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22 页/共 479 页
○攸水县东十五里。一名伯水。源出江西安福县封侯山,西流入县界,经凤岭至县东,与氵米水合流,又西至衡州府衡山县茶陵江口,入于湘水。○氵米水,在县东七里,源出衡州府酃县之氵米泉,经茶陵州西北,至县东氵米溪,与攸水合。
阳升江县东二十里。源出县东百里之大乌山。又银坑水亦出焉,经县东五十里,合于阳升江,流入攸水。又县东九十里有灌田江,乡人引流灌田,因名。又罗浮山下有罗浮江,皆流合阳升江。《志》云:县西北七十里有阴山江,源出岩石中,曰江头冲,经废阴山县,散为诸陂港,下流入于攸水。○明月水,在县北九十里,出明月山。又严仙山,下有严仙水,流二十五里,合明月水。县东南八十里又有金水。皆流入于攸水。
新陂港县西二十里。江头冲之水南流经此。洪武初,筑陂潴水,溉田甚广。又渔洲港,在县西十里,流通新陂港。又龙泉港,在县西南十里。县南九里又有橘子绿港,导源诸山溪,龙泉水流会焉,东北接李相坑港。相传乡人李相所导,故名。又文清港,在县南七里,下流合李相坑港,经县南,皆有灌溉之利。
○凤岭镇县南四十五里。有巡司戍守。又县东二十里有芙蓉寨,又东十里为铁钉寨,县西六十里有香炉寨,皆居民保聚处。《志》云:县南有大洲堡,嘉靖四十三年,县民刘庚甫户丁结党为乱,佥事苟延庚抚定,为之立堡,岁佥茶陵卫官一人,督兵民守备。
安化县府西三百六十里。西至辰州府四百二十五里,南至宝庆府二百七十里,北至常德府二百二十里。秦益阳县地。自汉以后,皆为梅山蛮地。宋初,立五寨。熙宁六年,始置安化县,属潭州。元因之。今编户十二里。
○梅山在县西南。山盘纡甚远,蛮恃为险。今县南八十里梅山岭上有泉,即其地也。宋白曰:潭州西有梅山洞,为蛮寇之窟穴。唐乾宁四年,邵州故将蒋勋起兵,连梅山蛮寇湘潭。五代梁贞明四年,梅山蛮寇邵州,楚将樊须击走之。唐天成四年,梅山蛮复寇邵州。宋太平兴国元年,梅山峒蛮苞汉阳寇潭境,州守翟守素发兵击平之。熙宁五年,章发兵开梅山道,东起宁乡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寨,北界益阳四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皆籍户口、土田归朝,是也。今山连宝庆府新化县界。详见新化县。
大峰山县东北七十里。有七十一峰,与仙山相接。《志》云:仙山在县东北六十里,有两峰对峙,名大仙、小仙。又浮泥山,在县北七十里,崖壁峭绝,浮壤沃饶,土人攀援而上,开种谷。○芙蓉山,在县东七十里,旧名青羊山,与大沩山相接,奇峰叠耸,状若芙蓉,中有芙蓉洞。又移风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梅山人于此从化,因名。
辰山县西北百二十里。其山盘旋起伏,接辰沅界。又黄罗山,在县西北百二十里,四面悬崖壁立,仅有小径可缘而上。宋、元之季,民多避兵于此。○司徒岭,在县东八十里,崇冈峭壁,鸟道崎岖。宋时尝置兵于此,以拒犭寇。又十房洞,在县北二十里,洞门广丈余,中若堂室,左右列十房。又有石田、石池之属。县南二十里,又有寒波洞,亦深邃。又燕子洞,在县西南三十里,中多石燕。明初,贼张广胜啸聚于此,官兵讨平之。
○资江县西五十里。由宝庆府新化县流入县界,又北入益阳县境。一名邵河。○温溪,在县东南四十里,有二温窟出水,一清一浊,俗名为东温、西温,流合为一,东南入湘乡县,合于湄水。《名胜记》:溪出县东南六十里雷鸣洞,流入资江。恐误。
