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06 页/共 479 页

竹敦城在县北。梁天监三年,元魏取三关,诏遣马仙卑筑竹敦、麻阳二城。时司马悦为魏司州刺史,镇义阳,攻竹敦,拔之。胡氏曰:皆今麻城县地。   ○龟峰山县东六十里。山势嵯峨,上有白黑二龙井,即举水之源也。一名龟头山。又县东北三十里有柏子山,《春秋》定四年,吴楚陈于柏举,盖合柏山、举水而名。《元和志》县东南八十里有龟头山,即春秋时之柏举也。岩石洞壑,种种奇胜。唐太宗常驻跸于此。○飞龙山在县北三十里。山势峻耸,如雌雄并立,登之可以望远。有龙井引流,可以溉田。又有五龙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五峰攒聚,蜿蜒如龙,中有兴福寺。   什子山县东八十里。有数峰排列,高耸干云。宋端平间,徙县于此,因山为险也。又县东百二十里有九歇山,山势险阻,石径曲折,登者必纡回而上。《志》云:县东南十五里,又有四望山,峻险难登,自上而望,四远皆见。又县东四十三里有白额山,岩高耸,其上如额。   木陵山县西北八十里。树木森密,冈陵隐蔽,邑之望山也,上有木陵关。又阴山,在县东北六十三里。萧梁时,尝侨置阴平县于山下。其上有阴平关。《志》云:县西北八十五里有三角山,以三峰峙立也。又有老君山,在县北八十里,峰峦特兀,俗以为老聃隐处。   万松岭在县西百里。宋县令张毅夹道植松万株,立亭其中,号万松亭,适当关山往来之路。又春风岭,在县治东,自新息渡淮,道由此岭。新息,今汝宁息县。   ○举水在县东。源出龟峰山,西北流又折而东,南入黄冈县界,南流注于江。《水经注》:举水出龟头山西北,流经蒙龙城南,又西南径湖陂城,又东南历赤亭下,为赤亭水,南流注于江,谓之举洲,即春秋时之柏举云。今湮。   县前河在县治南。源出河南光山县境之黄土关,至县东南,下流入黄冈县之长河,出团风口,入江。《水利考》:县前河汇东北二境之水,恒有暴溢之患。弘治以来,漂溺不时,议者以为开新河,固旧岸,庶几可为永利。又界河,在县北,源出光山县界虎头关,经阴山下之抵枣林,至三家湾而合县前河。又县北七十里有白塔河,县西三十三里有浮桥河,县西七十里有松溪河,流合县西南七十三里之岐亭河,皆汇于县前河。○阎家河,在县东五里,源出河南固始县石门山,下流亦入县前河。又高岸河在县南十里,又南十五里有麻溪河,皆流入县前河。   义井河县东百里。源出固始县界,流入黄冈县之巴河,达大江。又义州河,亦在县东百里。《通志》:后周以史宁为东义州刺史,盖治此,有故城。去县八十里,河因以名。下流达于巴河。○沙河,在县西百十里,源出光山县界,流入黄冈县之紫潭。又有东流河在县西百里,亦出光山县,流入界,下流注于紫潭河。《志》云:县西六十里有螺敷潭,下通黄冈县之长河湾,环如螺。又有白果泉,亦曰白果河,在县南三十里,源出罗田县,沿梅家市入县前河。   ○虎头关县东北七十里,接河南商城县界。宋淳六年,蒙古将史权攻虎头关,拔之,进至黄州。又开庆元年,忽必烈会兵渡淮,趣大胜关,分遣张柔趣虎头关,败宋兵于沙窝,复进破守关兵,关遂陷。今有虎头关巡司。○黄土关,在县北九十里,接光山县界,形势耸峭。宋嘉定十四年,金将仆散安真侵宋,自息州军于七里镇,败宋兵于净居山,追至洪门山,夺栅而进。宋将保关不出,安真分左右军,登山巅下瞰,守关者夺气,遂溃。金人遂南入梅林关,陷麻城,抵大江,黄、蕲相继涂炭。盖关为郡境北门也。又白沙关,亦在县北九十里,西至大胜关六十里,东北至光山县百四十里,与黄土关密迩,峭险壁立,登者委折而上。萧梁置沙州,治白沙关城,领建宁、齐安二郡。