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09 页/共 479 页
当阳县州西百二十里。南至荆州府枝江县百八十里,西至夷陵州百五十里。汉县,属南郡。后汉因之。建安十三年,曹操下荆州,先主将其众过襄阳,南至当阳,为操所追处也。晋仍属南郡。宋齐因之。后周置平州及漳川郡治此。后属梁。隋开皇七年,改州为玉州。九年,州郡并废,县属荆州。唐武德四年,又置平州。六年,改为玉州。八年,州废,仍属荆州。五代时,高氏置荆门军治此。宋属荆门军。绍兴十四年,废入长林县。十六年,复置。洪武初,属荆州府,寻改今属。九年,省入州。十三年,复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五里。
○麦城县东南五十里,在沮、漳二水间。《水经注》:漳水南径当阳县,又南径麦城东。相传楚昭王所筑。三国初,关羽为吕蒙所袭,自知孤穷,乃走麦城,是也。又有磨城,在县东四十里。《荆州记》:麦城东有驴城,沮水西有磨城,伍子胥造此二城以攻麦城。谚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
麋城县东南六十里,地名八渠。宋白曰:春秋楚伐麋。颖容《释例》曰:麋,当阳也。或云三国时麋芳所筑。又有权城,在县东南。春秋时权国,楚武王克权,使斗缗尹之。斗缗以权叛,是也。又方城,在县东南百六十里沱江东浒。《志》云:方城旁有秣马山,原隰宽衍,今方城见江陵。
○玉泉山县西北三十里。山有泉,色白而莹,本名覆船山。三国时易今名。隋置玉州以此。宋末,蒙古陷襄阳,张梦发请城当阳之玉泉山,是也。又有玉阳山,在县西二里沮水之阳。○方山,在县东四十里漳水上,层峦环列。又县东十里有许由山,山顶平旷,沮水与玉泉山水会于其前,有泉曰洗耳溪。
紫盖山县西南五十里。《道书》以为第三十三洞天也。《寰宇记》:紫盖有南北二山,顶四垂若伞,林石皆绀色,下出彩水。又铁山,在县北八十里,接远安县界,旧产铁,湘府曾于此山采矿。
绿林山县东南百二十里。山深阻。王莽天凤四年,新市人王匡、王凤等聚亡命,藏于绿林山中,数月间,至七八千人,是也。近《志》云:山在县北六十里。○当阳坂,在县北六十里,相传曹操追先主于此。《志》曰:县西北六十里有倒流桥,沮、漳二水合流其下,即张飞据水断桥处。恐误。
○沱江县南百二十里。大江分流处也。旁有金沙滩,地多流沙,烨烨如金。《志》云:金沙滩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水利考》:县境之沱江,即沮、漳下流,盖水合势盛,南连大江,因有沱江之名。
沮水在县北一里。自南漳县经远安县,东流入界,绕流县西,折而东,又南经麦城西,又南流合于漳水。○漳水,在县北四十里,自南漳县流入境,东南流,经麦城东,又南合于沮水。《志》云:沮、漳二水合处,在县东南五十里,名合溶渡。又南流注于沱江,至枝江县界,而入大江。余详大川沮水。
熨斗陂县东南八十里。《志》云:绿林山之水,与县东六十里圆台山之水,会为熨斗陂。又县北八十里亦有熨斗陂。宋绍兴中,郡守吴猎尝遏走马湖、熨斗陂之水,于县西北置李公匮,以限戎马。
○漳河口镇县北百里,有巡司。《志》云:县北有章乡。《水经注》:漳水经临沮县之章乡南,吴将潘璋擒关羽于此。
附见:
荆门所州南九十里。又州北百二十里有宜门所。二所旧隶荆州卫。嘉靖中,改属承天卫。
沔阳州府南三百二十五里。东北至汉阳府四百里,南至岳州府三百五十里,西至荆州府四百四十里。