仙溪县东北二十里。源出大仙山,县境诸山溪之水并流汇焉。至县东北敷溪口,入于资江。《志》云:县西南五十里浮青山,沉香溪出焉。县南三十里丰乐崖,伊溪出焉。西南三十里橘子洞,梅子溪出焉。会流经城东南隅,入于仙溪。又善溪,在县北百二十五里,自常德府武陵县流入界,溪多沙石,经县境,流稍缓,可容桴,亦流入资水。
○梅子口寨县西五里。宋太平兴国中置。又七星寨,在县东南七十里,亦宋置。熙宁六年,改为七星镇。县东北九十里为首溪寨,熙宁六年废。元三年,置博易场。又西北百二十里为白沙渡寨,西南九十里为游浮寨。所谓五寨也。《宋志》:五代时梅山蛮獠为边患,太宗讨平之,因立五寨以为防御。○龙塘寨,在县西南。《志》云:宋时茶法甚严,县境伊溪、资江滨皆产茶,民趋利攘窃,遂啸聚为乱,因议于资江、龙塘建寨,命将统兵戍守,民赖以安。
附见:
长沙卫在府城内东北。洪武三十五年,自城北移建于此。今亦置长沙卫。
茶陵州府南四百八十里。东至江西吉安府四百三十里,东南至衡州府桂阳州三百里,西至衡州府三百一十五里。
春秋时楚地。汉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属湘东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属衡州。唐初,属南云州。贞观元年,还属衡州。五代晋时,马氏改属潭州。宋复属衡州。绍兴七年,升为茶陵军,后为县。元至元十九年,升为州。明初,降为县,改属长沙府。成化十八年,复升为州编户五十里。今因之。
州右翼庐陵,左蔽衡岳,山川绵亘,民物阜繁,于衡、湘之间,称为奥区。陈光大初,以华皎据湘州,遣吴明彻等帅舟师进讨,分遣别将杨文通等,从安成步道出茶陵安成,见江西安福县。既而华皎引军越巴陵,与明彻等相持,文通等遂由岭路袭湘州,尽获其所留军士家属,皎因丧败。盖茶陵者,湘州之后户也。
○茶陵废县即今州治。汉置县,以在茶山之阴而名。武帝封长沙定王子为侯邑。后汉仍曰茶陵县。三国吴属湘东郡。晋以后皆如故。隋省入湘潭县。唐武德四年,复置茶陵县,属南云州。贞观初,废入攸县。圣历元年,复析置茶陵县,属衡州。五代晋时,马希范改属潭州。宋仍属衡州,寻升县为军。元又改为州,皆不置县。《城邑考》:州城,宋绍定中筑,元末圮。明洪武中,因旧址增筑。正统中及万历初,皆尝修治。周八里,有门五。
古茶王城《城冢记》:在州东五十里。汉元朔中,节侯所筑,盖即茶陵节侯也。又故县城,在今州北八里。宋祥符中,县令邓宜筑。绍定中,县令刘子迈改筑今城,铸铁犀于江岸,杀水势而城之,即今州城也。
○云阳山州西十五里。有七十一峰,其大者,紫薇、偃霞、石柱、白莲、隐形、正阳、石耳,凡七峰,其余岩洞泉石皆奇胜。旧《志》云:茶山高千五百丈,周回百四十里,茶水发源山北,流陇下十里,合白鹿泉水,以入于氵米。《史记》:炎帝葬于茶山之野。茶山,即云阳山。以陵谷间多生茶茗,故名也。州南百里有白鹿原,相传即炎帝葬处。又排山,在州西三十里,横亘若排,上多白垩。又西二十里有丫尖山,亦曰鸦尖岭,两峰并峙,上锐下方,接攸县界。
青台山州南五十里。卓立于云,乔柯郁然,上有龙湫。又百丈山,在州东南五十里,山高百丈,有龙潭,深不可测。《志》云:州东六十里有太和山,高峻,顶有泉。又东二十里曰登阜山,拔出众山,日出则先射其顶。○仙女岭,在州东南四十里,高险,有仙女泉。元末土人避兵于此。
○氵米江在州西北。源出衡州府酃县氵米泉,合云秋、沔渡二水,北流数十里,入州境,又西入攸县界,合于攸水。《汉志》茶陵有泥水,西入湘,行七百里,即此水也。又东江,在州西南一里,源出州东八十里皇雩诸山,会众水流经此,下流入氵米江。嘉靖间,山水决溢,大有冲啮城垣之患。
