入寇,必先犯此,故防维最急也。
○长溪废县今州治。本温麻县地。唐武德六年,析置长溪县,属泉州,旋省入连江县,而以县治为宁远镇。长安二年,复置,寻改属福州。元升县为州,改曰福宁。明初降州为县,后又升为直隶州。《城邑考》:州城,洪武四年筑。二十年,增拓东城。永乐五年,复修治。成化十七年以后,屡经营缮。嘉靖三十四年,复拓城西。三十七年夏潦。明年,倭寇来犯,又值淫潦,城圮,寻复营筑。今城有门四,周六里有奇。
温麻废县州南三十里。晋太康三年,析侯官县温麻船屯置温麻县,属晋安郡,盖治于此。隋开皇九年废,唐改置温麻县于今连江县境,而以废县地置长溪县。今州南有鼓楼山,古城村盖因废县为名。
○龙首山在州城北。分为五枝,又名五叶莲花山。山巅平旷,唐末黄巢犯闽,尝屯兵于此,号黄巢坪。坪西有井,广丈许,其水清Г,名曰圣水。又有东西石涧,下北城外濠而入水关。《志》云:州东门外有华峰,下有雷坛。元末州尹王伯颜与山贼王善战,不利,见执于此,死之。又城南三里有南峰,峰顶岐首有三,亦曰三台山。《郡志》:龙首山峰峦峭拔,为州主山。前挹长溪,东抱华峰,西接莲坡。水光山色,映带城郭。又有金字山,在州治东北,高耸如龙首。嘉靖三十八年,义兵歼寇于此。其东为狮山,城东北曰大沩山,以唐景福中,僧建大沩院于此而名。县东有小山,最高峻。又明宗山,在龙首山西,亦曰莲花山。
松山州东十里。下有松山港,昔时风涛险恶,岁患溺舟,后流沙渐合,有径可行。正统九年,徙置烽火寨于山下。其对峙者曰后崎山,山全体皆石,巨细磊,争奇竞秀。又铁嶂山,在州东十二里,壁立千仞,其色如铁,一名昆冈。相接者曰马冠山,亦名昆田山,山势连亘数十里,高耸凌空,形如半月。《志》云:松山东南海中有断屿,名火焰山,又名屏风屿。嘉靖三十八年,倭贼突犯州境,参将黎鹏举等击之于屏风屿及镇下门、三沙海洋,皆败之。镇下门见浙江平阳县。
洪山州南三十五里。势极高峻,望温、台如在掌间,《志》以为州南第一山也。葛洪旧尝隐此,因名。有泉一泓,通海,名曰海眼。其西有数峰连接。又小洪山,在州西南五十里,以高峻亚于洪山而名,亦曰红山。有天池,阔二三亩,四时不涸,名曰龙潭。又霞浦山,在州南四十里,中有青、黑、玄、黄四屿,日出照映,江水如霞,故名。又南十里曰罗浮山,相传此山浮海而来,泊船山下,可避北风,南风则石崖齿齿难近。嘉靖三十七年,倭贼流劫罗浮,官军御却之。防倭水寨船多集其下。相接者曰水澳,山旁又有石笋山,峰峦耸秀,上有清泉。又南曰文崎山,与武崎山并峙海中,广袤五里。○南金山,在州南六十里,一名大金山,居民环其下,广袤二十里。其南一山曰小金山,相近者曰浮瀛山,一名浮膺山,上有四澳,下临溟海,一望千里。宋元间居民蕃庶,明初俱徙入内地。
望海山城西北七十里,去海百余里,势极高峻。上有石池,四时不涸。又柘洋东山,在州西北百二十里,东望海外数百里。诸山皆在履舄之下,悬崖耸削,积雪不消。有泉一勺,大旱不竭。元末有袁天禄者,率其昆弟保柘洋,为泰安社州,赋税讼狱皆归焉。元授以江西行省参政。明初纳款,世居此地。嘉靖末,倭贼寇其颓堡,不能下。
大姥山州东北百里。群峰林立,得名者三十有六,为境内之望。又北数里曰草堂山,本名灵山,以林嵩筑草堂其中,改今名。岩石甚胜。余详见前名山大姥。○嵛山,在州东南海中,山高而中坳如钵盂,旧名盂,山有三十六澳,旁有艮山,有日屿。东有七星山,以七石浮立海面如七星而名。嘉靖中,官军尝败倭于此。《志》云:出州东门三里迤南而西,水天范范,浮于水面有台山、官澳山、屏风山、筋竹山、四泷山,皆在烟波浩淼中,难以里计及其方隅也。又秦屿,在州南海中,为防戍要地,巡司置于此。
泗城山州西南五十余里。危壁峭立,有巨石,黑色,名铁印山。下多屯田军营,东隔溪有小马山,又白瓠山,在州南大海中,白如瓠,山脊与宁德县接界。《志》云:州西南六十里又有竹屿,其相近者为孤山。嘉靖三十五年,倭贼自宁德县遁入福宁州界。官军追败之于此。
