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11 页/共 479 页

铁岭寨州西八十里。又州西北二十里有青林寨,北八十里有天王险寨。正德中,刘丙擒贼于此。○麻张新寨,在州东北。明初,邓愈克随州,讨平麻张新寨及信阳珍珑寨、光州石脑山寨。盖其地皆相接也。   沔阴戍在州西南百里。晋时置戍于此。咸康五年,庾亮议遣诸军罗布江沔,以为伐赵之规。既而石虎将夔安等南寇,败晋军于沔阴,陷沔南。盖其地皆近沔水,因名也。胡氏曰:沔阴在沔水南。或曰:非也,在沔水东耳。○汪家店,在州西北栲栳山下,其相近者又有道人林诸处,皆有径道,可达河南唐县,为寇贼突犯之所。   应山县州东百三十里。南至府城百八十里,北至河南信阳州二百有五里。汉为随县地。梁置永阳县及应州。隋大业初,废州改为应山县,属安陆郡。唐武德四年,复置应州。七年,州废,县属安州。宋初因之。嘉定中,改属随州。元因之。明洪武九年,省入随县。十三年,复置,属随州。今编户十里。   ○吉阳城县东南九十里。萧、梁置平阳县,侨置汝南郡治焉。西魏改郡为董城,改县曰京池。后周武成初,置氵州治此。寻州郡俱废,县属郧州。隋大业初,改县曰吉阳,属安陆郡。唐仍属安州。宋开宝中,省入应山县。○平靖城,在县北五十里,西魏置平靖县,又置平靖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应州。大业初,废入应山县。《志》云:县东七里有云公城,又县东百里大城山下有古城,亦曰大城。建置未详。   宋安城在县东北。刘宋分义阳郡立东随左郡。大明八年,省为宋安县。齐亦置宋安左郡,属司州。后魏南司州有宋安郡,治乐宁县。武阳关在其境,兼领东随县。隋开皇九年,改东随曰礼山,寻以乐宁县省入,仍属义阳郡。唐武德四年,析应山县置礼山县,属应州。八年,废州,以礼山县仍并入应山。   ○应台山在县治东南。亦曰应山县,因以名。其形方平,一名印台。又石龙山,在县北三十里,蜿蜒如龙。又北十里曰兴安山,有古寨,一名兜鍪山,旁接百雁山。又高贵山,在县北六十里,一名大龟山,西接平靖关。《志》云:山与随州之栲栳山、孝感之黄茅岭,险峻相埒,为郡境之要害。   吉山县东南五十里。有南吉、北吉二山,亦名吉阳山,故吉阳县盖在其南。又孔山,在县东三十里,上有风洞,一名洞山,下有孔山坡。正德中,贼赵燧走死于此。又东三十里曰覆手山,一峰五涧,状如覆手。○礼山,在县东八十里。梁礼山县盖置于山下。又东二十里为大城山。   四望山县西北百里。山高耸,登望则四远皆见,因名。唐建中二年,山南东道梁崇义拒命,发兵攻江陵,至四望山,大败而还,即此。又县西北四十里有铁城山,四望如铁,山北有寨。○花山,在县北百里,与信阳州接界。其北二十里曰仰天洼,四高中坦,中有平田二百亩。又县东北七十五里有龙爬山,其相接者为牛心山,上皆有寨。又县东北八十里有松子山,地名新店,与孝感县接界,亦戍守处也。   寿山县西南五十里。山之南接安陆县界。又蔽山,在县南五十五里,亦与安陆县接界。《志》云:县西六十里有将军山,在马坪港北。又西南有峰子山,上有古寨,水经其下,合水。○塔儿冈,在县北三里。又有望城冈,在县东五里。嘉靖中,县令王朝遂议云:城外四山环绕,塔儿冈、杨通冈、应台山等处尤高平近县,登之可窥城中虚实。是也。   ○白泉河在县东三十里。自孔山悬流而下,流入于氵水。