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58 页/共 479 页
浔溪府东六十里。即余不溪之支流也。自德清县界,分流经南浔镇,入于运河。又山塘溪,即余不溪也。自德清县沿山直北过岘山漾,而至城南,曰山塘溪。《唐志》:元和中,刺史范传正开官池于城东。又城东南有白洲,洲北有芙蓉池。开成中,刺史阳汉公所凿,皆引余不溪灌注之。
泾在府西南。《志》云:郡有七十三,在乌程者三十有九,在长兴者三十有四。导苕之流,注于太湖。旧时皆有坝堰,遇风潮涨溢,则塞以捍之。淫雨积潦,则启以泄之,盖节宣所资也。后多堙废。明朝弘治中,工部侍郎徐贯尝浚之。复作石堤七十里,以防泛溢之患,寻复废。○黄浦,在府西南十八里。源出府西南三十五里之黄蘖山。一名黄蘖涧,一名康浦。又东北入于苕溪。《志》云:府东北二十六里有项浦,亦曰掩浦。秦始皇东游会稽,项梁与籍私往观之。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盖即此处。又今城北奉胜门,俗名霸王门,亦以项籍得名云。
凌波塘府东南二十五里。唐宝历中,刺史崔玄亮所开。今府东南四十二里有菱湖,又有菱湖镇,即凌波之讹矣。又连云塘,在府东南七十五里,一名练溪。亦崔玄亮筑塘以溉田处。今溪上有琏市镇,其水皆散入嘉兴府界,下流仍合太湖。○柳塘,在府北三里。孙吴时所开,本名青塘。梁太守柳恽重浚,因易今名。又谢塘,在府西四里,晋谢安所筑。蒲帆塘,在府北二里,唐开成中刺史杨汉公所开。皆苕溪灌注处也。
思安塘府西南三十里。又西三十五里至三河,自三河至思安镇四十一里,由此登陆趋广德州,为往来之要道。《志》云:府由水路至金陵,八百有十里。由陆路出广德至金陵,四百八十里而近耳。○宜堰,或曰在府北太湖口。明初克宜兴,遣杨国兴出太湖,破张士信于旧馆。又平宜堰口三十六寨,乃还筑宜兴城而守之。盖先入敌境以震动之,使无暇挠我之营筑也。
○乌镇府东南九十里。唐元和初,镇海节度使李反,有将军乌姓者,力抗于此而死,镇因以名。乾宁二年,杨行密发兵救董昌,昌亦遣兵会之,共围嘉兴。钱遣顾全武救嘉兴,破行密乌墩、光福二寨兵。乌墩即乌镇也。明初攻湖州,张士诚遣兵屯城东之旧馆,又遣兵顿乌镇,为旧馆声援。明师击却之。嘉靖十年,添设郡丞驻此。既而倭贼侵轶,镇每当其冲。隆庆初,裁郡丞。万历二年,议者以镇当浙、直之交,与南直之吴江、嘉兴之桐乡界壤相接,湖泽通连,奸宄薮聚,宜添同知,就近防察。今自桐乡县皂林而西,不过二十余里,为往来之捷径。光福,见南直苏州府。
南浔镇府东七十二里。以浔溪所经而名。元至正十三年,张士诚筑城于此。明初由湖州攻平江,自南浔至吴江,守将以城降。洪武二年,城废。才八年,置官泽税课局于此。又东十二里为吴江县之震泽镇,亦通涂所径也。○菱湖镇在府东南三十六里。以近菱湖而名。洪武中,置千金税课局于此。又双林镇,在府东南五十四里。嘉靖中,倭贼尝突犯此。又窑墩,亦在府东南。嘉靖中,抚臣李天宠合诸将兵与倭贼战于窑墩,不利。即此。
旧馆府东三十里。旧置馆驿于此。明初师克宜兴,遣杨国兴出太湖口,与诸将趋湖州,破张士信于旧馆。既而大兵攻湖州,张士诚遣兵屯旧馆,筑五寨以自固。徐达等分军营于旧馆之东,数败敌兵之援旧馆者。又进败敌兵于升山,余军奔入旧馆之东壁。旋以东壁来降,达率师据之,旧馆兵出战,大败。旧馆亦降,湖州遂下。
后潘村府东五十里。元置巡司于此,后废。明初洪武三年,复置后潘巡司。今移于南浔税课局。又大钱河口巡司,在县东北十五里,亦元时旧址。洪武十四年复置,并设河泊所于此。今所废而司仍旧。又琏市巡司,在府东南八十里。洪武中置。府西南三十余里,又有上沃阜巡司,洪武二年置。旋废。○苕溪驿,在府城南,明初置。嘉靖三十一年,迁于城内。又有苕溪递运所,以驿兼领。《志》云:府东三十五里有思溪河泊所,明初置,寻废。
