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05 页/共 479 页
临嶂山府西六十里。层山临江,盘基数十里。晋于山下置沔阳县。宋绍兴四年,岳飞击贼曹成于汉阳,平之,移师次临嶂。咸淳中,德安府尝迁治此。今亦名城头山。山南有峰曰乌林峰,俗谓之赤壁,盖传讹也。○百人山,在府西南七十里,相传周瑜与黄盖诈曹公,大军所起处也。南滨江,有百人矶,今置巡司于此。又大军山,在府西南六十里。府西南四十五里又有小军山,昔吴魏相持,陈兵于大小两山之间,故山以大小军名。《志》云:府西南八十里,有尉武山,相传唐武德初,尉迟恭与朱粲战处。
香炉山府西九十里。以形似名。宋开庆初,蒙古忽必烈取道黄陂,登香炉山,俯瞰大江。《一统志》云:即此山也。又九真山,在府西南九十里,山周百里,高峻纡回。唐咸通中,改名仙潜山。《舆地纪胜》云:即五藏山也。有九泉,皆清澈。
○汉水在城北三里。自沔阳州景陵县界,东流入府境,经汉川县,南流至此,又东与大江会于大别山北,其地名汉口。《志》曰:汉水与水合流入江处也。山阴石上有石穴二处,谓之锁穴。孙权攻黄祖,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以拼闾大绁系石为丁。晋王伐吴,吴人于碛险要害处皆以铁锁横截之,即此穴也。晋永嘉五年,石勒渡沔,寇江夏,拔之,进屯江西。时江夏郡治安陆,江西,即汉水东矣。今城东有渡,亦曰汉阳渡。胡氏曰:汉水入江处,谓之汉曲。又即春秋之夏。《堤防考》:汉口北岸十里许有襄河口,旧时汉水从黄金口入排沙口,东北折抱牯牛洲,至鹅公口,又西南转北,至郭师口。对岸曰襄河口,长四十里,然后下汉口。成化初,忽于排沙口下、郭师口上,直通一道,约长十里,汉水竟从此下,而古道遂淤。襄河者,汉水自襄阳来也。余详川渎异同。
江水在府城东南。上接潇湘洞庭诸水,入府境一百五十里,自大别山东而合于汉江,转烟波湾四十里,入黄州府界。《志》云:烟波湾,在城东北三十里,旁有里曰烟波里,今土人谓之白沙湾。元至正九年,蜀江大溢,浸汉阳城云。
沔水在府西南三十里。源出襄水,南入大江,又东北与汉水合流。祝穆曰:三国以前,书传多称汉,不言沔。三国以后,多称沔,不言汉。先儒疑汉沔为一,然今二水源流不同,惟《书》疏引应劭云:沔水下尾与汉合,乃入江,为得其实。然考襄水在沔阳,亦即汉之支流耳。又有南沔,《志》曰:夏水入沔之后,兼流至汉阳,谓之南沔。
沌水在府西南四十里,有沌口。《水经注》:沌水南通沔阳之太白湖,湖水东南流径沌阳县,注于江,谓之沌口。范成大曰:自石首县舟行一百七十里,至鲁家γ,自鲁家γ入沌。沌者,江旁枝流,如海之,其港仅过运河,两岸皆芦荻,支港皆通小湖,故为盗区,客舟非结伴不可行。张舜民曰:自沌口至下港五十余里,下港故镇,南对金口。金口在鄂州西南,金口之下即窦家沙。江之西岸有沌口。晋永嘉末,荆州刺史王澄以杜等乱,弃州东下。别驾郭舒力谏,澄不从,舒因留屯沔口。建兴初,陶侃为荆州刺史,镇沌口。陈初,侯安都攻王琳,围其郢州,琳自湘州至口,安都乃释郢州围,留沈泰一军守汉曲,而悉众诣沌口。琳据东岸,安都据西岸,及战,为琳所败。又光大中,华皎以湘州降周,引周兵与陈将吴明彻等战于沌口,周军大败,是也。水,在大江南岸,其入江之口,正对北岸大军山。沌,读曰篆。《志》云:县西四十五里有直阳港,与沌水合流。又县西南二十里有永济港,南入江。
