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75 页/共 479 页

○海县东北十五里。又东南接连江,至海二十五里。滩澳浅僻,不利登涉,故县境之防御为略。《通志》:县东北至大海,盖二百里也。   罗川在县城西。源出县西境蒋山,接金钟潭,流经四明山下,合四明溪,又南流分三派,曰中溪、曰南溪、曰后张溪,流经松崎山,达于海,亦谓之松崎江。○黄沙溪,在县东,又有九龙、起步等溪,皆流达于松崎江。又环溪,在县治南,其东会南北二溪,萦回环绕,亦注松崎江。   霍口溪县西四十里。源出古田县境,流入县界。又南入连江县境,注于鳌江。○龙湫,在县西南金钟山下,又一在县南福原山,两山相去二十里,而泉脉相通。   ○应德镇县南二十五里。与连江县接界,为往来通道。应德铺设于此。《志》云:县东北五十里有南湾巡司,元置于廉山,后徙于此。明初废。又有四明驿,宋建炎三年,置于县西二里,元至正中废。   古田县府北二百八十里。东至福宁州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二百二十里,西南至尤溪县二百里,西北至建宁府政和县三百二十里。本侯官及尤溪县地。唐永泰二年,析置属福州。刘句曰:开元二十九年,开山峒置。误也。宋因之。明弘治十三年,始筑县城,西北跨山,东南滨溪,周七里有奇。编户五十三里。   ○古田废县县西南三十里。宋太平兴国五年,徙县于水口,就津陆之要。端拱中,复还旧治。今为水口驿,东南至府城百八十里。延津上游,此为锁钥之口。《志》云:宋迁县后,设监镇官莅此,元革。今盐运分司设焉。有浮桥横于江津,朝夕验放,亦曰水口关。自水口而上五里,有塔岭亭,西往南平,北往古田,分岐于此。   ○翠屏山在县治北。以形似名,县之主山也。旧名环屏。又城东有龟山,其东麓曰金仙岭,石磴盘曲,登之可以望远。○北台山,在县西一里,高耸如台。又西为黄蘖山,上有宝峰,峰下有小湖,湖东为桃溪,以其地多桃也。旁有桃坞,又有桃洲。   五华山在县西南。五峰连峙,峭拔千仞。一名大仙山,亦曰大佛岭。又极乐山在县西北,山后有岩,曰仙岩。又北曰凤峰,最高秀,相近者曰天宫岭、覆舟岭,俗名福全岭,曰石崎岭,层次相接。○鼓山,在县东百里,其西有旗山,又有马山,在旗、鼓之间。又北有杉洋山,山多竹,可为楮。   牛头岭县东北十里。岭高而远,陟降二十余里。又有清风岭,在县西南百里,接延平府界。○摸天岭,在县东南二十五里,纡回峻绝,南滨大江。繇陆路趋延津者,道出于此。石磴崎岖,最为艰险。   ○建江县南二十里。自延平府流入县界,经水口驿,滩石错立,至是而尽。建江经此,始出险就平。又东入闽清、侯官县境。   大溪在县城南。溪有二源,俱自北来,至县南合流,委蛇澄澈,其平若镜。二溪夹流县治东西,因亦名双溪。又南为嵩溪,群溪之水皆汇焉,又南会于建江,谓之水口溪,上有嵩溪、馆江头,往来之通道也。《志》云:水口为群溪汇合之处,亦曰渊溪,有关曰渊关,水流宽平,无滩石之阻,故上下舟楫,恒泊于此。○东溪,在县东。又有感溪,亦曰锦溪,甘溪亦曰蓝溪,与县西之西溪,县南之濑溪,俱汇于大溪。《志》云:县境诸溪得名者,以十数计。