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28 页/共 479 页
○义陵废县在县北。汉置县,属武陵郡。高帝封长沙柱国吴郢为侯邑。后汉废。常林《义陵记》:项羽杀义帝,武陵人缟素哭于招屈亭。高祖闻而义之,故亦曰义陵。今郡东南亭舍是也。《晋书》潘京曰:武陵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光武时始移东出。《括地志》:汉武陵郡初治义陵,后汉始移临沅。是也。《舆地纪胜》云:县南一里有车灵故城。灵,吴叛臣也,入溆溪以自保,吴将钟离牧讨杀之。城址尚存。《志》云今县东二里有废卢城,未详。
○卢峰山县西二十里。峭峰岿然,为众山表。有锁子、对马诸洞。又西二里有大丰山,峰峦秀异,林木鳞次,萦绕磅礴,如屏障然。又大溆山,在县西三十里,洞穴深阻。其西二十里又有叙溪山。又嵯峨山,在县西北十里,盘旋耸秀,一名磨槎山。《元和志》以为巍峨山也。○桃花山,在县城北,山高险,可以守望。其北有桃谷,冈峦秀丽,溪流绕其下。
梁山在县东。《汉志》义陵县有梁山,序水所出,西入沅,即此山也。又金井山,在县东南十二里,旧有淘金坑,今废。又顿家山,在县东五十里,接宝庆府界,货茶者多佃于此,故茶以溆浦名。○波满山,在县南四十里,岩峦层叠,势如波浪。又穿云峰,在县北六十里,有巨石穴,状若城门,通往来。又崖门,在县东二十里,两崖夹峙,商旅经其中。
红旗洞县东南二十里。五代马希范遣兵收武陵诸蛮至此,见洞中红旗隐见,遂屯兵于上。其山高耸而脊平,可屯数万人。○墨岩洞,在县北十里,中深黑,有水下流,溉田甚广。又北十里有楠木洞,洞深五里,石壁峭立,梯竹以登,行未半,有涨水,谓之龙池,有楠木罗洞门,故名。下瞰流水,名无尽溪。
○溆水县西三十里。《汉志》作序水。一名溆溪,又名溆川。《楚辞》所谓溆浦也。源出梁山,西北流入沅。《志》云:今县南有双龙江,其水一自县南百二十里之龙潭发源,一自县东二十里龙湾发源,流经县南二里之龙堆,合流而西入于沅水。今县西二十里有大沉漉滩,又西有小沉漉、莎衣、油眉、半仓等滩,盖即溆水所经矣。
桃溪县西南八里。源出卢峰山,流绕县治,入双龙江,灌溉民田凡千余亩。又黄沙溪,在县南百五十里。郑家溪,在县东二十五里。来溪,在县东三十里,俱流合于双龙江。○青江潭,在县西五十里。相近又有卢深潭,溉田甚博。
○龙潭堡县南百二十里龙潭上。其水自黔阳县界东流至此,汇而为潭,深不可测。宋元丰二年,置堡于此。元因之。今为龙潭堡巡司。又镇宁堡,在县东六十里,或曰即宋元丰初所置悬鼓寨也。元改为镇宁堡,今亦置巡司于此。○据老寨,在县南四十里。又南十里有桶溪隘,又十里为顺溪隘,皆设险处。《志》云:县北二十里为长坡隘,又北六十里为白雾隘,亦曰白雾团。宋天禧初,辰州都巡检使李守元攻破蛮兵于白雾团,是也。亦尝置驿于此,后废。县东六十里为思溪隘,又东二十里为油良隘,又二十里为苦练、黄梅等隘,县东北六十里为口隘,皆有官兵戍守。
附见:
辰州卫在府治东南。明初龙凤十三年建,领千户等所。
镇溪军民千户所在卢溪县西二百三十里。本宋镇溪寨地。明初,置巡司于此。洪武二十八年复置所,以镇崇山、沿场、高岩等处,分辖蛮长石、答冲等百四十二寨,隶辰州卫。所无城,编户三里有奇。
○崇山所西六十里。蜿蜒高峻,山顶瀑布,声闻若雷。《志》以为即舜放兜处。元置崇山卫于山下。明初改置崇山守御千户所,寻废。《通志》山在卢罗溪县东南十里,误。又竹寨山,亦在所西,山高多竹,蛮獠尝结二寨于山上。○张家山,在所东南三十里。鬼陀山,在所东五十里。山皆高峻,有蛮寨。
