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56 页/共 479 页

○吴村县东十里。旧置巡司,今废。又招一作“昭”延驿,在县东五十里。柳山驿,在县西四十里。俱宋置。今废。   附见:   严州守御千户所在府治东南。洪武二十年建,直隶都司。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九十一 卷九十一   ◎浙江三   ◇嘉兴府东至南直松江府百一十里,南至海八十三里,西至湖州府百八十里,北至南直苏州府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百九十五里,至南京九百三十八里,至京师三千一百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为吴越之疆,后为越地。战国时,又为楚地。秦为会稽郡地。汉因之。后汉永建中,分属吴郡。三国吴以后因之。隋为苏州地。唐初属苏州。五代初,属杭州。石晋天福三年,钱氏始奏置秀州治嘉兴县。《郡志》:后唐同光二年,钱Α置开元府,治嘉兴,兼领华亭、海盐二县。长兴三年,府罢。按唐制:非京尹不得称府,Α不敢置府于杭州,何由置府于嘉兴乎?开元盖军府之名,《志》误。宋因之。政和七年,赐名嘉禾郡。庆元初,升为嘉兴府以孝宗诞于此也。嘉定初,又升为嘉兴军节度。元曰嘉兴路。明朝曰嘉兴府,领县七。今仍曰嘉兴府。   府负海控江,川原沃衍。自春秋时已为吴、越争衡之地。岂非以三江五湖,相为襟带《图志》:吴越多山,而湖泽渐其下。崇德居山泽之介,孔道四出。崇德,今石门县,且滨于海ㄛ,可以出奇制敌哉?拊钱唐之肩背,扌制吴越之肘腋《海防说》:府逼近海口,与杭州同患。海宁一卫,尤为要害,鱼盐饶给,商旅四通,亦江东之雄郡也。   嘉兴县附郭。在府城东偏。春秋时,地名李。秦由拳县地,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属吴郡。三国吴黄龙四年,嘉禾生,改置禾兴县。孙皓以父名和,改今名。晋宋以后因之,皆属吴郡。隋省入吴县。唐武德七年,复置,明年,又废。贞观八年,复置,属苏州。五代初,属杭州,寻为秀州治。今编户三百八十一里。   秀水县附郭。本嘉兴县地。明朝宣德四年,于府城内西北隅置今县。编户二百三十二里。   ○李城旧《志》云:在府西南四十五里夹谷中。《左传》定十四年,吴伐越,越御吴于李,阖闾伤还,卒于陉,去李七里。秦始皇三十五年,于李置长水县。三十七年,东游过长水。望气者言有天子气,因发囚十万凿之,改县曰囚拳。干宝曰:始皇以江东有天子气,令囚徒掘污其地,表以恶名,讹曰由拳也。汉因之。孙权改置禾兴县,而由拳之名隐。阚る曰:由拳故城,在嘉兴县南,今谓之柴辟。辟读曰壁,即古李也。东晋咸和中,苏峻作乱,顾众监吴郡军讨之,为峻将张健所败,退屯柴壁。或劝众渡浙江,众曰:保固柴壁,可得全钱唐以南五县。若越他境,便为寓军,控引无所,非长计也。临平人范明亦谓众曰:此地险要,可以制寇,不可委也。众因与明合军复进,健败走。或作紫壁,误矣。自唐乾宁三年,镇将曹信改城嘉兴,而故迹益堙。五代晋天福四年,钱传拓秀州罗城,周十二里。宋宣和七年及德元年,皆尝修缮。元至元十三年,堕其城。至正十六年,张士诚复营筑。久之未就,明初始竟其役。嘉靖三十九年增修。城周九里,有水陆门各四,运河经城西北二面。   新城府西北二十七里。《志》云:唐会昌初,尝垒土为城,谓之新城。今曰新市。有新城税课局,其北为新城塘。○射襄城,在府东北三十里。《志》云:古战争地。