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14 页/共 479 页

扬水在府东南。《水经注》:扬水上承江陵县赤湖,东北经郢城南,又东北与三湖水会。三湖者,白湖、中湖、昏官湖也。三湖合为一水,东通荒谷,春夏水盛,则南通大江,否则南迄江堤。扬水下流经监利县,又北入景陵县界,注于沔。杜预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即是水也。宋元嘉中,通三湖,注扬水,以广运漕,盖修杜预之故道,今堙。又漕河,在县北四里。《志》云:晋元帝时所凿,自罗堰口入大漕河,又由里社穴达沔水口,直通襄汉江,后废。宋端拱初,内使阎文逊等请开荆南城东漕河,至师子口入汉江,可通荆峡漕路至襄州。从之。既成,可胜二百斛舟,行旅称便,盖即漕河故道矣。大漕河,即荆门州之建水。   赤湖府西北十五里。《荆州记》:昭王十年,吴通漳水灌纪南,入赤湖,进灌郢城,遂破楚。即此赤湖也。一云桓玄挟安帝西幸,刘毅等追袭,败玄党,血流水赤,故名。又高沙湖,在城西北七里。《水经注》:邴里洲西有高沙湖,湖东北有小水通江,名曰曾口。○东湖在府东五里。广袤数十里,为一郡之胜。其相连者曰罗湖,今为罗湖台市。又五里为柘林湖。白沙湖,近沙市。湖多鱼,有河泊所掌之。又西湖在府西十里,为刍荛之利。   女观湖在府东北。《水经注》:柞溪水出江陵县北,东注船官湖。湖水又东北入女观湖,湖水又东入于扬水。东晋初,荆州将赵诱等与贼杜曾战于女观湖,败没处也。今湮。又倚南湖,在府东九十四里;府东百十里又有倚北湖,皆掌于河泊所。又廖台湖,在府东百二十里。《志》云:府西南九十里有吴河湖,又府东九十里为崔家套,亦掌于河泊所。境内诸湖皆大江汇流也。   柞溪在府北二十里。诸水散流,汇而成川。东流经驿路水,上有大桥。又东注船官湖。晋隆安三年,桓玄袭殷仲堪于江陵,仲堪走,遣军追获之,至柞溪,逼令自杀。义熙初,南阳太守鲁宗之遣兵击走桓振党桓蔚于襄阳,又进破振将温楷于柞溪,进屯纪南,是也。旧有鲁宗之垒,在县东十里。溪水经其南,今堙。○灵溪,在府东二十里。《水经注》:江水径燕尾洲,北合灵溪水,水无泉源,上承散水,南流注江。江溪之会,有灵溪戍,背阿面江。西带灵溪,亦曰零水。其入江之口,谓之零口。晋隆安三年,江州刺史桓玄袭殷仲堪于荆州,自巴陵乘胜至零口,去江陵二十里。元兴三年,何无忌讨桓振于江陵,振逆战于灵溪,无忌大败处也。   龙洲府西南十六里江中。一名龙川,一名龙陂,亦名龙阳洲,又名龙泉。广三十里。晋元兴三年,何无忌等攻江陵,破桓蔚于龙泉。宋升明二年,沈攸之东攻郢城,张敬儿自襄阳来袭,攸之子元琰弃江陵城奔宠洲。《水经注》龙洲东有宠洲。又陈大建二年,章昭达攻后梁主于江陵,梁主与周将陆腾拒之,昭达决龙洲宁湖堤,引水灌江陵,腾出战于西堤,昭达战不利,引还宁湖堤。《后周书·陆腾传》作宁邦堤。   百里洲在城西南大江中。周围百里,亦谓之中洲。三国魏黄初四年,遣曹真分道侵吴,围南郡。吴将孙盛据江陵中洲,为南郡外援。曹真使张击破之,遂夺江陵中洲。