春秋、战国时楚地。秦为南郡地。汉属江夏郡。后汉因之。晋惠帝时,分属竟陵郡。梁又置沔阳郡治沌阳县,见汉阳府。后周兼置复州治建兴县。隋初,郡废州存徙州治竟陵,寻复旧治。大业初,改州曰沔州,寻又改曰沔阳郡治沔阳县。唐武德五年,又为复州治竟陵县。贞观七年,移治沔阳。天宝初,改为竟陵郡。乾元初,复故仍治竟陵。五代因之《寰宇记》:晋改景陵郡。宋仍曰复州亦曰景陵郡。熙宁六年,废属安州。元初,复故治景陵县。端平中,移治沔阳镇,即今治所。元为复州路,又改为沔阳府。明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玉沙县省入编户四十二里,直隶湖广布政司。嘉靖十年,改属承天府,领县一。今属安陆府。
州襟带襄、随,腹背郢、鄂,当重湖之右,介江汉之中,地洼而卑,水漾而潴,实川泽之区也宋朱昂曰:州环城皆水,因河为濠。然其地在汉阳以西,规度上游,此为资本。明太祖既定武昌,曰:安陆、襄阳,南北噤喉,英雄必争之地。然今日当以沔阳为干,而安陆、襄阳为枝,固守沔阳,乃图进取,庶得其宜耳。此非辨于先后之数者哉。
○玉沙废县今州治。汉云杜县地。西魏为建兴县地。隋、唐为沔阳县地。宋初,析南境置玉沙县,属江陵府。至道二年,改隶复州。宝元二年,省沔阳县入焉。熙宁六年,州废,还隶江陵府。元初,复故。端平初,移州治沔阳镇。元改曰玉沙,而废旧玉沙县。明初省。《城邑考》:宋玉沙旧县,在今州西南五十里。今州城,明初因旧址修筑,周九里有奇,有门五。
建兴城州北二里。亦曰复州城。西魏所置建兴县也。《隋志》:梁置沔阳、营阳、州城三郡。西魏省州陵、惠怀二县,改置建兴县。后周置复州治此,又省营阳、州城二郡入沔阳郡。开皇初,郡废,移复州治竟陵。仁寿三年,州还治建兴。大业初,改县曰沔阳,寻又改复州为沔阳郡。唐初,州治竟陵,寻还治此。乾元以后,仍属复州。宋因之。宝元中,省为沔阳镇,今州治在其南。《图经》谓之楚王城,俗亦名七里城。○青林城,在州东十里。又州西十里有石楼城,州东五十里,有鱼复城,建置未详。
○黄蓬山州南二百里大江之旁。其山延绵环结,上有城,亦曰却月城。城外有台,相传鲁肃曾屯兵于此。山下有湖,为黄蓬湖。元末,徐寿辉陷沔阳,陈友谅起兵于黄蓬以应之。友谅,沔阳人,其父黄蓬渔子也。又黄蓬山之支曰香山,俗名望乡山。其相近者又有石灵、松林、乌林诸小山。
○江水州南二百里。《志》云:自监利县白螺山南,又经乌林南,过茅埠口,又东过竹林湾,又东过新滩、水洪二口,又东北接汉阳府之沌口,皆府境也。旧有长官堤,起监利县境,东接汉阳,长百数十里。明渐圮。嘉靖初,复筑滨江堤,西南起龙渊,东止玉沙,万有余丈。数年,复决西流窝一带,直抵玉沙。嗣后屡筑屡决,而东南皆为水区矣。
汉水州西北百里。自潜江县流入州境,纵横散滥,往往为害。《志》云:汉水自钟祥东播为芦γ河,入潜江东南,至上新口,径鲇鱼套诸处,达城西三里之三江口,所谓城西一里有襄河也。又自上新播于下新口,流至柳口,复东播于蒌蒿汀,至直步,夏水从西来注之。径螺子渎,又径渣潭,东北趣大阳,入于襄河。又自渣潭东南,径小阳,过张家池坝港,入阳明湖,俱会于白湖,出沌口入江。汉水又自芦γ播于排沙,径豆刂河、范溉关、栗林、麻港、南湾诸处,至黄荆口,入下帐湖,东汇于白湖。又自范溉南播于刘家渡,入三江口。又自栗林口播于蒋家湾,径莲台,趣大湖口,合黄荆水流入江。今汉江支港,在州东北六十里者,亦曰中下襄河。嘉靖初,濒汉为堤,自大小朱家冈至沧浪南池,几万余丈。九年,汉水自拖船埠西,决入州境,湖水皆溢,西北一带,皆为巨浸。后屡塞屡圮,未为乐土也。《水利考》:州境向以富饶称,盖地介江、汉间,多湖渠,民便渔鲜;又因湖渚,环堤为垸,易于耕佃也。明成化以来,上流堤防渐溃,汉水不时涨溢,城市崩坏,陷溺甚众。正德以后,潜沔湖渚,又渐淤为平陆,下流既壅,水无所容,安得无决圯之患?故曰:江溢则没东南,汉溢则没西北,江汉并溢,则茫然大壑矣。岂堤防所能御哉?余见大川汉水及川渎异同。