桐山州西北百六十里,接浙江平阳县界,其地险厄,可以戍守。嘉靖三十九年,倭贼自州城流劫至桐山,指挥卢等击败之,贼还,复击败之于同坑,既又追破之于蒲岐。今设营置戍,为浙闽要隘。同坑,见浙江泰顺县。蒲岐,见浙江乐清县。○天竺山,在桐山东南,其相近者有半岭,《舆程记》:半岭在桐山北二十五里,为往来之通道。又北十五里即分水关。
石马岭州北百三十里,有巨石危立如马。又西北三十里即桐山。又北四十里为分水岭,接浙江泰顺县界,有关,浙闽分疆处也。又王头陀岭,在州东五十里,北连九岭,崎岖险峻。宋时王头陀砌石为路,嘉定中,县尹杨志复用石修砌。○池家岭,在州西北四十里,中有古涧,深百余仞。又有石门,俗呼仙人洞。《志》云:州西有杨梅岭,产杨梅。宋开禧中,僧砌岭路,自岭而下,东抵九里亭,西抵十八溪。嘉定十六年,令杨志用石砌,悉平荦确,亦名杨公路。
○海州东南百里。《志》云:州境海环三面,其在东北者,三沙海,形势陡绝,最为险要。沙埕寨称首冲,蓁屿次之。而泥坪防卫港口,松山逼近州城,水则烽火寨,陆则左右营。又有桐山、闾峡、下浒诸处,分防水陆,与连江县之定海所,州南之大金所。联络控制,并为州境之险云。
长溪州西四十五里。源出浙江庆元县界,流入境,经福安县而东,会柘洋水达州城西,又南经古镇门入海,迤逦数百里。唐因以长溪名县。旧《志》:州西南百七十里有白水江,又有霞浦江,与砚江相接,东流入海。○倒流溪,在州东三十里,源出东北九十里之乌岩,西南流经此,因名。冬夏不竭,溉田万顷,下流入海。
松山港在州东南松山下。上接诸溪涧之水,至松山前,与海潮汇。前有沙洲,后有沙径,海航多泊于此。又松罗洋,《志》云:在州西北七十里,其地有九湾十八折,又七十里至福安县,今有松罗公馆。
○分水关州西北二百里分水岭上,接浙江泰顺县界,今详见泰顺县。《志》云:州东北有叠石关,与分水关俱王闽所置,以备吴越。又州北有后崎关,亦闽置,宋建炎中建,贼范汝为作乱,里人拒之于此。又有营头关,在州南霞浦山前,有小屿跨海,与大山接,中可容数百人。宋绍兴中,邑人尝守此以拒海寇。○古镇门,在州西南,长溪之水会州境及福安县诸溪涧水而入海,一名白马门。又渔洋蓅,在州南三十五里,两旁皆海,中一径如蜂腰,去海甚近,而隔绝不通,因名。
大镇州东北百里。旧为蒋洋巡司,在州东北八十里。洪武二十年移置于蓁屿堡,改今名。有城。又水澳巡司,在州东百里,旧为桐山巡司。洪武二十年,移置于此,改今名。有城。嘉靖中还置于桐山堡,为芦门巡司。又清湾巡司,在州东北五十里,本置于州南百里,曰西臼巡司,洪武二十年,移置于牙里堡,改今名。亦有城。又高罗巡司,在州南五十里闾峡堡;延亭巡司,在州南百里下浒堡:俱洪武二十年置,有城。《志》云:州东南又有松山巡司,亦洪武二十年置。二十六年,又置河泊所于此,嘉靖中司革。○柘洋巡司,在州西北百二十里,西南至福安县百里,有柘洋故城,元末创为保聚处。正统六年,增置巡司,以备山寇。《通志》:州境又有库溪、小澜、盐田三巡司,俱元置,明革。
烽火门水寨州东松山下。永乐十八年,创设于三沙海面,既以倭寇入犯,拨卫军及大金所军协守。正统九年,议者以为风涛汹涌,不便栖泊,乃移于松山下,增拨官军,以备倭寇。○流江寨,在州北百里,与平阳县接界,即横阳江南岸也。《海防考》:烽火门之要有官井、流江、九澳诸处,为贼船必泊之所,备御最切,而流江与烽火门尤为犄角之势。
三沙寨在州东北。相近又有清湾寨,与清湾巡司同置。又东北有可家、黄崎、小、大等寨,州东百余里又有南镇、水澳等寨,俱属福宁卫。○高罗寨,在州西南,与高罗巡司同置。又有下浒、延亭、车安、西臼,与高罗共为五寨,俱属大金千户所。又延祥寨,《志》云:在州南,宋淳三年置,有水军千人。州城北又有金城寨,在金字山上,压城而峙。嘉靖中,倭登是山攻城,城几陷。万历二十九年,置寨于此。