时江水浅狭,魏将夏侯尚欲乘船将步骑入渚中安屯,作浮桥南北往来。董昭曰:师虽深入,还道宜利,今屯渚中,至深也;浮桥而济,至危也;一道而行,至狭也,三者兵家所忌。加以江水向长,一旦暴增,何以防御?诏尚等促出,吴人两头并前,魏兵一道引去,仅而获济。时吴将潘璋已作荻筏,欲烧浮桥。后旬日,江水亦大涨,尚先退得免。《荆州记》:自枝江县西至上明东极江津,其中有九十九洲。谚曰:洲不满百,不出王者。桓玄有问鼎之意,增置一洲,未几,败灭。宋文帝在藩,忽生一洲,而入继大统。梁元帝立于江陵,将还建康。其下多荆州人,不乐东迁,诡云:枝江生洲,数已满百,为龙飞之应,当留江陵。元帝从之,而覆亡于西魏。唐武德四年,李孝恭等击萧铣,败之于百里洲,是也。今亦见枝江县。   枚回洲在府西北高沙湖之西。晋元兴三年,桓玄自江陵西奔将入蜀,益州都护冯迁等击斩之于此。《水经注》:江水自枚回洲,分为南北二江。北江有故乡洲,桓玄见杀于此。又云:江陵城南有马牧城,此洲始自枚回下,迄于此,长七十余里,州上有奉城,故江津长所居,度贡赋以入洛阳,故名。燕尾洲,在府南江津戍之西。《通志》:江陵有三洲,首曰枚回,中曰景里,下曰燕尾。《三国志》:夏侯尚围南郡,作浮桥以渡景里洲。萧齐永明八年,荆州刺史巴东王子响拒命,敕卫尉胡谐之检捕。谐之至江津,筑城燕尾洲。子响怒,分兵由灵溪西渡,自帅百余人操万钧弩宿江堤上,战既合,于堤上发弩射之,台军大败。《志》云:府境诸洲,皆百里洲之别名。   三海在城东北。江陵以水为险。孙吴时引诸湖及沮、漳水浸江陵以北地,以拒魏兵,号为北海。赤乌十三年,魏将王最向江陵,引竹为桥,渡水来侵,朱绩因退入江陵。孙皓时,陆抗以江陵之北道路平易,敕江陵督张咸作大堰遏水,渐渍平土,以绝寇叛。凤凰元年,羊祜以西陵降附,自襄阳引兵向江陵,欲因所遏水以船运粮,扬声将破堰以通步军。抗闻之,使咸急破之。祜至当阳,闻堰败,乃改船以车运,大费功力。唐贞观八年,曹王皋为荆南节度。江陵东北七十里有废田,傍汉水,古堤决坏者二处,每夏则水浸溢,皋始塞之,广良田五千顷,亩收一钟,盖即北海故址。时又规江南废洲为庐舍,架二桥以跨江。五代周显德二年,高保融复自西山分江流五六里筑大堰,亦名北海。宋绍兴三十年,逆亮渝盟,李师夔柜上下海以遏敌。乾道中,守臣吴猎尝修筑之。开禧三年,守臣刘甲以南北兵端既开,再筑上中下三海。淳中,孟珙兼知江陵,登城叹曰:江陵所恃三海,不知沮洳有变为桑田者。敌一鸣鞭,辄至城下,盖自城以东,古岭先锋直至三汊,无有限隔故也。乃修复内隘十有一,别作十隘于外,有距城数十里者。沮、漳之水,旧自城西入江,因障而东之,俾绕城北入于汉,而三海遂通为一。又随其高下为八匮,以蓄泄水势,三百里间渺然巨浸,遂为江陵天险。金人尝犯荆门州,距江陵才百里而去,知有三海为之限故也。古岭等,或曰即三海之名。《郡志》:三海俗名海子,八柜俗名九隔,在今府东北十五里。   ○寸金堤在府城龙山门外。五代时,高氏将倪可福筑,以捍蜀江激水,谓其坚厚,寸寸如金,因名。宋吴猎尝分高沙东浆之流,由此堤外应南纪、楚望诸门,东汇沙市,为南海。○黄潭堤,在府东。宋绍兴二十八年,监察御史都民望言:江陵东三十里沿江北岸古堤一处,地名黄潭。