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16 页/共 479 页

三台山县西十五里,三峰并峙如台。又宋山,在县西二十里,高耸秀丽。又有架锅山,在县西五十里,三峰峙立,若架锅然。又有望州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以登之可望州城也。又羊肠山,在县南。《荆州志》:登羊肠山,望见南平沮漳。○界岭,在县北六十里,与夷陵接界而名。又县北三里有马鬃碛,夏没冬见,行舟畏之。   ○大江县北三里。自夷陵州东南流入境,经荆门山下,又东南流经此,清江流合焉,并流而东,入枝江县界。旧《志》云:荆门山东有延洲。陈将吕忠肃为杨素所败,自岐亭退保荆门之涎洲,素复击败之。或以为即枝江县之迤洲,恐误。又有云池,亦在县北五十里大江中,水涸乃见,中富鱼虾,民赖其利。   清江在县城北。自长阳县流入界,绕县城而北出,合大江。今有清江口镇巡司。又汉洋河,在县西十里,源出蛮界,经长阳县之渔洋关入县境,会清江入大江。   苍茫溪县东五十里,引水灌田千余顷。又县东三十里有雅石溪,与苍茫溪相接。又富金溪,在县西三十里,旁多竹木,其相接者曰白岩溪。两崖险峻,竹木丛生,其下流皆达于大江。   ○犭虎亭在县西。其地险隘,古戍守处也。蜀汉章武二年,先主伐吴,帅诸将自江南缘山截岭,军于夷道犭虎亭。陆逊曰:备缘山行军,势不能展,自当罢于木石之间,徐制其敝,是也。○普通镇,在县东北五十里,道僻山险,多盗贼,向有巡司戍守。又白洋水驿,在县东北十里。   远安县州东北二百里。南至荆门州当阳县百五十里,东北至襄阳府南漳县百八十里。汉临沮县地,属南郡。晋末,置高安县。刘宋初,汶阳郡治此。齐、梁因之。后周改为远安县,属峡州。隋、唐仍旧。今城周四里有奇,编户二里。   ○汶阳城在县西北五里。沈约《志》:汶阳郡,陆行去荆州四百里,水行去荆州七百里。宋初置郡,领汶阳、潼阳、沮阳、高安四县。后省汶阳,领三县,此汶阳郡城也。《水经注》:沮阳县,沮水出其西北,东南经汶阳郡北,即高安县界。郡治锡城。义熙初,分新城立。萧子显曰:桓温以临沮西界水陆纡险,道带蛮,田土肥美,立为汶阳郡。齐建元二年,北上黄蛮文勉德寇汶阳,汶阳太守戴元宾弃城奔江陵。豫章王嶷遣将刘亻丕绪讨之,至当阳,勉德降。上黄、临沮,见南漳县。《隋志》:汶阳郡旧治高安县。   潼阳城在县北。晋末置县,属汶阳郡。刘宋因之。齐建元二年,魏师入寇。南襄城蛮秦远乘虚寇潼阳,是也。后周县废。《志》云:南襄城在县北七十五里,相传关羽屯兵之所。南北朝时,尝于此置南襄城郡。萧齐时,南襄城郡属南蛮府。又《齐书》:汶阳郡东北接南襄城,今为预备仓。   ○凤鸣山县西十里。峰峦秀丽,甲于群山。又百井山,在县西六十里,极高峻,上多井泉,登岭望见江陵县。西南六十里又有清溪山,极高秀,一名云梦山。○亭子山,在县北五里,上有旧县址,或以为即汶阳故郡治。《县志》:今县治本名东庄,明成化中,以贼刘千斤作乱,筑城于此,建远安守御千户所,寻移县治焉,盖即故县治矣。又西北十里有鹿溪山,以山之奇胜得名。   甘霖洞县北二十五里。岩穴深邃,有泉南流为石洋河东入沮水。《类要》云:县西南有三洞,一曰金龙,一曰钟乳,一曰仙居,皆鬼谷子游历处,通谓之鬼谷洞。○天坑,在县东十里,周围山耸,中阔十里,虽霖雨横流,须臾自消,如天造地设。   ○沮水县东北五十里。