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07 页/共 479 页
○岐岭关在岐岭上。有中岐岭、下岐岭二关。又有栗子关,皆抵英山县界。其东北曰瓮门关,在上岐岭,北抵固始县界。又平湖关在县西北,抵黄冈县界。《志》云:罗田有八关,一曰凤凰关,以近凤凰山而名。其相近者曰铜锣关,又东北有石门关及青苔关,又有松子关,以松子山而名也。并瓮门、平湖、栗子等为八关,然八关之中,以瓮门、青苔、松子、栗子、铜锣五关尤为要害。
光山寨在县北。相近有周家寨、石垅寨。其在县西六十里鼓羊山者曰鼓羊寨,相近者曰熊岩寨、猴猪寨。又在县东南六十里观音山者曰观音寨,相近者曰望英寨、班竹寨。凡九寨皆依山据险,山溪僻远,盗贼恒出没其间,备不可弛也。
滕家河堡县西七十五里,与麻城县接界。嘉靖二十二年,议设堡于此,不果。万历初,始置堡。今见蕲水县。○多云镇,在县北百二十里,有巡司戍守,以控多云山之险而名。
蕲州府东二百十里。东至江南安庆府三百里,南渡江至武昌府兴国州百里,北至江南霍丘县五百里,东南至江西九江府二百四十里,西北至河南商城县四百十五里。
《禹贡》扬州地。春秋以来楚地。秦属九江郡。汉属江夏郡。后汉因之。建安十二年,吴分置蕲春郡。晋郡废,改属弋阳郡。惠帝分属西阳郡晋西阳郡,即吴蕲春郡,宋因之。萧齐置齐昌郡。梁因之梁大宝初,邵陵王纶置齐州,旋废。北齐亦曰齐昌郡,兼置罗州。后周改曰蕲州。隋初,郡废州存开皇初,置总管府。九年,府废。炀帝改州曰蕲春郡。唐武德四年,复曰蕲州。天宝初,曰蕲春郡。乾元初,复曰蕲州。宋因之亦曰蕲春郡。元曰蕲州路。明初,改为蕲州府。洪武九年,降为州,以州治蕲春县省入编户六十四里,改属黄州府,领县二。今因之。
州北接光、蔡,东峙、皖,为江左之藩篱,淮之屏蔽。古来言地利者,蕲口之险,与夏首、湓城相为颉颃。岂非大江上下,防遏为难,而蕲州雄峙江滨,备御尤不可不豫乎?
○蕲春废县今州治。汉置县。后汉建武三十年,封陈俊子浮为侯邑,寻复为县。吴为蕲春郡治。晋仍为蕲春县,属弋阳郡,后属西阳郡。咸安初,改为蕲阳县。梁曰蕲水。北齐为齐昌。陈大建五年,吴明彻伐齐,别将黄咏克齐昌外城,既而湛陀攻拔之。隋开皇十八年,复曰蕲春县,为州治。唐、宋因之。宋景定初,移治龙矶。元因之。明初省。《城邑考》:故罗州城在州北六十里,北齐所筑,即州旧治也。宋嘉定中,为金人所陷,寻复取之。景定四年,蒙古据白云山,州将王益迁州治麒麟山,即今治矣。四面汇江为池。明初,因旧址修筑。永乐以后,相继增修。今城周九里有奇,门六。
浔水城在州东。《浔阳记》谓之兰池城,古浔阳也。后汉建安十四年,孙权以吕蒙领浔阳令。又吴建兴二年,诸葛恪图起田于浔阳,是也。晋建兴初,湘州贼杜攻荆州刺史周于浔水城,陶侃在武昌使将军朱伺救之,退保泠口。旋攻武昌,败归长沙。胡氏曰:浔水城在蕲春界泠口。或为铜零口。《水经注》:江水自蕲春故城南,又东得铜零口。东晋后城废。今详见江西德化县。《州志》:州东北五里有吕王城,州北十里有吕王山,城以山名也。又州境有江夏城,《类要》云:晋江夏王筑,未知所据。
○麒麟山在州治北。又有凤凰山,在州治西南。俱以形似名。《宋志》:景定中,移州治龙矶,矶盖在州西一里,亦曰隆矶,以隆然耸峙于江渚也。《志》以为移麒麟山,盖与龙矶相近。○四流山,在州北。山巅迤逦,有水南流及西流者,俱入蕲水县,北流者入寿州霍丘县,东流者入安庆太湖县,故曰四流。又白云山,在州西八里,自旦及暮,常有白云缭绕,因名。蒙古侵金,尝驻军于此。
