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54 页/共 479 页

○青山镇县东十五里。唐天福元年,杨行密遣李神福攻杭州,与顾全武相持,神福诈于夜中发兵引还,使别将设伏于青山路,全武追之,为所擒。神福遂进攻临安。《九域志》:临安有青山镇,以旁有青山而名。元置桃源务。明初改青山税课局,正德中废。   石镜镇县东二里,以石镜山名。唐乾符四年,浙西以叛将王郢之乱,募兵讨贼。临安人董昌以土团讨贼有功,补石镜镇将。同邑钱Α以骁勇事昌,为石镜都知兵马使。后昭宗赐名Α所居乡曰广义乡,里曰勋贵里。又安众营,或曰即石镜镇也。唐光化三年,改营曰衣锦营。天复四年,曰衣锦城。天四年,又升为安国衣锦军。Α寻以名县云。○西墅,在县西四里。《志》云:县本治此。明初徙东市,即今治也。旧有西墅税课局,正德中废。   於潜县府西北百七十里。东至临安县六十里,东北至湖州府安吉州孝丰县七十里,西北至南直宁国县百六十里。汉县,属丹阳郡。三国吴属吴兴郡。晋、宋因之。陈属钱塘郡。隋属杭州。唐武德七年,置潜州,八年州废,县还属杭州。县城吴越时筑,后废。今编户九里。   ○城即今县。《吴越春秋》:秦徙大越鸟语人置之。阚る曰:,读作潜。汉武帝时,县始名於,东汉始加水焉。隋作,唐仍旧。又县东七里有潜州城,唐武德初筑,置州治此,寻废。今其地名城岭。   紫溪城县南三十里。唐垂拱二年,析於潜置县。万岁通天初,改曰武隆。寻析置武隆县,县仍曰紫溪,大历三年省。   ○天目山县北四十五里。亦曰西天目。见前。   石柱山县东五里。高三百丈,周十五里,为县之主山。又阿顶山,在县东十五里。上有越王城,相传春秋时越之支庶封于此,亦名平越城。今山傍地亦曰平越村。又东为皇甫岩。《志》云:后汉皇甫嵩尝破妖贼许昭于此,故名。○Σ山,在县西二里。峭耸清绝,下浸浮溪。溪旁绝壁高四十余丈,上可坐千人。又西菩山,在县西十三里,山周四十里。九岭交陈,双峰对峙,中有飞泉三叠,怪石万状。其相接者曰柱石山,《志》云:山在县西十五里。又浪山在县西南三十五里,山有三池相接,在绝壁间,奔流如瀑。山后又有柯侯潭,每阴翳,潭中浪与山连,亦名波山。西去昌化县三十里。   马头山县南四十五里,以形似名。高千二百丈,周四十五里。泉甘土肥,可以树艺。县南四十七里有武勇山,五十里有阎湖山,又三里为白山,奇胜相亚,盘亘绵远,凡百余里。○良梅山,在县南八十里,山周八十余里。《志》云:马头之高,半于天目。良梅之高,半于马头。而广亚于西天目云。   千秋岭县北五十五里,高三百丈,即天目山西麓也。接南直宁国县界。朱梁乾化三年,淮南将李涛出千秋岭,攻吴越衣锦军。岭道险狭,钱传使人伐木断淮南军后而击之,遂虏其军。宋南渡后,亦置戍守于此。有千秋关。元至正十二年,董搏霄败徐寿辉将项普略之兵,遂复於潜而守之。贼犯千秋关,引而南,搏霄击却之,遂扼关以拒贼,今亦为要隘。   杨岭县北三十里。北抵天目,西北通南直宁国府驿路。又有杨岭,在县西南二十五里,路通昌化。《志》云:县西三十里有芦岭,迤南曰金鸡岭,北曰罗纹岭,谓之三岭。皆与昌化县接界。一云罗纹岭在县西北五十里。又水凝岭,在县东北九十里,高三百丈,接安吉州界。浮云岭在县东南四十里,高二百五十丈,界接新城。   大鸣岩在县北三十里寨村之东。岩独高峻,四围石如小城,相传钱氏尝屯军于此。岩顶平广,可十余亩,有池甚深,虽旱不涸。   ○浮溪县治西二里。源出天目山,一名锦江。阔五十二丈,深五尺,经县南,合众流而为紫溪。《志》云:紫溪在县南三十里。天目上源有蛟龙池,又有上中下三池。池之上有潭,形如仰箕,谓之箕潭。箕潭溢入上池,悬崖五十仞,出石壁间,环流而注中池,复垂崖三十余仞,喷溢而注下池。其深莫测,溢于大径口、小径口,西南流,过县界,分流为紫溪。阔四十五丈,深七尺,合昌化柳溪之水,入分水县界。又合桐庐之水,以达于浙江。唐贞元十八年,县令杜咏开浚,溉田四千余顷。又凿渠三十余里,以通舟楫。溪下旧有燕尾滩,最险恶。宋绍兴间,县令邵文炳凿平之。