颜江出州南青台山,北流四十里,合氵米水。又洮江,出酃县界沔渡水,北流八十里达氵米。又沤江,出百丈山,西流四十里,亦达氵米。又有沙江,出县南三蛟泉,西流三十里,达氵米。又脂水,出县东南七十里之利山,西流十里,合背江。又背江,出县东太和山,西流二十里,合腰陂水,亦达于氵米江。又茶水,出州西北云阳山,下流亦达氵米江。○龙化湖,在州西南十里。三国吴时,有赤白龙见此,漂荡成湖。今溢涸不时。
○枧渡口镇县东八十里。有巡司戍守。《志》云:州境有花石、虎背、严河、古城、老虎、白石、高水、仙女、会仙、磨石等十寨,俱元末州民避兵处。
附见:
茶陵卫在州治西。洪武初置,今亦置茶陵卫。
◇常德府东至岳州府四百五十里,东南至长沙府四百里,西至辰州府四百六十里,北至岳州府澧州一百八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一千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七百六十五里,至京师六千二百一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属楚。秦置黔中郡,汉为武陵郡治索县。后汉因之改治临沅县。建安中,属蜀,寻属吴。晋亦曰武陵郡。宋、齐仍旧。梁置武州。陈改沅州,而武陵郡如故。《陈本纪》:天嘉元年,分郢州之武陵、荆州之天门、义阳、南平四郡置武州,治武陵。太建七年,改武州为沅州。隋平陈,废郡,改为朗州治武陵县。大业初,复改州为武陵郡。唐仍曰朗州。天宝初,曰武陵郡。乾元初,复为朗州乾宁五年,置武贞军节度。光化三年,更曰武平。《志》云:光化初,置武正军。误也。详州域形势。五代梁初,属于马氏,曰永顺军《五代史》亦作武顺军。后唐时,曰武平军因唐旧也。宋仍为朗州。大中祥符五年,改曰鼎州沅江下流曰鼎江,州因以名,亦曰武陵郡。政和七年,升为常德军节度。绍兴元年,置荆湖北路安抚使治此,领鼎、澧、辰、沅、靖五州。三十二年罢。乾道初,升为常德府以孝宗潜邸也。《通志》云:宋升鼎州为永安军,又改靖康军,后改常德军。今正史不载。元曰常德路。明初,复为常德府,领县四。今因之。
府左包洞庭之险,右控五溪之要,楚之黔中地也。秦惠王时,欲楚黔中地,以武关外易之。昭王八年,留楚怀王于咸阳,要以割巫、黔中之郡。三十五年,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破之。黔中拔而楚益衰。盖黔中者,密迩荆渚,得之则伺楚于肘腋间,故苏秦曰:秦一军出武关,一军出黔中,则鄢、郢动,而秦人于全楚时,早以黔中为意也。秦得黔中,则旁慑溪蛮,南通岭峤,从此利尽南海矣。汉置武陵郡,以填压巴黔。后汉阳嘉中,移荆州治此。盖荆州之治乱,视群蛮之顺逆,故统理急焉。三国初,先主伐吴,使马良自亻艮山通武陵亻艮山,见夷陵州长阳县,结五溪诸蛮。陈光大初,华皎据湘州,以武州居其心腹,急攻之,不克。隋唐以来,皆为湖北襟要。雷彦恭据有朗州,侵轶邻境,兵锋四出。马氏并之,益为雄镇。马希萼阻兵于此,卒残潭州。及唐人入湖南,刘言等犹据州自固。唐主召言入都,其党王逵曰:武陵负江湖之险,带甲数万,安能拱手受制于人?遂与周行逢等分道进攻潭州,克之,复收马氏故地。王氏曰:朗州北屏荆渚,南临长沙,实为要会。今自巴陵而西,江陵而南,取道辰、沅,指挥滇、黔者,郡其揽辔之初也由江陵陆道而西南,则澧州为必出之道。由巴陵水道而西南,则洞庭为必涉之津。又公安县有孙黄驿,两京陆路由常德以达云、贵者,此又为会合之所。一从江陵而南,一从巴陵而西,皆自澧州达于常德云。然则常德不特荆、湖之唇齿,即滇、黔之喉嗌也欤!