又府境有东顾、西新、南於、北主四城,旧《志》云:吴越战争时筑。   ○胥山府东二十七里。高十五丈,周不过二里,本名张山。相传吴使子胥伐越,经营于此,因改今名。又有殳山,在府西南五十七里。高二十余丈,周三里。山之西麓为桐乡县境。   ○运河在城西。由杭州府达崇德、桐乡县界,东流经府西南二十七里之李亭。又东流十八里,经学绣塔。又东五里,经白龙潭。又转而北,绕府城下,为月河。与秀水合,乃出杉青闸,受穆溪水,为北漕渠。又北二十五里为王江泾。又东三里为闻家湖。又东北十里接苏州府吴江县界。秀水在城北,即南湖,彪湖之下流也。《志》云:府西南四里有白龙潭。相传有白龙穴此,风涛间作,居人因作三塔以镇之,运河经此,曰三塔湾。   鸳鸯湖城南一里。一名南湖,长水塘诸水所汇也。宋闻人滋云:李,泽国也。东南皆陂湖,而南湖尤大,计百有二十顷,以两湖相丽而名。鸳湖之水,与其支流至城东南二里,会于彪湖,亦名马肠河。又循城而北,与秀水合,会于运河。天星湖,在府治东北。一名天心湖,相传即秦始皇发囚所掘处。又有湘湖,俗名相家湖,在府东北九里。幽湖在府西南四十里。参差汇流,皆达运河。   闻家湖府东北三十三里。湖周千顷。《志》云:鸳湖以北诸水,汇流于府东北一十里间,有天荒、许家、毛头、菜花及祥符诸荡。回环连绕,闻家湖又其委流处也。合于运河,注于吴江。○祥符荡在府东北二十四里。周二十余里,与嘉善县接境。又和尚荡,在府西北二十八里,水通太湖。   长水塘府南六里。长五十余里,县旧名长水以此。《志》云:长水塘之水,源自杭州海宁诸山,出峡口东北流,入嘉兴县境。东通练塘,东南通横塘。其支流注于幽湖,正流三十里,至城南潴为鸳鸯湖。○横塘,在府东南五里,其流汇为彪湖。旧《志》:自彪湖转马塘堰而上,南至海盐县,通谓之横塘。又练浦塘,在府南二十五里。与横塘、长水塘相通,相传春秋时吴王练兵处也。其西北十里许有藁壤,围环八里,广万亩,相传为吴越战场。   穆溪府东北四里。水接海盐县之上谷湖,西北出吴江县界,入于莺ㄕ湖。又茜溪在府北十二里。自鸳湖分流东北出,曰茜溪。又北十二里曰斜塘,又北二十里入吴江县界。○双溪,在府东十里。松江漕舟由嘉善县达于双溪,又西北合于运河,《志》云:府城东有凤凰洲,中流突起。洲南之水,曰汉塘,入平湖界。北曰华亭塘,入嘉善界。又韭溪,在城内。旧引南湖支流入城中,而北达运河。府西北三十里又有麻溪,北入吴江县界,亦注于运河。   王江泾府北三十里。相传以王江二姓居此而名。今为运河所经,曰王江泾。市有巡司。嘉靖三十三年,倭由松江府柘林突犯王江泾,转略平望乌镇诸处。又三十四年,按臣胡宗宪大败倭贼于此。   杉青堰府东北五里。旧有杉青闸官舍。宋熙宁元年,提举河渠胡淮请修秀州杉青堰。建炎元年,孝宗生于此。《寰宇记》:朱买臣妻改嫁杉青闸吏。今城西四里有死亭湾,即买臣妻自溺处。堰为运河所经,旁有闸,置巡司。闸后有嘉禾墩,相传即孙吴时产嘉禾处。○马塘堰,在府南七里。相传秦始皇东游至此,遏水为堰,堰成,斩马以祭,因名。又孟宗堰,或云在府东南。嘉靖三十三年,倭贼来犯,官军败之于此。   ○嘉禾屯在府界。《唐志》:广德中,浙西有三屯,而嘉禾为大。李瀚《嘉兴屯田纪绩颂》有云:全吴在扬州之域最大,嘉兴在全吴之壤最腴。嘉禾穰,江淮为之康;嘉禾歉,江淮为之俭。○杉青闸镇,在府北杉青堰。又王江镇,在府北王江泾。俱明初置。见上。又西水驿,在县城西,元置,前朝因之。   驿亭埭在府西。唐乾宁四年,杨行密将田κ攻嘉兴,屯于此,为吴越将顾全武所败,自湖州奔还宣州。○王店,在府南七十里。嘉靖三十四年,倭贼将犯杭州,不果。还至王店,分兵一出海盐塘,一出嘉兴长水塘,即此。