又汶水,在县城西北,源出高贵山,南流经此,又绕城南而东。县东三里又有东河,一名方家河,流合焉。又东南合于白泉河。○汉东河,在县西四十里。又有大洪河,在县西南三十里。县西南六十里有马坪港,其上流皆汇诸山溪之水,下流合为水,入安陆县界,注于水。《志》云:县有竹港,水出寿山下,经县西南七十里仓头渡,合水入安陆县界。   天井涧县东二十里。深一丈,广八尺,两山夹峙,泉流其中,冬夏不涸,流合汶水。涧北旧有平康寨,宋人避兵于此,贼不能犯。   ○平靖关县北六十里,即古黾厄也。西北去信阳州九十里。又百雁关,在县北九十里,即古直辕也,亦曰黄岘关,亦曰九里关,北去信阳州九十里。又武阳关,在县东北百三十里,即古大隧也,亦曰礼山关,西北至信阳州百五十里。即所谓义阳三关也。明正德中,流寇入境,三关皆为要地。嘉靖中,增设官兵,置镇于平靖关南,与信阳官兵协守,为保障之计。《志》云:武阳关,一名行者坡,亦谓之行者关。嘉靖中,县令王朝遂言:县东崇山峻岭,武胜关、黄土关、土门冲、草市冲、九女岩等处隘口,皆盗贼出没之处,行者关尤为要害。比年流贼劫略,皆由行者关入。假令贼先据此,下瞰邑城,势若建瓴矣。请增设官兵巡司于此控御,庶为得策云。盖诸关寨皆险固,而行者尤要也。详见河南重险黾厄三关。   黄土关县北百里,东北至信阳州六十里。又武胜关,在县东百二十里。○凤见关,在县东北二十里。《志》云:常有凤见此,因名。又恨这关,在县北九十里,亦与信阳接界,有巡司。   黄陵寨县东二十五里,其相近者曰平康寨。又锅底寨,在县北四十里,其相接者曰兴安寨,于诸寨中最为险峻。又牛心寨,在县东北四十里,其相接者曰鸦狐寨。又县东北八十里,有婆婆寨,相传昔时女人聚众避兵处。又有铁城、龙爬等寨,俱见上。○广水店,在县东三十里,其相近者又有二郎畋。又井子镇,在县西五十五里,皆正德中官兵败贼处。又有太平镇,在县东二十五里。   附见:   随州守卫千所在州治东,隶安陆卫。洪武初,分守于此。   ◇岳州府东北至武昌府五百六十里,东南至江西袁州府六百五十里,南至长沙府三百八十五里,西南至常德府四百五十里,西至辰州府八百七十里,西北至荆州府四百七十里,北至安陆府沔阳州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二百二十五里,至京师五千六百七十里。   《禹贡》荆州地杜佑曰:今长沙、衡阳皆古三苗国地。春秋战国时属楚春秋时,亦为糜、罗二国地。秦为长沙郡地。汉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三国吴为重镇。晋仍属长沙郡《宋志》:晋元康末,分置建昌郡。咸康初,并入长沙。东晋时巴陵亦为重镇。宋元嘉十六年,分长沙置巴陵郡,属湘州。齐因之。梁兼置巴州。隋平陈,郡废,改州曰岳州治巴陵县。炀帝初,改为罗州,旋复为巴陵郡。唐初,萧铣置巴州。武德四年,平萧铣,仍为巴州。六年,改为岳州。天宝初,又为巴陵郡。乾元初,复曰岳州。五代时,马殷有其地,后属于周行逢。宋仍为岳州亦曰巴陵郡。宣和初,又赐军号岳阳军节度。绍兴二十五年,改曰纯州秦桧以州名与岳飞姓同,奏改。又改军额曰华容。三十年,复旧。元置岳州路。明洪武初,改为岳州府。九年,降为州。十四年,复为府,领州一、县七。今仍旧。   府囊山带江,处百粤、巴蜀、荆襄之会,全楚之要膂也。三国初,曹公下荆州,以舟师追先主至巴丘,既而败还。