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74 页/共 479 页
西湖府西南三里。晋太守严高所凿,引西北诸山溪水注之,周十余里。又有东湖,在府东北三里,亦严高所凿,引东北诸山溪水注之,周二十里。二湖与海潮汐通,引流溉田,为利甚溥。唐贞元十一年,观察使王又开南湖于城西南五里,广二百四十步,接西湖之水,灌于东南。后王审知于子城外环筑罗城及南北夹城,皆取土于西湖旁,湖周至四十里。闽主钅因筑台为水晶宫,周围十余里,又引湖水入宫,为浴马之所,障其流为清水堰。宋庆历间,东湖渐淤,西湖亦微。熙宁中,郡守曹颖督程师孟相继修筑。嘉二年,蔡襄复请浚治。淳熙中,赵汝愚复请浚西湖,上言:西湖旧接濠而通南湖,储蓄灌溉,旱运潦潴泄,民享丰年之利,自为夤缘者,障塞。旱潦皆害,乞于农隙,稍寻其旧。从之。继复建阁其上,因旧名曰澄澜。明万历中亦尝疏浚,作水关以通水,中有孤山,筑亭为胜,其后日就浅隘。《志》云:昔时西湖蓄水置闸,灌民田千五百余顷,与东南两湖俱有宣泄之利。宋末,东湖渐塞,南湖遂堙,今西湖亦同池沼矣。又有石湖在府东,陈湖在府南,今皆湮塞。
洪塘浦府西十里。旧《志》云:浦自石江东经甓渎,至柳桥以通舟楫。唐贞元中,观察使王所开。今浦堙。其浦口亦名万安山口,今有洪山桥。成化中,建石梁二十余门。万历以后,屡经修葺,为津梁要会。有洪塘税课局,明初置。又西禅浦,在城西南,其地有怡山,亦曰西禅山,浦经其下,即洪塘江之水,引流而东,为三十有六曲,经城西,为西南城濠,又分入西水关处也。
白虾浦在府南。五代汉初,南唐围李仁达于福州,吴越将余安自海道赴救,至白虾浦,海岸泥淖,布竹箦而前,既登岸,奋击南唐兵,大破之。或曰白虾浦即白龙江别名也。又有直渎浦,旧从江岸开河口通潮,北流至故海晏门,为澳桥浦,又北通于东湖,今亦废。《郡志》:南台江旧自河口引而北,缭绕三十有六曲,为城南濠,分引入水步门、水关。弘治中,镇守内臣凿新港,遂失故辙云。○罾浦,在府东南,昔时近城水渚处也。州人多就浦罾鱼,故名。石晋开运三年,南唐兵围李仁达于福州,仁达求救于吴越,吴越兵至,自罾浦南潜入州城,即此。
甘蔗洲府西北二十五里。横亘江心,居民皆种蔗为业,税课甚丰。又芹洲,在府西南泽苗江西岸,湍流迅急,壅而成洲,周回二十余里,居人隐然圜。洲多产芹,故名。又名瀛洲,以其四面有水如瀛洲也。○投桃洲,在府东南马头江中。其形如桃,上有田数千亩。
○闽安镇府东四十里。有巡司,洪武二年置,为会城东面之险要。《海防考》:海水潮汐与马江汇于闽安镇,有两口。一东出双龟门外,绕壶江、五虎,一南出琅琦门外,绕广石、梅花、闽安,为江海之锁钥,而会城之门户也。嘉靖中,倭寇突犯闽安,参将尹凤击败之,贼由此突犯福清县,今仍为戍守处。又有闽安税课局,与巡司同置。○五虎门官母屿巡司,见上五虎山,亦洪武二年设。
五县寨府西北五十里。有巡司,元置,明因之。《志》云:司旧属怀安县,接闽县、侯官、古田、闽清,凡五县界,因名。又竹崎巡司,在府西北六十里滨江,正统六年置。○古岭寨,在府东,有兵戍守,为滨海之备。《志》云:闽县东有塘头、塘湾、翁崎等民城,皆嘉靖中创筑,以捍倭寇。
三山驿在府治西南。府西北二十里曰芋源驿,又西北六十余里曰白沙驿。又西北六十里至小箬驿,以小箬溪名。又四十五里,接古田县之水口驿,皆建江所经之通途也。○柔远驿,在水部门外河口,稍北为进贡厂,明初建为外国使臣馆寓之所。又大田驿,在府南百里,义溪水经其旁。又南四十五里,至福清县之横路驿,南出兴泉之道也。
