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31 页/共 479 页

卫外蔽夔峡,内绕溪山,道至险阻,蛮獠错杂。自巴蜀而瞰荆楚者,恒以此为出奇之道。宋末,蒙古搭海入蜀,荆湖帅孟珙遣兵屯施州以备之。又蒙古兵渡万州湖滩万州,今四川万县,施、夔震动。盖施、夔表里大江,而清江源出彭水,中贯卫境,至夷陵宜都而合大江,其取径尤捷也。前朝隆庆五年,湖广抚臣言:荆州去施州,道里险阻,不便巡历,夷陵以西,有国初颍国公傅友德所辟取蜀故道,名百里荒者,抵卫仅五百余里。请移巴东之石柱巡司于野三关在卫东北四百里,施州卫之州门驿于河水铺在卫东北三百余里,三会驿于古夷铺在卫东北二百余里。俾闾井联落,而于百里荒及东北陇,仍创建哨堡,各令千户一员,督夷陵、长宁二所长宁所设于归州治东,班军各百人,更番戍守,庶无险远之虑。此亦平时效筹者所当知也。   ○清江废县今卫治。汉巫县地。三国吴分置沙渠县,属建平郡。晋以后因之。后周于县置施州及清江郡。隋开皇初,郡废。五年,改沙渠县曰清江。大业初,州废,属清江郡。义宁初,为施州治。唐因之。宋亦为施州治。开庆初,郡守谢昌元徙州治于城东十五里之倚子山。元至元十三年,仍还旧治。二十二年,以清江县省入州。二十五年,复置,寻又废。《城邑考》:卫城,宋所筑,因山为基。明洪武十四年,复改筑,东北带清江,南环溪水,天然壕堑。为门四,城周九里有奇。   盐水废县卫东百七十里。吴沙渠县地。后周置盐水县,并置资田郡及亭州治焉。隋初,郡废,县属亭州。大业初,为庸州治,寻为清江郡治。唐初,改属江州。武德四年废。亦曰亭州城,以都亭山为名。或曰在卫东四十里,误。开夷废县,在卫北六十里,后周置乌飞县,属施州。隋改曰开夷县。大业初,属清江郡。唐初,仍属施州。麟德元年废入清江县。《志》云:卫西百七十里有银山废县,卫南七十里有信陵废县。恐未足据。银山,亻艮山之误也,见前夷陵州长阳县。信陵,见归州巴东县。   ○都亭山卫东北二百里。崇冈深麓,映带左右,山之下多良田广囿。后周以此名州。○倚子山,在卫东十五里,峰峦环峙。宋开庆初,郡守谢昌元移城治此,以据险要。今亦名州基山。《志》云:卫东二里有连珠山,五峰相峙如贯珠,亦名五峰山。其相接者曰龙首山,控清江之口。又文笔山,在卫南二里,亦名双翠山。山之西南为翠涛山,峰峦如波涛层涌。又有通明山及丹凤、玉女诸山,俱与文笔山相接。卫城西北又有碧波等峰,环抱而东,曲折逶迤,如波涛之层叠。城中有回龙、象耳诸山,皆高秀,俗呼象耳山为舵楼山。   东门山卫东南二百余里。旧有关在山之东,名东门关。相传夷夏尝以此山分界。○银山,在卫东八十里。顶有峰,高数十丈,昔人于此避兵。又银矿山,在卫南三十里。一名青山箐,相传旧出银,西有铁冶。《志》云:卫东五十六里有天楼山,山势耸拔,如危楼倚天。又有天成山,在卫南十五里,上有天生桥。又羊角山,在卫东南百四十里,尖峰高峙,卓立天半。   石乳山卫西百七十里。周百余里。山石层叠,多生石乳而名。又红崖山,在卫西南七十里。东有寨名鼓楼,昔人避兵处。《志》云:卫西一里有宜山,俗名宜姑寨。○客星山,在卫西十里,复岭重嶂,蜿蜒盘礴,南连猿啼山。山甚奇秀,亦名雪岭,以冬常积雪也。又药山,在卫西二十里,下瞰麒麟溪,山多药物。   贺山卫西三百余里。明初,诸蛮煽乱,胡海讨之,自九溪大庸度天火岭、六古卑洞,大败蛮兵,还次贺山,分道剿捕散毛诸洞,皆大胜之。时群蛮自慈利以西,及辰、沅、川、贵之间,群起为寇也。○七曜山,在卫西北三百里,上有梅子关。   大石岭卫东北四百里。《志》云:山顶有池,又有大石,一名仙掌岭。其东即南陵山,与巫山县分界。又卫西七里有瘦驴岭,岭高路险。又卫东十五里有通天岩,亦曰通天洞。又有双城洞,在卫北四十五里。又石通洞,在卫东百三十里,接四川建始县界。○班鸠崖,在卫东百八十里,崖长五十里,望之若城郭。   ○清江在卫城东北。亦曰黔江。自四川黔江县流入界,绕城东而北出,卫境诸水皆流合焉。又东北至夷陵州宜都县,入于大江。蜀江水浊,此水独清,因名。一名夷水。   