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30 页/共 479 页
屋岭水县南六十里。源出屋岭山,南流百余里,入广东仁化县界,下流会于郴水。○孤山水,在县东南二十里,源出县南十七里独秀峰,俗谓之孤山岭,其水屈曲北流,凡百五十里,入江西上犹县界,即犹水上源也。又东坑水,在县东七十里,亦流入上犹县界,合于犹水。《志》云:县南五里有周塘泉,分上、中、下三塘,溉田百余顷。
○益将镇县东四十里。道出江西,以银岭为汛地。又山口镇,在县南四十里,道出广东,亦曰长乐山口,以老虎峒为汛地。又濠村镇,在县东北四十里,以金豆、永丰为汛地。镇安镇,在县西北六十里,以百丈岭为汛地。俱有巡司戍守。○马山寨,在县东南二百余里万山中。正德十二年,官军讨乌春山贼,贼首龚福全遁保马山禾仓石寨,官军进克之。《志》云:县境如上庄、姜阳、延寿峒,邻广东乐昌县;龙虎峒、三江口,近广东仁化县;热水、鱼王、石峰寺,接江西崇义县,与猿坑、虎住等峒,皆峻险处也。
桂东县州东百八十里。东北至江西龙泉县百九十里,西北至衡州府酃县百七十里。宋桂阳县地。嘉定四年,析置桂东县,治上犹寨。元因之。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四里。
○三峰山县南六十里。三峰耸秀,蜿蜒十余里。一名石峰山。又万王山,在县东五十里,山高峻,有万王废城,未详所自。○凤凰山,在县西十里,《志》以为县之主山。又县西南五里,有鹅公山,山高直,县境水口山也。
乌春山在县南境,接江西、广东境内诸山。峰峦攒聚,道径险僻。正德中,土人龚福全等倡乱,据乌春山、腊栗寨等处。十二年,官军分道自桂东、桂阳、郴州、临武等路合击,遂平之。○清石洞,在县南七十里,有石桥长百余丈,非人力所创,名曰仙女桥。
○淇江水县南八十里。出三峰山,流入桂阳县界。又严溪水,在县南三十里。经县南鹅公山,下流入兴宁县境,西注资兴水。
○烟竹堡县北五十里,又北接酃县梅花、万王等山峒。又有寒口堡,在县东南三十里。又新坑堡,在县南四十里,南接江西上犹、崇义县匹袍、猴子岭,向有官军戍守。又分置守镇百户所屯于此。○高分堡,在县东八十里,接江西龙泉县燕塘、长河,向有巡司。旧《志》:县西接兴宁县界,当八面大山之冲,又有九磴诸隘,俱称峻险。
附见:
郴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西。洪武初置。又宜章后千户所,在县城东,成化二年置。俱隶茶陵卫。
广安守御千户所在桂阳县治东北。洪武末,置于城东八里。成化三年,徙入县城,亦隶茶陵卫。今仍置广安所。
◇靖州东至宝庆府武冈州三百十里,西南至贵州黎平府二百三十里,南至广西融县二百八十里,西北至辰州府沅州三百里。自州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七十里,至京师六千一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秦为黔中地。汉属武陵、二郡。后代皆为蛮地。唐为溪洞诚州州境在唐时,为叙州之境。五代时,马氏有其地初,马希范击破诸蛮,蛮皆降附。后周时,杨正岩以十洞称徽、诚二州。宋初,为羁縻州。熙宁九年,收取其地时章平南江州洞,进兵城徽州,蛮酋杨氏以二十三州洞归附,因置靖州。元丰四年,仍为诚州移治渠阳。元二年,改为渠阳军。三年,废为寨,属沅州。五年,又为诚州。继而辰溪蛮叛,复据有之。崇宁中,遣将收复,改诚州为靖州崇宁二年,蔡京使舒知荆南,开拓境土,奏诚徽州杨晟臻等纳土,因改置靖州。元升为靖州路,后降为州,属辰州路见《一统志》。《元史》不载。前朝洪武元年,改为靖州军民安抚司。三年,改为靖州府。九年,降为州,以州治永平县省入编户二十三里,领县四。今仍为靖州,直隶布政司。
