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55 页/共 479 页
白沙渡县西六十里,新安江渡口也。《南征记》:自建德县绕乌龙岭背,出白沙渡,入寿昌,自常山县径达于江西,为陆行之径道。○三河潭,在府东南四十里。潭水逆流,而入于东阳江,江水从两旁顺流回合焉,故曰三河。三河关因以名。又有朱池,在府西三十五里。相传以朱买臣名。宋置朱池驿于此,当三衢大路。
○乌石关府东十五里,以乌石山而名。江流所经,下有乌石滩。又三河关,在府南四十里。有三河渡,即东阳江渡口也。唐置三河戍于此。宋为三河驿,当金华大道。《志》云:三河驿在府南五十里。今废。又府东三十里有管界巡司,明初置。○富春驿,在城东五里。前临江涯。宋置东馆务于此,明初改建严州驿,洪武九年改今名。
桐庐县府东北百里。东北至杭州府富阳县八十里,北至杭州府新城县七十里,西北至分水县八十里,南至金华府浦江县九十里。汉为富春县之桐溪乡。吴黄武四年,分置今县,属吴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平陈县废。仁寿三年,复置属睦州。唐初,尝置严州治此,州废,仍属睦州。五代时,吴越改属杭州。宋太平兴国三年,还属睦州。县无城,编户五十三里。
○桐庐故城县西二十五里。吴黄武中,置县治此。隋开皇中,并入钱塘县。又有城,在县西北十五里,桐江西岸,地名桐溪。唐贞观中所筑桐庐城也。开元二十六年移钟山,即今县治。《图经》云:县西十五里有严州城。本隋仁寿二年,鸿胪寺丞苏纶所筑。唐武德四年,置严州治此。○唐之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南齐永明中,富阳民唐之作乱,尝筑城保据于此。今地名舒湾。
○桐君山县东二里。一名桐庐山。县以此名。山下有合江亭,《西征记》:桐、睦二江会合亭下,有山巍然,直压其首,如渴鲸入水之状,即桐君山也。其相连者曰凤凰山,下瞰横江,形如凤翅。○牛山,在县西十里。山当驿道,俯瞰大江。宋孙绍远云:自桐庐取道而西,内薄山,外瞰江,高深殊绝,而洼凸屈曲,步步必戒,如是者十五六里。建炎中,金兀术入寇,歙人钱縨率民兵三千,因险设伏,大败之于此。淳熙中,邑令向演乃于沿江处所立扶栏七百,行者便之。元末刘真据县,取石筑城,扶栏遂废。其中坞之左曰金鸡山,有臣石俯瞰大江,或曰即碧鸡坞也。李文忠大败张士诚兵于此。又寨基山,在县南十四里。相传昔有避难者立寨其上,因名。
富春山县西三十里。一名严陵山。前临大江,汉子陵钓处,人号严陵濑。有东西二钓台,各高数百丈。《西征记》:自桐君而西,群山蜿蜒,如两蛇对走于平野之上。三江之水,并流于崖下。惊波间驰,秀壁双峙。上有子陵钓台,孤峰特起,耸立千仞。下有泉,陆羽品为第十九泉。其与钓台相对者,曰白云原,一名芦茨原。重崖蔽天,林麓茂盛,居民采薪为炭,供数州爨之用。有芦茨溪,北流合大江,唐方干隐于此。○清冷山,在县西北三十里。四面出泉,大旱不竭,溉田五十余顷。《志》云:山高五十仞,周七十里。本名钟山,唐天宝间改今名。其相接者,曰龙洞山。山半有石峡,巅有龙门池,引流可以灌田。《志》云:龙洞山在县北三十里。
