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26 页/共 479 页

白芒岭县西一里。《通典》:江华郡有渚岭。今谓之白芒岭,五岭之一也。见前南连岭峤。○阳华岩,在县北七里回山南面,下有大岩。   ○沱水在县治东。源出九疑山石城峰,流至县别为二水,又十里复合为一水,北流入道州界。又水水,在县东南,原出九疑山女英峰,流与沱水合。中多石,湍激有声,故名。○秦水,在县南,源出吴望山,东南流与冬冷水合。又有折水,出广西贺县界,东流四十里,合冬冷水。俱有灌溉之利,下流合于贺江。   ○锦田寨县东二百里。《宋志》:道州有杨梅、胜冈、锦田三寨。熙宁六年废。此即锦田故寨也。明初,置巡司于此。又县南六十里有锦冈镇巡司,百里有涛墟巡司,设兵戍守,以控扼蛮犭。隆庆四年,改涛墟巡司为九疑鲁观巡司,属道州。《志》云:县境有营二十四,曰高寨、神仙、山爻、白芒、金鸡、车下隘、大关、平赖、得胜、永昌、虎威、豹韬、镇远、折冲、克敌、静南、镇中、矮岭、见龙、牛监、富累、望高、大源、五里,是也。《舆程记》:高寨在县西南,去贺县二百二十里。似误。   永明县州西七十里。南至广西富川县百四十里,西至广西恭城县百五十里。汉零陵郡营浦县地。萧齐末,置营阳县。梁改曰永阳,属永阳郡。隋废郡,县属永州。唐初,属营州。贞观八年,省入营道县。天授二年,复置永阳县,属道州。天宝初,改为永明县。宋尝废县为镇,寻复旧。今城周二里,编户二十里。   ○营浦废县在县西。萧齐末置。隋移治故永阳郡。刘句曰:隋末置营道县于州郭内,乃移永阳之名于州西南百十里,即故治也。《志》云:今县南有废县城,或以为唐所置永阳故县也。   ○限山县东五里。一名山。《志》云:自都庞岭分支三十里,过县治后,东南隔潇水,若城墉之限。往时路沿山下,寻圮于江。江溢时,舟济者多覆溺之患。宋绍兴中,复凿山通道,人以为便。   荆峡镇山县南八十里。两山对峙,中通小江,泄桃川、扶灵之水,实邑之关险。宋时设官镇守。熙宁中省,仍置寨兵屯戍。又南十里为荆子崤山,群山连亘如城,其断处若关锁然。南中有警,守此可以遏冲突。○青山,在县西六十里,其最高者曰天门。竹木蓊郁,四时尝青。又有层山,在县西南五里,其阴有层岩洞穴,高广数丈,涧出其中,横纡如带。又有石梁、石崖诸胜。《志》云:山有洞岩,中宽广,可容千人。或以为即层岩矣。   都庞岭县北五十里。杜佑曰:五岭之一也。东北连掩山,西南连荆峡镇。王象之曰:山之绝顶曰都逢,土人语讹曰庞也。一名永明岭。其南五里有回山,石壁峭绝。余见南连岭峤。   ○瀑带水在县北。《志》云:源出县北二十五里之神光遇廖山,其下流自高注下者为瀑水,平川顺流者为带水,同流异名。东北至东安县界,入湘水。○遨水,在县南,源出广西富川县之木马山,流经县界,东流注于湘水。   掩水在县城南。源出县西北三十里大掩山,有石掩穴口,因名。又有警水,出县西青山,本名青水。唐天宝中,改今名。东流合掩水,又东合江华县之斜水。《志》云:县北有瀑布水,源出县西北二十五里之三山岭。又有冻水,出县西北火焰岭,东流合古泽等水,下流皆会于潇水。又有桃川、扶灵二水,在县西南,流入富川县界,合于富江。   ○白象镇在县南。本白象堡。宋开宝三年,潘美伐南汉,自道州而进,次于白象。或作白霞,误也。向置巡司于此,今革。又桃川市,在县西南。县西又有白石墟,今皆置巡司于此。一作白面。《志》云:县有营十三,曰鹅山、道家、斗罡、岩口、靖西、石螺、土寨、小水、苫子、茶柘、养牛山、罡杨柳、义山,是也。