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19 页/共 479 页

长利城在府西北二百里。汉县,属汉中郡。后汉省。晋太康四年,复置。五年,省入郧乡。唐初,复置,属上州。贞观初,省入上津。今府本长利县地。沈约、刘句皆以郧乡为故锡,误。○堵阳城,在府西四十里。唐初,置堵阳县,属南丰州。武德八年,改属均州。贞观初,省入郧乡。《水经注》:汉水自锡县,又东径长利,各南入谷,有长利故县城。又东堵阳县,又东经郧乡城南,即长利之郧乡。是也。   锡城在府西界。古麋国地。春秋时曰锡穴。文十一年,楚潘崇伐麋至于锡穴,是也。汉为锡县,属汉中郡。后汉因之。三国魏初,属新城郡。太和二年,分置锡郡。景初元年,省锡郡,以县属魏兴郡。晋、宋因之。齐属齐兴郡。西魏时废入上津。《水经注》:汉水自旬阳,又东经锡县北,县有锡义山,又东经长利县。是也。   齐兴城在府东。萧齐分魏兴郡东界地置齐兴郡,兼置齐兴县。宋白曰:齐永平七年,置郡治郧乡,齐兴县属焉。是也。隋并入武当县。《志》云:县东北百二十里有汉王城,相传光武尝屯于此。   ○龙门山府南七十里。有二崖对峙如门,水从中出,名龙门河,东北注于汉江。○天马山,在府南二里隔江,一名天马崖。又宝盖山,在城西南三里,一名西山。《志》云:汉水径宝盖山下,西崖扼束,为控守要津。又有红岩,在城东南四里龙滚滩侧,势高峻,色纯赤,一名赤壁。又鸦鹘山,在府西北二里,高峻多鸦鹘巢,因名。   古塞山府东南八十里。《通典》曰:均州北有古塞城,战国时楚筑以备秦,据山为城,高峻险峭,即此山也。俗讹为古寒山,一名大塞山。成化初,官军败贼于雁坪,追击之于大塞山,贼退保裕兜,凭险旅拒,督臣白圭帅诸将四面合击,遂平之。○雷峰山,在府东北六十里,以险峻而名。其相接者曰风火山。又黎子山,在府北百七十里,昔人尝置关山上,曰黎子关,今废。   锡义山府西北百八十里。一名天心山。方圆百里,形如城,四面有门,山高峪深,至为险僻。又三台山,在府西北八十里,山势三叠。《志》云:县西南百八十里有狼子山,下临汉水。○尖岩,在府南百四十里,悬崖峭削,屹立千尺。又摘星坡,在府东十五里,亦以高耸而名。   ○汉江在城南。自陕西白河县流入境,至府城西,绕城南宝盖、天马诸山,皆错列汉滨。《水经注》:汉水经郧乡县南,谓之郧乡滩,又东径琵琶谷口,梁、益二州分界于此,世谓之琵琶界。《水利考》:郡境多层山叠岭,惟郡治孤立川原之间,正当水冲,汉江之患,独在郡治。旧皆以城为堤,无大溃决。嘉靖四十五年,尝决东南门外城堤崩塌,民多漂没,寻复筑塞。今城东有堤,长三百余丈,本名捍江堤。成化十四年,御史吴道宏增筑,亦名吴公堤。   赵河府北七十里。源出府东北百四十里之马喊泉。相传光武屯兵于此,马喊而地忽传声,掘之得泉也,引流为河,至府城东为盛水堰,溉田百亩。又将军河,在府南百五十里,北流与红石河合。又有神定河,在府东南二十里,自竹山县流入界。府东五十里又有远河,皆流入汉江。○堵水,在府西三十里。《水经注》:水出建平界,径上庸而东,又东北径堵阳县,南北流注汉,谓之堵口。今水道多堙,此其余流也。   武阳堰府西五十五里。有武阳洞,悬崖深邃,水出其中,堰以溉田,为利甚博。   ○郧关在府西。《史记》所云南阳西通郧关者也。《汉志》长利有郧关。又梅子关,在府东北七十里。又府东北百二十里有峪关,府西北七十里有青桐关。又有小关,在府西北百三十里。府西南又有石门关,又西南为九室关,府西南百八十里又有月竹关。皆险阻处也。○雷峰垭关,在府东北六十里,有巡司戍守。又硖石坪,在府境,明末官军败贼处。   马山口堡府西五十里。其相近者曰安阳口店。又府西四十里有小岭镇,府西北三十里有马昌关镇,府南七十里有白桑关镇,皆戍守处也。又有白家营,在府东九十里。《志》云:县东四十里又有云洲渡,路出均、襄。又有时家湾渡,在府东北百二十里,为陆走唐、邓之道。