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13 页/共 479 页
覃寨在县西。明初,覃作乱,命杨讨之,进抵覃寨。贼下山迎敌,败之,乘胜追至半山。山势险峻,其寨三面岩险,下俯江水,一面仅有一路,才通一人,乃回驻山下,攻围久之,贼遁入溪洞。引还,既而大兵取蜀,周德兴克其覃寨,即此。○羌口镇,在县东九十里。成化初,洞贼出没于此,分设官兵戍守。《志》云:县西北七十里,有废宜冲驿,旧通辰沅云贵之路。明洪武中,以路险废之,迁驿于常德府。
附见:
澧州守御千户所在州治西,洪武二十五年建。
永定卫在慈利县西北百八十里。西南至永顺宣抚司百二十里。明初,置戍于夷徼羊峰地,隶永顺宣慰司。洪武三年,编栅为城,简沔阳、安陆、黄州、襄阳诸军充戍,曰羊山卫。后以屯饷艰阻,改置今卫,临庸水之阳,名曰大庸。建文初,更名曰永定,隶湖广都司,城周九里。今亦设永定卫。
○龙伏关卫西北百二十里,亦曰龙伏隘。明初伐蜀,别将周德兴取其龙伏隘,是也。又有后坪关,在卫东南四十里,皆永顺夷出没处,旧置兵戍守。又有黑崇关,在卫东南百三十里,亦有兵戍守,所谓永定三关也。今废。
茅冈寨在卫东北。《志》云:东南去慈利县二百里,亦曰茅冈隘。明初伐蜀,周德兴引兵道此,克其隘。正统中,招抚蛮户,立其酋为峒长。其附近又有金藏、桑汉二隘,太平、百丈、新政三关,旧俱设兵戍守。
守御大庸千户所卫西南三十里。东至县二百十五里。明建文初,改大庸卫曰永定,而别建大庸所于卫城西桑溪关。永乐初,始迁今所。城周二里有奇,今亦置大庸所。
○那平关在所境。《志》云:所有那平、边岩下、青鱼滩三关,旧皆为戍守处。又有罗城峒,在所西,本蛮峒。宋嘉二年,罗城峒蛮寇澧州,州兵击却之。
九溪卫在慈利县北九十里。西南至永定卫二百八十里。本宋之索口寨,后废为市。有九溪会流,故名。洪武初,编栅为城,授土酋戍守。二十二年,叛,寻讨平之。始城其地,为九溪卫,隶湖广都司。城周八里有奇,属所三,安抚司一。今亦设九溪卫。
○天马山卫东五里。远望屹立,锁断江流,形如天马。卫东三十里又有尖山,山峰尖耸,绝顶有泉。又南山,在卫南,绵亘数十里,或起或伏,军民杂处,耕植其间。又麻山,在卫西南十五里,屹然屏立,峰峦起伏,平坦处可以种植。
马鬃岭卫北三十里。壁立万仞,险不可测,岭路窄小如马鬃然。《志》云:卫北有紫驼峰,西北有马颈峰,两峰对峙,夹索口溪,高险卓绝。草木之利,军民所资。又茅花岭,在卫西八十里,高耸接天。其西北又有汆洞,洞下有石壁如门,中深远,溪水穿门南出,名鲁阳溪,经卫南合索口溪。又白马洞,在卫东三里,下有溪,自鲁阳溪分流合水,亦曰白马溪。
○水在卫西。自永顺界流入卫境,环城西南东三面,其形如带。又东会于澧水。○秀水,在卫西南,源出麻山,绕流至小渚,合于水。《志》云:卫东有守野潭,即水、秀水合流处也。又大庸水,在卫西南,出永定卫界,经卫南又东至慈利县西,合于澧水。
索口溪在卫治南。《志》云:卫东北有喝堡溪、斗溪、王富溪,卫东有龙馆溪、书院溪、大富溪、大河溪,卫南又有下阑溪,合索口溪为九溪。今索口已湮。
○油罗关在卫境。《志》云:慈利有油罗、大泉、于制、野鸡等关,俱永定卫军戍守。
守御添平千户所在慈利县北百五十里。本宋台宜寨地。明初,土酋归附,洪武二年置。今所无城。初属常德府,后改今属。
○马头山在所东。所西有马鞭崖,与此对峙。又有颇河山,在所北。
○南河在所西,东流南注,下流亦入于水。
○鹞儿隘在所境。《志》云:添平所属十隘,曰鹞儿、龙溪、长梯、磨冈、遥望、渔洋、石磊、忠靖、走避、细沙是也。
