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304 页/共 479 页
○唐年城在县东二里。唐县治此。朱梁初,楚将许德勋破唐将李饶等,掠上高、唐年而归,即此。上高,见江西瑞州府。
○大集山县北五里。自通城县龙窖山发脉,历方山岩头而东至此,诸山崇聚,故县有崇阳之名。又壶头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山如壶口,有溪穿入山中,名桃花洞。《志》云:后汉马援征五溪蛮,至下隽,殁于壶头滩,盖即此。恐误。又东泉山,在县东北五十里,有泉流入蒲圻,溉田甚广,中有龙岩龙洞。○雨山,在县东四十里。山最高,跨通山县界,有五峰笋立,一名乳山。又灵女山,在县东四十五里,亦接通山县境,上有泉。又有古城,号女城,不知所自。
方山县西五十里。四面皆平,瀑布悬流,岩壑甚胜,跨蒲圻、临湘二县界。其相近者曰岩头山,有二岩,一曰宝陀,一曰罗汉,俱极幽胜。山周百余里,亦北抵临湘县界。○白泉山,在县西北二十余里,泉流不竭。宋张咏为令,尝凿山引水以灌田。后屡修治,至今为近郭之利。
龙泉山县西南四十里。周围百余里,山有洞,可容千百人。石渠清映,名曰鲁溪,乡人号为鲁溪岩。岩前产茶甚佳,曰龙泉茶。又茱萸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层峦叠障,势若连云。○弩牙山,在县南四十里,以形似名,有吴城港水绕岩下。
龙头岩县东三十里。中有流泉,萦纡三十里,可供灌溉。又青山岩,在县南二十里,深邃莫测,有泉出石渠间。又南有紫龟岩,泉出其下,溉田数百亩。《郡志》云:紫龟岩在县西北四十里。○回头岭,在县东二十三里,道出通山县。县东九十里有连河岭,道出咸宁县。又有田东洞,在县东三十里,甚深广。又东二十里为白羊洞,跨通山县界,深不可穷。《志》云:县西南六十里。又有赤壁,相传周瑜战处。误也。
○隽水在县西四十里,即陆水也。自通城县流入,经县北而入蒲圻县界。县境诸水,皆汇入焉。○高视河,在县南五十里,汇山溪诸水,下流入于隽水。又太原河,在县南七十里。《志》云:出江西宁州界首山,亦汇诸山溪之水,流合高视河,出青石河而入于隽水。
崇阳洪在县北二十五里。自通城县汇诸山溪之水,入县境,经壶头山下,亦曰崇阳港。两山相夹,水中多石,中为大洪,东西为小洪,行者不下徐州吕梁之险,下流亦合于隽水。《志》云:崇阳河源自隽水及宁州修水,合桃溪水流出至壶头山下。是也。又县西三十里有肥田港,亦曰肥田湖,其西有白泉河、龙坊河流合焉,亦注于隽水。
龙头河县东北十五里,即龙头岩水也。又有荻洲河,在县西北十五里。许仙岩河,在县西北三十里许仙岩下。又柘亭河,在县北二十里,铁束河,在县西八十里,俱汇诸小水入于隽水。又长江湖,在县西南二十五里。县南十五里,又有戴家湖,通吴城港,入于隽水。《志》云:县东五里有小港。又东十里有白石港及罗兜湾,俱汇流入小港,合于隽水。○石枧陂,在县东十五里,有宋时旧址。洪武间,知县元浚伐石重修。嘉靖九年,典史徐球再修,蓄水以溉田,为民利。县东二十里曰远陂,溉田千余亩。县南二十五里曰华陂,前为史家,亦溉田数百亩。
○东关县南六十里。其相近者曰高视山,接江西宁州界,寇盗充斥,此为扼要之所,向设官兵戍守。
通城县府西南五百里。西南至岳州府平江县百六十里。汉下隽县地。唐为唐年县地。元和中,置通城镇。宋熙宁中,始升为县。绍兴中,废为镇,旋复为县。今县有土城,编户十五里。