旧皆为备御蛮犭之所。《舆程志》:鹅山营,在县西北十里白鹅山下。小水营,在县南,又南去富川县七十里。又县西南有泊薮,去富川县百四十里,亦为戍守处。   附见:   宁远卫在道州治西。洪武初,置道州守御千户所,寻改置今卫。又宁远县治西有守镇宁远左千户所。又江华县城南有守镇江华右千户所。亦有土城,周一里。俱洪武二十九年建。今亦置宁远卫。   琵琶守御千户所在永明县东南四十里。洪武二十九年置。有石城,周五里。西南至广西富川县百里。今亦置琵琶所。   桃川守御千户所在永明县西南四十里。洪武十四年置。土城周四里,有四门。亦曰桃川关。西南至广西恭城县七十里。今亦置桃川所。   守镇锦田千户所在江华县东二百里。洪武二十九年置。土城不及三里,门二。东去广东连州百二十里。以上三所,俱隶宁远卫。今亦置锦田所。   ◇宝庆府东至衡州府二百五十里,南至永州府三百里,西至靖州五百三十里,西北至辰州府六百里,东北至长沙府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五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七十五里,至京师五千三百九十五里。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属长沙国。后汉属零陵郡。三国吴宝鼎初,分零陵北部都尉置邵陵郡。晋以后因之。梁为邵陵国。陈复为郡。隋废郡,属潭州。唐武德四年,置建州,寻改南梁州。贞观十年,又改邵州。天宝初,曰邵阳郡。乾元初,复故。五代晋天福中,马氏尝改曰敏州。宋仍曰邵州大观九年,赐郡名曰邵阳郡。宝庆初,升为宝庆府以理宗潜邸也。元曰宝庆路。明初,曰宝庆府,领州一、县四。今因之。   府东距洞庭,西连五岭,接九疑之形势,控三湘之上游,唇齿长沙,弹压蛮粤,亦湖南之冲要也。   邵阳县附郭。汉置昭陵县,属长沙国。武帝封长沙定王子重为洛阳侯。《括地志》云:即昭陵也。后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宝鼎元年,改昭陵曰邵陵,为郡治。晋以后因之。隋废郡,改县曰邵阳县,属潭州。唐复为邵州治。五代晋时曰敏政县,汉复旧。今编户四十六里。   ○昭阳城在府东五十里。后汉析昭陵县置昭阳县,属零陵郡。晋武改曰邵阳县,属邵陵郡。刘宋以后因之。隋废入邵陵县,因改邵陵曰邵阳。唐武德四年,于此置邵陵县。七年,复并入邵阳。《城邑考》:今郡城,洪武六年创筑。天顺中,重修。有门五,周九里有奇。   新城府东九十里。《志》云:三国吴置新城县,属邵陵郡。晋并入邵阳。又建兴废县,在府西。晋太康初置,属邵陵郡。宋、齐因之。隋废。《志》云:府北二里有建州城,郡旧治此。隋尝为建州治,唐移治水南,今府治是也。又境内有白公城,相传楚大夫白善所筑。未知所据。   ○龙山府东八十里。秀峰四出,望之面面相类,顶有龙池,泉如涌潮,分为二派,一入湘乡为涟水,一入邵阳为邵水。湘乡,今长沙府属县也。○洛阳山,在府东北五里,资、邵二水合流,其下有石室,深邃莫测,以汉洛阳侯重得名。《志》云:唐洛阳道士申泰芝居此,因名。似误。又府东有耶姜山,蒸水所出。   高霞山府南一百八十里。根盘永州、东安、祁阳界。又四望山,与高霞山相接,周回四十里,山极高峻。○石门山,在府北六十里。横亘数十里,两山相夹如门,为郡水口。又顿家山,在府北二百余里,抵辰州府溆浦县界。《志》云:县南五里有棋盘岭,相传诸葛武侯尝驻此,与客对奕云。   ○资水在府城北。自靖州绥宁县流经武冈州界,又东北流经府城北,合于邵水。又北流经新化县东而入长沙府安化县境。《禹贡》九江之一也。详见大川资水。○邵水,在府东,源出龙山,流经城北,合于资水。《志》云:昔时邵水自东而南,城居其北,故曰邵阳。唐时始移治水南。今城东邵水上有青龙桥,称雄胜。   茱萸滩府北四十里。资江水势险恶,昔人置铜柱于岸侧,以固牵挽,俗谓五十三滩、四十八滩,此其首也。亦名三百里滩。梁承圣末,西魏围江陵,邵陵太守刘将兵入援,至三百里滩,为部曲宋文彻所杀。明初,杨遣将取宝庆,败贼于茱萸滩,遂克其城。《志》云:府西四十里又有白羊滩、孔雀滩,皆资江所经,水势峻急。   彩塘在城东。溉田三千余亩。又城西三十里有野鸡塘,以石岸断处形似野鸡而名。   ○巨口关府北十里。又府东北五十里有白马关。又龙回镇,在府北八十里,今有巡司。又境内有白水、沙坪、永靖三堡,俱设官兵戍守。   十五寨《志》云:邵阳县有十五寨,宋初以蛮寇抄掠,命将讨平之,置寨戍守,曰武冈、真田、白沙、水竹、界冈、三堂、罗尾、盆溪、塘儿、古限、查木、新兴、安定、三门、砂口,环列县境,遗址犹存。   新化县府北百八十里。东北至长沙府安化县百四十里,西南至辰州府溆浦县二百里。汉长沙国益阳县地。自晋以后,皆为蛮地。宋太平兴国中,发兵平大犭洞,以其地置五寨。熙宁五年始置新化县,属邵州。今土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十四里。   ○新化旧城《志》云:在县北八十里。宋熙宁中,置新化县于白沙白石坪,或谓之白溪,旧县即其地也。绍兴中,移今治。又高平废县,在县南百里,三国吴置县,属邵陵郡。晋以后因之。隋省入邵阳县,今石脚里是其地。○武阳城,在县东北。《宋志》:熙宁五年,筑武阳、开峡二城,置新化县,隶邵州。是也。   ○梅山在县南五里。五代至宋初,梅山洞蛮屡为边患。蛮姓苏氏,不通中国,其地东接潭,南接邵,西接辰州,北接鼎、澧,最为强梗。熙宁五年,章制置湖南,遂开梅山,悉降其众。吴致远《记》,曰:荆湖之间有两梅山,新化为上梅山,安化为下梅山,其山相通接云。余见长沙安化县。   牛栏山县南百里,为控扼之处。其相连者曰梅山、枫岭。又南三十里曰石槽山,崔嵬耸立,山半有瀑布、飞泉。宋章开梅山时,道经山下。○熊胆山,在县北百里,多异兽,迤逦延袤,西接巴黔之界。下有青云洞,瀑布飞流,深不可测。   文仙山县西二十里。相传晋高平令文斤得仙于此,一名文斤山。上有三峰,层峦峭绝,山半有石桥、石室、龙洞、双泉诸胜。《邑志》:县东一里有崇阳山,高峻甲于诸山。又县南五里有月照岩,石壁临江,形如初月。下为月塘,溉田甚溥。又县东十里有青峰岩,县南十里有马蹄岩,皆临资江。   ○资江县东南十里。自邵阳县流入境,又北入长沙府安化县界,经万山中,其间群溪环合,滩险鳞错,昔人所云三百里滩,县其中道也。今境内黄家诸滩以数十计,皆险急为患。   黄连溪县北二十里。县北六十里曰游溪,七十里曰白溪,八十里有株林、邓家等溪,百里有李溪;县南三十里有珂溪,九十五里有龙溪;县东二里有鲤鱼溪,十里有青峰溪;县西十五里有鼎溪,三十里有杨溪、辇溪,六十里有蓦溪,八十里有白水溪,皆有灌溉之利。下流悉入于资水。   ○苏溪镇县北百里。向设巡司,并置公馆于此,北达安化县。《志》云:县境有隘五:曰黄柔、樟木、石门、凿鼻、道田;有堡三:曰黎平、花桥、纸钱,皆有官兵戍守。又龙溪镇,在县南九十里,当往来孔道,亦置公馆于此。○五寨,在县境。