守御麻寮千户所在慈利县北三百里,本夷寨。洪武四年建所,无城。初隶常德卫,后改今属。
○鼓城山所南十五里。又所东有野九山,西有狮子崖,溪涧出焉,东南流入卫境,合于喝堡诸溪。
○临羊寨在所北。《志》云:麻寮所属十隘,曰黄家、九女、靖女、栏刁、青山、山羊、樱桃、曲溪、梅梓、宋所等隘是也。与添平十隘俱设官兵,以防御贼寇。
守御安福千户所在慈利县西北二百九十里。所扼诸洞之口。洪武四年设于酉水北,隶大庸卫。二十三年,移建于酉水之西,地名瓦窑冈,改隶九溪卫。城周五里有奇。今亦置安福所。
○前山在所治南,登山可以望。又有竹寨山,在所北。
○八斗溪在所北。绕城而西,合永定诸溪水入卫境,合喝堡诸溪,亦名酉水。
桑植安抚司在九溪卫西北四百里。元置,以羁十八洞蛮。洪武二十三年归附,永乐四年,复置安抚司,治上下二峒,属九溪卫。
○当打崖在司西南。其崖崩裂,世传雷所击也。往来者缘梯而过,称为险绝。又司西有山曰军马战,以高险难越也。司南为杨公坡,亦险峻,登陟甚艰。
○小涧在城西南。有两涧合流,盘旋司南,不通舟楫。
○桑植峒在司境。《志》云:司自上下峒以外,所辖凡十八洞:桑植、美坪、朝南、那步、人士、黄河、鱼龙、夹石、若南、捍坪、蚕辽、金藏、柘山、烂岩、黄家、板山、龙潭、书洛,是也。皆苗獠出没处。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十八
卷七十八
◎湖广四
◇荆州府东北至安陆府三百二十里,东至安陆府沔阳州四百四十里,东南至岳州府四百七十里,南至岳州府澧州三百里,西至四川夔州府八百里,西北至郧阳府七百六十里,北至襄阳府四百七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千二百一十里,至江南江宁府二千七百十五里,至京师六千一百三十里。
《禹贡》荆州地。春秋时为楚郢都。秦拔郢,置南郡。汉高元年,为临江国项羽立共敖为临江王,国于此。五年,复曰南郡。景帝二年,复为临江国封子闳于此。中二年,复曰南郡。后汉因之。三国初,属蜀汉,寻属吴。晋平吴,亦曰南郡。东晋为荆州治南郡如故晋初,荆州或治襄阳,或治江陵。渡江以后,不常厥理。太元十四年,王忱始于江陵营城府,此后遂以江陵为州治。又晋武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后亦移江陵。余详州域形势,下仿此。宋、齐因之。梁元帝都此,为西魏所陷,迁后梁居之,为藩国,又置江陵总管府监之。隋开皇初,府废。七年,并梁,又置江陵总管府。二十年,改为荆州。大业初,复曰南郡。及萧铣据此,亦称梁。唐武德四年,平铣,仍曰荆州初置大总管府,寻曰大都督府。天宝初,改为江陵郡至德二载,置荆州节度于此。详州域形势。乾元初,复故。上元初,置南都,升江陵府刘句曰:时增置万人军,以永平为名。寻复为荆州。五代时,高季昌据此,称南平。宋亦曰江陵府荆湖北路治此,亦曰江陵郡荆南军节度。建炎四年,改荆南府。淳熙中,复曰江陵府。元为江陵路《志》作上路总管府。天历二年,改中兴路以文宗潜邸也。明初,改为荆州府吴元年改,领州二、县十一。今仍旧。