先主与周瑜俱自巴丘追蹑之。后鲁肃戍守于此,以为重镇《水经注》:巴陵,吴之巴丘邸阁也。《城冢记》:巴陵城,鲁肃所立。孙皓时,万屯兵于此,以拒晋师。杜预曰:巴丘,沔、湘之会,表里山川,实为险固。晋室不竞,东南多故,陶侃镇荆州,以江陵偏远,移治巴陵。及上游发难,兵锋东指,亦以巴陵为喉嗌隆安初,殷仲堪举兵江陵,讨王国宝,遣南郡相杨期屯巴陵。宋、齐以后,巴陵绾荆、湘、郢三州之冲,谈形胜者,未尝不首及巴陵。梁侯景之乱,湘东王绎遣王僧辨进讨,至巴陵,闻郢州已陷,因留戍之。绎令僧辨曰:贼既乘胜,必将西上,但守巴丘,以逸待劳,无虑不克。又谓将佐曰:贼若水步两道直指江陵,此上策也。据夏首,积兵粮,中策也。悉力攻巴陵,下策也。巴陵城小而固,僧辨足可委任。景攻城不拔,野无所掠,暑疫时起,食尽兵疲,破之必矣。景悉力攻巴陵,果败遁。陈初,后梁引周人掠取巴陵、长沙诸郡,侯等悉力争之,首得巴陵,诸郡相次降下。隋将取陈,崔仲方谓水陆冲要必争之所,巴陵亦其一也。唐人以岳、鄂二州控扼江沔,并称冲要。五代时,荆襄多事,往往争胜于巴陵。盖湖南得之,足以规取荆、鄂;淮南得之,足以包举湖南,故争之急也。宋末,蒙古据岳州,而湖南、两粤次第倾陷。盖自江而东西,自湖而南北,巴陵皆居其要会。巴陵未下,不可以图进取也。吕氏祉曰:巴陵与武昌,盖辅车之势。《岳阳志》曰:四渎长江为长,五湖洞庭为宗,江湖之胜,巴陵兼有之,故其形势亦最重云。   巴陵县附郭。本汉长沙郡下隽县地。孙吴初为巴丘邸阁。晋初,置巴陵县。仍属长沙。宋属巴陵郡。自是以后,州郡皆治此。明洪武九年,省入岳州。十四年,复置。编户五十七里。   ○巴丘城今郡治。相传孙吴所筑故城也。明洪武中,因旧址增筑。周九里有奇,门五:东朝阳,西岳阳,西之左下水,南南薰,北拱极。其县治旧在府城外。弘治中,始筑城环之,周一里有奇。   下隽城汉县,属长沙国。后汉属长沙郡。晋因之。太安二年,陶侃等屡破江沔贼张昌,昌逃于下隽山,盖县境山中也。宋、齐俱属巴陵郡。梁、陈间,省入巴陵县。《水经注》:江水东至长沙下隽县北,澧水、资水、沅水合东流注之。盖巴陵江左所设,本下隽地也。后汉建武二十五年,马援讨五溪蛮,军次下隽时,未设巴陵,则下隽为顿宿要地矣。太子贤曰:下隽城,在辰州沅陵县。误也。   糜城府东三十里。相传古糜子国,有东西二城。《春秋》定五年,秦救楚,败吴师。吴师居糜。楚人焚之。又战,吴师败还。既而楚昭王使王孙由于城糜,即此。○刘备城,在府西九十里。相传昭烈与吴争荆州时所筑。又陶侃城,在府东八里,侃镇巴陵时所筑也。又有竹城,亦在府东。《志》云:宋建炎绍兴之扰,州尝寄治仙明洲东岸,以竹为城,至今犹称竹城。   ○巴丘山在府城西南。后汉建安十五年,吴周瑜卒于巴丘。既而孙权使鲁肃以万人屯巴丘。蜀汉建兴三年,吴主闻武侯卒,增巴丘守万人。汉人闻之,亦增永安之守。宗预使吴,所谓东益巴丘之戍,西增白帝之守者也。陈天嘉初,周将贺若敦等军湘川,侯等屯巴丘以逼之。亦名天岳山,一名幕阜山。前有培,谓之巴蛇冢。相传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因亦谓之巴陵山。后临大江。《水经注》:湘水至巴丘入江,山在右岸,有巴陵故城,是也。又有白鹤山,在城南二里,与巴丘相峙。又有九龟山,在城南五里,水际有九山相连。   君山在府西南十五里洞庭湖中。一名湘山。