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15 页/共 479 页
松滋县府西南百二十里。南至岳州府澧州一百七十七里。汉南郡之高成县地。东晋咸康中,以庐江郡松滋县流民避兵至此,乃侨置松滋县,属南河东郡。宋、齐因之。梁、陈时,为河东郡治。隋平陈,郡废,改属荆州。唐、宋因之。今编户二十一里。
○上明城县西一里。亦曰桓城,以居上明地而桓冲所筑也。杜佑曰:上明即松滋西之废大明城。晋太元二年,冲为荆州刺史,以苻坚强盛,欲移阻江南,上疏曰:自中兴以来,荆州所镇,随宜回转,臣兄温经略中原,因江陵路便,即而镇之。今宜全重江南,轻戍江北,南平孱陵县界,地名上明,田土膏良,可以资业军人,在吴时乐乡城以上四十余里,北枕大江,西接三峡,请自江陵移镇上明。从之。遂为重镇。齐永元二年,萧颖胄奉南康王宝融称帝于江陵。巴西太守鲁休烈等不奉命,败荆州兵于峡口,进至上明。江陵大震,颖胄遣蔡道恭屯上明以拒之。《元和志》:明犹渠也。城在渠首,故曰上明。上明在城东三十步。晋末,朱龄石开三明,引江水以浸稻田,后堤坏遂废。
乐乡城县东七十里。三国吴所筑。朱然尝镇此,其后陆抗又改筑焉,屯兵于此,与晋羊祜相拒。《水经注》:江水经上明城北,又东经乐乡城北,又东径公安县北。胡三省曰:乐乡城北江中有沙碛,对岸踏浅可渡,江津要害之地也。晋太康元年,杜预遣奇兵八百夜渡江,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吴乐乡督孙歆与江陵督伍延书曰:北来诸军,乃飞渡江也。咸康八年,庾翼欲自武昌移治乐乡,广农蓄谷,以伺二寇之衅。王述曰:乐乡去武昌千有余里,江渚有虞,不相接救。遂不果移镇。又乐乡城西二十里有诸葛城,相传武侯所筑。《志》云:诸葛城在县西五十里高山上。
河东城在县东五十里。《晋志》:渡江后,河东人南寓者,于汉武陵郡孱陵县界上明地侨立河东郡,统安邑等县。沈约曰:晋咸康三年,以司州侨户立南河东郡,隶荆州。初领八县。宋孝建二年,以安邑并入永安,弘农、临汾并入松滋,广戚并入闻喜,领闻喜、永安、松滋、谯四县。齐、梁仍曰河东郡。陈光大初,湘州刺史华皎以梁兵、周兵侵郢州。吴明彻败之于沌口,乘胜攻梁河东,拔之,遂进攻江陵,是也。隋废河东郡,又以三县并入松滋。○高成故城,在县东,汉所置县也。后汉废入孱陵县。《志》云:县东三十里有松滋故城,后移今治。又宋绍兴初,尝迁县于今县东南二里之口,寻复故。又郧城,在县东南五十里。旧《志》云:楚昭王使郧公所筑,北去江陵二百里,亦谓之楚城,今为古墙铺。
○巴山县西南十五里,下有巴复村。《荆南志》:春秋之世,巴人伐楚,楚人拒之,巴人复遁而归,因以名村。山上有马鬃岭及射垛崖,相传汉昭烈入蜀时,走马射的于此。晋咸宁末,杜预遣奇兵袭乐乡,多张旗帜,起火巴山,是也。一名麻山。○高峰山,在县南百里,高耸出群山之上,顶有二池。其相接者为云台山,秀拔尝兴云雾。
