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23 页/共 479 页
洞庭湖县东百六十里,跨沅江县界。《志》云:洞庭方九百里,龙阳、沅江,西南一隅耳。《防险说》:郡滨洞庭,盗贼出没。明初立洪沾、沅江、明山三哨,分军防守。大约自郡东德山潭,历龙阳天心、小河,抵沅江哨。又自沅江之邹家窖,南抵长沙,历洞庭夹而至洪沾哨。又自洪沾越南石潭而至明山哨,凡小江、武口、鼎港、古楼诸巡司胥隶焉。议者以县东北百二十里之洞庭夹为盗贼渊薮,隆庆初,复增设水军戍守洪沾、明山诸处云。
赤沙湖县东南三十里。接沅江县界,东通洞庭。五代汉乾元年,马希萼自朗州将水军攻其弟希广于潭州,军败,自赤沙湖遁还,即此。或谓之蠡湖,云范蠡尝游此。又谓之赤鼻湖。○太白湖,在县东八十里,东北入洞庭,西南绕安乐湖,达接港口入沅江。《志》云:安乐湖,在县东南八十里,东北会沅江县之天心湖。
泛洲县西五十里,长二十里。《志》云:吴丹阳太守李衡种橘其上,因名橘洲。今有民居数百家,而橘不存。《水经注》沅水经龙阳泛洲,亦谓之柑洲,亦谓之橘洲。○湄洲,在县西十里,亦曰眉洲,以突起中流,状若蛾眉也。五代汉末,楚王希广遣其将刘彦滔将水军攻朗州,朗兵逆战于湄洲,彦滔败还,即此。
○黄城寨在县东南。《宋志》:绍兴五年,移县治黄城寨,三十年,复旧。是也。又县境旧有堡十四:曰横山、曰黄港、曰龙渡、曰凤桥、曰罗平、曰黄公、曰梅溪、曰城陂、曰周湾、曰陶堤、曰武坪、曰纯阳、曰濠洲、曰美胜,又有碍溪、花岩等堡,俱宋置,今废。
小江镇县西北四十里。澧江枝流为鼎水,此即鼎水入沅处,亦曰小港,有小港巡司。又县东北二十里有鼎口镇,亦设巡司戍守。或云鼎口即澧水分流合沅之口。又东五十里接洞庭湖,其地名洪沾洲,亦曰洪沾口,自巴陵至常德渡洞庭湖,此为必经之地,有洪沾哨兵巡戍。○河池驿,在县北一里。又武口驿,在县东北百二十里。
沅江县府东南二百三十里。东至长沙府湘阴县百十里,东北至岳州府二百二十里,北至岳州府华容县二百四十里。汉益阳及下隽县地。梁置乔江县,又改曰药山,并置药山郡。隋平陈,郡废,改县曰安乐。开皇十八年,又改曰沅江县,属岳州。唐因之。乾宁中,改曰桥江县。五代初,还属朗州,又改曰沅江县。宋因之。乾道中,改属岳州,寻复旧。元属常德路。明洪武十一年,并入龙阳县。十三年,复置。编户五里。
○重华城在县东南。《通典》:县有重华城,亦谓之虞舜古城。梁因置重华县,属药山郡。隋废。○刘公城,《志》云:在县西三里。汉昭烈尝徇武陵、长沙、零陵、桂阳四郡,立城于此。元置齐湖巡司。明初废。又县东南六十里有故关州,俗传关羽屯兵处。
○赤山县东北五十里洞庭湖边。唐天宝中,改名曰蠡山,以下有范蠡湖。亦曰赤山岭。
○沅江县西南里许。《志》云:沅水傍湖分派,逆行数十里,北会鼎水,入洞庭湖。鼎水,即澧江也,西北自澧州安乡县流入界。又南为资水,自长沙府益阳县东北流入界。俱注于洞庭湖。又有赤江,在县东一里,即沅江诸水下流也。两旁岸赤,因名。《志》云:县城东有沅江湖河泊所。
洞庭湖在县东北。《志》云:县南一里有石溪湖,县西三十里有龙池湖,西北四十里有天心湖,县东二十里又有鹤湖,皆流汇于洞庭。○龙硖港,在县南三十里,与益阳县接界,亦流通洞庭湖。
○白沙渡县北三十里,道出华容县。又有明山、沅江二哨,在县境内。县滨湖设此,以防盗贼之侵轶,与龙阳县之洪沾口称为三哨云。
横龙桥县西十八里。或以为横桥也。隋开皇九年平陈,故湘州刺史岳阳王叔慎复据州举兵,武州刺史邬居业将兵助之。隋将薛胄平叔慎,行军总管刘仁恩击居业于横桥,擒之。即此处。
附见:
常德卫府治西北。洪武初建,辖左、右、中千户所。今亦置常德卫。