万寿桥在府南。跨南台江上,长三百余丈,石梁水门三十有九。元大德七年建,明成化已后,屡经修葺,俗名大桥。郡境之桥,以十百丈计者,不可胜记。万寿桥与洪山桥尤为雄壮云。○阳崎渡,在府西南五十余里,即郑公渡也。万历四十年,按臣陆梦祖以峡江渡险,改官道出此。明年,以路不便,乃复用旧道。旧有阳崎税课局,明初置。《里道记》:今从南台二十里至吴山,有公馆。又南至鸡母屿,置一浮桥,由鸡母屿渡江,抵萧家道登岸,又有公馆。自此达大田驿。
长乐县府东南百里。西南至福清县百里,北至连江县百二十里,隋闽县地。唐武德六年,析置新宁县,是年改曰长乐。元和三年,省入福唐县。五年复置,仍属福州。五代梁乾化元年,王氏改曰安昌。唐同光初,复旧。长兴四年,又改侯官曰闽兴,而以县为侯官县,三年,复故。宋仍属福州。今城周七里有奇,编户百十五里。
○新宁旧城县南十余里,相传县初治此,后移今治。《城邑考》:县城,明弘治三年筑。嘉靖三十二年,始增拓之。是后,屡经修筑。
○六平山县治北一里。蜿蜒六曲,旁有四明、石台二山。又北曰石首山,巅有巨石巍然。又南山,在县南半里,稍西曰登高山。南山之南,有五峰并峙,曰五马山。又南有三峰山。○七岩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上有七岩,其北则诸山环峙,围绕如城,亦曰罗山。其地亦名罗城。相近者又有溪湄山,顶有湖,广五亩,冬夏不竭,谓之珠湖。《志》云:七岩山之北,最高者曰牛垄山,四面小山环抱,中有平田百余亩。
越王山县东北三十里。山高耸,周回三十里。相传越王无疆之后居此,因名。其旁岩岭稠叠,迤北最高者,曰太常山,左接筹岩山,并为耸突。太常之阳,有岭曰风门,阴有岭曰浮崎岭,凡三十六湾,接闽县界。○龙泉山,在县东南二十余里。中有卧牛、仙冠、品石、梯云、莲花,共五峰,并高耸。其南又有群峰连接,最著者曰福湖山。又屏山,在县东南四十里,挺秀干云。又东南十里,曰灵峰山,其麓曰龙龛山,一曰天池山,与屏山竞胜。《志》云:县东又有鹤岭,西通县治,东由云洞大路,达文石、梅花等处,为北乡一带咽喉。
御国山府东七十里。蹲峙海滨,高出云表,俨如捍卫,夷舶入贡,每视此为准,俗呼牛角山。又有钟门山,在海中,当舟行之道,有小屿如钟。○壶井山,在县东六十里滨海。山垂有一井,状如壶。潮至则咸,潮退则淡,上有岩石耸峻,俯临沧海,名百丈岩。其旁峰峦岩屿,奇胜不一,迤东则群山错峙。又有王母礁,在壶井山南,二礁对峙海中。宋末,杨妃负福王、益王航海时,经此。
○海县东北五十里。又县东南、东北境,皆滨海。山、港、澳、屿,回环为险。《海防考》:县西北闽安镇、五虎门诸处,实为省城门户。东北广石、梅花所,突入海中,与连江县定海所相对,亦省城右臂也。自梅花至松下巡司,中历十一澳,皆东沿大海,波涛冲激,并岸水浅,寇船难近。独松下渐南,与福清接壤,广、浙商舶,往往泊此。海坛包其东南,亦有观音澳、苏澳可以暂憩,故松下之备宜豫。《新唐书》:县东十里有海堤,唐太和七年,闽邑令李茸筑,立十斗门以御潮,且为旱潦之备。于是境内遂成良田。宋时尝因旧址修筑。