沦水府北二十里。自德安府孝感县流入,与黄陂县接界,通大江。宋咸淳末,蒙古将伯颜陷郢州,谋渡江。宋军分据要害,军不得进。其军将马福言,沦河口穿湖中,可从阳逻堡西沙芜口入江,伯颜乃进围汉阳,声言取汉口渡江,而乘间遣奇兵袭沙芜口,夺之。因自汉口开坝,引船入沦河,转沙芜口以达江。而以数千艘泊沦河湾口,屯骑兵于江北,招阳逻堡。盖夏口未可遽越,取间道以出不意也。沙芜口,见黄陂县。阳逻堡,见黄冈县。
滠水府北四十一里。本水分流。《水经注》滠水上承沔水于安陆县,误为沔也。下流东经滠阳县北,合沦、索二水,东南注于江。其入江之处,盖在黄陂县界。
太白湖府西百里九真山之南,西南接沔阳州界。一名九真湖,一名白湖。周二百余里,春水泛溢,与杨孟池、新滩、马影、蒲潭、沌河,合而为一,冬涸始分。郡境诸湖,太白为最大。又郎官湖,在府城内,旧名南湖。李白与尚书郎张谓共泛于此,因改名焉。汇城中诸水,南达于江。正德以后,仅同沟洫,由是水无所潴,横溢为害,城屡为所圮。又太子湖,在府南十五里,相传以昭明太子得名。又府西南五十里有刀环湖,以形似名也。○桑台湖,在府西北三十里。又马影湖,在府西五十里。蒲潭湖,在府西南六十里。新潭湖,在府南百二十里。旧皆掌于河泊所。今马影湖所废,余如故。《志》云:汉阳县治南有长江河泊所,治北二十五里有三沦湖河泊所,西二十五里又有平塘湖河泊所,今皆废。
○蔡店镇府西六十里。宋末,蒙古陷郢州,伯颜引兵至蔡店,大会诸将,刻期渡江,遣人观汉口形势。时宋将夏贵以汉鄂舟师,分据要害,军不得达,乃由沦河间道而前,是也。明初,为蔡店巡司。正德初,郡守蔡钦改浦潭水驿为马驿,并置于此,民以为病。嘉靖二十三年,革蔡店驿,而巡司如故。《志》云:蔡店驿在府北六十里。○新滩镇,在府西南百二十里,有巡司。又有汉口镇巡司,置于府北三里之汉水南。又沌口镇巡司,置于府西南三十里之沌口,与百人矶巡司,皆为县要隘。《志》云:百人矶镇,在府南六十里,今迁置巡司于东江脑。
铁钱监在大别山下,地名静江营。宋绍熙二年置监,元废。又牧马废监,在府西南十五里。宋乾道四年,置于龙冈嘴,元废。又城中旧有凤栖驿,城北原有临川驿,皆废。
汉川县府西北百六十里。西至沔阳州景陵县百五十里,北至德安府云梦县九十里。汉安陆县地。梁为梁安郡地。西魏改曰魏安郡,兼置江州,寻改郡曰川。,音。后周置甑山县。建德二年,州废。隋初,郡废,以县属复州。大业末,县废。唐武德四年,析汉阳县置川县,属沔州。宝历中,州废,县属鄂州。五代周改属安州。宋初曰义川县。太平兴国二年,改今名,属汉阳军。熙宁四年,废为镇,属汉阳县。元初,复故。绍兴五年,又废。七年,复置。元因之。今县无城,编户二十里。
