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53 页/共 479 页
柳浦在府城东南五里候潮门外。江干有浙江亭,亭北有跨浦桥,六朝时谓之柳浦埭。刘宋泰始二年,遣吴喜击孔等于会稽,喜自柳浦渡,取西陵,击斩庾业。齐永明二年,富阳民唐寓之作乱,进至钱塘,钱塘令刘彪遣将张于御之,败于小山。寓之进至柳浦,彪弃城走。《唐书》:隋自余杭移州治钱塘,又移治柳浦,倚山筑州城。是也。唐乾宁三年,钱Α讨董昌于越州,昌求救于杨行密。行密将安仁义自润州以舟师至湖州,欲自湖州舟行入柳浦渡西陵,以应董昌。Α使顾全武守西陵,仁义不能渡。西陵见绍兴府萧山县。小山,或曰今赤山也。又城东北旧有范浦,今堙。
西溪在灵隐山西北。《志》云:西溪有石人坞,盖北高峰石人岭之支也。坞口为九沙,为沿山路。宋南渡时,车驾由此入余杭,历方井、法华、秦亭诸山,凡十八里,而络以小河。又北汇余杭塘,合于运河。○安溪,在府北五十里。苕溪自余杭界来,经紫微、万松、白鹤、方印诸山,凡三十余里。群山之水,合流为安溪,下流仍谓之苕溪,入德清县界。
九溪在赤山烟霞岭西南。其北为风篁岭。众山之泉,环流于此,自徐村入于江。稍西为十八涧,路通六和塔。○六井,在城中。杭濒海,水泉咸苦。唐刺史李泌凿阴窦,引西湖入城,作六井以便民汲。后白居易及宋郡守沈遘、陈襄,皆修浚之,民获其利。
清河堰旧在府城北。宋宣和三年,贼方腊攻秀州,败还。仍据杭州,官军至清河堰,贼弃城遁去。或曰今城北三里清湖闸,即其处也。又北关门内有清河坊,元末徐寿辉将项普略陷杭州,董搏霄自德清击之,进薄杭城,贼迎敌,凡七战,追杀至清河坊,贼奔接待寺,塞其门而焚之,遂复杭州。接待寺在城东北五里。○永昌坝,在城东永昌门外。又艮山门外有会安坝,武林门外有猎圈、德胜二坝,俱洪武初置,以潴上河之水,使东不得泄于江,北不得泄于外河。
○北新关府北十里,商旅辏集之道也。有户部分司驻此榷商税。府城东南有南新关,则工部分司驻焉,掌竹木之税。《志》云:府治东北二里旧有杭州税课司,城北九里有江涨桥税课司,城南有城南税课司,城东北八里有城北税课司。后俱废。又横塘临平税课局在府东北六十里,属仁和县。又安溪奉口税课局,在府西北五十里,西溪税课局在府西二十七里,俱属钱塘县。后又以安溪并入西溪。○临平河泊所,在临平镇,属仁和。又古荡河泊所,在府西北九里,属钱塘,洪武初置。
浙江驿府南十里龙山闸左滨江,宋有浙江亭,置于候潮门外,亦曰樟亭,为观潮之所。绍兴以后,每宰相去位,则待罪于浙江亭。明初改置今驿。又武林驿,在府北武林门外。吴山驿及递运所,亦置于此,今并于武林驿。《舆程志》:驿至浙江驿三十里。
湖洲市府城北五里。元伯颜自皋亭进屯此,旋入临安。今自北新关至武林门,居民稠叠,皆谓之湖市。又塘栖镇,在府东北五十里,旧有郡丞驻此。嘉靖三十四年,督臣张经与倭战于塘栖,败绩。○汤镇,在府东北五十里,与海宁县接界。有仁和盐场。宋苏轼尝开汤村运盐河,是也。今由城东前后沙河,皆可达汤镇、赭山,以接于海口。
