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21 页/共 479 页
○湘潭旧城在县南二十里。梁县治此。刘句曰:唐天宝八载,移县治洛口。乾宁二年,蒋兴据邵州拒刘建锋,发兵侵湘谭,即今县也。今故城俗谓之古戍城。又建宁城,在县北。三国分醴陵置,属长沙郡。自晋至陈皆因之。隋省入湘潭。唐武德四年,复置,属南云州。贞观初省。○湘南城,在县西百六十里。汉县,属长沙郡。吴太平二年,分长沙西部置衡阳郡治此。晋因之。宋改属衡阳郡。萧齐省。《汉志》:县在衡山西北。《水经注》曰:湘江东北径湘南县东。吴立衡阳郡,本治湘南县。宋时,太守何承天徙治湘西。是也。今俗名故城为花石城。或以此为建宁城,而以湘潭县治为即湘潭故县,误。
○昭山县东北四十里。与长沙县接界。旧《志》:昭王南征至此,不复,故名。下为昭潭,深不可测,梁取以名县。○五顶山,在县西七十里,顶有五峰。又昌山,在县西南百十里,左右峰峦叠起,宛如屏障,山半有燕子崖,至冬燕集其中。
琵琶峰县南百里,与南岳祝融峰相望,七十二峰之一也。其相近者曰芙蓉峰。又南三十里曰玉几峰。《志》云:县北三十里有黄龙峰,峰峦层叠。又有石龙峰,在县西南十里。又有高奇、峡峙两峰,皆在县界,即衡岳诸峰也。
○湘江在县西。自衡山县北流入境,又北入长沙县界。○涓水,在县西南十里,一名易俗水。源自南岳山,北合数溪,流入县界,经龙口东流入湘江。《志》云:县西南七里有锦湾,大石屹立,色赤如锦,当上流之冲,即湘水所经矣。又两头沱,在县西南四十里,湘水分流所汇也。其水深广,溉田二千余亩。
云湖县西六十里。有九十汊,四十八泉,惟乌石泉居中。湖多云气,荫田二千余亩。其相近者为石潭湖。《志》云:县西十五里有湘乡河,发源宝庆府邵阳县龙山下,流经湘乡县,入县境合石潭、云湖二水,东入湘江。○松湖,在县东二十里,环绕数里。湖旁苍松郁然,西流合于湘水。
空灵滩县西南百二十里,亦作空灵峡。梁承圣初,陆纳据湘州,营州刺史李洪雅等请讨之,为纳所败,退保空灵滩,寻降于纳。《通鉴》作空灵城,似误。《水经注》:长沙建宁县故城南有空灵峡,湘水所经,惊浪奔雷,迅同三峡。张舜民曰:自醴陵江口南行十余里,到空灵岸。谬矣。《郡志》云:县西百六十里有空灵岸。营州,今永州府道州。梁置营州于此。○三门滩,在县南百八十里。石峻水险,仅有洪路三处,可通舟楫,经者股栗,比于底柱三门之险,因名。
○下滠镇县南二十里,下临湘江。江中有巨石,形如铁牛,名铁牛埠。今置下滠镇巡司于此。又湘潭驿,在县城南。县南百里又有都石驿。又南二十五里即衡山县之黄花驿矣。《志》云:县东一里有中渡,西通宝庆,南出衡州,北接长沙,此为三郡之津要。
浏阳县府东北百五十里。东至江西袁州府二百五十里,北至岳州府平江县百六十里。汉临湘县地。三国吴析置浏阳县,属长沙郡,以浏阳水为名。晋以后因之。隋省入长沙县。唐景龙二年,复置属潭州。五代梁开平初,湖南、荆南共攻澧朗帅雷彦恭,淮南遣将救之,泠业以水军屯平江,李饶以步骑屯浏阳,为湖南将许德勋所败,破浏阳寨擒饶。贞明五年,楚攻荆南,吴将刘信帅洪、吉等州兵自浏阳趣潭州,以救荆南,楚人引还。宋仍属潭州。元元贞初,升为州。明洪武十年,复为县。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十一里。
○道吾山县北十五里。山列七十一峰,东连宝盖,西接洞阳,状若莲花,亦名莲花峰。崖高百余丈,径路二十四曲,内有龙湫。○宝盖山,在县东北七十里。群山壁立,状若张盖。又县西北六十里有洞阳山,有石崖石洞诸胜,《道书》以为第二十四洞天也。又太湖山,在县西三里,三峰鼎峙,中有巨湖,其深莫测。