又郧阳水驿,在府东一里。   房县府西南二百十里。东南至荆州府夷陵州三百七十里,东北至襄阳府均州二百二十里,东至城县二百七十里。秦为房陵县。汉因之,属汉中郡。后汉亦为房陵县。先主置房陵郡于此。曹丕改置新城郡。晋、宋因之。齐为南新城郡治。梁仍曰新城郡,兼置岐州。西魏改郡为光迁国,县亦曰光迁县。后周国废,改州曰迁州。隋因之。大业初,改州曰房州,寻曰房陵郡,而光迁县不改。唐武德初,仍曰迁州。贞观十年改置房州,又改县为房陵县。天宝初,亦曰房陵郡。乾元初,复曰房州。五代因之。宋仍为房州,亦曰房陵郡。雍熙三年,升为保康军。元军废,仍曰房州,属襄阳路。至正二年,省房陵县入州。明洪武八年,改州为县,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改今属。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五里。   ○房陵城今县治。春秋时属麋国地也。或以为即房子国。误。《左传》文十一年,楚子代麋,成大心败麋师于防渚。阚曰:防,即房陵也。《秦纪》:始皇使王翦灭赵,徙赵王迁于房陵,后吕不韦之家亦徙焉,盖秦名房陵也。汉时,宗室大臣有罪者,多徙房陵。建安二十四年,先主遣宜都太守孟达从秭归北攻房陵,杀房陵太守蒯祺。郡盖刘表所置也。明年,孟达降魏,魏改曰新城郡,以达为新城太守。蜀汉建兴五年,孟达复来降,遗诸葛武侯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我千二百里,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来,吾无患矣。司马懿急攻下之。唐武后迁中宗于此。今城仅周四里,而濠堑严固,如边方然。盖自古为儆备之地也。   永清城在县东一百十里。后魏分房陵置大洪县。后周改曰永清。隋属迁州。大业中,属房陵郡。唐初亦属迁州,寻属房州。宋开宝中废。又氵示乡城,在县南。晋太康中,分房陵立氵示乡县,属新城郡。氵示,音祁。宋亦曰祁乡县。齐、梁因之。后周废。○绥阳城,在县西南百七十里。沈约曰:魏置绥阳县,寻改曰秭归。晋太康二年,复故,属新城郡。宋、齐因之。梁置绥州。隋初,与县俱废。又昌魏城,在县西南,三国魏置,属新城郡。晋因之。宋、齐仍属新城郡,后周废。《志》云:且南城外有庐陵王城,唐中宗废,为庐陵王迁房州时居此,因名。   ○房山县西南三十里。四面有石室如房,县以此名。又南山,在县南三里,山高秀。又南四里为石门山,其相接者曰定山。○阜山,在县南百五十里。《左传》文十六年,楚大饥,戎伐其西南,至于阜山。《志》以为即此山也。   景山在县西南二百里。郦道元以为即《禹贡》荆山之首。一名雁山,又名雁塞山。《山海经》:荆山之首曰景山。《寰宇记》:房陵有三十五溪,三十四山,景山其发源处也。又建鼓山,在县东南二百里。袁山松《记》:登勾将山,见马鬣建鼓,嶷然天半。《元和志》:建鼓与马げ山相接,冬夏积雪不消。   白山在县西北。宋建炎中,王彦败贼桑仲于白山,即此。《志》云:县北百二十里有马嘶山,最高险,马陟其巅则悲嘶。又有杨子山,在县北百里,亦峻险。其相接者曰黄竹山,山多竹,色皆黄。○石盘山,在县东百四十五里,以山径盘绕而名。又有倒驴山,在县东二百九十里,山高险难陟,故名。   ○沮水县南五里。源出景山,东流入襄阳府南漳县界。详大川沮水。○粉水,在县东北五十里,源出房山,东流入城县境。又北河,在县北一里,流合粉水。   筑水县西一里。一名南枧河。源出竹山,流入界,经废昌魏县北,又东流过县北,又东入城县境。亦谓之彭水。《左传》桓十二年,楚屈瑕伐绞,楚师分涉于彭。杜预以为昌魏县之彭水也。又有马栏河在县东五十里,县东二百里又有八渡河,皆附筑水以达于汉江。   ○汤池关县东十里。相近有大小汤池,故名。