通江桥在城南。宋淳熙二年,漕臣赵老议于此置板闸,以节宣江水。又北海家桥,在府治北。《宋志》:隆兴二年,守臣吴芾请措置北海家桥、仁和仓、斜桥三所作坝,取西湖六处水口,通流淮入府河。又以望仙桥以南,至都亭驿一带,地势高峻,议于城外保安闸及竹车门诸处,引水入保安门,通流入城。望仙桥今亦在府治东。
诸桥府西南二十余里。富阳诸山之水,由此入江。《南征纪》:诸桥万村,为滨江要路。西则陆走富阳。东出赤山埠。北出西溪,走黄山,以达余杭。东北则从西溪达于钱塘门。○德胜桥,在府北五里。其处亦曰枯树湾,本名堰桥。宋建炎中,韩世忠大败苗傅于此,因名。
海宁县府东百二十里。东北至嘉兴府海盐县一百十里。汉海盐县地,属会稽郡。吴王濞于此立盐官。三国吴置海昌都尉于此,后改属吴郡。晋亦为盐官县。宋齐因之。皆属吴郡。隋属杭州。唐武德四年,属东武州。七年,并入钱唐。贞观四年复置,仍属杭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盐官州。天历二年,更曰海宁。明初改州为县。县城,唐宋以来旧址,前朝洪武二十年,信国公汤和重筑。永乐以后,屡经修治。周九里有奇,编户百八十四里。
○海昌城县南二十里。《志》云:三国吴海昌都尉治此。晋宋以后,亦尝为都尉治。隋大业初废。又县西北四十一里有海安旧城,《志》云:隋大业中筑,县盖治于此。唐永徽中,始迁今治。
○石墩山县东五十里。稍东一里曰小尖山,上有烽堠。嘉靖三十五年,倭据石墩为巢,犯嘉兴府境内。参将卢镗击之,久而后克。下有小港,外通大洋,贼舟每泊此。今有石墩山寨,西去县四十里,皆筑土城戍守。
赭山县西南五十里,土石皆赤,因名。其对岸相峙者曰龛山,属绍兴府萧山县界。横江截海,谓之海门。西南去郡城六十里,为控扼要害。宋乾道四年,射猎于此。前朝嘉靖三十三年,倭贼突犯赭山,郡境被其害,今为汛守重地。《海塘考》:县境治南即海,海之上即塘,距城百武而近。东抵海盐,西距浙江,延袤百里。塘西南数十里有赭山,与龛山对峙,为海门。潮水趋江,始犹广衍,进入隘口,横流束而不得肆,辄怒而东。返东五十里,又有石墩山,与赭山相望,若两拳然。潮返而东,为石墩所障,仍鼓怒而西。东西荡激,数十里间,日再往来,狂澜驾风,若万马驰骤,银山雪屋,排空而下。此海塘所以恒多隐忧也。又《海防说》:海门与乍浦相形援。乍浦海中有山,至下八山为极远,此外即茫洋无山。倭船之来,必至八山及陈钱壁,下山取水,候风流犯。先年兵船畏风涛危险,止分守八山内港,倭贼不时入劫。隆庆三年,始议直哨壁下等洋,盖贼于下八山可径至鳖子门。鳖子门之险,与下八山之哨,首尾相应者也。
硖石山县东北六十里。一名紫微山。其并峙者曰赞山。两山相夹,中通河流,曰硖石湖。唐白居易尝登此,因以其官名之。山之西为硖石镇,元置税务于此。明初改税课局,兼置河泊所。嘉靖三十四年,倭犯硖石。明年复犯硖石,盖登泊为易也。○妙果山,在县东六十里,一名龙山。其相连者曰袁花山,亦名龙尾山。袁花塘经其下。嘉靖三十年,倭据尖山,焚掠袁花市,官兵逐之,败绩。
尖山县东六十四里。高峰崛起,南临大海,建烽堠于其巅。一名大尖山。嘉靖中,倭尝据此。○黄湾山在县东六十五里。一名盈山,周九里,旁近大海。有黄湾浦,与海盐县澉浦接界,北通硖石、袁花诸处。嘉靖中,倭贼往往出没于此。设黄湾山寨,并筑土城戍守。《志》云:寨在城东五十里。