《史记》: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湘,即湘山也。秦始皇二十八年,南游,浮江至湘山祠,遇大风,因问湘君何神。博士对曰:尧女舜妃。始皇怒,命赭其山。唐天复二年,淮南将李神福败荆南帅成于君山。后唐天成三年,吴将苗攻楚岳州,至君山,及还,为楚将许德勋所擒。宋绍兴五年,岳飞伐君山木为巨筏,塞洞庭诸汊港,擒斩杨么,是也。《志》云:山方六十里,状如十二螺髻,亦名洞庭山。《山海经》: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盖尧女湘君尝居此。又名酒香山,山有仙酒。汉武使栾巴求得之,为东方朔所窃饮。今春时山中往往闻酒香也。《道书》以君山为第一福地。○め山,在府南五里君山东,洞庭之涯,状如浮舟。《水经注》谓之编山。《括地志》以为即山。   城陵山府西北十五里。蜀江西来,洞庭南注,合流于此,乃一郡水口。山下有城陵矶,长江奔流于矶下。东则有白石、翟家二湖汇焉。每舟行多阻风涛,陆行则寻山历涧,纡回三十余里。旧尝于二湖口构木为梁,颇利涉。明弘治中,筑永济堤于矶南,长四千丈。于旧置梁处为桥二,以便行者。岳州有事,城陵矶其必争之地也。《水经注》:江之右岸有城陵山,山有故城,东接微落山,亦曰晖落矶。○七里山,在府北七里。宋岳飞讨杨么,屯兵于此。   黄茅山府东三十里。盘亘数里,壁立干霄。相近为集云峰,有叠嶂层峦之胜。又千聚山,在府东百里。盘亘数十里,众山拱揖其旁。其相近者曰雷分台山,秀丽高耸,一名仙人台。又福圣山,在府东百十里,多松柏。相传宋末蒙古兵过此,伐其树,斧斤不能入,时以为神。亦名福圣台。又相思山,在府东百三十里。高耸盘踞,岩石甚胜。○九峰山,在府东北百里。山高耸,有九峰并峙。其相接者曰黄龙山,亦峻拔。又大云山,在府东北五十里,连接七十余峰,高数百丈,与九峰山连麓。山之北属临湘。《县志》云:府东北百五十里又有渭洞,广袤百里,周围如城。   石城山府南六十里,上有杨么寨。又鹿角山,在府南五十里洞庭湖东,旧为戍守之所。又九马觜山,在府西南四十里。岸有九觜,舟过甚险。又西南十里有五龙山,以五山对峙而名。○大发岭,在府东北三十里,两山夹峙,形胜崇绝。   隐矶在府东北。矶南对彭城矶。二矶之间,大江之中也。宋元嘉三年,到彦之等讨谢晦,为晦前锋所败,退保隐矶。梁大宝三年,侯景破江夏,引军西上,缘江戍逻,望风请服。景遂自隐矶济江,攻巴陵,为王僧辨所败。又彭城、隐矶之间,有巨石孤立大江中东江浦,世谓之白马口,亦谓之白马矶。   ○大江在府城西北十五里。自荆州府石首县境东流,经城陵矶下,合洞庭诸水入临湘县,又东北入武昌府界。其流清者为洞庭,浊者为大江,其回合之处,曰荆江口,亦曰西江口,亦曰三江口。三江者,岷江为西江,澧江为中江,湘江为南江也。《志》曰:三江俱在府城下。宋吴表臣谓大江上流最急者,岳之北津,即三江口也。余见重险荆江口。   洞庭湖在府西南。其南曰青草湖,其西曰赤沙湖,凡七八百里,亦谓之三湖。详见大川洞庭。○白石湖,在府北七里。其相接者曰翟家湖。又鱼苗洋湖,在府北十五里。又府东三里有枫桥湖,府东六十里有乾沙湖。又め山湖,在府南五里。又南有鹿角湖,在鹿角山下。《志》云:虾须池在府北二十里,大城池在府西北八十里,与鹿角、め山等湖皆有河泊所。   氵邕湖在府东南五里。亦名氵翁湖。相传古雍ㄛ也。《左传》定四年,吴人败楚师于雍ㄛ。