九岭县东北四十里。其相近有白峰岭,俱路达新城县。又桃岭,在县东南七十里,东去二十里。又有野狐岭,与浦江县分界。又狮子岭,在县北四十七里,与分水县分界。《志》云:县西北二十里有娘岭,为驿道之要口。○老鹰岩,在县西四十里。岩际有路,沿江险峻。县西北四十里又有焦山岩,下瞰溪流,舟楫过此,常虞险仄。
○桐江在县治南,即浙江上源也。经桐君山下,因曰桐江。合衢、婺、歙三州之水,东北流九十里而至此。又东流入杭州府富阳县界,亦曰睦江。两岸山高水深如黛。《志》云:县东十五里有洋洲,可耕种。东二十五里有九里洲,桑麻甚盛,延袤九里。三十五里为桐洲,延袤二十里。俱南临大江,北有后港。
桐溪县东北三里。其上流即於潜县之紫溪也。自分水县南流入县界,亦曰天目溪。入县境为桐溪,绕郭而东南,出桐君山下入桐江。《志》云:由分水至县,溪中有十八滩,错立为险。其旁小溪数十,皆汇流入焉。或谓之学溪,一名潢港,一名分水港,俗谓此为桐江。误也。
窄溪县东南三十里。有二源:一出桃岭,西流三十余里。一出县西南西坑岭,届白云原之东,东流六十里。至县东南二十五里而会流为甘溪。又引而东北流,凡十余里而为窄溪。又东流十三里,入于江溪口,与新城港口正相对,地名窄溪埠。江流经此,阔不过数丈,易于涉渡也。○清渚港,在县西三十里。源出府东北四十里之云岫山,东流十五里,曰社息溪。东南绕富春山北,又东流二十里入于桐江。
白水湖县西北二十里。广百三十余亩,溉田甚溥。《志》云:县西北有上湖、下湖、鸦湖、高塘湖,凡四湖,而总名曰白水湖。白水湖南有独山,孤峰崛起,高倚江,东去县二十二里。高塘湖亦曰太湖塘,在高山顶。其山自清冷山分脉而来,旷阜平冈,群峰四拥,宛如一城垣。湖水当其中,朝夕盈缩,与钱塘潮汐相应,东去县三十里。
七里濑县西四十五里。《志》云:在富春山钓台之西,亦曰七里滩。谚云:有风七里,无风七十里。盖舟行难于牵挽,惟视风为迟速也。旧《志》:七里滩去建德四十余里,与严陵濑相接。梁大宝末,刘神茂据东阳叛侯景,景遣谢答仁攻之,神茂营于下淮。或谓之曰:贼长于野战,下淮地平,四面受敌。不如据七里濑,贼必不能进。神茂不从,战败,复降于侯景。今县西北有一十九滩,俱在桐江上。
下淮县东五十里,与富阳接境。旧为江流扼要处。《字说》:淮,围也。言江流四周围合也。陈天嘉二年,诏沈恪袭留异于东阳,异败恪于下淮。恪退还钱塘,异以兵戍下淮及建德,以备江路。又唐永徽四年,婺州刺史崔义玄败妖贼陈硕真党于下淮。
○水关县东二里。当桐溪入江之口,合江巡司置于此。一名严、衢、婺三州巡提私茶盐司。《志》云:司旧在桐君山东。成化八年,徙桐江口。十九年,徙今所。又有桐江递运所,旧亦在桐江口,今并于桐江驿。○浮桥关,在县北五里桐溪上。又柴埠关,在县东南二十里柴埠滩,旧有兵戍守。
桐江驿在县城东潢港口。旧临江,名浙河驿。后移而北,改今名。又下航渡,在县东南二里,往来津要也。
淳安县府西百六十六里。南至遂安县六十三里,西北至南直徽州府一百八十里,东北至分水县百四十六里,北至杭州府昌化县二百三十五里。汉丹阳郡歙县叶乡地。后汉建安十三年,孙吴析置始新县,为新都郡治。晋为新安郡治。宋、齐以后因之。隋废郡,改县曰新安。仁寿中,又为睦州治。大业初,改县曰雉山,为遂安郡治。唐初为睦州治。文明初,县复名新安。万岁通天初,郡改治建德县,仍属焉。开元二十年,改曰还淳。永贞元年,又改为清溪县。宋因之。宣和三年,平方腊之乱,改曰淳化。绍兴中,始改今名。《城邑记》:县旧有城,南枕清溪,北连冈阜,相传后汉建安十三年,孙权使贺齐平山越时所筑。隋、唐因为郡治。其子城周二里有奇,即今县治也。西有故城址,则外城也。大都堙废,未经改筑。今编户六十一里。