大围山县东北百五十里。旧名首禅山。山顶有白沙湖,广袤五十余里,流分四派,一入江西宁州,一入袁之万载,一入岳之平江,其一即浏水也。冈峦围绕,盘踞四县,因名大围。又大光山,在县东北九十里,北抵豫章,西接巴陵,峰峦叠翠,最为奇观。县东百七十里又有七宝山,其山产铅、铁矿、硼砂、青、胆二矾、土黄、吸针石,故名。○霜华山,在县西南八十里,一名石霜山,南接醴陵,北抵洞阳。山峻水急,触石喷霜,因名。
古风岩县东五十里,岩深数十里,溪水内出,灌田百余亩。其相连者又有毛公、白石等岩。○九溪洞,在县北七十里,上合下开,路通往来,有九水绕流其前。
○浏水在县南。源出大围山,曰大溪,曰小溪,合流而西南,过县西曰渭水,至县南曰浏水。又南经县南三十五里,曰清风浦。折而西入长沙县界,曰浏阳水,入于湘江。○龙津水,在县西三里,源出道吾山,经县西门外,入浏水。又金牌水,在县东五里,出道吾山东麓,流经此折而西,经县南一里,入于浏水。又有清渭水,在县西五十里,流入长沙县,从浦子口入湘江。其水澄彻,因名。
○翟家寨县东百五十里,与江西宜春县分界。有巡司戍守。《宋志》:县境有永兴及旧溪银场,今废。
醴陵县府东百八十里。东至江西萍乡县百二十里,西南至湘潭县百七十里。汉临湘县地,高后封功臣越为侯邑。后汉析置醴陵县,属长沙郡。晋、宋以后因之。隋省入长沙。唐武德四年,复置县,属潭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州。明初,复为县。土城周三里,编户二十八里。
○醴陵城即今县治。旧无城,正德五年创建。范成大《行程记》:自袁州萍乡县至醴陵,两日程耳。此为宜春之噤喉,湖南之腰膂。陈光大元年,华皎据湘州,遣吴明彻等讨之,分遣巴山太守黄法慧,从宜阳出醴陵袭皎。唐乾宁初,刘建锋自洪州至醴陵袭武安。五代周广顺元年,唐将边镐自袁州引兵入醴陵,楚王希崇迎降。盖自江右趣湖南,醴陵为必争之道也。由醴陵而西则为长沙,西南则衡州矣。醴陵不守,湖南岂能一日安哉?巴山,见江西崇仁县。宜阳,即宜春。
○小沩山县东二十里。众山环绕,湍流中出,曰小沩泉。《道书》第十三洞天也。又章仙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一名彰龙山,《道书》七十二福地之一。○西山,在县西五里。相传李靖驻兵于此,石壁遗像犹存。其相近者有凤凰、梧桐、丁仙诸山,稍南有石燕、水帘等洞。又县东一里有东山,上有凤凰台。
白云山县东六十里。山势屹立,云气尝覆其巅。又五凤山,在县南六十里,高耸罗列,形类五凤,上有天花台。○建安山,在县北二十里,山高三百余丈,周十里。元末土人尝置寨于此以避兵,曰建安寨。《志》云:县东五里有佛子岩,上有石洞,泉流不竭,可以溉田。
○渌江在县城西南。本名漉水。出县东之漉山,西流经县南,又屈经县西,西北流,而注于湘水,曰渌口。梁元帝初,陆纳据湘州,袭击衡州刺史丁道贵于渌口,破之。《唐志》潭州有渌口戍,是也。《舆程考》:醴陵西南至渌口九十里,长沙、衡州、袁州三郡往来之要路。又县西百里有昭陵滩,怪石屹立,水势汹涌,舟行每惮其险,即渌水合湘江处也。
铁江县南二十五里。源出攸县境,西北流入渌江,水滨石黑如铁,因名。又县东二十里有庄步江、双江,流合渌江。○醴泉,在县北五里,味甘美,可以愈疾,溉田千顷。又大官塘,在县西北五里,岁尝修治,以备旱潦。
