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76 页/共 479 页

蓬州府东北百四十里。东至夔州府达州四百二十里,西北至保宁府二百里,北至保宁府巴州二百十里。   秦巴郡地,两汉因之。晋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置伏虞郡。后周置蓬州治安固县。隋初,郡废州存。大业初,州废,并其地入清化、宕渠、巴西三郡。唐武德七年,割巴、隆、渠三州地置蓬州初治安固县,寻徙大寅县。天宝初,曰咸安郡。至德二载,改曰蓬山郡。乾元初,复为蓬州。宋因之亦曰咸安郡。元至元二十年,升为蓬州路,寻复为蓬州徙治相如。明因之,以州治相如县省入编户七里,领县二。今因之。   州南屏果、渝,北控利、阆,山川奇秀,雄峙东陲。   ○相如废县今州治。本汉安汉县地,属巴郡。梁置相如县,梓潼郡治焉。后魏郡废。刘句曰:县南二十里有汉司马相如故宅,县因以名。隋亦为相如县,属隆州。唐武德四年,改属果州。宋因之。宝六年,改属蓬州。元徙蓬州治焉。明初,省县入州。《城邑考》:州旧无城,天顺中,始筑城立栅。弘治中,始以砖石。今城周四里,有门四。   安固废县州东北百五十里。本汉宕渠县地。晋李势时为獠所据。齐梁始置安固县,属伏虞郡。其地亦名恒陵。《北周书》:恒陵所在险固,方数百里,群獠居之。天和三年,恒陵獠叛。遣赵文表讨之。獠中先有二路,一平一险。文表阳称从宽路进,出不意引兵从险路入。獠相率出降。事平,遂置蓬州,治安固县,以文表为刺史。隋大业初,州废,县属巴州。唐武德元年,仍属蓬州。天宝初,更名良山。宝历初,省入蓬池县。大中间,复置良山县。宋熙宁五年,废。建炎三年,复置,仍属蓬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营山县。   咸安废县州东南百里。亦汉宕渠县地。梁置绥安县。隋开皇末,改今名,属渠州。唐武德七年,改属蓬州。至德二载,改为蓬山县。宋仍属蓬州。熙宁三年,省为蓬山镇,属营山县。   ○凤凰山州治南一里。隔嘉陵江,其山一峰突起,两峰相接,状若凤凰飞舞。又五马山,在州北五里。其山五峰高耸,势如奔马。   云山州东南二十里。四围壁立,其上平广。宋淳初兵乱,移州治于山上,藉以保固。元人复还旧治。又北山,在州东八十里。《志》云:蓬州之主山也。○三合山,在州西五十里。三峰并起,围环相合,因名。   ○嘉陵江在州西。自保宁府南部县流入界,经州治南,复折而西南,入南充县境。   巴江在州东北。自保宁府巴州流入境,又东南流经营山县,至渠县界,而合于渠江。   ○龙溪驿《志》云:旧在州治南。景泰中,移于城西水浒,后改属大竹县。   营山县州东南六十里。南至广安州百四十里。汉宕渠县地。梁相如县地。唐武德四年,析相如县地置朗池县,属果州。宝应元年,改属蓬州。宝历初省。开成二年,复置。宋初因之,仍属蓬州。大中祥符五年,改曰营山。元因之。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三里。   ○云凤山在县治北。山势高骞,因名。治西又有太白山。○芙蓉山,在县东北八里。峰峦丛秀,若芙蓉。又衮山,在县西十五里,石壁峭立,上有凤凰台。   大蓬山县东北七十里。与小蓬山相对峙,相距二里许。唐以山名州。一名绥山。《志》云:蓬山有朝阳洞,空阔可容数百人,久塞。万历中,重开。   ○巴江在县东。自蓬州界流经此,入渠县境,县东六十里有七曲汇,水流萦回,七曲两岸,崖石悬绝,飞湍喷沫,若烟雾腾涌。盖即巴江矣。○蓝溪,在县西十里。下流合于嘉陵江。   仪陇县州北百八十里。西至南部县百三十里。汉阆中县地。梁置仪陇县,又置隆城郡。隋郡废,以县属隆州。唐初因之。武德三年,于县置方州。八年,州废,还属蓬州。刘句曰:州旧治金城山。开元二十三年,徙治平溪。是也。宋仍属蓬州。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里。   ○蓬池城县南三十里。亦汉阆中地。梁置大寅县,属隆城郡。隋属隆州。刘句曰:梁时县治斗子山,后移治斗坛口。唐武德初,仍属隆州。七年,改属蓬州。开元二十九年,徙州治焉。广德元年,更名蓬池县,寻省。开成初,复置。宋亦为蓬州治。元移州治相如县,而以蓬池省入仪陇。《郡志》:蓬池故城,在今州东六十里。又云:县东北十里有良山城。似皆误。   伏虞城县东六十里。梁置宣汉县于此,并置伏虞郡。