○始新城在县西六十里威平镇。吴贺齐本置县于此。隋徙雉山下,在今县南二里。唐神功初,又移今治。县西三十里普慈山上有太子城,或云孙吴太子和尝避难于此。
○雉山在县治西南。隔江,形如蹲雉。隋以此名县。又灵岩山,在县东北六里。山周十二里。吴永安中有黄龙见,名曰龙山。唐元和中,改今名。俯瞰清溪,与雉山对峙。又小金山,在县西十里。屹立青溪中,拟于京口之金山。
都督山县西六十里。或曰吴贺齐督兵驻此,一云方俨为汉都督驻镇处也。极高峻,临江。山去威平镇六里,今有永平巡司戍守。又并桃山,在县西北六十里。高出众山之上,登其巅,杭、歙、衢、婺之境,宛在目前。自下望之,如二桃然,因名。○云蒙山,在县南三十里。《志》云:山高五百丈,周七十里。县境之大山也。
蔗山县东北三十八里。《志》云:昔尝种蔗于此,因名。山分八面,水流十派,上有平田数顷。又重坑山,在县东八十里。山有二坑,或云即息坑也。宋宣和初,方腊作乱,两浙将蔡遵等讨之,败死于息坑,即此。
双柏岭县东二十里。其并峙者曰真坞岭,当往来驿道,崎岖连亘。又赤石岭,在县西六十里。一名河上岭,石壁临江。又西十里有方壶岭,亦临江为险。○辽岭,在县南七十五里,分淳安、寿昌二县之界。山高溪迅,悬崖绝壁,无路可通,旧惟水道往来。成化间,凿为坦道。又白鹤岭,在县东北百里。有仙鹤泉。明初胡大海取徽州,元将胡纳退保遂安,大海追败之。纳东走,大海复追之,战于白鹤岭,纳败死。
威平洞县西七十里。一名青溪洞,一名帮源洞。宋宣和二年,贼方腊据此作乱,连陷州郡。三年,韩世忠击败之。贼深据岩屋为三窟,诸将莫知所入。世忠潜行溪洞间,挺身捣其穴,擒腊以出。贼平,改今名。相近为梓桐洞,今曰梓桐乡。《宋史》:青溪县境有梓桐、帮源诸洞,皆落山谷幽险处,方腊据以作乱。
霖岩洞县东五十里。峰峦千仞,下多源泉,引流溉田,岁旱不涸。又有仙居洞,在县东南五十里。有数洞相通。○保安岩,在县东北六十里。五季末,里人多避乱于此,因名。
○新安江县南一里。一名青溪。自徽州府歙县东流入境,绕县治前。又东至府城南,合于婺港。唐光化三年,淮南宣州将康儒攻睦州,食尽,自清溪遁归。盖由水道出徽州还宣州也。今江流上下各有滩数十处。
辽溪在县南六十里芝山下。源出辽岭北,流注于新安江。《志》云:环境之水,以溪名者凡数十处,皆流注于新安江。
栅源县东北四十里。吴贺齐与山越战,树栅于此,因名。又三潭在县西百里。崇冈僻峤,潭潴其间。《志》云:源出昌化县之昱岭,汇流于此。
○锦溪关县东六十里。其地有小溪岩,怪石岩,水陆皆险。嘉靖中,置关于此,以御矿寇,因改今名。下有小溪渡。○新安驿,在县城西。旧名清溪驿,宋置,前朝废。
威平镇县西六十里威平洞口。宋平方腊,置巡司戍此。今曰永平巡司。又港口镇,在县东二十里。宋宝元二年,置巡司于此。今因之。《志》云:港口司置此。县南三十里又有港口镇。又街口镇,在县西八十里,与徽州府分界,亦有巡司。○茶园镇,在县东五十里。下有茶园渡。又渡市镇,在县北二十五里。宋、元以来,俱为戍守处。