又有马栏关,在县东三十五里。县东二百里又有牛心关,以在牛心山下也。又东五十里曰瑶峰关,其地有瑶峰岭。○房山关,在县西三十五里房山下。又有高枧关,在县北十五里。又县南六十里有云峰关。《志》云:县西境有平安关,宋咸平五年置。   马口良堡县东南二百里。成化中建。又东南百里有望夫山堡,以山为名。又树团坪,在县北百里。又县西北百八十里有窑坪市。又有寿阳坪,在县西南百八十里。○板桥山镇,在县西北百五十里,有巡司戍守。又县北有洞庭庙,成化初,官军讨房山贼,自城进兵洞庭庙。又县境有大石厂、海溪寺诸处,皆刘千斤等贼倡乱处也。   竹山县府西南三百八十里,东北至房县百七十里。本周之庸国。秦为上庸县地。汉因之,属汉中郡。后汉亦为上庸县。建安末,置上庸郡。魏、晋因之。宋、齐亦曰上庸郡,皆治上庸县。梁析置安城县。西魏改曰竹山,又置罗州于此。隋开皇十八年,改曰房州。大业初,州废,县属房陵郡。唐武德初,复置房州治此。贞观十年,州移治房陵,以竹山县属焉。宋、元因之。明洪武初省。十三年,复置竹山县,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改,今属,城周五里,编户四十九里。   ○上庸城县东四十里,本庸国。《书》所称庸、蜀、羌、{髟矛},是也。《左传》文十六年,庸率群蛮叛楚,楚灭之。秦置上庸县,楚靳尚谓秦将以上庸六县易张仪。《史记》:秦昭襄王二年,与楚上庸。又三十四年,秦与韩魏上庸地,即此。秦及两汉皆为上庸县。建安中,曹操以申耽领上庸都尉。二十四年,先主遣孟达攻下房陵,又遣刘封自汉中乘沔水与达会攻上庸。上庸太守申耽降。盖是时已分汉水置上庸郡也。魏晋以后,皆为上庸郡治。梁改县曰新丰。西魏仍曰上庸,属罗州。后周改县曰孔阳。隋开皇十八年,复曰上庸县,属房州。唐因之。宋开宝中,废入竹山县。   武陵城县西五十里。汉县,属汉中郡。后汉废。三国魏时复置武陵县,属上庸郡。晋、宋、齐、梁因之。后周废。唐初复置,属房州。贞观十年,废入竹山县。又微阳城,在县西北七十里。三国魏置建始县,属上庸郡。晋武帝改曰微阳。义熙六年,微阳令王天恩与桓石绥作乱,自称梁州刺史,袭据西城郡。宋仍曰微阳县,亦属上庸郡。齐、梁因之。后周废。唐初改置受阳县,属迁州。武德七年,废入光迁县。《续通考》:宋复置受阳县。建炎初,以胡骑蹂躏,移治竹山。绍兴中,又移治房陵之张罗平,后又移治竹山南境。元废入竹山县。今正史不载。《纪胜》:竹山南有受阳水,以受阳县名。明成化中,官军讨郧阳贼,迫房县西山,贼惧,欲走受阳出,陕西督臣白圭檄别将往受阳截其奔轶,即故受阳城矣。○秦城,《志》云在县南三十里,昔人筑塘掘地得石云。秦白起伐楚屯于此,或谓之秦王城。   ○庸城山县西五里。庸人昔居此,于山上置鼓,又名悬鼓山。其相连者曰横鞍山。又竹山,亦在县西五里,筑水所出,县因以名。○龙祗山,在县南二里。又南里许曰鸡公山,前仰后俯,形如鸡公。又县东三里曰霍山,有莲花池在山上。   方城山县东四十五里。上平坦,四面险固。山南有城,周十余里。春秋庸地,有四方城,此其一也。文十六年:楚使庐戢梨侵庸,及庸方城,即此。○白马山,在县西南三十里,旧传即新城山。《荆州记》:孟达为新城守,登白马山,叹曰:刘封、申耽,据金城千里而不能守,岂丈夫哉?今其山重岩叠嶂,称为胜观,亦名白马塞。《志》云:山在县西百里。又县西五里有马鞍山,亦甚高峻。   黄茅关山县西十五里。山险峻。昔置关于此,并置巡司,今皆废。又县西二十五里有十转山,以山径盘曲也。又西五里曰观山,崔巍广远,泉出不穷。《志》云:县西三十里有燕子山,两山相连,势若双燕。又县西九十里有女娲山。○上庸山,在县西南四十里,上庸水出于此。又县西北百五十里有中山,山有三峰,中峰最高,一名七宝山。又仓乐山,在县东北百五十里,昔邑人徐元周积粟于此,救饥贫者,乡人德之,故名。《元和志》:县北四十里有长萝山,以山势延蔓,如垂萝然也。