而东溪为之长,合流后里许,有石滩横截中流,亘东西岸,奔流触石,如鸣玉,旧名洪濑。宋景德间,县令李堪改为鸣玉滩,并置驿于此,绍兴七年驿废。   洗马池县西北六十五里。池周数十亩。《闻见录》:出古田北门三十五里至西溪。又三十里至洗马池。又西北五十里,地名山头。又四十里曰上氵祭。又西三十里,即建宁府城东门矣。虽山溪环错,而路径稍宽,可策马而前也。又从洗马池而西三十里,地名南吉。又经地口、铁场、大坝诸处,即至延平府之吉溪。洗马池,盖当二郡之间道云。   ○杉洋镇县东四十里,有巡司。南至罗源县百八十里,明洪武十二年建。《志》云:杉洋地出银坑,多矿盗。旧设捕盗馆,并郡司马分驻于此,后废,寻复置。又谷口巡司,在县西南九十里,宋大中祥符五年,置于水口镇,为水口巡司。元移于此,改曰谷口。明因之,正统间废。又西溪巡司,在县之西溪,宋置。元因之。洪武十二年废。○南镇寨,在县西百四十里,石晋天福三年,闽主曦之弟延政据建州,攻南镇军,败之。福州西鄙戍兵皆溃。胡氏曰:时闽主增置军于福州、建州之界,遣将杜汉崇监其军,以扼往来要路,故为延政所败。   水口驿即废古田县。宋时曰嵩溪驿,元改今名。明因之,置递运所于此。又西南五十里为黄田驿,宋曰使华亭,元改今名,明因之。又二十里曰仓峡巡司,接延平府界。○石平桥,在县治东南,宋建,寻废。明宣德间,再建复圮。成化十五年重修,为石墩十有一,覆以亭五十六间。又万安桥,在县南,元建。明永乐中毁,成化十五年重建,寻构亭四十七间。   闽清县府西北百二十里。北至古田县百五十里,西至延平府尤溪县百七十里,南至永福县九十五里。本侯官县地。唐贞元初,析置梅溪县。五代梁乾化元年,王氏改曰闽清县,仍属福州。宋因之。县无城,今编户七里。   ○台山县西南一里。山势平衍,其状如台,县之主山也。又南有钟南山,上有盘谷岩。○大湖山,在县东十里,山椒有湖,约半里许。县东北又有凤凰山,形如翔凤。   鼎峰山县西二十里。有双岩,梅溪环流其下。其西曰柽峰,以大柽名。北通尤溪县界。又西曰白云山,山势最高,林木蓊蔚,白云吞吐。中有仙峰巨石。○大帽山,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接永福县界,一名大帽仙峰。《志》云:县南有龙都白岩,高数百丈,常有云雾环绕。又有乌石岩,在县西南,岩险峻,登其巅,众山皆见。又县西有百丈岭。《舆程记》:自岭至尤溪县百里。   ○建江县北十里。自古田县界流经此,为往来之通道,梅溪之水流合焉,谓之闽清口。   梅溪县西五里。源出永福县山中,东北流,经县西,又北入建江。江水浊而溪水独清,故县以闽清为名。又瞿昙溪,在县西南三十里,源出永福县界,流入梅溪。又演水溪,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尤溪县界,流入境,亦注于梅溪。   ○青窑镇在县东。有巡司,元置。明初废。又县南滨溪有税务,亦元所置也。○昙口桥,在县西瞿昙溪口,为往来之通道。   永福县府西南百二十里。东南至兴化府百八十五里,西南至泉州府德化县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延平府尤溪县二百四十里。