镇溪山所东南二十五里。巍然为群山表,镇溪水出焉。《名胜志》:所东北有浮舟山,山形横亘如舟,下有岩洞,水流成溪。○思麻山,在所南六十里,两山夹立相向,水流为思麻溪。又岩碌山,在所南二百里,产石碌。又卢峰山,在所东二百三十里。三峰屹立,林壑掩映。又东二十里曰青竹山,茂林修竹,望之郁然。又委伏山,在所东三百二十里,盘亘绵远,偃伏藏奇。所北二百里曰楠木山,山多楠木。《志》云:所境群山环绕,皆蛮獠据险立寨处也。
○鸦溪所西北十五里。又镇溪,在所东南三十里。思麻溪,在所东南七十里。《志》云:所西之水自崇山发源,流为鸦溪下流,与群山溪之水合于武溪,流注沅江。
○阴隆江堡所西南七里。又四十里为爆竹堡。《志》云:所西四十里为寨阳堡,西南五十里为洞口堡,六十里为都溶堡,七十里为牛隘堡,七十五里为南阳堡,八十五里为大凹堡,皆隶辰溪卫,有官兵戍守。
董朵寨在所西北。《志》云:镇溪叛苗有董朵、董其、亚糯、敢冷、敢勒、亚酋、十八箭、红、小梢、小米、沙流、板凳、茅冈、下水、彪山、小铅场、盘朵、龙亭、闷洞、束那等,凡二十寨。
沅州府西南二百七十里。东南至靖州三百里,西至贵州思州府一百九十里,北至保靖卫三百里。
春秋、战国时楚地。秦属黔中郡。两汉以后,属武陵郡。。陈为沅陵郡地。隋属辰州。唐初因之。贞观八年,析置巫州治龙标。天授三年,改曰沅州。开元十二年,复为巫州。天宝初,曰潭阳郡。乾元初,复曰巫州。大历初,又改为溆州。宋初,没于蛮,蛮号懿州即溆州之讹也。熙宁七年收复,仍置沅州亦曰潭阳郡,治卢阳。元初,曰沅州,寻为沅州路。明初,曰沅州府。洪武八年,降为州,以州治卢阳县省入编户二十七里,领县二。今仍曰沅州。
州连接溪峒,扼塞群蛮,西南一隅,仰此气息,诚藩篱之要害,而黔、楚之巨防也。
○卢阳废县今州治。旧县在州城东北。汉无阳县地。唐为潭阳县地。宋初,田氏据此,谓之懿州。熙宁中,章慎破平之,置卢阳县,为沅州治。元因之。明省。《宋史》云:北江蛮彭氏有州二十,南江蛮舒氏有州四,田氏有州五,向氏有州五,自太祖以来受朝命,隶辰州入贡。熙宁五年,章经制荆湖,蛮皆纳地,惟田氏有拒命者,进兵破懿州,南江州洞悉平,遂置沅州,以懿州新城为治所。《城邑考》:州城,明初创筑。弘治正德中,相继修葺。周六里有奇,门四。
潭阳废县州西七十里。唐先天二年,分龙标县置潭阳县,属沅州。宋初没于蛮,县遂废。熙宁中改置卢阳县。○龙标城,在州西南五十里,汉无阳县地。梁置龙标县,属南阳郡。隋初属辰州。唐初废。武德七年复置,仍属辰州。贞观八年置巫州于此,后州郡皆治焉。五代时为蛮所废。
峨山废县州西百里。唐贞观五年,分龙标县地置夜郎县,属巫州。长安四年,置舞州治焉。开元十三年,改为鹤州。二十年,改为业州,又改夜郎为峨山县。天宝初,曰夜郎郡。乾元初,复为业州。大历五年,改为奖州,皆治此。五代以后,没于蛮,为奖州寨。宋熙宁中,亦曰奖州铺,属卢阳郡。○渭溪废县,在州西南百八十里。唐天授二年,分夜郎置渭溪县,属沅州。长安四年,改属业州,后属奖州。五代以后,为蛮所废。《志》云:州西二百五十里有废峨溪城,宋初诸蛮所置也。
舞阳城在州北。汉置无阳县,属武陵郡。县在无水之阳,因名。后汉省。三国吴复置,仍属武陵郡。晋曰舞阳县。刘、宋因之。萧齐曰舞阳,仍属武陵郡。隋废。《通典》:巫州,在巫水之阳而名,治龙标。汉无阳县,盖以巫为无也。
