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27 页/共 479 页

云山州南三十五里。山有七十一峰,《道书》以为第六十九福地。峰峦岩洞,奇胜不一,自麓至巅,盘回石磴几二十里。又金城山,在州东南五十里,《道书》以为第六十八福地。○宝方山,在州南五里,旧名资胜山,岩洞泉石,皆极胜。又州东南十五里有南山,山半有泉,溉田千顷。又连山,在州南十二里,峰峦连接,其上高平,昔人避兵处。   风门山州西四十里。极高峻,或以为即风阳山也。五代汉乾二年,楚将徐进败蛮于风阳山,斩首五千级,即此。其相近者曰太源山,冈原平衍,泉流深阔,溉田甚广。○广福山,在州北三十里,山峰峻拔,石洞深邃。又望乡山,在州北百四十里,岩高峻,界于辰沅。《志》云:州北百八十里有角尖山,山有二:曰大角尖、小角尖,其状如角,周围森耸,路通沅江。   都梁山州西百里。山高耸,泉流环绕,汉以此山名县。《名胜志》云:山在州东百三十里,似误。又竹坪,在州西南百八十里,高峻环绕,为州之胜。○唐纠山,在州西南百里。《汉志》注:都梁县有路山,资水所出。《水经注》云:即唐纠山也。今山接绥宁县界。   ○资水在州北。自靖州绥宁县流入界,又东北入邵阳县界。○都梁水,在州西南,源出都梁山,东北流,有夫夷水流合焉,经州北入邵阳县界,合于资水。《志》云:州城西有黄塘坡,即都梁水所汇也。引流溉田,凡四千余顷。   ○石羊关州东二十里。又州东百五十里有紫关,在紫阳山上,亦曰紫阳镇,有巡司戍守。○石门镇,在州南六十里。又州西北有蓼溪镇,俱有巡司。   硖口镇州北百四十里,亦曰四硖口,昔时戍守处也。《宋志》:武冈县有山塘等寨。熙宁六年废。元四年,置赤水寨。绍兴元年,置神仙寨。崇宁二年,置通硖寨。大观元年,置硖口寨。元以后渐废。明初,置四硖口巡司于此。《志》云:州境有堡六:曰桐木,曰九溪,曰白仓,曰歇岭,曰太平,曰安乐,皆有官军戍守。   新宁县州南九十里。东南至永州府东安县百六十里,南至广西全州百五十里。汉都梁县地。唐邵阳县地。宋绍兴二十五年,析置新宁县,属武冈军。今土城周二里余,编户六里有奇。   ○新宁旧城在县东四里金城村。宋绍兴中,于水头江北置新宁县,即此。明景泰初,迁县于今治。   ○樟木山县西南四十里,绵亘八十余里。下多犭民,皆鸟语夷服,风化不通。或作ㄅ木山,误。又八十里山,在县南三十里。《志》云:山南北延袤几八十里,山麓南抵全州四十里,北抵县治亦四十里。石磴峻峭,俨若蜀道。宋隆兴十年,全州言,州密迩犭峒,径途非一,如永州之东安,武冈军之新宁盆溪及八十里山,皆可径达,是也。盆溪,或以为即花溪山。   金峰山县东五里。上有大小芙蓉岭,亦名大小金峰山。岭侧有飞瀑泉,四旁斗,绝顶正平,可容数百人;有石屋户牖,皆天成。又花溪山,在县东南七十里,犭獠环居其下,新寨水出焉。○九子岭,在县东七十里,上有九峰。又有啸岩,在县东百四十里,内宽广。寇乱时,居民避此,险不可攻,寇至望啸而去,因名。   ○夫夷水县南里许。源出广西全州界,流入境,下流会于都梁水。又新寨水,在县东南,出花溪山,流经县南石门洞,合于夫夷水。《志》云:县西十里有长湖,自都梁山发源汇流于此,东入夫夷水。   ○枫木岭关县东百二十里。旧为戍守处。又靖位镇,在县东北九十里,旧属武冈州,有巡司戍守。《志》云:县境邻接蛮犭,时被劫掠。正德六年,调长沙、衡州二千户所于县城内,为哨守之备,后皆因之。○阳洞寨,在县西。