竺园山在县东四十里。下有鹿头陂,两崖陡削,傍有微径,仅通人行。《寰宇记》:县西六十里有石瓦山,山形麟次如瓦,因名。又十里为明月山,以山岭环抱如月也。又有九冈山,在县西九十五里,高峻为一邑之胜。○梅平峒,在县西八十里,石壁高耸,中可容数百人。又有仙女洞,在县南九十里,洞门七重,其西一窍,悬崖峭石,中甚深远。又新胜洞,在县南四十里,洞门屹立,泉色澄莹。
○大江县北一里,亦曰川江。岷江至此分为三派,下流三十里,复合为一,达于江陵。《水利考》:县地平衍,三峡之水并流入境,奔逸震荡,最难防御,且当公安、石首诸县之上流,尤为要害。县东五里有古堤,自堤首桥抵江陵接境之古墙铺,长亘八十余里,旧有采穴一口,藉以分泄江流。元季湮废。明洪武二十八年以后,溃决不时。至嘉靖中,尤甚。隆庆初,议者谓县东五十里采穴口当诸穴之首,在江南岸原有故道,自堤口起,六十里至沙河,下洞庭,必当开浚,以宽下流之决溃。至鱼家潭之七里庙,何家洲之朝英口,古墙之曹珊口,皆堤防要害。其五通庙、胡思堰、清水坑、马黄冈等堤,凡十有九处浸塌,亦当预防者也。
丘家湖在县东三十里。中有罗公洲。宋临川王义庆尝立观于洲上,曰一柱观。又有张白湖,在县南七十里。○清幽溪,在县东南四十里。自澧州慈利县之添坪、麻寮二所,流经此分为二支,一至公安县西六十里之孙黄渡入江,一至江陵县之虎渡口入江。又有潘家溪,在县西五里滨江,潘家水驿置于此。又县西南十里有洪溪。
余家潭县东二十里,堤防要口也。又上菜洲,在县北三里,川江中两洲相夹,水分为三。又裹河洲,在县东南九十里,四围皆河流环绕,因名。
○红崖寨县南百里。有巡司。又有西坪寨,在县南九十里,昔人屯兵处。旧有巡司戍守。
枝江县府西一百八十里。西北至宜都县六十里,北至荆门州当阳县百八十里。汉置县,属南郡,以蜀江至此分枝为诸洲而名。后汉因之。晋仍属南郡。义熙六年,谯纵以桓谦为荆州刺史,自蜀东下,屯于枝江,荆江刺史刘道规击破之。宋、齐俱属南郡。隋属荆州。唐因之。上元二年,省入长宁县。大历六年,复置。宋属江陵府。熙宁六年,省入松滋。元初,复故。建炎四年,江陵府寄治于此。绍兴六年,还旧治。嘉熙初,县徙治澌洋洲。咸淳六年,又徙白水镇下沱市。元还旧治。明洪武三年,以容美等洞蛮出没,置枝江千户所于县城内,以县并入松滋,寻复置。今编户八里。
○丹阳城在县西,亦曰丹阳聚。楚自秭归之丹阳迁此,仍曰丹阳是也。○旌阳废县,在县南。三国吴置县,晋属南郡,宋初因之。元嘉十八年,省入枝江。
○着紫山在县南五里。下有饮马池。先主初入蜀,于此息马更衣,爱其林木秀丽,建景帝祠于山上。《志》云:山下有县治故址,宋迁县于下沱市,即其地也。
○大江在县北。《水经注》:枝江地平敞,北据大江,江汜枝分,东入大江,县治洲上,故名。《志》云:江水于县西别出为沱,而东复合于江,谓之枝江。今沱江在县南四里,有推乌滩,水涨湍急如雷。舟行艰险。《水利考》:县依高阜,向无堤防,惟洲渚环错,夹生大江之间,北自百里洲、杨林洲、赛砖滩、蒋斗湾、窑子口至流店驿,复转北。自董滩口、土台、古城脑而下,至罐觜滩、流店湖,又自罐觜滩而南转,至澌洋洲、观音寺,直抵松滋朱家埠,对岸皆有堤。其最要害者,莫过于古城脑、蒋斗湾二处,此诸洲之上流也。