州南连粤右,西接黔陬,障蔽湖南,隔碍蛮服,山川险阻,南服要区也。
○永平废县今州治。本蛮地,宋时,蛮名古诚州贯保新寨。熙宁中,收复。元丰三年,置贯保寨,属沅州。八年,改属诚州。七年,改置渠阳县,寻移县为州治。元二年,州废为渠阳军。三年,废军为寨。五年,复置县为州治。崇宁二年,改县曰永平,旧治郭外。绍兴八年,移入州城。元因之,明初省。《城邑考》:州旧有土城,宋淳熙中,增修。明初,因旧址展筑,为门五,城周五里有奇。
诚州城在州东。五代时蛮酋杨氏所置,亦曰杨氏城。宋熙宁中,亦为诚州治。元丰中,始移治渠阳。《志》云:故城址今名渠水滩头。又故渠阳城,在渠江东岸,与今城对,遗址犹存。今州城,宋崇宁初,舒选纯福坡地所建新城。是也。
○飞山州西北十五里。俗呼胜山,比诸山特高,突出双峰,四面陡绝,十有余仞。其上平广,蛮人保险于此,曰飞山蛮。唐乾宁二年,蒋勋谋据邵州拒刘建锋,起兵连飞山、梅山蛮,寇湘潭。五代梁开平五年,飞山洞酋潘全盛遣其党杨承磊略武冈,马殷使吕师周讨之,攀藤悬崖,直抵飞山,分军布栅,全盛大骇,承磊来战,师周破其军,缚降者为乡导,袭斩全盛,尽平巢穴。今环山壕堑遗址尚存,俗呼为马王城。宋大观初,亦于此置飞山堡。《志》云:马王城,在州西十里。又香炉山,在州北十五里。《志》云:亦诸苗负固之所。
宝溪山州东北五十里。林木繁郁,下有溪中产金,故名。《志》云:城东二里有五老山,五峰连峙。又城南五里有侍郎山。《一统志》:侍郎山在州南百八十里,与广西分界,以宋绍兴中侍郎程敦厚以言事窜谪,尝游此而名。○九叠山,在州南二十里,山势盘纡,九峰相次。州西南二十里又有青萝山,烟罗苍翠,一名大青山。又古城岩,在州西北三十里,洞穴深广,可六七里。又有中洞岩,在州西北百里来威寨中。
○渠河在州城东。源出通道县之佛子岭,下合众流,环州城而东北出,会于会同县之郎江入沅水。
氵┆溪在州西南。源出古城岩,流达于渠河。又有六王溪,在州南五十里,亦流合于渠水。○龙井涧,在县北十里。源出飞山,绕流经城西,达于渠河。又洗马池,在飞山上,味咸,可煮为盐。
○零溪镇州西百二十里。宋政和三年置零溪堡于此,今有巡司。又州北四十里有金滩堡,一百五十里有矛营堡,俱为戍守处。《志》云:州西有废纠坡堡,道出铜鼓卫。○贯保寨,在州北三十里。宋元丰中置寨于此,寻改为渠阳县,移入郭下,复置寨于此。今有贯保渡。
石家堡州南三十里。宋元丰四年置堡于此,今为石家驿。《志》云:州境有石家、村、多星、大田、天村五堡,皆宋元丰中置,元三年俱废。崇宁三年复置,又增羊镇、木寨二堡。大观以后,又置飞山、零溪等堡云。○西楼驿,在州南六十里。宋淳熙三年,中峒贼姚民敖作乱,州兵守州西南之密崖及西楼驿,以断寇路,既而郡守邢迁益兵守西楼,进捣中峒,覆其巢,略大小汶川,还取桃溪堡,犭犭童慑服。其地皆在州南境,今置驿于此。又铜鼓驿,在州南百八十里。《志》云:州南三里为永平驿,九十里为三里坪驿,百二十里为江团驿,百五十里为铁炉驿,诸驿皆有百户一人,领兵哨守,属于五开卫。
楚湘台在州城南。洪武三十年,楚王、湘王奉诏讨苗,尝驻军于此。○诸葛营,在州西。《志》云:诸葛武侯抚溪峒诸蛮驻军处也。
会同县州东北百里。西北至沅州黔阳县九十里,西至贵州思州府二百五十里。宋渠阳县狼江寨地。崇宁初,置三江县。二年,改曰会同县,属靖州。今城周二里,编户二十七里。
○金龙山县东五十里。峰峦峻绝,状若飞龙。又金凤山,在县北百里,山势昂耸,若飞凤然。又云盘山,在县东百二十里,峰峦层叠。县南百十里又有云环山,以高耸回环而名也。○尖崖山,在县西十五里,尖峰如削。又旺溪山,在县西百六十里,四山相联二十余里,溪内尝产金,宋时淘采,元废。又崖屋山,在县西北二里,有石岩如屋。
○沅江县西五十里。自沅州黔阳县流入境,又北入辰州府辰溪县界。《志》云:沅水入境过长潭、云潭、文溪、金溪,至托口,与郎江合。