○明山州北二十里。周回二百里,冈峦层叠,环绕州城。又高明山,在州东百三十里,磅礴高峻,为诸山之冠。又保牢山,在州东百里,蛮獠据此,资其牢险。○双髻山,在州西南五十里,二峰并耸,状如双髻。其南有板门山,山岩对峙如门也。宋时为向蛮据守处。又叠石山,在州东南二里,山下有滩,名叠石滩。
○沅江州西南五里。自贵州番界流入州境,又东经黔阳县及靖州之会同县界而入辰溪县境。○氵舞水,在州南四里,一名氵舞溪,亦曰巫水。○自贵州思州府流入境,合于沅江。《汉志》注:无阳县有无水,首受故且兰南入沅,行八百九十里。许慎以为九江之一也。《志》云:氵舞溪一水五名,曰无、曰氵无、曰舞、曰氵舞、曰巫,其实一水也。熊氏以为辰州之武溪为无水,误。
渭溪州西南五十里。出双髻山下,东北流至州东南二里,入沅水。又峨溪在州西南二十里,乌溪在州西南八十里,杨溪在州南十里。《志》云:板门山下有板门溪,其相近者又有丰溪。又西溪,在州西百五十里。其下流俱入于沅水。○龙门溪,在州东六十里,又州东四十里有连溪流合焉,其下流入于辰水。
○便溪寨州西五十里。本奖州地。宋崇宁三年,置寨于此。今为便溪马驿,一作便水。又若溪寨,在州西二十里。宋至和中,溪州蛮彭仕义作乱,寇辰州界,据守若溪地,既而其兄师晏攻杀之,归若溪地,并以皮白洞来献,洞盖在若溪西也。崇宁三年,始置若溪寨,属卢阳县。今仍为戍守处。《志》云:州西南一里有西关渡,明初,置关于此,设渡口巡司。今革。
镇江寨州西南五十里双髻山下。宋初,蛮置富州于此,谓之富州新城。熙宁中收复,改置镇江寨。元丰三年,并入黔阳县。今仍为戍守处。又安江寨,在州东南百九十里。宋初,蛮置峡州,谓之峡州新城,或讹为洽州。熙宁中,章取懿、洽,即此也。寻改为安江寨。今亦为安江驿。详见黔阳县安江堡。又铜安寨,在州东北三百四十里,本蛮寨,宋熙宁七年废,宣和元年复置铜安寨,今为铜安驿。○怀化寨,在州东百二十里,本蛮寨,宋置怀化铺,今为怀化马驿,并置递运所于此。又竹寨,在州东南百四十里,宋置,今为竹寨驿。
罗旧站堡州东四十里。又州西四十里为白茅滩哨堡,五十里为冷水站堡,九十里为晃州站堡,堡故蛮州也,亦宋熙宁中收复。今有晃州马驿,并置巡司于此。《志》云:已上四堡,俱隶沅州卫。○鲇鱼站堡,在州西百二十里,又西十里为南宁哨堡,又西二十里为平溪站堡及太平哨堡。《志》云:已上四堡俱隶平溪卫。又岳州哨堡,在州西百九十里,又西十里为梅溪站堡,又十里为梅花哨堡。《志》云:已上三堡,俱隶清浪卫。又平蛮哨堡,在州西二百三十里,又西十里为得胜哨堡及永平哨堡,又西十里为武安哨堡,又十里为大胜哨堡,又二十里为相见站堡。《志》云:已上六堡,俱隶镇远卫。又柳塘站堡,在州西三百五十里。又西三十里为苍平哨堡。《志》云:已上二堡,俱隶偏桥卫。
栗子关在州西,甚陡峻。又涉回龙坡,石立如峰,颇似关口。
鸡鸣关平溪卫西。高峰奇削,势最がテ。五十里度焦溪。
沅水驿州城南二里。又州东北八十里有盈口驿,东南八十里有卢黔水驿。又罗旧马驿,置于罗旧堡。余详见上。
黔阳县州东南八十里。东南至靖州会同县九十里,汉镡城县地,属武陵郡。梁为龙标县地。唐贞观八年,析置朗溪县,属巫州。五代时,县废。宋熙宁七年,置黔江城。元丰三年,升为黔阳县,属沅州。今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二十二里。