《志》云武冈有阳洞蛮,与广西全州延洞蛮接,即其地也。   附见:   守御武冈千户所在武冈州治东北,隶靖州卫。   ◇辰州府东至常德府四百六十里,东南至宝庆府六百里,西至贵州镇远府六百六十里,北至永顺宣慰司三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五百里,至京师七千一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本南蛮地,春秋时属楚。秦属黔中郡。汉为武陵郡地。后汉因之。三国时,为吴、蜀之郊。晋以后,并属武陵郡。陈分置沅陵郡治沅陵县。《陈本纪》:天嘉元年,以武陵都尉所部六县为沅州,别置通宁郡,以刺史领太守,治都尉城。大建七年,改武州为沅州。按《水经注》:沅水自辰阳又东经沅陵县北,又东经沅陵县故治北都尉。府盖即旧治置。陈初,沅州、通宁郡皆治此。大建中,以武陵为沅州,以沅陵为沅陵郡也。隋废郡,置辰州。炀帝复为沅陵郡。唐又为辰州景云二年置都督府,开元二十七年罢。天宝初,曰卢溪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辰州亦曰卢溪郡。元为辰州路。明初,改曰辰州府,领州一,县六。今仍旧。   府控压群蛮,障蔽潭、朗,重冈复岭,带水萦纡,险要固塞之地也。《史记》:秦昭襄二十七年,使司马错、张若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三十年,蜀守若取江南为黔中郡,于是筑城置戍,控扼五溪。后汉初,五溪蛮为乱,刘尚讨之,不克。马援至临沅击破诸蛮。建武二十五年,宋均受群蛮降,而后武陵无事。唐景云中,增置都督府于辰州,岂非以咽喉溪洞故耶?宋熙宁中,章经制荆湖,尽拓取群蛮地,而朗、澧之寇患息焉。明初,辰州境内群蛮及川、贵诸蛮相结煽乱,命胡海讨平之。数百年来,即有窃发者,亦疥癣矣。夫辰、沅之于荆、湖、川、贵,若犬牙然,绸缪未雨,固其所也。   沅陵县附郭。汉县,属武陵郡。高后封长沙王芮子阳为侯邑。后汉仍为沅陵县。晋以后因之。陈为沅陵郡治。隋为辰州治。唐、宋因之。今编户五十八里。   ○黔中城府西二十二里。《括地志》:秦黔中郡治此。汉改黔中为武陵郡,移理义陵,今辰州溆浦县也。后汉移理临沅,今朗州治也。自隋以涪陵蛮地为黔州,而黔中之名始乱。秦汉之黔中,实在郡境。《城邑考》:辰州故城,宋隆兴中水涨城圮。明初因旧址改筑。成化七年,霖雨水浸,城复溃,因复增筑之。弘治以后,相继修葺。为门六,城周八里有奇。   酉阳城府西北百二十里。汉置酉阳县,属武陵郡,以在酉水之阳,因名。后汉因之。晋、宋以后,仍属武陵郡。隋废。又黔阳城,在府西北。孙吴置黔阳县,属武陵郡。晋、宋因之。萧梁时废。《水经注》:酉水北岸有黔阳县。○刘尚城,在府西南百三十五里。相传后汉建武中,尚征武陵蛮时所筑。今城虽废,犹足以控扼诸蛮。《郡志》云今辰溪县东南五里有刘尚城,即此城也。   ○大酉山府西北四十里。《道书》第二十六洞天也。上有龙湫。又小酉山,在府西北五十里,山下有石穴,相传中有书千卷,昔人避秦,隐学于此。梁湘东王绎赋云:访酉阳之逸典。谓此也。一名乌山。○茗山,在府北三百三十里,深险阻绝。其南为运茗山,奇峭高峻,山多松柏。   壶头山府东百三十里。山连武陵、桃源界,沅水经其下。《志》云:以山头与东海方壶相似,故名。