○甑山城县东南十里。《晋书》:朱伺为杜曾所败,自扬口垒就王е于甑山。甑山城,盖е所筑,以山为名。梁置甑山县,为梁安郡治。西魏为魏安郡治,兼置江州。废帝钦二年,改曰沔州。后周天和二年,与陈人交恶,沔州刺史裴宽谋益戍兵,并迁城以避之,未果。陈将程灵洗引舟师乘水涨,奄至城下,攻拔之。寻复为周所得,州废。陈大建十二年,周司马消难以鲁山、甑山二镇来降。十四年,隋将元景山出汉口,遣别将邓孝儒攻甑山镇。陈将陆纶以舟师赴救,为所败。于是口、甑山、沌阳守将皆弃城走。隋初,属复州。炀帝时,属沔阳郡,后废。扬口垒,见景陵县。
川城在县南四十里,山下。《志》云:唐武德中,置县于此。又县西北三十里大赤乡有旧县城,俗呼金鼓城。《魏志》:曹操乌林之败,鸡鸣出走,至大赤,天曙。即此。五代间,县移治此,即今刘家隔之地也。元至元二十二年,又移今治。○和公城,在县东北十七里,后周所筑。隋末,贼董道冲作乱,和操拒之于此,因名。又县南五里有梁褒城,后周宣政中所筑也。土人梁褒主之,因名。其旁有钟离城。又南十里有郝城,皆后周时所筑,以主者之姓为名。《志》云:鸡鸣城,在县西百里,相传曹操败乌林时,筑此城以驻兵,闻外军将至,伪作鸡鸣而遁。俗名张家城。
○小别山县南十里。山形如甑,亦名甑山。《左传》定四年,吴子伐楚,令尹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是也。东晋初,王е刺荆州,为杜曾等所拒,退保甑山。竟陵内史朱伺御曾于扬口,战败,就е于甑山,即此。
阳台山县治南一里,下有阳台渡。《隋志》:甑山县有阳台山,俗讹曰羊蹄山。陈光大初,周沔州刺史裴宽请迁城于羊蹄山以避水,即此。治西有山曰伏龙山。又内方山,在县南六十里。或以为《禹贡》内方,误也。○高观山,在县东南三十里,高耸可以望远。又东南五里有马城山,山下有马城铺。
○汉水县西南十里。自景陵县流入界,又东入汉阳县界。《水利考》:汉江入县境,分二流:一由张池口经县南,一由竹筒河出刘家隔。二水复合流出汉口,故境内无水患。嘉靖三十九年,汉水大溢,县北各垸堤俱溃,而竹筒河中塞十五里许,其张池口江身又复浅狭,故水多壅滞于钟祥、竟陵间,而刘家隔之舟舶不得通于汉川。隆庆中,急议开浚,故道复通。议者谓竹筒一河,上接汉流,下通汉口,真如咽喉之不可一日或塞也。
水县东北三十里。源出随州大洪山,经德安府及云梦县,流入县界,过县北,至此,入于汉水,谓之口。晋建兴元年,陶侃为杜曾所败,将奔口。又侃以荆州刺史讨灭杜,左迁广州,其将吏郑攀、马隽等不能平,帅众徙屯口,是也。《水经注》:水过安陆县而东南流,分为二水,东通滠水,西入于沔。又《汉水记》:自汉口入二百里得口,有村,又三百里得城,即今德安府治。○臼水,《志》云:在县南七十里,自沔阳州流入界,东出沌口,其支流经凤凰山为系马口,入臼子河,与沌水合,今水道已塞。惟春夏水泛,可通舟楫。又《志》云:凤凰山在县南六十里,系马口在县西南二十五里。
安汉湖县东北二十里,一名冈下湖。又县南七十里有却月湖,首尾迂直,形如却月,因名。又有沉下湖,在县西南九十里。县境诸湖凡数十,此其著者。《志》云:安汉湖、沉下湖,与县南二十五里之上零残湖,各有河泊所领之。小理潭,在县西南百里,汉水所注也。又麻埠港,在县东南五里,即汉水支流,下流仍合于汉水,夏秋泛涨,可通舟楫。