○交溪,在县西十五里。浪山、柳溪二水合流于柱石山下,因名。下流入紫溪。   虞溪县北十五里。源亦发于天目,有三溪同为一流,至此经虞将军庙,曰虞溪。又南流五里,经丰陵村,曰丰陵溪。又南五里经零口村,曰零口溪。南流七十余里而达分水县界。○藻溪,在县东南二十里。源出县东落云山,南流六十里,入分水县界。   ○豪迁关在县西北。《志》云:天目西麓有豪迁关,路通孝丰及南直宁国县。又有西关,在西天目东麓,路通安吉。东关在西天目西麓,路出孝丰。   阅武寨县北五十里阅武山上。《志》云:山高二百丈,周四十里。吴越置寨于此,以备淮南。   新城县府西南百二十里。东至富阳县四十五里,南至严州府桐庐县四十五里,西南至严州府分水县九十五里。本富春县地。吴置新城县,属东安郡,寻废。晋太康末,复置属吴郡,后又废。咸和九年,复置新城县。宋、齐因之,仍属吴郡。陈属钱唐郡。隋省入富阳。唐永淳初,复置属杭州。吴越时曰新登县。宋复旧。旧有城,亦吴越时置,后废。前朝嘉靖三十四年修筑,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二里。   ○杜棱城在县治东,萧梁时为新城戍。太清三年,侯景陷台城,遣其党宋子仙等东屯钱唐,新城戍主戴僧拒之,既而子仙急攻钱唐,僧降,盖僧与贼相持于钱唐也。唐大顺中,钱Α将杜棱因山筑城,恃为保障,因谓之杜棱城。宋天禧中,尝修筑,后圮。前朝嘉靖中,改筑今城。   南新废县县西五十里,又西至於潜县六十里。宋乾德六年,置场于此。淳化七年,改为南新县。熙宁五年,废为镇。元至元十三年,置巡司于此,明初废。   ○百丈山县南五里。一名卓笔峰,鼍江绕其北。又绿衣山,亦在县南五里。旧名乌伊山,高三百余丈,周八十五里。又县西八里有大雷山,《志》云:县之主山也。又豪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名崤山,高二百五十丈,周七十里,有岩洞泉池之胜。   青牛山县西北七十里。一名宝福山,山分三支,逶迤而南。有青牛岭,通於潜大路。   ○鼍江县南二里。《志》云:旧时江流甚阔,元时水失故道,溪涨沙平。今县南二十五里有深浦,阔二十丈,深浅无恒,潮水往来,溉田五千顷。又东南港口有将军石,下临大江,石壁周围,相传宋时观兵处也。嘉靖间,建墩堠于其上。   葛溪县西七里。其源有三:一出县西六十五里之渔洲山,曰西溪。一出县西七十里之回源池,曰釜源溪。一出县西六十里之灵隐洞,曰盘石溪。至南新城而三水合流,谓之三溪口。至县西三十五里之里仁桥,合分水县之佘源水,又东经县南合松溪,至县东南十里,为渌渚。又南二十里,至岘口,入于江。《志》云:自渌渚埠达江,始通舟楫。由渌渚而上至各溪港,惟竹筏往来而已。明初张士诚侵严州,李文忠遣将何世明败之于分水。既而复据分水新城间之三溪,世明击败之,即此三溪口也。   松溪县东北五里。自临安锦溪分流,合诸山谷之水,由西北三十里之依岭而入县界。过县北八里之新堰,绕县西南流,至双港口,会于葛溪。○湘溪,出县西四十里郑家山,东南流,至县西张涧口,合于葛溪。又佘溪,在县西七十里。自分水县境流入,至县西三十里岩石岭,合于葛溪。   ○东安镇在县东,近富阳县界。唐光启二年,钱Α为杭州刺史,欲由海道讨薛朗于润州,发东安、浙江、静江三都将将其兵。又大顺二年,Α将杜棱镇东安,始营新城。胡氏曰:Α盖置东安等都将,分屯沿江一带。《九域志》:新城县有东安镇。今县东去富阳四十五里,富阳尝置东安郡,故Α以此名镇云。   昌化县府西二百十里。东北至於潜县五十里,西至南直徽州府百九十里。本於潜县地。唐垂拱二年,为紫溪县地。万岁通天元年,析置武隆县。圣历三年,省入紫溪。长安四年,复置。神龙元年,改曰唐山。大历三年废。长庆初复置。五代梁时,钱氏改曰金昌。后唐同光中,复曰唐山。石晋天福七年,改曰横山。寻又改曰吴昌县。宋更名昌化,仍属杭州。无城。今编户九里。   ○唐山县治北。延袤五里,为县治之障。又县治前有青山,在双溪南岸,延袤四里,其状如屏,一名南屏山,亦曰官山。