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10 页/共 479 页

永阳城在府北六十里。萧齐置永阳县,属随郡。梁因之。西魏改曰吉阳,属安陆郡。隋初废。又桓温城,在府东十八里紫石村,相传温尝屯兵于此。《志》云:县西三十里有郝甑山,后周甑山县在其下。恐误。今见前汉川县。   ○章山府东四十里。《左传》定四年,蔡侯、吴子、唐侯伐楚,舍舟于淮,自豫章与楚夹汉。《图经》云:豫章即章山也。一名障山。晋太安二年,华宏讨义阳贼张昌于江夏,败于障山,即此。一名立章山。或以为即内方山,误。○陪尾山,在府东北五十里,小丘也。或以为《禹贡》之陪尾,误。俗呼横山,一名横尾山,祝穆以为郧水所出。   石岩山府西八十里。山有石岩耸立。晋太安二年,时义阳蛮张昌作乱,聚众于安陆石岩山,织竹为凤,衣以五彩,聚肉其旁,以集百鸟,诈云凤降,因伪建元神凤,镇南将军刘弘讨平之。《水经注》:水过江夏安陆县西,又南径石岩山北。是也。又寿山,在府西北六十里,北接应山县界。○白兆山,在府西三十里,西去大洪山一百里,皆峦嶂联络,有岩洞泉涧之胜。其东相峙者曰石梁山,亦高耸,有石如梁。   蔽山县北四十里。山如屏嶂,遮蔽南北,其阴即应山县界。又铁城山,在县北五里,以山石如铁而名。○黄花谷,在府南。石晋天福五年,安州帅李金全以州附南唐,南唐将李承裕据其城。晋将马全节奉命讨金全,与唐兵战于城南,败之,承裕南走。别将安审晖追败承裕于黄花谷,又败之于云梦泽中,遂获承裕而还。   ○水在城西北。《元和志》:安州,其城三重,西枕水。水源出大洪山黑龙池,东南流过随州界,又东经应山县界,合诸溪水东南流入境。又南流至此绕城西隅,南经云梦泽,历云梦县及应城县境而入汉阳府界。其在城西者,俗称府河,亦名石潼。《水经注》:水,亦名清发水。《左传》定四年,吴败楚于柏举,从之及于清发,是也。又晋太安二年,镇南将军刘弘遣牙门将皮初与张昌战于清水,斩之。亦即水矣。又水,在府西北五十里,源出应山,会于水。   漳水府西南五十里,亦出大洪山,经京山应城县界,流入境。下流合水。沈括曰:清浊相揉者曰漳。漳,文也。别有云梦之漳,与水合流,色理如くぐ,数十里方混,其处谓之漳口。陈大建十二年,后周将元景山等败陈将樊毅于漳口,毅退保甑山镇是也。又有氵霍水,在府西南九十里,亦出大洪山,东流会于漳。一云源出白兆山,达云梦县北二十里蒿子口,入于水。   云梦泽府南五十里,《禹贡》曰:云土梦作。《周礼·职方》:荆州薮曰云梦。《尔雅·十薮》:楚有云梦。《左传》昭二年,楚王以郑伯田江南之梦。又云阝夫人弃子文于梦中。定四年,楚子避吴,入于云中。《战国策》:庄辛谓楚襄王驰骋于云梦之中。《史记》:秦始皇三十七年,出游,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又自云梦浮江,下观籍柯。汉六年,高祖伪游云梦。《河渠书》:西方则通渠汉水、云梦之野。司马相如曰:楚有七泽,其小者名云梦,方九百里。后汉和帝永元十五年,幸云梦。桓帝延熹七年,幸云梦,临汉水。祝穆曰:左氏言梦则不言云,言云则不言梦。然则云梦实二泽也。《汉阳志》云:云在江之北,梦在江之南,今巴陵、枝江、荆门、安陆之境,皆云有云梦。盖云梦本跨江南北,为泽甚广,而后世悉为邑居聚落,故地之以云梦名者非一处。