《尔雅》:水返入为。唐张说云:湖者,沅、湘、澧、汨之余波,夏潦奔注,则为此湖。冬霜既降,则涸为平野。亦曰角子湖,以在洞庭之角也。后唐天成三年,吴将苗将水军攻楚岳州,至军山,楚将许德勋潜军角子湖,使别将绝吴归路,遂擒。或谓之阁子湖,以湖地卑,岁苦水患,民多重屋而居,故名也。今有阁子镇。   新墙河府南六十里。发源相思山,自灌口注于洞庭湖。又府东南有隽水,或曰出大云山,流入武昌府通城县。○大江港,在府西门,下为荆、湘、常、澧之通道。又南津港,在府南五里,油港在府东四十里,柏港在府东北十五里,龙湾港在府东南五十里,皆北出大江,西通湖渚。   杨林浦在府北,或曰即杨叶洲也。姚思廉云:洲近西江口,以形似名。陈天嘉初,侯等军于巴丘,袭破周将独孤盛于杨叶洲,盛收兵登岸,筑城自保。既而周将尉迟宪以巴陵降,盛将余众自杨叶洲遁还。后唐天成中,楚将许德勋击苗,使别将帅战舰二百屯杨林浦,绝吴归路,还至江口,为德勋所擒。王氏曰:浦盖在三江口北岸。   彭城洲在府城东北。宋元嘉三年,谢晦自江陵举兵东下,至江口,到彦之已至彭城洲,晦前锋庾登之据巴陵,畏懦不进。久之,使孔延秀攻破将军萧欣于彭城洲,又攻破洲口栅,彦之退保隐矶。《水经注》:江水过长沙下隽县北,东径彭城口,水东有彭城矶,自彭城矶东径如山北,山北对隐矶。是也。又忌置洲,在府北。《水经注》:江水自西江口东径忌置山南,又东过彭城口。宋檀道济等讨谢晦至忌置洲尾,列船过江是也。   曹公洲在府城南四十里。《括地志》巴丘湖中有曹公洲,即孟德为孙权所败烧船处。又金沙洲,亦在洞庭湖中,一名龙堆,延袤数里,亦名金沙堆。○堰虹堤,在府治西北,城下瞰洞庭,每至夏秋,风涛昼夜氵敕啮。宋郡守滕宗谅因筑此堤捍之。嘉靖三十九年,江湖俱溢,堤圮。隆庆初,郡守李时渐缮城筑堤,民赖其利。又李公堤,在府城东北,直接城陵矶,长十五里。旧本湖地,水涨病涉。弘治中,郡守李镜筑堤建桥,人以为便。又白荆堤,在府东南十里,与湖相近。   ○白田镇在府北。五代梁开平四年,荆南帅高季昌败楚马殷兵于公安之油口,逐北至白田而还。唐天成三年,荆南高季兴复败楚兵于白田,执楚岳州刺史李廷规。《九域志》:巴陵县有白田镇。○鹿角镇,在府南五十里,以山为名。朱梁开平初,淮南将冷业引水军救雷彦恭于朗州,自平江进屯朗口。楚将许德勋败之,追至鹿角镇,擒之,是也。今为鹿角水驿,并置巡司于此。又岳阳马驿,在府北三里。府西九十里又有临江马驿。   临湘县府东北九十五里,东至武昌府蒲圻县百七十里,西北至安陆府沔阳州二百五十里。本巴陵县地。五代唐清泰中,湖南置王朝场于此。宋淳化三年,升为王朝县,属岳州。至道初,改临湘县。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八里。   ○望城山县南三十五里。下有泉,溉田千顷,山高峻,登之可望郡城。又鱼梁山,在县南一里,山下有湖,渔者取鱼于此。又方山,在县南百里,山势方正,接巴陵县界。○黄冈山,在县东三十里,峰峦耸拔,林木葱。又金鸡山,在县东三十五里,盘礴峻丽,洞穴深邃。又凤凰山,在县东六十里,山峦高秀。其相接者曰楼阁山,群峰叠出,状如楼阁。又大云山,在县东南九十里,山之阳接巴陵县界。   龙窖山县东百里,跨临湘、通城、崇阳、蒲圻四县界。上有龙湫,因名。又有龙洞,洞有石门,山犭所居。又寡姑山,在县东南八十里,高峻侵云。又东南十里为旋风山,一峰高峻,林木阴翳,风至此多旋转。