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24 页/共 479 页
○小江水在县南。源出郴州北境,流经县界,又北至衡山县,合氵米水入湘江。又永乐水,亦自郴州流入境,经县城南,北流入衡山县界,合义塘江,亦合氵米水入湘。又浦阳江,在县东南七十里,源出郴州兴宁县,北流至黄沙田,合永乐江。又排山江,在县南五里,源出茶陵州,西流合永乐江。又油陂江,在县西南三十里,其相近者又有宜阳江,俱流合于永乐江。
○潭湖镇县南七十里。又县北三十里有安平镇。俱有巡司戍守。○月岭寨,在县西三十里,岭上宽平。正德中以寇警立寨于此,以为保鄣。又西有相公山寨,相传诸葛武侯屯兵处。又县南五十里有曹婆山寨,山势险,径路深僻,旧有寨,今为山寇窟穴。
酃县府东三百九十里。西北至长沙府茶陵州七十里,东至江西永宁县九十里,南至郴州兴宁县百里。本唐茶陵县地。宋嘉定四年,析茶陵之霞阳、常平、安乐三乡置县氵米水之阳,取古酃县为名,属茶陵军。元属衡州路。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四里。
○云秋山县西四十五里。周八十里,高三千九百丈,云气惨淡,常若秋时。又万阳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周三百里,上多古木怪石。又青台山,在县北十里,与茶陵州接界。○天河岩,在县西南三十里,高峻为一邑之镇。
○氵米水在县东。旧有氵米泉,氵米水发源于此。宋时岸摧,泉遂罕见。今流合云秋诸水,北流入茶陵州界。○云秋水,在县西四十里,经县东折西北流,经茶陵州界,合于氵米水。又沔渡江,在县西南,源出万阳山,流入茶陵州境,谓之洮江,亦合氵米水。
桃源溪县西四十里。源出茶陵州云阳山洞,流经此,北流合于云秋水,为桃源江口。
○黄烟堡在县境。有衡州卫官兵戍守。
附见:
衡州卫府治西南。洪武五年置,辖千户等所。今亦置衡州卫。
常宁守御千户所在常宁县治东。洪武二十八年置,隶属衡州卫。
桂阳州府东南三百里。东至郴州二百里,南至广东连州三百五十里,西至永州府四百里。
春秋时楚地。秦为长沙郡地。汉为桂阳郡地。后汉因之。晋、宋以后,皆属桂阳郡。隋属郴州。大业初,复属桂阳郡。唐仍属郴州,后又置桂阳监掌铸钱。五代因之。宋初,亦曰桂阳监。绍兴三年,升为军。元曰桂阳路。明洪武初,改为府。九年,降为州,以州治平阳县省入编户六十三里,领县二。今仍为桂阳州,添置嘉禾县,领县三。
州翼带湘江,连属越峤,山川奇胜,甲于湖南。经营楚、粤间,州亦襟要之地矣。
○平阳废县今州治。本汉郴县地。晋以后因之。刘句曰:晋分郴县置平阳县及郡,陈废。今晋、宋诸史皆不载也。隋仍为郴县地。唐初,萧铣析置平阳县。武德四年,平铣,仍属郴州。七年废,八年复置。元和以后,置桂阳监于此。五代晋时县省。宋天禧三年复置。绍兴中,为桂阳军治。元桂阳路亦治此。明初省。《城邑考》:古监城,宋乾德四年筑。明洪武三年,因旧址增修。天顺中,为寇所毁。成化四年,以砖石,周三里有奇。
晋宁城州北三十里。《志》云晋宁县旧治此,恐误。今详见郴州兴宁县。又宫市城,在州北九十里。《志》云:东晋置县,寻废。今正史不载。或曰五代时马氏所置。
○龙渡山州南三十里。州之望山也。下有源泉,溉田甚博。一名神渡山。又金山,在州北一里,蜿蜒环绕,有如重城。州北七十里又有岩塘山,峻石岩,中深如塘。其相接者为宁冈山,高峻,周围为桂阳水口,过此山即十八滩矣。○鹿头山,在州东,山石似鹿,上有塔七层。
九鼎山州西北七十里。高三里,周十里。宋时出银、铅,今废。又大凑山,在州西八十里,旧出银坑,淘者纷错,商贾辐辏,因名。近为土贼屯聚处。又毛寿山,在州西二十里,五代时亦出铅,宋废。州西北百三十里有潭流山,接常宁县界,旧出铅、银、砂矿,今废。又晋岭山,在州南八十里,相传晋时亦出银、铅、砂矿。《志》云:桂阳州产银。宋天禧三年,置有九坑,曰大凑冈,曰大板源、龙图、毛寿、九鼎、小白竹、水头、石笋、大富,今皆废。