沮水在县东北。自当阳县南流入县界。又南入于江,谓之沮口。详见大川沮水。○洋溪,在县城南,商贾聚集于此。又县南三里为三郎溪,西南十里为花溪,东十五里为沧茫溪,又东十五里为氵若溪,深阔平洼,可以避风,皆流通大江。
老雅湖县西一里,今涸为田。又县东七十里有孙家湖,县北六十里有沧滩湖,皆江流所汇也。《元和志》:县治东南有获湖。刘宋末,沈攸之为荆州刺史,堰湖开渎,今湮。○罐觜滩,在县东五十里,沱江所经。《志》云:秋冬水涸,有倾罐声,因名。又县北百余里有沧浪滩。
百里洲在县东北六十里。《荆州记》:县左右有数十洲盘布江中,百里洲为最大。江至百里洲而分流,洲北为北江,洲南为南江,至江陵之江津而复合。梁末,陆法和有异术,隐于江陵百里洲。唐初,李孝恭讨萧铣,破铣军于清江,追奔至百里洲,又败之。进入北江,至江陵,李靖谓宜泊南岸,即江津南岸也。清江,见夷陵州长阳县。余详江陵百里洲。
岑头洲在县东,百里洲之首也。后汉岑彭讨公孙述时憩此,因名。今县依其上。又有迤洲,长十余里,晋义熙初,桓谦败死于此。《荆州记》:迤洲在枝江东北十余里,亦曰延洲。《水经注》:江水径荆门虎牙之间,荆门之下为延洲是也。又县东南二十里有富城洲。○芦洲,在县东南七十里。其相接者为氵华洲,又南为澌洲,澌洲之下为洋洲,皆广五十里。又氵利洲,在县东二十里江中,其下为氵郭洲,皆广十余里,民耕其上。氵郭洲之下曰关洲,约广三十里,利种植,多民居。又县东六十里有灞洲、氵便洲,县东南六十里有苦草洲、南渚洲。
○津乡县西三里,里名也。《左传》庄十九年,巴人伐楚,楚子御之,大败于津,即此。后汉建武四年,岑彭拔夷陵,谋伐蜀,分军屯江关、夷陵、夷道诸处,而自引兵还屯津乡,当荆州要会。十一年,岑彭自津乡攻田戎于荆门,克之,是也。郦道元曰:应劭以津乡为在江陵,今则无闻。
下沱市在县东南沱江上。宋度宗初,贾似道阳辞位,使荆湖帅吕文德诈称蒙古攻下沱急,朝中大骇,诏似道复位,是也。○董塘口镇,在县东六十里,商贾贸易聚集于此。隆庆中,议开董塘口,以分泄江流,不果。又有流店水驿,在县东南。《志》云:县南三里三郎溪,上有天生桥,两崖厄束,中卧巨石,若天生然。
夷陵州府西三百四十里。西至归州一百五十里,西南至施州卫五百里,北至襄阳府五百七十里。
春秋战国时楚地。秦属南郡。两汉因之。魏武平荆州,置临江郡。蜀汉改为宜都郡,后属吴,称重镇焉。晋、宋、齐并为宜都郡治夷道县。梁末,兼置宜州大宝初,湘东王绎改置。西魏改置拓州治夷陵,后陈又曰拓州《陈书》:光大元年,沈恪为荆州刺史,督武、二州。即拓之讹也。后周又改峡州。隋初,郡废,炀帝改峡州为夷陵郡。唐初,复为峡州。天宝初,改夷陵郡。乾元初,复为峡州。宋因之亦曰夷陵郡。元改峡州路。明初,为峡州府。洪武九年,改为夷陵州,以州治夷陵县省入编户七里。领县三。今仍旧。