遂安县府西南百八十里。东北至淳安县六十三里,西北至南直徽州府百七十里,西南至衢州府开化县百二十里,南至衢州府百七十八里。本歙县南乡之安定里。后汉建安十三年,孙氏析置新定县,属新都郡。晋改今名,属新安郡。宋、齐因之。隋初县废。仁寿四年,复置,属睦州。唐、宋因之。旧无城。前朝正德八年,筑城以御寇。万历二年,复修筑以御矿贼,周四里有奇。编户六十四里。
○雾山县东南二里。孤峰峭立,为邑之望。或以为婺山之讹也。又长垓山,在县西五里。两山壁立,道狭多阻,元末邑人尝扼此以拒贼。又西二里曰石英山,山产白石英,唐时以供贡。又有洪铜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志》云:唐时置场采铜于此。
武强山县西六十里。与歙之白氵祭诸岭相错,峰峦险阻。唐末乡兵保聚于此,拒破黄巢,今山麓有黄巢坪。万历中,尝易为靖武山。○高乔山,在县西六十五里,近开化县界。层峰叠嶂,溪谷迂回。正德八年,流寇由开化马金岭突犯,尝筑寨于此,以遏其冲。又高峰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高峻为群山之冠。
黄连岭县南八十里。岩石峻险,路达西安。又有猥岭,在县南五十里,间道可达常山县。○积雪岭,在县西八十里,路出休宁。又县西南八十里有马金岭,与开化县分界。
○武强溪在县城南。源出武强山,亦名靖武溪。东南流,至三渡口,与双溪会流,阔数十丈。又绕流八十余里,达县郭南。复东北流,四十里入淳安县界。又二十余里注于清溪。
双溪在县西。源出歙县界之石岭,分为二流,既而复合,至县西南五十八里之三渡,合于武强溪。《志》云:三渡,路出开、衢之通道也。○罟网溪,在县东南五十里。源自衢州流入县界,又东北入武强溪。又龙溪在县东一里,出淳安县界,南流经此,入武强溪。
○凤林镇县东南四十里。罟网溪经此,亦曰凤林溪。宋建炎初,置巡司。绍兴初废。明初复置,今废。○新定驿,在县治东,宋置。今废。
寿昌县府西南九十里。东南至金华府兰县七十里,西北至淳安县百二十五里,西至遂安县百四十五里,南至衢州府龙游县百二十五里,西南至衢州府治百七十里。汉富春县地。吴置新昌县,属吴郡。晋改今名。梁属新安郡。隋并入新安县。唐永昌初复置,载初元年废。神龙初复置,属睦州。宋以后因之。旧有城,即唐神龙中置,后废。今编户三十六里。
○新昌城在县西永平乡。孙吴时置县于此。晋改曰寿昌。唐神龙初,移县于郭邑里,寻又移于县西七里之白艾里。筑城周一里有奇。后复还今治,故城遂废。今其地名故城坂。
○彭头山县治西一里。唐景福中,县令戴筠开湖于山下,谓之西湖。以灌东郭之田,余浸入于艾溪。又县南三里有仙池山,一名南山。山巅有池,乡民遇旱,为机以泄池水,溉山下之田。《图经》:城东一里有青龙山,脉自西来,临绕艾溪。又东二里有金姑峰,峰顶峻削,下临艾溪。○岩山,在县北六里。有三峰,高数百丈,顶上有石,回抱如负。
金台山县南十五里。县山之最高者,其南有冠山,壁立千仞,登之可尽龙游、兰溪诸胜。○砚山,在县南三十里,为金、衢、严三郡之界。又县西南二十里有大慈岩,登之可览金、衢二郡之胜。又岩峒山,在县东南三十里。山有华盖、罗帽、玉露、庆云、景星凡五峰。而华盖最高,南属金华,北属严州。
