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75 页/共 479 页

○汉昌城今州治。汉宕渠县地。后汉永元中,分宕渠北界置汉昌县,仍属巴郡。建安五年,巴郡守庞羲召汉昌ク民为兵为刘璋,即此。后分属巴西郡。蜀汉及晋因之。东晋后荒废。萧梁置梁广县,为归化郡治。后周改县曰化成。隋因之,为巴州治。唐、宋皆仍旧。杜佑曰:化成县,后汉汉昌城,梁曰大谷。是也。明初省。《城邑考》:州旧有土城。明成化中,始以砖石。正德中,复修城浚濠。嘉靖十八年以后,屡次营缮。今城周四里有奇,门四。   其章废县州东八十里。梁置县,属归化郡。宋白曰,县东八里有其章山,因名。隋仍为其章县,属巴州。唐因之。宝历初,废。大中元年,复置。刘句曰:其章亦曰奇章。太和中,牛僧儒为相,封奇章公,是也。宋初亦曰其章县,仍属巴州。熙宁五年,废为镇,属曾口县。○曾口废县,在州东南四十里。亦梁置。隋属巴州。唐因之。刘句曰,县治戴公山,神龙初,移治曾溪,是也。宋亦属巴州。元因之。元末废。   恩阳废县州西三十五里。梁置义阳县。隋开皇末,改曰恩阳,属巴州。唐因之。贞观十七年,废。万岁通天初,复置。宋因之。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化成县。○清化废县,在州西六十里。梁置伏︹县,并置木门郡治焉。后周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七年,改县曰清化。唐因之。刘句曰:武德初,于清化县界木门故地置静州,领清化、大牟、地平三县。六年,移静州于地平县,又割利州之嘉川,皆隶静州。贞观十七年,废静州,以清化县属巴州,是也。宋乾德五年,改属集州。熙宁五年,集州废,省县为清化镇,属化成县。又大牟废县,在州北百里。唐武德初,析清化县地置,以县东三里有大牟山也。初属静州,州废,属巴州,后又属集州。宋初废。   始宁城州东百三十里。《志》云:后汉桓帝分宕渠之东置宣汉县。梁分宣汉置始宁县,并置遂宁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巴州。唐因之。宋乾德四年,县废。○七盘废县,在州西南五十里。唐久视元年置,属巴州。宋初因之。熙宁三年,省为镇,入恩阳县。   ○王望山州北三里。岩径极险,为郡之胜。《志》云:山本名黄牛山。唐天宝中,有王望者字子蒙,隐于此,因改今名。亦名王蒙山。又云:玄宗幸蜀,尝登此山,北望京阙,故名。似误。○南龛山,在州南一里。悬崖绝壁,多奇胜。又州东四里有东龛山,又有西北二龛山,皆去州八里。   平梁城山州西二十五里。上平坦,四围石壁如城。又有古寺、龙泉二水,四时不竭。宋淳中,都统张实筑城于此,取平定梁州之义,曰平梁城,山因以名。   小巴山州东北二百九十里。其北有大巴山,与此绵延相接,亦曰大巴岭、小巴岭。《志》云:大巴、小巴,世所称九十里巴山也。由小巴而北至大巴,险逾剑阁云。○石门,在州北三十里。左右皆峭壁,环围三里许。   ○巴江州东一里。源出大巴山,至州东南分为三流,而中央横贯,势若巴字,流二十里,合清水江,又南入顺庆府蓬州境,下流至合州入嘉陵江,亦名为字江。唐李远诗:巴江学字流。是也。王氏曰:巴江发源小巴岭云。○清水江,在州西九十里。《志》云:源出广元南境通平镇,历废清化县,又东经废恩阳县,至州南合于巴江。   明水州北百里。自南江县流入境,下流合于巴江。又鹿溪,在州西五十里,与处溪相对。