马头江县城西北半里。自闽县流入境,江面益阔,又东北与大海相接,波涛震撼,乘舟入郡,常虞风潮之阻。《志》云:由县城西北入马江,曰太平港,旧名吴航头。相传吴王濞造船处,似误。盖吴越遣兵入闽,尝泊舟于此也。明永乐中,太监郑和由此入海,改曰太平港。又梅花江,在县东北五十里,近梅花所城,亦曰梅江,亦曰梅花澳。嘉靖三十八年,倭贼犯会城,旋自洪塘江出洋,参将尹凤追败之于梅花外洋,即此。又北曰广石江,亦曰广石澳,宋末,陆秀夫、张世杰奉二王从此入闽安镇处也。相近者又有后山澳,皆与大海相吞吐。○松下江,在县东南三十里,东通大海,西通福清县,亦曰松下澳。相近者曰大社、小社、垅下等澳。又壶井江,在县东壶井山下,亦曰壶井澳。又东北有磁澳江,中有孤山峙海中,分东西南北四澳,可避风,海舟常泊此。《志》云:府东有洽屿澳。又东有仙岐、漳港、门口、黄岐等澳。又有漳坂澳,皆海潮洄γ处也。
大溪县东南三十里。源出福清县境,分流至此,萦纡数里,溉田数百顷,东流入海。又祉溪,在县东南四十里海滨。《志》云:源出福清县之镜岭,流至小祉澳入海。○三溪,在县南,亦出福清县界,一名鼎溪。《志》云:县南有星溪,亦名猎溪。又有中溪沙坂、后洋溪,县东又有龙下、大社、宏源诸溪,东北有观音、资圣、黄弄、竹林等溪,下流分入于江海。
元港县东南三十里。宋元中,令袁正规以县境田多洼下,因凿港以道溢水,流通漳港,以入于海,因名。其相近有卓岭港,旧亦入漳港。元大德初,浚入县东四十里陈塘港入海。《志》云:陈塘港,宋末陈文龙筑田砌塘,因名。水源自梅花山,而下会东西滨氵闾湖,并七十二洋之水,下流达海。又县南有沙京港,亦名普塘港。又有岭柄等港,皆引水溉田,下流入海。
严湖在县东北。一名西湖。陈大建初,里人严光舍田凿此,周三千二百八十丈,亦名放生湖。中有小阜,曰蟹山。后渐堙。明正统十年,县民刘彦良言,本县严湖周围二十余里,南接稠庵溪,西通倒流溪,旱则引稠庵溪入湖溉田,雨则疏倒流溪以防其涨。近者湖岸坍决,溪流湮塞,不能积水防旱,雨至田或堙没。又有张塘涵、塘前涵、大塘涵、陈塘港,其利弊亦如严湖。乞敕有司疏浚为民便。从之。未几复废。又滨氵闾湖,亦在县东北。唐天宝五载,沙合为陂。大历中,里人林旱因舍田成湖,周千三百余丈,灌溉民田,后侵复不一。隆庆四年复旧,寻废。崇祯八年,又复为湖,其相近又有林婆湖,亦天宝五载沙合而成。周三百五十丈,与滨氵闾相通。○延祥湖,在县南三里,宋元时故址。明正统中,修浚深广,潮汐往来,可通舟楫。又南数里有桃枝湖,旧周五百余丈。五代时,王闽所凿,今名桃坑湖。又南有横屿湖,亦唐宋时故址,周三百余丈,今故址犹存。
○松下镇县东南三十五里。有巡司,洪武初,置于福清县海口,二十年,移置于此。司马长乐之咽喉,福清之门户。嘉靖三十七年,倭贼自松下突入海口澳,登陆攻福清之镇东卫,官军力战,乃遁去。三十九年,议筑城,未就。崇祯中始成之,周二里有奇,有门四,水关一。稍东北有旗山,滨海,置烽火于此。又小祉巡司,在县东二十五里,崇祯六年,移置于大祉澳,南去旧治数里。○石梁蕉山巡司,在县东三十里,旧置于梅花所城内。洪武二十八年,迁于此。旁有蕉山,滨海,因名。东有磁澳,为倭寇出入之冲。嘉靖三十八年,议拓寨置城。隆庆三年,始就。周二里,有四门。又垄下城,在县东南二十余里。嘉靖四十年,居民筑此以备倭,周一里。
黄崎寨县东北四十余里。《志》云:县有仙崎寨、广石寨、东山寨,与黄崎为把截四寨。又有大祉捍寨,近大祉澳,俱为滨海之备。○锦桥,在县东南,跨元港上。宋淳熙十二年,建石梁十五间,长五十丈,又于桥西筑海为地三亩许,以固桥道,亦名石梁桥。
福清县府东南百二十里。东北至长乐县百里,西南至兴化府百二十里。本长乐县地。唐圣历二年,析置万安县。天宝初,改曰福唐。五代梁开平二年,王氏改为永昌县。唐同光初,复曰福唐。长兴四年,王氏又改曰福清县。《志》云:石晋天福七年,避讳改福唐曰南台,盖不知闽之改为福清而遥改也。宋仍为福清县,属福州。元曰福清州。明洪武四年,复为县。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百二十三里。