西魏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十八年,改县曰伏虞。唐武德七年,改属蓬州。刘句曰:旧治长乐山,长安三年,移治罗获水。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仪陇县。   ○金城山在县治北。众山环向,如雉堞然。石壁高八十丈,周回五里,惟西南有径可通,上有数石如贮米囊,故亦名金粟山。杜佑曰:山本名隆城,梁置县在山上,凭险为理,因曰隆城郡。唐方州亦治此,后县移治平溪。唐天宝中,何滔尝举义兵讨贼,营于金城。是也。○石城山,在县北三十里。四壁峭立如城。其相近曰九龙山,上有九峰,状若龙翔。又铁山,在县北四十里,山色如铁。   仪陇山县西三十里。冈蛮回曲,为境内之望,梁因以名县。《志》云:山下有仪陇县废址,疑即梁所置。○伏虞山,在县东五十里。山纡回峻阻,为一方险要,梁因以名郡。又观陇山,在县东十五里。登其巅可尽境内之胜,因名。   ○巴江县东五十五里。自巴州流入境,又南流入蓬州界。○鳌水,在县西北三十里。水中有石如鳌,因名。西南流入于嘉陵江。   流江溪县南三十里。源出仪陇山,东南流,达渠县界,入于渠江。又平溪,在县东十里,下流入于巴江。   广安州府东二百十里。东至重庆府忠州三百四十里,西南至重庆府合州三百里,北至蓬州二百里。   秦巴郡地,两汉因之。晋属巴郡及巴西郡,宋、齐因之。梁置渠州治流江,隋因之。唐为渠、果、合三州地。宋开宝二年,分置广安军。咸淳二年,改宁西军。元至元十五年,军废。二十年,升为广安府。前朝洪武四年,改为广安州,以州治渠江县省入编户十一里,领县四。今因之。   州山川回环,形势奇胜。宋何行中《驻泊记》曰:广安军南连巴徼,北接通川复岭,东横清江,西下林深箐密,岩穴幽邃,介于果、合、渠三州之间,亦要会之处也。   ○渠江废县州治北五里。汉巴郡宕渠县地。梁置始安县。后魏属流江郡。隋属渠州。开皇十八年,改曰ク城县。唐武德初,复曰始安县,仍属渠州。天宝初,改曰渠江县。宋开宝二年,移治于合州境内之浓洄镇,为广安军附郭县。元为广安府治。明初省。《城邑考》:州旧无城,树木为栅,依山石为墙。成化以后,相继修筑,以砖石。今城周六里,门四。   丰乐废县在州西北。唐武德初,分始安县置,仍属渠州。八年,省。○大良城,在州东北六十里。本曰大良平。宋淳三年,制置使余城大良平为广安军治所。其地石崖四绝,天然险固。宝末,陷于蒙古。景定初,复取之。咸淳二年,改军为宁西。元至元中,始还旧治。《郡志》:州北八十里有大小梁城。似误。又云,州北十里有虎啸城。建置未详。   ○秀屏山在州治西。层崖峭壁,草木丛茂,宛如屏障。又州治东有白鹤山,州治南二里有猊峰山。《图经》所云西倚秀屏,南接猊峰者也。○子仙山,在州西二十五里。山高秀,即秀屏山来脉也。《志》云:汉车骑将军冯绲之子得仙于此,因名。一名望子山。   富灵山州东南七十五里。山峻峭,多产药物。又州东六十里有谷成山,亦高峻,以能兴云雨润五谷而名。   ○渠江州东北五里。源出达州太平县之万顷池,流经渠县东,与蓬州之巴江合。又南流经此,谓之篆水。《志》云:江中滩石纵横,湍流奔激,有三十六滩之称,至此石碛平坦,波纹萦洄如篆也。又南流而为洄水。一名清洄,亦以渠水下注,波纹萦洄而名。又西南流至合州,注于嘉陵江。   西溪水在州治西。一名浓水。水色常浊,故曰浓。发源州北百二十里蓬州之绵坝,分为二流,至橡树坝,二溪相合。又经龙扶速山下龙栖滩,有环水流合焉,至城南五里,东折入渠江,合于洄水。州治故名浓洄镇以此。《志》云:州东有洄水渡,旧名龙门渡。又州北有罗洪渡,州西有黄瓦渡,即渠江及西溪之津要也。   ○盘龙驿在州南。本属南部县。嘉靖三十六年,移置于此。   岳池县州西六十里。西南至合州定远县百三十里。本南充及相如二县地。唐万岁通天二年,析置岳池县,属果州。宋属广安军。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十五里。县今省。   ○新明废县县南二十里。刘句曰:本石镜县地,唐武德三年,析置新明县,属合州。旧治在今县南七十里。宋开宝二年,改属广安军。六年,移治军溪镇,即今治也。元省入岳池县。又和溪废县,在县西二十里。本名和溪镇,宋开禧三年,省镇为县,属广安军。元并入岳池。   ○翔凤山在县治北。山有三峰,如凤之翔举。又龙穴山,在县北五里。嵯峨高秀,山半岩石中,有穴回绕如龙。又县西十里有大龙山,其山蜿蜒盘曲。又西五里曰虎头山,以岩险峻而名。○蝇山,在县北二十里。山最高大,俗名禺山。其并峙曰姜山,俗传姜维屯兵处。