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18 页/共 479 页
○沮水县西南百五十里。自郧阳府房县流入界,东南流入当阳县界,会于漳水。○漳水,在县南百三十里,源出荆山,绕流至鸡头山下,又东南流入当阳县界,会于沮水。详见大川沮水。
蛮水县西南一里。自房县境流入,东径宜城县界。又清凉河,在县东十二里,源出县南百四十里之西溪洞,北流合于蛮河。又潮水,在县西百里,自保康县西南流入界,经县南,亦会于蛮河。
猫儿关县西四十里。又鸡头关,在县西鸡头山下。又玛瑙关,在县西三十里。又西五十里为隘门关,皆山溪险僻处也。《志》云:县北四十里有百门堡。○七里滩镇,在县西七里,旧为盗贼出没之所,向有巡司。嘉靖中,移置于保康县之常平堡。又县西南百五十里有金厢坪巡司,县东五十里又有方家堰巡司。
枣阳县府东北百三十五里。东南至德安府随州百六十里。汉南阳郡蔡阳县地。后汉析置襄乡县,后废。晋亦为蔡阳县地。西魏置广昌县及广昌郡,并徙昌州治焉。隋初,废郡,而州如故。仁寿初,改县曰枣阳,以枣阳村为名。大业初,改州为舂陵郡。唐武德三年,复置昌州。五年,州废,以县属显州。贞观九年,显州废,改属唐州。明年,改属随州。宋仍为枣阳县。绍兴中,升为枣阳军。元复为枣阳县,属南阳府。至元十九年,改属襄阳路。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十五里。
○舂陵城在县南三十里。汉县,属南阳郡。《汉记》:元朔五年,以零陵泠道舂陵乡封长沙王子买为舂陵侯。至戴侯仁请内徙。初元四年,徙蔡阳县之白水乡,仍以舂陵为国名。望气者苏伯阿见舂陵城,叹曰:气佳哉!郁郁葱葱。及光武即位,建武六年,改曰章陵。《古今注》:建武十八年,使中郎将耿遵筑章陵城,后尝为章陵郡。章帝元和初,幸章陵。和帝永和十五年,亦幸焉。桓帝延熹七年,南巡亦幸章陵。魏黄初二年,更章陵为安昌县。晋仍曰安昌县,属义阳郡。宋、齐因之。北魏延昌初,以蛮户桓叔兴为南荆州刺史,治安昌城。梁普通三年,叔兴以州来降,寻复入魏。大通二年,南荆州刺史李志举州来降,即此。魏尝置丰良县。西魏改置昌州,以安昌置安昌郡,并置舂陵县,为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昌州。大业初,以丰良县并入。唐初仍曰舂陵县,亦属昌州。贞观初,省入枣阳县。
蔡阳城县西六十里。汉县,属南阳郡。王莽母功显君食邑于此。后汉仍曰蔡阳县。光武封刘本为侯邑。晋属义阳郡。宋初属新野郡。大明元年省。齐复置蔡阳郡,属宁蛮府。梁因之。后魏并置南雍州治焉。西魏改曰蔡州。隋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属舂陵郡。唐初省。今有蔡阳店。○南阳城,在县东南三十二里。《隋志》:西魏析蔡阳置南阳县,后改曰双泉;又置千金郡,治黬源县。隋初郡废,与南阳县俱属蔡州。大业初,皆并入蔡阳县。
清潭城县南六十里。西魏置。隋因之,属昌州。唐初,亦为清潭县。武德五年,废入枣阳县。《隋志》云:县有大洪山,盖与随州接界。○岑彭城,在县北三十里。相传彭征秦丰时筑城牧马于此。
○资山县东南六十里。其上深邃阔远,可以耕种,修篁大木,环山之民皆资焉。今为市集。又氵婴源山,在县南七十里,氵婴水出焉,西流入汉江。西魏置黬源县,盖以此山名。○甘泉山,在县东北四十里。地肥而水甘,故名。杜佑曰:县东北界有黄山,氵差水所出也。
