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12 页/共 479 页

石门山县东三十里,一名仙庐山。山有七峰,其相连者曰墨山。墨山北有玄石山。《楚辞》驰余车于玄石,是也。《志》曰:墨山,在县东四十里。又鼓楼山,在县东南五十里,上有石室,下瞰洞庭,中可容千人。   ○澧水在县西南,九江之一也。自安乡县废作塘县,东流入县境,合赤沙湖而注于洞庭。《志》云:县治北有华容河,晋杜预所开,以通零、桂之漕。北接大江,南达洞庭,今湮。○县河,在县城南。《志》云:县东北一里曰北河,县东南一里曰南河,流经县南三十里,曰县港口。又东为紫港,流经青草湖,委曲百折,达于洞庭湖,俗亦谓之华容湖。又县东二十里有板桥港,又东五里有沙港,皆委曲入于洞庭。   赤沙湖在县西南,亦谓之赤湖,接巴陵、安乡县及常德府龙阳、沅江二县界。《水经注》:澧水与赤沙湖会,湖水北通江,南达澧。《巴陵志》:洞庭湖西吞赤沙。是也。亦谓之赤亭湖。又青草湖,在县东南,亦曰青湖,与洞庭湖相连。○褚塘湖,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又苏池湖在县西六十里,杜家潭湖在县东南四十五里,延湖在县东南三十里,皆掌于河泊所。又县东南七十里曰澌城湖,相接者曰须臾湖,又县西一里有城西湖,又西有斗子湖。县北二里有张家湖,又北二里有黄湖。《志》云:县境底洼,湖泽环绕,凡数十处。洞庭涨溢,辄有氵溺之患,故绕境为堤,亦以数十计。又金山台池,在县北九十里,亦掌于河泊所。   杨子洲在县东北三十里,相传荆飞刺蛟处。   ○安津堤在县西北三十里。内有十台九堰,皆利灌溉。正德中,堤坏,复修筑之。《水利考》:县境陂堰堤塘之属凡九十有余,而安津尤为低洼,修防最切。   白脊亭在县东南。梁大宝二年,侯景围巴陵,湘东王绎遣将胡僧自江陵帅水军赴援。至湘浦,景遣其将任约据白脊以待之。僧由他路西上,约追之,及于芊口,是也。○芊口镇,在县南。任约追胡僧及于芊口,僧潜引兵至赤沙亭,禽约,是也。   古楼寨县南六十里。宋时防戍处,今为明山鼓楼巡司,并置水驿于此。成化初,洞庭贼出没为患,因增设官兵哨守,以明山、鼓楼二山名也。明山,在县南百里。又黄家穴镇,在县东北百二十里,亦有巡司,并置水驿于此。又城北一里,有北河渡巡司,今与明山鼓楼驿俱革。○华容马驿,在县东北二百五十里。《志》云:县北十五里有五田渡,东通巴陵,西通石首。又县西二十五里有碾溪渡。又西四十里有游仙渡,皆路出安乡。   平江县府南二百四十里,东至江西宁州二百五十里,西至长沙府湘阴县二百里。本春秋罗国地。秦为罗县。汉因之,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建安十五年,孙吴析置汉昌县,并置汉昌郡,以鲁肃领汉昌太守。郡寻废,改县曰吴昌。晋属长沙郡。宋、齐因之。梁属岳阳郡。隋属岳州。开皇九年,省入罗县。唐又省罗县入湘阴。神龙三年,复分置昌江县,仍属岳州。五代唐讳昌,马氏因改曰平江。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平江州。明洪武二年,复为县。今仅有城址,未筑城。编户五十里。   ○罗城县南三十里。古罗子国也。罗,本国于宜城之西山,楚迁之于枝江,后又徙之于此。又有故罗县,在今湘阴县境内。《志》云:县南境与长沙府之浏阳县接境。朱梁初,荆南高季兴、楚马殷共攻朗州帅雷彦恭,彦恭乞降于淮南,淮南遣水军屯平江、步骑屯浏阳救之,是也。   ○幕阜山在县北九十里。一名天岳山。高一千八百丈,周回五百里,石崖壁立,上有篆文云:夏禹治水,尝至此山。顶有田数亩,东有温泉三穴,又有系舟峰、芙蓉池、列仙坛诸胜。《道书》以为第二十五洞天也。《志》曰:山亦名天柱,亦名雷台,亦名幕府,又即昌江之别名云。