○镡城废县在县西。汉县治此。后汉因之,晋末省。唐改置今县。《志》云:县有诸葛古城二,一在城南四十里,其地有卧龙岭,一即城东九十里之安江寨堡,俗亦谓之诸葛营。相传武侯抚绥溪洞诸蛮,尝驻于此。又县东南有马王城,相传五代时马氏征溪蛮,筑此城为控扼处。
○罗公山县东南百六十里。昔有罗姓者隐此而名。山周五百里,四面险绝,绝顶有池,广数十里,南有砂溪,与武阳江合,北流分为两溪,入沅。宋熙宁间,土豪舒光起寨于此,为犭人所破。山西北有地,平广数百亩,岁大旱,此处独稔,号曰熟平。○金龙山,在县南百里,山势峻拔,有风出空岩中。又赤竹山,在县东百四十里,冈陇盘纡,多赤竹。又白云山,在县东六十里,高二十里,白云尝绕其上。又龙标山,《志》云:在县治东城内,沅、黔二水会流经其下。高泸洞,在县界滩水急,声沸如雷。
钩岩山县北七十里。削壁悬崖,倒垂如钩,中有泉,世谓之钩崖水。又紫霄山,在县北十里,峰峦耸秀,其势凌霄,洞中尝有紫云出入。
双石崖县南九十里。有二石对立,又名屏风崖。三面如一。相传石根随水高下,土人神之,舟楫莫敢犯。景泰中,苗寇弗靖,人皆避其上,因筑寨置戍,名为安江双崖城。○卧龙岩,在县南四十里,旁即诸葛古城,有洞深数里,石壁如垣,泉涌不竭,相传武侯驻兵处也。又牛角坡,在县西十里,坡连环如牛角,路通沅州。
○沅江在县城南。自沅州东流合县境诸水,又东流历会同县境,复东北折而入辰溪县界。○黔江,在县西南三里,亦曰黔水。《志》云:源出,经县南一里七宝山下,合于沅江。县南三里有狮子滩,水势深阔,湍流潋滟。
大龙溪县东南百里。源出罗公山。又有小龙溪,出县东南九十里之柘木隘。二溪水脉相通,皆流入于沅水。又稔禾溪,亦出罗公山,经县东南百里,西北流,亦入沅水。《志》云:县东南二百里有砂溪,源亦出罗公山。县东百六十里又有洪江溪,源出县东溪洞古城,下流皆入沅水。洪江,盖即会同县之洪江矣。
○托口寨县东南四十里,当九溪诸蛮之冲。宋置托口寨于此。今亦为戍守处。又洪江寨,在县东南五十里,。宋元五年置,以洪江溪名。卢氏曰:托口、洪江,皆滨沅水,与会同县接境。又竹滩堡,在县南二十里。宋熙宁中置铺于此,元丰八年罢,元五年复置寨。今仍置堡,恃为控御。《通志》云:托口,在县西南四十里。一云竹滩,在县西北二十里。似皆误。又有黔阳堡,在城北。
安江堡县东南百里。即州境之安江驿也。一名安江镇。明初置巡司于此,属今县。《志》云:黔阳、竹滩、安江三堡,皆景泰初以溪洞蛮獠出没为患,增设戍防,俱沅州卫官军哨守。○菱托铺,在县东百六十里。《志》云:自安江至菱托铺,皆溪洞犭贼出没要道。宋置寨铺以为捍御。今多因旧址。又铜安铺,在县东北二百五十里,今见沅州铜安驿。
麻阳县州北百三十里。西至施溪长官司八十里。隋沅陵、辰溪二县地。唐武德三年,析置麻阳县,属辰州。宋因之。熙宁七年,改属沅州。今城周三里,编户七里。
○龙门废县在县东北。唐垂拱四年,析麻阳县地置龙门县,属辰州,寻废。或曰:陈天嘉中于麻溪口置戍,唐因置麻阳县,又于旧戍城置龙门县。卢氏曰:龙门,盖在辰溪境内,宋置龙门寨,熙宁七年尝改隶沅州,当即唐之龙门县。《通志》云:在县西三十里。误也。
卢阳城县西三十里。刘句曰:唐垂拱二年,分麻阳地,并开蛮洞,置锦州,理卢阳县。天宝初,曰卢阳郡。乾元初,复曰锦州,后废于蛮。宋为锦州寨。熙宁八年废为铺,属麻阳县。又渭阳废县,在县西五十里,亦唐垂拱二年置,属锦州,后废于蛮。《郡志》作黄陵城,误也。○常丰城,在县西南。唐垂拱二年,置万安县,属锦州。天宝初,改为常丰县,后废于蛮。