本侯官、尤溪二县地。唐永泰二年,析置永泰县,属福州。《新唐书》:咸通二年,析连江及闽县地置。误也。宋崇宁初,避哲宗陵名,改曰永福县。明嘉靖三年,始筑城。万历十七年,改筑城东北隅,周不及四里。编户九里。   ○摩笄山在县东北,县之主山也。《志》云:由摩笄溯流而上三十余里,一起一伏,为笔架山,至极乐岩,有洞石之胜。由岩而下,冈脉连络,犹蜂腰鹤膝,行六七里,峙为圆阜,号曰仙掌、平坡,迤逦自东北来,为县前孤矢山,东有展旗山,当溪之冲,襟带环抱,耸秀可爱。   陈山县南十里。中有石龙山,山如龙形,循山之脊为路,俗呼登石龙。通福清,则溪为十八湾;通兴化,则山为十八折。又斗湖山,与陈山并峙,上有四湖,亦名倒湖,湖旁有田。○六洞仙山,在县南二十余里,山极高秀。相近有大张山,穹窿盘礴,傍列群山。   高盖山县西南六十里。峰峦秀耸,常有紫云覆其上,一名紫云山。拾级而上,巨石如墙,道出其中,峰峦泉石,种种奇胜,其最著者,为玉华峰、晏玉岩。王闽时,常封为西岳。《志》云:山之最高者为龙都峰,其下双崖对峙,拔起千仞,宛若洞门。有三石室,峰之顶曰白岩。其别峰曰金支山,以泉色如金也。又观猎山,在县东八十里,旧传越王常观猎于此。元末,故总管王翰避地山中,闻元亡自尽,因亦名官烈山。巅有雁湖,地高水深,与雪峰山相望。   方广岩县东北二十里。峭拔千仞,上有石室,可容千人。县东南又有曹溪岩,上摩苍空,下临深涧,巅有微径,仄足而上,登其巅,一望无际。又白鹤仙岩,在县北二十五里,极高秀,有瀑布悬流。又玳瑁峰,在县西北七十里,即闽清县之大帽峰,音讹也。   ○大樟溪县东五里。源出德化县,流入境。又东入侯官县界,为泽苗江上流。支流曰印溪,俱东行三十余里,入阳崎江,或谓之漳溪。又龙屿十八溪,在县西北,源出福清县界,流经县之龙屿,逶迤盘曲,凡十有八折,流至大樟渡,合大樟溪。○双溪,在县南三里越峰山下。有二源,一曰西溪。一曰南溪。一云出县西南山中者,曰γ口溪。出县西北十七里瑞峰山者,曰氵祭溪。合流为双溪,会流而入于大樟溪。   鉴湖在县东北,一名冲湾潭,清深莫测。《志》云:县治东有龙窟,与鉴湖隔仙掌坡,地脉潜通,形若相应。下流俱注于大樟溪。又有白叶湖,在县南,宋乾道二年,尝修浚。   ○氵祭门镇县西四十里。有巡司,元至元中,置于县南之辜岭,后移司于此,而改辜岭为寨。明因之。《图经》:县北有牛皮隘,道出侯官。西北有大限、西塘等隘,道出闽清。西有三前隘,出尤溪县,西南有炭炉隘,道出德化。又有浮潮隘,出德化及仙游县。又县南有辜岭隘,亦出仙游县。东南有萑平隘,路通莆田县。《志》云:县西南又有嵩口隘,路通泉州府永春、德化二县。○平政浮桥,在县南,跨双溪上。宋绍圣四年建,用舟三十有六。   附见:   福州左卫府治东南,洪武八年置右卫。二十一年,改为左卫。又福州右卫,在左卫西。洪武二十一年,增置福州中卫,在左卫东。○镇东卫,在福清县之海口镇城东。洪武二十年置,并筑卫城,周不及四里,为控扼要地。   梅花守御千户所在长乐县东五十里。本北乡巡司,治梅江头山上。洪武十年,始筑城为备。二十年,移置巡司于蕉山,改建梅花所,增拓旧城,三面距海,南连沙冈,延袤三里有奇,有三门,设兵戍守。