州距三峡之口,介重湖之尾。战国时为楚重地。秦将白起攻楚拔郢,烧夷陵,遂东至竟陵,楚于是乎东徙。后汉初,田戎据夷陵,岑彭攻拔之,遂谋伐蜀,以夹川谷少夹川,犹言夹江,水险难漕,因留冯骏军江关即今四川重险瞿塘关,田鸿军夷陵,李玄军夷道,自引军还屯津乡见上枝江县当荆州要会。三国时为吴蜀之要害。吕蒙袭公安,降南郡;陆逊别取宜都,守峡口以备蜀,而荆州之援绝矣。先主之东讨也,从巫峡建平至夷陵,列营数十。陆逊固守夷陵以待之,乃上疏于权曰: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若失之,非徒损一郡,荆州可忧也。及先主败却,西陵益为重地。初,曹丕闻汉兵树栅连营七百余里,乃曰:苞原隰险阻而为军者,为敌所擒,此兵忌也。夷陵于九地,所谓圯地非乎?魏景元二年,议发兵深入,诱致吴人内附者。荆州都督王基曰:夷陵东西皆险狭,竹木丛蔚,卒有要害,弩马不陈。是也。吴凤凰元年,步阐以西陵降晋,陆抗急引兵围之,羊祜救阐军至江陵。诸将咸谓抗不宜西上,抗曰:江陵城固兵足,假令敌得之,必不能守,所损者小。若据西陵,则南山群夷皆动,其患不可量也。遂克西陵,诛阐。抗尝曰:西陵,国之西门。及王克西陵,西陵以东,无与抗矣。隋之亡陈,亦自西陵。唐平萧铣,先取峡州,而铣之亡也忽焉。宋吕氏祉云:荆州要害,实在夷陵。胡氏安国曰:峡州大都险要,皆在南岸。祝氏镒曰:晋之伐吴,王自梁益以践荆门,杜预自襄阳以侵沅湘;隋之取陈,秦王由山南以掠汉口,杨素由巴东以趋三峡。夷陵之安危,与荆州为存亡矣。
○夷陵废县今州治。故楚西陵邑也。《楚世家》: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我西陵。二十一年,白起拔郢,烧先王墓夷陵是也。秦置夷陵县,汉因之,为南郡都尉治。应劭曰:夷山在西北,故曰夷陵。更始二年,汝南田戎攻陷夷陵,自称扫地大将军。后汉仍为夷陵县。建安十四年,曹操置临江郡于此。及周瑜等追操至南郡,甘宁请径取夷陵,往即得其城。曹仁遣兵围宁,急,周瑜等驰救,大破仁兵于夷陵。吴黄武元年,改夷陵为西陵。晋太康初,复曰夷陵。西魏置拓州治此。周改峡州,自此尝为州郡治。唐贞观九年,徙治步阐垒,即今治也。宋建炎中,徙治州西石鼻山。绍兴五年,复旧。端平初,又徙治于江南岸。元还旧治。明初,省。《城邑考》:州城,洪武十二年,因故址修筑。成化中,以砖石。弘治、正德以后,相继修葺。周七里有奇,为门七。
下牢城州西北二十八里。隋峡州治此。唐贞观九年,始移州治步阐垒。章怀太子贤曰:夷陵故城,在今治西北是也。刘句曰:夷陵县,隋治石鼻城。唐武德四年,移治夷陵府。贞观九年,移治陆抗故垒。王氏曰:今治即步阐垒,其陆抗城则在州东五里。吴主皓凤凰元年,阐以西陵降,晋陆抗讨之,敕诸军筑垒严围,自赤溪至于故市,内以围阐,外御晋兵。《水经注》:江水出西陵峡,东南流,径故城洲,洲北附岸,洲头曰郭洲,长二里,广一里,上有步阐故城,方圆称洲,周回略满。故城洲上城周一里,阐父骘所筑也。江水又东径陆抗城北,城即山为墉,四面天险,北对夷陵故城。胡氏曰:故市即步骘故城,所居成市而阐别筑城,故曰故市云。《荆州图记》:夷陵县南对岸有陆抗故城,周回十里三百四十步。