而安陆之云梦,尤最著云。石晋天福五年,马全节入安州,唐兵南遁。全节遣将安审晖追之及于云梦泽中,唐将张承业据云梦桥拒战。晋兵乃还。《一统志》:府南一里有云梦桥,今泽已堙。又府河湖,在府南八十里,有河泊所。   ○氵崇头镇城西北二十里。亦曰潼头,水之别名也。杜佑曰:水所冲曰氵崇。梁大宝初,西魏将杨忠攻安陆,柳仲礼方进军襄阳,驰归救之。忠遣军袭败仲礼于氵崇头,安陆、竟陵俱降于魏。今名石淙村。○大化镇,在府北九十里,与应山县接界。石晋天福五年,安远帅李金全叛附唐,唐将李承裕入安州。梁马全节自应山进军大化镇,与唐兵战于安州城南,是也。又高窍镇,在县南三十里,向有巡司,今革。   三连戍在府西。晋义熙十一年,雍州刺史鲁宗之以襄阳应司马休之于江陵,裕遣檀道济等将步骑出襄阳,江夏太守刘虔之将兵屯三连,立桥聚粮,以待道济。积日不至,宗之子竟陵太守鲁轨袭击虔之,杀之。即此。又诸葛寨,在城东罗陂村,旧传诸葛武侯所立。○胡亭,在府西北。晋咸康五年,石勒将夔安陷沔南,进据胡亭,寇江夏,围石城,即此。石城,见安陆府。   云梦县府南四十六里。南至汉阳府汉川县九十里,西南至应城县四十里。汉安陆县地,属江夏郡。西魏大统十六年,于云梦古城置县,因以为名。隋属郧州。唐属安州。宋因之。熙宁二年,省入安陆。元初,复置。绍兴中,移县于许落市,寻还故治。今编户三里。   ○江夏城县北十四里。晋江夏郡初治安陆,后移夏口。此盖晋故郡治也。杜佑曰:汉江夏郡治在县东南。恐误。○楚王城,在县东。《左传》定四年,吴入郢,楚昭王奔郧城,因以名。   ○神山县东北四十里。云覆其上则雨,故名。其相近者曰葛藤山。   ○水县西二里。自安陆县流入境,一名西河,又南入汉川县界。《志》云:县南三十里有隔浦潭,水下流也。○云梦泽,旧《志》:在县治南六十步,今湮。   台湖县南六十里。《志》云:水出县东三汊口,及后湖,会流至口入于汉。又紫云湖,在县南四十五里。杨林湖,在县南五十里。○石羊湖,在县东南三十里。又孟家湖,在县东南十里。   ○兴安镇县东十五里,旧有巡司。又许落市,在县北十四里,宋时县尝移此。县西北又有於菟乡,相传即楚令尹子文所生处。   应城县府西南八十里。东南至汉阳府汉川县百十里,西至安陆府京山县百里。汉安陆县地。宋置应城县,属安陆郡。齐因之。西魏置城阳郡。隋初郡废,县属郧州。大业初,改县曰应阳,属安陆郡。唐武德四年,复曰应城县,仍属安州。元和二年,省入云梦。太和二年,复置。天二年,又改曰应阳。五代唐复旧。宋、元因之。明洪武十年,并入云梦县。十三年,复置。今编户九里。   ○蒲骚城县北三十里。《左传》桓十一年,楚屈瑕将盟贰、轸,郧人军于蒲骚,即此。《志》云:后魏尝于此置浮城县,隋废。   ○崎山县西北二十五里,蜿蜒迤逦,来自京山县界。又京山,在县西北六十里,有温泉,东南流注于水。○高楼山,在县东北二十里,水滨,以峰峦层叠而名。   ○河在县东北三十里,与云梦县接界,县境诸水,多汇入焉。○杨家河,在县北三十五里。上流自京山县流入境,又东入安陆县境,即漳水上源也。   西河在县西北三十里。一名氵河。源亦出大洪山,经京山县流入界。南流经城西,合诸溪水,经县南四十五里,为梅家港。又南五里为八埠口,入汉川县界,会于汉水。《志》云:县北三十里有省港水,自京山县境流入,南流至县南五里,合菱湖注于西河。又龙石汀,在县西十五里,一名毛家河。