其在县北十里者曰矾石山,旧产矾,色白如雪。县北七里又有九里冈,蜿蜒起伏,南拱县治。   ○上庸水县西四十里。源出上庸山,东南流入孔阳水,一名上元水。《志》云:孔阳水,在县西九十里,源出西南百里之檀溪岭,东北流合上庸水,又东北达于汉江。《志》云:县北三里有北星河,出陕西白河县,合水坪、蚃峪、观音沟诸水,南流合庸水,东注于汉。又有武陵水,源出县西武陵山,亦曰凤溪;又微江水,亦在县西,俱流合于上庸水。   筑水县西五里。源出竹山,东入房县界,亦谓之筑江。又堵水,在县南五十里,源出陕西平利县界,入县境,经城南一里,亦谓之霍河。流合筑水,复东北出入郧县界,注于汉江。又鳌水,在县西十里鳌山下,一名龟水,流合堵水。○两河口,在县西南四十里,官渡、柿河二水合流于此,亦注于上庸水,即竹溪县诸水之下流也。   ○吉阳关县西北二百里,有巡司戍守。又洪坪堡,在县南二百里,路通陕西、四川诸境,有官兵巡戍。又县南百二十里有官渡堡,县南三百里为邓家坝堡,西百五十里有四庄坪堡,西北三百十里为三界堡,俱成化已后增置,为控驭之所。○圣母寨,在县西百三十里圣母山下,一名取毒寨。俗传有圣母取恶蛇弃之,因名。又中寨,在县西北中山下。又县南五十里有峪口市,下有峪口渡。   竹溪县府西三百六十里。西至陕西平利县二百五十里。成化十二年,分竹山县之尹店社置。土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七里。   ○吉阳城县西五十里。东晋初,以益州流民置吉阳县,又置晋昌郡治焉。宋初因之。元嘉十年,仇池氐王杨难当袭梁州,破白马,获晋昌太守张范。时范盖以晋昌守戍白马城也。宋末,改郡曰新兴,仍治吉阳县。齐、梁因之。后周废。陆澄曰:桓温平蜀,集巴汉流民,立晋昌郡于上庸之西云。白马,见陕西宁羌州。《志》云:今县西五十里有上土城,即吉阳故址矣。○东关城,在县北五里,亦东晋初置,属晋昌郡。宋属新兴郡。齐、梁因之。西魏废。今有城址,土人谓之下土城。   ○五峰山县东十五里。五峰并耸。山之东有白云岩,又县西五里有画屏山,绝崖峻岭,其状如画,一名画屏峰。又五星峰,在县治前,五峰相连,峦嶂层叠,县之主山也。   峒崎山县东北六十里。上有寨,为设险处。又连钱山,在县西北六十里,回环相连,形若布钱。○鼓圆山,在县南六十里。两山对峙,南为南鼓山,北为北鼓山,山形甚圆,下各有洞。   ○竹溪河县西五里。源发县西北三十里之鸡峰山,流合县治河。《志》云:县治河出县西白土山,流四十里,至县西十里,合廖家河。又东会竹溪河,经县西,又东会县东北五里之净峪河,至县东三十里为水坪河。又二十里为龙堰河,与安燕河合。又十里合南阳河,又五里与樊定河合,入竹山县界,为竹山江,入上庸水。○南江河,在县南七十里,源出陕西平利县,亦名南阳河。至县南三十里水坪河口,合于柿河。《志》云:柿河,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流入竹山县界。又县东六十里有县河,流合柿河,当即县治河矣。又樊定河,在县东百四十里。亦曰樊亭河。住峪河,在县东南六十里。又有浪河,在县南五十里。小葛河,在县南百七十里。又南三十里有顺河及蚕河,其下流皆汇为竹山江。   长望川县西三里。川深土美,一溪中出,即竹溪河也。又两河口,在县东南七十里,县河与龙堰河合流处也。一名潭口。   ○白土关县西六十里。又县西五十里有五陵关,西南五十五里有峒峪关,东四十里有磁瓦关,皆戍守处。○尹店寨,在县东九十里,有巡司。又县南五十里有得胜寨,六十里有杨楼寨,县南百里有将军寨,百二十里有红心寨,皆成化已后增设。又县东北六十里有中山镇,东七十里有城关镇。《志》云:县西境有小关子,陕西平利县、四川大宁县,接界处也。   上津县府西北四百八十里。南至陕西白河县百四十里,西至陕西阳县二百十里,北至陕西山阳县百五十里。汉商、锡二县地。