○福清故城县东南二里。明嘉靖三十三年,始置城于此。后复增筑,旋陷于倭。万历二十一年,议改城而西北。三十年,盖徙而西,去旧址四百丈。
○灵鹫山县治北,县之主山也。亦曰鹫峰山。其巅曰玉屏峰,稍北曰金翅峰。叶向高《迁城记略》:嘉靖甲寅,以岛夷毒闽,始议筑城。时师环其疆,仓皇毕事。北傅高山,西跨冈峦,东逼陵阜。贼登阜而攻,若对垒焉,从东望西,周垣毕睹,我之虚实,较若列眉。戊午之变,贼据北山,俯而瞰城,每发辄毙,日未移晷,万室荡然。论者咸为城咎。万历癸巳,宰邑者乃更辟而城之,跨北山而台其上,移西城山之半,包冈萦涧,缩东城避阜为台,以当敌冲,而城始可恃云。○玉融山,在县治南五里,以山石融润而名。左为双旌,以两峰峭立如旌也。右为五马,以五峰腾跃如马也。其麓曰覆釜,亦以形似名。
瑞岩山县东二十里。山多岩洞诸胜。又郭庐山,在县东南二十里,近时改曰福庐。相近者曰灵岩,并称奇胜,岩石回环,几数十里,山下有牛田场。嘉靖三十四年,倭攻镇东卫,参将戚继光大破之于此。又东数里曰东营山,周环皆海,亦嘉靖中戚继光破贼处。○龙山,在县东二十余里,一名瑞峰山,海口、镇东二城在焉。巅有石塔,可观海日。又烽火山,在镇东城西,海道有警,燔燧于此。山顶嵌岩,其状如屋,凡三十六间,名曰虎屋。其旁又有鹿角山,山有仙井,深不可测。又东为网山,去海口三里,居民网罟处也。相近者曰钟山。《志》云:镇东城东有拱辰山,三峰并起,势皆北拱,俗呼牛角山。下有石洞,风出其中,深杳难入。相接者又有龙卧山、敛石山,皆并海。
石竹山县西二十四里。山多竹树,青葱插天,岩洞泉石,奇胜林立,无患溪出其下。《志》云:石竹山下有宋时军寨,又西有古屯军,乱时邑人屯守之所。又瓜山,在县西四十里。宋末,邑人林同与刘屯祖共起义兵,元兵至,迎战于此,败没。《志》云:山近磨石铺,连延诸山,皆称西山。○灵石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其山磅礴百里,峻拔千仞,层林积翠,飞泉氵敕玉,有三峰九叠之胜。又黄蘖山,在县西南三十里。上多蘖木,有十二峰,层岩飞瀑,周围数十里,其胜者曰龙潭、乳香岩。
白屿山县南百里海滨。一名陈田山。绝顶有鸿休岩,岩窦天成,下瞰沧溟,浩无涯际。昔有僧鸿休者居此而名。其相连者曰双屿,以二山突起海中也。中有井,甚甘冽。旁有山,曰壁头山。又金山在县东南百里,居民绕山麓,而前后左右皆海也。又东南十里曰万石山,岩洞玲珑,洞之广者,可容万人,其容千百人者,不可数计。又南数里,即万安所城矣。
海坛山县东南七十里海中。周七百里,其山如坛,南北长而东西狭,上多云气,亦名东岚山。唐牧马地,后渐有寺宇。宋初置牧监,寻以驽旱罢。皇中,许民耕垦。淳熙中,有三千余户。其山南曰黄崎,曰紫阑,曰牧上,曰寨头,曰沆头,曰大小鳌网,有三十六派湖,环绕峰峦如画。宣和以后,大雨雹,湖皆决入于海。近坞有大小场、浒头及钱藏,皆为泊船澳。迤东高者为军山,王氏时,谪戍多居此。其间曰浚门,曰獭步,曰广州埕,曰流水,隔东江曰小墙,小墙北曰十二蓝焦,东墙北曰白兵焦。大桑、小桑两桑间曰桑门,而两墙间为鸬鹚门。是外极东之岛,而舟不可行矣。迤南有南匿里,亦曰南匿屿,旧产盐,宋于此设巡司。其北有沙澳,亦曰苏澳。又有沙溪,行一日皆沙,而澳当海口为寨。