亦自京山县流入县西北境,南流至县南四十里,入龙骨湖。又石子河,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一名李家河。亦自京山县流入境,至县西四十里合义河,又流经县南三十五里,合龙石河。   五龙港县西南四十里。源出京山县界林泉山,流入境,分为二港,俱注于县西南五十里之三台湖。湖中有三土台,故名也。下流入汉川县界,入汉水。又汤池港,在县西南六十五里,源出玉女泉,入景陵县界,注汉水。《志》云:玉女泉,在县西南六十里。又县东南三十里有东港,流经县南四十里之清水湖,亦入汉水。   ○崎山镇县北二十五里,以在崎山下而名。今置巡司于此。又栎林市,在县南八里。又南二里有沙陂冈。《志》云:县有沙湖驿,嘉靖中,改城北马驿。   孝感县府南百二十里。东至黄州府黄陂县百里,南至汉阳府汉川县百里。汉安陆县地。刘宋置孝昌县,以孝子董永名也,属江夏郡。齐置南义阳郡,治孝昌。梁初,以南义阳置司州,寻徙安陆。西魏于县置岳州及岳山郡。后周州郡俱废,县属郧州。隋大业初,属安陆郡。唐武德四年,置氵州。七年,州废,县属安州。五代唐改县曰孝感。宋仍属安州。明洪武九年,省入德安州,寻复置。今编户二十九里。   ○氵岳城在县东。《志》云:西魏置氵岳郡于此。隋初废。唐武德四年,置氵阳县,属氵州。州废,属安州。贞观初,省入孝昌县。或曰氵阳即西魏所置郡治云。《寰宇记》:县北百里,又有义阳城。《隋志》:梁置义阳郡,西魏改为南司州,寻废。即此城云。   ○九山县东北八十五里。一名九宗。环阜叠嶂,林麓深杳,溪涧盘曲,拟于长安九。其东曰黄草山,险峻孤峭。《志》云:上有镇阳城,垒石为固,周围数里,四面陡绝,一径仅通,亦昔时守御处。又有双峰山,在县东北九十里,两峰挺峙,飞瀑悬流,登之可尽江汉之胜。○凤凰山,在县东四十里。相传晋永和初,凤产九子于此,一名乳凤冈,四面皆水。   大悟山县东北百三十里,高二百余丈,广六里,上有平畴,可耕种。其下为狮子岩,一名上界山。《方舆记》:县东北二十里,有大伍、小伍山,以重山叠嶂,遥望若行伍而名。疑即大悟之讹矣。○三山,在县西北百三十里,三峰联峙,一名大洪山。又县北二百二十里有五峰山,以五峰并峙而名。   黄茅岭在县北二百五十里,为县境之险阻。其相近者又有白杨岭。《险要说》:孝感之黄茅岭,与应山之高贵山、随州之栲栳山,皆与信阳三关形势联络,上接襄、邓,下连光、黄,《图经》所谓天下之中络,楚北之要害也。   ○氵河县北五十里。自河南信阳州界,流经应山县北境鸡头山,为天磨河。入县境,经县北二百五十里之新店,汇清风涧水,为双河口。又南经县北二百里之太公潭,至县北百六十里为小河溪,至百二十里,有黄沙水流合焉,为两河口。又南为晏家河,经县北九十里之氵河镇,至县北五十里,分流环注。县境诸小水,皆流合焉。其下流一自县西南白龙潭入汉,一自八埠口会云梦县河之水,至县西南,注泉湖入汉。一合东山沦河,经线河至口入汉。一会县东南三十里之马溪河,及川、陡山河、蒲湖水,至黄陂县之沙口,入于江。   沦河在县南四十里,水支流也。经云梦县八埠口,又东汇为沦河湖,经汉阳黄陂之境,下流入于大江。《志》云:东山沦河湖,在县东南四十里,有河泊所。○西河,在县东十里,自县北小河溪一带,汇流至此,为龙宫潭,下流入于汉水,即氵水支流矣。