南亭在府治西南。下临苕溪。刘宋泰始二年,会稽内史孔觊等举兵应晋安王子勋,使孔ロ屯于吴兴南亭,以拒吴喜之兵。既而喜自义兴引军至义乡,ロ弃军走钱塘。○飞英寺,在府东北二里,唐咸通中建。寺西有舍利石塔,高九层,登之,则川原城郭了如指掌。
长兴县府西北七十里。西南至安吉州百里,西至南直广德州百三十里,北至南直宜兴县百四十里。秦为鄣县地。两汉为乌程、故鄣二县地。晋太康三年,分置长城县,属吴兴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省入乌程。仁寿二年复置,属湖州。大业初,属吴郡。唐初,沈法兴置长州于此。武德四年,改为绥州,又改为雉州。七年州废。县仍属湖州。五代时,吴越改今名。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长兴州。明初为长安县。洪武二年,复曰长兴。旧有城,相传唐武德七年筑。吴越时修缮。元至正十七年,明师取长兴,元帅耿炳文砖城为守御。后渐圮。嘉靖三十六年增修。万历元年,复缮治。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百五十七里。
○吴王城在县西戍山下。杜曰:即今县郭也。夫差使弟夫概筑城于吴西,城狭而长,谓之长城。晋因以名县。《志》云:晋置长城县,其治在今县东南十八里富陂村,后移今治。又三城三圻在县东北,旁临太湖,为春秋时吴王屯戍之地。《郡志》云:三城三圻者,吴城与斯圻连,彭城与石圻连,丘城与芦圻连。步骑列于三城,水军列于三圻,城与圻相接畛也。
故鄣城县西南八十里。秦灭楚,置鄣县,为鄣郡治。汉为故鄣县,属丹阳郡。吴属吴兴郡。晋以后因之。隋废。杜佑曰:今土人谓故鄣城为府头,盖以秦鄣郡治此也。又有晏子城,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或曰晏子送女于吴所筑,或曰晏子尝娶于吴。未知所据。
义乡城在县北义乡山。晋惠帝永兴元年,分吴兴之长城立义乡县,属义兴郡。刘宋泰始二年,吴喜击东军之应子勋者,克义兴,进至义乡,是也。隋废。
○戍山县西三里。一名夫山。吴王使夫于此筑戍城,故名。梁吴兴太守张嵊等亦于此筑城捍侯景。明初,耿炳文点军山上,俗因呼为点军山。又雉山,在县北五里。梁武帝时,童谣曰:鸟山出天子。故江左以鸟名山者皆凿之,惟此山得免。县西南六里又有余干山,《梁陈故事》:梁武帝时,童谣曰:王气在三余。乃于余干、余姚、余杭为厌胜法,不知此有余干山。县南二十三里有余罂溪,东北四十二里有余吾浦。陈武帝果起于此,应鸟山三余之谶。余吾,一作余鱼。周处曰:吴越音转也。
吕山县东南二十里。吴将吕蒙、程普讨山贼屯营于此。亦名程山。下有吕山,塘罨、画溪之水,分流经此,入于苕溪。又夏驾山,在县东南三十六里。亦以夏后杼南巡经此而名。上有石鼓,晋隆安中尝鸣,兆孙恩之乱。○尧市山,在县西北四十里。相传洪水时民避难成市处。山高三百四十丈,上有池,方一亩。又西北五里曰斫射山。《志》云:唐贞元间,将军钱景秀平贼郎景于此。
西顾山县西北四十七里。《志》云:山一名吴望山,吴王阖闾尝登姑苏台,望见此山。一名顾渚山,吴夫顾赡渚次,以其原隰平衍,可为都邑,因名。傍又有二山相对,号明月峡。绝壁峭立,大涧中流,产茶绝佳,唐时以顾渚茶供贡。其南为大官山、小官山。山北十余里有啄木岭,唐时吴兴、毗陵二郡守造茶宴会于此。《志》云:顾渚之西,曰圆翠岭,路达宜兴。又有溪曰顾渚溪。经县北三十里之水口镇,东入太湖。○乌瞻山在县北五十里。《志》云:其地迥绝,五峰突出,若群乌之瞻视于云表,故名。