金牛山县东八十三里。高三百丈,周十九里。山势隆起,冠于境内。山侧有洞,深不可测。相传宋建炎初,避乱者多居此。稍北为庙山。庙山之西二里为凤凰山,下有烽堠山寨。庙山东三里曰望夫山,亦烽堠处。《通志》:庙山在县东南六十八里,高百丈,周九里。与望夫山皆接海盐县界。
○海县南十里。东连海盐,西接浙江。潮汐往来,冲激不常。旧有捍海塘,长百二十四里。唐开元九年修筑。《宋志》:嘉定十二年,臣僚言盐官去海三十余里,旧无海患,县盐灶颇盛,课利易登。去岁海水泛涨,湍激横冲,沙岸溃裂不时,以致侵入卤地。芦洲港渎,荡为一壑。今潮势深入,逼近居民。乞下浙西诸司,亟为修筑捍御之策。十五年,浙西提举刘言:县南濒大海,元有捍海古塘,亘二十余里。今东西皆沦于海,海水侵入县两旁各三四里,止存中间古塘十余里。万一水势冲激不已,不惟盐官一县有垫溺之忧而已。今古塘既冲损,盐潮必盘越北注,宜筑土塘以捍之。筑塘基址,南北各有两处。在县东,近南则为六十里咸塘,近北则为袁花塘。在县西,近南亦曰咸塘,近北则为淡塘。尝验两处土色虚实,则袁花塘、淡塘差胜于咸塘。且各近里,未至与海潮为敌。势当修筑两塘,以御咸潮。其县西一带淡塘,连县治左右共五十余里,合光修筑。而县南去海一里,幸古塘尚存,县治民居,赖以无恙,尤宜亟为防护。其县东且筑六十里咸塘,万一复为海潮冲损,则修筑袁花塘以御之,庶为得宜。从之。《元史》:盐官州旧去海岸三十里,有捍海塘二,后又添筑咸塘。宋时亦尝崩陷。大德二年,塘岸崩。延六年,陷地三十余里。泰定四年,冲捍海小塘,坏州郭四里。因建议修筑石塘四十余里。天历初,塘岸始就。海沙亦复涌起,倾圮可免,因改州名曰海宁。《海塘说》:县境海塘之外,旧有沙场二十余里,所以海潮不至冲啮,石堤可以经久。今荡入于海,渺茫无迹,欲恃数尺之塘,抗弥天之浸,岂不危哉?明朝自永乐九年,历成化、弘治、嘉靖,以迄万历三年,海凡五变,塘凡五修筑。而其害莫甚于永乐九年,朝命保定侯孟瑛等役苏、松九郡民,赀累巨万,积十有三年,而患始息。盖海昌地最高,境内诸水,皆北流散入于嘉、湖、苏、松之境。障海昌亦所以障列郡。塘之修废,关于东南利害,安可不先事预防,而贻后时之悔哉。
新江塘河县东北二十里。源自湖州府德清县之大麻溪支流,由县西北庄婆堰,东抵县城濠,逶迤曲折,析为众流,东北入嘉兴境。○洛塘河,在县西北三十里,亦新江塘河之支流。东入硖石南湖,旁有支港通小河,迤北注嘉兴界长水塘河。又袁花塘河,在袁花山下。自吴姚塘港分流,南通白弹港,西入县城濠。《志》云:白弹港在县东二十五里,袁花塘河之支流也,北流入于新江塘河。
塘河一名二十五里塘河。自城内市河出城北拱辰水门,迤西南二十五里,会于运河,而达长安坝。《志》云:运塘自庄婆堰北接崇德县界,经许村西至仁和县界,长三十余里,此即上塘河运路也。○淡塘河,在城西北。宋嘉定中,海岸崩陷于此。筑堤障潮,今堙塞过半。
硖石南湖在硖石山下。稍西南为茶湖,其上流接麻泾港、吴姚塘港诸水,迤西南流入于洛塘河,东达海盐县界黄道湖。《志》云:麻泾港在县东北五十八里,吴姚塘港在县东六十五里,皆新江塘河之支流也。又有硖石市河,为洛塘河之支流,北注嘉兴长水塘。○高湖,在县东北十七里,南北一里,东西二十八里。又建兴湖,在县西北二十五里,东西十里,南北六里,吴建兴中开,因名。又有月湖,旧在赭山西侧,今为潮沙壅塞。