建炎间,邑官开决,放入江水,设为险阻以御盗。既而夏潦涨溢,荆南复州千余里,皆被其害,宜及时修塞。从之。《志》云:今堤在府东南二十里,上当江流二百余里之冲,一决则江陵、潜江、监利民皆为鱼,至为要害。成化、正德已后,屡经修筑。又文村堤,在黄潭东三十里。弘治十四年,江水决此,因筑堤捍御。正德十一年,再决,复修筑之。   万城堤府西六十里,介当阳、江陵之间。嘉靖十一年,江水决此,直冲郡西,城不浸者三版。明年,有司修筑。又有李家埠堤,在府西三十里。自万城以东为冲决要口。弘治十二年,堤决,湮溺甚众,自是修筑坚厚。嘉靖中,筑万城堤,更筑李家埠重堤护之。二十九年,复决万城堤,赖李家埠为障蔽,郡城免于昏壑,二堤盖唇齿之势也。又有新开堤,在府东百二十里,成化、正德间修筑。《水利考》:郡竟陵阜自荆门西北来,至沙市二百余里,下临大江,正遏水冲。南有虎渡穴口,分流入洞庭,北有章卜、郝穴二口,杀流出汉口,而潭子湖、洪水渊、三湖等处,俱为湖渚蓄水地,故唐宋时无大水患。元季沙市高陵半崩入江,章穴口复塞。至明嘉靖十一年,决万城堤,水绕城西,决沙市之上堤而南。二十一年,郝穴口复塞,诸湖渚又多浅淤,故三十九年之溃溢为最甚。自是修堤防,开穴口,劳费纷纭,至今未艾。   ○江津戍府东南二十里。亦曰江津口戍。江水经百里洲而枝分,至此合流,势益大。《家语》云:江水至江津,非方舟避风不可涉。郭璞《江赋》云:济江津以起涨。言其深广矣。或谓之津乡。《荆州记》:江陵县东三里有津乡,盖沿江津得名也。汉时于此置戍,有江津长司之戍。南对马头岸,亦谓之江陵南岸。晋隆安三年,桓玄袭殷仲堪于江陵。仲堪急召雍州刺史杨期于襄阳。期至,即与其兄广进击玄。玄畏其锐,退军马头。元兴三年,桓玄余党桓谦等复据江陵,何无忌等攻之,破桓谦于马头。义熙元年,刘毅等复讨桓振,至马头,振挟帝出屯江津。六年,刘道规镇荆州,时卢循据寻阳,以姚秦将苟林为南蛮校尉,使寇江陵,屯于江津。谯纵复使桓谦来侵,道规败谦于枝江。谦单舸奔苟林,道规追斩之。又十一年,刘裕击司马休之于江陵,军于马头,帅诸军济江。休之兵临峭岸置陈,裕将胡藩领游兵在江津,以刀头穿岸劣容足指,腾之而上,直前奋击。休之兵却,遂克江陵。宋元嘉三年,到彦之等讨谢晦,至马头,江陵遂下。齐永元二年,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刘山阳将兵之官,欲就荆州兵袭萧衍于襄阳,寻自江安至江津,单车入江陵。荆州行事萧颖胄伏兵斩之。梁承圣初,西魏将于谨等袭江陵济汉,遣宇文护等先据江津,断东路,既而筑长围,中外信命皆绝。梁将徐世谱等赴救,皆筑垒于马头,遥为声援。唐初李孝恭至江陵击萧铣,李靖谓不若且泊南岸,俟其懈而击之。不听,果败走,趋南岸。铣众委舟收掠军资。靖见其众乱,纵兵奋击,大破之,直抵江陵,入其外郭。五代梁开平二年,淮南遣将李厚以水军趋荆南,高季昌逆战,败之于马头。胡氏曰:江津在沙市南。是也。   黄华戍在府东北。魏于谨等侵梁,前锋至黄华,去江陵四十里,是也。《志》云:府东十里有司马休之垒。休之筑此以拒刘裕。其旁又有鲁宗之垒,见上柞溪下。