临江城州南二十里。《郡志》云:汉建安中,曹操筑城置县,为临江郡治,旋废。梁于此置临江县。后周置临江郡。陈大建中,淳于陵克周临江郡及拓州城是也。寻复入于周,并置临州。隋州废,又并县入夷陵。
○石鼻山在州西北三十里,高五百余仞,下临江流,中有巨石,横六七十丈,如筏然,亦名石山。下有虾蟆碚,以形似名。有泉出石上,为登临之胜,俗名虾蟆背。《志》云:周、隋间,峡州皆治石鼻山,盖山与下牢相近也。宋南渡初,州亦治此。又马鞍山,亦在州西北三十里。先主为陆逊所败,升马鞍山,陈兵自绕处也。《夷陵志》:夷陵要害,南有石鼻、马鞍、犭虎亭。○峡口山,在州西北二十里,两岸壁立,蜀江西来,漩涡最恶。梁末,武陵王纪伐江陵,湘东王绎遣陆法和屯兵于此拒之。盖即西陵峡口矣。又天柱山,在州西三十五里,三峰耸立如柱,故名。
西陵峡州西二十五里,峡长二十里,石壁千仞,三峡之一也。三峡之称不一,或云:州境自有三峡,谓西陵、明月、黄牛也。蜀江之险,盖始于此。详重险西陵。
黄牛峡州西九十里,亦曰黄牛山,下有黄牛滩。其峭壁间有石如人牵牛状,人黑而牛黄。山岩既高,加以江渚纡纟回,虽途经信宿,犹望见之。行者谣曰:朝发黄牛,暮宿黄牛,三朝三暮,黄牛如故。言水路阻长也。《舆程记》:三峡中惟瞿塘、黄牛为最险之处。○明月峡,在州西二十里,悬崖间白石状如月,亦名扇子峡。高七百余仞。《志》云:州北十五里,有白起洞,俗传秦白起烧夷陵时驻此。
○大江在州城南。自归州流入境,迫束于群峡间,纡回险急,出西陵峡口,流稍缓。今州西北二十五里有平喜坝,凡自蜀出峡,至此相庆,故名。又东入宜都县界。《水利考》:州东三里有二公堤,当上流之冲,旁有民田。成化二十三年筑堤于此,行旅便之。
赤溪在州西北五里,即陆抗筑城围步阐处。东合大江,或谓之东坑。陆机《辨亡论》:陆公以偏师三万,北据东坑。李善曰:东坑,在西陵步阐城东北,长十余里,抗所筑城在东坑上。又浣沙河,在州西北二里,东合于赤溪。
下牢溪在州西北二十五里,有关曰下牢关,亦曰下牢戍,旧峡州治也。陆游曰:下牢关夹江千峰万嶂,奇怪不可名状。初冬草木青苍不凋,西望重山如关,江出其间,其上有洞曰三游洞,泉石绝胜。
流头滩州西百里。袁山松曰:自蜀至流头滩五千余里,下水五日,上水百日。《水经注》:江水过流头滩,其水峻急奔暴,鱼鳖所不能游,行者苦之。近《志》作虎头滩,误。《一统志》:虎头、鹿角、狼尾三滩,俱在三峡中,最险。又獭洞滩,在州西百二十里,亦险恶。使君滩,在州西百十里大江中,或曰益州牧刘璋使法正迎先主于此。一云杨亮为益州刺史,经此覆舟,故名。其相近者为恶蛇滩、数滩,俱江路之艰阻者。又有青草滩,在州南十五里,中多芜草。又有三滩,在州西十里,洲有急,凡三也。
狼尾滩在流头滩下。《水经注》:江水经流头滩、狼尾滩、黄牛山之黄牛滩,而后径西陵峡,出峡东南流,而后至步阐垒。隋杨素伐陈,自永安引舟师下三峡,至流头滩,陈将戚昕以青龙百余艘守狼尾滩。地势险峭,素卸枚夜掩之。又分军引步卒,自南岸击其别栅。别将刘仁恩帅甲骑自北岸趣白沙,迟明俱进,昕败走。《宜都记》:江水东径狼尾滩而历人滩。袁山松曰:二滩相去二里,人滩水至峻峭,其石作人形,因名。