武王山在县东五十里。世传楚武王尝猎此,一名霸山。又赤眉山,在县东北八十里,相传赤眉尝军此山下,地名北寨。《志》云:县西南六十里有青山,有矿产银。其相近者为平顶山、黄土堰,亦产银。○九十九冈,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路出随州。宋邢居实诗:岐路剧羊肠,重冈九十九。是也。又十五里冈,在县西北,金人围枣阳,孟宗政等败之,追至十五里冈。
○白水县东南二里。源出县东北五十里之大阜山,西南流,经县南四十里,与滚河合流,西注汉江。旧《志》:县有光武旧宅,宅枕白水,张衡所谓龙飞白水也。宋嘉定十一年,孟宗政守枣阳,金完颜赛不等攻围之,许国自随州赴援,至白水,鼓声相闻,宗政帅兵出战,金人奔溃。《水经注》亦谓之洞水。大阜山,亦曰大父山。○莏水,在县南三十里。《襄沔记》:源出随州之莏山。《水经注》:出县东北之阳中山,西南流,合于白水。
滚河县西南四十里。合白河入汉江。宋嘉定十二年,金人围孟宗政于枣阳,扈再兴自唐邓还兵驰救,败金人于滚河,又败之于城南。宗政亦自城中出击,金人大败。又县西南一里有沙河,又有中河源,出县南三十里之无量山,皆流入滚河。○华阳河,在县南四十里,源出武王山,西流入白河。又镇北河,在县北十八里,西流入襄阳县之唐河。
平堰在县西。宋绍定五年,孟宗政守枣阳,创平堰,自城至军西十八里,由八叠河经渐水侧,水跨九阜,建通天槽八十有三丈,溉田万顷。立十庄三辖,使军民分屯,边储丰刃。
○马磴寨在县西北百余里。宋嘉定十二年,孟宗政败金人于枣阳,追至马磴寨,焚其城,入邓州而还。《志》云:县有鹿头店巡司,隆庆四年设。
城县府西百八十里。西北至均州二百五十里,北至光化县三十里。春秋时国地。汉为筑阳县地,属南阳郡。晋属顺阳郡。宁康中,置义成县,并置义成郡。齐、梁因之。后周废郡。隋开皇十八年,改县曰城,属襄州。唐武德四年,属州。明年,州废,仍属襄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十八里。
○筑阳城县东四里。汉县治此。萧何少子延封筑阳侯。后汉初,世祖封吴财为侯邑。晋属顺阳郡。刘宋大明中,改属扶风侨郡。齐因之。梁仍曰筑阳县。隋开皇初,废入城县。《通典》:筑阳距城三十余里。其东有万年城,东晋侨立万年县于此,属义成郡。太元六年,桓冲伐秦,攻襄阳,别将拔万岁、筑阳。万岁,即万年之讹也。齐、梁仍属义成郡,后周废。○扶风城,在县东北二十里,其地本名筑口。汉昭列尝屯兵于此。沈约《志》:扶风郡,晋太元中侨治襄阳,后治筑口,领筑阳、、阳三县是也。齐因之。西魏废。又涉都城,在县东北。《后汉志》筑阳有涉乡。汉武帝平南越,封南海守之子喜为侯邑。《水经注》均水自此入沔,谓之均口云。
城县西北七里,即古国。晋置义成县于此。《晋书》:咸和中,陶侃使桓宣镇襄阳,以宣淮南部曲置义成郡,又侨置淮南之平阿、下蔡县属焉。是时皆寄治襄阳城内。沈约《志》:义成初治襄阳,后治均口。是也。宋省平阿、下蔡二县入义成县。梁时亦谓义成曰城。中大通五年,魏荆州刺史贺拔胜寇雍州,分军拔冯翊、安定、沔阳、城诸城,雍州刺史庐陵王续遣柳仲礼屯城,拒却之,即此。又洛阳城,《志》云:在县东十二里,盖南北朝时所侨置。《水经注》:洛阳城北抗洛溪,溪水东南注沔水,谓之洛溪口也。○延岑城,在县西北八里。东汉初,南阳人延岑起兵武当,筑城于此。又有张飞城,在县西南五里,有故城址,相传飞所筑。