义乡山县北六十里。晋太守周屺举义兵平石冰、陈敏诸贼,立义乡县于山下,山因以名。其相近者曰苍云岭,一名悬脚岭,为北出义兴之道。有泉出岭北,至山半,分两派而下,绕流而南,复为一。曰合溪。今有合溪镇,在县西二十五里。
四安山县西南八十里。四面平广,水流会于苕溪。亦名四安溪,又名周渎。○龙目山,在县西百里。山岭高五百余丈,与南直广德州接界。又有九龙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山陇回绕如龙,晏子城在焉。东南去安吉州三十里。
○太湖县东北二十五里。与南直宜兴县分中流为界。○西湖,在县西南十五里。一名吴城湖。《旧记》:吴王筑城辇土于此,遂成湖。周七十里,溉田三千顷,后堙废。唐贞元中,刺史于諫复浚之,岁获粳稻蒲鱼万计,民赖其利,号为于公塘。又忻湖,旧在县北七里。今塞。又北八里曰包洋湖,东西十五里,南北五里,入于太湖。
罨画溪县西八里。一名西溪。县西北诸山之水,汇流为杨店、梓方二涧。经县西北二十里合流,谓之合溪。又东南为罨画溪,经城西,谓之箬溪。《志》云:溪多箭箬也。溪南岸曰上箬,北岸曰下箬。绕城而东注,又东流为赵溪,入于太湖。附近诸溪涧悉流合焉。
荆溪县西南四十里。源出南直宜兴县之荆南山,合诸山溪之水,流经县境,又东南注于苕溪。又四安溪,在县南三十里。自四安山引流而东南,广德州境之水,亦流合焉。下流注于苕溪。附近诸溪塘,以荆溪、四安为委输也。
蠡塘县西南三十五里。相传范蠡所筑。又皋塘在县西北二十里。其在县南境者,又有孙塘、方塘、胥塘、官塘、荆塘,皆昔时潴水灌田处。今多堙塞。○金沙泉,在顾渚山下,泉出不常。唐时惟造柴笋茶供贡,则取给此水。元至元间水溢,可溉田千顷,因名瑞应泉。又常丰涧,在义乡山下。别为南北二川,合县北黄潭入于太湖,旧常引流溉田,因名。
○筋竹关县南六十五里。武康、归安径道也。又有司马关,在县南六十里,路出乌程县。
四安镇在县西南四安山下。东去府城百二十里,西去广德州六十里。《志》云:镇隋所置也。大业九年,置鹰扬府,并筑城于此,城有四门。今故址犹存。宋亦曰四安镇,设官以监商税。德元年,以元兵渐迫临安,遣徐垓等分戍四安镇。既而元兵陷四安,遂趋独松关。元亦设税务于此。明初改置巡司。嘉靖中,设公馆为往来冲要。又皋塘镇,在县东北三十里。傍临太湖,亦有巡司。○和平镇,在县南五十里。宋置税务于此。元改巡司。明初废。
德清县府南九十里。东至嘉兴府崇德县百有八里,东南至杭州府海宁县百二十五里,南至杭州府九十里,西至武康县二十六里。本乌程县地。晋以后为武康县之东境。唐天授二年,析置武源县,属湖州。景云二年,改曰临溪。天宝初,又改今名。《城邑考》:县初置于下兰山。天宝间,徙百寮山南,即今治也。宋德中,始筑石城。明初废。嘉靖三十二年修筑,周五里有奇。编户二百十里。
○奉国城在县治西南一里吴憾山,山亦曰城山。《城冢记》:昔吴王夫差憾越王之伤其父,进军伐之,筑垒于此。唐李光弼将辛孜又于此筑城,击平朱覃、姚廷诸贼,名将军城。吴越时复筑此城屯戍,名曰奉国城。
○吴羌山县治东南一里。汉王莽之乱,高士吴羌隐此。上有废城,或曰即羌所筑。一名乾元山,以山北有乾元寺也。又东主山,在县东北四里。梁沈恪居此,侯景围台城,恪以力战功,封东兴侯。里人因名此山曰东主。一名百寮山。稍北有石壁山,山有灵泉,亦名半月泉。
德清山在县东四里。本名乌山,即秦时善酿者乌巾所居。唐天宝中,改今名。又上下兰山,在县北五里,南临余不溪。《志》云:唐天授初置县于此。○金鹅山,在县西南五里。下枕溪流,旧有金鹅城。唐广德初,巨盗袁晁陷浙右,刺史独孤问俗率将筑城御之于此。又方山,在县西北十二里。山形方整,《志》以为邑境群山之宗也。
敢山县东北二十一里。本名阚山,吴丞相阚泽所居,后讹为敢。有三峰:中敢山,左龙山,右凤山。余不溪经其下,曰敢山漾。○齐眉山,在县北三十里。山高千丈,周四十五里。旧名囚女山。余不溪经其下,曰囚女漾。