府控巴、夔之要路,接襄、汉之上游,襟带江、湖,指臂吴、粤,亦一都会也。太史公曰:江陵,故郢都,西通巫、巴,东有云梦之饶。又东汉初,荆邯说公孙述曰:令田戎据江陵,临江南之会,倚巫山之固,筑垒坚守,传檄吴、楚,长沙以南必望风而靡。盖楚、蜀实相唇齿矣。初平元年,刘表为荆州刺史,蒯越说表曰: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八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南阳、南郡、章陵也。自三国以来,常为东南重镇,称吴、蜀之门户。诸葛武侯曰: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也。鲁肃谓孙权曰:荆楚与国邻接,水流顺下,外带江汉,内阻山险,有金城之固,沃野万里,士民安富。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矣。甘宁亦曰:荆州山陵形便,江川流通,盖江陵之得失,南北之分合判焉,东西之强弱系焉。此有识者所必争也。孙皓之季,虑不及远,撤南郡之备,专意下流。杜预一举取之,沅湘以南,望风归命。东晋而后,以扬州为京师根本,荆州为上流重镇,比周之分陕,号为西陕云。何充曰:荆楚,国之西门,户口百万,北带强胡,西邻劲蜀,经略险阻,周旋万里,得贤则中原可定,势弱则社稷同忧。宋武帝以荆州居上流之重,资实兵甲,居朝廷之半,故以诸子居之,不以属人。终六朝之世,荆州轻重,系举国之安危。萧绎、萧琮有荆州,而存亡之命悬于他氏;萧铣有荆州,而覆败之祸曾不旋踵。论者谓襄阳不守,则江陵以北危;夔峡不固,则江陵之西病。此其明验矣。唐以中原多事,建都置军,用以镇压南服,翼蔽雍、梁。五代时,高氏窃之。唐天成三年,楚败荆南兵,议遂取其地。楚将王环曰:江陵在中朝及吴蜀之间,四战之地也,宜存之以为捍蔽。环之言即高氏所以立国,亦湖南所以自保者也。宋初,遣军入荆南,湖南遂不能支矣。及女真祸中原,宋之君臣覆败奔亡,几无宁息。而荆南无恙,犹得籍此以西图巴蜀,北顾襄、宛。李纲以六朝为喻,谓强兵巨镇,宜在荆襄。赵鼎言荆襄左顾川、陕,右控湖、湘,下瞰京、洛,三国所必争,宜以公安为行阙公安当沅湘之上游,故云,而屯重兵于襄阳,运江浙之粟以资川、陕之兵,经营中原,计无出此。王庶亦曰:荆州左吴右蜀,临江负汉,根本之地也。孟珙之帅荆湖也,大兴屯田,首秭归,尾汉口,为屯二十,为顷十八万八千二百八十,蒙古方张,不敢以荆南为意。迨襄樊之陷,守臣张梦发陈危急三策,曰锁汉江口岸,曰城荆门军当阳县界玉泉山,曰峡州宜都而下,联置堡寨,以保聚流民,且守且耕,因图上筑城形势。贾似道格其议,蒙古将阿里海涯收湖北州郡,乃曰:荆州西眺梁、益,南控交、广,据江淮上流,诚为要地。欲得湖南,不可不先下荆州也。于是宋之湖南、两粤无全城矣。吕氏祉有言:不守江陵,则无以复襄阳;不守江陵,则无以图巴蜀;不守江陵,则无以保武昌;不守江陵,则无以固长沙。江陵于诸郡辅车之势,谋国者所当察也。胡氏安国曰:荆渚,江右上流也,故楚子自秭归徙都,日以富强,近并、邓,次及汉东,下收江、黄,横行淮、泗,遂兼吴、越,传六七百年而后止。此虽人谋,亦地势使然也。后逮汉衰,刘表收之,坐谈西伯;先主假之,三分天下;关羽用之,威震中华;孙氏有之,抗衡曹魏。晋、宋、齐、梁倚为重镇,财赋兵甲,当南朝之半。其为江东屏蔽,犹虞虢之有下阳也。又云:欲保江左,必都建康;欲守建康,必有荆、峡。湖北十有四州十四州,详宋州域形势,其要会全在荆、峡,故刘表时军资寓江陵,先主时重兵屯油口,关羽、孙权则并力争南郡,陆抗父子则协规守宜都,晋大司马温及其弟冲则保据渚宫与上明,皆荆、峡之封境也。
江陵县附郭。本楚之郢都。汉曰江陵,为临江国治,寻为南郡治。后汉因之。章帝元和初,幸江陵,是也。自晋以后,皆为州郡治。今编户一百二十五里。