○籁山,亦在县北九十里,石壁削立,四围悬绝,有小石径可通。多竹,故名。又黄蘖山,在县北二十里。又南五里曰梧桐山,峰峦秀拔,岩麓相接,各以所产名。   永宁山县北六十里。四壁削成,履云梯飞栈而后可跻其端,沃衍可耕,断戈朽镞,时出于土壤中。又五角山,在县北五十里,五峰耸峙,高二百丈。上有赵家寨,三面险绝,惟一径仅通,亦幕阜之支山也。○道章山,在县东北三十里,四峰高耸,秀出群山,周围磊石如城,人多避盗于此。又九峰山,在县东北四十里,亦高险可避兵,一名黄沙尖。又道岩山,在县东北七十里,上有天池,池前两峰,南曰席帽,北曰云盖。又有岩曰香炉岩。又县东北百里有土龙山,汨水经其下,其旁曰龙门山。   昌江山县东南二里。一名鲁德山。山多奇胜,鲁肃尝屯兵于此。后人德之,因名。又连云山,在县南五十里,旧名纯山,峭拔千仞,云气尝覆其上。其相接者曰明山,周围三十余里,三面峭绝,惟一路可通,旧名奉国山。○石牛山,在县东百里。山多岑石,其状类牛。又有大寨石,大者可容万人,小者容千人,井泉饶给,可以避寇。   姜源岭县北三十里。驿道接通城县界。又北三十里有长岭,其北十里曰新开岭。又县东北六十里有桃花洞,上亦有新开岭,皆官道所经也。○回谢岭,在县北七十五里。岩峻拔,路出巴陵,行者病其险隘。正德中开凿,遂为通道。又龙影洞,在县西北。《志》云:深三千余丈,周三十里,石壁莹然,上有龙影。   ○汨水县东北百二十里。源出江西宁州境内之柏山,流经龙门山,又西南流至县东,合纯、卢二水,经县南复折而西北,会昌水,下流入湘阴县界。   昌水县北八十里。出幕阜山,西南流山涧中,有巨石,水绕其旁,形类昌字,因名。又南合于汨水。○卢水,出县东五十里之卢山,西北流合汨水。又纯水,出纯山,今连云山也。流经县东南五十里,又西北合于汨水。   ○长寿镇在县东北,有巡司。又有密岩寨及黄阳寨,皆近石牛山旁。又大荆马驿,在县北百二十里。   附见:   岳州卫在府治东南。洪武初置,领千户所五,属湖广都司,今亦设岳州卫。   澧州府西二百七十里。南至常德府一百八十里,西至永顺卫四百里,北至荆州府三百里。   春秋时楚地。秦属黔中郡。汉属武陵郡。吴分置天门郡治零阳。晋又析置南义阳郡。宋、齐至梁陈皆因之。隋平陈,郡俱废,改置松州,寻又改为澧州治澧阳县。炀帝大业初,复改州为澧阳郡。唐武德四年,复为澧州。天宝初,曰澧阳郡。乾元初,又为澧州。宋因之亦曰澧阳郡。又建炎四年,徙治陶家市山寨,寻复旧。元为澧州路。明初,曰澧州府。洪武二十九年,降为州,属常德府,以州治澧阳县省入编户三十一里。明年,改隶岳州府,领县三。今仍旧。   州北控长江,南带洞庭,屏蔽江陵,咽喉潭、朗,亦形胜处也。五代汉末,马希萼以朗州兵攻其弟希广于潭州,希广上言荆南、岭南、江南连谋欲分湖南地,乞发兵屯澧州,以扼江南、荆南援朗州之路。盖州据荆州、岳州、常德三郡间,道里适中,形援相及故也。   ○澧阳废县今州治。汉零阳县地。晋太康四年,析置澧阳县,属天门郡。宋、齐因之。陈属石门郡。隋初郡废,以县置松州,寻改澧州。大业初,为澧阳郡治。唐亦为澧州治。宋因之。明初省州城。洪武初改筑。本土垒,永乐中,以砖。成化、正德间,屡经修治。今城周九里有奇,有门五。   临澧城在州西南。汉充县地。晋太康四年,置临澧县,属天门郡。宋、齐以后因之。隋废。《志》云:州南六十里有申鸣城,楚大夫申鸣邑也。又宋玉城,亦在州南六十里之长乐乡。有铜昏堰,以铜冶为之,亩收三十钟。又马援城,在州东五十里,援征蛮时所筑。   ○关山在州东十五里。山形盘据十余里,高八十余丈。兰江东奔,是山崛立水口,如关锁然,故名。相连为观山,《道书》谓之四十四福地。○彭山,在州西十里。唐高祖子元则封彭王,常宰是州,有惠政,因名。旧《图经》云:彭阜耸其西,关山列其东。是也。与彭山相接者曰钦山,在州西二十里。   大浮山在州西南百三十五里。亦名独浮山。