鸡鸣汊在县西百二十里。元末,徐寿辉作乱,宽彻普化镇武昌,遣其子引舟师攻之,至鸡鸣汊,水浅舟滞。寿辉将倪文俊以火筏尽焚其舟,即此。
○刘家隔县北三十里。地当四达之冲,商泊辐辏,盗贼恒出没其间,防御孔急。宣德六年,设巡司戍守。正德十四年,设郡丞于此,掌捕盗贼。寻以邑丞代之。又税课局亦设于司西。《志》云:县旧有三汊驿。正德初,郡守蔡钦改置于此,曰刘家隔驿。自驿而东至布政司一百五十里。
同冢县西百四十里,一名疑冢。俗传曹操败于乌林,伪作此冢。正德中,群盗丘仁等哨聚于此。盖县境当汉沔之间,湖泊辽旷,萑苇蒙密,奸宄易以藏匿,而同冢出没尤便也。○戍子圻,在县西南十五里,相传关羽驻兵处。
附见:
武昌右千户所在府治南,又有后千户所在府治西,正统十三年,自武昌府徙置于此,仍隶武昌卫。
◇黄州府东至江南安庆府八百三十里,东北至江南寿州五百八十四里,东南至江西九江府四百二十里,西南至武昌府一百八十里,西至德安府三百里,西北至河南信阳州五百六十里,北至汝宁府光州三百五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江南江宁府一千五百五十里,至京师四千九百九十里。
《禹贡》荆州地。春秋时为邾国,后为黄国之境黄国,见河南光州,楚灭黄而并其地。秦属南郡。两汉属江夏郡为西陵县、邾县地。三国魏为重镇,后属吴。晋为西阳国。宋为西阳郡。齐又分置齐安郡。北齐置衡州刘句曰:北齐于故西陵城西南别筑小城,置衡州,领齐安一郡。陈罢州。后周复置。隋开皇五年,改黄州。大业初,改永安郡。唐复为黄州。天宝初,改齐安郡。乾元初,复曰黄州并治黄冈县。中和初,徙治邾城,仍曰黄冈。宋因之《一统志》:宋又迁州治于江滨,即今府治。元为黄州路,隶河南行省。明为黄州府,改属湖广布政司,领州一、县八。今仍曰黄州府。
按:府境通接淮楚,襟带江汉,临深负险,屹为雄镇。当春秋时,楚得其地,而陈、蔡之势盛矣。及吴、魏相攻,互为重地。满宠豫西阳之备,而吴主彻师;陆逊重邾城之守,而魏人息志《吴志》:赤乌八年,陆逊城邾。及东晋之初,而邾城为蛮左所据。陶侃镇武昌,议者以武昌北岸有邾城,宜分兵镇之。侃乃曰:我所以设险守御,正以长江耳。邾城隔在江北,内无所倚,外接群夷,若制驭失宜,必引敌入寇。且吴时戍此城,用三万兵,今纵有兵守,亦何益于江南?后庾亮以毛宝等守之,果败殁于石赵。说者曰:时有难易,势有缓急,非可概论也。当六朝之际,五水群蛮,薮聚于此,山川篎结,难驯易扰,江左视之,隐若一敌国云。隋、唐以来,江淮用兵,蕲、黄恒为要会。唐兴元以后,淮西多故,蕲、黄往往被兵。宋之季也,蒙古之师,多道光、蔡窥五关,而长江之险遂与敌共。盖五关者,所以遮蔽江汉,咽喉淮、汝,为南北之要冲者也。五关失而敌人乃问渡于江滨矣。叶氏曰:孙氏以江北守江,而不以江南守江,故邾城之置戍切。真氏曰:蕲、舒、黄三州之北,有大山绵亘八百里,俗呼为西山。邾城在山之南,东晋时,密迫群夷,所以不可置戍,与今不同也。薛氏曰:淮东之地,沮泽多而丘陵少,淮西山泽相半,无水隔者,独邾城白沙戍。入武昌及六安、舒城走南硖二路耳。五关守,不特黄、蕲有所依蔽,而舒、鄂之间,亦有唇齿之卫矣。顾可使贼入其郊,恣荼毒焉,为东西数千里之患哉!