长夏河州南四十里。《志》云:襄水为汉之潜,而长夏河即夏水,江之沱也。自监利县流入境,东为大马长川,过沙口,又东北过柴林河,至直埠,与汉水合。《禹贡大传》:夏水首出于江,尾入沔,亦谓之沱。郑玄、刘澄之皆以为沧浪水也。《水经注》:夏水东至云杜入沔,其处谓之者口。《广记》亦云:夏水入沔之口为者口。今者口在阳明、太白诸湖间,盖为水所堙也。亦曰堵口,亦曰潴口。晋元帝永昌元年,王敦反,逼建康,甘卓自襄阳将袭武昌,军于潴口,即此。夏水合沔入江,故沔口又名夏口也。又《周地图记》:夏水合诸水同入汉,自汉入潴,名七里沔,州名取此。《胜览》云:七里沔,在复州,江、汉、夏三水所汇处,故沔阳城亦曰七里城。《州志》:七里沔在州东一里。又云:夏水泛则合诸水于州之东北度口,下流六十里,地名沧浪,古有沧浪驿。汉水自襄河而入,江水、夏水自西南而入,并汇于此,或以为七里沔也。一说竟陵南三十里湖东有七里泛,即七里沔。○漕河,在州西南一里,江水、潜水所入也。《志》云:漕河自州西三里之三江口,东流合沧浪水,过侯埠关,入于白湖。又州治北有汊河,流入汉阳府界。又有白沙水,《志》云:在州东北一里。《水经》云:江水过下隽东,得白沙口。程以为即是水也,今堙。
太白湖州东北二百里,接汉阳府界。一名九真湖,一名土湖。潜水自西北来注之,沱自南来注之,其上游西湖、李老、泗港、沙湖及直步、黄蓬、阳明诸水悉汇焉,周二百余里,为沔境之巨浸。达沌口入江。《水经注》沌水通沔阳太白湖,是也。《水利考》:环沔皆湖也。大者凡数百里,小者亦不啻数十里,长波巨浸,诚浩渺之区矣!然其北多属景陵,而李老为大;其西多属监利,而西湖为大;其南则黄蓬为大,其东则太白为大。诸湖皆逶迤入太白湖,故沔,众水之汇也,太白,又沔水之汇也。沔之水,潴于太白,泄于沌口,地势使然也。不然,沔其鱼矣乎。
白鹭湖州东十五里。其东相接者曰鼍湖。又官港湖,在州南四十里。又南十里曰赛港湖,又南五十里曰白螺湖。○千金湖,在州南二百里,其相接者曰乌流湖,曰黄蓬湖。《志》云:黄蓬湖纳茅埠口、许家池及白螺、莲子潭诸水,达新滩而入于白湖,江溢则逆洄入汉。
三阳湖州西三里。东曰朝阳,南曰南阳,北曰水阳,故曰三阳。又州北有复池湖。周武帝置复州,以湖名也。又白石湖,在州西八十里。湖中筑长堤为驿道,亘十里。○直步湖,在州东南四十里,其湖受柳口大马河及螺子渎、渣潭、李二河等水,入阳明湖。《志》云:螺子渎在州东七十里,李二河在州东南百五十里。又西湖在州东南百里,西港湖在州东南百五十里,下五湖在州东南二百八十里。
沙湖州东百二十里,与太白湖相连。今有沙湖驿。又司马小阳湖在州东九十里,阳明湖在州东百七十里,皆流接大白湖。○马骨泛,在州北八十里。夏秋泛涨,渺漫若海,春冬涸,为平田。《一统志》云:马骨湖,在州东南百六十里。似误。《志》云:州之四境,湖池泛港之属凡四十有四,而太白湖最著。今皆有河泊所司之。
许家池州东南百五十里。又张家池,在州东南百四十里。杨孟池,在州东北百二十里。皆江汉支流所汇,联络灌注以入于白湖,亦皆掌于河泊所。○豆刂河口,在州西北六十里。豆刂,与穴同。盖水流分泄处。亦曰豆刂河新掘口,汉水别流所经也。有河泊所,并置豆刂河驿于此。又拖船渡在州西九十里汉江滨,刘家渡在州北二十里。
○范溉关州西北四十里。《志》云:沔阳之关四:〔一〕曰荆江口关,在城西;一曰襄江口关,在城西一里;一曰侯埠关,在州东六十里,与范溉关为四也。今有侯埠驿,置于侯埠关侧。