○运河县东南三十里。自杭州府流入界,又北入嘉兴府崇德县境。《志》云:丘林渡去县三十里,其南即杭州官塘也。又北五里即唐栖镇,繇湖州出东迁,经敢山漾,趋五林港,为往来之通道。
余不溪县治东南。一名清溪,即苕溪下流也。自杭州府安溪奉口流入县西南境,会武康县前溪之水,逶迤而北,经百寮、吴匡两山之间,至下兰山东,益折而东北,为苎溪漾。至县东北十八里,为武承塘。亦谓之石塘。南岸为东石塘,西岸为西石塘,逮接数里,入郡界。北至岘山漾,与北流水合,而为溪。《图经》:溪名余不者,以溪水清澈,余流则否也。亦曰溪者,以众水合流,互相荡激,然有声也。○北流水,在县治南。自城南余不溪分流入城,出西水门北流,至沙村,与武康县前溪水合,绕流至府城南,合余不水而为溪。《志》云:城西有马厄河,其地本赤土山之后冈,凿之成河。钱Α尝堕马于此,因名。流合北流水。
深溪县西南三十五里。杭州府於潜县东北境之水,流出于此,又东注于余不溪。《志》云:县西南有乌山港、戴湾、杨湾诸水,俱汇于余不溪。
○新市镇县东北四十五里。宋元时有镇将守此,并置杜家堡。今为商民环聚处。洪武初置巡司,并置河泊所于此。嘉靖中,倭贼尝突犯其地。今泊所废,而巡司如故。又塘栖市,在县东三十五里,与仁和县接界。水南属仁和,水北属德清。长桥跨踞,为舟车之冲。又下塘巡司,在县东三十里,亦与仁和县接界。宋绍兴中,两浙安抚使奏设寨官巡戍,曰下塘栅巡司。前朝因之。隆庆三年,以五陵港口地当冲要,盐盗出没,因置五陵关,徙巡司戍守,仍曰下塘巡司。○荷叶铺寨,在县东北二十七里。宋嘉定间置,设巡司于此。明初省。又县西有牧马寨,南宋时为牧苑,元废。
武康县府西南百二十里。东至德清县二十六里,南至杭州府余杭县百十里,西至安吉州八十五里。汉乌程县余不乡之地。后汉初平中,孙氏析置永安县。吴宝鼎初,属吴兴郡。晋太康初,改永康,又改今名,仍属吴兴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废。仁寿二年,复置属湖州。大业三年,改属余杭郡。唐初,李子通于此置安州。又改武州。唐武德七年州废,仍属湖州。五代时属杭州。宋还属湖州。县无城,今编户六十五里。
○石城山县西南三里。汉末赤眉之乱,邑人垒石城以御寇,因名。《志》云:山峰岩旁出,四面如一。顶平坦,有洗马池。县北五里有凤凰山,山北有牙门城。相传梁侯景之乱,邑人牙门将军沈子春筑城以御寇,因名。又西南里许曰石峤山,山顶石峤甚峻,亦名七里峤。又永安山,在县西五里。孙吴以此名县,亦名银山。○云岫山,在县东十里。有烟霞坞,林麓之胜,冠于境内。
封山县东十八里。《鲁语》:仲尼曰,汪芒氏之君,守封禺之山。今县境即古防风氏封守之地也。唐时改此为防风山。又禺山,在封山东南二里,相传防风氏都此。韦昭曰:封、禺,二山名,或以封山为封禺山,误矣。《吴兴志》:禹十二代孙帝禺巡狩时驻此,故曰禺山。○沈壁山,在县东北十五里。山有九峰,迤逦相接。昔有沈氏壁于此,因名。又东北三里曰仙台山,山顶有台,望杭湖之境,如在目前。
铜官山县西北十五里。唐改名武康山,世传吴王濞采铜于此。山下有二坎,曰铜井。又计岘山,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张玄之云:范蠡师计然所居也。山与乌程县分界,亦曰界岘。又县东南二十五里有计筹山,亦以计然而名。其东南与钱塘县接界,亦名界头山。
覆舟山县西南二十五里。《志》云:山高二百三十丈,广二十八里。上有巨石横绝,状如覆舟。一名马头坞。晋咸和七年,石勒将韩雍浮海寇吴兴,遣中郎将赵引败之于马头坞,即此。○天泉山,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山有长流水,谓之天泉。旁多沃壤。又西北十五里为铜岘山,高六百五十丈,前溪之水出焉,与安吉乌程接界。