武陵县附郭。本汉武陵郡之临沅县。后汉为武陵郡治。晋以后因之。梁为武州治。陈为沅州治。隋改置武陵县,朗州治焉。唐、宋以来,州郡皆治此。今编户四十五里。
○临沅城在府治东。一名张若城。《地记》:秦昭王三十年,使白起伐楚,起定黔中,留其将张若守之,若因筑此城,以拒楚。后汉建武中,梁松伐蛮,修张若城,自义陵移武陵郡治焉,即临沅县也。三国吴潘取武陵,以郡城大难固,又筑障城,移郡居之。《志》云:城西又有司马错城,与张若城相距二里,秦使错与张若伐楚黔中,相对各筑一垒,以扼五溪咽喉。后汉马援亦尝修筑。隋时尝改营朗州城,后废。《城邑考》:郡城,元时尝营土城。明初龙凤十年,因旧城修筑。洪武六年,以砖石。永乐十三年,复增修之。正统、正德及嘉靖中,复相继修葺。有门六,城周九里有奇。
汉寿城府东四十里。本汉之索县,武陵郡治焉。后汉阳嘉三年,更名汉寿,荆州治此。三国吴改曰吴寿。晋复旧,仍属武陵郡。宋、齐因之。隋省入武陵县。今为汉寿乡。《志》云:汉寿乡,在县北八十里。又空笼城,在府东北八十里,俗传常德旧城也。
○善德山府东南十五里。本名德山。《道书》以为第五十三福地。枉水出焉,亦曰枉山。隋刺史樊子盖以善卷隐此,改曰善德山。上有乾明寺,寺中有白龙井,寺后有孤峰,冈峦下瞰,当江流之冲。宋宣抚使韩宣以常德城守不固,筑城于其上,谓之南城。今亦曰望城坡。○梁山,在府北三十里,旧名阳山。后汉初,梁松讨五溪蛮尝经此,因名。山侧有石如门,出风,亦曰风门山。其相近有大龙山,以山势蜿蜒而名。又北六十里有龙岩山,洞壑皆奇胜。
武山府西二十五里,一名河γ山,又名太和山。山畔有瓠石,水出其下,谓之武陵溪。又西五里曰高吾山,一名西山,武陵溪于山下流入沅江。其右有鹿山,极幽胜。○霞山,在府南百里。《志》云:旧有淘金场,今废。
○沅水在城南。源出四川遵义府,流经辰州府界,入府境,自桃源县南东流至此,又东至龙阳县北,而注于洞庭湖。唐贞元十一年,朗州江溢,即沅水也。五代梁开平二年,雷彦恭据朗州,为楚将秦彦晖所攻,引沅江环城以自守,彦晖遣礻卑将自水窦入城攻之,彦恭溃走,遂取朗州。《水利考》:郡当沅江下流,古多水患。萧齐永明十六年,沅水暴涨,浸城五尺,自是溃溢无时。后唐同光初,马氏于城东南及西南二隅俱筑石柜,以障城垣。宋淳熙十六年,大水没城一丈五尺,漂民庐舍。元延六年,复于城南筑水柜一,以杀水势。明嘉靖初大水,堤防多坏。十二年,沅江涨,几破城垣。三十九年,诸堤尽决。自是岁尝修塞,民始有宁宇。今槐花堤在城西清平门外,花猫堤在城东朝阳门外,皆临沅江。又有柳堤,自城东门外通北门。城西十五里曰南湖堤,又西十里曰赵家堤,城东十五里有东田堤,又东五里曰长江堤,春夏水涨常与江通。城东三十里有屠家、皂角二堤,九十里有宿郎堰堤,周九十七里有奇,以捍湖障江。又有上下二水,以便蓄泄。皆境内堤防要害也。余详大川沅江。
朗水府南八十里。自辰州府流入,东北流注于沅水,谓之朗口。五代梁初,荆南、湖南共攻澧,朗帅雷彦恭、淮南将泠业帅水师来救,自平江进至朗口,为楚将许德勋所败。或曰今府东四十里有小江口,东南去龙阳县亦四十里当即朗江口。平江,即岳州府平江县也。