沙镇在州东百五十里沙湖口。有沙湖驿,并置巡司于此。《志》云:沙镇之东有邵洲脑,其地连接太白诸湖,支浦环聚,劫寇潜匿。万历中,增设官兵戍守。又茅镇,在州南百二十里茅埠口,亦设巡司于此。《志》云:州东百六十里地名尖刀嘴,北接汉川县界,有鸡公洲。嘉靖中,大盗哨聚于此,因增置官兵戍守。
汉津驿州城东北一里。驿前有江北渡,东接汉阳,西接潜江景陵,为一州之津要。《志》云:州有深江、豆刂河两驿,今俱革。
景陵县州北二百十里。北至京山县百里,东至汉阳府汉川县百五十里。楚竟陵邑。汉置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又光武封刘隆为侯邑。晋亦曰竟陵县,仍属江夏郡。晋末,分置霄城县,属竟陵郡。宋、齐因之。梁封范云为霄城侯,是也。西魏废竟陵入霄城,为竟陵郡治。后周改县曰竟陵。隋初,尝为复州治。唐时,复州治此。五代晋改县曰景陵。宋亦为复州治。端平中,还隶复州。元属沔阳府。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十五里。
○竟陵故城在县西南,即楚故邑。《史记·越世家》:竟陵泽,楚之材也。孔氏曰:楚有七泽,竟陵其一。秦白起攻楚,拔郢,东至竟陵。汉置县于此。晋宋因之。惠帝以后,属竟陵郡。太安二年,荆州刺史刘弘遣陶侃攻贼张昌于竟陵,败之。宋、齐为竟陵郡治。齐永元二年,萧衍起兵襄阳,前至竟陵,命张法安守之。梁太清中,湘东王绎以王僧辨为竟陵太守,既而与雍州刺史岳阳王为敌,使司州刺史柳仲礼镇竟陵以图。大惧,遂请于西魏以覆江陵。西魏移郡于霄城,县废。《括地志》曰:竟陵故城在长寿县南百五十里。孙宗鉴曰:自蔡州南至信阳军,始有山路,迤逦至安陆,可两驿。至复州皆平地。南至大江,并无丘陵之阻。渡江至石首,始有浅山。谓之竟陵者,陵至此而竟;谓之石首者,石自此而首也。《汉志》:竟陵县东北有章山,古文以为内方,盖以为荆门之内方也。
云杜城在县东南。汉县,属江夏郡。王莽地皇二年,绿林将王匡等败莽兵于云杜,遂攻拔竟陵。后汉亦属江夏郡。东晋以后,属竟陵郡,后周废。《水经注》:沔水自竟陵,又东南经云杜县东,夏水注之。《寰宇记》:萧梁置沔阳郡,盖治云杜县。又郧城,杜预曰:在云杜东南。《汉志》郧公邑在竟陵,是也。今见安陆县。○京山城,在县北,齐梁置京山县,后齐置建安郡治焉。西魏改郡曰光川,后周郡废。隋大业初,废京山县入竟陵,因改角陵为京山县。又云梦城,《志》云:在县西,即古云梦泽地。又县东六十里有笑城,相传宋将毕再遇与金兵对垒,夜遁,惟系羊击鼓,金兵既觉,欲追之,知已无及,一笑而已。因名。《通志》:县东九十里有直阳市城,相传为旧县治。
○五华山县东七十里。山岭连属,北接钟祥县界,上有古风城,相传伏羲之后封于此。又巾戍山,在县北七十里。《水经注》:晋时于此置巾水戍。又有龙穴山,在县东北五十里,山旁有龙穴陂,一名龙尾山。○天门山,在县西六十里。亦名火门山,相传光武行兵,举火夜度处也。俗忌火,故曰天门,盖即京山县之天门山。好事者为之说也。又青山,在县西北六十里青山湖北岸,亦与京山县接境。《志》云:湖在今县西二十五里。又诸葛岭,在县西二十里,俗传孔明屯兵处。
○沔水在县南百里。自潜江县流入境,与沔阳州接界。梁太清二年,侯景据台城,荆州刺史湘东王绎遣兵入援,又遣竟陵太守王僧辨将舟师出自汉川,载粮东下,是也。《志》云:县南今有西江水,乃襄江之一派。《水利考》:汉水入境,经诸陂泽,至县东分流,一由黑流渡,经张池、竹筒二河,分入汉川刘家隔者为正流。一由小河口,经渔新河、巾台河、牛角湾,出汉川县风门,合竹筒河者为支流,二流会合,经口蔡店,并出汉口,此故道也。嘉靖二十五年已后,湖泽大半淤平,而竹筒河、牛角湾二处又复中湮。于是县多水患。大抵由青山经林里泽、急走湾、上下洲河,直冲县治,抵杨林垸灌海堰,则邑皆为壑矣。又有塔儿湾决口,虽在潜江,而景陵实当其患,皆可虑也。