正监二年,将军吴子扬与魏将元英战于白沙,败绩。其地遂入魏,魏亦置州于此。后周废州而关仍旧。宋时亦为戍守重地。一云关在黄陂县北三十里,误。   大城关县北九十里,接河南罗山县界。宋开庆初,蒙古忽必烈入大城关,宋戍军皆溃,即此。又阴山关,在县东北阴山上,不甚高峻,而横斜盘绕,北望二十里皆见。后魏任城王澄遣长风戍主奇道显,破梁阴山戍。又宋嘉定中,金人破黄土、白沙关,亦由小径犯大城,入关内,趣阴山关,遇宋游兵,径前接战。金人疑有伏,引却。又有修善关,亦曰修善冲,在大城关旁,俱宋戍守处。   木陵关在县西北木陵山上,北去河南光山县一百三十里。《元和志》谓之穆陵关,南北代时戍守处。梁普通中,夏侯夔攻平靖、木陵、阴山三关,克之。陈大建中,定州刺史周炅击叛将田祖龙,祖龙使其将高景安军于木陵、阴山,皆为炅所破。唐元和中,鄂岳帅李道固出木陵关讨吴元济。宋嘉定中,金人围光州,犯五关。木陵,即五关之一也。《宋史》:李常奏复五关,略云:虎头关形势最险,两山千仞,一涧冲激。黄土关形势耸峭,白沙关与黄土密迩。木陵关山路峭壁,委折而上。大城关山势不甚高峻,而横斜盘绕。修善关亦在其旁。使诸关之兵据险效死,敌岂能遽入乎?明嘉靖间,道臣熊吉议曰:麻城北接光、汝,山谷盘阻,为四固之区,奸宄凭为窟穴。昔人据地设险,五关为最要。唐李道古乘五关而元济诛,宋李修五关而女真遁,元忽必烈、张柔入五关而鄂州震。昔人谓固江者,以淮而不以江,而守淮之要在五关也。今亦见光山县。   长岭关县北百里,北至河南商城县百二十里。嘉靖中,盗起西山九龙湾,议建军营于此。寻革。又有铁壁关,在县西四十里,亦设险处。嘉靖中,议置戍兵,以遏群盗。今为鹅笼山巡司。又有双城镇巡司,在县北百十里。宋《九域志》:县境又有永宁镇。   黑石寨县西北八十里,亦抵光山县界,其相近者,有康寨,下有包家庄。又台山寨,在县西百里。宋开庆初,蒙古忽必烈侵宋淮西,命董文炳取台山寨。《元史》:郑鼎从世祖南侵,初破大城关,继攻台山寨。是也。东馆驿在县东,今废。又县西三十里有中馆驿,西七十里有西馆驿。   黄陂县府西二百四十里。南至汉阳府九十里,西北至德安府孝感县百里。汉邾县地。后汉末,刘表以地当江汉之口,惧吴侵轶,使黄祖于此筑城镇遏,因名黄城镇。晋、宋因之。高齐于镇置黄陂县及南司州。后周改曰黄州。隋初因之。大业初,移州治黄冈,改曰永安郡,县属焉。唐武德三年,置南司州。七年,州废,仍属黄州。宋端平中,移治鄂州青山矶。元复旧治。今城周七里有奇,编户四十六里。   ○黄城今县治。陈大建五年,伐齐,克黄城,以为司州,治安昌郡,即此。后周改黄州。隋开皇初,以安昌郡省入。县西一十三里有石阳城,亦名石梵。汉建安十五年,曹操使夏侯尚、文聘围江陵,又遣聘别屯沔口,止石梵,自当一队,为江夏太守。其后孙权以五万众围聘于石阳,不克而还。石梵,盖与沔口相近也。《县志》云:在县北十五里。又吴主权嘉禾三年,陆逊自襄阳引退,潜遣别将击江夏、新市、安陆、石阳,斩获而还。沈约曰:江夏曲陵县本名石阳,晋武帝太康元年,改曰曲陵。刘宋孝建初,改属安陆郡。太始六年,并入安陆县。梁元帝都江陵,魏人来侵,梁使王琛于魏,至石梵未见魏军,以告魏兵至者为妄,即石阳也。《元和志》:石阳城,一名西城。刘句曰:后周于古黄城西四十里独家村置黄陂县。唐初,置南司州治此。今亦曰南司州城。近《志》云南司州城在县北,误也。或曰:今县城,唐贞观初所徙。《邑志》云:县旧无城宇,唐宋以来,迁徙不一矣。   武城在县东南。亦谓之武口城。《水经注》:武水南至武城,入大江。吴旧屯所在,荆州界尽此。齐永元末,萧衍自襄阳攻郢城,东昏侯使吴子阳赴救,子阳自巴口进军武口。