○幕阜山县东南五十里。周回五百余里,东跨江西宁州,南跨平江县界,有水四出,东南入湘,西入洞庭,北入隽。吴太史慈为建昌都尉,拒刘表从子磐,于此置营幕,因名。○锡山,在县南七里,旧产银,曰银山。又产锡。《志》云:唐初置锡山镇,后改为通城云。又九峰山,在县南一里,山有九峰。县南三里又有南山,形如屏障。
大盘山县东四十里。山岭萦纡广远,因名。又万峰山,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县东南三十里又有龙窖山,深谷巨壑,云气翁郁。又东南二十里有黄龙山,山脉与幕阜相接。○虎岩山,在县西三十里,山深杳,虎穴其中。又县西十五里有白面山。
○隽水在县治北。自岳州府巴陵县流入界,经县西南,有修水自江西宁州流合焉。又东北入崇阳县界。○新安港,在县东二十里,出黄龙山,东北流,县东三十里之鲤港,县东十里之东港,俱汇流于此而入隽水。又黄沙港,在县西十里,亦合诸溪涧水,至县北十里铁束山下,入于隽水。《志》云:县东四十里,又有分水泉,亦出黄龙山下,分二流,南流入江西武宁县界,西流入于隽水。
○长山寨在县南。南唐置此,以备潭朗。周显德二年,湖南王逵拔鄂州长山寨,是也。
兴国州府东南三百八十里。东至江西九江府二百里,东南至江西南昌府五百七十里,西南至江西宁州三百里,北渡江至黄州府蕲州百里。
春秋时楚地。秦属南郡。两汉属江夏郡。三国吴属武昌郡。晋以后因之。隋属鄂州。大业中,属江夏郡。唐仍旧。宋太平兴国二年,置永兴军。明年,改兴国军。元为兴国路。明初,曰兴国州。洪武九年,以州治永兴县省入编户四十六里,领县二。今因之。
州襟山带江,土沃民萃,西连江夏,东出豫章,此为襟要。汉武帝时,淮南王安谋反,其臣伍被曰:守下雉之城,绝豫章之口。谓此也。唐天复二年,淮南将李神福击杜洪于武昌时洪为武昌节度使,得永兴,曰永兴大县,馈饷所仰,已得鄂之半矣。宋建炎三年,金人窥洪州,取道于此时金人入江州,既而由黄州张家渡度江,至武昌县上岸,遂入兴国军大冶县界,取山路犯江西。盖境壤相错,侵轶为易矣。
○永兴废县今州治。本汉鄂县及下雉县地。孙吴初,为武昌县地,寻析武昌县南境置阳新县,属武昌郡。晋以后因之。隋改曰富川县。开皇十八年,又改曰永兴。唐因之。宋为永兴军治,寻为兴国军治。明初省。《志》云:吴置阳新县,在今州西南五十里。六朝时皆治此,亦曰富川城,以隋改名富川也。今犹谓之阳新里,隋改置于高陵故城,在今州东南六十里。其城一名子胥城,相传子胥所筑。唐贞元初,徙治于长乐乡深湖口,即今治也。又有永兴城,在今州南阖闾山下,世传伍子胥为阖闾屯兵于此,本名阖闾城。梁、陈间,置永兴县治此。隋开皇十六年,并县入富川,寻改富川为永兴,是也。今州城明初筑。正德六年,以甓。十一年,复增修之。嘉靖三十三年,改营石城,周四里有奇,有门八。
下雉城州东南百四十里。汉县,属江夏郡。后汉因之。三国吴属武昌郡。晋省。《志》云:州西南百二十里,又有奉新废县,吴置。州西北九十里,又有安昌废县,梁置。隋平陈,俱废。今史不载。
○银山州北十五里。四面皆山,多产银矿,亦名大银山。元时,曾采银于此。《志》云:州西二里有黄姑山,亦产银,旧有银场。○三角山,在州北九十里,州之名山也。又大坡山,在州东五十里,旁有石楼,崭然拔出众山,里人于此造茶,名坡山凤髓。有大坡洞。其相近者有鸡笼山,相传伍子胥曾驻兵于此。今遗址尚存。又阖闾山,在州南九十里,相传子胥屯兵处。《史记》:阖闾九年,子胥伐楚。是也。今下有阖闾城。