《水经注》:山高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纡折千滩,马援征武陵蛮停军处也。今详见前桃源县。又氵敕流山,在府东百四十里,以溪流湍激而名。又有明月山,在府东百五十里,下有明月池,两岸素崖峭立,如披霜雪,松篁池涧,种种幽胜,二山即壶头之支阜也。○三吾山,在府东二里。一名怀德山,三峰鼎峙,万木阴森,辰水出焉。《一统志》:山在县东二百四十里。似误。   南山府南三里隔江。一名客山。周十余里,西枕鸦溪,北瞰大江,萦纡峭拔,拱揖郡治。下有石矶,亦名南岩。岩前有箭潭,深不可测,相传马援投矢其中。又怡容山,在府东南一里,峰峦奇秀。县西南七里又有龙腾山,高耸突出。《志》云:县西十里有白田头山,乱峰嵯峨,每雪霁后,山头积素,望若图画。又有洪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有层峦叠嶂之胜。   七盘岭府东南四十里。律当道,行者仄足。又白雾洞,在县东南五十里,崖壁峻险,洞深五里。又府东南九十里有柘溪洞,山势连空,悬崖壁立,石穴深邃,池水澄滢。又楠木洞,在府西北二百里,元时叛蛮尝据此寇掠府境。○燕子崖,在府西三里,有石穴如屋,土人贸易于此,下为虎溪。又西二里曰龙爪崖。《志》云:县西五里有光明山,一名龙门,有丹砂井,夜半光明烛天,山下即龙爪崖也。   ○沅江府西南三里。自沅州东北流入境,经城下,大小群川皆流汇焉。又东北入常德府桃源县境。《志》云:沅江经府西百四十里,有雷洄滩,以江流触石,其声如雷也。又东流二十里曰清浪滩,滩口又有三门滩、闪电洲。又流经县东十里曰百曳滩,相传后汉刘尚征蛮至此,江流峻急,以百夫曳之,不能进。又东十里为高涌滩,又十里为九矶滩,矶凡有九,环峙中流,长可二里。又经府东南四十里曰横石滩,水底有石梁横亘,亦名横石洞。至府东八十里曰北斗滩,怪石凡七,隐立若斗杓也。江滨滩险鳞比,数滩其最著者。余详见大川沅水。   辰水府城东一里。源出三吾山,西南流至辰溪县界,入沅江。一名辰溪,即《禹贡》九江之一也。按:《汉志》:辰水出辰阳县三山谷,南入沅,行七百五十里。又《水经注》:辰水出三山谷,东南流,经辰阳县北,县旧治在水之阳,故名。右合沅水。俱与今水不合,盖传讹久矣。○朗水,在府东南,源出溆浦县界,合诸山溪之水,流入境,又东北入常德府界。   酉水府西北十里。源出四川酉阳宣抚司界,东流入境,经府西三里入沅水。一名酉溪,亦《禹贡》九江之一也。《志》亦谓之北江。《汉志》注:酉水出充县酉原山。盖酉水别流,非即此水也。应劭曰:沅水出酉阳东入湘。《水经》:酉水导源巴郡临江县,东经迁陵县故城北,又东经酉阳故县南,又东经沅陵县北,南注沅水。宋泰豫初,酉溪蛮王田都等怨畔,武陵内史萧嶷遣将破平之,是也。充县,见前澧州慈利县。临江,今四川忠州也。迁陵,亦见四川酉阳宣抚司。   施黔水府西北百二十里。《志》云:自施州黔阳江分流,至县西北百里,有会溪水流合焉,东入沅江。又施容溪,在府西北百十里。《志》云:又西北百三十里有罗油溪,有茗溪,皆汇于施黔水。   明溪在府东北百里,其相近者曰麻伊溪。明,古作。《水经注》:五溪,曰雄溪、溪、酉溪、氵无溪、辰溪。此即溪也。五溪环流于沅陵、辰溪、卢溪三县之界,而注于沅水。又府东南百里有容溪,西南四十五里有荔溪。又陶金溪在府西南五十里,杨溪在西南六十里,与西南七十里之野溪俱汇于沅水。○蒸鱼涧,在府东七十里。《水经注》:沅水又东,与诸鱼溪水合,水北出诸鱼山,与澧阳分岭,南流入沅。