《宋志》:新化有惜溪、柘溪、滕溪、深溪、云溪五寨,皆太平兴国中所置也。   城步县府西北百四十里。西至靖州绥宁县百三十里,北至辰州府溆浦县二百七十五里,南至广西全州二百六十里。宋武冈军及绥宁县地。熙宁六年,置城步寨于此。明初,为城步巡司。弘治十七年,始析置县,即故城步巡司为县治,属宝庆府。土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十三里有奇。   ○南城《志》云:在县治南。相传诸葛武侯曾驻此,亦名诸葛城。一云城在县南二十里,误。   ○罗溪山县东十三里。有十八山相连。又县东二十里有楠木山,多楠木。县东三十五里又有巫山,以巫水所出也。又青角山,在县东百里,峰峦耸秀。○生风洞,在县北四十里,石路九曲,而进中宽平,容数百人。《志》云:县北有三十六峰,洞壑皆相通。   ○巫水在县东。源出巫山,分为三派,东经县东七十五里之威溪入于资江,西经城南之南江,又西经城西三十里之乌龙江,入靖州会同县之洪江。○真良水,在县东三十五里,经县城南与巫水合。《志》云:城南门外有蒋家渡,即巫水南江合流处。又石井水,在县东五十里石岭中,引流溉田,下流合于巫水。   ○连荷山隘在县境。《志》云:县当蛮洞隘口,有苗路四:曰风界,曰塔溪冲口,曰大右山,曰连荷山。又有大水洞苗路三:曰旧宅界溪山,曰斜头山,曰洞头山。俱有兵民戍守。   附见:   宝庆卫府治西。明初,置卫于长沙府益阳县。洪武六年,徙于此。城步守御千户所,在县治东,明初置。   武冈州府西南二百八十里。东南至永州府二百里,南至广西桂林府四百里,西至靖州三百十里。   春秋时楚黔中地。秦属长沙郡。汉属零陵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邵陵郡。晋以后因之。隋属潭州。唐属邵州。宋初因之。熙宁五年,始升为武冈军。元曰武冈路。明初升为武冈府,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武冈县省入编户四十里,领县一。今仍为武冈州。   州接畛粤峤,连壤蛮獠;溪山环卫,有括囊之固;形胜雄远,得控驭之权,亦西南要地矣。   ○武冈废县今州治。汉都梁县地。晋太康初,祈置武冈县,属邵陵郡。宋、齐以后因之。隋省入邵阳县。唐初,置武攸县。唐武德四年,复曰武冈,属南梁州,寻属邵州。宋为武冈军治。元因之。明初,省。《城邑考》:州有旧垒,明初增筑。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   都梁城州东五里。汉县治此。武帝封长沙定王子遂为侯邑。后汉仍属零陵郡。三国吴属邵陵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邵阳县。○夫夷城,在州东北百四十里。汉县,属零陵郡。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义为侯邑。后汉仍属零陵郡。三国吴属邵陵郡。晋以后因之。隋废入邵阳县。   ○武冈山州北五里。《郡国志》:冈接武陵郡界,因名。郦道元曰:武冈县有左右二冈对峙,间可二里。后汉武陵蛮为汉所伐,来保此冈,因名武冈。一云东汉伐五溪蛮时,与民同保此山,故亦名同保山。唐元和中,黔巫蛮獠寇乱武冈,潭帅柳公绰招降之,勒铭于冈上。《志》云:山有同保岩,容数千人,昔时避兵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