跨石门、武陵、桃源三县界,中多石室、石坛及诸溪洞之胜。又铜山,在州西南四十里。相传山产铜,永乐间置冶于此。又将军山,在州南六十里。《志》云:高百余丈,周三十里。相传汉纪将军信曾寓于此。   ○澧水州南三里。源出慈利县西之历山,东流会水,又东经石门县,会渫水,又东至州城下。州北七十里之涔水,州东二十五里之澹水,俱流合焉。下流入于洞庭。《楚辞》:濯余于醴浦。虞喜云:即澧水。亦曰兰江,以多兰蕙而名。亦曰绣水。《志》云:澧水经州东二里,水流旋折如绣云。   涔水在州东北。《水经注》:涔水出作唐西北天门郡界,南流经涔坪屯,屯曷涔水,溉田数千顷。又东南流注于澧水。又茹溪,在州西北百六十里,源出龙茹山。昔楚庄辛说楚王饮茹溪之流,即此。○盐井,在州北八十里,水咸苦。明初,立场煎盐,不成而废。   ○三江口关州西北二十里。又州西北七十五里为古城关,皆昔时置戍屯兵之所。今古城关旁有营门遗址。又州北七十里有粮仓哨,其地本名泗水口,东接安乡湖口,北连荆江,每值水溢,荻芦蔽岸,支港四通,为盗贼渊薮。隆庆三年,设哨于此,增置官兵,为防御之计。   新城镇州东三十里。晋车胤尝寓此。唐李泌为州刺史,更筑新城。元因置新城镇。又有陶家市山寨,在州西。北宋尝徙州寓治此。○嘉山镇,在州东三十里,有巡司。又州东二里有兰江水马驿,州南六十里有清化马驿,北六十里有顺林马驿。又有水东递运所,在州东三十里。   安乡县州东南一百二十五里。东北至华容县九十里。汉孱陵县地,属武陵郡。后汉分置作唐县。东晋侨置南义阳郡。梁又置安乡县,为义阳郡治。隋平陈,郡废,县属澧州。唐、宋因之。县无城,今编户十里。   ○作唐城在县东北。后汉建武二十六年,分孱陵县置作唐县,属武陵郡。晋属南平郡。永嘉末,杜作乱,荆州刺史王澄击之,军于作唐,是也。宋、齐因之。隋平陈,郡废,改县曰孱陵,属澧州。唐贞观初,省入安乡。《志》云:县南二十五里有杨城,宋绍兴中,贼杨么所筑也。   ○黄山县北六十里。土石皆黄,一名金峰。又北有小黄山,昔人保障其上,城址犹存。   ○澧江在县城西。南流而东折至华容县,入于洞庭湖。一名长河。《志》云:县西七十里澧江上有马波渡,相传马援征五溪蛮,渡兵于此。又涔水在县北,流经澧州界,入于澧水。涔水之北曰涔阳,有涔阳镇,入公安县界。   大鲸湖在县西北二十里。延袤数十里,下流入澧江,而达于洞庭。又大通湖,在县南二百里,接沅江县界。《志》云:县境湖池溪港之属,凡数十计,皆汇流注于洞庭。○景港在县东北四十里,上通荆江,下达洞庭湖。一名景源港。又夹港,在县北六十里,与荆州府石门县接界。   ○石龟市县西四十里澧水上。旧为商民环聚处。又县南三十里有顾市,元时置驿于此。今废。今有南平水驿在县南。   石门县州西九十里。南至常德府桃源县百二十里,北至荆州府夷陵州长阳县三百七十里。汉置零阳县,属武陵郡。后汉因之。三国吴永安六年,分置天门郡治此。晋以后因之。陈改石门郡,仍为治。隋罢郡,改县曰石门,属澧州。今土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十五里。   ○石门山县西二十五里。岩石壁立如门,县以此名。或以为即孙吴永安中山石自开处,误也。又县东一里有天门台山,顶方正如台,二小溪合流,台下为天门桥。又县西北一里有方顶山,山顶方平。○层步山,在县东北三里。《水经注》所谓澧水东历层步山者也。外望如一,内有三重,亦谓之层山。   夹山县东南三十里。周回三十里,高二百余丈,两峰并峙,故名。○仙客山,在县北十五里,高岩陡峻,一径萦纡。又黄石山,在县西北二百十里,有溪出雄黄。   ○澧水在县西。自慈利县流入,又东经澧州境。○渫水,在县西百七十里,流经水南山、鲤鱼山,合阳泉南溪之水,至县西四十里入于澧水。《志》云:县西北四十里,又有道水,下流亦入于澧水。   ○台宜寨在县西北。宋置。或云即今添平所也。