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57 页/共 479 页

○故邑城县东南二十七里故邑山下。汉顺帝时,海盐县沦陷为湖,移治于此,后复徙于马嗥城。以此尝为邑治,故曰故邑。西南去海盐县三十六里。晋隆安二年,海贼孙恩北趣海盐,刘裕随而拒之,筑城于海盐故治,孙恩来攻,为裕所败,即此城矣。   ○雅山县东南十七里。或讹为瓦山。嘉靖三十五年,官军败倭于潘港,又追败之瓦山,即雅山也。山多怪石,俗呼惹山。有惹山铺,南泾塘绕其下。又故邑山,以故邑城而名。或曰顾邑,谓足以顾盼城邑。《邑志》:山高八十丈,周二十里,西南去海盐县三十六里。   陈山县东三十里,西南至海盐县五十里。高八十余丈,周十五里。山有龙湫,一名龙湫山,旧置烽堠于山上。又观山,在县东南二十八里。一名官山。其南一里曰高公山,山周八里。稍北又有蒲山、莱荠等山,皆濒于海。   ○当湖县治东,周四十余里。《吴地记》:王莽改海盐为展武县,陷为柘湖,今华亭柘湖也。因徙治武原乡。后汉永建二年,又陷为当湖。《宋志》:当湖之水,自月河南浦口、澉浦口以达于海。   市西河在县治西。源自府城东之汉塘,东流五十余里经此。又东入于当湖,又东三十里入于东泖。《志》云:市西河之水,自县西分流而南出者,则经雅山,而东南合南泾诸塘水,至乍浦以入海。自县治西分流而北出者,则绕县治后,合县北诸塘水,又东北合芦沥浦,而入华亭县界之泖湖。   乍浦县东南二十里。与海盐县接界,县南境诸水悉汇于此。《志》云:乍浦之水,旧自官河入海。元至正间,番舶皆萃于此。前朝洪武中,筑城浦上,以为备御。今海盐之乍浦所是也。嘉靖三十二年,倭据乍浦犯杭州,官军败却之。又潘港在县东南,与乍浦相接。嘉靖中,指挥刘岱败倭于此。○芦沥浦,在县东北三十八里。旧《志》:在海盐县东北七十里,是也。县北境之水,悉汇于此,有芦沥盐场。   东泖县东北三十里,界于松江之华亭陆道。《吴地记》:海盐东北二百里有长泖,即谷泖也。今县界有华亭乡,乡之南即当湖。湖之东北有泖港,蜿蜒至于横泖,为三泖之上流。其上中下三泖,则自属松江府华亭县界。其名虽殊,实皆一泖流通也。   ○乍浦镇县东南三十六里。《志》云:镇旧在县西南二十七里。元置市舶司于此。又有顾邑巡司,宋元时置于故邑城内。洪武十四年,徙置乍浦镇,改今名。十九年,移而东南,即今司也。又白沙湾巡司,在县东二十七里。元置芦沥巡司于广陈镇,洪武十九年,移置白沙湾,改今名。二司旧皆有屯堡。嘉靖中,改筑小城,为戍守处。○芦沥市,在县东北三十九里。宋元时俱置盐场于此。明初吴元年,并盐场于县东南十五里之独山盐场,改置嘉兴盐运分司于此。洪武元年,复置芦沥场盐课司。又乍浦河泊所,在县东南二十七里。旧为市舶司,洪武十四年改置。   广陈墅县东南二十七里。元曰广陈镇,芦沥巡司置于此。自市而东南十二里,为新仓。又陆行五十里,即松江府之金山卫。○沈家庄,在县东十里。亦曰沈塘,与乍浦相近。有东西二庄,中绾河为堑。嘉靖三十五年,官军歼贼酋徐海于此。   海盐县府东南八十里。西南至杭州府海宁县百十里,东北至平湖县三十六里。古名武原乡。秦为海盐县,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属吴郡。晋以后因之。梁属信义郡。陈省入盐官县。唐景云二年复置,先天初又废。开元五年又置,属苏州。五代时属秀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海盐州。前朝洪武二年,复为县。编户百六十里。   ○马嗥城今县治东。《南越记》:吴兵至此,忽有大风,兵败马惊,因名。汉吴王濞于此置司盐校尉。晋咸康七年,移县治此,后废。刘句云:开元五年,复置海盐县,治吴御城,即马嗥城矣。今县城相传即开元中筑,吴越时增修。前朝洪武十九年重筑,以砖石。永乐十六年增修。嘉靖三十二年,复筑外城。明年增筑子城。万历二十一年,复缮治,周六里有奇。又旧《志》:县东北有武原城。秦始皇三十七年,置武原县,盖治于此。按《吴记》:海盐本名武原乡,秦为海盐县。武原未尝置县也。恐误。   欤城县西北十八里。晋将军袁山松筑此以御孙恩。今为欤城寨。又有望海城,在县南三十五里。唐开元五年,筑此以为望之所。   ○秦驻山县南十八里滨海。高百六十丈,周二十里。下有秦驻坞。相传始皇东游登此,一名秦径山。嘉靖三十四年,官军败倭贼于秦驻山,是也。有秦驻山寨。又丰山,在县西南十八里。高三十余丈,周十八里。相传秦始皇尝屯兵其上。○白塔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海中。山有白塔,山下旧有港,通鲁浦,曰白塔潭。海舟多泊于此。今故道已湮。又望虞山,在县东南二十二里。高九十丈,周十二里。以隔海望会稽上虞县而名。   长墙山县南三十五里。西去澉浦镇三里,山高八十丈,周十九里。横截海涛,若堵墙然。下有石岩临海,名穿山洞。嘉靖中,设东西诸寨于山上,以防倭寇。南有黄道山,宋有水军寨、造船场,立烽燧于山顶。《志》云:县西南三十五里有青山,亦在澉浦镇东三里。旧有烽堠及青山寨。相近有金粟山,周回六里,亦名六里山。下临澉浦。○葫芦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海中,东北去澉浦镇四里。潮汐消长,如葫芦出没,故名。语曰:潮生潮落,葫芦自若。下有葫芦寨,西有西山寨。又澉浦城南三里有石帆山,屹立海中,如张帆然。《志》云:县南三十五里有泊橹山,在澉浦镇西北三里。高百五十丈,周四里。《舆地志》:始皇东游,候潮渡海,泊橹于此。   汤山县东北三十六里。高七十丈,周五里。上有烽堠。与乍浦所相接。嘉靖三十二年,参将汤克宽破倭贼于此。又独山,在县东北五十四里。高五十丈,周六里。孤立不与诸山接,上置烽堠,以防海寇。旧置盐场于此。下有独山塘,经平湖县东南二十三里,流合于乍浦。   茶磨山县西南三十七里。旧《志》云:山侧有黄巢╉,又有港,周回山下。港外为城堑,昔人结寨避兵处。今山周不过三里,相接者曰石屋山,上有石垒成屋,相传唐末居民避兵处。旁又有紫云山及邵湾山,皆高七八十丈,周八九里。又金牛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周四十里,高百三十六丈。与金粟山相对。中有夹山,周七里。《志》云:夹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金粟山后,俗谓之龚坟山也。○凤凰山,在县西南三十九里、澉浦镇西南二里,高四十丈,周五里。《海防志》:山南临大海,倭每犯此,最为冲要,有凤凰山寨。其与凤凰山环列于海滨为郡堤障者,凡数十计。俱错峙于澉浦所之四旁,而凤凰山为之冠。又马鞍山,在澉浦所西北五里。嘉靖三十四年,参将卢镗败倭贼于马鞍山及新林一带,是也。县西南四十五里又有庙山,上有烽堠。   沈山县西南六十里。周七里,以刘宋沈景葬此而名。唐大顺中,割属杭州。今与海宁县接界,即海宁硖石镇之东山也。又有谈家岭,在县西南四十二里,亦与海宁县分界。   衢山在县东南海中。亦曰大衢山,其相望者为小衢山。