○马鞍山,在县西南二里,滨江,以形名。又象骨山,在县西南四十里。《山海经》:巴蛇吞象,暴骨于此。下有港,亦以象骨名。又崖岭,在县西南五十里,崖石壁立,联络数峰。   道人矶在县南十五里大江滨。有石高十余丈,如道人面北而立。矶中有二洲,南为黄金濑,北为黄金浦,上又有白石,高丈余,其光如镜,亦名鸡冠石。后唐天成三年,吴兵至荆江口,将会荆南兵攻岳州。进至道人矶,楚将许德勋以奇兵出其后,夹击之,擒其将。○鸭阑矶,在县东北十五里。相传吴建昌侯孙虑作斗鸭栏于此,陆逊谏止之。今有鸭阑水,并置巡司于此。又城陵矶,在县西南四十五里,亦有水驿及置巡司于此,盖与巴陵县相接也。《志》云:县东北七十五里,又有白马矶。   ○大江县西北五里。自巴陵县流入界,经县北三里,又东北流入武昌府嘉鱼县境。   云溪水县西南四十里。源出崖岭,流经县南三十五里,汇为松阳湖。又象骨港,亦自县西南东出松阳湖流合焉,注于大江。昔有松阳河泊所,今革。○港头水,在县南十五里,源出巴陵县东北九十里之石佛岭,流入县南五里之白泥湖,又东北接县东五里之连家湖,引流为清江口,达于江。今有连家湖河泊所。《志》云:县西南十五里有枫桥湖。又西南五里有鲁家湖,通大江,产莲,一名莲湖。又县东五里有{艹}湖。春夏水涨,皆流入大江。   黄荆港县南五十五里。源出县南百里之浆山,北流经县东聂家市,会清江口入大江。又县东六十里有爬儿港,出巴陵县东百里之石狮尖山,亦流经聂家市,会清江口。又南港,在县东四十里,源出县南三十里之金竹山,东北流,经楠木港,亦汇于清江口,注于大江。○双港,在县西南六十里,源出方山,二流并导,出桃林,逾西井,过罐子口,入洞庭湖。《志》云:县东三十五里又有青菱氵套,东连荷叶氵套,水涨则合为一,水消则隔为二,有鱼利,产野菱,因名。   南阳洲在县西南五里江中,广饶可耕。又有潦浒洲,在县西南三十里,大江夹流,一洲中峙,地可耕。   断山泉县南八十里。泉泻断崖之间,灌田百余顷。○赵公堤,在县治东。旧有堤,倾圮。元泰定间,县尹赵宪筑成之,水患遂平。   ○土门镇在县东南,有巡司戍守。又长安马驿,在县东北十五里。又云溪马驿,在县东四十里。《志》云:县西北有杨林渡,路出嘉鱼县。又县西五里有沙锅渡,路通荆州府监利县。   华容县府西一百八十里。北至荆州府石首县八十里,南至常德府沅江县二百四十里。本汉武陵郡孱陵县地。晋初,分置安南县,属南平郡。刘句曰:安南县,刘表所置也。宋、齐因之。梁封肖骏为安南侯。又置南安郡于此。郡寻废。隋初,县属岳州。开皇十八年,改曰华容县。唐初,因之。垂拱二年,改曰容城县。神龙初,复曰华容,仍属岳州。宋因之。旧治在县东南安港,寻以水患移今治。元仍旧。今城周四里,编户十八里。   ○赤亭城县南五十里。三面临水,极为阻隘。梁大宝二年,湘东王绎遣胡僧援巴陵,与侯景将任约遇于芊口。僧潜引兵至赤沙亭,约至,僧击擒之。城近赤亭湖,因以为名。○刘备城,在县北七十里,俗传是先主中军寨,又谓之金门刘备城。又岳城,在县西南三十里。宋岳飞征杨么,筑此屯兵。   ○东山在县东十里。峰峦秀丽,连亘百里,古松夹道,驿路经其中。其相接者曰龙峰山,四山回抱,洞庭在望,称为奇胜。○南山,在县南三十里,隔湖对峙,苍翠如屏。又南十里有禹山,相传禹浚川时尝登其巅,今有禹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