○南津关在州南门外一里。西津关,在州西大江右。又白虎关,在州东北六十里。○南津口,在州北二十里,当三峡之口。相传汉昭烈尝据守此津之南,故名。今州北十五里有南津口巡司。又金竹坪,在州东九十里,亦设险处。旧有金竹坪巡司,今革。
岐亭在西陵峡口。隋杨素伐陈克狼尾滩,陈将吕忠肃屯岐亭,据江峡是也。详亦附见重险西陵。○白沙驿,在州西百二十里。隋杨素击陈将戚昕于狼尾滩,别军帅甲骑自北岸趋白沙是也。今为白沙馆。又屈溪驿,在州西六十里。嘉靖二十五年改置白沙马驿。《志》云:今州城南有凤栖驿,州西九十里有黄牛驿。又州西北百二十里有辰溪水驿。
长阳县州南九十里。东至宜都县五十里,南至澧州石门县三百七十里。汉武陵郡之亻艮山县地。后汉属南郡。三国吴属宜都郡。晋以后因之。隋开皇八年,改置长阳县,以长阳溪而名,并置睦州治此。十七年,州废。大业初,县属荆州。唐武德四年,复置睦州。八年,州废,县属东松州。贞观八年,改属峡州。宋因之。今无城,编户三里。
○亻艮山城在县西六十五里同昌市。汉县。亻艮,音银。蜀汉章武二年,先主伐吴,自亻艮山通道武陵,使马良结五溪诸蛮是也。晋太康元年,改曰兴山,后复为亻艮山县。隋废。《通典》:古直城在今县西北五十四里,四面险绝,有林木池水,或以此为亻艮山故城。
巴山城县南七十里。《隋志》云:梁置宜昌县,又置宜都郡治此。后周置江州。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江州为津州,又改县为巴山县。大业初,州废,县属清江郡。萧铣时,亦置江州。唐武德四年,州废,以县属睦州。八年,改属东松州。贞观八年,亦属峡州。天宝中,省入长阳县。
○巴山在废巴山县北。其山曲折如巴字,隋因以名县。又方山,在县南三十里,四面俱方,一名重山。○武落钟山,《寰宇记》:在县西北七十八里,有石穴,即巴蛮之先廪君刺剑处。一名难留山。《荆州记》:难留山北有石室,可容数百人僻险,不可攻,因名难留城。又望州山,在县西八十里,山势高耸,望见夷陵。
将军山在县南隔江。山势雄峻,峡石如带铠甲状。又县南隔江有龙门洞,洞前两崖壁立,岩穴幽邃,泉瀑飞注。又白马崖,在县东南十五里清江之南,石状如马,其色纯白,因名。又咬草岩,在县西北四十里,径通州城。行者攀崖悬草而上。
○清江在县东南十三里。源出贵州思州界,经四川黔彭间而入施州开蛮界。又流经建始县入县境。又东北经宜都县流入大江。本名夷水,相传廪君乘土船处。其水清彻,因目为清江。唐武德四年,李孝恭讨萧铣,败铣将文士弘于清江,追奔至百里洲。《唐实录》云:孝恭败士弘于清江合口。盖合大江之口矣。
马连溪在县南。《志》云:县境诸溪汇流,自西而东,凡数十处,俱附清江而达大江。又有三节等滩,在县西南,其列于清江之滨者,自西而东,亦以数十计。