过浴山县北十八里。下有龙潭,潭上有洞穴,名曰龙门。深邃莫穷,泉流灌注,溢而为溪,环绕县北。○天湖山,在县西二十里。山上有池,流下溉田,冬夏不竭。又县东二十五里有高湖岩,顶平如掌,广三十余亩,四畔皆岩,惟一径可通。
梅岭县西南四十里,接龙游县界。宋建都临安时,此岭最为要道。凡闽、蜀、江西、荆湖、二广、云南、八番、海外诸国来者,皆经其下,亦曰梅峰。元时尚为戍守处,今皆取道于兰溪。○长岭,在县东南二十五里,路通金、衢、宣、歙四郡。岭半有泉,下注为池。《志》云:县西七十五里为黄连岭,与遂安接境。西北五十里为玳瑁岭,与淳安县接境。
○寿昌溪在县西。源出县西南六十里之鹅笼山,流至县西二十里,与交溪会,曰大同溪。又绕流至县治西一里,曰艾溪。历郭南至县东七里,曰淤曷溪。又经县东北十五里之湖神坂,曰湖神溪。流长九十里,出寿昌港口。又东北绕苍山,入新安江。县境之水,悉汇入焉。《志》云:由县治东北至新安江,凡三十五里,即建德县境也。
常乐溪县南三十里。源出龙游县之天池山,入县境,会众山之水。又东南流,出兰溪界,入于东阳江。○交溪,在县西二十里。源出县西四十里之魏驮山,东流合于寿昌溪,而为大同溪。又西溪在县西南四十里。源出梅岭,下流入于艾溪。
○西坞寨在县西南梅岭。路出龙游,旧设上梅巡司于此。又大源口寨,在县西四十里。旧置社田巡司于此,今废。又共岩寨,在县东南二十里赤孤山。长岭寨,在县西南二十里桃平山,正德间为戍守处。○寿昌驿,在县南,县西又有白艾驿,俱宋置。今废。
分水县府东北百五十五里。东至杭州府新城县九十五里,东南至桐庐县八十里,西至淳安县百四十六里,北至杭州府於潜县六十二里。本桐庐县西乡地。唐武德四年,析置今县,取桐庐江水中分为名。七年省。如意初复置,改曰武盛。神龙初,复曰分水县,属睦州。县无城。今编户十八里。
○昭德城在县西北嘉德里。唐宝应二年,析分水置昭德县。大历六年省。宋为昭德驿。
○双溪山在县治北,县之主山也。又北二里曰黄潭山,天目诸溪绕其下。又天禄山,在县北十里。溪流环绕其下,曰印渚溪。为邑之胜。一名砖山。○崤山,在县东四十里。其最高处曰赤岩尖,登之可见数百里。
桐岭县东六十里。又罗岭,在县东二十里。皆路达新城。又白沙岭,在县东南二里,通桐庐界。又歌舞岭,在县南五十里,达建德县界。县西五十里又有塔岭,通淳安县界。《志》云:县西北六十里有汤安岭。嘉靖中,倭寇由黄潭而西逾此岭,遂犯淳安。又设方岭,在县南三里,为达府之间道。○百胜岩,在县东十五里,最高耸。县西北二十五里有紫峰岩,四面如削,一峰宛在云中。县西北四十里又有杨山洞,可容数百人。
○天目溪在县治东二里,即於潜县之紫溪也。合昌化之柳溪,流入县境,回绕于天禄、黄潭诸山之下,又南达桐庐,此为桐溪之上游,中有滩凡七。
前溪县东南二里。自淳安县分流入境,入县南之白沙潭,回绕县治,而东合于天目溪。○广陵溪,在县东六十里,源出新城县广陵乡。又有印渚溪,在县北十里,有渡通於潜;锦溪在县东十里,有渡通桐庐。下流皆汇于天目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