回河县东北七十五里。自府北池河分流经此,又东南入于沔水。○便河,在县南三十里。元时,郡守白景谅以自县至郡,水道迂远,乃开此河,民以为便。时掘土得石,有文曰白公沟,亦名白河。又义河,在县东一里。《志》云:县有城南河,经城南入汉,下流为义水,汉水泛溢,时有冲啮之害。
扬水在县西南。旧自荆州府监利县流入境。《水经注》:扬水东入华容县,又东北径竟陵故城西,又北注于沔,谓之扬口。亦谓之中夏口。先主当阳之败,张飞按矛于长坂,先主以数十骑斜趣汉津,遂渡夏口。是矣。《晋书·杜预传》:旧水道惟沔汉达江陵千数百里,北无通路,预乃开扬口,起夏水达巴陵千余里,内泻长江之险,外通零、桂之漕。建兴四年,王е将赴荆州,留长史刘浚镇扬口垒,为贼杜曾所破。隆安二年,荆州刺史殷仲堪贼杀故雍州刺史郗恢于扬口。齐永元二年,萧衍起兵襄阳,攻郢城,次于扬口,是也。今亦为扬林口。或曰:岳州府北有杨林浦,亦扬水通江之故道。○巾水,在县北。《志》云:县东一里之义河,即巾水所经也。《水经注》:巾水出竟陵县东百九十里,西经巾城下,又西经竟陵县北,又西注扬水,谓之巾口。是也。又巾水,旧经扬林口,亦曰扬水,今自便河复入于汉。
三ㄛ水县南三十里。出京山县西七十里之磨石山,流入县界,东注于蒿台湖。或以为即《禹贡》之三ㄛ也。亦名三口。《志》云:县河西自南河口入,南自黑流渡入,北自石家河入,故名。,读曰差。一名三参水。参,去声。《县志》云:县有白云三水,在县东南九十里。有河泊所,东南去州一百里。
东湖在县东。地脉迤逦为洲坻,盘旋于湖中,凡数层。又西湖,在县西里许,中有汀。又南湖,在县南十里。○上帐湖,在县南七十里。《志》云:东南去州百八十里,有河泊所。又下帐湖,在县南百七十里。又蒿台湖,在县东七十里。《水利考》:县境有四汊、蒿台等湖,即《禹贡》三ㄛ故地也,最为低洼。嘉靖中,四汊等湖淤浅,下流复壅,沈溺不免矣。
氵壹马潭县西三十五里,钟水之区也。又有葫芦三湾,在县西南五十里,皆掌于河泊所。《舆程记》:县西南六十里为渔泛洪泽口,又四十里为湖口,即监利以北诸湖泽也。渡湖三十里,登陆五十里,而至荆州府。
○甘鱼陂在县西北。《左传》昭十三年,楚公子比次于鱼陂。《战国策》:冷向曰:楚南有符离之塞,北有甘鱼之口。杜预曰:竟陵城西北有甘鱼陂。王氏曰:战国多用水攻,故楚守甘鱼之口。符离,见江南宿州。横桑口,在县东南。东晋初,荆州将吏郑攀等作乱,拒刺史王е,众心不一,散还横桑口。《水经》:沔水受夏水,东南径云杜县,又东径左桑。昔周昭王南征不复处,庾仲雍谓本是佐丧也。又东谓之横桑,言得昭王丧处。
石渠堰在县西北三里。其流自五华山下通巾水。唐咸通中,刺史邓元素开。又县东北有永丰堤,堤长四里。又有周公堤,自县东至县南,横长三十里。弘治中,县令周端因旧堤增筑,因名。又有便堤,在县南车箱渡,护七十余垸之田。
乾镇县东八十里。潜、沔之间,大半汇为湖渚,复合流至乾镇,分为二流:一由张家池口,出汉川县;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往来之要道也。今为乾镇驿,《会典》作乾滩驿,并置巡司于此。○皂角市,在县东北七十里,有皂角渡。地据高阜,当三府四县之交,居民错杂,商贾辐聚,防御最切。其相近者曰鱼泛洚,亦戍守处也。又县东二十里有板港渡,县西青山湖口有鼓角渡,县西九十里有黑流渡,县南三十里有车箱渡,皆水陆津要也。又有柳家渡,在县东北四十里。弘治十二年,改建柳家桥,公私便利。