○古捍关县南七十里。《楚世家》:肃王四年,蜀伐楚,取兹方,楚为捍关以拒之。兹方,今松滋也。《括地志》:捍关,在峡州巴山县。张仪说楚曰:舫船载卒,下水而浮,一日行三百余里,不至十日而距捍关。《盐铁论》:楚自巫山起方城,属巫、黔中,设捍关以拒秦。《水经注》:江水经弱关、捍关,弱关亦在建平秭归界。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以相防捍。李熊说公孙述曰:东守巴郡,拒捍关之口。建武二年,述使任满从阆中下江州,东据捍关。亦谓之楚关。建安十三年,甘宁献策于孙权,据夏口,鼓行而西,据楚关以规巴蜀,是也。
渔洋关县南二百里。又县西三百里有蹇家园。俱有巡司戍守。《志》云:县境旧有梅子八关,四临江南,四临江北。元时置以备峒蛮,明改为二巡司。又招来堡,在县西南,与蛮接界。弘治中,分枝江所兵戍守。○红崖寨,在捍关南七里。又南十里为风火寨,三十里为小城寨,五十里为山寨,三百五十里为珍珠寨,皆峒蛮出没处。
米峒在县西南。元泰定三年,米峒蛮田先什用等结十二峒蛮寇长阳县,湖广行省遣九姓长官彭忽都不花招降之,即此。○务河渡,在县西二里,路通椒山玛瑙长官司诸夷。又有津阳渡,在县西十里,路通夷陵及施州卫。
宜都县州东南九十里。东北至荆门州当阳县二百十里,东南至枝江县六十里。汉夷道县,属南郡。后汉因之。永和二年,武陵蛮反,寇夷道。建安十五年,先主置宜都郡治此。章武二年,吴将孙桓别击汉前锋于夷道,为汉所围,即此。吴亦为宜都郡治。晋仍旧。太和中,桓温以父嫌名,改曰西道。寻复旧。宋、齐因之。梁末,置宜州。陈州废,改县曰宜昌。隋开皇九年,置松州。十一年,州废,县属荆州。唐武德二年,置江州于此,改县曰宜都。六年,改江州为东松州。贞观八年,州废,县属峡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里。
○夷道城在县西北。后梁与陈画江为界,夷道属陈。梁因于江北岸别置夷道县,并立宜都郡治焉。隋开皇七年,郡废,县属峡州。大业末,萧铣置宜都镇于此。唐武德中,属江州,寻并入宜都县。《志》云:今县治西一里有夷道故城,此即汉县旧治也。又宜昌废县,在县东。晋末置,属宜都郡。宋、齐因之。梁改为宜都县。隋开皇十一年,省入宜昌。
荆门城在县西北荆门山下。江山险厄,因置城于此,为控守处。隋开皇九年,杨素伐陈,克荆门。唐武德三年,萧铣戍荆门镇,峡州刺史许绍攻拔之。明年,李孝恭自夔州进攻铣,前锋拔其荆门、宜都二镇,孝恭进至夷陵是也。又安蜀城,在荆门城西南。陈大建二年,章昭达攻后梁,梁主岿与后周信州总管陆腾拒之。周人于峡口南岸筑安蜀城,横引大索于江上,编苇为桥,以渡军粮。昭达命军士为长戟施于楼船上,仰割其索,索断粮绝,因纵兵攻安蜀城,下之。寻置信州于此。明年,顾觉据守,隋杨素攻拔之。又唐武德二年,萧铣窥峡口,为峡州刺史许绍所败。时铣遣兵戍安蜀及荆门。明年,绍复攻拔之。今俱详见前重险荆门。○陆抗城,在县西三里,亦谓之大城。又有吴相台,以陆逊尝屯此也。
○荆门山县西北五十里。大江南岸,其北岸为虎牙山,与荆门相对,亦曰武牙。下有虎牙滩,其旁又有大梁山,亦高拔。《志》云:荆门山下有十三碚,江路与山势相背,因名也。详见重险荆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