黄冈县附郭。汉邾县,属江夏郡。后汉及三国吴因之。晋初,属弋阳郡,寻属西阳国。咸康三年,豫州寄治于此。寻陷于石赵,县废。唐中和三年,迁黄州治此,附郭县亦移治,仍曰黄冈。今编户八十六里。
○邾城今府城也。《水经注》:楚宣王伐邾,徙其君于此,因名。项羽封吴芮为衡山王,都邾。汉为邾县。三国初属魏。吴赤乌二年,陆逊拔邾,筑城置戍,以为重镇。晋亦为邾县。咸康中,豫州寄治于此,刺史毛宝与西阳太守樊俊共镇此,为石虎将张格所陷,自尔丘墟。城南对芦洲,今武昌县界也。唐末始为州治。今郡城,明初因旧址改筑,南去故城二里许,西近大江,东滨湖泊,常有涨溢之患。永乐、正德间,屡经修葺,周九里有奇,门四:东清淮,南一字,西清源,西北曰汉川。
黄冈故城府西北百二十里。汉邾县地。萧齐置南安县,并置齐安郡治焉。北齐兼置巴州。陈大建五年,西阳太守周炅败齐将陆骞,克其巴州,是也。州寻废。后周改置弋州。隋初州郡俱废。开皇五年,置黄州。十八年,改县,曰黄冈县。大业初,为永安郡治。唐黄州亦治焉。今亦谓之旧州城。《寰宇记》以为邾城,误矣。《括地志》:邾城在州东南百二十里临江,与武昌相对。
西陵城在府东北百里。本楚之西陵邑。《史记》:楚顷襄王二十年,秦白起拔我西陵。或以为即此。汉置西陵县,江夏郡治焉。后汉因之,又章帝封阴堂为侯邑。晋初,属弋阳郡,后属西阳国。宋属西阳郡。萧齐为郡治。梁、陈因之。后周废。
西阳城府东南百三十里。汉县,属江夏郡。三国魏以为重地。黄初中,吴阳言欲猎江北,豫州刺史满宠度其必袭西阳,先为之备。吴主闻之而退。晋初,弋阳郡治此。惠帝分弋阳郡为西阳国,江左改国为郡。宋元嘉末,元凶劭弑逆,江州刺史武陵王骏方讨西阳蛮,遂建义东下。升明二年,沈攸之举兵江陵,东下夏口,遣其别将公孙方平据西阳,豫州刺史刘怀珍遣建宁太守张谟击走之。既而黄回将台军西上,至西阳,氵斥流而进是也。隋郡县俱废。《南史》:汉和帝永元末,巫蛮反,讨平之。徙置江夏,为西阳蛮。晋怀帝初,西阳夷始寇江夏,自是蛮祸日炽。
木兰城府西北百五十里。萧子显《齐志》:木兰县属安蛮左郡。梁曰梁安县,置梁安郡。又置北江州,治鹿城关,后入于东魏。高齐改置湘州,后亦曰北江州。隋初,别置鹿城县,继而州县俱废,改梁安县曰木兰县,属黄州。唐省入黄冈县。○永安城,在府北十里,俗讹为女王城。楚黄歇常都此。齐安志曰:初,春申君相楚,受淮北十二县之封,以其地介于蕲春、申、息之间,故曰春申云。梁置永安县,兼置永安郡治焉。北齐、后周因之。隋初,郡废,又以县省入鹿城。唐时,故城犹存。兴元初,江西节度曹王皋遣其将伊慎败淮西李希烈将杜少诚于永安,即此。
齐兴城在府北。萧齐永明三年,置齐兴郡,治绥怀县。永泰初,奉朝请,邓学以齐兴降魏,即此。后周废。胡氏曰:齐兴在西阳、弋阳二郡间。又《五代志》:黄冈县界旧有边城郡。梁普通二年,边城太守田守德降魏,魏置西豫州授之,盖在此。
○赤鼻山在府城西北汉川门外,屹立江滨。土石皆带赤色,下有赤鼻矶,今亦名赤壁山。苏轼以为周瑜败曹公处,非也。向有赤壁矶巡司,今革。○孔子山,在县东百里。俗传孔子自陈、蔡适楚时登此,盖传讹也。又崎山,在府东北百二十里,有大崎、小崎,两山连秀,为郡胜概。
华山府西北百二十里,近阳逻镇,俯临江滨。其东有武矶山,亦临江,相传黄祖屯兵阳逻,武其上。又龙冈山,在府北百二十里,山形蜿蜒。麻城县诸山与此分脉。其旁有木斛山,亦高峻。又五头山,在县北百八十里,有五峰高耸。