自南漳县流经县界,合溪谷诸水,又南流入当阳县境。○清溪,在县西南六十里,流经县南,东合沮水。又有灵水溪在县东北六十里,亦流合沮水。又有油溪出县北五十里洪岩洞中,可溉田。   香桥湖县西六十里,百井山水所汇也。县西南六十里又有官湖,其下流皆入于清溪。○笕水口,在县西北八十里。其地有鸡头山,水出石孔中,居民以木竹为枧,引水灌田,南流入沮水。   ○高鸡寨在县西南,与宜都县接境。地险僻,有巡司戍守。《志》云:州东金竹坪官兵移戍于此。又有南襄堡,即县北故南襄城。成化中,远安所兵戍守于此。   归州府西五百二十里。南至施州卫三百五十里,西至四川夔州府三百三十里,北至郧阳府五百里。   周夔子国地《汉志》:秭归县有归乡,故归国。宋忠曰:归即夔也。春秋、战国属楚。秦、汉属南郡。后汉属宜都郡。孙吴永安二年,置建平郡。晋并入晋所置建平郡晋先置建平郡,治今夔州府巫山县,后以吴所置郡并入焉。宋、齐皆属建平郡。后周曰秭归郡。隋郡废,属信州。唐武德二年,置归州。天宝初,改为巴东郡。乾元初,复为归州。宋因之亦曰巴东郡。元至元中,升归州路,寻复降为州。明洪武九年,废州为秭归县,属夷陵州,寻复为归州,以秭归县省入编户六里,领县二。今仍旧。   州左荆湘而右巴蜀,面施、黔而背金、房。战国时,为秦楚相攻之地。三国吴以为西偏重镇。晋王等谋自蜀沿流来伐,守将吾彦请增建平之戍,以扼其冲要。陆抗亦曰:西陵、建平,国之藩表,既处上流,受敌二境。是也。唐平萧铣,师自归峡而东。宋平孟蜀,刘光义军出归州。嘉熙中,蒙古将搭海入蜀,孟珙帅荆湖,知贼必道施、黔透湖湘,乃分兵屯归、峡及松滋诸处,为夔声援。明初,平伪夏,亦分兵由峡路进克瞿塘。归州其楚蜀之门户欤?   ○秭归废县今州治。汉县,属南郡。后汉永元二年,秭归山崩,盖县境内山也。孙吴置建平郡,治秭归。晋初郡废,属建平郡。后周改县曰长宁,为秭归郡治。隋初,郡废,县复曰秭归,属信州。自唐以后,皆为归州治。《城邑考》:县城,旧在江北。《水经注》云:县城东北依山即坂,周回二里,高一丈五尺,南临大江,故老相传,谓之刘备城,盖征吴时所筑也。历代相仍。宋端平中,始移县于江南曲沱,寻徙新滩,又徙白沙南浦,即今治也。元末,尝徙治丹阳城。明复旧。今州城明初所筑,周六里有奇,门五。   丹阳城州东南七里,南枕大江。周成王封熊绎于荆蛮,居丹阳,即此。一名屈沱楚王城。晋王伐吴,破丹阳,遂克西陵。元尝徙州治此。明洪武四年,康茂才与伪夏将龚兴战于东门,大破之,今尚呼为东门头。○夔子城,在州东二十里。古楚之嫡嗣有熊挚者,以废疾不立,而居于夔,为楚附庸,后王命为夔子。僖二十六年,楚以其不祀灭之。《水经注》:江水东南经夔城南,城跨据川阜,周回一里百十八步。又《州志》云:州西三里有夔子城,地名夔沱。宋端平间,徙州治此。   信陵城州西四十五里。《水经注》:江水东径归州城,又东经信陵城南。吴孙休永安三年,分宜都立建平郡,领信陵等县。孙皓建衡二年,以陆抗督信陵、西陵、夷道、乐乡、公安诸军事,即此信陵也。晋仍属建平郡。宋初因之,寻并入归乡县。   建平城在州东。故秭归地。孙吴置建平郡,以此城名。○吴城,在州东南八十五里。孙吴时筑城置戍于此,以备蜀,城因以名。隋以城当三峡要冲,置太清镇,以塞山蛮寇掠之路。   ○楚台山在州城中。旧说楚襄王建台于此,今为长宁千户所治。又八学士山,在州北十里,山有八叠,皆朝州治。○万户谷,在州西。宋嘉熙三年,蒙古搭海入蜀,孟珙分兵屯据要害,为夔州声援,增兵守归州峡口万户谷,是也。   