又有茶山,亦在县东南海中。嘉靖三十七年,总兵俞大猷败倭贼于茶山洋,是也。为南浙汛兵会哨处。○羊山,在县东北乍浦所之东,山峙海中。卫所官兵与金山卫官兵并汛守于此。胡宗宪曰:乍浦海滩浅阁,无山岙避风之处。不若海中羊山有岙,可以泊舟。若分番乍浦之船,以守羊山,未为非策也。又许山亦在县东大海中,为南浙官兵会哨之所。今亦见南直华亭县。   ○海在城东。旧去城二里,今不及一里。而南去海四十里,有东海口、南海口、西海口诸处,皆为郡境冲要。因设海宁卫于城中,以司守御。《海防考》:东海口在县东北三十里。海滩沙污,船舰难泊。迤北与乍浦相连。内有白马庙、团圩诸处,居民丛集。嘉靖中,倭贼突犯,必先入此,观望虚实,然后四出剽掠。此为嘉兴、嘉善、平湖诸邑要口。有巡简司,明初所置。其南海口在县南。去海止半里,操备厂在焉。稍东南为黄道庙港,滨海与南岸、临观二卫相峙,倭寇最易登犯。其西海口,在县东北五十里。南通大洋,北近平湖。不特平湖之门户,亦浙西之咽喉也。海涂高硬,潮水长涸不一,倭每乘潮突至,宜开浚海口,建立水闸以备之。南汇许山、金山、青村一带,与吴淞水哨互相联络,庶为有济。《图经》:县南海岸与宁、绍二府相对,深夜籁寂,往往鸡犬之声相闻。有防海塘,宋所置也。《宋志》:县东南五十里旧有贮水陂,南三里有蓝田浦,东三里有横浦。又有三十六沙、九涂、十八冈及黄盘七峰,布列海ヂ,漂荡日久。旧时陂荡,杳不复存。绍兴中,设塘以备泛溢,亦曰太平塘。长一百七十余里。元至正间,复修筑,易之以石,南北计四千八百余丈。前朝洪武初复修治,自是屡筑屡圮。万历五年,海波横溃,邑患最剧。于是大兴工役,开内河以受潮流,疏支委以杀水势,筑土塘以坚内护,植列木以散冲波,营斜堤以排激浪。海塘既复,邑民始保厥居,利赖至今云。今亦谓之石塘。   贲湖县西三十里。一名宋陂湖。周四十里,东接县西九里之天仙湖,西连横湖,南通黄道、彭墩诸湖。《志》云:横湖在县西三十五里,周六里,湖之东南即黄道、彭墩二湖也。又鸬鹚湖,在县西南四十里,周四十余里。县西六十里又有上谷湖,亦名长湖。诸湖之水,皆互相灌注以达海。○永安湖,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湖周十二里,溉田甚博。湖中之税,均之于田,田税颇重,而无旱患。久雨弥漫,则东南泄入于海。湖旁有麂山、荆山等数山,皆临湖为胜。   澉浦县南三十六里。县西南境之水,由此入海。《水经》:澉浦之水,通于巨海。宋开禧初,置澉浦水军。元时居民渐集,海商往来,遂成聚落。洪武中,筑城浦上,置澉浦所及巡司于此。《志》云:澉浦镇山湾潮峻,为南面之冲。是也。○蓝田浦,在县南三里。浦口有蓝田寨,因名。宋咸平六年,县令鲁宗道重开,以通海潮。由白塔港入运河,以灌民田,因名鲁公浦,亦曰鲁浦。绍熙三年,县令李直养重浚。自蓝田开十八里,南抵鲍郎盐场,以通盐运灌民田。今多湮淤。又横浦,旧在县东二里,东北通故邑,西通贲湖,南入海。今亦废。   横塘县西北二十五里。县西南澉浦诸山之水,汇为宋陂。诸湖引流而北,与秦溪诸水俱汇为横塘,入嘉兴县境。《志》云: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招宝塘。宋淳化初,开堤路长四十里。县西北又有汉塘,唐太和七年所开也。今曰汉塘港。引天仙湖诸水过欤城而北,入于横塘。又有陶泾塘,在县北一里。自北关北流,入平湖县界,长十二里。宋淳熙九年、朝成化二年,皆尝修浚。○秦溪,在县西南三十六里。秦驻山、丰山诸水所汇也。下流汇于横塘,一名盐塘河。   