又五里西抵钟门,亦曰钟山屿。玲珑如钟,菰蒲四围,海水盐卤,而此泉独淡。近屿石高二丈,状如媪,东南瞰石方二十丈,其中井泉与潮候应,取水者集焉,亦船舶之都会也。半潮抵磁澳,则为长乐县界。又有草屿、唐屿,皆近于南匿。南匿狭,且风多不宜树。一曰大姨山,当日未出时,极望有如空青微露水面,为小琉球国,海水深碧,东流不返,莎蔓如组,柁不容转,必刳木为盂,乃能旋开浮沙以济。暴风不夙避者,往往漂至于此。中国人为其所得,以藤贯其足,令之耕作,故此山昔忌夜火,恐其国望之而来也。是为东角洋,盖岐海之穷徼矣。又有支山,曰水马山,有石如舟帆,亦名石帆山。相近者曰霸前,曰金崎头,此海坛之西麓也。《海防略》:海坛山盘踞耸峙,迥出海上,故元时民户尝满四万,多以鱼为业。中有西湖,相传尝产龙驹。湖之东,群山环互,不可胜纪。外隔小琉球,三昼夜内通海口,至县仅一潮。中间以村名者,百有余处。陂湖潭澳,不一而足。其著者曰葫芦澳,多鱼。碧沙洋产人参。其百花寨、钟门三镇,街衢圜,景物繁多,真海表名区也。明初遣江夏侯视海防倭,寻以卫弁李夷欺妄,诏虚其地,惟以小埕水寨官兵汛守。隆庆初,始添设海坛游兵。万历中,复命增设水寨,与兴化府南日寨相形援,后复废弛。○小练山,在县东海中,旁有大练、小练二门。五代以后,居民环集,商贾辐至,号小扬州。洪武二十年,与海坛同徙。《志》云:小练山周十里,旧多乔林,其大小练二门,相去仅十里许,无风,逾月不能渡云。
蒜岭县西南五十里。以山形如蒜瓣而名,一云以山石间多产蒜也。登其巅,东望涨海,弥漫无际。旧有照海亭。○螺岭,在县西北六十里,与闽县接界,色黛如螺,北瞰方山。其西有五周、七仙诸岩,又西有仙举岩,峭拔千仞,与永福县接界。《志》云:螺岭西北又有傀儡岭,在驿路旁。又石尤岭,在县北二十五里,薛田岭在县东北五十里,俱接长乐县界。
○海县东三十余里。《志》云:县东南至海百五十里,南至海百二十里,而海坛、双屿诸处,为汛守要地。又县东近境之海,谓之九海,以港屿曲折也。其外为大海。
龙江县东南十里。其上流为县城南之龙首河,汇诸溪而东南广五里,初名螺文江。宋邑人林栗改今名。下流合海口江。《志》云:海口江在县南十五里,源出旧兴化县,流为百丈溪。至县西三十里金应铺,合无患溪。东流二十里,合石塍溪。又东至水陆寺,合东溪,至河头潴,为琵琶洋,龙江入焉。又东十余里入海。县东百余里有海口寨江,近海坛山北,源出长乐县界石尤岭,分水而下,注江达海。又有南匿江,在县东南二百九十里海坛山下,流出莆田县界,东流入海。
径江县南三十里。《志》云:江源有二,一出故兴化县界金支、大泽,合渔溪,一出黄山北,过铁场边北流,并渔溪,合径港,南至绵亭,东抵乌屿门。又南至双屿头,复岐为二,东出白屿,西出后屿,南流复合,由迎仙港入于海。嘉靖三十八年,倭贼自海坛山入犯,移屯上径,官军捣破之,即径江上流也。○松林江,在县东,去海口镇五里,东流入海。
渔溪县西南四十五里。源出黄山,流合苏溪。苏溪在县西南四十里,源出莆田县界,流入境合渔溪,汇于径江。又蒜岭溪,在县西南蒜岭下,亦曰蒜溪。《志》云:县南有迎仙港,源出旧兴化县,有桃源水流合焉。至迎仙市,为子鱼潭,历县西南黄茅墩合蒜溪,又东会径江,出江口入海。○交溪,在县西十里,源出西北六十五里之常思岭,东南流。其别源出县西二十五里之盏窑,东流合焉。经城西,为西溪,南入龙首河。又无患溪,在县西宏路驿前,亦曰大溪。源出石竹山,流合交溪。又卢溪,源出县西北台岭,南流经卢山,因曰卢溪,亦流合交溪,皆为龙首河之上源。