○大江在府城西。自武昌府江夏县流入黄陂县界,至赤鼻矶南过蕲水县而入蕲州界。《志》云:府西三十里有三江口,大江受汉水势益盛,分三路而下,至此合为一。梁大宝二年,侯景西侵郢州,军至西阳,与湘东王绎将徐文盛夹江筑垒,为文盛所破。今详见武昌县。
巴河在府东四十三里。出蕲水县之板石山,西南流注于江,为巴河口,亦曰巴口。刘宋元嘉末,沈庆之讨五水蛮,常屯此。又萧齐末,萧衍围郢城,东昏侯使军主吴子阳等救郢,进屯巴口。梁末,邵陵王纶为湘东王绎所逼,自郢州奔武昌,匿岩穴中,其长史韦质等迎纶营巴水,稍收散卒,屯于齐昌。陈大建五年,别将黄咏攻齐昌,克其外城,齐将陆骞驰救,出自巴、蕲,为陈西阳太守周炅所败。巴、蕲,盖巴水、蕲水间也。《水经注》:巴水出雩娄县之下灵山南,历蛮中而入于江。吴时,立屯于水侧,引水溉田。北齐置巴州,盖因巴水为名。雩娄,今江南寿州霍丘县下灵山,亦曰大别山,亦曰巴山。
举水在府西。源出麻城县龟峰山,流入境南,注于江。《水经注》:江水,东过邾县南,东径白虎矶北,又东径贝矶北,又东径黎矶北,北岸有烽火洲,即举洲也,北对举口。梁大宝元年,湘东王绎遣徐文盛讨侯景,军于贝矶。景将任约守西阳,帅水军逆战,文盛大破之,进军大举口,即举水之口矣。
高岸河在府西北。自河南光山县发源,南流至麻城县东南,入长河,注于大江。○界河,在府北。出河南光山县之白沙关,南流至双城镇,东流河直下官渡,至感化河,通樟松湖,至团风口,达于江。《志》云:感化河在县北百五十里,自罗田县境流入。又有道观河,在县北百二十里,源出崎山,经龙冈山南,注于鲍湖。虽有灌溉之利,亦多暴涨之患。皆南注于江。
樟松湖府北百里。府北百六十里有紫潭,上流会麻城诸水,通樟松湖,亦曰紫潭河。又团风湖在府西北五十里,府北九十里有竹根潭,与樟松湖俱达团风口,注于大江。○零残湖,在府北三十五里。又北二十五里有鲍湖。又长河湖,在府北九十里,一名旧州。长河旁有石头潭流合焉。又安仁湖在府北八十里,黄汉湖在府北百三十里,俱汇流至团风口,达大江。又滠湖,在府南四十里。府东十五里又有王九塘湖,东南三十里有沙湖,府东八十里又有马家潭,皆通巴河口,注江。境内诸河湖皆有河泊所掌之。
新生洲在府西九十余里。亦曰新生矶。宋景定元年,蒙古忽必烈解鄂州之围而北,留张杰等作浮桥于新生矶,以待湖南兀良合台之兵,是也。其相近者即峥嵘洲,见武昌县界。○夏澳,在府城西南二里。宋夏竦守黄州,凿水入陂以藏舟,故名。又长圻澳,在府南二里。旧立馆驿,为过客游憩之所,名曰东馆。
○鹿城关在府西北,近木兰故城。魏收《志》:梁置北江州,治鹿城关。是也。今废。○大活关,在府北二百三十五里。一作大治关。魏收《志》:梁武置湘州,治大治关,领安蛮、梁宁、永安三郡。高齐时,置戍于此,曰大活城。隋唐间为大活关,东北至河南光州二百八里,西至德安府礼山关百里。又白沙关,在府西北二百四十里,即麻城五关之一也。今详见麻城县。
齐安寨在府北。《九域志》云:黄冈旧有齐安镇,梁大宝二年,侯景将任约与湘东王将徐文盛相持于武昌,约分军袭破定州刺史田祖龙于齐安,即此处。或曰故齐安郡治也。又有镇淮寨。宋端平二年,孟珙屯黄州卢,军民杂处,因高阜为齐安、镇淮二寨,以处诸军云。今府城西有齐安驿。又李坪驿,在府北五十里。