云雾山州北七十里。山高耸,尝有云雾。又有高山,在州北六十里,山高峻。其相接者曰磨盘山,曰折山,皆高险层折。○鼓角山,在州东百五十里,亦名鼓吹山,天欲雨,先闻鼓角声。又策山在州东北七十里,山势巍峨,石壁险峻,与江南英山连脉。又大桴山,在州东北六十里,有九十九湾,实罗州故城之祖山也。《寰宇记》云:蕲水源出于此。或讹为大浮山。又百家冶山,在州东北二十里,多产蕲竹。
三角山州东北百二十里。峰峦秀拔,顶有三尖,上有二龙潭,盖蕲黄北境之大山也。亦见蕲水县境。又四隘口山,在州东北二百里,下有四隘口。又州东北百五十里有小隘岭,其岭峡隘。○马下山,在州西六十里,高峻难登。相传汉高讨英布,下马过此。其相近者又有茅山,临大江,下有石矶十三处。古云九里十三矶。今有茅山镇巡司戍守。
○大江在州城南。自蕲水县流入县境,又东南过广济、黄梅二县南而入安庆府宿松县界。
蕲水州北三十里。《寰宇记》:源出大桴山,流入赤东湖。《志》云:蕲水出州东北三角山,逶迤而来,至州西北与蕲水县接境,回曲注于大江,谓之蕲口,亦曰蕲阳口。隋开皇八年,伐陈,蕲州总管王世积以舟师出九江,破陈将纪顼于蕲口。盖由蕲水出大江也。唐兴元初,包佶转东南财粟至蕲口,李希烈将吴少诚遏江道,不得西,蕲州刺史伊慎选士七千,列三屯奋击,败贼于永安戍,于是漕无留艰。宋置蕲口镇于此。在今州西三十里永安戍,或曰即蕲口戍。
五水在州北。《水经注》:蕲水出蕲春北山首,受浠水、枝津,西南流历蕲山,出蛮中。其间有五水。五水者,巴水、蕲水、浠水、赤亭水、西归水也。蛮户凭阻山川,世为抄暴。宋元嘉二十九年,西阳五水群蛮反,自淮、汝至江、沔,咸被其患,沈庆之讨平之。西归水,或曰在麻城县西北。蕲山,即大桴山。五水盖尽蕲、黄北境矣。
高溪在州东北。源出白岩山,南入蕲河,一名三十六水。又州南有钴水,亦流入蕲水。○翻车水,在州东北八十里。《蕲春郡记》:九江王英布于翻车水北筑城,以示背楚归汉之意。今有翻车河城。又有西河在故罗州城西。俱流入蕲水。
赤东湖州北十里。蕲水流注于此,其湖有九十九汊,孔道所经也。中有永安堤,今掌于河泊所。又州治东有金沙湖,亦曰东湖。○鸿宿洲,在州西二里。旧《志》:县西一里江中有隆矶。《通志》谓在州东六里,似误。隆矶西里许为鸿宿洲,秋冬鸿雁多集于此。一名金沙洲,旁有石,名新生矶。
○大同镇州北百八十里,接河南固始县界,有巡司戍守。又州西六十里有茅山镇巡司。○大阳戍,在州西北二百里。刘宋时置,明帝泰豫元年,大阳蛮酋桓诞拥沔水以北、氵蚩叶以南八万余落降于魏,盖时为蛮左所居。
兜矛山寨州东北十里。元末兵乱,土人立寨于此。又燕子崖寨在州北百二十里。元至正间,红巾贼乱,江不花团聚乡兵立寨于此。《志》云:燕子崖,岩石峻峭,如燕窝然。盖与兜矛山皆因峻险置寨也。○西河驿,在州北六十二里,陆道所经也。其在州城西者,曰蕲阳水驿。
广济县州东六十里。南渡江至江西瑞昌县百四十里。汉蕲春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永宁县,属蕲州。天宝初,改曰广济。宋因之。绍兴初,废为镇,寻复旧。嘉熙中,徙治大江中洲。元还故治。县无城,今编户五十三里。
○积布山在县南百里。下临大江,叠石森立,形如积布,亦谓之积布矶。《水经注》:江水东径积布山南西阳、浔阳二郡界也。○多云山,在县东十五里,多云水出焉,流入罗田县界。又东冲山,在县东三十里,山高起冲霄,故名。