沙埕堡在州东北。《海防略》:沙埕征榷要冲,商民辐辏,三面俱海,贼所垂涎。而蓁屿堡地亦滨海,民殷庶,蓁屿而下,为三沙信地,襟山带海,旧设土堡于相近之高岩,以防海口。○湖平,在州东三十里。嘉靖三十五年,官军败倭贼于孤山,又追败之于胡坪,是也。今有湖平铺。
温麻驿州西五里。又西有盐田驿,又州东有倒流溪驿、饭溪驿,州北有桐山、分水二驿,俱宋乾德初置,元废。今州治东有馆驿,旧置于西门内,正统七年改置今所。又州西南四十里有盐田公馆,州西北八十余里有杯溪公馆,俱成化中置。
宁德县州西南二百二十里。西南至罗源县八十里,西至古田县二百六十里,北至建宁府寿宁县二百二十里。本长溪、古田二县地。唐开成中,置感德场。五代唐长兴四年,王闽升为宁德县,属长乐府。宋属福州。元改属福宁州。明初仍属福州府。成化九年,复改隶福宁州。《城邑考》:县有土城,王闽时筑,后毁。正德初增修,嘉靖四十年倭毁,四十二年改筑,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三里。
○白鹤山县西一里。俗名西山,秀拔千仞,南连飞鸾诸山,北接莲花诸峰,山下悬崖峭壁,空洞幽深,容数十人。泉水清冽,是为龙湫。其西南即白鹤岭,石磴が,纡回百折,盘曲而上,海上诸山皆入延眺。岭之南,飞泉百丈,名南山氵祭。岭半有黯井,味甘美,四时不竭。
金瓯山县东南十六里。若金鸥浮于水面。与酒屿、猿毛、大小金崎、橄榄诸屿,联络海中,而此特近,四际平旷。亦名覆釜山。又梅溪山,在县南二十里,东接飞鸾岭,南俯大海,鸾溪绕其下,其相属者为勒马山。又有杨溪山,俱环拱县南。又城澳山,在县南四十八里,四面环绕,如城郭然。内有南北中三澳,可容万人,然四际皆海,中无所产,人迹罕到。○骝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峰峦秀拔,形如骅骝奔驰入海之势。滨海有官扈山,地势坦舒,土壤饶沃。相接者为扈崎山,山下有三江洋、三渡洋,又有官井洋,出洋即渺茫大海。嘉靖中,设官井洋水寨,为控御之所。
霍童山县北七十里。《名山记》:山高三千四百丈,周围三百里。《道书》以为霍林第一洞天。白玉蟾云:此山周环九十九峰,诸峰俱备,名著者三十六,最胜者四十八。唐天宝中,名山曰仙游。王闽时,封此山为东岳。《列仙传》霍童作霍桐,去平地七里,巅甚平旷,有甘露池、海酋井及石廊、石室,昔有神仙霍童居此,因以名山,亦谓之鹤林山。山后有大童、小童诸峰,奇胜错出,亦谓之四十八景,东有高盖山,山之别峰也。西有支提山,去霍童二十里,历数十峰乃至。峰峦围绕,岩谷幽深,更为奇胜。叶氏曰:闽境之山,西则武夷,东则霍童,而霍童深广奥僻,岩峦洞壑之奇,不能以耳目尽也。
凤山县北百二十里。卓立万仞,傍分两翼,如飞凤然。上有凤池及飞石岩诸胜。○石堂山,在县西百二十里,上有岭,路通古田县。岭下有塘,名石塘,亦曰唐溪,汇为蛟潭。东麓有双柱、翠屏诸峰。
石壁岭县北十里。石壁峭拔,高入云霄。上有泉,出巨石上,甚清冽。下有溪,与瑞迹溪环绕里中,谓之双溪。溪旁小山曰龟屿,与石壁相连。嘉靖三十五年,官军击倭贼于此,败绩。○新岭,在县北百六十里。有大小二岭,上有瀑布泉,群峰围绕,并称奇胜。又北六十里有麻岭,路通寿宁、政和二县,巡司置于此。又有显圣岩、玉屏峰,皆耸秀入云,形状奇崛。
飞鸾岭县南二十里。形如飞鸾展翼,与勒马、梅溪诸山冈脉相接,逶迤曲折,达罗源县境。下有飞鸾渡,即飞鸾溪所经也。东麓有百丈氵祭,名栖云潭岭。又东有万石岩,中容数百人。又甫岭,在县东北二十余里。《志》云:岭下有东墙渡,通宝丰银场。○瑞峰,在县东三十里海上,秀拔万仞,与白鹤峰对峙。其相并者,有嵩屿、黄湾峰。又五马峰,亦在县东南,《志》云:县捍门山也。五峰列峙如马,县南诸山皆趋海,海滨垂尽处,忽五峰突起,高出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