○山县西北十里,上有古城。《志》以为即春秋时伯绥国都也。又有城山,在县西十里,上有石城。《水经注》云:古国城在城山上。又开林山,在县西北四里,《水经注》谓之阙林山。《志》云:汉萧何子延国于其下。○赤山,在县东南八十里,丹崖峭壁,临汉江上。又五垛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天顺初,改名永安山。
界山县西北百二十里。或以为即分碛山也。齐东昏侯初,陈显达北伐,魏拔马圈城,魏人断均口,邀其归路,显达战败,间道自分碛山出均口南还,即此。又倒驴山,在县西八十里,以高峻难登而名。
○汉江县东北二十五里。自光化县流入界,又东南入襄阳县界。《水经注》:沔水经涉都城东北,均水入焉。是也。唐宝应初,襄邓防御使裴茂屯城,袭山南东道节度来,沿汉趣襄阳,陈于水北,为所败。或曰:汉水在县境内,亦曰水。○筑水,在县南百步,源出郧阳府竹山县,历房县南,而东入县境,又东汇于沔水,谓之筑口,即今古洋河也。《志》云:河在县西南一里,县西又有粉水流合焉。水亦出房县境,东流入县界,俗亦谓之粉渍水,盖水流常浊矣。至两河口,与古洋河合,下流入汉。
均水在县东北。自河南淅川县流入府境,经均州界,东南流,历光化县界,至故涉都城东北而注于沔水,谓之均口,亦曰均口。晋永和十年,桓温代秦,水军自襄阳入均口。齐东昏侯初,陈显达攻魏,军入均口。冯道根曰:均水迅急,易进难退,魏若守隘,则首尾俱急,不如悉弃船舰于城,陆道并进,列营相次,鼓行而前,破之必矣。显达不从,进围马圈,魏人果断均口,邀齐兵归路,败还。事闻,诏以道根为均口戍副,即此处也。马圈,见河南邓州。
乾汊河县西南三里。或以为即水也。《水经注》:水历新城上庸,又东径阳故城南,晋分筑阳所置县也。其水又东流注沔水。今故流渐堙,汉江水涨则乾汊河与古洋河相通,水落则干,因名。又黑水河在县东南六十里,白石河在县西南三十里,又西南五里曰黄土河俱注于汉江。○袁曹洲,在县东五里。相传曹操、袁术尝争渡于此,故名。今亦谓之袁曹渡。
○格垒县南十二里冈上。旧《志》:冈东临汉水。汉末,刘表将李氏甚富有,奴仆数百,立垒保此。○石花街镇,在县西五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县东南三十里有柴店镇,下有柴店渡,临汉江。又县东南七十里有砖桥镇。又高山堡,在县南六十五里,接南漳县界,与石花街皆为盗贼出没处。
光化县府西北百八十里。西至均州百八十里,东北至河南邓州百六十里。春秋国地。秦汉为阴、二县。西魏置阴城县,并置城郡。后周郡废。隋属襄州。唐武德四年,置州。五年,州废,县仍属襄州。贞观八年,省入城县,为阴城镇。宋乾德二年,置乾德县,又置光化军治焉。熙宁五年,军废,改县为光化县。元初,复故。元废军,复改县曰光化,初属南阳府。至元十九年,改属襄阳路。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三十七里。
○阴城在县西。今汉水北岸,古县城是也。春秋时曰下阴。《左传》昭十九年,楚令尹赤迁阴于下阴,盖迁阴地之戎于此。汉置阴县,属南阳郡。后汉因之。建武三年,延岑将邓仲况拥兵据阴县,降于汉。晋属顺阳郡。刘宋属广平郡。齐、梁因之。西魏改曰阴城县,后又迁县于今治。阴地之戎,即所谓陆浑之戎也。见河南嵩县。
城县东北四十里。秦置县。汉因之,属南阳郡。高祖封萧何于此。后汉亦曰县。光武初,尝封邓禹为侯,盖以比于萧何也。晋武帝改南乡为顺阳郡,治。《水经注》:城南临沔水,谓之头。晋元帝初,雍州刺史尝寄治城,寻罢。隆安三年,桓玄袭殷仲堪于江陵,仲堪出奔城。宋亦曰县,属广平郡。齐因之。梁置城郡治焉。中大通五年,魏荆州刺史贺拔胜寇雍州,分军攻拔城,即此。后周废郡,并废县入阴城。广平,见河南新野县。《志》云:县北十二里有空城,亦南北朝时戍守处。