亦谓之王市。   嘉善县府东三十六里。东至南直松江府七十二里,东南至平湖县三十六里,西北至苏州府吴江县七十六里。本嘉兴县之魏塘镇。宣德五年,析置今县。嘉靖三十二年,以倭变,始议筑城。三十四年,城就,外环以濠。万历二十年增修。城周八里有奇,编户一百八十六里。   ○东顾城县北三十八里。相传春秋时,阖闾使伍员筑以备越,即李四城之一也。《志》云:城在芦墟东北二里。   ○西山县南十二里,即府东之西山也。为接境处。   ○魏塘河县东十二里。自县西华亭塘分流,东北出,绕县治后。又东合太平河,又南仍入华亭塘。《志》云:华亭塘自府城东北行三十余里经县治南,至县南十二里合白水塘诸水,又东八里合大云塘,又东二十四里入华亭县界,俗谓之官塘。   东郭湖县西十五里。来自府城东,有长堤横亘三十里,俗谓之下塘。绕城北而东南会于华亭塘。又鹤湖,在县西北三十里。又西北六里即分湖也,亦曰汾湖。汾湖之水,上承平望、莺ㄕ湖诸流,汇为巨浸。分而北,入吴江县界;分而南,入县境;东入华亭县之淀山湖。俗讹分曰汾。   清风泾县东北二十四里。其上流曰菖蒲泾。《志》云:菖浦泾在县东北三里,北经口塍塘、叶塘,又东经县东十二里之张泾汇,又东六里之莲花泾,又北会于清风泾,亦曰白牛塘,又东为秀州塘,折而北,达于华亭之泖桥。   查家荡县东北三十六里。《志》云:府东境之水,汇流入县界,至县西十三里为运泾港口,分流东北出,皆北会于分湖。分湖之南,有芦墟塘,长约三十里。由分湖东出,即查家荡也。又北而东,入章练塘。《志》云:芦墟塘在县北三十六里。又许家荡,在县西北三十六里。旁多良田,遇旱,民资以灌溉。其下流皆会于章练塘。○三白荡,在县西北五十里,入吴江县界。三荡相接,广十二里。又西北六十里而达苏州之盘门。   章练塘县东北四十五里。《寰宇记》:吴主权造战舰于此,张纛练水军。后讹张为章也。县北出之水,由查家荡经此,东流十里入南直青浦、长洲二县界,入于泖湖。又长春塘,亦自县西受东郭湖之水,引流北出,与县西北十余里之江泾塘及芦墟塘之水,交流互注,下流出白牛塘,入于泖湖。袁氏曰:县境之水,参错不一。大抵上流南受嘉兴,西受秀水,北受吴江,下流入于三泖也。   ○魏塘镇县西二里。以宋里人魏武居此,商民成市而名。寻置巡司,元因之,明朝仍旧。又有魏塘税课局,元为魏塘务,前朝洪武三年改局。今移东关外。○风泾镇,在县东北十八里。旧名白牛村市。元改为镇,置巡司,并设白牛务。洪武初,罢巡司,改务为税课局。万历中废。又斜塘镇,在县北二十里。一名西塘,又名平川。县西北诸川皆汇流于此。正统十二年,徙陶庄税课局于斜塘,寻废。   陶庄镇县西北二十里,西南去府城五十四里。本名柳溪,宋绍兴中易今名,因陶姓者居此也。元置巡司,并置陶庄务。洪武初,罢司,改务为局。正统二年废。十二年,改置于斜塘,仍因旧名。万历初废。又千家窑镇,在县西北十二里,民皆业陶。县东南十里又有玉带镇,元时亦为商旅辏集处,后兵废。   崇德县府西南九十里。西南至杭州府百十里,西至湖州府德清县一百有八里。本嘉兴县地。五代晋天福三年,吴越析嘉兴县之义和市及崇德七乡为县,属秀州。宋熙宁十年,又割桐乡县五乡益之。元元贞初,升崇德州。前朝洪武二年,复为县。县无城,嘉靖三十四年,创筑砖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二百七里。今改为石门县。   ○何城县西三里。又县东北二十里有晏城,东南三十里有萱城。县南境又有管城,接杭州府海宁县界。四城相传皆春秋时吴所筑,以御越者。又县东北十二里有纪目坡,断碑云:吴王夫差募兵教养于此。曰纪目者,立纲纪而有条目也。坡高十寻,周三百步,今置堠亭于其上。