又川,在县东北七十里,下流入于氵水。   后湖在县西北隅,溉田甚溥。又注泉湖,在县西南三十里,有河泊所。《志》云:县西十里有七里湖,有朱思湖,县西北三十五里又有白水湖。○董家湖,在县东五里。又东为天门陂,皆以董永名也。又白陂湖,亦在县东。县东南二十里又有羊马湖。又磨陂泉,在县东北三十里,其泉涌出,灌田千顷,皆流汇于氵河。   ○九里关县东北三百里,接河南信阳州界。《志》以为一名黄岘关,即古之直辕也。《通志》误以为古大隧关。又小河溪镇,在县北百二十里,地险僻。《志》云:即王莽时王常起兵处,北出新店,即应山及信阳界也。嘉靖初,鞠为盗区,因设官兵戍守于此,有巡司。又马溪河镇,在县东四十里,亦有巡司。又白云寨,在县东北百八十里白云山上。   附见:   德安守卫千户所在府治东。洪武初建,旧属行都司。嘉靖中,改属兴都留守司。今亦置德安所。   随州府西北百八十里。西南至安陆府四百六十里,西至襄阳府三百五十里,北至河南唐县四百里,东北至河南信阳州二百四十四里。   《禹贡》:荆、豫二州境。春秋随侯国,后属楚。秦属南阳郡。两汉因之。三国魏属义阳郡。晋初因之。太康中,分置随国。刘宋泰始五年,改为随阳郡,寻曰随郡沈约《志》:晋置随国,初属荆州。宋孝建元年,属郢州。永光元年,度属雍州。泰始五年,还属郢。元徽五年,度属司州。自此改随阳为随郡。齐梁因之。西魏置并州于此,寻改曰随州,而随郡如故。隋初,郡废,州曰隋州。大业初,改置汉东郡。唐武德三年,复为隋州。天宝初,亦曰汉东郡。乾元初,复旧。宋仍曰随州亦曰汉东郡。又乾德五年,升州为崇义军。太平兴国初,讳义,改曰崇信军。元因之,属德安府。明洪武初,以州治随县省入,又改州为县。十三年,复置随州编户十八里,领县一。今因之。   州北接黾厄,东蔽汉沔,介襄、郢、申、安之间,实为重地。《左传》曰:汉东之国,随为大。楚武王经略中原,先服随、唐,而汉阳诸姬尽灭之矣。盖楚服随、唐而蔡、郑始惧焉。自是南北多故,往往置戍守于此。说者谓:出义阳可以兼颍、汝,出南阳可以规伊、洛,而义阳、南阳之锁钥,随实司之。又其地山溪四周,关隘旁列,几于鸟道羊肠之险,洵用武者所必资也。宋失中原,长淮以外,即为敌境。议战议守,未尝不切切于随州。马氏贵与曰:随州因山为郡,岩石隘狭,道路交错,自枣阳至厉山九十九冈,有括囊之势,易入而难出云。   ○废随县今州治。秦置随县,属南阳郡。汉因之。王莽地皇三年,新市将王匡等攻随,平林人陈牧等聚众应之,是也。更始初,封胡阴为随王,国于此。后汉仍属南阳郡。晋属义阳郡,寻为随国治。刘宋改县曰随阳,寻复曰随县。自是州郡皆治此。隋、唐因之。宋绍兴以后,徙治无常。元至元十三年,即黄仙洞为州县治。明初,废县入州。《城邑考》:随故城在今州南,元徙今治。今州城,明初所筑,周三里有奇。弘治十三年,增修,寻又筑堤凿濠,环城为固。嘉靖三十七年,又于郭外作砖城以防水灾,且御盗贼,高丈余,周十里。   唐城州西北八十五里。春秋时唐侯国,后为楚昭王所灭,其地属楚。秦为随县地。汉为上唐乡,属舂陵县。莽地皇三年,下江兵王常等破荆州兵于此。晋置厥西县,属义阳郡。宋、齐因之,置下氵差戍于此。后魏正光中,侵梁,破下氵差戍,亦置西县,并置义阳郡治焉。寻复入。梁太清末,湘东王绎与岳阳王相攻,西魏将杨忠自穰城救于襄阳,至义阳,太守马伯符以下氵差城降,即西也。西魏因改西为下氵差县,并置肆州于此。