○马窟山县东五里。中有石室。相传汉时有马数百匹从窟中出,形小如巴滇马。吴陆逊攻襄阳,亦于此获马数十匹云。又固封山,在县西北十里,山之东旧有晋顺阳城,俗讹为顺阳王城。山本名崇山,唐改今名。又三尖山,在县西北六十里,盘折幽邃,接河南淅川县界。县北七十里又有杏儿山,接河南邓州界。
○汉江在县城西北。自均州流入界,东南流入城县界。《志》云:县滨汉为城。正德中,修石堤以障水,城不浸者四十年。嘉靖三十年,汉水泛溢,城坏,修完未几,四十四年复圮。万历初,于旧治东改营新城,去汉江里许。近《志》云:隆庆初,移县治阴城镇,在汉水北。○白河,在县东北七十里,自河南新野县流入,又东南入襄阳县界。《志》云:县东南有泌水,亦自南阳府境流入,下流注于白河,入汉江。又均水,在县东,自均州流入界。《志》云:今县南有上涓口,县东南十二里有下涓口,盖即均水之故道也。
陡沟河县南三十里,流入汉水。《志》云:县东南三十里有百顷河,东南三十五里有蒿堰河,四十里有黑水河。又县东五十五里有大梁河,六十里有非子河。又县南二十五里有杨林汊。其下流皆入汉水。○温水河,在县南五里。《志》云:县西南诸水皆会于温水河,流入汉。又有泥河,在县北三里,以多泥泞而名。西北诸水皆汇泥河,入于汉江。
茨湖在县东南。宋绍兴三十一年,逆亮入寇,别将刘萼引兵入光化,荆南都统李道拒之于茨湖,萼毁光化屋,作船筏以渡江,道激厉将士鏖击,尽夺船筏,寇遁,遂复光化,是也。今湮废。
○左旗营堡县西北二十五里。有巡司。万历中,迁入县内。《志》云:县有阳驿。今革。又县城西北有临江渡,北出商、邓,南达均、房,此为津要。又西北二十里曰杜家河渡。○党子口,在县西北八十里。《舆程记》:由县西北水行五十里,至均州小江口易小舟,又三十里至党子口,又三十里至陈中见埠口,又八十里至河南淅川县。旧《志》:自县陆行至淅川百二十里,盖水路迂回也。
附见:
襄阳卫在府治西南。正统初建。又襄阳护卫,在府城内。天顺初,为襄府置。今亦设置襄阳卫。
均州府西北三百九十里。东北至河南南阳府三百六十里,西北至郧阳府一百二十里,西至陕西兴安州七百里,北至河南淅川县百六十里。
《禹贡》荆、豫州境。春秋时麋国地。战国属楚。秦、汉皆属南阳郡。三国魏属南乡郡。晋属顺阳郡,渡江后侨置始平郡《隋志》:初置武当郡,寻改始平郡,治武当县。宋为始平郡治。齐、梁因之。后周改置丰州。《隋志》:武当县尝改置齐兴郡,梁置兴州,周改丰州。按萧《齐志》:齐兴郡本治郧乡。宋白曰:周武成元年,始自郧乡移州治延岑城,即今治也。隋初,二郡俱废,改州为均州。大业初,州废,改属淅阳郡治南乡县,今见河南南阳县。义宁二年,置武当郡。唐武德初,复为均州。贞观初,州废,属淅州。八年,复置均州。天宝初,亦曰武当郡。乾元初,复故天二年,置戎昭军于此。三年废。五代因之。宋仍为均州亦曰武当郡。宣和初,赐军额曰武当军节度。元属襄阳路。明初,仍曰均州,以州治武当县省入编户二十九里,属襄阳府。今因之。
州东连汉、沔,西彻梁、洋,肘腋宛、穰,顾盼荆楚。苏代曰:残均陵,塞黾隘《通释》:均陵,均州也。盖道出襄、随,则塞黾隘之险;北首宛、洛,则入方城之郊。南北多事时,州实为毂绾之地,未可忽矣。