又西百里有深渡溪。皆东流入于巴江。   ○米仓关在州北。《志》云:关旧置于小巴山绝顶,今徙于大巴山之麓。嘉靖八年,重修,有米仓关巡司。《郡志》:大小巴山之间有巴峪关,嘉靖中置。又马度关,在州东三百里。其相近又有长乐关,亦嘉靖中置。   黄城关在州东南万山中。崭岩四绝,箐莽结曲,郁为贼薮。嘉靖中,议者以黄城关界巴、达二州间,达州既筑龙船关,戍守其东偏,西偏即巴州长乐、太平二乡之冲,不可不为障塞。因相视云城、漏明二区,皆属要隘,可拓垒壁。又相距才十里,柝闻燧及,声援甚便,因关梁其上,与龙船鼎峙为犄角云。   浪楼溪隘口州东百八十里。又州南二百里有茶坝市隘口。旧皆有兵戍守。○石城旧堡,在州东南七十里。又雪峰山堡,在州东十五里。《志》云:州旧堡十有一。又有鹰嘴、高眉等十堡,俱正德以后新置。又清水驿,旧在州南三里,唐置。今废。   通江县州东北百五十里。东南至达州百六十里,北至汉中府四百三十里。汉宕渠县地。后汉为汉昌县地。梁为始宁县地。西魏分置氵若水县。隋复废入始宁。唐武德八年,复分置氵若水县,并置壁州治焉。天宝初,改县曰通江,又改州为始宁郡。乾元初,州复故。宋初因之。熙宁五年,以壁州省入,县改属巴州。元省入曾口县。至正四年,复置。今城周不及四里,编户六里。   ○壁州城即今县治。唐武德中置。后唐长兴三年,孟知祥据西川,其党赵享良议遣昭武将高彦俦攻取壁州,以绝山南转入山后州之路,不果。昭武治利州。巴、蓬、果诸州,皆山后州也。宋州省。《志》云:县东九十里有通江废县。《元志》云:宋置上下通江县,皆属巴州。至元二十年,二县俱并入曾口。考《宋志》,无二通江县。或宋末兵乱,移县而东也。今余址犹存。   广纳城县南六十里。唐武德三年,割始宁、归仁二县地置,县属壁州,以广纳溪为名。宝历初,省。大中初,复置。宋省。又归仁城,在县西南七十里。梁置平州县于此,后周改曰同昌。隋开皇中,改曰归仁县,属巴州。唐武德二年,改属万州。贞观初,还属巴州。宋乾德四年,省。   白石废县县东北百里。西魏置,以白石水为名。隋属巴州。唐武德初,改隶集州。八年,又改属壁州。宋省。又东巴废县,在县南。唐开元二十三年,析始宁县地置太平县,属壁州。天宝初,改为东巴县,宋省。   符阳废县县北百四十里。梁置符阳县,以在符水之阳而名。西魏置其章郡于此。隋初,郡废,县属巴州。《志》云:隋牛弘封奇章郡公,用旧郡名也。唐武德初,改属集州。八年,属壁州。贞观八年,还隶集州。长安三年,复属壁州。景云二年,又隶集州。永泰初,仍隶壁州。宋废入通江县。   ○得汉城山县东百二十里万山中。掘起崖堑,峭绝千仞。上设城郭,有三门。出泉,冬夏不竭。独西南二径凌险,转折而上,有一夫当关之势。顶平数里,可以耕艺。相传汉高据此以通饷馈。宋淳中,余临视形势,命统制张实因险筑垒,储粮建邑,为恢复旧疆之规。今其上石壁如城,中平尚可屯数百人也。《郡志》:得汉城东二十里山顶上有石城,周三里,相传三国时筑,谓之擂鼓城。   歌籁山县东六里。杜佑曰:广纳县东七里有歌籁山,上有城,极险峻。又壁山,在县治西一里。下有氵若水,即宕水也。水石相激,声如呼诺。元魏因置氵若水县。唐又以山名州。又秋锦山,在县治南隔江,山脉与壁山相连,一名翠屏山。   三花山在县东北七里。又有方山,在县北十五里。突出众山,其形如斗。又六峰山,在县东北八十里。《志》云:县东六十里有大钟山,突起万山中,如覆钟然。○铜山,在县南十五里,旧产铜。《志》云:县南百五十里有包台山。突兀一方,高出众岭,登之可以远眺。   ○氵若水在县治西。