又梁湘东王绎发兵江陵,声言援台城,军于郢州之武城,淹留不进,即此。又有渔湖城,与武口相近,吴子阳军武口,萧衍命军主梁天惠等屯渔湖城,唐修期等屯白阳垒,夹岸待之,是也。又县东南十五里有冶城,相传梁武帝举兵东下,将攻郢城,修战守之具于此。   滠口城在县南四十里。《水经注》:江水径鲁山南,左得湖口水,又东合沟口水。胡氏云:滠口在武口之上,对岸即夏浦。陈大建五年,郢州刺史李综克齐滠口城。唐天复三年,杨行密遣将李神福围鄂州,州帅杜洪求救于朱全忠,全忠遣兵屯滠口,为洪声援是也。   ○横山县北二十里。山势突兀,断石为堑,横立如障。又北十里为伏马山,高岩崔嵬,石磴萦绕,马不能进。○木兰山,县北七十里黄冈。有木兰县,盖以此山名。又北三十里有金鼓山,丹崖壁立,秀拔云表。又北十里为小尖山。又十里为嵯峨山,皆以高秀而名。又县东一里为鲁台山,下有鲁台潭,其深莫测。   甘露山县东十五里。峰峦叠出,林木郁然,相传旧有甘露降此。又东十五里有大阳山,峰高地迥,日出照曜,因名。○大陂山,在县东北三十里。下有大陂,溉田百顷,或谓之九十三里陂。正德中,刘六等啸聚于此。   ○大江县西南六十里。自武昌府江夏县流经县境,又东接黄冈县界。   滠河县西南四十里。亦曰滠口,滠水入江处也。自德安府安陆县流入境,又经汉阳府之废滠阳城北,东南流为滠口。县北十五里有石港河,发源县西北八十里广山,下流合滠河,又达沙口入江。又有县前河,在县治南一里,上接滠河,春夏水涨,武湖、石子湖之水泛溢入焉,往往为害。下流亦通沙河口入江。《郡志》:滠河在县西南二百里。《一统志》又云在县东北二百里,源出河南罗山县南,流入大城潭。似误。○草埠潭河,在县东北三十里,自安陆县流入界,至三十六湾合流而达于沙口。又有龙骧河在县南七十里。《志》云:以晋龙骧将军王尝屯此而名。   武湖县东南二十五里。相传黄祖习战阅武处,亦名黄汉湖。《水经注》:武口水上承安陆之延头,南至武城入江,其入江处亦谓之武口云。宋开庆初,蒙古忽必烈侵宋,取道黄陂,登香炉山,俯瞰大江,江之北曰武湖,湖之东曰阳逻堡,遂自阳逻济师是也。香炉山,见汉阳县。○加湖,一作茄湖,在县西南。萧齐末,萧衍初举兵攻郢,王茂等军九里败郢城兵。曹景宗遂据石桥浦,连军相续,下至加湖,既而东昏侯遣吴子阳驰救,子阳自武口进军加湖,去郢三十里,傍山带水,筑垒自固。衍使王茂等乘水涨以舟师袭加湖,大破之。胡氏曰:加湖在江夏滠阳县界,湖水自北南注于江。今湮。   石盘湖县北七十里。发源县西北大溪岭,流经大城潭,达县前河,通沙口入江。又鸭儿湖在县南十里,石子湖在县南三十里。又有洋漫湖,其相接者曰后湖,俱在县西南六十里。下流皆达沙口入江。○大城潭,在县北八十里。县西北境诸水多汇入焉,引流而南入县前河。又石门潭在县北三十里,岸有石壁如门,水深不测,亦汇于县前河。又团潭在县西南五里,水至深,下通江汉,商贾市于岸北。   沙武口县东南五十里。上连武湖,下通大江,亦曰沙口,亦曰沙γ口,又曰武口。张舜民曰:武口在阳逻γ西北十余里,距汴京才十八驿,二广、湖湘皆由此而济,盖要地也。《志》谓之沙芜口。宋咸淳十年,夏贵与蒙古战于此,败绩。伯颜遂夺沙芜口,进攻阳逻堡。《一统志》沙芜口在黄冈西北百二十里,似误。《郡志》:县西南四十里,又有五通口及小河口,皆引流达江。○千工堰,在县北四十里,灌田三千余亩。   ○大胜关县北八十里,北去河南罗山县百四十里。旧《志》云:东去白沙关五十里。宋末,忽必烈南寇,取道于此。今详见罗山县。又县有大城镇,在县北大城潭上,今有巡司。   长岐戍在县西南。晋永兴二年,陈敏据扬州,遣其党钱端等略江州,陶侃与荆州诸将破之于长岐。长岐盖近沔水。