五龙山州西北八十里。盘纡高耸,状如五龙。又龙门山,在州西八十里,两峰相对,本名龙耳,唐改今名。又西四十里为天尊山,高峻干云,周四十余里。又西七十里为太平山,与通山县九宫山相接。○石榴山,在州西五十里,有石榴山洞,四面险阻,人多避难于此。一名百福山。又黄土山在州西北二百里,南接江西武宁县,东接江西瑞昌县,西与通山连境,盘回百余里。
柳峰岩州南三十里。元末,土豪黄普福聚众避兵于此。其相近者曰太平岩,元末,杨普雄据此拒敌处也。○凤山洞,在州东北八十里。相传南唐主李煜尝屯兵于此,依山筑城。今山顶遗堞尚存。
○大江州东北六十里。江之北岸,接黄州府蕲州境,又东入江西瑞昌县界。
长河州西十里。亦曰富水。源出通山县白羊山,流入州界,经州西七十里之三教山,四十里之白阆山,诸山溪之水,皆流入焉,经州治而东,会于富池湖,东入大江。《水利考》:州境多水,然皆汇于长河而泄于富池湖。长河自州西南六十里排布而下,水流较宽。以上则为龙港,在州西南七十里;慈口港,在州西百里;罗口港,在州西百三十里。山溪诸水,由此溢入,恒有泛涨之患,故西境之堤防常切。○山溪河,在州西八十里;又茅田河,在州西南九十里,皆汇诸山之水,注于长河。《志》云:州东南五十里,有舒{浦女}湖,兴之巨壑也。州东南境之水皆汇入焉,而统注于长河。
富池湖州东六十里。《志》云:自州西之西碎石至三溪,汇上流诸水,经州治南。至此,众流益集潴而为湖,北注于江。《水经注》:江之右岸,富水注之。是也。今置河泊所司之。又于湖北置富池驿及富池镇巡司,为滨江往来之通道。○海口湖,在州东北六十里,州北诸山溪之水,汇流所成也,东注于大江。又源湖,在州西北七十里。武昌、大冶二县山溪之水,汇流于此,入大江。今皆掌于河泊所。《志》云:州境诸湖得名者凡二十余,而最大者为富池、海口、源三湖。
长乐堰州北五十里。唐贞元十三年筑。明洪武中重修。民赖其惠。○朝天堤,在州西五里古龙关下。永乐间,知州樊继修筑,今亦名樊公堤。又州东北半里有恩波堤,州北二十里有良荐桥堤。
古龙关州西北三里,旧为屯戍处。元末多事,尝驻兵于此。又黄颡口镇,在州北六十里,向置巡司戍守。
大冶县州西北百五十里。东渡江至蕲州九十里。隋武昌县地,唐为永兴县地,置大冶青山场院。南唐保大十三年,升为大冶县,属鄂州。宋属兴国军。今县无城,编户二十九里。
○铁山县北四十里。有铁矿。唐宋时,于此置炉,烧炼金铁。又北二十里为白雉山,周五十里,有芙蓉峰、狮子岭、金鸡石诸胜。山南出铜矿。晋、宋已来,俱置铜场钱监,后废。今山口墩,或谓之铜灶,其遗迹也。《一统志》:县东有围炉山,出铁,旧有铁务,今废。又县治西南有铜绿山,亦古出铜冶铸之所。县名大冶,盖以此。
西塞山县东北九十里,连武昌县界。孙策击黄祖,刘毅攻桓玄,皆破之于此山之右。又有回山,其西为飞云三洞,称奇胜。余详见武昌县。○果城山,在县西南五十里,环绕如城,一名屏风峡山,又名黄茅尖山。山势峻峭,今有黄茅寨,守此可避寇乱。又东方山,在县北三十里,山连武昌县界,以在武昌东,故名。又凤栖山,在县东北七十里,周三十五里,亦接武昌县界。
○县前河在县南。西境诸水,皆汇流于此,潴为金湖,又东六十里入兴国州界,注于源湖。○磁湖,在县东四十里。湖滨有磁湖山,山之右为瑶山,旧有磁湖寨,为戍守处。又华家湖,在县东北四十里。其南为河泾凌家湾湖,皆汇诸山溪水,流入大江。又县东三十里有张家渥,源出县东北四十里之章山,流入江。自华家湖以下,皆掌于河泊所。《志》云:县东北三十里有黄石港,淳江有黄石公矶。