城外东南一隅,岁患飞沙渐积,几与城平,每春以所军挑之。嘉靖三十八年,倭贼犯境,复营葺焉。又万安守御千户所,在福清县东南百二十里,洪武二十年置,并筑所城,周三里,有门三。俱属镇东卫。○定海守御千户所,在连江县东北八十里。洪武二十年建,并筑所城,周三里有奇,有门二,隶福宁卫。   ◇兴化府东至海九十里,南至海三十里,西南至泉州府百六十里,北至福州府二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一百四十里,至京师六千四百里。   《禹贡》扬州地。周闽、粤地。秦属闽中郡。汉为会稽郡。吴属建安郡。晋属晋安郡,宋、齐因之。梁属南安郡。陈属闽州。隋属泉州始置莆田县,唐亦属泉州。宋因之。太平兴国四年,分置太平军以游洋、百丈二镇地置,又改为兴化军以仙游、莆田二县来属。太平兴国八年,始移军治莆田县。宋末,改为兴安州。元曰兴化路。明初改兴化府,领县二。今因之。   府冯峙高深,山川奇秀,北屏会城,西翼泉郡,介于两大之间,海道舟车,络绎而至,诚襟要之地矣。   莆田县附郭。晋晋安县地。隋开皇十年,置莆田县,属泉州。大业初,废入南安县。唐武德五年,复置属丰州,寻属泉州。宋太平兴国四年,改属兴化军。八年,移军治焉。今编户二百九里。   ○莆田城即今府城。宋徙军治此,因筑子城,周仅二里有奇,土垣而覆以茅。宣和三年,加筑其上以瓦,周七里有奇。绍定初,复更筑,表里石砌,而覆以砖,称坚城焉。元至正十四年,亦尝修治。明洪武元年,复修葺。十二年,指挥程请辟城东北隅,跨乌石山,东下历前埭、后埭,与旧城合,延袤十一里有奇。城外濠池,左起东北隅,折而南,引延溪之水注之。右起西北隅,折而东,引木兰溪水注之。二水交合,长千七百余丈,西北负山,凿为旱濠,长几六百丈。成化七年,又常修葺。嘉靖三十三年,以倭警营治。四十一年,城陷。既而议城东北南三面。四十三年,复营西面。三面亦更增修。隆庆二年,复营治。万历九年,守臣陆通霄以城西北隅跨山腰之半,而遗其高者于外。元至正十九年,寇从此射走守城卒。嘉靖四十一年,倭亦乘此越城而入,于是拓出西北城垣,而包高冈于内,长八十五丈五尺。旧有门五,明改为四。东建水关以通舟,西亦有水关,拦以石盾,容水入而已。城周不及十二里。   兴化废县在府西北八十五里。《志》云:旧城在仙游县东北之游洋镇,本为游洋洞,至险峻,盗贼出没处也。宋太平兴国四年,置太平军。明年析莆田、仙游及福州之永福、福清县地,合游洋、百丈二镇,置兴化县为军治,寻迁军于莆田县属焉。元皇庆中,又迁县于莆田西北广业里之湘溪村,谓之新县。明初因之。正统十三年,废兴化县,以其地分入莆田、仙游二县。   ○乌石山在城东北隅。城西北有梅山,与乌石相连。两山之间有小西湖,本城北旧濠也。洪武初,辟城,濠塞。成化三年,郡守岳正疏之。凡三堰,中堰之内,潴水成湖。下为兼济河,东出水关。○太平山,在城西一里,山脉自福州永福县延袤而来,峰峦峻拔,为莆田之主山。又西二里曰天马山,势若腾骧。《志》云:府西南五里有凤凰山,一名南湖山,旧时山下有湖,今涸。峰岩甚胜,麓有瑞泉。又大象山,在府西五里,上有天泉岩,山腰为石室。