吕港在县东北。有海场。嘉靖三十五年,倭贼徐海自吕港新场移屯乍浦城南,官军击灭之。○唐湾,亦在县东北。宋嘉熙中,增置水军寨,澉浦、唐湾并为要地。或云:海塘自东北折而西南,即塘湾也。讹塘为唐耳。嘉靖三十五年,指挥使徐行健御倭贼于唐湾,败没。今有唐家湾寨。又长沙湾在乍浦所南。嘉靖三十一年,倭贼破乍浦,官军与战于长沙湾,败绩。又有金家湾,在西海口南。潮深沙僻,倭贼往往泊此,内犯则直抵平湖,沿海则侵乍浦抵海盐。旧拨西海口水军哨守,又置金家湾寨于此。   常丰闸在县西南。《宋志》:淳熙九年,命秀州守臣赵善,修海盐县常丰闸及八十一堰坝。务令高牢,以固护水势。遇旱可以潴积,今堙废。又古泾,旧在县西境者,凡三百余所。唐长庆中,今李谔开以御水旱,今皆堙。   ○澉浦镇县东南十八里。有巡司,本宋置。明初因之,置于县南澉浦上。十九年,改为所,移司于秦驻山,仍曰澉浦镇巡司。置堡于此,为戍守处。又海口巡司,在县东北十八里。唐时于县东一里置宁海镇。元置海沙巡司。明初因之,在县东门外。十九年,徙于沙腰村,仍曰海口巡司。即今所也。亦置堡设兵于此。《志》云:县城西旧有海沙场盐课司,本宋元时置。前朝正统元年,移置于沙腰村,仍旧名。   鲍郎市县西南二十里。晋隆安中,孙恩作乱,县令鲍陋遣其子嗣之御之,追贼被杀处。其地旧有鲍郎浦。今澉浦西门外曰鲍郎盐场,置盐课司于此。盖宋元时旧置也。○梁庄寨,在县东北。嘉靖中,倭贼每于此登犯。又县东南有独树林及毛竹等寨,县西北有东转塘、朱公亭等寨,县南有南石山等寨,皆嘉靖中置。今废。又演武场,在城东南,北枕海。嘉靖初,有陆路厂。三十五年,倭贼泊犯,据为巢。贼平厂毁,设军戍守。   龙王堂在东关外。外即大洋,直对浙东临观等卫。迤南半洋,即白塔山。贼每泊此,若登岸而南,则侵澉浦。西则有天宁寺,为水陆通衢,直抵嘉兴,此县城之咽喉,沿海之首冲也。   附见:   海宁卫在海盐县治西。洪武十七年建,辖左右中前四所及澉、乍二所。又东转塘、朱公亭、头寨、第二、南寨、北寨、龙王塘闸口、落塘、大寨、小寨、寨头等,凡十二寨,皆在境内,属卫军戍守。   守御澉浦千户所在海盐县南三十六里。《志》云:唐开元五年,吴郡刺史张廷奏置海盐县澉浦镇。天宝十载,太守赵居贞奏置海盐县宁海镇。吴越时,澉浦、乍浦皆设镇遏使。宋开禧元年,置澉浦水军。淳中,复调许浦卒,岁百人,更番守澉浦。咸淳末,以蒙古南下,益增沿海戍守。于乍浦亦置水军,设统制领之。及蒙古帅董文炳帅兵自海道至,二镇军相继降下。元亦设兵于澉浦镇,寻以澉浦盗起,遣将镇守。至元十八年,遣兵侵倭,留后兵分戍澉浦海口。前朝始置所。邑《志》云:宋置澉浦镇,并置榷务于此。元亦为澉浦务。明初置巡司,并置税课局于此。洪武十九年,建所有城。永乐十六年,以砖石。正统四年增修。嘉靖中,复营缮,周八里有奇。有南石山、秦驻山、东盐团、西盐团、青山、东海、青山盐场、东中墙山、平漾墙山、东墙山、西南门、水闸、混水闸、葫芦湾、南湖湾,凡十四寨,皆拨所军戍守。许市见南直常熟县。   守御乍浦千户所在海盐县东北三十六里,西北至平湖县十八里。洪武七年建。嘉靖初,改属平湖县。所城周九里,亦洪武中筑。正统中增修,嘉靖中营缮。有独树东、独树西、蒲山外、蒲山西、蒲山、大东山、东山嘴、唐家湾、盐山、圣妃宫、金家湾、周西、海口等十三寨,皆所军戍守。   守御嘉兴千户所在府治北。洪武九年建,隶苏州卫。   ◇湖州府东至南直苏州府二百十里,东南至嘉兴府百八十里,南至杭州府亦百八十里,西南至南直宁国府三百五十七里,西至南直广德州一百六十里,西北至南直宜兴县一百四十四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八百里,至京师三千二百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通典》:古防风国也。《家语》曰:防风氏在虞夏商为汪罔氏,守封禺之山。罔,读曰忙。秦为会稽、鄣郡地。汉为会稽、丹阳二郡地。后汉属吴郡及丹阳郡。三国吴宝鼎元年,始置吴兴郡治乌程县。晋、宋、齐因之。梁末兼置震州以震泽名,王僧辨所置。陈罢州,而郡如故。隋开皇九年郡废,以其地属苏、杭二州。仁寿二年,析置湖州取太湖为名。大业初复废,以其地属吴郡、余杭郡。唐复置湖州。天宝初,曰吴兴郡。乾元初,复曰湖州乾宁三年,升忠国军节度,宠刺史李师悦也。五代时,吴越因之周显德四年,吴越改忠国军为宣德军。宋仍曰湖州亦曰吴兴郡。景元年,又改军名曰昭庆军。宝庆初,改州为安吉州。元曰湖州路。明初,改为湖州府,领州一,县六。今仍曰湖州府。   府山泽逶迤,川陆交会,南国之奥,雄于楚越。自三国置郡以来,恒为江表之望。建国东南,此尤称腹心要地。吴越时,恃为北面重镇。淮南来攻,由宣州出广德,必道吴兴之郊,而后及于余杭。余杭之安危,吴兴实操之也。盖山薮环错,敌之伺我常易。而震泽之浸,尤出奇者所必资。明初有事姑苏,以湖州形援相接,羽翼未剪。因遣奇兵从义兴出太湖,次洞庭,进薄州城。及州拔,而姑苏在掌中矣。夫湖州南卫临安,北巩吴郡,势如左右手,顾可忽乎哉?   乌程县附郭,在府治西一里。秦置县,属会稽郡。因乌氏、程氏善酿而名。后汉属吴郡。中平末,孙坚封乌程侯。三国吴时,孙皓亦封乌程侯。皓立,因置吴兴郡治此。晋以后因之。隋郡废,县属苏州。寻复为湖州治。今编户二百六十七里。   归安县附郭,在子城东一里。本乌程县地。宋太平兴国七年,析东南十五乡置县,以钱ㄈ纳土来归,因曰归安。今编户三百九里。   ○菰城府南二十五里。楚春申君黄歇立菰城,起楼连延十里。秦因之,置乌程县。《志》云:县初治此,后移治今之子城。自汉及隋,唯有子城,而无罗城。唐武德四年,赵郡王孝恭始创筑罗城。周二十四里,辟门有九。元至正十六年,张士诚窃其地。明年,士诚党潘原明以城广而不固,缩东西二里,更筑新城。城小其半,门去其三。明初因之。嘉靖三十二年,以倭患修筑。三十五年,复缮治完固。《郡志》:府治之子城,相传项王筑,成化九年修。罗城,潘原明筑,嘉靖中修。有门六,城周十三里有奇。   东迁城府东四十里。晋大康三年,分乌程东乡置东迁县。宋元徽四年,更名东安。升明元年,复曰东迁。齐梁因之。皆属吴兴郡。隋平陈,并入乌程县。唐开元二十九年,刺史张景遵置太湖馆于此。大历九年,颜真卿改曰东迁馆。今为东迁镇。明初攻湖州,张士诚遣援兵屯旧馆,徐达等分兵营于东迁镇南姑嫂桥,连营十垒,以绝旧馆之援,是也。○永县城,在府西北。汉兴平初,吴郡太守许贡奏分乌程置。三国时废。《志》云:县西十九里有古户城,吴孙皓为其父和置陵户于此,因筑城以居。又有丘城,在县北十八里。近太湖,本里民丘氏所居。吴越筑城屯戍于此以拒南唐。   ○毗山府东北五里。毗,近也。以近府城而名。明初,徐达等攻湖州,自太湖次洞庭,进至毗山。张士信时军何山,望风遁。进至州东三里桥,败其兵,是也。又何山,在府南十四里。旧名金盖山。晋太守何偕尝居于此,因名。近郭诸山,何山最为高峻。亦曰何山岭,即张士信屯兵处。其相连者曰道场山。《志》云:道场山在府南十二里。亦近郊之胜。○岘山,在府南五里。本名显山,唐改今名。又南二里曰浮玉山,以在玉湖中而名。   衡山府南十八里。《左传》襄三年,楚子重伐吴,克鸠兹,至于衡山。