又北十里曰羊山,峰峦环峙,称为奇秀。   速山县东四十里。《唐志》云:岳池有龙扶速山,氵水出焉。是也。《郡志》:县东三十里有{少兔}山,与岳门山相连,分峙三十六峰。   ○嘉陵江县西七十里。自南充县流入界,又南入合州定远县境。   岳池水在县东。下流合于氵水。《寰宇记》:县东三十里有岳安山,岳池水出焉。刘煦曰:县旧治思岳池,开元二十年,移今治。疑即此池也。又县东五里有将军池,相传诸葛武侯尝驻军于此。○灵溪水,在县西南,流入定远县境,注于嘉陵江。   ○平滩驿在县西七十里嘉陵江滨。西北至府城六十里。旧置驿于此,驿南有平滩桥。《舆程记》:自驿至顺庆府嘉陵驿,凡百三十里。恐误。   渠县州北百二十里。西北至蓬州百二十里,东南至忠州垫江县百二十里。汉巴郡宕渠县地。后汉建安中,先主尝分置宕渠郡,寻省入巴西郡。晋仍属巴西郡,后复置宕渠郡。宋曰南宕渠郡,齐因之。兼置渠州,并治宕渠县。西魏析置流江县,又置流江郡。隋开皇初,郡废,为渠州治。大业初,为宕渠郡治。唐初,复曰渠州。天宝初,曰山郡。乾元初,复为渠州。宋因之,亦曰山郡。元仍曰渠州。明初,以州治流江县省入,又改州为县。城周四里有奇,编户十一里。   ○流江废县今县治。西魏所置县也。刘句曰:梁置渠州,后周改为北宕渠郡,又改流江郡,仍于郡内置流江县,自隋以后,皆为州郡治。明初省。《志》云:流江故城在县北十里。似误。   宕渠城县东北七十里。汉置县,属巴郡。后汉因之。应劭曰:石过水为宕,水所蓄为渠,故县以是名。刘先主尝分巴郡之宕渠、宣汉、汉昌三县置宕渠郡。晋省入巴西郡。惠帝复分巴西置宕渠郡。永嘉三年,巴西陷于李雄,谯登举兵攻宕渠,杀其巴西太守马脱。宋白曰:宕渠城,汉车骑将军冯绲增修,俗亦名车骑城。晋义熙二年,刘裕遣毛修之等讨谯纵,至宕渠,军中作乱,修之奔还白帝,宋为南宕渠郡治。萧齐因之。梁于安汉县置宕渠郡,流江置北宕渠郡,而改故宕渠县置竟阳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渠州。唐武德初,县改属蓬州。刘句曰:县旧治长乐山。长安三年,移治罗获水。是也。宝历初,省入蓬山县。大中初,复置,仍属蓬州。五代因之。宋初,复废入蓬山县。   ク城废县在县北。刘句曰:唐武德初,改ク城为始安,又分置ク城及义兴县属蓬州。八年,俱省入流江。《郡志》:ク城废县,在大竹县北。似误。   ○八山县东北七里。八峰起伏,其下平旷十余里,江水环之不匝者一里,常有烟雾蒙其上。后汉建安二十年,张自汉中进军宕渠之蒙头荡石,与张飞相拒五十余日。飞率精兵万余人,从他道邀军交战,山道狭,前后不得救,飞遂破,巴土乃安。山下有勒石云,汉将张飞大破贼首张于八,飞所自题也。《隋志》:通川宕渠,其地接连汉中,是矣。   宕渠山县东五十里。一名大青山,又名花果园。其山崇峻,险不可涯,东西有二石门,延连相接,可以出入,山涧长狭,如沟渠然。○礼仪山,在县东六十里。上有城址,宋宝三年,尝徙渠州治礼仪山,以拒蒙古。是也。   龙骧山在县治北。峰峦突起,势若龙骧。又玉蟾山,在县治西一里。山峦耸翠,形如满月,因名。   ○渠江在县治北。自达州流入界,至县东北三会镇,巴江合焉。又经宕渠山下,会潜水至县北,会于渝水,南入广安州界。《志》云:县南三里江中有铜鱼洲,其下有石碛,状如黄鱼,亦名铜鱼碛。○渝水,在县北十里,即仪陇县界之流江溪,入县境,东流而入于渠江。又潜水,在县东五十里宕渠山侧。《水经注》:宕渠有大穴,潜水出焉,通罡山下,而南入于江。是也。又白水溪,在县东三十里。源出县东北白水洞,下流入渠江。   ○卫渠关在龙骧山西。正德中,县令甘泽建以御寇盗,邑赖以全。   邻水县州东南百二十里。西南至合州二百里,东至忠州酆都县百八十里。本宕渠县地。梁置县,并置邻州治焉。后魏改置邻山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渠州。义宁元年,改属州。唐武德三年,还属渠州。宝历初,省入邻山县,后复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省入大竹县。成化二年,复置。城周七里,编户十七里。   ○山城县东南五十里。梁邻水县地。唐武德初,分置山县,并置州治焉。八年,州废,县属渠州。五代初,王建复置州于此。宋初州废,仍属渠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大竹县。今为邻山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