石门山州西六十里。有岩如门,岿水自蓝山穿石门西注,舟筏皆经其下。又白竹山,在州西南二十里,下有狮子岩,通九疑。《志》云:州西南有芙蓉山,峰峦奇峭,下有源泉。又蓝山,在州西百里,跨临武、蓝山二县界,荟蔚苍翠,浮空如蓝。
○舂陵水州北三十里。自蓝山县东北流入界,一名衡塘,亦曰钟水,又名舂水。经宁冈山下,曰黄田滩水,俗所谓十八滩也。有流渡水,自岩塘山下流入焉,北入常宁县界,注于湘。○岿水,在州西,自蓝山县流入界,一名舜水,经石门山下,又东至州西四十里为桐梁水,东北合舂陵水。《志》云:州西北有潭流水,出潭流山。又有沙溪水,在州西北二十五里。俱流合于舂陵水。
湖屯水在州南。《志》云:源出龙渡山之南,流经州东南五十里之湖屯市,因名湖屯水,折而东北流,经鹿头山,又东南流入郴州境,合于郴水。
○泗洲镇州北八十里。又州南六十里有牛桥镇,俱有巡司。《志》云:州东百里有鱼黄洞,近江西大庾县界。正德中,群盗结聚于此,土兵破灭之。洞中田连阡陌,皆膏腴也。今居民耕种于此。又匹袍洞,亦在州东百里,接桂阳县界,亦与江西连境。洞本上犹县所辖。弘治中,贼党负固于此。正德十六年,官兵讨平之。
临武县州东南百二十里。东至郴州宜章县八十里。汉置临武县,属桂阳郡。后汉因之。晋以后皆仍旧。隋属郴州。唐因之。如意元年,改县曰隆武。神龙初,复故。五代晋时,马氏省入平阳县。宋绍兴十年,复置,属桂阳军。元属桂阳路。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十三里。
○临武城县东五十里。《九域志》:汉县治此。武溪水经治南,因名。俗名姥婆城。后迁今治。自岭南达京洛,县为必经之道。
○舜峰山县西北二里。旧名千仞山。上平而北垂,邑民避难,尝据其顶,筑栅拒守。又西山,在县西二十里,为邑望山,水源多出于此,一名水头山。又县东三十里为东山,高与西山等,有八水出其下,一名八源岭。○罗城山,在县南三十里,山势如城。又金城山,在县东四十里,山高广,旧时土人于上垒石为城,以避寇。又华阴山,在县西南三十里,跨蓝山县界,高秀如华岳,因名。
金粟岩县西北二十里。石壁峭拔,下有溪流,合于武水。又龙岩,在县北二十里,岩如覆钟,有石峰数重,最幽胜。一名龙洞。
○武水在县治南。源出西山下,地名鸬鹚石。经县治前,转而东南流,有赤水江及石江自县北流合焉。水渐深可通舟,流经百里,入郴州宜章县界,合于大小章水。一名武溪。
长江水在县东北。源出东山,北流入桂阳州境,合于舂陵水。又华阴水,在县南,源出华阴山,分为三岐:一西北流,为贝水,经县西南,合于武水;一西流出蓝山县,合于舜水;一南流入广东连州,合乐昌水。《志》云:县境诸水出西山者十之六,出东山者十之三,皆流合于武水。
○石陂镇县西北八十里,东接郴州界。一名两路口,向设巡司于此。又水头营在县西二十里水头山下,亦戍守处也。又县境有赤土巡司,今革。太平营,在县北官山后。又西北有走马营,旧为极寮营。正德中,议者以地非险要,迁于走马坪,因名。又有鸡头营在县南五里,又南有黄茶坪,又韭菜营在县南三十里,皆有官兵戍守。
泗洲寨县西南七十里。又有芹寨、猴寨、牛寨诸处,皆在深箐叠岭间,与蓝山及郴州之宜章县接境。崇祯十一年,土贼啸聚于此。又县南有上马墩,当郴州、宜章之通道,为扼要之地。
蓝山县州西南二百里。南至广东连州二百五十里,西至道州宁远县百十里。汉置南平县,属桂阳郡。后汉以后因之。隋省入临武县。唐咸亨二年,复置南平县,属郴州。天宝初,改为蓝山县,因山为名也。宋属桂阳军。元属桂阳路。前朝洪武元年,改属郴州。二年,仍改今属。城周三里,编户二十八里。