八十冢县东北七十里。有疑冢凡八十,地名长河,接德安府应城县界。
附见:
沔阳卫在州治东北。洪武六年置。嘉靖十八年,改属兴部留守司。今亦设沔阳卫。
◇德安府东至黄州府三百里,南至汉阳府三百二十里,西至安陆府三百二十九里,西南至安陆府沔阳州三百四十里,西北至襄阳府四百九十里,北至河南信阳州二百五十一里,东北至河南光州四百三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三百二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二百里,至京师五千六百十里。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时云阝子国云阝,一作郧,又作,俱读曰云,后属楚。秦属南郡,汉属江夏郡。后汉因之。晋亦属江夏郡。宋置安陆郡沈约志:孝建初立。齐因之。梁置南司州。西魏改置安州。后周末,改郧州,而安陆郡如故。隋初,废郡,炀帝改郧州为安陆郡。唐武德四年,复曰安州初置总管府,寻为大都督府。天宝初曰安陆郡。乾元初复曰安州贞元中,置安黄节度观察使,治安州。五代梁置宣威军,后唐改安远军。晋复为州。后汉仍为安远军。周显德初,复为州。宋仍曰安州亦曰安陆郡安远军。熙宁初,升为德安府以旧为潜邸也。元因之《志》云:宋端平初,徙治汉阳,元复旧治。明吴元年,改德安州。洪武九年,隶黄州府。十三年,复为德安府,领州一、县五。今仍旧。
府北控三关谓信阳三关,南通江汉,居襄、樊之左腋,为黄、鄂之上游,水陆流通,山川环峙。春秋时,楚人用此以得志于中原者也。三国时,为吴、魏争逐之地。吴嘉禾三年,陆逊自襄阳引退,潜遣别将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斩获而还。时安陆已属魏,吴人遂不能得志于襄阳。晋庾翼图北伐,议移荆州镇安陆,盖顾瞻河、洛,指臂淮、汝,进可战,退可守,安陆形胜,实为利便矣!自是南北分强,未尝不以安陆为棋劫之地。梁、陈不竞,周、隋屡出师于安陆,而东南不能支也。唐之中叶,淮西多事,安、黄每为形要。宋南渡以后,西北用兵,识者每欲于襄、邓、安、随,为北瞰京洛之计。岳飞发鄂州,道安州,进破金人于蔡州,而中原震动。陈亮谓:安、随诸处,镇抚得人,可以出奇制变。是也。胡氏曰:欲固中流,必以重兵镇安陆。薛氏云:安陆北接随、唐,东黄、南鄂,西接荆、郢,呼吸可通。明初,兵下汝宁,捷指安陆。时全楚州郡,悉为贼锋所糜烂。王师一至,无不欣欣望者。盖不待摧枯之力,而有风靡之势矣。此岂非古今之仅事哉?
安陆县附郭。汉县,属江夏郡。王莽地皇二年,绿林帅王匡等拔竟陵,转击云杜、安陆,是也。后汉亦属江夏郡。晋为江夏郡治。刘宋以后,为安陆郡治。梁为南司州治。自是州郡皆治此。明初,省入德安州,寻复置。今编户七里。
○郧城今府城。春秋时郧子国也。楚灭郧,封斗辛为郧公,邑于此。定十年,吴入郢,楚子奔郧。《史记》:楚昭王十年,吴入郢,昭王亡至云梦,走郧。是也。《水经注》:郧水经安陆城西,故郧国也。盖亦因水为名矣。晋太元八年,苻坚大举入寇,慕容垂进拔郧城。义熙初,桓振据江陵为刘毅等所败,逃于郧川。既又自郧城袭江陵。郧城在郧川,故有二名也。梁武帝攻鲁山,谓郧城、竟陵之粟,方舟而下,郧城,即安陆之别名矣。今郡城,明初因故址修筑,嘉靖中增修,周六里有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