阳逻镇府西一百二十里,与江夏分界。相传三国时先主约孙权拒操,旦夕使人于此逻吴兵之至,因名。宋人置堡于岸,陈船江中,以遏渡口。其地东接蕲黄,西抵汉沔,南渡江至鄂,北拒五关,诚要害处也。开庆元年,忽必烈渡淮,得沿江制置司榜文云:闻北兵议取黄陂,民船系筏,由阳逻堡渡,会于鄂州。忽必烈喜,遂如其言。至黄陂,渔人献舟为导,至阳逻堡。堡南岸即江浒黄州,官军方以大舟扼江渡。董文炳曰:长江天险,宋所恃以为固,宜夺其气。直前搏战,官军大败,遂帅诸军渡江,围鄂州。又咸淳十年,伯颜以舟师攻阳逻堡,不克。谋于其党阿术曰:彼谓我必拔此方能渡江,此堡甚坚,攻之徒劳。乃命阿术夜以铁骑泛舟直趣上流渡江,为捣虚之计。阿术遂循岸西上,逆流二十里至青山矶,遥见南岸多露沙洲,即登舟指示诸将径渡。宋军与战于中流,败却。阿术遂登沙洲,转战至鄂东门,还报伯颜。伯颜大喜,挥诸将急攻阳逻。夏贵方救阳逻,闻阿术飞渡,遂遁去。今为阳逻驿,并置阳逻镇巡司于此。又有城林铺,在阳逻东十里。《志》云:其地有大乘山土城。
团风镇府西北五十里。亦曰团风口,滨江要地也。正德中,刘六等倡乱于阳逻驿及团风镇,今有团风镇巡司。又李坪驿,在府北五十里,即{艹类}草坪也。贾似道自汉阳移军黄州,至{艹类}草坪获蒙古俘卒。一云:{艹类}草坪在府西百余里。○马栅,在府西北。梁大宝初,邵陵王纶屯于齐昌时,侯景将任约寇西阳武昌。纶引齐兵,未至,移营马栅,距西阳八十里,任约遣骑袭纶,纶败遁。胡氏曰:西阳,即今黄州治。似误。
麻城县府西北百八十里。北至河南光山县二百里。汉邾县地。梁置信安县。隋开皇十八年,改曰麻城,属黄州。《志》云:城本石勒将麻秋所筑,因名。大业中,属永安郡。唐武德三年,于县置亭州。八年,州废,仍属黄州。元和三年,省入黄冈县,寻复置。宋因之。端平中,移治什子山。元复旧治。今城周不及二里,编户一百二十里。
○北西阳城在县西北。梁置县。陈省,改置定州。后周曰亭州。隋州废。唐初,置亭州于麻城,析置阳城县。武德八年,复省入麻城。○建宁城,在县西。宋置建宁左郡。大明八年,省为建宁左县,属西阳郡。齐、梁复为建宁郡。后魏因之,领建宁县。《隋志》:麻城有建宁、阴平、定城三郡。开皇初,与亭州俱废。
蒙龙城在县北。梁天监十三年,司州蛮田鲁生及弟鲁贤、超秀来降,以鲁生为北司州刺史,鲁贤为北豫州刺史,超秀为定州刺史。魏收《志》:南定州治蒙龙城,领弋阳、汝阴、安定、新蔡、北建宁诸蛮郡。《水经注》:举水西北流经蒙笼城南,梁定州治。又西南径湖陂城东,梁司、豫二州治。天监十四年,超秀复以定州降魏,后复入于梁。大宝初,定州刺史田祖龙欲以州迎邵陵王纶,不果。陈大建五年,田龙升以州叛降,齐诏周炅讨平之。于是尽复江北之地。隋开皇初,州废。
赤亭城在县东南十里。有赤亭河。宋元嘉十五年,以豫部蛮民置十八县,赤亭其一也。亦为赤亭蛮,西阳五水蛮之一。齐东昏之末,魏东豫州刺史田益宗入寇,建宁太守黄天赐与战于赤亭,败绩。○岐亭城,在县西七十里,齐、梁间为岐亭县,亦蛮县之一也。今为岐亭镇,旧与黄冈、黄陂连界。明时嘉靖中,议设郡丞于此,防御寇盗,并伐石城,寻建黄安县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