时侃等设伏于陆,藏水军于沔水云。○延头戍,在县西,旧为安陆界。宋元嘉五年,谢晦据江陵以叛,败走,至安陆延头,为戍主光顺之所执。《水经注》武水上通安陆之延头,杜佑以为武湖戍主执晦也。齐东昏末,元魏将田益宗议取义阳,欲直据南关,对抗延头,是也。   黄安县府西一百二十里。东北至河南光山县二百五十里。本黄冈、麻城、黄陂三县地。嘉靖四十二年,析置今县,以地僻多盗也。县治即麻城之新安姜家畈。万历初,增筑县城,周不及四里。编户二十三里。   ○龙集城在县东。相传隋所置县,而《隋志》不载。按:嘉靖末,按臣唐继禄请建设县治,疏云:姜家畈其地虽属麻城,而中和乡、两河口诸处实隶黄冈、黄陂县,由畈而东曰桃花镇,乃宋、元之故县,又东为岐亭镇,则隋、唐龙集县。盖旧城与岐亭相接云。   ○三角山县东十五里,三峰相连,奇秀险仄。其连接者为游仙柴家诸山。嘉靖中,为盗贼薮聚之所。四十二年,集河南信阳之兵与郡兵合剿,始荡其巢。○五云山,在县南十五里,山有仰天窝,最为险绝。稢糾霞举,仅通一线,登之可瞰城中虚实,为近郊之要害。又有平田千顷,可耕其中。又驷马山,在县北五里,亦险峻。又北五里为磨盘山,《志》云:县西八十里有仙居山,素称险僻,中有仙人洞。又县北九十里有老君山。嘉靖中,皆为盗贼啸聚处。   天台山县北百里。其顶平旷,可容千家,以牛耳崖为北门,梯之乃达。宋端平、嘉熙间,襄汉淮西兵扰,土人结寨于此,形势峭险,四面如壁,止通一人往来。石窍泉涌,冬夏不绝。集众固守,常活十万人。寇屡来攻,卒不能克。元末兵乱,有黄杨者聚众据此,曰黄杨寨,亦盗贼渊薮也。《志》云:县北有牛头山、牢山等寨,皆与天台山相近。嘉靖四十二年,麻城人李大夏奏称:本县金场、姜家畈接壤黄冈、黄陂,边隅地近信阳光山、罗山等州县,路通牛头山、牢山等寨,地僻民顽,官难遥制,盗贼出扰,数被劫杀。乞于姜家畈建设县治,保障地方。事下有司,因设今县,是也。   ○东流河在县东,即黄冈县界河之上流也。《志》云:县东里许为东流河,又东为谢家店,河俱逶迤,出团风口,此皆岐亭桃花镇之路。县西一里为西河,又西三十里为双河,与西河合流为两河口,经黄陂之滠口入于汉江。○石门河,在县北三十五里,又有沙河亦在县北,下流俱入于东流河。   ○双山关县北百里。《志》云:关距木陵关十里,北抵光山县界,两岸万仞,一窦九折,怪石欲堕,惊涛如雷。过其下者,虽勇夫健儿未尝不逡循色变,盖诸关中之至险者。今有巡司。又石门关在县北百二十里,又金局关在县西北,亦曰黄陂站,接河南罗山县界。   双城镇县北十三里,其相近者又有中和镇,皆有巡司。《会典》:中和在黄冈县。《志》云:县北五十里有吕王城,其西五里即金局关也。皆县境设险处。   蕲水县府东南百十里。东南至蕲州百里,东北至江南英山县百二十里。汉江夏郡大县地。刘宋于此立希水左县,属西阳郡。萧齐因之。梁又置永安郡。隋郡废,改县曰浠水,属蕲州。唐武德四年,改曰兰溪县。天宝初,又改为蕲水。宋、元仍旧。明初,改今属。县未有城,编户四十六里。   ○蕲水城在县东三十里。宋元嘉二十五年置蕲水县,属西阳郡。齐因之。梁初,曰蕲春,后复曰蕲水。隋属蕲州。唐武德四年省入蕲春县。○大县城,在县西北四十里。故弦子国,为楚所灭。汉置县。属江夏郡。大,音棣。惠帝封长沙相朱仓为侯。晋初,属弋阳郡,后属西阳国。刘宋孝武帝自此伐逆即位,改曰孝宁。齐因之,仍属西阳郡。后周废。又郭默城,《志》云:在县东。东晋初,郭默尝据此。陈大建二年,章彦达克周郭默城。《齐·段韶传》:天保中,筑城于新蔡,立郭默戍。是也。胡氏曰:城在蕲、黄二州之间。   ○神山县西北二十里。《寰宇记》:孙权进兵赤壁时屯于此。《郡志》:县南二十里有城,山上有土城遗址,相传孙权所筑。