○石门关县北十五里,五代时湖南戍守处也。又渌口镇,在县西九十五里,有渌口巡司,亦设驿于此。又县南九十里有泗洲驿。《舆程记》:驿北去渌口六十里,又西南七十五里至湘潭县之都石驿。
宁乡县府西百二十六里。西至安化县一百九十里。汉长沙郡益阳县地。三国吴析置新阳县。晋太康初,改曰新康,属衡阳郡。宋、齐以后因之。隋省入益阳县。唐初,萧铣复置新康县。武德七年省。宋太平兴国二年,改置宁乡县,属潭州。今城址周二里有奇,编户二十一里。
○新康城县西二十里。吴置新阳县治此。晋为新康县治。唐初亦因之。今县治本长沙县之玉潭镇也。五代汉乾三年,马希萼侵潭州。希广遣其将崔洪连屯玉潭,为希萼所败。宋初,改为县治。万历三年,始城之。
○大沩山县西百四十里。高六十里,周围百四十里,草木深茂,四面水流深阔,故曰大沩。有香泉及大小青龙诸泉,皆奇胜。嘉靖间,土贼屯据于此,抚臣翟瓒讨平之。是后尝为啸聚之所。又八面山,在县西百五十里,高耸秀拔,八面如一,下有龙潭、龙洞、龙田,号三龙池。其相接者曰云盖山,亦高秀。
大雾山县南五十里。峻岩深谷,云雾萦回。宋建炎间,金兵至境,刘廷佐驻兵大雾山,即此。其相近者曰石鼓山,上有巨石如鼓,北有石岩瀑布,秀峰峭壁,为邑南巨镇。又有天马山,山势高耸,以形似名。○嵇山,在县东南二十里,一名嵇茄山,上有田数亩,有仰天湖,虽旱不涸。又东南十里,有灵峰山,峻耸数百仞,林谷清幽,江流环绕,绝顶望见湘江。
山县西南九十里。石径十里,不通车马,人缘石扳树而行。成化间,始凿石成路。○狮顾山,在县东二里,蹲踞江滨,玉潭水绕其下。又有玉几山,在县治后,环抱如几。又楼台山,在县西北五里,秀丽层耸如楼台,俗讹为窑头山。
七星岭县西南六十里。有七峰插天。又罗仙峰,在县南七十里,高峻险峭,雄踞宁、湘二县间。又县西七十里曰九龙峰,有九峰相拱如龙。又有十泉峰,十峰并峙,峰顶皆有清泉。其西十里为莲花峰,亦以丛秀高耸而名。又西四十里曰罘ぜ峰,顶有屹石如屏,望见湘水。又西三十里曰青云峰,以耸秀入云也。《志》云:县西四十里有响泉岩,地名泉溪,昔人尝避兵于此。
○资江县东北百里。自安化县东北流经益阳县,又东南流入县界,复东北入常德府沅江县,注于洞庭湖。详见大川资水。
玉潭江在县城西南。有三源:一出大沩山,一出县西百五十里之芙蓉山,一出湘乡县北境之丰山,三水合流,绕县治东至新康口,注于湘江。《志》云:县南十里有乌江,即玉潭江南源经此,临江有石如乌,故名。又县西四十里有玉堂江,亦即玉潭上流也。又紫溪,出县南之方山,北流至城南,为狮子湾,逶迤横绕,会入玉潭溪,旁岸土多紫,因名。○干江,在县西北八十里,资水枝流也。江有三峰秀耸,山下二江,一流入县界,一流入湘乡县界。春秋水皆归宁而江溢,冬夏则水归湘而江干,故名。
化龙溪在县治东飞凤山之阳。源出益阳县四方山,流至县东,萦回环抱,宛如束带,合于玉潭江。又凤凰溪,在县南四十里,南境诸山溪之水汇流于此。县东三十里又有云溪,皆流合玉潭江。《志》云:县城南江浒有玉潭,即江水所汇也。县东四十里又有黄土潭,亦名双江,或以为干江,水溢与玉潭江合流处。○洋泉,在县西三里,有三派分流,溉田三百余亩。又县南六十里有灰汤泉,分三坎:其一沸可鸡鸭,一热可濯衣,一温可濯足。又有三泉在县西三十里,上中下三派相连,亦灌田三百余亩。《志》云:县东八十里有三停泉,泉中瀑流经八十里入湘。
○唐市镇县西百二十里。元置巡司于此,今废。○天王寺,在县西南。崇祯十一年,土贼刘高峰等屯聚于此,突犯安化县,官军击破之,又破其余党于大沩山,是也。