杜预以为此山也。今亦曰横山,山势横亘,古谓横曰衡。   卞山府北十八里。高百丈,周百四十里。为郡主山。张玄之云:卞山非晴天爽月,不见其顶。山有石似玉,因名。亦曰弁山。下有金井洞,吴越时黄龙见此,改曰黄龙洞。又有别峰,曰西陵。孙皓葬其父和于此,谓之明陵。故乌程有陵阳之称。《郡志》:西陵山在府北三十一里。   升山府东二十一里。亦名乌山,古乌巾氏所居。一名欧余山,昔越王无强之子蹄,封于欧余山之阳,为欧阳亭侯,子孙因以为氏。《汉志》注:乌程有欧阳亭,是也。亦曰欧亭山。王羲之为郡守,与客升此,因改今名。山当东出之道。元张羽云:升山横道傍也。明初,张士诚屯兵于此,为湖州声援。徐达等攻乌镇,败之。追至升山,破其六寨,既而复破其升山水寨,敌势益窘,即此。○湖跌山,在府东南二十五里,一名长超山。山侧有湖,广二百顷,名湖跌漾。   石城山府西三十里。高九十六丈,广四十五里。山平衍,可城可耕。顶有池,曰洗马池。张玄之《山墟名》云:昔邑人严白虎者,于此垒石为城,与吕蒙战。至今山上有弩台、烽楼、走马将台遗址。○杼山,在府西南三十里。陆羽《志》云:夏后杼巡狩之所也。亦名稽留山。上有避它城。《说文》:它,蛇也。盖古昏垫时,民避蛇于此。山下有夏王村。又九乳山,在府西南三十一里。山有九峰,其形如乳。   小雷山府北三十六里。《志》云:太湖中有大雷、小雷二山,相距六十里。小雷亦曰洞庭东山,属乌程。大雷亦曰洞庭西山,属长兴。○白鹤山,在府西北二十六里。连亘长兴县东南。又西塞山,在府西二十五里。唐张志和游钓处也。   铜山府西南九十五里。一名铜岘山。《括地志》:吴采鄣山之铜。是也。山高千三百丈,西属安吉,南属武康,前溪发源于此。又马鞍山,在府西南七十六里,连属武康北境。○莫干山,府西南百五十里。上有铸剑池,旁有磨石,相传吴王铸剑处。亦曰莫邪山,府境西南诸溪水皆环流其下。   ○太湖府北二十八里。接长兴、乌程二县界。《志》云:府境诸水俱汇于府城东北毗山下,又东北趣大钱湖口,入于太湖。其支流曰横泾港,在府北四里,趣小梅湖口,以入太湖。今大钱湖口,在府东北三十八里。小梅湖口,在府北十八里。大钱以东,泻水之口凡二十八。小梅以东,泻水之口凡八。盖远近诸溪渎,俱以太湖为壑,而大钱、小梅又其喉嗌也。又大钱湖口,一名大全港。明初攻湖州,张士诚遣援兵屯旧馆,出我师之背,既而常遇春统奇兵由大全港入,结营东迁,复出敌背,即大钱湖口矣。余详江南大川太湖。   玉湖府南三里。又有碧浪湖,与玉湖相接。赵孟ぽ云:南来之水,出天目之阳,至城南三里而近,汇为玉湖,汪汪且百顷。北流入城中,至城东北而合苕水,又东北入于太湖。   运河在城东。苕溪、余不溪之水,分流合注而为运河。东北经南浔镇,又东至江南吴江县之震泽镇,至平望镇而合于嘉兴之运河。亦曰荻塘。《志》云:荻,本作ν。唐于ν刺湖州筑此塘,因名。后讹为荻。今城南一里亦曰荻塘,相传晋太守殷康所筑,溉田千顷。其支流东南出乌镇东,曰米荡。合于桐乡县之灿溪,亦曰荻港。明初攻湖州,张士诚遣其将李伯升赴救,由荻港潜入城,我师围之,是也。   苕溪在城东北二里。今自天目山之阴,经孝丰、安吉至府西,汇流为塔渚汇。又绕城北至毗山下者,郡人谓之苕溪。其自天目山之阳,经钱塘、德清至府南入城,汇流为江渚汇,又东北会于苕溪者,郡人谓之余不溪。又谓之溪。其实即东西二苕溪也。苕溪之正流,从大钱湖口注于太湖。支流则为横泾港,由小梅湖口以入太湖。而分流东出者,则曰运河。详见大川苕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