寻改州曰唐州。后周又以均、款、郧、归四州省入,仍曰唐州,而义阳郡如故。隋开皇初,郡废。十六年,改下氵差县曰唐城,属随州。大业末废。唐开元二十六年,分枣阳县地复置唐城县,属随州。宋因之。元废。今为唐城镇。   平林城州东北八十里。汉随县地。王莽地皇三年,关东人陈牧、廖堪起兵,号平林兵。《水经注》:漳水南经随郡平林故城西,俗谓之将陂城。晋置平林县,属义阳郡,后废。宋末,改置西平林县,属随郡。齐属东新安郡。梁置上明郡。隋初,郡废,县属隋州。唐武德八年,县废。   土山城在州东北五十里。《梁纪》:中大同二年,遣土州刺史桓和会军趋悬瓠。《隋志》云:梁置龙巢县,土州治焉,领东西二永宁及真阳三郡。后周废三郡为齐郡,改龙巢曰左阳。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随州。十八年,改县曰真阳。大业初,改为土山县。唐初,省入随县。又土山东有石武废县,亦梁置,属真阳郡。后周属齐郡,隋属隋州。开皇十八年,改为宜城县。大业初,废入土山县。其东南又有阜陵废县,亦梁置。后周改为漳川县。隋属隋州。大业初,亦废入土山。○阙西废县,在州东二十里。宋析随县地置阙西县,属随郡。齐因之。梁置曲陵郡,西魏改西为下氵差,因移置西县,兼置西郡于此。隋初,郡废。大业初,并废西县,入隋县。   顺义城州北八十里。萧齐置北随安左郡。梁改北随郡。西魏改为南阳郡,又析置淮南郡,领厉城、顺义二县,兼置翼州,寻改为顺州。隋初,郡并废。大业初,州废,改厉城县为顺义县,以旧顺义县并入焉,属汉东郡。唐废。又安化废县,在顺义县西北,西魏置,属淮南郡。隋开皇初,属顺州。十八年,改为宁化县。大业初,亦废入顺义县。○安贵废县,在州西三十里,梁置定阳县及北郢州于此。西魏改县曰安贵,又改州为款州,寻废州为水郡,别置戟城郡及戟城县,郡复废,改戟城县曰横山。隋开皇初,并废水郡,县属随州。大业初,又以横山县并入安贵县。唐废。今为安贵镇。又有洛平废县,在州东北百五十里,西魏置。隋开皇十八年,改曰上明县。大业末废。《隋志》:上明县有鹦鹉山。今山在州东北百五十里。   光化城在州东南三十里,本楚子城也。《左传》桓八年,楚子伐随,军于汉、淮之间。盖筑城于此,以逼随也。萧齐置安化县。西魏改新化县。后周改光化县。隋因之,属隋州。唐光化县亦治此。宋熙宁中,始改置光化县于襄阳,而随州之光化县遂废。今为光化镇。○平昌城,在州西。齐建元二年,魏人入寇,司州蛮引魏兵寇平昌,平昌戍主荀元宾击破之,是也。又清腾废县,在州西南。梁置梁安县,又置崇义郡治焉。后周废郡,寻改置遂安郡。隋开皇初,郡废。七年,改县曰清腾,属郢州。大业末,县废。近《志》云:州境有崇业郡城,当即崇义矣。又云:州北百二十里有鲁王城。不知所据。   ○大洪山州西百二十里。山高险,四面陡绝,上有田畴,中襟大湖,一名大湖山。湖旁有龙斗崖及泉石诸胜。《水经注》:大洪山,在随郡西南、竟陵东北,盘基所跨,广圆一百余里。水出于其阴,亦谓之山。刘宋元嘉二十一年,诸蛮作乱,山之蛮最强,沈庆之讨平之。宋靖康间,避寇者尝依此山立寨栅自保,贼竟不能破。又端平二年,蒙古攻洪山,宋将张顺等击破之。今亦见安陆府京山县,盖境相接也。又《州志》:山,在州西南七十里,以水经其下而名。   厉山州北四十里。相传神农起于此。神农号厉山氏,故以名山。山下有厉乡,即春秋时厉国也。