高坞岭县西七十里,与安吉州分界。又姚坞岭,在县北三十五里,与归安县分界。○箬岭,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志》云:山多箬竹,亦曰箬岘山。
○前溪在县治南。源出铜岘山,流经县西二十一里,曰阮公溪。至治前曰前溪。东流至县东十三里之港,分为二。其一东北出,经县东北二十五里黄陇山,东至沙村,号沙溪,合德清县之北流水。其一东南流,过湛星港,又东流十二里会湘溪,入风渚湖。○后溪,在县治东北。自县北三里乌回山下,汇众山之水,东流出新溪,注于前溪。《志》云:新溪在县东北三里,其北又有新溪。宋淳熙中,令蔡霖以后溪沙碛涨塞,废旧港,徙水道东北注五里,会于县东北十二里之长安溪。又东注沙村溪而合前溪,以通舟楫,公私便之。号曰蔡公溪。
余英溪县西十三里。源出铜官山,东南流,合于前溪。《邑志》:前溪即余英溪,盖异源而同流也。又湘溪在县南十八里,西接龙口山泉,经上柏埠,东至罨画溪,入风渚湖。又阜溪在县北七里,发源县西北二十五里之莫干山,东流经三桥埠,又东合黄山溪,入于沙溪。又有双溪,亦出铜岘山,而东入前溪。
风渚湖县东南十七里,广九里。亦名九里湖,亦曰巽湖,亦曰封渚湖,亦曰下渚湖。湖中多菱莼,湖旁土粘埴。浙右陶器,多出于此。《志》云:湖即古防风氏所居之地。洪武中,设河泊所,景泰中废。
○马头关县南三十里。路出余杭,为往来之径道。○三桥埠,在县北七里。自城北至此,历三桥而至水埠,因名。税课局置于此。又上陌埠,在县南一十八里。其地有相溪,北流合前溪,冈阜高仰,因名。
安吉州府西南百二十里。西北至南直广德州百二十里,西至南直宁国县九十里,东南至杭州府余杭县百三十里。
春秋时吴地。汉为丹阳郡。后汉因之。晋属吴兴郡。宋、齐因之。梁陈时,属陈留郡郡治今广德州。隋属宣州开皇九年,以安吉县省入绥安县。绥安今广德州也。唐属桃州亦即今广德州。麟德元年,复属湖州。宋以后因之。前朝正德二年,始升为安吉州编户六十四里,领县一。今仍为安吉州。
州山溪纠错,西通宣、歙,南卫临安,用兵出奇之道也。杜伏威尝由此以平李子通,淮南尝由此以震吴越,蒙古尝由此以亡宋,明初亦由此以袭张士诚。夫安吉之于浙也,犹头目之不可不卫也。一或不慎,殒越随之矣。
○安吉废县今州治。汉故鄣县地,属丹阳郡。后汉中平二年,析置安吉县。晋属吴兴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省入绥安县。义宁二年,沈法兴复置。唐武德四年,改属桃州。七年,省入长城县。麟德元年,复析置安吉县,属湖州。宋元因之。前朝改置州。县废。《城邑考》:旧城在州西南三十里,今犹谓之旧县。唐开元二十六年,迁于玉磬山东南,后又徙治今城东南四里。元毁。至正十六年,城归于我,总管张俊德始筑土城于今治。明年,元帅费愚重以石。嘉靖三十年增修,有门四。城周六里有奇。
穆王城在州南四十里。宋建炎中,岳飞拒寇于此。垒土结营,寇不能犯。飞谥武穆,土人因以穆王城呼之。《志》云:城在州之凤亭乡,有将台遗址。西南至孝丰县二十五里。《州志》:城西北十五里有故鄣城。又西有晏子城,本属长兴。弘治元年,割入安吉境内。
○天目山在州西南七十五里。见前名山天目。
玉磬山州东北十五里,唐开元中置县处也。山高九十余丈,周二里。又有东晋山,在州东北二里。吴均云:东晋时,尝议置县于此,因名。今名青岘山。又落石山,在州西二里。高二百五十丈,周五里。○白杨山,在州东南二十二里。《括地志》:山峻极,上有两穴,旧尝产锡,此其采锡处也。又铜岘山,在州东三十里。与府境及武康县接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