赭山港县西四十五里。《志》云:县西二十八里有天门港。又西二里曰褚家坝港。又西二里曰马牧港。又西十三里曰赭山港。又有浑水港,在县东四十五里。五港皆分运塘河之支水,南抵海塘岸。○庄婆堰,在县西北三十里,接德清县境之水,绕流县境,恒启不闭,甚为民利。嘉靖三十五年,倭贼自海盐而西,分二道。一趣长安镇,一自硖石庄婆堰,与长安贼合,谋趋杭州,即此。
○长安镇县西北二十五里,旧为运道所经。宋熙宁元年,提举河渠胡淮请修长安堰。绍圣中,转运使毛渐请起长安堰,至盐官彻清水浦入海。淳熙二年,漕臣赵老言:临安府长安闸至许村巡司一带,漕河浅涩,请开浚。嘉定十二年,臣僚言:长安闸上彻临平,下接崇德,漕运往来,商旅络经。今海潮冲激,两岸田亩,恐有咸水氵没之患。而里河堤岸,亦将有溃裂之忧。乞敕有司及时修治。德二年,元伯颜军至长安镇,进屯皋亭山,而宋亡。今为商旅聚集之地。元设税课务,并置驿于此。前朝改为税课局。嘉靖中,驿废。
石墩镇县东南六十里。有巡司,洪武二年,置于硖石镇。二十年,徙近石墩山。嘉靖中,筑土城御倭,为戍守重地。又赭山镇,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文堂山上。元置巡司。前朝洪武初,徙司于县西陈桥北。二十年,徙于赭山。永乐六年,海潮为患,徙于今所。嘉靖中,亦设小城戍守,以御倭寇。又有赭山场税课局,明初亦设于此。○许村,在县西四十五里。东北至长安镇三十里,西南至临平镇二十里,有许村场盐课司。又汤镇在县西南四十五里,接仁和县界。
富阳县府西九十里。西南至桐庐县八十里,北至余杭县五十里。本汉富春县,属会稽郡。哀帝封河间孝王子元为侯邑。后汉属吴郡。三国吴黄武四年,置东安郡治焉。七年郡废,县仍属吴郡。晋因之。咸安初,以郑太后讳春,改曰富阳。宋以后因之。隋属杭州。唐仍旧。五代时,吴越尝复为富春,寻复故。《城邑考》:县旧无城。吴越时,以县逼江隅,筑城以砖石。明初尝缮治。嘉靖三十五年,复营砖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七十五里。
○东安城县北十八里。《志》云:吴黄武中,置东安郡,郡守全琮筑城,此其故址也。
○观山在县治东。孤峰高耸,横截大江。三国吴建道观于山上,因名。亦曰鹤山。亦曰石头山。又胡鼻山,在县东五里。山势峭峻,下瞰大江,路狭而险。宋乾道中,县令陆楠凿石为栏以护之,后屡修复。宝庆中,令赵汝捍复凿石径,以避险阻。○赤松子山,在县东九里,高百五十丈,周四十里。孤圆耸秀,江流其下,群峰环拱,望如华盖,亦名华盖山。一名赤亭山。一名鸡笼山。俗传赤松子尝憩此。
阳平山县南十五里。广二十里,南面大江。相传孙钟旧居此,今有钟墓。钟,坚之父也。又灵峰山,在县东南四十里。其山高出众峰,绝顶平衍,有泉数亩,泉源不竭。旁有渔岭,接萧山县界。县东南五十里又有剡望山,峰峦回合,下有泉池,流溉民田。○贝山,在县西三十里,高三百丈,广七十八里。顶有湖,流为岁溪,南入浙江。山之西麓属新城县界,相接者曰草鞋岭,亦路通新城。