其相接者又有千乘乡,断碑云:夫差阅兵于此,车凡千乘。又东有千步路,西北七里曰游长径,俱春秋时吴屯兵处云。   ○涵山县西北三十六里。为嘉湖两府分界处,县境之水绕其下,顶有浮图。《志》云:县西北三十里有陈山,高十有三丈。○走马冈,在县东北四十九里。《志》云:此为吴越分疆处,下有洗马池。   ○运河在县城西北。由湖州府德清县界流入境,穿县濠北出,受左右诸泾之水,经石门塘,与桐乡县分界。   语溪在县治东南一里。孔氏曰:嘉兴南七十里有语儿乡,临官道,越北鄙也。语,本作御。《国语》:勾践之地,北至御儿。又文种曰:吾用御儿临之。孟康曰:今吴南亭是也。汉元封初,平东越,封辕终古为御儿侯。溪名盖本于此。《一统志》:今名语儿中泾,一名沙渚塘,运河由此流入桐乡境内。○车溪,在县东北三十六里。南北相距二十余里,接于桐乡之烂溪。   石门塘县东北二十里。亦曰石门泾,水折而东,湾环如带,曰玉带湾。其西北去桐乡二十五里,为接界处。春秋时,吴拒越,垒石为门,即此处也。或谓之石夷门。唐有石门驿。上元二年,刘展作乱,据江淮诸州。遣其将张景超攻杭州,败李藏用将李强于石夷门。宋绍兴中,车驾往还,即驿基建行幄殿,又置榷酒库务于此。今运河所经,亦曰石塘湾。嘉靖三十四年,官军败倭于此。由石门而北三十里,达湖州之乌镇,路出吴江之径道也。   ○洲钱市县西北二十七里。地形如钱,周遭皆水,因名。又石门镇,在县东北石门塘。元置巡司。明初分镇之东半属桐乡县。《志》云:县有皂林驿,旧属桐乡县。嘉靖十五年,徙于县南。又县东北有横浦场盐课司。○三里桥,在县南三里。嘉靖三十五年,倭贼自湖州乌镇南犯杭州,至此,官军击之,败绩。   桐乡县府西六十里。西北至湖州府百二十里。本崇德县地。宣德五年,割崇德之梧桐八乡置县,治凤鸣市。嘉靖三十四年,筑城,周四里有奇。编户百七十八里。   ○殳山县东南三十五里,与嘉兴县接界。昔有殳基隐此而名。山有两峰,其东峰一名史山。又县北十七里有甑山,山形如甑,烂溪绕其下。   ○运河县北八里。由崇德县石门塘。西北流二十里而经皂林铺,渐折而东二十里,为斗门,又北二十里而至嘉兴府。《志》云:县东南三里有横湖,旧为陂,引流入运河,今仅存一线矣。   烂溪县北二十里。崇德县车溪之水,合县境康泾、永新溪诸水,绕流于甑山下,又引而北,自青镇以东,横亘十余里,东达于秀水,北达莺ㄕ湖,而出吴江之平望镇。其西自青镇下湖州之浔溪,以达于震泽者,则谓之西溪。   ○皂林镇县北八里。亦曰皂林市,有元将路成营垒。《志》云:镇本在崇德市南,有寨,宋建炎中徙于此。元毁。明初攻湖州,张士诚遣兵趣救,常遇春击之于皂林,俘其兵六万。嘉靖三十五年,倭贼徐海围抚臣阮鹗于此,官兵力战,始却。旧设皂林巡司及皂林驿,今移驿于崇德县,而巡司如故。○石门镇,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与崇德县接界。洪武六年,置税课局于此。本属崇德县,宣德五年改今属。   青墩镇县北二十八里。古有青墩,唐置镇遏使于此。与湖州之乌镇止隔一水,梁昭明太子读书台在焉。○南长营,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其旁有千人坡、范蠡坞。《志》云:即越之北境,时盖屯营于此以备吴。   平湖县府东五十四里。西南至海盐县三十六里,东北至南直松江府八十里。本海盐县之东北境。宣德五年,析海盐之武原等乡置今县。嘉靖三十三年,始筑砖城,周五里有奇。编户百二十一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