○南平城县东五里。汉县治此。晋以后皆因之。隋废。又有蓝山故城,在县北十五里。《志》云:唐置县于此,宋徙今治。
○九疑山县西南五十里,山接宁远县界,详见名山九疑。○黄蘖山,在县南九十里,山出黄蘖,因名。与广东连州接界。《水经注》云:五岭从东第三都庞岭,在南平县界。《一统志》云:即此山也。又华阴山,在县东南五十里,跨临武县界。宋庆历二年,桂阳蛮寇华阴峒,杀吏民。五年,官军复讨蛮于华阴峒口,败绩,即此。
石柱山县北二十里。一名天柱山,岩洞甚胜。《志》云:县北六十里有蓝岭,即蓝山也,与桂阳州临武县相接。唐贞元中,郴州蓝山崩,即此。○百叠岭,在县东二十里,以山岭稠叠而名。又东楼峰,在县南五十里,岿水经其下。
○岿水在县南。一名舜水。源出九疑山,经东楼峰,东北流,合县境诸水,入桂阳州界,会舂陵水。○蓝水,县北五十里,源出蓝岭。又乾溪水,在县北八十里,亦出蓝岭,流合岿水。又县东五十里有阴溪水,出华阴山。又华荆津水亦出焉。县西二十里有蒙溪水,出九疑山。又县北二十里有龙溪水,亦出九疑山。下流俱合于岿水。
○大桥镇县西四十里。又县西二十里有张家陂镇。俱有巡司。《志》云:县北四十里有乾溪巡司,又县西一里有小山堡巡司,县东二十五里有毛俊堡巡司。○高獠原寨,在县南百里,其相近者又有紫獠原寨,皆崇山峻崖。崇祯十一年,群贼结聚于此,官军讨破之。
附见:
桂阳守御千户所在州治东。洪武二年建,隶属茶陵卫。
宁溪守御千户所在蓝山县西二十里。洪武三十年建,亦属茶陵卫。今亦置宁溪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八十一
卷八十一
◎湖广七
◇永州府东至衡州府桂阳州四百里,南至广西平乐府六百三十里,西南至广西全州二百五十里,西北至宝庆府三百里,东北至衡州府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八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三千四百三十五里,至京师六千八百八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及战国时为楚南境。秦属长沙郡。汉武帝元鼎六年,析置零陵郡治零陵。后汉因之始治泉陵。晋仍曰零陵郡。刘宋为零陵国。齐复旧。梁、陈因之。隋改置永州初置总管府,寻废。大业初,复曰零陵郡。唐复置永州贞观十七年,并入道州。上元二年,复析置。天宝初,亦曰零陵郡。乾元初,复故。宋因之亦曰零陵郡。元曰永州路。明初,改为府,领州一、县六。今仍曰永州府。
府列嶂拥其后,重江绕其前,联粤西之形胜,壮荆土之屏藩,亦形要处也。黄巢乱岭南,高骈谓宜守永州之险。潘美之平南汉也,由道州进克富州富州,今广西富川县。明初,杨克永州,乃南攻静江今广西桂林府。魏氏曰:零陵雄郡,为粤西门户。允矣。
零陵县附郭。汉置泉陵县,属零陵郡。武帝元朔四年,封长沙定王子贤为侯邑。元始五年,泉陵侯刘庆上书,请安汉公行天子事,即贤后也。后汉为零陵郡治。晋以后因之。隋改县曰零陵,为永州治。唐、宋因之。今编户二十八里。
○泉陵城府北二里。汉县治此。隋改曰零陵县,移今治。《城邑考》:郡城,宋咸淳中创筑。明洪武六年,因旧城更拓之,东依列嶂,西临潇水,为门七,周九里有奇。
应阳城府西北百里。晋惠帝分祁阳县地置应阳县。宋以后因之。隋省入零陵县。王隐曰:应阳本泉陵之北部,东五里有鼻墟,即舜封象处矣。《水经注》:应阳县即应水为名。应水东南经有鼻墟南,又东南注湘水。吕蒙城,在府北三里。后汉末,吕蒙收潇湘,零陵太守郝普为蜀城守,不下,蒙筑城攻之,即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