《左传》僖十五年,楚人伐徐,齐师、曹师伐厉以救之,即此。唐兴元初,江西节度曹王皋遣将伊慎等围安州,李希烈遣其甥刘戒虚等赴救,皋别将李伯潜逆击之于应山,擒之。又击走希烈将康叔夜于厉乡,是也。《荆州记》:山有二穴,神农所生,谓之神农洞。其支山曰仙人山,旁有鸡头垛。又有棋盘山、塔儿山之属,环列山旁。《九域志》:自枣阳至厉乡,道路交错,号九十九冈。今冈在州西北百八十里。《寰宇记》:厉乡西有堑两重,堑中有神农宅,宅中有九井。旧《志》:厉山在州西北百八十里。○大义山,在州北百五十里,周百里。相传魏晋置义阳郡,以山名也。其北五十里又有太平山,山最峻,为东北诸山之宗。或以为胎簪山,即淮水所出,北流至桐柏云。   青林山州东南七十里。茂林远望,蔚然而青,亦名青山。元末,徐寿辉倡乱于蕲水,随州人明玉珍集乡兵屯于青山,结栅自固,既而降于寿辉。今山北有古寨。○随城山,在州南七里。山势横亘,如城郭然。州因以名。山南有三阜,形如爪,一名三爪山。州西南又有独宗山,山高峻,为川众山之宗。又大猿山,在州西南四十里,亦名大狐山。《志》以为即张衡《南都赋》所云天封大狐者。又十九里山,在州南百二十里,山有寨,本名石臼山,以长亘十九里而名。   三钟山州东北五十里。山有三堆,状若覆钟,俗名团山。王莽地皇三年,严尤、陈茂破下江兵,王常等收散卒入蒌溪,略钟、龙间,众复振,破莽荆州兵于上唐。钟,即三钟山;龙,石龙山也。盛弘之曰:永阳北有石龙山,今在应山县蒌溪。或曰亦在州北,今湮。○栲栳山,在州西北二百里。《水经注》谓之黄山,州境之大山也。跨河南唐县界,其相接者曰广山,一名晃山。又蓬甑山,亦在州北。正德中,官军败贼赵风子于此。或曰山在州东。   ○水在州西。《水经注》:水出大洪山,东北流,折而东南,经随县西,又经随县南而东南注,下流入安陆县界。是也。又有均水,在州西四十里,出大洪山至州东南四十里,入水,后周有均州,盖以水名。   氵差水在州西三十里。《周礼·职方·豫州》:其浸波氵差。《左传》庄四年,楚人除道梁氵差,营军临随。《水经注》:氵差水出随县西北黄山,南经西县西,又东南水入焉。水出桐柏山之阳,东南经西县,又东南流,入于氵差。氵差水又东南入于水。李吉甫曰:氵差水,在随城西四十里。今氵差水出栲栳山,东南流,至州北百十里,有鲁城河流合焉。南流至唐城镇,又东南流至安贵镇,入。○水,《志》云:出太平山,南流至唐城镇东,故西县因以名。流经州西,名扶恭河,一名浮缨河。又东南至州西北三里,为两河口,入。   浪水州南四十里。出大猿山,东流至废光化县,入水。又石鱼河,在州城南五十里,亦出大洪山。○圣水河,在州西八十三里。武水,在州西南六十里。皆环绕州境,合于河。   ○五水关州东北百八十三里。在五水山下,亦作仵水关。○出山店,在州西北百八十里。又州西北九十里有梅丘镇,又西北有合河店,与唐县镇俱有巡司戍守。《志》云:州北二百余里有李家坝,接壤河南,每为寇盗出没之所。隆庆中增设官兵于此,与出山店等处相为应援。万历初,议者以出山、小林、界牌三处俱离州二百余里,当河南、桐柏、信阳等州县连界之冲,为流寇必由之地,先年议委官兵戍守,而权轻力弱,请添设州佐于界牌镇,庶几可专事防捍。因移李家坝戍守于界牌镇。其地南去州二百二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