○破冢戍,府东三十里大江东岸。晋义熙六年,贼徐道覆自湓口侵江陵,奄至破冢。刘道规拒却之于豫章口。十一年,刘裕击司马休之于江陵。前锋出江夏口,战于破冢,为鲁轨所败。宋元嘉三年,谢晦拒命,发兵江陵,列舟舰,自江津至于破冢,是也。   虎渡口府西南二十里。《志》云:龙洲南有虎渡里。后汉时,郡守法雄有异政,猛虎渡江去,因名。大江经此分流,注于澧江,同入洞庭,所谓穴口也。宋乾道七年,湖北漕臣李焘修虎渡堤,今有虎渡口镇巡司。○郝穴口,在府东南九十里,大江经此分流注潜水,合于汉水。又东四十里旧有章卜穴口。俱为大江分泄之处。明初章卜穴塞。嘉靖初,复筑塞郝穴口,大江遂至涨溢为害。隆庆中,复议开浚诸口,以章卜等穴湮塞既久,无复故道,惟郝穴与虎渡为大江南北岸分泄要口,无容浅塞,因议并浚二穴中支河,为通利之计。今有郝穴口镇巡司。   沙桥在府北。晋义熙初,桓振自郧城袭破江陵,刘怀肃自云杜引兵驰救,与振战于沙桥,振败死,复取江陵。又宋元嘉三年,雍州刺史刘粹袭谢晦于江陵,至沙桥,为晦将周超所败。升明二年,沈攸之举兵东下,张敬儿为雍州刺史,乘虚袭江陵,至沙桥,城中自相惊溃。敬儿遂入江陵。云杜,见前沔阳州景陵县。○通会桥,在府城西,众水之所会也。下有铁窗大渠。   章华台在今沙市。《荆州志》:故楚离宫也。楚灵王筑,亦曰豫章台,今为章台寺。《左传》昭七年,楚子为章华之宫,又成章华之台。杜预曰:在今华容城内。《郡志》:台有二,一在沙市,一在监利县境内云。   公安县府东南七十里。西至松滋县一百五十里,南至澧州安乡县二百里。汉武陵郡孱陵县地。建安十四年,孙权表刘备领荆州牧,分南郡之南岸地以给备。备营油口,改名公安。《荆州记》:时备为左将军,人称为左公,故曰公安。二十四年,关羽使糜芳守江陵,傅士仁守公安,自率众攻曹仁于樊。既而吕蒙来袭,士仁遂降,吴徙南郡治焉,往往以重兵驻守。晋平吴,分孱陵置江安县,又置南平郡治此。宋、齐因之。梁改县曰公安。陈失江陵,与后梁分江为界,亦置荆州治此。隋开皇九年,入陈,公安、巴陵以东无复城守。寻废郡,又以州并入江陵县,仍属焉。唐因之。五代梁开平初,武贞帅雷彦恭会楚王马殷攻江陵。荆南帅高季昌引兵屯公安,绝其粮道。彦恭败,楚兵亦走。宋属江陵府。建炎中,升为公安军,寻复旧。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三里。   ○孱陵城县西二十五里。汉县。吴大帝封吕蒙为侯邑。晋属南平郡。宋、齐因之。隋开皇九年,省入公安县,亦谓之孙夫人城。《元和志》:孙夫人城在孱陵城东五里。汉昭烈夫人,权妹也。与昭烈相疑,别筑此城居之。又孱陵城东有地名中,晋永嘉末,荆州刺史王澄自江陵徙治孱陵,又奔中,是也。   马头城县西北五十里。吴陆抗所屯。江北岸即江津戍。郦道元以为抗与羊祜相拒处。陈亦为重镇。隋军来伐,遣将陈纪守此。余详见上江津戍。○吕蒙城,在县北二十五里,蒙尝屯孱陵,筑城于此。又县东北有仓城,今为江水所经。其城址名为仓堤。《志》曰:县西南有龙城,周五里有奇,建置未详。   ○大江县北三里。自江陵县流入境,又东南流入石首县界。