◇衡州府东至江西吉安府八百七十里,东北至江西袁州府七百五十里,南至广东连州六百五十里,西南至永州府三百五十里,西至宝庆府二百五十里,北至长沙府四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三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二百十五里,至京师六千六百六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以来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属长沙国,又分属桂阳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太平二年,分长沙为衡阳、湘东二郡。晋因之。刘宋为衡阳国及湘东郡。齐仍改衡阳为郡。晋衡阳郡治湘南,湘东郡治酃。宋衡阳郡治湘西,湘东郡治阳。齐因之。《水经注》曰:吴湘东郡本治湘水之东,后乃徙治酃也。梁、陈因之。隋平陈,改置衡州。《隋志》:梁置衡州于含荶,又置东衡州于始兴。隋平陈,始以衡阳置衡州,而改含荶为荶州,始兴为广州。盖梁时东西衡州皆不在今郡境也。大业初,复改州为衡山郡。唐仍曰衡州。天宝初,亦曰衡山郡。乾元初,复故后尝置湖南观察使于此。五代时,属楚,后属湖南。宋仍曰衡州亦曰衡阳郡。元为衡州路,置湖南宣慰司,寻罢。明洪武二年,改为衡州府,领州一、县八。今仍旧。
府襟带荆、湖,控引交、广,衡山蟠其后,潇湘绕其前,湖右奥区也。且自岭而北,取道湖南者,必以衡州为冲要。由宜春而取道粤西,衡州又其要膂也。南服有事,绸缪可不蚤欤?
衡阳县附郭。汉承阳、酃二县地,属长沙国。三国吴析二县地,置临县,属衡阳郡。晋属湘东郡。宋、齐因之,为湘东郡治。隋废郡,改县曰衡阳,为衡州治。唐初,复曰临县。开元二十年,又改为衡阳县。今编户五十一里。
○酃县城府东十二里。汉酃县故城也。三国吴太平二年,分长沙东部都尉置湘东郡,治酃县。晋初因之。太元二十年,省入临。《城邑考》:郡旧无城,五代周显德中,尝编竹为栅。宋咸平绍兴间,版筑未就,毁于兵燹。元景定中,又尝营筑。明初,因旧址增修,三面以江为堑,西北一带则凿濠为固。宣德、正德以后,屡经修筑。为门七,周七里有奇。
承阳城府西百七十里。汉县。后汉曰阳,属零陵郡。三国吴改属衡阳郡。晋因之。太元中省,其故城亦曰城。梁末,王琳自广州援江陵,由小桂至城,是也。小桂,见广东连州。○钟武城,在府西八十里。汉置县,属零陵郡。后汉永建三年,改为重安县。初平中,贼区星尝据此,孙坚为长沙太守,讨平之。三国吴属衡阳郡。晋、宋以后因之。隋省入衡阳县。唐初,萧铣复置重安县。武德四年,县属衡州。七年省。又新城废县,在府东百二十里,陈析临县置。隋省入衡阳县。唐初复置新城县,属衡州。武德七年废。《志》云:府西百四十里有黄杨废县。或以为萧梁时所置,未详。
○清泉山府东四十里。山有清泉,灌田数千顷。又界浦山,在府东二百里,以在耒阳县界,上接浦口,故名。○大云山,在府西八十里,跨衡阳、祁阳二县界,云雾尝蒙其上。又雨母山,在县西二十里,一名云阜山,鼓江水出焉,流会水。又石鼓山,在府东北三里,据湘之会,岩洞甚胜。旧《经》云:石鼓鸣则有兵革。
岣嵝峰府北五十二里。衡山主峰也。故衡山亦兼岣嵝之名。《湘水记》:衡山南有岣嵝峰,东西七十里,南北三十里,高千五百丈,相传禹得金简玉书于此。《道书》所谓岣嵝洞天也。其北麓去衡山县亦五十里。○回雁峰,在府城南。相传雁至衡阳不过,遇春而回。或曰峰势如雁之回也。南岳诸峰,回雁为首。傍有华灵峰,俗传华陀尝隐此。《志》云:七十二峰在衡阳境内者凡七,曰岣嵝、回雁、碧云、华灵、白石、仙上、九岭。是也。
分水冈府北百十三里。与长沙府湘乡县分水处。又府东有黄巢岭。崇祯十一年,临武蓝山群贼攻衡阳,自焦源河联舟蔽江,踞黄巢岭,官军击破之,又追败之于白腊桥。焦源,见常宁县。白腊桥,在府南三里。
○湘水在城东。自永州府祁阳县流入府境,经常宁县西北,又东流至府城南,折而东北,会于水,又北流经衡山县界,达于长沙府湘潭县境。详见大川湘水。