白狗峡州东十五里,两崖如削,白石隐起如狗然。又马肝峡,在州东二十里,峭壁间悬石如马肝,因名。○空ぎ峡,在州东三十里,夏秋水泛,必空ぎ乃可上,一名空峡滩。又建阳峡,在州东北七十里,约长十余里,水经其间,曲折四十八渡。《志》云:自州至长阳四百里,峡水奔流,石碛险要,诚天设之险也。   ○大江州西北二里。自巴东县流入境,又东入夷陵州界。《志》云:自宋以前,州治皆在江之右,宋元以后,州治常在江之左,是也。   香溪州东北十里。源出兴山县流入江。《州志》所云:大江经前,香溪绕后者也。或谓之乡溪,又名昭君溪。州东北四十里,盖有昭君村云。又下牢溪,在县南四十里,与香溪皆注于江。   叱滩在州西三里。水石相激,如喷叱声。《志》曰:滩在雷鸣洞南,分为三叱,官漕口为上叱,雷鸣洞为中叱,黄牛口为下叱,舟行至此多覆。亦名人瓮。○莲花滩,在州西北二里。又五里有滑石滩,其在州西北三十里者曰泄滩。《志》云:州西二里为石门滩,州东五里有王家滩。又有新滩,在州东二十里,宋时尝徙县治此。其相近者又有小新滩。   ○牛口镇州西九十里,有巡司。又兴山镇,在州南九十里,亦置巡司戍守。○南逻口,在州东十五里。《志》云:明初设南逻关于古丹阳城,后移于新滩,置巡司,即此处也。   大垭寨在州西。宋嘉熙三年,蒙古自蜀窥峡,峡州守孟迎拒于归州大垭寨,得捷于巴东,遂复夔州,是也。○建平水驿,在州东五里。《志》云:驿东有三闾峡,以屈原名。又东为花桥铺,与夷陵分界处。又万流水驿,在州西北百里。   兴山县州北八十里。东南至夷陵州百八十里,北至郧阳府房县三百里。本汉秭归县地。吴置兴山县,属建平郡。晋废。唐武德三年,复置属归州。宋熙宁五年,省。元初,复。明正统七年,废。成化七年,复置,寻又废。弘治二年,复置。今城周二里,编户二里。   ○高阳城县西二里。楚旧城也。楚高阳氏之裔,故名。刘句曰:兴山县旧治高阳城。贞观十七年,移治太清镇。天授二年,移治故夔子城。《宋志》云:开宝元年,县移治昭君村。端拱二年,徙香溪。即今治也。夔子城、太清镇、昭君村俱见归州。或曰,县北三十里又有太清镇。   ○练城山县北三十里。环绕如城。又罗经山,在县北五里,山自西北来,绵亘百余里。《志》云:县城外有四通山,山形陡绝,傍有四径可上。又县东二十五里,有盘龙山,以山势回环而名。又县东三十里曰仙侣山,高数千丈,层峰叠嶂,其顶宽平。○烂柴山,在县西四十五里,四面皆崇山峻岭。县西北八十里又有九冲山。   建阳峡县东南五十里,与州境接界。峡中之水会于香溪。又龙口峡,在县北百五十里。   ○香溪县东南一里,即县前河也。有珍珠潭,相传为昭君洗妆处。又南阳溪,在县北三十五里,自郧阳府房县流经猫儿关,至深渡,又南会香溪,至归州入大江。《志》云:县南五十里有新奔滩,又南七十里有白马滩,皆溪流峻急处。   ○猫儿关在县北百里。山路险峻,可达郧襄。又县东北百二十里有{}叶坞,坞长四十里,崇林怪石,路径险狭,行者聚众乃入,亦出郧襄间之间道也。{},亦作箬。又八里荒,在县东百里,路出郧阳府保康县界,两邑间林木深暗,路径卑湿。《志》云:县西北二百七十里有葱坪,地多葱,相传诸葛武侯曾驻师于此。又有桑林坪,在县东九十里,旧有巡司。正德十一年革。又县有高鸡寨巡司,旧系金竹坪,隆庆四年改。   巴东县州西九十里。西至四川巫山县百六十里。汉巫、秭归二县地,属南郡。晋渡江后,析置归乡县,属建平郡。宋、齐因之。梁置信陵郡于此。后周郡废,改县曰乐乡,属信州。隋初因之。