《水利考》:县地平旷,旧治在今治西南柴林街。因避三穴桥水患,移治江皋,势若原陇。宋端平三年,筑五堤以捍水。元大德七年,竹林港堤溃,自是决溢不时。明初修筑沿江一带堤岸,西北接江陵上灌洋,东南抵石首新开堤,凡百二十余里。中间最切者凡十余处,而閔头铺、艾家堰、竹林寺、狭堤渊、沙堤铺诸堤,尤为要害。成化以后,溃决殆无虚岁矣。五堤;在县治东三里者,曰赵公堤,在县治南半里者,曰斗湖堤;在县西三里者,曰油河堤;在县东北二里者,曰仓堤;在县治北者,曰横堤。其起于县西北四十里,迄于县东南八十里者,则明时所筑之沙堤也。三穴桥,在县西三十里。   油河县西北三里。源自施州,流经松滋县界,至县西南,又东北合于大江,为油口。孙权使周瑜败曹仁兵入江陵,因领南郡太守,而表刘备为荆州牧。俞分备南岸地,立营油口,领零陵、桂阳、武陵、长沙四郡,是也。江左置南蛮校尉于江陵。《水经注》:府在方城,自油口以东,屯营相接,悉是南蛮府屯兵。宋孝建初,府始罢。五代梁开平四年,马殷遣将侵荆南,军于油口,为高季昌所败。今县城北有油口巡司。《水经注》:油水东有景口,即武陵郡界。景口东有沦口,沦水南与景水合,又南通澧水及诸陂湖,今多湮废。○石浦河,在县东一里,浅不堪运。正统初,县令俞雍筑坝潴水,以便民漕。   夏水在县东北。《水经》:江水过江安县北,又东左合于夏口。道元曰:江水左迤北出,通于夏水,故曰子夏,亦名江夏口。刘裕击司马休之于江陵,前锋出江夏口,是也。   东湖在县东五里。广袤数里。县西南一里,有斗堤湖,斗堤邑之巨障也。以形似名。又县东四十里有重白湖,又东为神油湖。县东南十余里有洋港湖,湖有河泊所。又县西南三十五里有蒲家湖,西南七十里有军湖。又有贵纪湖,在县西八十里,其相近者曰大金湖,上流接江陵县之虎渡,皆水柜也。   ○涔阳镇在县西南百里。丁度曰:郢中有涔阳渚,即此。宇文周天和初,巴峡诸蛮为乱,连结涔阳蛮为声援。又朱梁初,朗州帅雷彦恭攻江陵,为荆南高季昌所败,既而复引兵攻涔阳、公安,季昌复击败之。《志》曰:涔阳者,以在涔水之阳。涔水在澧州安乡县北,盖与县接界云。   孙黄驿县西南六十里。《舆程考》:自两京至云贵陆路,至此而合。又七十里为顺林驿,又六十里即岳州府之澧州也。又孱陵驿,在县北三里。又县东北六十里有民安驿。   石首县府东南百八十里。西至公安县百二十里,南至岳州府华容县八十里。汉南郡华容县地。晋置石首县,以山为名,仍属南郡。刘宋省。唐武德四年,复置,属荆州。宋因之。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三十一里。   ○石首旧城刘煦曰:旧治在石首山下。唐显庆初,移治阳岐山下。《城邑志》云:县尝改为建宁,其址在调弦口,往东山路也。宋元中,迁于楚望山北大江畔。元初,迁绣林山下,仍名石首。至元中,再迁楚望山北,即今治也。   建宁城在县东,本华容县地。宋乾德三年,析石首县地,置建宁县于故白血巡院,又以故万庾巡院置万庾县,既又省万庾入建宁。熙宁六年,省建宁入石首。元初复置,南渡后废。   ○石首山县北三里江滨。有石孤立在北山之首,县以此名。