横冈山县北二十里。冈阜横立,山势高峻。又鼓角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九斗坪,颇宽广。宋建炎初,郡守甄采集众守御于此,故寨犹存。○石洞,在县南六十里。石山中有岩穴,广三丈余,中有七洞,深二十尺,洞口有泉,曰石洞灵泉。
○大江县西南五十里。自蕲州流入境,由此益折而南。县西南之黄石矶,县南之积布矶,皆临大江。《志》云:县南有武家穴,旁临大江,其上自盘塘下抵黄梅县之杨家穴,长百九十里,堤路横亘其中,商贾辏集处也。《舆程记》:盘塘在县西三十里,对江即兴国州之富池也。《通志》盘塘山在县南九十里,似误。
连城河县南七十里,地名连城。其东为湖港廖家口,有古沟,通黄梅陆路,久堙。正统中,复开之,以通两县舟楫。
武山湖县南六十里。湖滨有武山,又有樊哙城。《志》云:樊哙城东西各一小城,相传为汉九江王英布宅。又呼东京城、西京城。又马口湖,在县西南八十里,西流入江为马口渡。《嘉熙对境图》:宋初南征,自马口济江。《舆程记》:蕲州东三十里,即马口渡。今与武山湖皆掌于河泊所。又县西有青林湖,其旁有青林山也。唐太和八年,蕲州湖水溢,即武〔山〕诸湖矣。○梅川,在县西,源出县北横冈山,流入于武山湖。
○武家穴镇县南九十里。滨江,内卑外亢,为商民聚集之所,有巡司戍守。又县西南七十里有马口镇巡司。○龙坪镇,在县东南百十里,滨江,戍守以龙坪为上游发始之处。又双城驿,在县东六十里。
黄梅县州东百七十里。东至江南宿松县九十里,南至江西九江府七十里。汉寻阳县及蕲春县地。东晋置南新蔡郡及永兴县。宋、齐因之。梁末,鲁悉达纠合乡里保新蔡,因授悉达为北江州刺史,寄治新蔡。陈永定二年,为齐所取,废郡仍为永兴县,属齐昌郡。隋开皇初,复曰新蔡,属蕲州。十八年,改县曰黄梅。唐武德四年,于县置南晋州。八年,州废,仍属蕲州。乾符五年,招讨副使曾元裕破斩王仙芝于黄梅是也。宋仍属蕲州。嘉熙间,侨治中洲。元复旧。县城周五里,今编户四十二里。
○义丰城在县南。《唐志》:武德四年,于黄梅县置南晋州,又析置义丰、长吉、塘阳、新蔡四县,州寻废,县俱省入黄梅。按《陈书》:吴明彻攻齐,下晋州,克蕲城。晋州,盖齐所创置也。○九江城,在县西南七十里。相传九江王黔布所筑。《晋书》:宁康元年,于黔布旧城置新蔡郡。即此。
○漏头山县西八里。平旷可屯兵。宋末侨置县于中洲,即此。又黄梅山,在县西十里。山多黄梅,隋以此名县。○西山,在县西四十里,一名双峰,又名破额山。上有香炉峰、慈云塔,俗所称四祖道场也。又冯茂山,在县北三十里,顶有池,产白莲,曰白莲峰,亦曰东山,俗名五祖山。又北十里曰四祖山。
龙坪山在县北二十里。亦名凤平山。形势峭险,可以保御。宋戚方尝置寨于此。又矿山,在县东南十五里,山出铁矿,旧置炉,今废。
蔡山县南五十里,出大龟。《春秋传》大蔡,盖以山得名。梁末时,鲁悉达保聚于此。唐建中四年,江西节度使曹王皋败李希烈将韩霜露于黄梅,欲进拔蕲州。时希烈兵栅蔡山,险不可攻。皋声言西取蕲州,引舟师氵斥江而上,希烈兵循江随战,去蔡山三百余里。皋乃放舟顺流而下,急攻蔡山,拔之,进复蕲州。
○大江县南六十五里,过江即江西九江府城也。《志》云:县南七十里有太子γ,旧传梁武帝于此得子,因名。非也。宋苍梧王元徽初使王奂镇夏口,舟过寻阳。时桂阳王休范刺江州,恐为所劫留,自北岸太子γ竟去。是宋时已有此γ矣。旧有太子驿,唐改为临江驿,今亦名太子γ。又有散花洲,亦在县南六十里江北岸,相传周瑜犒士处也。
县前河在县治南。其源有三:一出龙坪山,一出县北三十里之小溪山,一出县东北五十里之鼓角山,合流至县前,由小池口入江。又有黄梅水,源出黄梅山。独山河,源亦出鼓角山,皆流入于源感湖,亦自小池口入江。