渐水府东北十五里。源出九溪卫,经永顺宣慰司境,会盘塘、柳叶、牛渚、马头诸湖水,入于沅江。许慎以为九江之一也。盘塘诸湖,皆在府西北。《志》云:县西七里有白蟒湖,俗名白马湖。又有马颈湖,在县东北百二十里。○枉水,在府南一里,源出善德山白龙井,西流至城南入沅水,一名苍溪,又谓之枉渚。《楚辞》:朝发枉渚。是也。《水经注》:沅水东历小湾,谓之枉渚。又便河,在县北一里,元人所开,南通沅江。又武陵溪,在府西三十里,一名德圣泉,源出武山,流入沅水。
永泰渠在府北。唐光宅中,刺史胡处立所开通漕。府西二十七里有北塔堰。开元二十七年,刺史李增修,接古砖陂,由黄土堰注白马湖,分入城隍,达永泰渠,溉田千余顷,郡民谓之润禾堰。又考功堰,在府东北八十九里,本汉时樊陂,唐长庆元年,考功员外郎李翱出刺郡,重开,溉田千一百顷。又右史堰,亦在府东北,本名后乡渠,又名石英渠。唐长庆二年,起居舍人温造刺郡,增修后乡渠,经九十七里,溉田二千顷。时美其功,各以官名堰。
津石陂城北百九十里。唐圣历初,武陵令崔嗣业所开,后温造又增修之,溉田九百余顷。又崔陂,在府东北八十里,本名放鹤陂,后堙塞,崔嗣业复开之,因名。又槎陂,在府东北三十五里,亦嗣业所开,后废。大历五年,刺史韦夏卿复治槎陂,溉田六百顷,今皆堙塞。○九潭,在府东四十里。《志》云:龙阳县西三十里有崇神潭,即九潭也。其在武陵境内者,凡二潭。今有九潭河泊所,置于府东三里。
○社木寨府东三十里。宋为戍守处。绍兴四年,杨太寇鼎州,破社木寨,即此。又《宋志》郡有白砖、黄石二寨,元丰三年废。○冈市,在府西北二百里。《志》云:府西北有冈市、蔡家堰、盘塘、麻溪诸处,介于澧州之石门、慈利二县间,通永顺蛮,路小而僻,向无关隘,防守最切。
大龙驿府北六十里。《志》云:府北二里旧有和丰驿,东南一里有府河驿,府西南三十一里又有新店递运所。○麻河渡,在府北百二十里,又北至安乡县四十余里。又有康家渡,在府东三十里,路达龙阳县。
桃源县府西八十里。西南至辰州府三百七十里,北至澧州慈利县二百十里。汉临沅县地。后汉为沅南县地,仍属武陵郡。晋以后因之。隋唐为武陵县地。宋乾德中,析置桃源县,以桃花源名,仍属朗州。元元贞初,升为州。明洪武三年,复为县。未有城,编户三十一里。
○沅南城县西南百二十里。后汉建武二十六年,置沅南县,属武陵郡。县在沅水之阴,因名。《志》云:其城即马援讨五溪蛮时所筑也。建武二十五年,援征五溪蛮,破蛮兵于临乡,因筑此城。明年,于临乡置沅南县,属武陵郡。自晋及陈皆曰沅南县。隋省入武陵县。《志》云:县东北二十五里有采菱城,相传楚平王曾采菱于此。
○壶头山在县西二百里。山高险,沅水经其下,湍石齿齿,一夫守之,千人莫过。后汉建武二十五年,马援讨武陵蛮,军次下隽。有两道可入,从壶头则路近而水险,从充则涂坦而运远。中郎将耿舒欲从充道,援以为弃日费粮,不如进壶头,扼其咽喉,充贼自破。遂进营壶头,贼乘高守险,水疾船不得上,会暑,士卒多疫,援亦中病,穿岸为室,以避炎气。援遂卒。今山有石窟,相传即援所穿者。《水经注》:胡头山高百里,广圆三百里,山下水际有新息侯停车处。山径曲多险,其中纡折千滩。刘氏曰:壶头为荆南之外藩,鼎、澧之要口,戍守所当先也。充,见澧州慈利县。○穿石山,在县西百五十里,相传马援尝于此穿石窍以避暑。今可通水,春夏泛溢,则江水自中过。又安阳山,在县西百二十里,高万丈,云气开合,可占晴雨。