散花洲在西塞山侧,临江。相传周瑜战胜于赤壁,吴王散花劳军,亦名散花滩。又县东三十里有新生洲,以宋绍兴十九年,始有此洲也。
○西塞山寨在西塞山北,即道士γ也。《志》云:自县北二十里牛马隘山,连延为章山,自章山以至县东九十里道士γ,脉皆相接。唐曹王皋攻淮西,尝结寨于此,亦名土γ镇。向设道士γ巡司。又县东北四十里有铁山寨,又东九十里为李家港寨。○花油树堡,在县西南六十里猴儿山上,路出江西瑞昌县,为盗贼出没之冲。嘉靖中,立寨守此。隆庆四年,复增设官兵,以为防御。
通山县州西百八十里。西至崇阳县八十里,东南至江西武宁县二百八十里。唐为永兴县之新丰乡。杨吴武义中,置羊山镇。周显德六年,南唐始置通山县。《宋志》:太平兴国二年,升羊头镇为县,属兴国军。绍兴四年,废为镇。明年,复为县。今县无城,编户六里。
○翠屏山县西南一里。苍翠如屏,上有石塔,东西二泉。旧有人居,环绕如城,一名石城。又石航山,在县东二里,绵亘数十里。县南二里为石梯山,北曰罗阜山,高峻出群山之表。○大城山,在县南六十里,高峻环结如城,有四石门,可阶而登。中平衍,广数十亩。又县东六十里,有沉水山,岩谷深邃,人迹罕至。
九宫山县东南八十里。广八十里,高四十里。相传晋安王兄弟九人避难于此,造九宫而名。一云:山自下而上,高峰九层,故名。又云:山来自南岳长沙九江庐阜九十九峰之数,千岩万壑,崎岖盘折,奇胜非一。宋张道清住此,建钦天瑞庆宫于上。○白羊山,在县西三十里。《志》云:兴国州长河之源出于此。
新开岭县北七里。路出岭下,险峻殊绝。宣德间,凿其巅,为兴国必由之路。又朦胧岭,在县东南二十里,险峻迤逦,道出江西武宁县道。成化间,建朦胧堡于其上。
石牛潭县东五里,有石涧六十里,下流入于长河。又有界河,在县东六十里,亦东北注于长河。
附见:
武昌卫在府治南。洪武中建。又有武昌左卫,在府治西南。武昌护卫,亦在府治南。洪武中,为楚府置。今亦设武昌卫,并设左卫。
◇汉阳府东至武昌府隔江七里,西北至安陆府五百六十里,西南至安陆府沔阳州四百里,东北至黄州府一百八十三里,西北至德安府三百二十里。自府治至布政司见上,至南京一千七百二十里,至京师五千一百七十三里。
《禹贡》:荆州之域。春秋郧国地。战国属楚。秦属南郡。两汉属江夏郡。三国初属魏,后属{曰大},皆为重镇。晋仍属江夏郡初立沔阳县,为江夏郡治。后郡移治安陆。宋、齐、梁因之并属江夏郡。后周属竟陵郡。隋属复州。大业初,属沔阳郡。唐武德四年,讨平朱粲,析置沔州治汉阳县。天宝初,改汉阳郡。乾元初,复为沔州建中二年,州废。四年,复置。宝历初,州废,属鄂州。周显德五年,平淮南,以汉阳县置军。宋熙宁四年,仍废为县。元元年,复置军。绍兴五年废。七年,复置。元至元中,升为汉阳府。明洪武初因之。九年,省入武昌。十三年,复置府,领县二。今因之。
府前枕大江,北带汉水,大别之险,古今共之。诚鄂渚之翼蔽,而亦荆、郢之藩垣也荆,谓荆州;郢,谓安陆。《形胜考》云:汉阳扼束江、汉,表以大别之山,临高深,其势而险固。国家画郡,与武昌并峙,方七里而近,左右翼蔽以巩磐石,亦宇内所仅见也。王氏有言:鄂州恃汉阳为蔽,汉阳失而鄂不可保。此鲁山、夏口夹江分险而分符作牧也欤。又薛氏云:上游粮饷,由沔而达襄、郢,由而入安、随,汉阳实为喉嗌云宋知汉阳军黄筑城,略云:汉阳之地,南人得之,则恃为捍蔽。孙氏都武昌,使鲁肃守汉阳是也。北人得之,则武昌不能自立。汉阳守臣李恕屡以舟师败鄂人是也。故筑城不惟可以守汉阳,亦所以蔽武昌也。