其西有调军山,亦权调军处。○斗方山,在县东五十里,有岩洞泉石之胜。又东四十里有查山,接英山县界。   三角山县东北六十里。山有三峰,如角之竖,盘踞蕲州、罗田之间。又华桂山,在县东北九十三里,接罗田、黄冈县界。○枚石山,在县北,巴水出于此。又县治北有茶山产茶。《志》云:县西南二十二里有白荆山,与县南二十里之ウ黎山对峙,县境之水多经其下。   ○大江县西南四十里。自黄冈县流经县界,又东南入蕲州境。《志》云:县南五十里有回风矶,大江所经也。又蕲水在县东南五十里,与蕲州接界。   浠水在县治南。亦名南门河。源出江南英山县之英山下,流经罗田县入县境,环绕县南,合众流,西南至南溪口入江。《志》云:县南五里有白港河,东三十五里有倒流河,又东十里有蔡家河,又五里为白莲河,皆流入浠水。○兰溪,在县东三里,源出县西苦竹山,其侧多兰,唐以此名县。今县北三十五里有苦竹港,或曰即兰溪之源也。《志》云:兰溪在县西北四十里,下流合浠水入江。   杨历湖县西南四十里。又有沂湖,在县南七十里。皆掌于河泊所。《志》云:县南七十里又有六圻河,县西十五里又有荷塘湖,县西四十里又有望天等湖,皆汇流于浠水。   伍洲在县西四十里大江中。相传伍员适吴时过此,因名,即五洲也。宋元嘉末,武陵王骏讨西阳蛮,军于五洲,会元凶劭弑逆,骏自五洲建义东讨。《水经注》:江水经县故城南,城在山之阳,南对五洲,江中有五洲相接,故名。宋武帝建牙洲,上有紫云荫牙之瑞。   滕家河堡县北七十里,地当罗田、黄冈、麻城之交,商旅通途也。盗贼往往出没其间。万历三年,设堡于此。增置官军戍守,为四境之防卫。   兰溪镇县西南四十里,滨江有兰溪驿,并置巡司于此。又巴河镇在县西七十里,亦有巡司。又浠川马驿在县南二十里,县北四十里又有巴水驿,南北陆道所经也。   罗田县府东百四十里。东南至江南英山县七十里,北至河南固始县百九十里。汉蕲春县县地。梁置县,又置义州及义城郡。隋初,州郡俱废,县属蕲州。唐武德四年,省入浠水县。宋元八年,升石桥镇为罗田县。咸淳中废。元复置。明初,改今属。县城周五里,编户四十九里。   ○罗田旧城县西十里,隋县治此。宋移今治。《志》云:县西四十里有奉泰乡河,源出旧县朦胧山,东流为义水,梁因置义城郡,其水合兰溪入大江。   ○塔山县东五里,层峦崇峻。县北里许又有尖峰山,县南里许为仙台山,又南十五里曰望江山,山高耸。黄州、大江相去百六十里,登望如在目前也。○凤凰山,在县东三十里,耸秀若凤翼之飞腾。又县东四十里为蒙笼山,时有云气蒙其顶,故名。又魁山在县东六十里,形势嵯峨,高出众山之上。   多云山县北百五十里。四时多云,虽晴日丽空,云亦连属不绝。上有含风洞诸胜,东南接江南英山县界。○石柱山,在县北百二十里,山高峻,屹立如柱。又独坐山在县东北八十里,高耸干云,俯视众山,如人独坐。   岐岭县东百三十里。《志》云:岐岭连接多云,实为天险。其上有四关,北越光、汝,南出蕲、黄,东走淮西,此为径道,备不可不豫也。   ○官渡河在县南百步,亦名县前河。源出县东北百里之峨嵋山。县东有多云河,自广济县界流合焉。又有平湖河,出县北百四十里之松子山,亦流合焉。经蕲水县界,至黄冈县合巴河入大江。《通志》云:官渡河,源出黄冈县之紫潭。似误。   白莲河县南五十里。源出英山县,经县境合蕲水县之兰溪,出大江。又县东南五十里有石险河,下流合白莲河。○九子河,在县北百二十里,源出多云山;又县北百三十里有竹台河,俱流入官渡河。又深水河在县东三十里,源亦出英山,由朦胧山下湖师滩,流合官渡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