益阳县府西北二百里。东至湘阴县百二十里,北至常德府龙阳县百里。秦县。汉属长沙国。应劭曰:县在益水之阳也。后汉属长沙郡。三国吴属衡阳郡。晋以后因之。隋属潭州。唐仍旧。宋初,属鼎州,寻还属潭州。元元贞初,升为州。明初,复为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二里。
○益阳故城刘句曰:在今县东八十里。后汉永寿三年,长沙蛮反,寇益阳。延熹三年,长沙蛮复反,屯益阳。建安二十年,孙权争荆州,遣鲁肃将兵屯益阳以拒关羽,肃因筑此城。晋、宋以后,皆治此。唐移县于今治。五代汉乾三年,马希萼诱蛮兵攻益阳,败潭州兵。周广顺元年,湖南乱,朗州帅刘言遣兵趋潭州,军于益阳之西。二年,南唐取湖南,遣将李建期屯益阳以图朗州,既而言亦遣王逵等分道趣潭州。唐武安帅边镐复遣将郭载诚屯益阳,逵等克沅江,直趋益阳,拔其城,即今县也。
○五溪山县西北五十八里。一名军山。吴潘讨五溪蛮,尝营于此。又浮丘山,在县西百里,峰峦倚伏,亚于南岳。又西百里为九冈山,九峰如简,立武潭津上。○龟台山,在县东南二里,相传鲁肃曾驻兵于此。又县治西南二里有白鹿山,下有龙湫。《志》云:县东南六十里有四方山,周围平正,水流入宁乡县界,即化龙溪也。
○资江县西南五里。自宝庆府入安化县境,又曲折五百余里,而至县南,又东历宁乡县界,至沅江,入洞庭。一名益水,县以此名。《志》云:资水经县南六十里,谓之桃花江,以夹岸多桃也。至县东二里,谓之土陵江。其在县西南五里者又有关羽濑、青泥湾,三国时羽镇荆州,吴使吕蒙取桂阳、零陵、长沙三郡,羽争之,军于此。水南又有甘宁故垒云。
乔江县东八十里。自资江分流经长沙县乔口镇,而入于湘江。
白水溪出县西北百三十里七尖山,二峰环合,一溪中出,峡口宛如匹练,下流为占溪,经县东北三十里,合于资江。五代汉乾三年,马希萼诱蛮兵攻益阳,楚王希广遣指挥使陈拒之,战于淹溪,败死,即占溪矣。又泥溪,在县南,自安化县北流入界,至溪口,亦入资江。《志》云:县西南九十里有梓梁崖,石壁如削,上有龙湫,流为桃花水,合桃花江,亦曰桃花港。又西溪,出县西南百三十里之子良岩,流合桃花水,入于资江。
凤凰湖县东五里。又县西北五里有金华湖,东南十里有大星湖。又东湖,在县东南七十里,其相接者曰大汾湖,又东南五里曰茶湖,皆资江支流及诸山溪水所汇也。○龙回滩,在县西南十五里,资江所经。又县西二里有鸡子洲,西五里有青龙洲,六里有白槎洲,县东四里又有袁家洲,东八里有杨家、孟家等洲,皆近资江滨。
○竹头市在县东南。五代汉末,楚马希萼争潭州,马希广遣将张晖屯益阳,希萼遣兵攻之,晖惧,自竹头市遁归长沙,益阳遂没于希萼。○平津亭,在县西北。五代周显德中,湖南叛将张文表自衡州取潭州,将取朗陵,军于平津,周保权将杨师破之于平津,遂执之,是也。
湘乡县府西南二百二十里。南至衡州府二百十五里,西南至宝庆府新化县二百三十里。汉湘南、连道二县地。哀帝封长沙王子昌为湘乡侯,邑于此。后汉置湘乡县,属零陵郡。三国吴改属衡阳郡。晋以后因之。隋省入衡山县。唐初,萧铣复置。武德四年,平铣,县仍属潭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州。明初,复为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七十一里。
○连道城县西百六十里。汉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或曰故城,亦谓之龙城。唐初,尝移湘乡县治龙城,即此。寻还旧治。