麒麟溪在卫城南。源出卫西境诸山岩洞中,奔流成溪,至夏水极冷,亦名冷水河,经客星山下,又北经城南,入清江。又卫城西有腰带溪,亦出西山中,流经宜山,曲折萦带,绕城下入麒麟溪。○九度溪,在卫北,源出四川石柱宣抚司,流入卫境,至都亭山下,又东入清江。居民多引水溉田。又有九龙溪,出红崖山下,东北流,亦合于清江,一名甘平溪。又金印溪,在卫南,源出银矿山,东流合覆盆水,又东合石板溪,北流三十里,入清江。又有盘龙溪,在卫东北,源亦出卫西诸山,流至都亭山下,入于清江。   黄连溪卫南三十里。一名芭蕉溪。卫西南二十里又有朱砂溪流合焉。经天成山石桥下,又东北流二里,入于清江。又巴公溪,亦在卫南,其源一出药山,一出城南三十里鼓楼山,合于翠涛山,下至城南二里,入清江。又卫东有通潮溪,源出东南七十里之龙洞,经连珠山下,入于清江。○龙平溪,在卫东南二百余里。又有细沙溪,出东门山流合龙平溪,共注清江。又菖蒲溪,源亦出东门山,西流经歌罗寨,会黄姑溪,其下流合于酉溪,旁多菖蒲,因名。   木李溪卫东三百里。源出长望洞,曲折数百里,沿溪万山深僻,旁地平旷,可耕作。元末土民多避难于此。又红楠溪,在县东班鸠崖下,俱流入清江。《志》云:卫东四百里有灵阳溪,出容中山,其地与容美通。○龙马溪,在卫北百里,一名沱河,俗名带河,相传牧马河滨尝生龙驹,因名。龙马溪经卫北二十五里之观音崖,入于清江。   朝贡水在卫西。源出石乳山,一名丹阳溪,东流六十里,亦名龙溪,下流入于清江。又龟溪,在卫西北,源亦出石乳山,西北流至四川云阳县界,凡三百余里,入于岷江。○马公泉,在城东一里。宋嘉中,运使马公按部至州,以城跨山,不可凿井,乃相视水脉,以竹引此泉入城中,公私赖之。   ○五峰关在卫城东连珠山下。有官军戍守。又东门关,在东门山上,今废。石乳关,在卫西石乳山上。梅子关,在卫西北七曜山上。卫西北三百五十里又有铜锣关。石乳以下三关,俱四川奉节县官兵防守。《志》云:卫西三百里,又有老鹰隘,亦为戍守处。   歌罗寨卫西南百九十里。宋置,又尝置驿于此。又尖木寨,在卫西南。宋咸平六年,丁谓帅夔州,招抚叛蛮,置尖木寨于施州界,以控扼之。《宋志》:清江县有歌罗、永宁、细沙、宁边、尖木、夷平等六寨。熙宁六年,省施州永兴寨,置夷平寨。元丰三年,又废永宁寨,置行廊、安确二寨,是也。○暗利寨,在卫南二百余里。又南七十里有七女栅。《宋史》:祥符初,夔州路言:五团蛮啸聚,谋劫高州,请令施州暗利寨援之。乾兴初,顺州蛮田彦晏寇施州暗利寨,知夔州史方发兵击之,追至七女寨,降其众,是也。《志》云:忠建司西二十里有七女栅。   施王屯卫南十五里。东晋末,桓诞自称施王,屯据于此,因名。○三会驿,在卫东百二十里。又卫东清江门外有施州马驿。又盘龙桥,在卫北盘龙溪上,有石崖,极高,昔人凿石架木为桥,行者股忄栗目眩,不敢俯视。   大田军民千户所卫西三百五十里。本蛮地。宋为羁縻柔远州。元曰散毛洞。洪武五年,定其地。二十三年,始置散毛千户所。明年,改曰大田军民千户所,隶施州卫。城周不及三里。今仍置大田所。   ○小关山所东百里。古置关其上,遗垒尚存。《志》云:所城北门外有朝阳、积翠二山。又有秀屏山,在所城南,青峰高耸,若屏嶂然。○朝霞岭,在所东五十余里,巍峨高耸。又有行者峰,在小关山南五里。   ○西北河所西二十里。有二溪合流,下入山洞中,其上有石如桥,高十余丈,名天生桥。又头渡河,在所东十里,源出所东十五里之龙洞口,流为河。○万顷湖,在所西南二百里,与酉阳接界。其湖深陷,行之周回动摇。   ○深溪关所南百五十里,当酉阳路口。   硝场所北百里。悬崖数千丈,下有河渡,其半崖一孔,势若城门,上产硝土。《志》云:县北百里有韩信坡,相传信尝经此,土不生草。   施南宣抚司卫东百里。本巴蛮地。宋为羁縻蛮地。元初,置沿边溪峒招讨司。至正二年,更为施南道宣慰使司。十七年,为明玉珍所据,改为宣抚司。洪武四年,复为施南宣慰司,寻复为蛮所据。二十三年,定其地。永乐三年,改为施南长官司。明年,复升宣抚司,领东乡五路、忠路、忠孝、金峒四安抚司,隶施州卫。   ○笔架山在司治南,有五峰高耸。又南一里为马鞍山。又金龙山,在司东里许。司西里许曰来龙山,下有醴泉。○天柱峰,在司东三十里众山中,有石屹立,因名。   ○石壁石板溪司西里许。其旁有九曲溪,合流入施州界,下流注于清江。○白沙溪,在司北。又有白石、三花等溪,下流俱入于清水。   ○怀来峒隘在司西。明初,蓝玉引兵至此,受夷款,因名。其相近者,又有石宝寨,一名通天洞。   东乡五路安抚司本蛮地。宋置细沙寨,北去施州二百八十里。元仍为细沙寨,明玉珍改置东乡五路宣抚司。洪武六年,更为安抚司。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安抚司。宣德三年,分领摇把峒以下长官司三,镇远、隆奉蛮夷长官司二,仍隶施南宣抚司。   ○杨平山司东二里。司东十五里又有龙津山。又卧龙山,在司北六十里。又司南十五里有东坡山,司西十五里有那岔山。   ○细沙溪司东二十里。自施州界东门山流经此,下流入龙平溪。   摇把峒长官司《志》云:元为义巴峒,至元中,尝置义巴安抚司。   上爱茶洞长官司。   下爱茶洞长官司《志》云:二长官司,元为怀德府。至顺中,升宣抚司。至正中,又尝升军民宣慰司。   镇远蛮夷长官司。   隆奉蛮夷长官司。   忠路安抚司本蛮地。宋为羁縻龙渠县。元曰忠路寨,属施州。明玉珍时更置忠路宣抚司。洪武四年,改为安抚司。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忠路安抚司。宣德三年,分领剑南长官司,仍隶施南宣抚司。   ○石旗山司南一里。《志》云:司旁有凤凰、狮子、龙洞、金紫诸山,皆高峻。   ○革井溪司东一里。又司旁有中应溪。去司五里又有两会溪。   剑南长官司。   忠孝安抚司本蛮地。宋为羁縻西高州地。元置大奴、管勾等峒长官司。至正十一年,改为忠孝军民府。十五年,又更为忠孝军民安抚司。明玉珍时,改为宣抚司。洪武四年,复为安抚司。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忠孝安抚司,隶施南宣抚司。   ○石门山司南一里。《志》云:司西一里有龙泉。   金峒安抚司本蛮地。宋祥符初,黔州言磨嵯、洛浦蛮归顺,此即磨嵯蛮地也。元置金峒寨,属施州。明玉珍时,改为镇边五路总管府。洪武中,金峒蛮叛。二十三年,讨定其地。永乐五年,始置金峒安抚司。宣德三年,分领西萍蛮夷长官司,仍属施南宣抚司。   ○积玉山司北二里。山高峻,积雪经春不消。其南一里曰十三盘,以登陟盘曲也。《志》云:积玉山旁有黑洞俨,若城门,水从中流,二里许始出山,绕司北,为青崖、塞谷等溪。其上又一小洞,伐木为阑。洪武间,凉国公征蛮尝经此。   ○两会溪司北五里,即积玉山溪涧所会流也。   西萍蛮夷长官司。   中峒安抚司《志》云:嘉靖初增设,隶施南宣抚司。   散毛宣抚司卫西三百二十里。本蛮地。五代时为羁縻感化州。宋为羁縻富州地,寻为柔远州地。元初因之,寻曰散毛洞。至元三十一年,升为散毛府。至正六年,改为散毛、誓等处军民宣抚司。明玉珍时,更为散毛沿边军民宣慰司。前朝洪武四年,改为散毛沿边宣抚司。十四年,定散毛地,寻复叛。二十三年,发兵剿捕,寻复定。永乐九年,置散毛长官司。十三年,复升宣抚司。宣德三年,分领龙潭、大旺二安抚司,仍隶施州卫。   ○酉溪在司南。自四川酉阳宣抚司流入境,下流至辰州府,合于沅水。   ○散毛关在司南。亦曰散毛路口。本名师壁洞。元至元中,置师壁宣慰司,寻改宣抚司,领师壁镇抚所、师罗千户所。至正中,又立长官司四,巡简司七。明初,复废为师壁洞。今改为散毛关。   龙潭安抚司本蛮地。宋属施州。元置龙潭安抚司。明玉珍时,为龙潭长官司。洪武四年,更为安抚司,寻叛,发兵讨平之。二十三年,废。永乐五年,复置龙潭安抚司,属散毛宣抚司。   ○白凤山司西十里。   ○黔水在司治南。即清江也。《志》云:流经四川彭水县,至涪州入岷江。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