开皇末,改为巴东县。唐属归州。宋因之。明洪武九年,改属夷陵州,寻还属归州。今县无城,编户九里有奇。   ○信陵城县西十五里。梁置信陵郡于此,非孙吴故县也。又乐乡故城,《寰宇记》云:在县东三里,后周改归乡为乐乡,盖治此。   双城县北六十里。两城相距十余里,相传三国时筑。后周天和初,群蛮作乱,有向宝胜者据双城,信州刺史陆腾讨平之,即此。详见四川奉节县。《通志》:县西十五里有旧县城,县盖治于此。宋南渡后,移今治。今有旧县溪。又有平城,在县东南二十里。县南又有新化城及土城,县西北六十里又有废罗平州城。或以为皆后周时诸蛮作乱保聚处也。   ○石门山县东北三十五里。山有石径,深若重门。汉昭烈初,为陆逊所破走,径此门,追者甚急,乃烧铙铠断道,然后得免。其下为石门滩。又县西四十九里有石门山。唐天宝间改名蜀口山,亘巫山县界。○巴山,在县南一里。一峰矗起,下分三冈,形如金字,一名金字山,县治依此。又飞凤山,在县北五里,与县治相对。又县北二十里有青铜山,尝产青铜,今绝。   明月山县西北四十里,上有窍如月。又西北十里曰向王山,山高大,无树木。相传古向王耕此,盖即向宝胜等诸蛮所屯也。与明月山冈麓相接。又小戒山,在县西北六十里,高峻,惟一道从崖间过,仅容仄足,过此平旷,可容百余家,昔人多避兵于此。又长丰山,在县西北百里,悬崖峭壁,高接云表。   安居山县西南五十里。高千仞,广百里,四面悬崖峭壁,上有三路,一平坦,一极斗峻难上,昔人多避兵于此。其上突出一山,名天宝山,有泉。○罗头山,在县东七里,滨大江,环锁江水,回顾县治。下有罗头洞,其旁又有无源洞,溪涧险邃,空洞无涯,水源莫测。又七宝山,在县东八十里,上可熔铁。又县南三百里有铁炉山。   东奔峡县北二十里。两岸孤峰绝壁,蜀江经流,如马奔轶。又门扇峡,在县西三十里,夏秋水泛,涡漩极险。又有破石峡,在县东五里,两崖如刀劈状,总谓之巴东峡。   ○大江在县城北。自四川巫山县流入境,又东入归州界。○清江河,在县西南一里,亦名夷水,东合蜀江。又三坝河,在县西六十里,源出县西北九府坪,一流入房县,一流入四川大宁县,一流入西溪合大江。   东溪县西北十余里。又有西溪,在县西二十里,夹大江东西。其下为万户沱,《志》云:沱在县西五里。又有云沱,在县西十里,常有漩能覆舟。又州东十里有苟使沱,亦有巨漩,江行者畏之。○横梁滩,在县东二十里,有石横亘水中,江行溯流,每患其险。又石门滩,在县东三十五里,中有巨漩,为行者患。又清水滩,在县西十里,江水迅急,触而为漩,舟行不戒,必至覆溺。县境诸滩,此其险者。   ○连天关县西南五十里,有巡司戍守。又石柱关,在县南五百里。向设石柱关巡司。隆庆四年,改野三关巡司。《志》云:县东南二百五十里有石柱山,关盖因以名,为扼束群蛮之道。   火峰山寨县西北三十里。其地有火峰,据险置寨,因名。明初,汤和伐蜀,克归州,取火烽山寨,即此。或作烽火,误也。又巴东水驿,在县东一里。   附见:   荆州卫在府城内。明初吴元年建。洪武二十一年,改护卫。三十一年,复旧。又荆州右卫,亦在府城内。吴元年建。洪武二十一年,改右护卫。三十二年,仍曰荆州右卫。今亦置荆州卫,仍属左、右二卫。   长宁守御千户所在归州治东。洪武初建。又夷陵守御千户所,在夷陵州治西北。洪武初,建峡州卫。九年,改为今所。又枝江、远安二县,亦各置守御千户所。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