水在城北。源出宝庆府东界耶姜山,东北流入境,会清扬水,又东流经府城北,会于湘水。《衡州志》:吴立临县,以俯临水,其气如而名。水东注于湘,谓之口。,亦作承,《志》云:府西南七十里有白塘河水,西北百十里有演陂桥水,俱流会水。又有柿江水、清扬水及潭邪水,俱出雨母山,东流入。又有梁江水,出宝庆府邵阳县界,北流三百里,会水。
耒水在府城东北。源出郴州桂阳县之耒山,西北流经耒阳县流入界,注于湘水,谓之耒口。《志》云:县西三十里有梅浦水,南流会耒水入湘水。又上潢水,在府北,源出岣嵝峰,屈曲流六十里。又有下潢水,在府北。俱流入水。又有斜陂水,源出府东三十里石窟山,北流百二十里,会湘水。
酃湖城东二十里。湖水周三里,深八尺,湛然绿色,取水酿酒,极甘美。晋武帝平吴,荐酃酒于太庙。《吴都赋》:飞轻觞而酌酃酒。是也。又宋文帝以酃酒饷魏太武于瓜步,盖皆此水所酿云。又东湖,在府西六十五里,亦东通水。○客寄塘,在府西百里。《湘中记》:塘周三十里,亦谓之略塘,水流合焉。
○松柏市府南百二十里,有巡司。又江东镇,在府南湘江东岸,亦设巡司戍守。○临驿,在府城北。又府北六十里有七里驿,府东南六十里有新塘驿。
衡山县府东北百五十里。东北至长沙府湘潭县百五十里,东南至长沙府攸县百五十里。汉湘南县地,属长沙国。三国吴析置衡阳县,属衡阳郡。晋惠帝改曰衡山,仍属衡阳郡。宋、齐因之。梁为衡阳郡治。陈为衡阳国治。隋改属潭州。唐初因之。神龙中,改属衡州。五代晋天福五年,复属潭州,寻还属衡州。宋淳化四年,又改隶潭州。元仍属衡州路。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十一里。
○衡山旧城在县西。《志》云:隋大业六年,徙县治白马峰下。唐神龙中,还旧治。后又以水患徙治白茅镇。五代周广顺初,湖南乱,马希崇篡立,为武安留后,幽其兄希萼于衡山。既而衡山指挥使廖偃等共立希萼为衡山王,以县为行府,断湘江为栅,寻入于南唐,即今县也。○湘西城,在县北。三国吴置县,属衡阳郡。晋因之。宋为衡阳郡治。齐以后因之。隋省入衡山县。
○衡山县西北三十里。山周八百里,有七十二峰,其祝融、芙蓉、紫盖、石、天柱等峰为最著,皆在县境,其余参差罗列,得名者以数十计。盖县去衡山最近也。详见名山衡岳。
杨山县东南四十里。自衡岳分脉,临茶陵江,前有潭,极深,水上尝有云气。又灵山,在县南七十里,山多楠木,有茶溪、安仁二河,环绕其前。○开云岭,在县城西北。道经衡岳者,路必出此。又弛马岭,在县西北十里,道出湘乡。山多苦竹,林深泥泞,马力多弛,故名。又朱陵洞,在县北四十余里,《道书》以为第三洞天也。有泉悬流,一名水帘洞。
○湘江县东三里。自衡阳县北流经此而入湘潭县界。又龙隐江,在县西二十五里,会衡山诸溪涧水,流合湘江。
茶陵江县东四十五里,即氵米水也。自酃县流入长沙府茶陵州界,又西北经攸县界而入攸水,又西至县境,流入湘江,谓之茶陵江口。《志》云:茶陵江东有赤石、枫树、杨林、狮子、横道等滩,凡数十处。又江口有支港,曰苦竹港。○阴山港,在县东百里,与攸县接界。其下流入于攸水。旧《志》云:县东南有义塘江,亦西流注于湘江。又西溪,在县西二里,东入湘水,或谓之鲰溪。唐中和初,鲰溪人周岳聚众据衡州,即此。
○岳津镇在县城南。临湘江,有巡司戍守。《志》云:县境有雷家埠、草市诸处,皆险要,旧俱设巡司。○黄华驿,在县东五十五里。又县西南四十五里有霞流驿。《湘州记》:县西北百二十里有铜柱,相传吴蜀于此分界。又县西有黄银场,宋置,元废。
耒阳县府东南百三十五里。东南至郴州永兴县九十里。秦置耒阳县,属长沙郡。汉属桂阳郡,以县在耒水之阳也。后汉因之。先主以庞统守耒阳令,即此。晋仍属桂阳郡。宋、齐因之。梁改属湘东郡。隋属衡州,改县曰阴。唐复曰耒阳县,仍属衡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九年,升为耒阳州,属桂阳路。明洪武二年,复为耒阳县,改今属。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八里。