源感湖县东南三十里。上源诸水皆流注于此。又五阜湖,在县西百十里,中有五阜洲。《禹贡》九江纳锡大龟,世传此湖所出。又黄泥湖,在县西五十里。太白湖,在县西南四十里,其相近者曰北柴池湖。又有桂家寨湖,在县东南百十五里。今皆掌于河泊所。又有濯港,在县南十五里,自蕲州境流入,注于太白湖,其下流皆合县前河入江。○杨家穴,在县东南百二十里,滨大江,亦有河泊所。
○新开口镇县西南七十里。又有清江嘴镇,在县东南百里。皆有巡司,滨江戍守处也。又停前驿,在县东北四十里,为陆走宿松之道。
附见:
黄州卫在府治东北。洪武元年建,后改为所。十二年,复为卫。又蕲州卫,在州治西,洪武十二年建。今亦设黄州、蕲州二卫。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
卷七十七
卷七十七
◎湖广三
◇承天府东至德安府三百二十九里,东南至汉阳府五百六十里,南至岳州府六百七十里,西南至荆州府三百二十里,北至襄阳府三百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五百七十里,至南京二千六百八十里,至京师六千一百七十五里。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战国时属楚。秦属南郡。汉为南郡、江夏二郡地。后汉因之。晋初,亦属江夏郡。惠帝元康九年,分置竟陵郡。宋、齐因之。梁置北新州。西魏改曰温州见京山县。后周改置石城郡,兼置郢州治长寿县。隋初,郡废州存。炀帝改州曰竟陵郡。唐武德四年,复置郢州及温州治京山县。贞观初,废郢州以长寿县隶若阝州,若阝州见襄阳府宜城县。十七年,复置刘句曰:是年,废温州,以郢州治京山,后又移治长寿。天宝初,曰富水郡。乾元初,亦曰郢州。五代因之。宋仍曰郢州亦曰富水郡。元改为安陆府。明洪武九年,降为州以附郭长寿县省入。嘉靖十年,以潜邸在州,升为承天府,领州二、县五。今复为安陆府。
府肘腋荆、襄,噤喉江、沔,舟车辐集,水陆要冲。春秋时,为楚之郊郢。斗廉谓屈瑕,君次于郊郢以御四邑,是也。其在三国时,实为重地。晋初,羊祜都督荆州,吴石城守去襄阳七百余里。祜设诡计,令吴罢守。祜以孟献营虎牢而郑人惧,晏弱城东阳而莱子服,乃进据险要,开建五城五城,大约是缘境戍守处,收膏腴之地,垦田八百余顷,石城以西,尽为晋有。吴于是日蹙矣。杜预继之,分据要害之地,通零、桂之漕,而南服底定预开扬口,见景陵县。大兴五年,王敦作乱,自武昌东下,声言讨刘隗之罪,时甘卓镇襄阳时卓为梁州刺史,镇襄阳。湘州刺史谯王承使主簿邓骞说卓曰:使敦克刘隗,还武昌,增石城之戍,绝荆、湘之粟,襄阳将安归乎?盖石城者,南北运道所必经也。成帝时,庾亮欲经营河洛,请移镇石城。蔡谟议曰:自沔以西,水急岸高,鱼贯溯流,水陆异势。沔水之险,不及大江,非庙胜之算。亮不果移镇。识者谓终晋之世,卒于宴安江沱,而不能混一中原者,重在江南而轻在江北也。逮萧梁之季,西魏将杨忠来攻,自随郡安陆、竟陵乘胜至石头即石城,欲进逼江陵。梁湘东王绎惧而请和,盟曰:魏以石城为封,梁以安陆为界。夫石城入魏,而荆州殆矣。唐《元和志》:郢州子城,三面墉基皆天造,正西绝壁,下临汉江。石城之名,盖始于此。宋嘉熙中,孟珙受诏收复荆襄。珙谓必得郢,然后可以通馈饷,得荆门,然后可以出奇兵。乃指授方略,复郢州、荆门,而襄、樊在掌握矣。及蒙古陷襄、樊,宋人以沿江精锐,萃于二郢,伯颜出奇袭取,而汉江以东,皆为糜烂。石城所系,顾不重欤?