胡γ山县西南五十里。胡γ水出焉。山高三百丈,广百三十二里,上有石楼、石城。侯景、方腊之乱,里人尝于此避兵。山下泉流曰锦溪,东流合胡γ水,注富阳江。又西南二里有申屠山,峰峦重叠,湍石峭险。中有平田,如设万席。以申屠蟠隐此而名。
岭县北二十五里,又二十五里达余杭县。明初李文忠自严州下桐庐,至富阳,遂北趋余杭。张士诚将潘原明守杭州,以城降,盖道出于此。○鹊岭,在县东南四十里,路通诸暨。又县西南五十里有青草岭,路出桐庐。又有金沙岭,在县南九十里,路通浦江。
○富春江在县城东南,即钱塘江之上流也。江中有洲,曰孙洲,在县西南四十二里,以孙坚名。西南五十里有桐洲,以上接桐江而名。尾入孙洲,周二十三里。王氏云:县西南旧有中渡。《史记》:秦始皇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中渡。水波恶处,今由钱塘渡西陵是也。中渡则在富阳分水之间。
胡γ水县西南九十里,出胡γ山。又步桥水,在县西南四十里,出贝山下,即步溪也。县东南十里,又有吴川水。东五里有新浦,与县境诸川,皆流入富春江。
阳陂湖县北十里。唐贞观十二年,县令郝某因旧址开湖,并造水闸。湖周六十里,溉田万余亩。万岁登封初,县令李筑堤。贞元七年,令郑早增修,今多堙废。○涌泉湖,在县西二十五里,溉田可四百余亩。又小谢湖,在县南二十里,大江之阴,溉田二千余亩。
○屠山村县西南五十里,江南岸有东梓巡司戍守,元置。前朝因之。○会江驿,在观山东,宋初置。嘉定中,徙于通济桥。洪武三年,复移于此。
余杭县府西北六十里。西至临安县五十里,西北至湖州府安吉州百三十里,南至富阳县五十里。本秦县,属会稽郡。汉因之。后汉属吴郡。三国吴属吴兴郡。晋以后因之。隋属杭州。唐仍旧。吴越时,尝号为清平军。宋复故。今编户七十一里。
○余杭城在苕溪南,秦汉故县治此。后汉熹平中,徙溪北,寻复还溪南。唐末钱Α筑县城于溪北,周不及二里。寻又徙溪南,号为清平军。宋雍熙初,复徙溪北。后因之。明初尝因故址修筑。嘉靖三十五年,以砖石。今城周六里有奇。《志》云:溪南一里有旧城基。元至正十六年,参政汤完者命部将筑以守御,亦名营盘城。今废。又县北三十里有周赧王城,晏殊《类要》云:赧王南游所筑,未知所据。
○安乐山县东南二里。上有旧仓城,相传亦旧县城也。今圮。有塔在焉,吴越时所建。又稽亭山,在县南九里,周七里。上有亭基,相传秦始皇登此以望会稽。县南十八里又有九龙山,周十五里,有九峰环抱,流泉绕注。又由拳山,在县南二十六里。一名余杭山。高三百八十丈,周十五里。《志》云:三国吴有暨猷者,自由拳来隐此,故名。亦曰郭公山,以晋郭文隐此也。自临安而东南,由此可达富阳。○观国山,在县西北十五里。相传宋建炎中,兀术入寇,乡民相率拒之于此。又西北十里有舟航山,亦高耸,俗传禹治洪水,维舟山上云。