○海口镇县东十里。宋里人林迁创建。有城,亦曰海口镇,民城周四里有奇。明嘉靖三十四年,倭寇来攻,以城坏为倭所陷,寻改筑之。自是倭寇屡犯镇,以城坚得免。《志》云:镇东北倚龙山,镇南二里即瑞岩山也。元置海口务于城内,明初改为海口税课司,并置河泊所于此。又有海口场盐课局,元延六年建,本名司令司,明初改为运盐分司,洪武二十年,改盐课司。又牛田场盐课司,在县东南三十里,建置同海口盐课司。○化南镇,在县东南六十里,有民城,嘉靖中筑以御倭。镇北数里曰化北镇,泽朗巡司置此。相传隋时掠琉球五千户居此,因名。又沙塘镇,在县南五十里,有民城,隆庆间筑。《志》云:县西南有径上镇,宋置径口务,元因之。洪武初,改为径口税课局。十八年,圮于水,因自水南移于水北。又有南门税课局,在城南龙首河北,元置南门务,明初改。
壁头山镇在县南百余里壁头山下。《志》云:元置于南日里,名南日巡司。明洪武十二年,移置于此,改今名。又牛头门巡司,在县东南百里。元末置于径江口,名径江巡司。亦洪武十二年移置此,改今名。又泽朗山巡司,在县东南七十里,元置于练门,名练门巡司,亦洪武十二年移改。
松下寨在县东北五十里,接长乐县之松下巡司。滨海捍寨也。《志》云:县境自东而南,有平北里,有平南里、沙坞、连盘、长沙、峰头,与松下为七寨,外有松关、永平、白鹤、峰头、大丘、牛头等六寨,旧皆设兵戍守。
宏路驿县西北三十里。北去闽县之大田驿四十里,南至蒜岭驿四十里,又南六十里至兴化府。○龙首桥,在县南门外,宋天圣五年创建,长四十丈,名曰通海。元二年,复建梁于其南,长二十二丈,改名坦履。绍兴二十年,又续为梁,长十六丈,三桥共长八十丈,改今名。自元以来,不时修筑。又龙江桥,在县东南十五里,宋政和三年建。为梁四十有二,长百八十余丈,名螺江桥,寻改曰永平,又更今名。○无患桥,在宏路驿东南,宋熙宁七年建,明成化十九年修,长二十有九丈。又化龙桥,在县西南四十里,跨渔溪上。宋嘉七年建,名万安桥,后修毁不一。乾道初,更今名。明成化十九年以后,再经修治,长十五丈有奇。
连江县府东北九十五里。南至长乐县百二十里,东北至罗源县百二十里。汉冶县地。晋太康四年,以温麻船屯置温麻县,属晋安郡。宋、齐因之。隋省入闽县。唐武德六年,复分置温麻县,是年移置于连江之北,改今名。今城周四里,编户三十五里。
○温麻城在县治东。晋置温麻县,盖在今福宁州境,后废。唐改置于此,旋曰连江。旧无城,嘉靖十八年创筑,万历十四年增修。后因洪水崩坏,寻复修治。
○龙氵祭山在县治北,县之主山也。冈峦如龙,氵祭水夹涧而下,有潭曰五峰潭。山北五里曰湖山,高秀出诸峰之上。《志》云:县西一里有玉泉山,岩洞甚胜。稍北又有凤凰、文笔诸山。城西又有白塔岭,王审知入闽,其先锋陈伯先追贼至此,马踣而死。○覆釜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巅有巨石,状如覆釜。其相近者曰金鳌峰,江流经其下,曰鳌江。群山环峙,一谷幽邃,曰盘谷。南麓有二石相对,道出其中,曰石门。相近又有玉华洞、清阴洞诸胜。
荻芦山县东南四十里。一名九龙山,下有荻芦峡,亦名九龙江。俗传秦始皇以东南气王,自江而南,山秀拔者皆凿之,凿此得芦根,长数丈,属之流血,因名。宋淳三年,置荻芦寨于此,有水军千人,亦曰武济水军。○马鞍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势逶迤,达于海上,有双峦连耸,状若马鞍。又东有三德山,三峰并列,下瞰海门,旧名三台山,亦曰笔架山。《志》云:县北四十里有香炉山,其形耸秀,上有童井,虽旱不涸,《道书》以为七十一福地。