即此水也。又河上洲,在府东五十里,一名金鱼洲。《志》云:州塞五溪水口,上有民居数十家。府西又有河阴洲,亦在沅江中。   ○南水关府城南门外。又城西有西关,为近郊防御处。○明溪寨,在府西北百二十里。《宋志》:辰州有明溪、丰溪、余溪、新兴、凤伊、铁炉、竹平、木栖、鸿速、骡子、酉溪等寨堡。熙宁九年,俱废,寻复置明溪寨,今为明溪巡司。又镇溪寨,在府西三百里。宋熙宁三年置寨,今为镇溪巡司。又池蓬寨,在府东百三十里。宋嘉三年置寨,今为池蓬巡司。其相近有麻伊γ寨,宋置,元亦置巡司于此。明初,废巡司,仍为守御处。又城北二十里有酉溪寨,宋废寨也。元置巡司于此。府西北四十里有新店寨,东八十里有楠木寨,元皆置巡司,明初俱废。   辰龙关在府境要地也。吴三桂遣猡猡守之,年余,粮竭遁归。土人云:贼守关时,蔡毓荣知居民久苦贼,导大军从黄竹村入。守关者闻山后炮起,遂奔散,清兵遂克辰州。又有乱石关,山少林木,逾数里,高冈复岭,万木森罗。至马鞍关,陡峭千尺,过此皆万仞峻岩,松柏交荫,下临深涧,不止数丈。隔岸峰峦对峙,盘纡深曲,引人入胜。过芙蓉关,宿马辰驿。辰龙关以西,皆十里一亭。   会溪镇寨府西北二百里。或曰五代时马氏徙溪州治此。宋熙宁八年置会溪城为守御处。元因之。今有会溪巡司。又府西北三百里有高岩镇,西三百里有大刺镇,近保靖司境,地名虾里坪,皆有巡司戍守。《志》云:府东百八十里有浦寨,即宋初所置水浦寨也。百九十里又有黑栗寨,皆苗蛮出没处,向设官兵戍守。又有慢水寨,在府西,宋初置,熙宁七年废。《志》云:慢水,即酉溪别名也。○清水堡,在府西二百五十里。永乐初建,有营垒房屋,设官兵戍守。又府西四十里有废麻溪堡,或云元置。   怡容驿在府城东。又辰阳驿,在府城南隔江。又马底驿,在府东北六十里,元置堡,明初改为驿。○界亭驿,在府东北百三十里。又九溶驿,在府东六十里。清浪驿,在府东百二十里。《会典》:嘉靖四十五年,并清浪入北溶,移结滩地方。《志》云:府西南二百三十里有港口驿,又府西五十里有阳溪废驿,东二十里又有荔枝废驿。   犭吉犭令犭乞獠不狼寨在府西北大酉山口。其名皆犬属,盖盘瓠子孙。《志》云:府有废淘金场、废水银场七,废铁冶四,盖皆山溪所产,今否。又有铜柱,在会溪镇隔江。《五代史》:晋天福四年,黔南巡内溪州刺史彭士寇辰澧州,为楚将刘等所败,以溪、奖、锦三州降楚,楚王希范因徙溪州于便地,表彭士为溪州刺史,铸铜柱立之溪州。胡氏曰:会溪城西南一里有铜柱。是也。   卢溪县府西六十里。西南至麻阳县百五十里。汉沅陵县地。《志》云:梁天监中置卢州。今正史不载。唐武德四年,析沅陵置卢溪县,属辰州。今无城,编户十二里。   ○卢溪废县在今县西。宋绍兴七年,前知辰州章才邵言:靖康中,卢溪诸蛮多故,因移县治于沅陵县之江口,故地遂为蛮所窃据。是也。又招谕废县,在县西南百二十里,本沅陵县地。唐垂拱三年,析麻阳县地置招谕县,属锦州,后没于蛮。宋太平兴国七年,复置招谕县,属辰州。熙宁七年,改属沅州。八年,县废,寻置招谕寨。元因之。今仍为戍守处。《志》云:招谕废县去麻阳县九十里。   ○连竭提山县南四十里。峰峦秀拔,连接群山。又古城山,在县西五十里。又西三十里曰居住山,有石室,苗獠所居。县西百二十里又有头悌山,岩耸秀,施溪水经其下。其相近者曰无时山,山多茶树,乡俗当吉庆时聚会歌舞于此。   思门山县西百五十里。二峰对峙,峭壁如门,最为险峻。又县西百八十里有武山,俗传瓠所居,武溪水出焉。