○江陵城今府治。春秋楚之渚宫地。文十年,于西沿汉溯江,将入郢,王在渚宫下见之。郦道元曰:今江陵城楚船官地,即春秋之渚宫。秦时改郢置江陵县于此,为南郡治。项羽封共敖为临江王,治江陵,汉亦为南郡治。建安十三年,曹操取荆州,自当阳进军江陵。既而败于赤壁,引军北还,留曹仁等守江陵。明年,仁等屡为周瑜所败,委城走。权以瑜领南郡太守,屯江陵。明年,瑜卒。孙权始以荆州假刘备。二十四年,关羽攻曹仁于樊,吴将吕蒙袭取江陵。晋咸宁五年,分道伐吴,遣杜预出江陵。明年,预克江陵,沅、湘、交、广皆来降。《荆州记》:江陵城中有金城,故牙城也。晋宋时,凡城内牙城,皆谓之金城。义熙八年,刘裕遣王镇恶袭刘毅入江陵,攻其金城,刘毅走,死于牛牧佛寺。胡氏曰:寺在城北二十里。又江陵旧有三城,陈光大二年,遣吴明彻围江陵,后梁主岿出顿纪南,周将高琳等与梁将王操守江陵三城,击败陈军。《元和志》:江陵有东西二城,萧称藩于魏,居西城。魏置总管以附之,居东城。是也。梁元帝都江陵,外城设十二门,皆名以建康旧名。承圣三年,以魏军将至,大阅于津阳门外,津阳南面东来第二门也。魏军既至,裴畿等开枇杷门出战。枇杷门盖内城故东门。时任约军至马头,梁主出枇杷门督战,是也。其故城北门则曰万胜门。《南史》:魏人悉力攻江陵,反者开西门,纳魏师。梁主退保金城,既而出降。于谨使长孙俭入据金城,魏人杀梁主绎。梁王藁葬之于津阳门外,是也。《城邑考》:郡城相传汉末关羽所筑,晋桓温增修之。明初,因旧城改筑。嘉靖九年重修。周十八里有奇,门六:新东门旧名寅宾,公安门旧名楚望,南纪门在城南,西门旧名龙山,小北门旧名维城,大北门旧名柳城。外有城壕。
郢城府治东北三里。楚平王时所城也。《传》曰:楚子囊将死,遗言谓子庚必城郢。及平王时,囊瓦为令尹,遂城之。定四年,吴入郢。五年,吴师败还。楚子复入郢。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大良造白起攻楚,取郢。皆此郢也。汉亦为郢县,属南郡。后汉省。郦道元曰:江水自江陵又东径郢城南,子囊遗言所城也。《楚记》:楚郢都,南面旧有二门,一曰修门,一曰龙门。东面亦有二门。屈原《哀郢》曰:顾龙门而不见,孰两东门之可芜?《招魂》篇曰:归来兮修门。是也。
纪南城府北十里,即故郢城。楚文王自丹阳迁都此。后平王更城郢,以此为纪城。《传》:楚子革曰:我先王辟处荆山,以共王事,遂迁纪、郢。盖郢与纪为二城矣。陈光大元年,吴明彻攻江陵,引水灌城。后梁主岿出顿纪南以避之。明彻退,乃还。即此。《括地志》:楚始都之郢,今纪南城也,在江陵县北五十里。平王所城之郢,则在江陵东北六里。是矣。又冶父城,在府东。城西有荒谷。《左传》桓十三年,楚屈瑕为罗所败,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即此处也。《荆州记》:州东三里余有三湖,湖东有水名荒谷。又西北有小城,曰冶父。
沙市城府东南十五里,商贾辏集之处,相传楚故城也。亦谓之沙头市。朱梁开平二年,楚马殷将许德勋将水军击荆南,至沙头,高季昌惧而请和。后唐天成三年,诏楚王马殷进讨荆南,殷遣军次沙头。《宋志》:沙市地本沙渚,每蜀江涨溢,辄至摧圮。熙宁中,郑獬作守,始筑长堤捍御,后复圮。庆元三年,复议修筑。德初,司马梦求监沙市。市地形险固,恃水为防,一旦湖水涸,蒙古来攻,兼南风纵火,梦求死之。蒙古屠沙市,江陵遂陷。胡氏曰:沙市南即江津戍,其南岸即马头岸。今有沙市驿,并置巡司于此。又郧城,《郡志》云:在城南二百里,楚昭王时郧公所筑。今松滋县有楚城,亦谓之郧城。