郎江县西南百里。源出贵州湖耳长官司山中。流入县境,经县北合于沅江。《志》云:郎江入县界,过郎坡,横流入狼洞,会于三江口,上受渠河、潭溪之水,至托口入沅江。或作朗江。《隋志》作郎溪。又作狼江,宋以此名寨。
洪江县东百里。《志》云:原出宝庆府界,即九溪中之雄溪也。九溪曰朗、曰氵舞、曰雄、曰龙、曰辰、曰叙、曰桂、曰武、曰酉,而雄居其一,与渠河、潭溪、郎江诸水汇流而注于沅江。又若水,在县东八十里。《志》云:水有两源,一出州北贯保寨旁楠木山下,一出绥宁县界,会为若水,入于洪江。○文溪江,在县西北二十里。《志》云:源亦出胡耳长官司,流为潭溪,又北至云潭,又北至文溪寨,其下流亦会郎水入沅江。
清陂湖县南十里。周十余里。又南有玉山潭,其水皆会于渠河,入于郎江。○三江渡,在县南五里。又县西北四十里有朗江渡,西北百里滨沅江,有江东渡,今置江东巡司于此。
○丰山堡在县西南。宋时,蛮置丰山新堡。熙宁中收复。元丰三年,改为丰山寨,属沅州,寻属渠阳县。八年废。崇宁初,复置丰山堡。今仍为戍守处。○若水寨,在县东九十里。宋崇宁初置,今因之。又县西九十里有镇远寨,皆有巡司戍守。《志》云:县南三十里有连山堡,东北五十里为洪江堡,西北六十里为郎江堡,西百里为远口堡,北三十里为五招堡,六十里为相见堡,与丰山堡为九堡,俱永乐中置,皆靖州卫官军戍守。
地灵堡县西南六十里。西七十里为黄强堡,六十里为黄檐堡,又西三十里即镇远巡司也。接贵州诸蛮,皆有官军戍守。○文溪寨,在县西南。宋置,亦名文村堡。元中,诚州叛酋杨晟台寇文村堡,即此。又洪江驿,在县东百二十里。
通道县州南百里。西至贵州潭溪长官司百三十里,南至广西融县百七十里。本蛮地。宋元丰八年,置罗蒙寨。元三年废。崇宁初复置县。二年,改为通道县,属靖州。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五里。
○福湖山县北六十里。下临渠河,林木郁然。宋元丰中,通道广西经此,因取材以供建置。又佛子山,在县东南百里,与广西分界,亦名佛子岭,下有五虎潭,潭旁五石相对如虎。
○渠水在县东。出佛子岭,北流经此,经县东北七十三里门峡中而入州界。《志》云:县南七十里有芙蓉江,来自绥宁界,下流入广西怀远县之古州江。○罗蒙江,在县西四十里。《志》云:江源有三:一出佛子岭,为羊镇堡江;一出县南天星里,为天星江;一出贵州洪州泊里长官司界,为洪州江。合流经此,西南流至广西怀远县,入古州江。
多星江县西四十里。源亦出贵州界,流合罗蒙河。宋元丰六年,置多星堡,盖置于江滨。又凿字溪,在县西南二百里,接广西界。宋元丰中,于溪旁得古碑,乃唐久视中遣将王思齐率兵征蛮过此,隔碍山险,负舟而济,字以记岁月,蛮人因目为凿字溪。
○收溪寨县西南五十里。宋元丰八年,置收溪寨。元三年,废。崇宁三年,复置。《志》云:州至广西融县,古无通途,宋知诚州周仕隆,始遣人由收溪小径趣广西,观山川形势。今自寨而南三十里至佛子坡,即广西界也。向设巡司戍守。○播阳寨,在州西北五十里,亦有巡司。《志》云:县城外有长安、流源二堡,俱嘉靖中置,调常德卫官兵戍守。
绥宁县州东百十里。南至广西义宁县二百七十里,东至宝庆府城步县百三十里。本唐溪洞徽州地。宋初,为群蛮所据。太平兴国中内附,置莳竹县,属邵州,寻又没于蛮。熙宁九年,收复其地。元丰四年,仍置莳竹县,隶邵州。八年,县废。崇宁二年,复置莳竹县,寻改曰绥宁。绍兴十一年,属武冈军。元属武冈路。明洪武三年,改今属。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三十三里。
○绥宁废城县东北二十里。本武阳寨,宋熙宁六年置。绍兴十一年,移绥宁县治武阳寨。二十五年,复还旧治。今仍名武阳寨,为戍守处。○临冈城,在县西南百二十里,宋莳竹县地,隶邵州。元丰四年,县废,置临口寨。崇宁五年,改寨为临冈县,隶武冈军。绍兴初,夫夷洞蛮杨再兴据县为乱,事平,复废县为临口寨。今有巡司戍守。