又武隆山,在县治西北一里。高百余丈,延袤二十里。唐武后以为己谶,因以名县。神龙初,改曰唐山,亦因山名以黜武氏也。   柳相山县东南三十里。高千八十丈,延袤百三十里。柳溪经其麓,东接於潜紫溪,南入分水县界。《志》云:县南二十五里有仁山,山势蟠回,溪流九曲。又十里有石┺山,相接者曰金山。上有玉岭,石壁峭立,高百余丈,泉瀑飞流。下有石穴,曰龙孔泉,居民赖以灌溉。旁有金紫岩,峰峦甚秀。○福泉山,在县西南五十里。高千丈,周四十五里。其最高峰曰铜坑,亦名铜坑山。东接分水,南带淳安,西亘绩溪,顶有龙池。   百丈山县西三十里。高千五百丈,延袤二十里。一名潜山。《舆地志》:尧时洪水,此山潜而不没,高距水面百丈,因名。上有太公潭,相传以泰伯采药名。今山多灵药。北接大鹄山,山延袤五十里,高亦千丈。中平坦,有龙池三百亩。《志》云:大鹄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又千顷山,亦在县西北六十里。高千六百丈,延袤六十里。巅有龙潭,广数百亩。又西有洋丁山,皆接南直宁国县界。其水北流,入宁国县之东溪。   昱岭山县西七十里。高七十五丈。山势险阻,介于徽、杭两郡间。其水南流为顺溪,北流为蘧溪,会于柳溪。岭上置关,元至正中,徽饶寇入犯处也。今详见重险昱岭。○龙塘山,与昱岭相接,怪石峙立,林谷幽邃。中有龙洞,深不可测。县西八十里,又有大明山。高千余丈,延袤九十里。山巅平旷,三千余亩。中有龙池瀑布,其南跨严州府界。   车盘岭县西五十里,路出徽州。《舆程记》:自车盘岭而西三十里,为老竹岭。岭高二里,径道崎岖。又西十里为王干巡司,属徽州府绩溪县。又九十里而至徽州府。又栈岭在县西百里,一名分界岭,亦与绩溪县分界处也。   ○双溪在县治南。县境之水,西北自宁国,西自绩溪,西南自淳安,支分为数十溪,汇流于县之西境。经县西十里之晚山东,而为晚溪。又东经县治前,溪中有洲,水分南北,因曰双溪。过县复合为一,湍流氵朋湃。又东南汇县境诸溪之水,而注于柳溪。   伽溪县南二十里。又南十里有览溪。县南境诸水远于双溪者,皆附二溪以径达于柳溪。《志》云:县西三十里有百丈溪,出百丈山下。南流为沥溪,东流为董溪,合流注于晚溪。又颊口溪,在县西北五十里。其地有两崖并峙,谓之石门水。循门而出谓之颊口,南流合云溪而达双溪。   柳溪在柳相山下,县境诸溪悉汇于此。上下三十里,巨石参错,屹峙中流,湍激汹涌,东汇于於潜之紫溪。   ○昱岭关在昱岭上,见前。又黄花岭关,在县西北三十里黄花岭上,与南直宁国县接界。   手镇县西九十里手岭上。岭甚平坦,旧置巡司于此。元末以徽寇犯境,移于县西南株柳村。前朝移置于湛村,在县西二十里,仍曰口巡司。○石路,在县西二十五里,地名破山湾。南临深溪,北抵绝壁。旧时行者必渡溪而南,迂行数里,复渡北岸。天顺间,乡人开凿此路,无复二渡之险。   附见:   杭州卫在府城内。又有杭州右卫,俱洪武八年置。   海宁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直隶都司。   ◇严州府东北至杭州府二百七十里,南至金华府一百五十里,西至南直徽州府三百七十三里,西南至衢州府二百六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一千一百七十里,至京师三千五百八十里。   《禹贡》扬州之域。春秋时属吴,后属越。战国时属楚。秦为会稽、鄣二郡地。汉属会稽、丹阳二郡。后汉属吴郡及丹阳郡。建安十三年,孙吴始置新都郡。晋改为新安郡治始新县。而富阳诸县仍属吴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平陈,郡废,分属杭州、歙州。仁寿三年,改置睦州。大业初,改为遂安郡治雉山县。唐武德四年,复为睦州时又于桐庐县别置严州,取严子陵为名,兼领分水、建德二县。七年,严州废,而以睦州为东睦州。八年,复为睦州。武后万岁通天二年,州移治建德县,即今治也。天宝初,曰新定郡。