安兴城在府西北。江左侨立新兴郡,领广牧、定襄、云中、九原、宕渠、新丰六县。宋省云中、九原、宕渠三县,余三县仍属于新兴郡,郡治广牧县。齐因之。梁改新丰为安兴县。隋开皇七年,郡废,省安兴入广牧,县属江陵府。仁寿初,改广牧曰安兴。大业初,又以定襄县省入。唐初,仍为安兴县。贞观十七年,省入江陵县。○长宁废县,在今江陵城内。刘句曰:上元元年,分江陵置长宁县,治郭下。二年,省枝江县入焉。大历六年,复置枝江县,省长宁入江陵。又紫陵城,亦在府南。《隋志》:西魏置华陵县,后周改名紫陵,其城南面,后梁置若阝州及云泽县于此。隋开皇初因之。大业初,州县俱废入紫陵县,属南郡。唐初废。
方城府西北六十里。或云孙吴所筑,取故方城之名。晋太康初,置南蛮校尉于襄阳。渡江后,移置于江陵之方城。《水经注》:南蛮校尉府在方城,是也。宋孝建三年,府罢,移其营于建康,而方城如故。《当阳县志》:县东南有方城,相传唐郭子仪筑。误也。《郡志》又云:府东三湖东岸有方城,与冶父城相近。亦误。宋末,荆南置制使赵方子葵守方城,避父讳改曰万城。又讹为万城,今万城堤因以名。
○纪山在城北四十里。江陵之主山也。西北与荆门当阳诸山相接。纪南城以山而名。《荆州志》:近州无高山,所有皆陵阜,故名江陵。○东山,在城东,临北海上。又西山在城西,相连有八十八岭,沮、漳之水由此入江。
龙山在城西北十五里。桓温九日登高,孟嘉落帽处也。《志》曰:龙山之西有马山。宋乾道六年,刘珙于荆南龙居山牧养五百匹,或即龙山矣。又掷甲山,在府城西龙山门西北隅。相传关壮缪还救南郡,闻縻芳已降,愤而掷甲于此。○八岭山,在府西北三十五里,山上有八岭。
赤坂冈在城西。《水经注》:纪南城西南有赤坂冈,下有渎水,东北流入城。相传子胥入郢时所开,亦谓之子胥渎,一名西京湖。又东北出城,复西南流注于龙陂。又诸倪冈,在府东三十里。《志》云:以五代时,高氏将倪可福子孙多居此而名。又有镇流砥,在府东南十五里。沙市东捍激江水,声如万雷,一名象鼻觜。
○大江府西南七里。自四川夔州府巫山县流入府界,经巴东归州夷陵、宜都、枝江县境,东南经府城南七里,又东经公安、石首而入岳州府界。后汉建安十三年,曹操进兵江陵,吴张昭曰:我所以拒操者,长江也,今操得荆州,水陆俱下,长江之险已与我共。盖以江陵居江南之上游也。《水利考》:大江流入郡境,自西而北,而东,而南,势多纡回。南北两岸俱平衍下湿,水易漫流,故决害不免。滨江诸县,各沿岸为堤,南岸自松滋至巴陵县之城陵矶,长亘六百余里。北岸自当阳至沔阳州茅埠堤,长亘七百余里。咫尺不坚,千里为壑,且决口四通湖泊,盗贼每窜伏为害,故堤防最切。然川壅而溃,堤防未可专恃也。元大德间,议者言江陵路旧有九穴、十三口,今可开者,惟郝穴、赤剥、杨林、采穴、调弦、小岳六处,余皆堙塞。至明时,六穴复湮其五,惟郝穴仅存。嘉靖中,复以浮议筑塞,诸湖渚又多浅淤,故三十九年之溃决最甚。自是以后,修筑之工,殆无虚岁矣。
夏水府东南二十五里。有夏水口,乃夏水之首,江之汜也。亦谓之豫章口。《水经注》:江水又东得豫章口,夏水所通也。西北有豫章冈,盖因冈而得名。晋义熙初,刘毅击破桓振党冯该于豫章口。八年,刘裕遣王镇恶袭刘毅于江陵,至豫章口,去城二十里,舍舟步上,是也。夏水又径监利县,至沔阳州,为长夏河。又东合汉水入江。《荆州记》:夏水分江东出,谓之夏首,其入江处,谓之夏,盖夏水之尾也。亦曰夏浦。《楚辞》:过夏首而西浮。又云:背夏浦而西思。盖指是水也。盛弘之曰:夏洲首尾长七百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