孙宗鉴曰:自竟陵南至大江,并无丘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浅山。石首者,石自此而首也。○龙盖山,在县东二里,县之主山也。与绣林、马鞍为三峰,俱错列江滨。《水经注》:大江右有龙穴水口。今龙盖山上有石湫,号龙穴水,下流入江。相传唐李卫公征萧铣取道江陵,屯兵于此。又马鞍山,在县南二里。《志》以为陆逊取荆州解鞍休兵处。   绣林山县西南二里。一名阳岐山。昭烈娶孙夫人于此。绣幛如林,因改今名。又县西二里有楚望山,一名望夫山。相传昭烈泊舟江北沙浦,孙夫人于此望之。又八仙山,亦在县西二里,与绣林山相接,环县治后。   东山县东七十里。《志》云:县东六十里有焦山,与东山连麓。其东南即华容县界也。山下有焦山港,通洞庭湖,岸北即调弦口。又猎货山,在县东三十里,下有彭田港。宋时商贾舟楫往来贸易于此,水涨亦通洞庭。   ○大江县北三里。一名长河。自公安县流入境,又东入岳州府界。《水经注》:大江径石首山北,又东径赭要洲。赭要洲下即扬子洲,并在大江中。《水利考》:县治一面滨江,地复下湿。元大德七年,决县东三十五里之陈瓮港堤,始筑黄金、白杨二堤护之。未几,复决,始议开杨林等穴,水势以杀。明时穴口俱湮,堤防渐坏。嘉靖元年以后,冲决不时。隆庆初,修筑南岸,自公安沙堤至调弦口,凡四千一百余丈。北岸则自江陵洪水渊至监利县金果寺堤,凡千有余丈,其间杨林、尾子湾、藕池、袁家、长豆刂诸处,皆要害也。   便河县西南二里。达洞庭,久塞。正统中,县令盛琦浚通,商民称便。○刘郎浦,在县西南二里,滨大江。相传先主纳吴女处。后唐天成三年,楚将袁诠、王环等击荆南,高季兴逆战于刘郎氵犬,为楚所败。氵犬,读同伏。洄流曰氵犬也。胡氏曰:石首县沙步有刘郎浦。《志》云:县西五里有万石湾,在万石堤下,与江北岸刘郎浦正相宜,舟楫经过,遇北风,辄坏,俗呼折船湾。   竹林港县西六十里,地多竹。元大德中,江水决于此,为堤防要口。盖与公安接境处也。又有竹林湾,在县东九十里,接监利县境。○氵港,在县东北。五代梁开平二年,淮南兵攻石首,湘州兵败之于氵港。《志》云:县西北二里又有潴水湾,通大江。又有潭子湾,在县东四十里大江南岸,水最深。又东二十里为李金湾,在大江北岸,今掌于河泊所。   田坪址湖县南四十余里。又有冷水湖,在县东九十余里;上津湖,在县东南四十里,皆掌于河泊所。又万乘湖,在县东四十里,相传诸葛武侯屯兵处。又县东七十里,有披甲湖,县西四十里有曹屯湖,相传皆以曹操下荆州时驻军而名。又张屯湖,亦在县西四十里,相传张飞尝屯于此。又陈家湖,在县北四十里,多鱼虾之利。又县东南十里,有平湖,西南四十里有澧田湖,盖澧水下流旁汇处。又西南八里有熟田湖。《志》云:县境诸湖凡数十处,水涨则通大江,或通洞庭。   杨林口县西南三十里,多杨。县西十五里又有小岳套口。皆在江北岸,江水旁泄入潜、沔处也。元大德中,县境堤岸屡决,开杨林、宋穴、调弦、小岳四穴,以杀水势。今县西六十里,有柳子口,旧与杨林、小岳相灌注。其调弦口则在县东六十里,宋家穴则在县西南三十五里,皆通塞不时。明隆庆中,议复诸穴,惟浚调弦一口,其余仍旧闭塞。