○韶山县南四十里。西有三峰,其山绵亘百余里。湘潭、湘乡、宁乡诸山皆其麓也。《方舆记》云:县北五十里有悬钟石,屹峙云表,与韶山相接。其北一峰曰黄竹岐,连亘数百里,下有鲤鱼峰。○龙山,在县西南百八十里,接宝庆府邵阳县界,涟水出其下。其并峙者曰珍琏山,涟水别源出于此,山接新化县界。《志》云:县南九十里有黄巢山,相传黄巢尝驻兵跃马于此。
东台山县东十里。一名凤凰山。南连华盖,下瞰涟水,上有平石若台。其相近有安抚岭,有大坪,广数里。又梅龙山,在县东百里,西南有梅布水,又与县西龙山相望,因名。有梅龙崖,水如喷雪。○望岳峰,在县东九十里,登其巅,望见南岳祝融峰。又石柱峰,在县南十里,巨石耸峙,如擎天然。其南又有白石峰。《志》云:县东南十里有金紫峰,孤峰特出,众山环翠,日出金紫烂然,与白石峰相对。又范铎峰,在县南十五里,三峰耸秀,众山环列,相传五代时,范铎隐此,因名。又四角峰,在县西百二十里,以四隅高耸而名。《志》云:县东十五里有司徒岭。
○涟水县东南四十里。水有二源,一出龙山,一出珍涟山,合流九十里,有侧水流会焉,绕县南三十里破石冈下,转至县南,汇而为潭,又东过石潭百余里,入于湘江。
湄水县西五十里。源出安化县东境龙安山,奔流数里,有石岩当路,水入岩中,伏流六七里,分为三派流出,东入涟水。又丰溪水,在县南二里,源出衡岳,流至县南二十五里之芭蕉岭,合众小溪水,西北流入涟水。又鸭桥水,在县南四十里,源出韶山,合沙头水至田,与青陂水同流入涟。《志》云:青陂水,在县东十五里,源出县东南二十里之灵羊山,合云田水南流入涟。又尧唐水,亦出韶山东麓,众小涧合而为溪,南流,复东折入涟。○侧水,在县西南七十里,出邵阳县界,流经县西定胜市入涟。
○武障市县东五十七里,有巡司戍守。○迪田镇,在县北。五代汉乾三年,楚马希萼侵潭州,遣群蛮攻迪田,破之,杀镇将张延嗣,即此。
定胜镇县西八十里。唐末,邵州将蒋勋据州拒刘建锋,起兵连飞山、梅山蛮寇湘潭,又遣兵屯定胜镇,以扼潭人。建锋使马殷击破之。飞山,见靖州。
攸县府南三百六十里。东至江西安福县三百一十里,东南至茶陵州九十里,西北至衡州府衡山县百五十里。汉县,属长沙国,以水为名。后汉属长沙郡。晋、宋因之。萧齐改属湘东郡。梁仍旧。陈改为攸水县。隋省入湘潭县。唐武德四年,复置攸县,兼置南云州。贞观元年,州废,县属衡州。五代梁时,马氏复属潭州。汉乾初,仍属衡州。宋还属潭州。元元贞初,升为州。明洪武二年,复改为县。编户四十五里。
○阴山城在县西北六十里。汉置县,属桂阳郡。三国吴时,改置于此,属湘东郡。晋宋以后因之。隋省入湘潭县。唐武德四年,复置阴山县,属南云州。贞观初,省入攸县。又安乐废县,在县南。《新唐书》:武德四年,析攸县置安乐及新兴县。贞观初,俱省入攸县。
○司空山县东四十里。南接茶陵州云阳山,连山峻拔,左右有三十六峰。旧名麒麟山,亦名温泉山。南齐司空张弃官隐此,因名。县东百二十里有鸾山,与司空山对峙。○罗浮山,县东百四十里,与凤岭连麓,下有石窦出泉。《志》曰:凤岭在县东百二十里,即鸾山矣。
大川山县北百里。山高耸。其旁川原开广,因名。又县北九十里曰明月山,峰峦特出,月出则此山先见也。又严仙山,在县北八十里,亦高耸,下有七星岩。○牛首山,在县东二里,攸水经其下。又县北二里为朝天峰,有聚仙台及泉石诸胜。《志》云:县东南五十里有鸦尖岭,接茶陵州界,亦曰丫尖峰。宋《淳志》:攸为潭之门户,南接安仁关隘如丫尖。盖谓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