大涤山县西南十八里。山周五十里,高六百九十丈。岩洞泉石,奇胜不穷。洞霄宫在焉,建于汉元封三年。历代修之。宋天圣四年,详定天下名山洞府,凡二十四处。以此为第五。其右为天柱山,高六百六十丈,四隅陡绝,耸翠参天。《道书》以大涤为第三十四洞天,天柱为第五十七福地。○黄山,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与大涤、天柱冈脉相连。《图经》:黄山亦名余杭山,高千余丈,超出云表,百里外即望见之。
径山县西北五十里,南去临安县十五里。山周五十里,高三千余丈。《志》云:径山为天目之东北峰,以径通天目而名。有东西二径,盘折而上,各高十里许。七峰罗列,内括一区,平林坦壑,最为幽胜。七峰者,左曰宴坐,曰朝阳。右曰鹏搏,曰凌霄,曰御爱。北曰天显。前曰堆珠。而凌霄最高秀,为山之主峰。又高陆山,在县西北七十五里。高三百丈,周五十里。南界临安,北界安吉,双溪之源出焉。
独松岭县西北九十里,高四十二丈。有关在其上,名独松关。控据险阻,为郡西北之噤要,详见前重险独松。
○南湖县南二里。苕溪发源天目,乘高而下,县地平衍,首当其冲。淫潦暴涨,则泛溢为患。汉熹平二年,县令陈浑始筑两湖以潴水。其并溪者曰南下湖,环三十里。并山者曰南上湖,环三十二里。于湖之西北,为石门函,以纳溪水,溪水得所潴,而暴流始杀。又于湖东南五亩塍,设立滚坝。溪落则湖水仍由石门函还纳于溪。湖涨则自五亩塍,经县东南五里之石棂桥,泄入于南渠河。其派别而北者,为黄母港,流十二里,与苕溪会。于其会处,节以石埭,曰西函,西函在县东十三里。溪水方涨,则闭以固东乡之田,俟其稍落,则启函以泄渠港之潦。岁旱则开函以资灌溉,为利甚溥。其后堙废,于是庐井时有漂没之患。唐宝历中,令归珧因旧迹修筑。宋崇宁中令杨时、宣和中令江、绍熙中转运黄黼,皆加修浚。继而塘堰颓坏,湖沙日高。明初以来,屡加清理,而南上湖已为豪民佃据无余。嘉靖三十四年,县令吴应徵勘称南湖故迹,惟下湖仅存。而奸民承佃不已,若不及今修筑堰坝,囊蓄水势,一遇淫涝,从五亩塍诸处溃入安乐等乡,为民田害,不惟余杭境内而已。盖湖荡泥深土沃,坝堰不修,则湖涸而奸民独擅膏腴之利。其奔腾弥漫之害,则尽贻之下流居民矣。望亟为修筑,以利民生。然奉行无实。今南湖一区,周回约二十余里。其苕溪分流之口,在城西南二里。水涨时,湖中一望弥漫。秋冬水涸,则洲渚参差,平沙弥望。必尽复西函及滚坝之制,而南北岸及中隔诸塘,以次修举,下流田庐庶永无垫溺之患矣。《通志》:上湖在县南五里,下湖在县西二里。又有北湖,在县北五里,唐归珧所开,分引苕溪诸水,以灌民田,周六十里。县北三十五里又有查湖,汇诸山之水,溉田甚广,周三十里,今多堙废。
苕溪在城南。出天目山,自临安县流入境,经县治前。又东流二十七里,入钱塘县界。东北流六十二里,入湖州府德清县界。《舆地志》:苕溪在县西,一名泠溪。乘舟至此,有御风泠然之意。今自城而西,连雨积潦,则水势奔腾。久晴则磷磷石涧,非舟行所宜也。
仇溪县东北二十里。有二源:一出县西北高陆山,东流八十六里,至县北十五里仇山北。一出县西北独松岭,东流八十里,亦至仇山下而合流。又东十里入于苕溪。○双溪,在县西北三十五里。一源出天目山,一源亦出高陆山,合流而东,入径山港。《志》云:径山港在县西北三十里,源出径山,受双溪诸水,东流三十余里,合于苕溪,可通舟楫。