○断冈口,在县东三十里。《志》云:宋杨么作乱,凿断山冈以通舟楫。又有西湖口,在县西六十里,抵安乡县界,西通洞庭湖。又有藕池,在县西五里,滨大江。嘉靖四十五年,江水决入,氵溺最甚,堤防切焉。   万石堤县西五里。宋县令谢麟筑,用米万石,故名。又有新兴堤,在县西南七十里。元大德中,筑以防竹林港水患。县南五里又有黄金堤,亦元大德中筑。又有杨林堤,在杨林口,明正德中筑。其在县南四十里者有风火堤,在县北四十里者有百家堤,亦皆正德中所筑。   ○调弦口镇县东六十里,江北岸。江水溢则由此泄入监利县境,汇于潜、沔。隆庆中,复开浚深广,以防水害。有调弦驿,并置巡司于此。又柳子驿,在县西北六十里之柳子口。通化驿则在县南二十里,道出华容。县城南又有石首驿。○系马台,在县南八十里,相传岳武穆征杨么时系马于此。   监利县府东三百十里。东北至安陆府沔阳州百五十里,东南至岳州府九十里。汉南郡华容县地。三国吴置监利县,寻省。晋太康四年,复置,属南郡。刘宋孝建初,改属巴陵郡。齐因之。梁置监利郡。后周郡废,县属复州。隋因之。唐仍属复州。五代梁改属江陵府。宋因之。咸淳中废。元复置。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三十二里。   ○监利旧城县东六十里。土卑沃,广陂泽,县初置于此,因有监利之名。今县盖五代梁所徙。《志》云:宋端平初,孟珙帅荆湖,尝移县治于今县东南三十里之鲁γ江口。元还今治。   华容城县东五里。应劭以为春秋时之容城,即楚迁许处,误也。汉置华容县,属南郡。后汉因之。曹操败于赤壁,引军从华容道步走。晋太康初,县省,寻复置,仍属南郡。永嘉初,蜀乱,割南郡之华容、州陵、监利、丰都四县,置成都王颖国,理华容,国寻废。宋齐仍属南郡。后周废。又丰都城,在县西南。晋永嘉初,割华容、州陵、监利三县地置,属成都国,寻废。   州陵城县东三十里。杜预曰:华容县东南有州国,桓十一年,与郧、随、绞、蓼伐楚,后为楚所灭。《战国策》:楚庄辛谓顷襄王,左州侯,盖楚嬖人邑也。《史记》:楚考烈王元年,纳州于秦以平。汉为州陵县,属南郡。后汉因之。吴废。晋太康初,复置州陵县,仍属南郡。宋改属巴陵郡。齐因之。梁置州城郡。西魏废县。后周废郡。   ○白螺山县东南百四十五里。山皆白土,其形似螺,下有矶,其旁有洲,皆以白螺名。《水经注》:江水东过彭城口,又东过如山北,又东过白螺山南,山下为白螺洲。刘宋末,沈攸之举兵江陵,趣夏口,至白螺洲,自以兵强,有骄色。又陈光大初,华皎以湘州叛降周,军于白螺,与陈将吴明彻相持,是也。《舆程记》:江行自岳州临湘县而东北,有白螺山,即此。又杨林山,在县东百三十里,地多杨,望之如云。   ○大江县西四十里。自石首县流入境,南岸与华容、巴陵分界,又东南流,出白螺山下,入沔阳州境,其南岸即临湘县界也。《水利考》:县当江湖汇注之区,甚污下,乡民各筑垸御水,而县治临江,尝多水患。元大德中,议开尺八穴,以杀江流。至明时,穴已湮废,因修筑堤岸以御涨溢。嘉靖四十四年,县西四十里之黄师堤,县东三十里之朱家埠堤一带,大抵湮决,寻议修筑,西自江陵县界之龙窠岭,东至白螺矶,凡二百六十余里。