又有弥陀岩,下有梅花氵祭,亦曰智泉。   九华山府北十里。由县之西南诸山而来,至延寿溪。九峰攒簇如莲花,故名。亦名陈岩,以昔有陈姓者隐此也。亦曰陈仙山。其东北有紫霄岩,极幽胜。○囊山,在府北三十里,峰岩耸秀,东麓有龙潭,其西有九峰连属。又北十里有天壶山,洞壑奇邃,林木葱蔚,山下腴田可数千亩。   壶公山府南二十里。山有八面,高耸千余仞,正对郡治,端严秀特,为郡之镇山。顶有泉,出石穴中,其盈缩应海潮,中有双蟹,名曰蟹井泉。有真净岩,登之可遍眺郡境。又有灵云、虎丘、盘陀诸岩,泉石罗列,名胜不一。○城山,在府东南二十里,一名城山,与壶公对峙,为黄石市之主山。上有松隐岩,前临国清塘。又塔山,在府东南十五里,旧有石浮图,后圮。尝建烽燧于其上,亦名天马山   嵩山府东南三十里。峭拔海滨,其南有小屿,在海中。潮退有石桥可渡,居民千余家,唐观察使柳冕监群牧于此,有德于民,民建柳侯庙,俗因呼为侯屿。久之,讹为猴屿。○双髻山,在府东五十里,自西视之,双峰尖耸。自南视之,则五峰并立,故亦名五侯山。又名笔架山,以郡城视之,则三峰如笔架也。积石が峋,上摩霄汉,顶有涌泉岩,大旱不竭。又蚶山,在府东八十里大海上,山势律,环翠如嶂。旧《志》:莆田有蚶田百顷,号大蚶山。是也。其相近者为演屿。相传宋少帝舟泊大峡江浒,为元兵所逼,忽有白马神为演一屿蔽帝舟,得免,因名。《志》云:县东有琼峰,形如屏,延袤二十里许,发脉福州五虎山。   夹氵祭山府西北八十里。一名东山。旁有西岩,郑樵读书处也。其相近者,有芗林山,樵从兄厚读书处。亦有泉石之胜。又南为环山,山巅累台十余层,础石俨然,名越王台。其旁有三燧峰。又百丈山,在夹氵祭之东,山延袤百余里,上有六岩,曰客厅、曰古仙、曰石塔、曰石伞、曰石楼、曰重玄,幽奇万状。《志》云:百丈山一名华盖峰,或曰华盖即石塔岩也。又有峰曰瑞云,出泉,西流入永福县。又有百丈岭,东接福清县界。○石梯山,在府西南四十里,盘礴峭耸,高千余仞,土宜茶,绝顶有炉峰岩,南望大海。《志》云:郡境之茶,龟山为上,石梯次之。龟山在府西北二十里,又有浮山,在石梯之南,近海滨。   南日山府东百里大海中,与琉球相望。旧名南匿山,近福清县海坛山。明初设寨于此,后徙于内地,山为会哨之所。又华胥山,在府东南百里,吉了巡司置此。一名极了,以莆地至此而极,复崛起为此山也。宋时谓之击蓼,与湄洲屿隔海相望,下有东西二湾,为闾市辐辏之所。○湄洲屿,在府东南八十里大海中,一名山,与琉球国相望。宋林光朝云:湄洲隔岸视之,约六七里,有田数十顷,可耕而食。又有大孤、小孤二屿,《宋志》云:在莆田县东七十里。《名胜志》:今遮浪村海中有巨石突起,曰大龟屿。屿东又有大石盘,是也。   ○海府东南两境,皆滨海岛夷,有警府当其冲。其防维之处,吉蓼、平海、三江,其最冲也。文甲、嵌头、青山,其次冲也。《志》云:府东南五十里有支海,自覤头入,与北山诸溪合,江面最阔,中有盘石,突起如平地,居民集焉。有江口桥,一名龙津桥,又名尚阳桥,通道所经也。桥北即福清县境,相近有下黄竿支海流入此。两涯宏阔,北涯旧有宁海镇,镇前有渡,元元统中创为桥。明初复修之。《胜览》云郡东薄宁海,谓宁海桥也。又有峰头澳,在府东平海卫南。