○武当城今州治。汉县,属南阳郡。后汉建武初,封邓晨子堂为侯邑。晋仍为武当县,属顺阳郡。建兴末,荆州贼杜曾为周访所败,走保武当,访击斩之。太元四年,苻坚寇襄阳,遣将苟池等分道出武当。七年,桓冲攻襄阳,遣将郭铨等败秦将张崇于武当。宋齐为始平郡治。齐永元二年,萧衍起兵发襄阳,留其弟伟等居守。时魏兴太守裴师仁、齐兴太守颜僧都,并不受衍命,乘虚来袭,伟等遣兵邀击之于始平,大破之,雍州乃安。梁为兴州治。后周为丰州治。自隋以后皆为均州治。明初省。杜佑曰:武当郡城,东汉初延岑所筑,世亦谓之延岑城。刘句曰:旧治延岑城,显庆四年,移今治,北去旧城三里。明初因旧城修筑。永乐中,以砖石。今城周六里有奇。
安福城州西七十里。梁析武当置广福县,又置广福郡。西魏因之。隋初,郡废,县属均州。仁寿初,改为安福县。大业初,改属析阳郡。唐武德初,县属南丰州。八年,改属均州。贞观初,废入武当县。又均阳城,在州西北,梁置均阳县,属始平郡。隋属均州。唐初,属析州。武德八年,省入武当县。又平陵废县,在州东北。隋义宁二年,析武当县置,属武当郡。唐武德初,属均州。七年,废。
○武当山州南一百二十里。山周八百余里,有天柱等峰七十二,玉虚等岩三十六,又有涧二十四,台五,井五,泉三,潭三,奇胜叠出,不可胜纪。本名仙室山,一名太岳山,一名太和山,又名譧上山,亦名谢罗山。《水经注》: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遁是山,因名。群峰最高者,天柱为之冠;岩最大者,紫霄为首。永乐中,赐名太岳太和山。建太和南岩、紫霄、五龙、玉虚等宫观。又于天柱峰顶建真武神殿,备极弘丽。嘉靖中,又赐名玄岳。山之旁有小山,环列数十,其得名者,为石阶、女思等山。又有鹤鸣山,在山之西。外朝山,在山后,以峰峦外向也。
牛头山州北六十里。山势高险,昔人置关于上。旁有大石,形如瓶,俗名油瓶关。又方山,在州北十五里,形势方正,因名。○长山,在州西南。《唐书》:中和四年,均州西有长山,为襄邓入蜀之道,群盗据之,抄掠贡赋。刺史冯行袭讨平之,蜀道以通。或曰:长山,即武当山矣。又州西南百里有白浪山,亦高大。
○汉江州北四十里,自郧阳府流入,又东南入光化县界。《志》云:汉水在州境亦名沧浪水。《禹贡》:又东为沧浪之水。正谓此矣。水中有沧浪洲,或讹为千龄洲。州东十五里有渔梁滩,东南十五里有乱石滩,又东南五里为石门滩,又东南十五里为大浪滩,又州境有门河口等滩,盖皆汉水所经矣。
均水在州东。自河南析川县流入境,至城县入于汉江。今故道已湮。○曾河,在州南六里,源出太和山,东北流经城南,下流入汉,谓之曾口。又有浪河,在州东南七十里,亦出太和山,东流入汉江。《志》云:州北十里又有响河,源出方山,亦流合于汉。
白龙潭在太和山北。五龙峰之顶,有水曰灵池,流为黑虎涧,汇为白龙潭,注于磨针涧。明末郧阳贼据险处也。又州西南百里有盐池,以水气袭草如盐也。嘉靖二年,乱贼徐学保聚于此,官军讨平之。
○小江口关州东南八十里,接光化县界,路出河南。又州北五里有槐树渡关,州东五十里有石鼓关。其在州西八十里者,曰黑虎庙,险僻多盗,有巡司戍守。○均阳水驿,在州城南。又有界山驿,在州南百二十里,路出郧阳。
附见:
均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东南。洪武初置,原隶襄阳卫。弘治十四年,始改隶郧阳行都司。
◇郧阳府东至襄阳府四百十里,南至荆州府归州五百里,西南至四川夔州府六百里,西至陕西兴安州五百二十里,东北至河南邓州三百里。自府治至市政司一千二百里,至江南江宁府四千一百九十里,至京师七千二百五十里。