又县西十五里有将军渡,渡口有石如将军状,因名。路通九溪、添平、麻寮诸处。洪武中,九溪卫拨军把守于此。   慈利县州西一百六十里。东至石门县八十里,南至常德府桃源县二百十里。本汉零阳、兖二县地。隋开皇九年,置零陵县,属崇州。十八年,改曰慈利县。大业初州废,县属澧阳郡。唐属澧州。宋因之。元元贞初,升为慈利州。明初复为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六十一里。   ○兖城县西二百四十里。汉兖县,属武陵郡。后汉因之。永和二年,武陵蛮叛,围兖城,是也。晋仍属天门郡,后废。宇文周时,后梁尝置衡州于此。隋开皇中,又于故城西南一里置崇义县。十八年,改衡州曰崇州。大业初,州废,县属澧州。唐初因之。麟德元年,以崇义并入慈利。○中城,在县西。后汉建初三年,武陵中蛮反。五年,荆豫诸郡兵讨平之。三国吴置中县。晋因之,属天门郡。刘宋元嘉十八年,天门蛮田向求等反,破中,荆州刺史衡阳王义季遣军讨平之。齐、梁属天门郡。隋废。   白抵城在县西北。高千仞,四面绝壁,上广十余里。宋建炎中,土寇廖辛据此为城,一名廖城。又有石柱城,山崖有石,壁立如柱。《志》云:县东五里有白公城,四面有门,相传楚白公胜所筑。又有蛮王城,在县东三十里茶林山顶。《郡志》:县南二百里有旧县治,洪武初废,迁县于今治。   ○崇山县西三十里。相传即舜放兜处。《国语》:内史过曰: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隋置崇州,盖以山名。又九度山,亦在县西三十里,上有石形似楼,名仙人石楼。下有九度水,蛮居其侧,曰九度蛮。明初,九度蛮作乱,谓此。○骑龙山,在县南四十里,以形似名。有黑龙泉,下流溉田。又铜盘山,在县东四十里,铜盘水出焉,下注为滩。《元和志》:铜盘、连钱、石马,澧阳之险滩也。又琼云山,在县东五十里,高耸干云,根蟠四十里。   天门山县西南百八十里。旧名松梁山。有十六峰环列,最高者为天门。沈约云:松梁山顶有石开处数十丈,其高以弩仰射不至,谓之天门。孙吴因以名郡。又有赤松山,在县西百六十五里,与天门山对峙。《郡志》云:山在县东百十里。   茅花岭县南三十里。高峻为群峰之冠。又百丈岩,在县西北六十里,一名百丈峡。东北至九溪卫七十里。石崖两面对峙,高逾百丈,中有小峡,长三十里,流泉峻急,古木槎牙。峡畔有路,通永定卫,最险。   燕子洞县东南三里。岩洞深广,可藏数千人。岩后有穴,秉炬可入。又县西有马涡洞,县南二十里有雷公洞,县西北又有水沉洞,皆深广。或曰:《汉志》酉水出兖县酉源山,即水沉洞也。○桃花洞,在县西三百里。宋熙宁中,蛮彭仕义反,澧州守郭逵破之于桃花洞,即此。又宾郎洞,在县西北二百里茅冈寨南,群蛮往来之径,一窦而入,后有大门,过此即为犭界。昔犭人侵扰,邀击而后屈伏,与之盟,画此为界。   ○澧水发源县西三百里之历山。始出甚微,东过武口,又东流径茹溪县境,诸水俱注之。又东会于水,东南流入石门县境,水涨则溪涧合流,每多湮溺之患。   水在县西二里。源出永顺宣慰司界,东流至索溪,通四十八涧水为一,南至观嘉渚,汇于澧水,谓之后江。《志》曰:县有双溪,乃前后江合流之口。有芙蓉洲,至菱花渡而合,为一邑之胜。   ○温阳关在县西。明洪武三年,蛮酋覃连构诸洞为乱,命周德兴讨之,至慈利,守险以拒,德兴出奇兵,破其数栅,直捣温阳关,拔之,贼遂溃。既而为伪夏所据。六年,命汤和等伐蜀,周德兴分兵取蜀之龙伏隘,进夺覃温阳关,和克归州,遣赵雄等取桑植容美洞,会德兴兵攻茅冈覃寨,克之。容美,见施州卫,盖与桑植接界也。又安福寨,在县西北。其在县境者,又有索口、西牛、武口、澧川凡数寨,俱宋置,为戍守要地。今分见下九溪、永定诸卫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