○辛女岩,在县西三十里,大江之左,奇峰绝壁,高峻插天,有石屹立如人,俗传高辛氏女化石于此。   ○沅水在县南。自辰溪县流经县界,东入沅陵县境,滩险错列,至为峻急。   武溪县西百三十里。亦曰卢江,县以此名。太子贤曰:武溪,五溪之一也。自武山发源,东流经此,下流入于沅水。后汉建武中,武陵蛮反,遣刘尚讨之,溯沅水入武溪,一军皆没。马援征蛮亦至此,有歌云:滔滔武溪一何深。谓此也。亦曰氵无溪。熊氏以为即《汉志》无阳县之无水,误。土桥溪,在县南六十里。其相近者又有浦溪。又熊溪,在县西六十里。《志》亦以为雄溪也。《唐志》:永贞元年,熊、武五溪溢。又有潭溪、古迪溪,俱在县西五十里。县东三十里又有仲溪。《志》云:县境大小诸溪以数十计,俱参差流会于沅水。   ○河溪寨县西九十里。有巡司戍守。又院场坪巡司,在县西南三十里。溪洞堡巡司,在县南六十里。《志》云:县北三里有虎头寨,元末筑此,以保障民居。又县西二十里有犭獠寨,西北百五十里有骡子寨,皆宋所置故址也,苗蛮恒出没于此。明仍置兵守御。   蛮溪堡县南三十里。又南十里为新池堡。又浦口镇堡,在县南六十里。宋隆兴中,章才邵言:沅陵之浦口,地平衍膏腴,多水田,又当沅、靖二州水陆之冲,一有蛮隙,为害不细。是也。浦口亦曰浦市,巨镇也。今旁接溪洞堡巡司。《志》云:县境寨堡皆辰溪卫官兵防戍。○武溪驿,在县城东。又船溪驿,在县西三十里。   辰溪县府西南百二十里。西至麻阳县八十里,南至黔阳县二百十里。汉武陵郡辰阳县。晋、宋以后因之。隋改曰辰溪县,属辰州。今城周五里,编户八里。   ○辰阳城在县西北。汉县治此。梁陈间,移今治。隋改曰辰溪。五代时,马氏尝析辰溪置辰阳县,盖因汉旧名,寻复废。宋白曰:后汉建武二十五年,置辰阳县,本汉之辰陵。考《汉志》,无辰陵,有辰阳,白误也。又云:县北有灵州城。未知所据。   建昌废县在县西北。《隋志》:梁置建昌县南阳郡治焉。陈因之。隋废郡,改置寿州。开皇十八年,又改充州。大业初,州废,并县入辰溪。又萧梁时,于辰阳县境置夜郎郡及县。隋废郡,改置静人县,寻并县入辰溪。   ○五城山县北四十里。相传楚威王使庄乔定黔中,因山筑城,故名。又县东三里有时住山,相传诸葛武侯曾驻此。又房连山,在县东四十五里,连峰接岫,廉隅峭厉,如房室然。   龟山在县西隔江。山盘礴高耸,下有钟鼓洞,深里许。又五岘山,在县西南四十里,有五峰相峙。县南百二十里有仙灵山,崖峭壁,仙灵所居。《志》云:县西南三十里有九峰岭,以九峰层叠也。   ○沅江在县西一里。自沅州流入境,又东北流入卢溪县界。《志》云:县东南十里有辰溪,盖自沅陵西南流入沅江也。县因以名。○桑溪,在县东二十里。《志》云:自辰溪分流合于沅江。又劭溪在县东五十里,嵩溪在县南六十里,洞水溪在县西南十五里,俱流合于沅江。   ○龙门寨县西三十里。宋初置寨于此。熙宁七年废,寻复置。元废。《志》云:寨旁有龙门涧,接麻阳县界,岩石峭峻,涧水深阻,寨因以名。《闻见录》云:县南二十里有天保寨,山势危峻,昔居民避兵处。又普求镇,在天保寨南十里,诸货聚集,向设巡司。○渡口镇,在县东南一里,有巡司。《志》云:县西南一里有辰阳驿,东南三十里有山塘马驿。   溆浦县府南二百七十里。东北至宝庆府新化县二百里,南至宝庆府城步县二百七十五里。汉武陵郡义陵县地。隋为辰溪县地。唐武德五年,析置溆浦县,仍属辰州。城周九里有奇,今圮。编户三十四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