○风门山县东百二十里。比诸山特高,有大小二风门岭,山之东麓入武冈州界。其相接者曰金紫山。《志》云:金紫山,在县东百三十里。又唐纠山,在县东南百里,资水所出,亦接武冈州界。○斩龙坳山,在县东十里,上有土堆五,一大四小,状如龙爪。
蓝溪山县东北八十五里。崇峦叠岭,草木荫翳,涧水萦纡,为蛮犭出没之所。其相接者曰莲荷山。○枫木岭,在县南百三十里,最高险,为群蛮出没之所。县东六十里又有菖蒲岭,县南百里有鸬鹚岭。又有天塘岭、锁子岭,俱在县东北六十里。
○西门河在县西关外。其上源汇诸山溪之水,自西南而东北出,达于会同县之洪江,一名小洪。又双溪,在县东五十里,有双溪渡。又茶溪在县南五里,大金溪在县东五里,大冻溪在县西十里,俱流合于西门河。
○东关在城东。城西又有西关。又黄石堡,在县东北四十里。《志》云:县东北有关峡堡,宋熙宁六年所置,后废。明嘉靖中,增筑黄石、关峡、蓝溪、多龙江口等五堡,调九溪荆州卫及城步所官兵戍守,皆在县东北境。
清坡寨在县北八十里,有巡司。又有老鼠隘,在县东北百里,亦为控扼之所。
天柱县州西北二百里。本蛮地。洪武二十五年,置守御天柱千户所于此。万历二十五年,改置县,又割绥宁、会同两县地益之。县未有城,编户八里。
○小坪寨在县西。洪武三十年,古州蛮作乱,杨文讨之,至沅州,伐山开道二百里,抵天柱,遂涉苗境,营小坪,而以偏师别由渠阳零溪西山径,衔枚夜发,犄角以进,分道夹攻,直抵洪州泊里、福禄、永从诸洞,大破之。贵州帅顾成亦剿平臻剖、六洞、螃蟹、天柱、天堂、大坪、小坪诸蛮。洪州泊里诸处,俱见贵州黎平、镇远二府境,盖县与贵州接界云。
墨溪寨在县西。苗寨也。天顺元年,湖帅方瑛等自天柱进讨苗贼,克天堂、小坪、墨溪等二百二十七寨,即此。又谷种寨,亦在县西境。天顺三年,湖督白圭议以谷种诸处山箐诸蛮杂处,为东苗羽翼,乃分军进讨,一军进青崖,一军进牛皮箐,一军进谷种,一军进鬼山,所向皆捷,克水车坝等一百四十七寨。复会兵青崖,进攻石门山,克摆伤等三十九寨。又分兵四路,进攻董农、竺盖,及甲底一路,破羡塘及金配、江瓮、摆省等四百三十七寨。贼首千把猪等退据六美山、翁受河等处,复檄各路会兵进剿,遂生擒之。其地盖皆生苗之境,与贵州接界。
附见:
靖州卫在州治东。洪武三年建,今亦置靖州卫。又守御天柱千户所,在天柱县城内,洪武中建。万历中,增置县所,因而不改。○铜鼓卫,在州东一百里,今亦置铜鼓卫。详见贵州黎平府。
屯镇汶溪后千户所州城西北二百五十里。洪武三十三年建,无城。
◇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东北至荆州府巴东县五百里,西南至四川酉阳宣抚司九百里,西至四川彭水县六百里,西北至四川石主宣抚司七百五十里。自卫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五十五里,至京师四千一百五十里。
《禹贡》荆梁二州之域。春秋为巴国境。战国为楚巫郡地。秦属南郡。两汉因之。三国吴属建平郡。晋以后因之。后周置清江郡,并置施州治清江县。隋亦为清江郡移治监水县。义宁二年,复置施州仍治清江。唐因之。天宝初,改曰清化郡《通典》作清江郡。乾元初,复曰施州。五代时,为前后蜀所据。宋平蜀,仍曰施州亦曰清江郡。元因之,属夔州路以清江县省入。至正十七年,没于伪夏。前朝洪武四年,仍置施州。十四年,兼置施州卫。二十三年,并州入卫,改为施州卫军民指挥使司编户三里,属湖广都指挥使司,领军民千户所一、宣抚司三、安抚司八、长官司八、蛮夷长官司五,而容美宣抚司亦在境内。今仍置施州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