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25 页/共 479 页
○福田山府东北五十里。崖壁峭绝,中有孤峰耸峙。宋置福田寨于此。熙宁六年废。又石角山,在府东北五里,亦奇峭。《志》云:郡治西有高山,山特峻耸。又城西二里潇江浒有西山,其东北隅曰石城山。○嵛山,在府南二十里。以高秀逾众山而名。又阴和山,在府东南八十里,接道州界。又府东百里有杉木岭,亦接道州界,上多杉树,隐蔽天日,因名。
马鞍岭府东三十里。岭路险峻,通宁远县界,犭洞联络,盗贼出没之所也。又石门岭,在府东八十里,上有双石门,崛起如城壁,复有石如楼阁,羚羊往来其间。或曰即白芒岭也。又鸦髻岭,在府东南五十里,双顶耸峙如鸦髻然,下临深谷,路通道州。又黄蘖岭,在府东南百二十里,连亘道州,有蘖洞。○鸣水岭,在府南百十里,瀑布飞泉,声闻数里,接全、道二州界。《志》云:府西二百里有分水岭,即湘、漓二水分流处。
澹山岩府南二十五里。岩有二门,壁立万仞,东南角有石窍,仰望洞然。相去三里曰暗岩,秉炬而入,中广袤,可容万人。○龙洞,在府西北六十里,唐末,里人唐世居此,团聚乡兵,保固里闾处也。又西北百里有承平洞,林岭深邃,相传中有野人。
○湘江府西南十里。自广西兴安县流入府界,东北流至湘口,潇水会焉。内有古墙、巴州、冷水、七里等滩,亦谓之西江。明初,杨围永州,造浮桥于西江,是也。
潇水在府西。源出宁远县九疑山,流至道州东北三江口,与江华县之沱水、宁远县之舜源水合,又西北流至府城外,又北流至湘口,会于湘江。○永水,在府南九十里,源出府西南百里之永山,东北流入湘江,州以此名。又贤水,在府南二十里,源出澹山岩,亦流入于湘水。
愚溪府西一里。源出府南百五里之鸦山,北流经此,东入潇水。本名冉溪,唐柳宗元改今名。今有愚溪河泊所。又府东七十里有黄溪,府北九十里有高溪,柳宗元所谓永之胜也。
石马潭府北十五里湘水中。又钴潭,在西山西麓,冉溪所汇也。潭之西为小丘,小丘之西为小石潭,皆以宗元得名。○袁家渴,在潇江浒朝阳岩东南。宗元云:楚越之间,方言谓水之反流者为渴。渴之西南为石渠,渠之西北曰石涧云。
垂幔滩在府西南。绵亘百里,枕湘江之岸,峭壁倚空,遥望如帷幔之状。又石牌滩,在府北四十里,石皆片断,连缀如牌筏然。又烟塘,在府东北百余里,皆湘江所经也。《志》云:府东十里有蒲州,枕潇水旁。
○湘口关府北十里,潇、湘二水合流处也。今为湘口驿。《会典》有湘口水驿。又大桥关,在府北六十里。府西北又有黑石关,俱永州卫官兵戍守。○东乡垒,在府西南。明初,杨围永州,元广西兵来援,驻东乡,倚湘水列营,击败之,即此。
雷石镇府南六十里,当道州之泷水口。唐置镇于此。或曰今府南有龙虎关,为戍守要地,即雷石镇矣。又顺化镇,在府东六十里,五代时置镇,宋改为顺化驿,今废。又杉木镇置于杉木岭,鸣水镇置于鸣水岭,皆五代时置。○高溪市,在府北七十里,向有巡司戍守。隆庆四年,改黄阳堡巡司。其相近者曰方潋驿。皆滨湘江。
驰道府东八十里。阔五丈余,类今之河道。《史记》秦始皇命天下修驰道,以备游幸。此其旧迹也。又府东八十里有朱砂坑,为历代采砂之处,今绝。
祁阳县府北百里。东至衡州府常宁县百二十里。汉泉陵县地。三国吴置祁阳县,属零陵郡。晋因之。宋泰始初,改属湘东郡,五年复旧。齐、梁因之。隋并入零陵县。唐武德四年,复置。贞观初省。四年,仍置祁阳县,属永州。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十三里。
○祁阳旧城县东北九十里。刘句曰:吴初置县于此。隋废。唐移于八台。又永昌废县,在县西八十里,三国吴析泉陵县置,属零陵郡。宋以后因之。隋省入零陵县。