置北上洛郡。齐因之。梁始置上津县,寻改置南洛州,兼置上津郡。西魏大统末,宇文泰遣将王雄分道出子午谷,拔上津,因改曰上州。隋初,州郡俱废,县属商州。义宁二年,复置上津郡。唐武德初,改为上州。贞观十年,州废,以县属商州。宋因之。宋末,废入均州。洪武八年,复置上津县。十年,省入郧县。三十年,仍置上津县,属襄阳府。成化十二年,改今属。土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八里。县今省。   ○开化废县在县西南。西魏置,兼置漫川县,并属上津郡。后周并入上津县。   ○十八盘山县西北百五十里。山高峻盘折,十有八曲,方至其巅。又五峪山,在县北五里,有五峰攒聚。○嵩山,在县南五十里。山高耸,与阳县诸山相接。又矿山,在县南百里,产铁。《志》云:县北二十里有顺岭,与陕西山阳县接界。   ○汉水在县南。自汉中府阳县东入县境,又东入郧西县境。   吉水在县西五里铁鹘岭下。《志》云:源出秦岭,两山相接,水经其中,俗谓之夹河。经丰阳关入县界,绕县西南顺流一百三十里,入于汉水。盖即山阳县之甲河也。丰阳关,即丰阳巡司,亦在山阳县界。○八里川,在县西南三十里,亦曰八里河,流入吉水。又愚峪河,在县西北五里,一名五峪河,南流入吉水。又县东南二十里有箭河,又东南六十里有泠水河。下流俱入于汉江。   ○鹘岭关在县西北。又有草驮坪,宋南渡后与金人分界处也。今见陕西阳县。《志》云:今县南五十里有杨六郎关,又有绞上关,在县东北七十里,俗名绞肠关。又江口镇,在县南百二十里,汉江津渡口也。向设巡司于此。○庙川堡,在县西北百二十里,路达商洛,山深径僻,盗贼出没处也。嘉靖八年,置有官兵戍守。又北山寨在县西北百五十里,姨娘子寨在县西南五十里,又八里门店在县西四十里,县南四十里又有军营店,皆成化以后控扼处。   郧西县府西北二百九十里。西至上津县百八十里,西北至陕西山阳县二百四十里。成化十二年,析郧县之武阳里、上津之津阳里置。土城周不及二里,编户八里。   ○黄土城在县东。后周尝改置黄土县,即今陕西洵阳县之氵育阳城。或以此为黄土县,误也。《志》云:设县时掘地得断碑,曰登云县。亦未知所据。   ○黄山在县治北。《史记》:秦昭襄二年,与楚会黄棘,与楚上庸。或曰即此地也。恐误。又北十里有槎牙山,以岩石参差而名。又牛头山,在县北七十里,接陕西山阳县界。○石门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又东南十五里有火车山,山高险,一名火车岭,下有火车铺。   光照山县西北六十里,接山阳县界。县西七十里又有马鞍山,山险峻。又县西北八十里有娘娘山,山多岩穴,出泉九处,缘山田畴,资其灌溉。   ○汉水县南五十里。自上津县流入界,又东入郧县境。又天河在县西南一里,出县西北界虎鸣峪,驾山而下,经县南达汉水,如自天来,故名。又麦峪河在县西北三十里。县西北七十里又有黄沙河,出上津县东五十里之黄龙山,流入境,会麦峪河而达于天河。又有水东河,在县西北八十里,亦流汇于麦峪河。   八道河县东北八十里。南流合县东五里之五里河,至县前与天河合。又五里坪河在县东北十里,又激浪河在县东二里,又有南门河在县南五里南门山下,俱流合于天河。又七里沟河在县南三十五里,县东南五十里又有归仙河,县南五十里有箭流河,与火梅沟河俱流入于汉江。   ○鸡岭关县西五十里。又马鞍关,在县西七十里,皆因山以名。又李四关,在县东南,与郧县之青桐关相近,皆戍守处也。○金花寨,在县东南四十里。又东南十里为廖家寨。又南关堡,在县城西隅。《志》云:县南五里又有马鞍山口堡。又有黄连垭,在县南四十里,舟行自此入汉之埠口也。又废朱家寨,在县西南五里,高山绝顶,路径仅通,上设城墉,基址犹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