《禹贡》梁、荆二州之界。春秋时,为麋、庸二国地,后属于楚。战国时,为秦、楚二国之境。秦为汉中郡地。汉因之。后汉仍属汉中郡。建安末,置房陵郡。三国魏改置新城郡建安二十四年,先主析汉中郡置房陵、上庸、西城三郡。《魏氏春秋》:建安二十五年,合房陵、上庸、西城三郡置新城郡。房陵,即今房县。晋为魏兴、上庸、新城三郡地今郡治即古锡县,晋属魏兴。宋因之。齐置齐兴郡治郧乡,即今郡治。梁置兴州。西魏改丰州。周废州。隋废郡,属均州。唐武德初,置南丰州。七年省,改属均州。贞观初,属淅州治今河南之内乡县。八年,还属均州。宋、元因之。明初,仍属均州。成化十二年,置郧阳府,领县七。今因之。
府西达梁、洋,东走襄、邓,北连宛、邓之郊,南有巴、峡之蔽。春秋时,楚人灭庸。识者谓楚灭庸而秦从师,自楚庄时始。异时秦拔武关,取上庸,即今日之故道也。顷襄王十九年,割上庸、汉北地与秦。割上庸之明年,秦拔西陵。又十一年,灭郢矣《楚世家》:怀王二十五年,与秦盟黄棘,秦复与楚上庸。《括地志》:上庸,即今房州、金州地。黄棘,见河南新野县棘阳城。又秦并六国,灭赵,徙赵王迁于房陵,以其地四塞险固,飞越为难也。曹魏置新城郡于房陵。孟达据郡归蜀,诸葛武侯方发兵应援,而司马懿亟攻之,新城复入魏。夫得新城则可以震动宛、洛,通达汉、沔,故汉、魏以为必争之地。而上津者,密迩武关,蔽翼汉中,亦东西之喉嗌也。唐天宝之乱,江淮贡献,悉取上津,以达扶风扶风,今陕西凤翔府。德宗时,李希烈叛,遣将据邓州,南路贡献遂绝,诏陕虢观察使姚明治上津山路,置馆驿以通南方贡献《唐史》:建中四年,李希烈将封有麟据邓州,南路绝贡献,商旅不通,于是诏治上津山路,置邮驿。盖南北多故,从江汉而达梁、洋,必取道上津也。明初,废房州入襄阳,既而以封疆旷邈,山川阻深,流逋四集,每恃为渊薮。且密迩荆、梁,上通雍、豫,一旦窃发,则祸流远近,因增置府县,设重臣以镇抚之,惕前车杜后患也成化初,刘千斤倡乱,荆襄将王信以房陵险要,先据之,贼不能下。既而大军分道进讨,一从南漳,一从远安,一从房县,一从城。又断其入川入陕之路,乃克之。《郡志》:元末,均、房间流逋发难,杀襄州总管,时不能禁。洪武初,邓愈统兵扫其穴而空之,禁流民不得复入,既而啸聚如故。成化初,刘千斤作乱,命大臣白圭等讨平之。未几,李胡子等作乱,项忠讨平之。不数年,流民复煽结,都御史原杰请增设府、县、司、卫以便控驭,从之。寻复命大臣督兵抚治,兼督荆、襄、汝、邓、商、洛、汉中诸境,防维渐密。弘治十三年,竹山贼野王纲复倡乱;十三年,群盗何淮等作乱;正德八年,廖时贵等复寇叛,皆遣兵剿灭。嘉靖二年,徐学等啸聚于均州境内,既而赵政等相继寇叛。八年,杨时政等复作乱,寇掠上津、商南、南郑诸境。十八年,平、利、竹、房群盗复起,虽以次扑平,而蠢动之势至今未已。乃制防日坏,守卫空施。迩者贼入郧阳,恃为巢穴,且由郧阳分道俱出,一自均州窥南阳,一自淅川扰邓州,一趋商洛犯卢氏,而燎原之势,且岌岌矣。
郧县附郭。古郧子国。汉为郧关,属汉中郡长利县地。建安末,蜀先主封申耽为郧乡侯,即此。晋太康五年,立郧乡县,属魏兴郡。宋因之。齐为齐兴郡治。梁兴州、西魏丰州皆治此。隋属均州。大业初,属淅阳郡。唐武德初,为南丰州治,寻废州改属均州。贞观初,又改属析州,寻还属均州。宋因之。景定以后,县侨徙不一。元至元十四年,复置郧县。明初,亦属均州。成化中,始为府治。编户四十一里。
○郧城在府西南。宋末,尝迁治于此。元徙今治。《城邑考》:郡旧无城,天顺八年盗起,县令戴琰始筑土城。成化十二年,抚臣原杰又改筑今城,周六里有奇,门四:东宣和、南迎薰,旧名谷惠、西平理、北拱辰,旧名水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