○祁山县北十五里。山高峻,远望如城壁,县因以名。其北五里为金华山,高数千仞,为祁山华盖。又北有东江石山,层岩叠嶂,称为奇胜。○乌符山,在县北六十里,县之望山也。元成宗时,湖南盗詹一仔作乱,左丞刘国杰讨破之,降其余众,相要地为三屯,衡曰清化,永曰乌符,武冈曰白苍,选众耕屯,使贼不得为巢穴,境内宁息,即此乌符山也。
四望山县西南百二十里,高可望衡、邵、永、道四郡。元成宗时,盗詹一仔啸聚四望山,久不能平,寻为刘国杰所破,即此。○排城山,在县西北七里,岩壁如城。又半天罗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下有罗口,路甚险要。县西北九十里有石燕山,刘句云:石燕冈出石燕充贡,在祁阳县西北百二十里。即此山也。
白鹤山县东北三十里。一名白鹤岭。旧《经》云:山南接九疑,北连衡岳,数峰卓峙,岩壑幽深,郡境名山也。又万罗山,在县东七里,以万山罗列而名。又长流山,在县南十里。其相接者为花山、白竹、双童诸山,皆高耸环峙。县东南三十里又有三台山,三山连属。
熊罴岭县北三十里。岩壑深邃,相传熊罴所居,一名黄罴岭。又云头岭,在县东五十里,以上凌云汉而名。○栖真岩,在县北三十里,上容千人,内一窍通明出泉,可灌田。又翠岩,在县东二里,宋岳武穆尝提兵经此。县西十五里又有铁板岩,前有铁门,深二三里,后有洞水,常不竭。
○湘水县东二十里。自零陵北流入界,经县南洛溪,合众流注之。又东北入衡州府常宁县境,江滨多滩碛,其最著者为县东二十二里之三门滩。○祁水,在县治北。源出宝庆府邵阳县界,地名余溪。东北流九十里经此,又东入湘水,一名小东江。又白水,在县东六十里,出县东南二百里白水山下,流入湘水。
浯溪县南五里。山溪诸水汇流于此,称为奇胜,流入湘江。唐元结自道州归,爱其山川,遂家于此。今浯溪摩崖碑,结所撰《中兴颂》也。又三江,在县东七十里,西入湘水。《志》云:县东北有白河江,又有清江,流合白河江,同注湘水。
○白水市县东六十里。又东四十里为归阳市,下临归阳渡,归阳驿亦置于此。又江湘市,在县北六十里。又北四十里为永隆太平市。已上俱有巡司戍守。○三吾驿,在县东十五里。县东百里为归阳驿。《会典》:县有排山驿,嘉靖十七年,以道州之潇南驿移改于此。又大营废驿,在县北五十里,岳武穆尝驻兵于此。今为大营铺。《志》云:县北二十里有乐山镇,宋置寨于此。熙宁六年,废为镇。又雷坛,在县西七里,其地山岩高数十丈,可容百余人。洞南有石门,又南数十步,石岩通窍,泉涌其下,昔尝建道观于此,因名。
东安县府西九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百三十里,西北至宝庆府新宁县百六十里。本零陵县之东安驿。五代时,马氏置东安场。宋雍熙初,升为县,属永州。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八里。
○高山县西一里。上有幽岩深邃。又西四里为赤石山。○八十四度山,在县西百二十里。山势重复,流水萦纡,经此山者,凡八十四渡。
诸葛岭县南五十里。《志》云:先主牧荆州,遣武侯督长沙、桂阳、零陵三郡赋,曾屯驻于此,因名。又石坑岭,在县东北八十里,驿路所经,坑坎崎岖。又狮子岭,在县东五十里,亦驿路所经也。○豹虎岩,在县北四十里,深险可避兵。又九龙岩,在县北百里,山形陡起,奇石错立。又县西十里有赤壁岩。
○湘江县东南五十里。自广西全州流入界,中多滩险,又东北入零陵县境。○卢洪江,在县东北一里。源出九龙岩西,东南流,出江口入湘。
清溪在县南。源出县西二十里之舜岭,经县西北,又绕流至县南,东流四十里入湘水,即永湘口也。又县东北有水,亦流入清溪,俗谓之清溪江。《志》云:县北七十里有南江,百七十里有龙合江,东北八十里有西江,俱注卢洪江,入湘水。又县东二十里有白牙江,又东二十里有石期江,西北又有夏丰江,下流俱入湘水。○定田泉,在县西二十五里,源有五窍,溉田甚众,因名。