上竿塘山县东北八十余里大海中。峰峦屈曲,有竹扈、湖尾等六澳。又有下竿塘山,突出海岸,山形峭拔,与上竿塘并峙。中有白沙、镜港等七澳。洪武初,徙其民于内地。《三山志》:上下竿塘、大小亭山、桑屿、关岭、蛤沙、北茭镇,俱在县东北海中。相近又有拱屿澳,嘉靖三十五年,倭贼犯县,官军击却之,贼夜遁,由拱屿澳出洋,是也。
○海县东三十里。《志》云:县东南至海三十五里,与长乐县接界。其与潮汐吐纳者,则官塘洋、荻芦峡、黄崎堡、鹤屿诸处也。而定海、小埕,皆为戍守要地。
连江在县城南。一名鳌江。源出罗源县黄土溪、黄蘖潭及旧怀安县桃洲之密溪,三派合流,而东至县前,环抱如带,东流入海,亦名岱江。江滨有海,沧潭跨江有桥,宋政和间建。叠石为梁,凡十六间,长五十丈六尺,俗呼江南桥。
周溪在县西南。又县南有竹溪,县西有利坑溪,皆流入鳌江,有灌溉之利。又财溪,在县东南,下流入海,亦有灌溉之利。○东塘湖,在县东南,隋开皇中,邑人林尧舍田为湖,周围二十里,岁久沙壅,唐咸通间,县令刘夔尝奏复之。后有县令鞠公,亦尝修治故迹。民赖灌溉之利,因立刘鞠祠于湖旁,至今春秋祀之。
○北茭镇县东北百十里。西北至罗源县八十里。本名荻芦镇。宋时水寨盖设于此,元为荻芦巡司。洪武二十年,改今名,并置城于此,与定海相为唇齿。嘉靖二十七年,倭贼流劫北茭,官军御却之,是也。又蛤沙镇,在县东北五十里,崖石峭立如壁。洪武十六年,置河泊所于此。二十年,置城于此,亦为戍守处。○闽安镇,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与闽县接界。
小埕寨县东百二十里海中,明初置。《筹海说》:小埕北连界于烽火,南接壤于南日。连江为福郡之门户,而小埕又连江之门户。嘉靖三十五年,倭贼自流江突至小埕水寨,遂犯会城,盖汛防要地矣。又光临里寨,在县西南,亦明初置。向设兵戍守。○延祥水寨,在县东南,宋福州水军有延祥寨,盖置于此。
通济桥在县治南。跨鳌江上,宋政和四年,累石为梁,凡一十六间,长五十六丈有奇。淳间改修,明因旧址修葺。又有安利桥,在县西南,旧名潘渡。宋绍兴十四年建桥,寻坏。乾道三年重建,累址十九,长六十五丈,名惠政桥,后改曰安利桥。宝庆三年改建,亦名潘渡桥,今圮于水。
罗源县府东北百五十里。西南至连江县百二十里,西北至古田县百三十里,东北至福宁州宁德县八十里。本唐连江县地。大中初,置罗源场于此。咸通中,又割怀安地益之,置永贞监。后唐长兴四年,王闽升为永贞县。宋天禧五年,改永昌县。乾兴初,又改今名。明嘉靖三十七年,始筑城。万历七年以石,周三里。编户十六里。
○凤山县治北。山势耸起,两翼如张,因名。又北一里有文殊山,上有群玉峰。○莲花山,在县南一里,岩石层叠,下临城市。又西,诸山林立。西南五里曰金钟山,相连者为铁障山。又帘山,在县东之濂澳,山形如帘,遮护居民。又东,诸山环峙,下临海滨,其峙海中者,曰金螺障,与杨梅湾相对。
仙茅山县东北十里。两山相连,曰大茅、小茅,岩石甚胜。又北五里为洞宫山,峰峦错立,其著者曰五马峰。又东北有宝胜山,黄沙溪出焉。○四明山,《志》云:在县西隅,一名毒火山,山有四峰。又万石山,在县西北,一名破石山。山多异石,茂林修竹,左右映带。又松崎山,在县南六里,其相近者曰鹤屿,对峙江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