汉阳县附郭。本汉安陆县地,属江夏郡。东晋于临嶂山下置沌阳县,后废。隋开皇十七年,置汉津县,属复州。大业初,改曰汉阳,属沔阳郡。唐初于此置沔州,后废州,以县属鄂州。五代周为汉阳军治。元至元以后,皆为府治。《城邑考》:府城旧周六里,有八门。宋宣和三年,水涨城坏,寻复修筑。明洪武初,平楚,驾临汉阳,筑城保障,然城垣单薄。嘉靖三年,始议增修,内外皆用砖石包砌。周仅四里有奇,门四:东朝宗,南南纪,西凤山,北朝元,朝元门旋塞。今编户六里。
○鲁山城在城东北大别山上。三国时为戍守处,因筑城于此。六朝以来,皆为要地。亦曰鲁山镇城。隋因置汉阳县于山下。或谓今县即鲁山城,误也。
沌阳城府西六十里临嶂山下。《志》云:晋惠帝时所置也。祝穆云:魏定荆州,屯沔阳为重镇。晋立沔阳县,江夏郡移理焉。永嘉六年,湘州贼杜别将王真袭沔阳,武昌太守陶侃等击却之。建兴初,侃为荆州刺史,屯沌口。明年,移沔江,即沔阳也。亦谓之临嶂城。《水经注》:沔水经沌阳县北,又东径临嶂故城北,其实临嶂即沔阳也。沌阳,亦作沔阳。临嶂,亦作临障。大兴二年,荆州贼杜曾击败州兵,径造沔口。豫章太守周访击之,访进至沌阳,曾败遁。宋齐皆为沌阳县,属江夏郡。梁武帝又尝置沔阳郡。中大通五年,魏荆州刺史贺拔胜寇雍州,遣军攻沔阳,拔之。后周亦为沔阳郡。隋初废。
滠阳城府北四十里,亦安陆县地。晋惠帝时,析置滠阳县。《晋书》:张昌之乱,安陆人多附昌,惟朱伺合其乡人讨之。昌既灭,伺部曲以逆顺有嫌,求别立县,从之。分安陆东界立滠阳县,属江夏郡。建兴初,陶侃屯临嶂,杜将王贡袭侃,侃奔滠中。寻阳太守周访救侃,击贡,走之。滠中,即滠阳也。宋齐皆为滠阳县,属江夏郡。萧衍举兵襄阳,克郢城,汝南民胡文超起兵于滠阳以应衍。后周时,县废。郢城、汝南,俱见前江夏县。
却月城在府治北六里,与鲁山城相对,形如却月。后汉末,黄祖所守处。建安十三年,孙权夺沔口,攻屠其城。《水经注》:鲁山左即沔水口,沔左有偃月城。又《沔阳记》:沌阳县至沔口,水北有却月城。亦曰偃月垒。晋元兴初,桓振据江陵,遣其党孟仙图据鲁山城,桓仙客守偃月垒,是也。《元和志》:却月故城,在汉阳县北三里,周一里八十步,高六尺。又马骑城,在却月城西二里,周五里,高丈余。今长棚冈,其故址也。又府西四十五里有汉阴城,以汉阴山而名。皆当时屯兵处。○梁城,在府城东北。《南史》:梁武自襄阳趣建业,邓元起会大军于夏口,筑汉口城以守鲁山。今大别山横顶城,即其旧基。又有萧公城,在府西北五里,相传梁武筑城于此。
○大别山在府城东北汉江之右。一名鲁山,一名翼际山。东南有事,此为重镇。今详见名山大别。○凤栖山,在郡治后,今郡城环其上。其迤西之山,亦曰鲁山。《志》云:郡城东北有吴王矶,一名禹功矶。吴魏相持时,皆以沔口为重镇。吴守此矶以为险固,有铁门关在其旁,又有洗马洞及磨刀洞,相传以关壮缪得名。《志》云:铁门关,在今汉阳县治东北二里。
汉南山府西二十里,汉水之南。有三峰并峙,一名三山。又汉阴山,在府西四十五里,汉水北,一名马鞍山。○湖盖山,在府西北三十里。其形如盖,南临汉水,西带太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