○卢洪市县东南百里。有巡司及结陂市巡司,今俱革。又有石期驿,在县东南四十里。
附见:
永州卫在府治西。洪武初建,领千户等所。又守镇东安百户所,在东安县治西,洪武二十九年建,隶永州卫。今亦置永州卫。
道州府南一百五十里。东南至广东连州五百五十五里,西南至广西平乐府三百五十里,南至广西贺县二百五十里。
唐虞时有庳国地舜封象于此。春秋属楚。秦属长沙郡。汉初属长沙国,后属零陵郡。后汉因之。晋末,分零陵置营阳郡《晋志》曰:吴置营阳郡,后省,穆帝时又置。宋、齐因之。梁曰永阳郡,兼置营州。隋废郡,并营州入永州。唐武德四年,仍置营州。五年,改为南营州。贞观八年,又改曰道州。天宝初,亦曰江华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道州亦曰江华郡。元曰道州路。明初曰道州府。洪武九年,改为州,属永州府,以州治营道县省入编户三十五里,领县三。今仍旧。
州接五岭之雄,挹九疑之秀,南控百越,北凑三湘,从道州而风驰于富川、临贺之郊,则两粤之藩篱尽决矣。
○营浦废县今州治。汉置营浦县,属零陵郡。晋末,为营阳郡治。宋、齐因之。梁改置永阳郡。隋废郡,并县入永阳,因移永阳县来治。唐初,复置营州,改县为营道。天宝初,又改为弘道县。宋复为营道县。明初废。《城邑考》:州城宋淳熙中筑,元废,明初改筑于潇江北,弘治五年增修。周五里有奇,门五。
○营道山州西北五十里。本名营阳山。唐初曰洪道,又改曰弘道。宋改为营道山。俗名龙山,以形若盘龙也。又营山,在州西四十五里,营水出焉。○宜山,在州北五十里,高峻盘纡。又北三十里曰上γ山,接永州界,山下水流洄γ,因名。又州西北二十五里有潇山,俯临大道,山下出泉,引流溉田。又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亦接永州界,旧名永山。唐天宝初,改今名。州西北六十里又有白鸡山,山险阻,不可登。
蒋居山州南四十里,地名四眼桥。山势险阻,一名大尖岭,联络九疑、苍梧,至为深僻,苗蛮据为险阻,居民岁被其害。正德中,设滴水、靖边、周堂、中营四营于山上,以守要害。《志》曰:州东北里许有斌山,石峰耸秀,崖奇特,为州之胜。○华岩,在州西十里有两岩对峙,一明一晦。又州西四十里,有穿岩,形如圆廪,中可容数万斛,东西两门通道,俨若城门。又有进贤岩,在州北三十里,石洞幽邃,泉自中出,沿磴而上,如楼阁然。
盘容洞在州南。五代周广顺三年,湖南道州盘容洞蛮酋盘崇聚众,自称盘容州都统,屡寇郴、道州。或曰洞即蒋居山深阻处。
○营水在城西。源出营山,绕流六十里,与江华县之沱水合,经州城东北与宁远县之舜源水及潇水会,所谓三江口也。至零陵入湘水。○潇水,旧在州城北,自宁远县北流至此,与沱水会。又有泡水,在县西南八十里,东北流五十里与沱水合。《志》云:州西北七十里有下γ水,出上γ山,西流十里合上γ水,下流亦入于沱水。
濂溪在州西五十里营乐乡。有山曰安定,溪出山西石窦中。周茂叔先生所居也。溪水东流亦合沱水,至州东北宜阳乡,宜水出焉。上源诸水并会于此,谓之泷滩。水流石中,湍急曰泷也。自泷滩至庳亭,谓之入泷。至零陵界之泷白滩,谓之出泷。雷石镇当其口,泷名凡二十余。昔时春夏水氵,漕运者多病之。宋嘉定中,太守林致祥命工沿泷凿山开道,涧水所限处,则为桥以济,自庳亭达永之雷石,遂为水陆通途云。又龙遥水,在州西北四十里,亦南流合于宜水。○左溪,在城东下津门外。又右溪,在城西营川门外。俱入于营水。二溪皆以元结名。
○鼻亭州北七十里。旧有象祠。唐元和中,刺史薛伯高毁之。宋《类苑》云:道州、永州之间,有地名鼻亭,穷崖绝徼,非人迹可历,去两川各二百余里,舜封象于有庳。盖此地云。