○齐天山县东南五十里。峰峦秀异,高出云表。宋置齐天铺于山下,一名霁天山。又西晃山,在县南二十里,峰峦秀拔,为邑之镇。○都督山,在县北九十里。相传唐置都督府于辰州,镇抚溪苗,尝提兵驻此,因名。又罗瓮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石纡回,层叠突起如瓮,旧产朱砂,今绝。
龙门山县东北百里。连山参差,崩石对峙,势欲倾仆,最为险绝。唐置龙门县,盖以山名。东接辰溪县界。《志》云:县东北五十里有岩门山,石磴崖险,旧有巡司。又苞茅山,在县东九十里,产茅三脊,可以缩酒。相传楚贡包茅,盖出于此。○万山,在县西南七十里,峰峦峻拔,涧壑萦纡。又石梯山,在县西百十里,山峻耸,石磴如梯。
尔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俗作蜡。山之东北属卢溪县镇溪千户所及保靖卫子坪长官司,山之西属贵州铜仁府铜仁、平头二长官司,山之西北与四川酉阳宣抚司邻,而无所属。地东西二百里,南北百二十里,诸苗蟠聚,凡七十四寨,而麻阳为戍守之冲。《防险说》:麻阳尔、镇、铜平诸山,为苗蛮巢穴,周回千数百里,悬崖鸟道,丛箐栉比,岚瘴蒸郁,阴雨恒多,视诸溪峒,独称阻绝,往往乘晦冥据险为乱。嘉靖初,山酋龙求儿叛称苗王,南结贵州土獠,西诱酉阳诸蛮,连亘各寨,流毒三省。命台臣万镗等进讨,寻攻克之。镗上言:此蛮自宣德七年及正德七年,皆尝用大兵攻剿,臣博访各贼巢穴,如蜡尔等山洞,接连三省,当其险绝之处。晦冥之时,一夫拒守,百夫莫前,冒险亻幸功,非良策也。因以剿之威,行抚之恩。今虽平定,然苗蛮易动难静,不可不广施方略,以杜后患。镗又尝与朝士书曰:苗贼巢穴,如蜡尔、雷公等山,接连湖、贵、四川,周回千数百里,猩螶所居,人迹罕至。其悬崖鸟道,莫可跻攀,且竹菁丛生,弥望无际,幽岩曲涧,在在皆然。人非侧肩偻背,莫能入也。贼从内视外则明,每以伏弩得志。我从外视内则暗,虽有长技,皆无所施,此地利之难也。又苗巢所居,率皆险僻幽翳,虽天气晴明,亦惟亭午稍为开霁,一遇阴雾,则咫尺莫辨。又雨潦尝多,山岚瘴湿,秽气郁蒸,此天时之难也。先年驾驭得宜,牢笼尚易。自正德以来,边方多故,衅弊万端,土兵有难用之虞,调集增繁扰之害,此事势之难也。从来军临则散漫潜藏,军退则突出劫掠。贼云:不怕官府兵多,只怕官府粮多。盖兵虽多,而山箐深险,力未易施;粮多则围困久长,势将自毙耳。二十七年,苗复窃发,用大兵征剿,两省骚动。二十一年,始就平。
○锦水县西三里,亦名锦江。自贵州铜仁发源,东流入境,经锦州故寨,又东经县南,至龙门山下,入辰溪县界,合沅水。
龚溪县南四十里。源出西晃山,东北流入辰溪县界。又犀迷溪在县西南七里,梁源溪在县西十二里,白旗溪在县东五十里,俱流入锦水。又龙门溪,在县东北三十里,源出龙门山。县东北四十里又有西溪,与龙门水合流,俱入辰溪县界,注于沅水。
○鸦刺关县西北四十里。与贵州叛苗接界,为控扼之所。万历中废。又湾溪堡,在县西南。宣德六年,镇寨苗叛,总兵萧绶讨之,夺其池河营,贼降,乃设湾溪、安江等十六堡。嘉靖二十七年,复讨平子坪、蜡尔山诸苗贼,罢湾溪等堡,改设乾州等十三堡,是也。又安溪堡,在县东南八十里,或曰即安江堡。《志》云:县境诸堡俱万历中废。
岩门寨在县东北五十里岩门山下。今有巡司戍守于此。又龚溪寨,在县南。宋熙宁六年置寨,寻废为铺。《志》云:麻阳自岩门寨以下,有民寨、苗寨凡五十四,错列县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