嘉靖三十八年,官军击倭于峰头澳,破之,倭遁去。又追败之于野马外洋。   木兰溪府南七里木兰山下。故有水,曰南洋。唐观察使裴次元堤海为田三百顷,即此处也。溪之源,自泉之德化、永春及仙游三邑而下,合涧谷之水三百六十有六,会流于此。又南经府南二十里将军山下,议者尝欲横堰此水以灌田,不果。宋治平初,岁旱塘竭,有长乐钱氏媪筑陂于将军滩前,开渠循县南十五里之鼓角山而南,甫成而坏。邑人林从世复相下流筑南阳陂,既成又决。熙宁八年,侯官李宏复因旧址营度,叠石筑陂,上障诸溪,下截海潮,旁为沟渠及斗门、石涵,节宣尽制,约溉田万有余顷,莆人利之。元延间,总管郭朵儿等复创万金斗门,引陂水灌南洋以北诸田,为利益溥。明循其制,自溪而东,萦纡曲折,有大潭三,总谓之清江潭,下流至江口入于海。○濑溪,在府西南十里,即木兰陂上流也。又上溪,在府西二里,一名北磨溪,南流注于木兰溪。   延寿溪府北七里,其上源曰莒溪,在府西五十里。首受游洋、氵祭溪、九鲤湖诸水,东会荻芦、渔沧、八濑水,经延寿村,曰延寿溪,一名绶溪,以水绿如绶也。唐神龙间,有吴兴者,谓溪出杜塘,经流入海,不足溉田,即延寿陂后,塍海为田,筑长堤于杜塘,以遏大流。转入沙塘陂,分为沟浍数十处,灌北洋之田。复分二派,导流至砺浦入于海,延寿溉田可万余顷,所堤杜塘田可二千余顷。莆之饶给,以木兰、延寿二陂也。《新唐书》:延寿陂溉田四百余顷,建中间置。○八濑溪,在府西北十里。《志》云:溪浅流急曰濑,亦曰碧濑,或讹为鳖濑。东为龙潭,流合延寿溪。《志》云:府东海中有砺山,滨海之浦曰砺浦。   荻芦溪府东北四十五里。源出仙游县游洋溪,流入境,合诸溪涧之水,分二流,一自渔沧溪合延寿溪,一自龙港会迎仙港入海,曰南荻芦溪。又有北荻芦溪,在府西北百里。又西十余里有澳溪,出澳头山,合苏溪、吉宦、凤抟等溪,东流至荻芦陂为北荻芦溪,亦分二流,左行者历万安溪、迎仙桥,会福清县界蒜溪之水以达江口,右行者过漏头以达新港,俱入于海。《志》云:苏溪亦曰洙溪。   迎仙溪府东北五十里。《志》云:由荻芦溪合桃源、白石诸水流经此。有子鱼潭,其中子鱼最多,一名小姑潭。又东为迎仙港,一名通应港,接福清县界蒜溪、径江诸水为江口入海。《志》云:迎仙溪流通锦江,即径江矣,亦谓之三江口,以径江、迎仙及木兰溪,下流俱会此入海也。亦为滨海要地。   白湖府东南二十里。一名玉湖,海潮自三江口上黄竿,历宁海至此。旧有堤,俗名白水塘,后曰白湖。宋熙宁中,于湖中设浮桥。绍兴间,易以石。湖侧有灵惠井,环境斥卤,井独清冽。《海防考》:嘉靖四十五年,倭贼自白湖入犯,过涵头至海口,犯镇东卫,湖亦戍守处也。又凝翠湖,在府东南,与清江潭相襟带,湖水缭绕,长百余丈。   国清塘府东南二十里。其水与木兰陂相灌注,澄碧千顷,壶公、城倒影其中,唐贞观中置,灌田甚多。《新唐书》:莆田西一里有诸泉塘,南五里有沥寻塘,西南二里有永丰塘,二十里有横塘,东北四十里有颉洋塘,与国清塘为六塘,共溉田千二百顷。宋熙宁中,木兰陂成,遂废五塘为民田,惟留国清以备大旱。又霞塘,旧《志》:在府城东北,清澈可爱,亦灌田百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