○耒阳废城县东四十五里。《志》云:陈移县治山口,隋因之,改曰阴。唐武德中,复还旧治。又县东有桂阳城,相传后汉建武中,曾移郡治此。一云城在今县治西。又县北八十里有金州城,南北朝时侨置城也。
○马阜山县北二里。高大盘踞,亘二十余里。又县东四十里有虎踞山,冈峦秀丽,如屏障然。《志》云:县东北四十里有相公山,相传诸葛武侯曾驻兵于此,因名。
侯计山县东七十五里。相传诸葛武侯憩此计兵,一名侯憩山,盘亘深远,有七十二峰。又山,在县东南四十三里,山形独秀,不与众山相接。俗传昔有白翔此,因名。陈移县治于其下。又侯昙山,在府东南八十里。一名侯堂山,跨安仁县界。○城冈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冈峦秀拔,上有二峰相峙,又有清溪水环其北麓。
○耒水在县东十里。自郴州府境流入,经县北,又西北入衡阳县界。又有肥水,出侯计山,亦名溪水,下流合于耒水。《志》云:县东四十里有浔江水,自安仁县界流入,亦流合于耒水。
○罗渡镇县西南五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县境有朱紫堡,《会典》:旧有耒江驿,今革。
常宁县府西南百二十里。西至永州府祁阳县百二十里,南至桂阳州百五十里。汉耒阳县地。三国吴析置新宁县,属湘东郡。晋及宋、齐皆因之。梁改曰常宁。陈复旧。隋属衡州。唐初因之。天宝初,改曰常宁县,仍属衡州。宋仍旧。元至元十九年,升为州,属桂阳路。明初,复降为县,改今属。城周不及四里,编户七里。
○常宁旧城县西北三里。刘句曰:唐初县治三洞。神龙二年,移治麻洲。开元九年,又移治宜江,疑即此城也。元末又移今治。○新平城,在县南。三国吴析耒阳县置新平县,属湘东郡。晋因之。刘宋省入新宁县。
○英头山县南十里。山峰尖锐,因名。又四州山,在县南六十里,叠峤连云,望见四州,因名。又塔山,在县东南,山腰有白石七级,高七十余丈,宜水出焉。○插花峰,在县东三十五里,有八峰列戟,如簪花之状。又古城峰,在县南八里,上有古寨。
○湘水在县西北。自祁阳县流入境,东北流入衡阳县界,县境诸水皆流会焉。○舂陵水,在县东,源出道州之舂陵山,东流经蓝山县界,又东北流经桂阳州北,又北至县界,流注于湘水。
焦源江县东北六十里。源出蓝山县,北流入境,又东北会于湘水。又清溪江,在县东五十里,流合焦源江入湘。○宜水,在县东,源出塔山,亦曰宜溪,经县东三十里,亦曰宜江。又东有樟水流合焉,俱北注湘水。又有吴水,在县南,自永州府流入县境。又潭水,在县东,自桂阳州流入县界。俱会宜水入湘。《志》云:县北有玄石水,亦流会宜水。
东江在县城东。源出县南六十里天窗岩,北流入湘。《志》云:县南六十里有白水江,五十五里有竹头江,三十里有大胜江、沙江,二十里有泉江。又县东十里有浯江,二十里有青蓝江,三十里有锁石江及土陂江。又东南有黄沙江。下流俱合湘水。○湄水湖,在县南五十里。又县东三十里有小湖、筵湖,四十里有琉璃、石头等湖,六十里有上蓬湖,俱引流入湘。
○柏坊驿县北三十里。下有柏坊渡。又河洲驿,在县西三十里。又《志》云:县境有黄茅、杉树二堡。
安仁县府东二百里。东至长沙府茶陵州七十里,南至郴州永兴县百八十里。唐衡山县之安仁镇,属潭州。五代唐清泰二年,马氏升为安仁场,属衡州。宋乾德二年,升为县。咸平五年,析衡阳、衡山二县地益之,移治永安镇,仍属衡州。今城周三里,编户二十八里。
○熊耳山县东南七十里。山高峻,状如熊耳。有远天湖,可容万家。稍西有李朝洞,延袤数十里。又有大湖山,亦在县南七十里。○杨梅峰,在县西北十里。壁立数仞,绝顶有井。五代时,马殷将欧阳于此立寨屯兵,以备南汉。宋沈通父子亦保鄣于此。元末,乡人垒石为门,中为屋室,相率保此避寇。正德十二年,苗贼犯境,乡民亦多奔避于此得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