桃源山县南二十里。高五里,周三十二里。西南有桃源洞,一名秦人洞,即白马洞也。《道书》以为第三十五洞天。沅江经此,曰白马江,亦谓之桃川江。又绿萝山,在县南十五里,《道书》以为第四十二福地。下有潭,沅江经此,曰绿萝江。《志》云:县南二百五十里,有牯牛山,与安化县接界,怡望溪出焉,北流经县南五十里,又北入沅江。○灵岩山,在县北七十里,有五洞相连。又县北八十里有方山,山势嵯峨,顶有石洞,可容数百人。
○沅江县东南二十五里。自辰州府沅陵县合辰、溆诸水流入境,经壶头山下,又东流过桃源、绿萝诸山下,而入武陵县界。《志》云:县西百二十里有大敷溪,自辰州府流入界,注于沅水。又县南百里有小敷溪,源出县南百余里丫柱山,亦入于沅江。又延溪,在县东五里,亦流入沅江。
苏溪县北百里。南流二十里谓之善溪,相传以善卷所游而名。流经花岩、白阳、吕真诸港,入沅江。又黄石溪,在县北百二十里,出香山村,下流合苏溪,入沅江。○邹溪,在县东四十里,源出县东北水田村,流入沅江,商贾辐辏处也。又沉香溪,在县西南五十里,源出安化县境,北流入沅江。
○高都镇县西南百二十里,有巡司戍守。又白马渡巡司,在县西南十里。《宋志》:县有桃源、阳口、白崖三寨。熙宁七年废。《志》云:县西北二十里有高都驿,县西二里有桃源驿,县西南七十里有郑家驿,又西南七十里有新店驿,县东二十五里又有渌罗驿。○麻溪镇,在县西北。又县北有苏溪镇,元俱置巡司于此。今废。
龙阳县府东南八十里。南至长沙府益阳县百里,东北至岳州府华容县二百四十里。本汉武陵郡索县地。后汉为汉寿县地。三国吴析置龙阳县,属武陵郡。晋、宋以后因之。隋属朗州。唐仍旧。宋大观中,改曰辰阳县。绍兴三年,复故。元元贞初,升为龙阳州。明洪武九年,复为县。土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二十九里。
○军山县东八十里。三国吴将潘攻武陵都尉樊时屯兵于此,因名。又团山,在县东百六十里洞庭湖中。《志》云:县南六十里有金牛山,峰峦秀出,岩洞甚胜。○龙阳山,在县西南八十里,旧名横山。唐天宝中,改今名。又沧山,在县西九十里。其相接者又有浪山,下各有水相合,入沅江,谓之沧浪水。又良山,在县西南七十里,良水出焉,流合沅水。
○沅江在县城北。自武陵县流经此,下流入沅江县界,注于洞庭,亦名龙阳江。唐永贞初,武陵龙阳江涨,流万余家,即此。又名鼎江。《志》云:县东北百二十里有鼎口水,昔时有神鼎出其间,因名。盖即澧水下流合沅处也。宋绍兴四年,王讨杨太于鼎江,败没。太乘大水攻破鼎州之社木寨。《水利考》:县北滨沅江,恃堤为固。城北有大围堤,周三万五千八百余丈。上接辰、沅诸溪洞水,下滨洞庭、大湖,阖县秋粮一万有奇,此居其半。内有水五座,曰车轮、曰孔家、曰沽湖、曰伍家、曰姚家,以泄积聚之流。正统以后,屡加修筑。其洪沙湾诸处,当湖北委流,堤防尤切。又李八堤,在县北二十五里,有水二二座。南港障堤,在县北四十里,有水三座。保安障堤,在县北五十里,有水一座。其在县西一里者,又有河洪堤;又二里,曰褄门堤;又二里,曰新堤。其在县城东南半里者,曰南城堤;又五里,曰股堤。其在县东十五里者,曰肃公大堤,曰灰步堤,堤有范阳一座。县西二十五里,又有小泛洲堤,内有业塘,二座;西四十里又有大泛洲堤,内有江西、金钗等四座,皆堤防切要,随时修筑,以护民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