乾元初,复为睦州。五代时,钱氏因之。宋仍曰睦州亦曰新定郡遂安军节度。宣和初,改曰建德军节度。宣和三年,改曰严州。咸淳元年,又升州为建德府以高、度二宗皆尝为潜邸也。元曰建德路。明初,改建安府。洪武八年,曰严州府,领县六。今仍为严州府。府山川宏伟,水陆险。据临安之上游,当衢、歙之冲要。宋方腊倡乱于睦州,而杭、歙诸郡,皆不能固。长江以南,举岌岌焉。元人既平江南,以董文炳驻守临安。既而衢、婺诸州,皆复起义兵应宋。文炳策之曰:严州不守,临安必危,亟使唆都往镇之。于是诸州之兵,相继败散。明初规取浙右,先下严州,以重兵戍之。敌之喉吭,既为我得,由是拓土开疆,芟除桀黠,岂不以地利乎哉?   建德县附郭。后汉吴郡富春县地。吴黄武四年,析置今县,仍属吴郡。晋以后因之。梁属东阳郡。隋省入金华县。唐武德四年,复置属严州。七年省。永淳三年,复置属睦州,寻为州治。今编户八十六里。   ○建德城今府治。三国吴置县。孙皓初封建德侯,即此。自隋以后,废置不一。唐万岁通天中,始为州治。中和中,刺史陈晟筑城,周十九里。宋宣和三年,平方腊。知州周格重筑,缩为十二里二步。绍兴八年修治。元因之。前朝洪武二十年,曹国公李文忠改筑,缩东北二面,而拓南面。西南临江,东北倚山,浚濠三面,环城接江。弘治四年、嘉靖三十七年、万历五年、十年,经修筑,有门五,城周八里有奇。○神泉废监,在府西七十里。宋熙宁中置。铸钱于此,寻罢。庆元初复置,旋废。   ○乌龙山城北三里。《图经》云:山高六百丈,周百六十里,郡之镇山也。巅有二池,傍有乌龙岭。其水东注,曰玉泉。流为余浦,至城东三里,入于新安江。宗宣和初,尝改名仁安山。明初克严州,苗帅屯乌龙岭,李文忠击败之,即此。○高峰山,在府东五里。有双峰峭壁,新安江绕其西南,昔有浮图峙其上。又东二里曰方门山,列嶂临江,其状若门。二山皆乌龙之支山也。又屯军山,在府西北一里。相传黄巢屯军于此。府西二里又有建昌山,下瞰江流。   湫山府东北四十里,与乌龙山及桐庐县之清凉山相峙。高六百丈,周百里。上有石湫,岁旱不涸,因名。又龙门山,在府东二十七里。顶有浮图,下临江渚,石壁上有瀑布泉。○铜官山,在府西八十里。《志》云:秦时尝于此置官采铜。又西五里有铜官岭,路出淳安。又有铜关渡,在府西七十里。亦以铜官山而名,新安江渡口也。《志》云:铜官相接者有灵岩山,与淳安县紫盖峰相连,岩泉不竭。又有五宝山,五山一源,曰金,曰银,曰铜,曰绿,曰铁,皆以色相似而名。   胥岭府东北四十里。胥水发源于此。今有胥村,在府北二十五里。宋尝置驿,当杭郡通道,今废。又午方岭,在府东北六十里。路出桐庐。《志》云:岭当乌龙之南,因名。   鲍婆岭在府东北。明初张士诚寇严州,李文忠御之于东门外。使别将出小北门,间道过鲍婆岭,由碧鸡坞绕出阵后,大破之,是也。○井硎岭,在府东南五十里。路通浦江。明初李文忠克严州,进兵下浦江,盖取道于此。又将军岩,在府南四十里。与兰溪县接界。   ○新安江在城南。自徽州府歙县流入府境,经淳安县南,又东流至府城东南,而东阳江流合焉。一名徽港。胡氏云:浙江有三源。其一为徽港,是也。又东胥口江流合焉,亦谓之建德江口。梁大宝末,侯景将刘神茂复据东阳叛,遣其党元κ等下据建德江口。景将谢答仁等攻建德,擒κ等杀之。胡氏曰:建德江口,在府城东十里。   东阳江府东南二里。婺、衢二港合流于金华府兰溪县而入府境。又东北流,经府城南,而与徽港合。止称东阳者,以来自金华也。二江合流,经城东十里,为大浪滩;又东五里为乌石滩;又东二十五里而接桐庐县之七里滩,为府境之襟要。   西湖在府城西南。广袤四百五十二丈。唐刺史侯温所开。中有宝华洲。又圣湖在府西七十里,广袤亦数百丈,中有白沙洲。俱限隔不与江通。   胥口溪府东二十五里。自胥岭发源三十里至胥口,逆流十里达于江,亦谓之胥口江,亦谓之建德江。明初张士诚来侵,至大浪滩。李文忠遣将何世明西出乌龙岭,至胥口,破走之。又追败之于分水,贼始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