钟祥县附郭。汉竟陵县地,属江夏郡。晋置石城戍,寻为竟陵郡治。刘宋泰始六年,置苌寿县。齐因之。西魏改曰长寿。周改置石城郡,仍治此。隋为郢州治。唐初因之。贞观初,废郢州,县属若阝州。八年,又属温州。十七年,仍属郢州,后又为州治。宋以后因之。明初省。嘉靖十年,复置今县,编户二十一里。
○石城在府城西北。《水经注》:沔水南经石城西。城因山为固,晋羊祜镇荆州时立。《元和志》:长寿城,本古之石城,背山临汉水,吴于此置牙门戍。晋羊祜亦置戍焉。惠帝元康九年,分江夏西部都尉置竟陵郡,治石城。建兴三年,陶侃围杜曾于石城,为曾所败。咸康五年,庾亮欲移镇石城,不果。既而石虎将夔安南寇,围石城,竟陵太守李阳拒破之。义熙十一年,刘裕攻司马休之于江陵,雍州刺史鲁宗之与其子竟陵太守鲁轨,皆举兵应休之。既而休之等北走,轨留屯石城,裕遣兵攻破之。梁大宝初,西魏将杨忠南侵,取安陆竟陵,乘胜至石头,欲进逼江陵。梁湘东王绎惧,遣使求和,忠乃还。西魏因置石城郡。后周于长寿县置石头郡,是也。自隋唐以来,皆为长寿县治。胡氏曰:竟陵,即古石城戍,以隋尝为竟陵郡也。明初,筑城,浚池,因为城垣。《城邑考》:今郡城上据崇丘,旁控石城,下临汉水,夹城为濠,南注于汉。子城,宋乾道、淳熙间筑,元末毁于兵燹。明初,因石城故址拓之。弘治中,复展筑北城,后屡经修筑。今城周五里有奇,门五:南阳春,东威武,东南阅武,西石城,北拱辰,制皆巍焕云。
蓝水城在府西南。本编县之蓝口聚。东汉初,下江兵尝据此。刘宋元嘉六年,以三辅流民侨立莲勺县,属冯翊郡。齐、梁因之。西魏置汉东郡,改县为蓝水县。隋初郡废,县属郢州。大业末废。唐武德四年复置,仍属郢州。贞观初,并入长寿县。又汉东城,在府南七十里。《隋志》:后齐侨置上蔡县及齐兴郡,后周郡废。隋开皇十八年,改县曰汉东。大业末废。今名汉城。《志》云:以城滨汉水而名。相传为关羽屯兵处。
管城府西北百里,故戍守处也。晋太元六年,苻秦荆州刺史都贵,自襄阳进兵寇竟陵。荆州刺史桓冲,使桓石虔等击却之,拔其管城。《载记》:时石虔破秦将阎振、吴仲于氵敖水。振、仲退保管城。《水经注》:氵敖水出新市东北,西南流注于沔。沔水经都县故城南,又东,氵敖水注之,实曰氵敖口。管城盖在氵敖水北,接襄阳府宜城县界。○氵敖水城,在府西。刘宋元嘉中,侨置高陆县,亦属冯翊郡。齐、梁因之。西魏改为氵敖水县。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郢州。大业初,省入蓝水。又沔东郡城,在府西北,萧梁初所置荒郡也。天监四年,雍州蛮沔东太守田青喜叛降魏。胡氏曰:郡盖在襄阳东、竟陵西。
新郢城在府西南汉江南岸。宋末,筑此为戍守重地。故郢在汉北,以石为城。新郢在汉南,横铁ㄌ锁战舰,夹岸为守。蒙古兵围襄樊,断粮援之道,将帅悉驻新郢及均州河口,以守津要。襄樊既陷,伯颜遂引军趣郢,二郢之备方急。军不能前,乃由间道攻郢,克之,进薄新郢,遂拔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