隆、万以后,江水南啮,水患始少。   鲁γ江县东南三十里。上流曰大马长川,自大江分流,经县南十里,东流为鲁γ江,相传以鲁肃尝屯兵于此而名。又东北入沔阳州境,谓之长夏河。《汉志》华容有夏水,首出受江,东入于沔,即此水也。《志》云:大马长川周环县境,凡二百余里,有河泊所。   涌水在县东南,夏水支流也。《水经注》:涌水自夏水南通于江,谓之涌口。《左传》庄十八年,阎敖游涌而逸,楚子杀之。晋元兴三年,桓玄败,其党桓振匿于华容之涌中。又义熙六年,刘道规镇荆州,讨卢循将苟林于涌口,林走,追斩之于巴陵,是也。《志》云:涌水从乾溪中涌出,俗名乾港湖,在县西北四十里。似误。○扬水,在县东北,自江陵县流入境,又北入沔阳州景陵县界。   林长河县东北三十里。周回县治,三百余里,大江支流也。又有分盐河在县北七十里,又北十里曰盛洪堰河,又十里曰龙潭河,皆自荆江分流,互相灌注入沔阳州界。○三汊河,在县东六十里,亦流入沔阳州。又新冲河,在县西四十里,通江陵漕河,民居辐辏,赖以溉田。隆庆初,议者以新冲口南接大江口,内多重湖,直达汉阳之沌口,勿复筑塞,以为分泄之利。今有新冲堤滨江,极为要害。《邑志》:堤在县西南五十里。   南江湖县西十里。又有东江湖,在县东南八十里,皆近大江,因名。又县西北六十里,有家锦湖。锦,一作绿。有河泊所。县北三十里,有小沙湖,皆有溉田之利。又烂泥湖,在县北百二十里,接潜江县界,为荆襄众水之汇。又白滟湖,在县东六十里,波流浩衍,群川所钟。《志》云:县境诸湖凡数十处,大抵沱潜之溢流也。○云梦泽,《班志》华容县南有云梦泽,或曰当在今石首、华容二县境。《左传》定四年,吴入郢,楚子涉睢济江,入于云中。杜预曰:此所谓江南之梦也。今湮。详见安陆县。   柳港口县东三十五里。其相近者曰上洪口。又有蓼湖口,在县东八十里,皆滨荆江,与柳家港相通。又尺八流水口,在县东南九十里,俗名赤剥口。元大德中,议开此以旁泄江流。明初塞。隆庆中,复议开浚,言者以为非便而止。又黄穴口,在县西北五十五里,其相接者曰白羊脑河,达于潜江。○车木湾,在县东三十里,宋时江水尝涨决于此。明正德初,亦尝冲决,为堤防要害。又瓦子湾,在县东八十里,亦大江冲啮处也。又有龙渊,在县东三里,逼近江堤。又县东南八十里,有许家池,池广如湖,民渔其中。《志》云:县北有龙潭堤,与县西之黄师堤,皆正德中修筑。   ○窑圻镇县西三十里,有巡司。又县东白螺山下有白螺矶巡司,瓦子湾口有瓦子湾巡司。又毛家口镇,在县北三十五里,亦有巡司戍守。《舆程记》:县西六十里有塔市水驿,江行者必经之处。又西六十里,至石首县之调弦驿。○庞公渡,在县西北二里,以后汉末庞德公名,为一县往来之津要。   荆台在县西三十里,土洲之南。《家语》楚王游荆台,是也。又县东北三十里,有章华台,一名三休台。贾子、翟王使使之楚,楚王夸之章华之台,三休乃至,因名。《史记》:楚灵王七年,就章华台。杜预曰:台在华容城中。今亦见江陵县。○仓库院,在县北八十里,相传曹植曾建城邑,立仓库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