余杭塘河在县东。其上流为南渠河,在县东南二里。南湖之水泄入焉。经县东四里之安乐桥,而为余杭塘河。东流四十五里,出杭州府北江涨桥,而入于运河。今南湖渐堙,南渠之流,不绝如线矣。又五福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一名闲林河。其上源亦分南湖之水,经闲林镇,又西出,接于钱塘之西溪。○南荡,在县南,地近南湖。宋绍兴三年,置孽生马盐于余杭南荡诸乡。乾道四年,废南荡监,以田还民。
○独松关在独松岭,见上。○闲林镇,在县东南十五里。元至元十九年,邓愈略临安,进趋杭州,大破张士诚兵于闲林寨,即此。又双溪镇,在县西北三十五里。即双溪合流处也。自独松而南,此为要路。又有长乐镇,在县西北二十里,亦当往来之道。
临安县府西北百里。西南至严州府分水县一百有三里,东南至富阳县百里,北至湖州府安吉州孝丰县六十里。本余杭县地。后汉末,孙氏分置临水县,属吴郡。晋改为临安县,属吴兴郡。宋齐仍旧。隋省。唐武德七年,复置临水县,属潜州。明年,省入於潜县。垂拱四年,复置临安县,属杭州。五代梁贞明初,吴越改为安国县,亦曰衣锦军。宋太平兴国四年,改为顺化军。寻废军,复为临安县。《城邑考》:县无城。五代时,吴越增筑。后废。今编户四十六里。
○天目山县西五十里,亦曰东天目,岩壑稍逊于西天目,而高耸过之。《志》云:县北五十里有大山,天目之东北峰也。山势峭拔,高二千六百丈,周三百五十里。通安吉州。多事时,亦为啸聚处。今详见名山天目。
衣锦山县治南。本名石镜山,以东峰有圆石如镜也。钱Α为邑人,既贵,昭宗名其所居营为衣锦营,又升为衣锦城。山亦曰衣锦山。山东南有石镜溪,亦曰锦溪。其相接者有功臣山,上有功臣塔,本名大官山,昭宗改名以宠钱Α。又独山,在县东四里,为南溪、锦溪回合之处,俗谓之水口山,钱Α号曰镇水山。○临安山,在县西南十八里,本名安乐山。《寰宇记》:县盖以山名,山周二十余里。县西北十五里又有宝林山,泉石亦胜。周二十五里,今名双林山。
井戈山县西六十里。高二千余丈,周百五十里。蹊径萦回,深窈难行,路通安吉。又黄岭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沈岭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一名┺岭。皆盘回数十里,路出新城县。○西径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即余杭县之径山也。又大涤山,在县东四十里。山皆跨两县境内。
○南溪在县西。即苕溪也。从天目发源,流四十五里,至县东独山下,合于锦溪。○锦溪,在县南一里,即苕溪之支流也。东流至独山,合于南溪,流二十八里,入余杭县界。溪广处几数十丈,盈涸无时,不通舟楫。
新溪县西十二里。即南溪之别名也。有新溪渡。元至正十二年,徐寿辉将项普略之党,自昱岭关而东寇於潜,董搏霄击之,军于临安新溪,是为入杭要路。既分兵守之,乃进兵至叫口及虎槛遇贼,皆大破之。遂复於潜,逐贼出境。叫口,或云在县西四十里。又西为虎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