镇南营在州南蒋居山下。嘉靖初建。又州西北有白鸡营,在白鸡山下。州西又有营乐营,在营乐乡,俱有官军戍守。○济川桥,在州南门外,南北跨绝,凡千五百余尺。宋嘉定中,为方舟三十有四,栉比连锁,横渡江面。后废。明初,复造浮梁,以济往来,亦谓之大浮桥。又州北六十里有麻滩驿。
宁远县州东七十里。东至桂阳州蓝山县百十里。汉营道县地,属零陵郡。晋末属营阳郡。自宋以后皆因之。长寿二年,改曰武盛县。神龙初,复曰唐兴。天宝初,改曰延唐。五代梁初,马氏改为延昌县。唐同光初,复曰延唐。晋天福七年,改曰延喜县。宋仍属道州。乾德三年,改为宁远县。今城周四里,编户六十二里。
○冷道城县东南四十里。汉县。晋末改属营阳郡,宋、齐因之。隋废入营道县。萧铣改置梁兴县。唐初更名唐兴。刘句曰:隋废冷道县,于故城内置营道县,唐移营道于州郭内,因置唐兴县于此。吴氏曰:唐改梁兴曰唐兴,移治冷道故城,寻还旧治,即今县也。又大历城,在县北六十五里,亦冷道县地。唐大历二年,析延唐县置。刘句曰:时湖南观察使常贯之请于道州东南二百二十里舂陵故城北十五里置县,因以大历为名,仍属道州。今里道似不同也。五代因之。宋乾德三年,废入宁远县。
舂陵城县北五十里。汉冷道县有舂陵乡。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买为侯国,后迁于南阳。三国吴于此立舂陵县,属零陵郡。晋因之。宋、齐属营阳郡。隋省入营道县。
○九疑山县南六十里。山有九峰,参差相峙,又有九溪出其下。详见名山九疑。○天门山,在县南四十里,平地直上百余丈,自下望之,迥若天门。
舂陵山县东北七十五里。五山相接,山势秀拔,舂陵水出焉。又大富山,在县东北五里。有大富洞,俗呼为黄马山。○玉岩,在县南二十里古舜寺侧。汉哀帝时零陵郡文学奚景得玉十二于舜祠后石室,因名。又斜岩,在县城南,古木苍烟,石田棋布,有窦围二丈许,深不可测。
○舜源水县南六十里。出九疑山中舜源峰,流至县东,西折而北,至道州城外与沱水、潇水合流,至零陵入于湘。○潇水,在县北,源出九疑山,自县西引而北,合于舜源水。
舂水在县东北八十里。亦曰舂陵水。源出舂陵山,东流入桂阳州蓝山县界,下流至衡州府常宁县入于湘水。又县有都溪水,《水经注》:都溪水,出舂陵县西,县有五山,山有一溪,五水皆会于其间,故云都溪。○冷水,在县西六十里。南出九疑山,北流经县西南,又北流入于营水,谓之冷口。
○白面寨县北八十里。有巡司戍守。《志》云:县北又有太平营及扼蛮、永安、桂里、大阳等营,皆正德中置,为控御蛮犭之所。又县南演口为演武营,其地滨江,山谷险邃。嘉靖中,置营于此,募兵戍守,以杜犭患。又有望墩、振胆、大富、铜铃、勇敢、三斗、平定等七营,俱嘉靖中建。又有隆坪营,隆庆三年增置;逍遥、新田二营,万历二年增置。○荡寇将军垒,在县东六十里,南齐以李道辨为南道开拓南蛮大使,筑垒于此。
江华县州南七十里。东至广东连州三百十五里,南至广西贺县一百六十里。汉苍梧郡之冯乘县地。三国吴属临贺郡。晋因之。宋属临庆郡。齐仍属临贺郡。梁、陈因之。隋属永州。唐武德四年,析置江华县,属营州。贞观十七年,改属永州。上元二年,还属道州。文明初,改为营溪县。神龙初,复曰江华。今城周二里,编户四里。
○冯乘城县西南三十里。汉县。孙吴以后因之。隋属永州。唐属贺州。宋省。今亦见广西富川县,盖境相接也。《志》云:县东北百二十里有施洞城。未知所据。
○吴望山县南五十里。或曰秦人尝于此避乱,旧名秦山。孙权未建号时,山忽开洞穴,石有文采,权以为瑞。唐天宝中,改名吴望。上有秦岩。又冬冷山,在县南百二十里,接广西贺县界,山高广,多寒。又南四十里有半逢山,水出山中,至半泷与沱水合。○禾田山,在县东南一百七十五里,高险难升,旁多沃壤,岁尝丰。《志》云:县西三十五里有岑山,山小而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