源出陕西南郑县之青石关,经众山中,流入县界,南流而东折,注于达州之渠江,亦曰宕水,亦曰诺水。○大险溪,在县东百里。又有小险溪,下流俱入于渠江。《志》云:县西九十里有清浴溪,下流合于巴江。   ○坝关县东北二百里。有巡司戍守,并立副巡司。《会典》:二司自州改属。又竹浴关在县东百里,白杨关在县东三百四十里,旧为戍守处。《志》云:县东北有羊卷山关,嘉靖中增置,亦设巡司。   马鞍寨县东七十里。又县东四十里有花石寨,西八十里有船头寨。又羊谷口隘,在县东北二十里,皆为守御处。《志》云:县境有梨树等堡,凡五十有一。   南江县州北二百里。西北至广元县二百三十里。汉宕渠县地。后汉汉昌县地。梁难江县地,寻立东巴州。后周改置集州,又置平桑郡。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州废,县属汉川郡。唐武德初,仍置集州。天宝初,改曰符阳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集州。熙宁五年,州废,县属巴州。元至元二十年,县省。明初因之。正德九年,改置今县。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二里。   ○集州城即今县治。后周分故难江县,别置难江县为集州治。隋州省。唐复置,仍治难江县。宋州废,而县如故。《志》云:县南有平桑城,唐武德初置县。贞观初,废。二年,复置。六年,又废。又长池废县,在县西南。《隋志》:后周置曲细县,属巴州。隋开皇末,改曰长池。唐初,改属集州。贞观六年,废。   盘道废县县西南百里。《隋志》:梁置难江县。西魏改为盘道。隋属巴州。唐因之。宋乾德四年,废。又地平废县,在县西北百里,本葭萌县地,唐武德元年,分置狄平县。二年,改为地平,寻移静州治此,州废,县属集州。永泰初,改曰通平。宝历元年,废。   ○龙来山县东三里。下有大虚洞,空旷幽深,可藏千人。相传古邑人避兵处。《志》云:县南三里有孤云山,其相连者,曰两角山,两峰并耸。王子绍云:孤云、两角,去天一握。相传萧何追韩信至此,一名韩山。   小巫山县东北五十里。上有十二峰,下有龙洞,即巴山之群峰也。相近又有莲花峰,峰峦四面层秀。有石洞,亦曰莲花洞,高空百余丈,内容千人,外临深渊,邑人尝避兵于此。一名红鲤洞,相传溪中有红鲤云。○船山,在县东北二十里。四山随拥,咸若海潮,乘风飘泊,而此山宛如巨舟。自北而东,下有井,旧名五女山。又蜡烛山,在县北六十里,峰峦耸拔云表。县北百五十里又有味坡山,地产茶,味极佳。   大巴山县北二百里。高耸千寻,岩径极险,春夏积雪不消,与汉中诸山相连,为巴、汉巨镇、梁州中土也。一名巴岭山。亦见汉中府。又小巴山,在县北百里,其险次于大巴,而高峻积雪相似。又米仓山,在县北八十里。详见汉中府之米仓道。○龙耳山,在县西二百里。孤峰特出,石壁峭拔,上有甘泉。   ○巴江在县南。《志》云:南城下有几水,古名难江水。源出巴汉间,自东北汛激而来,循公山之麓,纡回而下,汇于巴水,如几然。又南江,源出米仓山,亦自县治前而南与巴江合,盖二水即巴江上流也。公山,一名白鹿山,在县治南一里。   南屯河县东二十余里。源出巴山,经两河口,入巴江。又韩溪,出孤云山下,碧含溪,在县北三里,下流皆入巴水。   ○琉璃关县东十里。关口有石磴,岩为险。又樗林关,在县东八十里。两山夹峙,缘崖为道。又梧桐关,与樗林关对峙。相传关壮缪尝戍此。   诸葛寨县西百里。高五十余丈,四壁峻拔,惟一面有鸟道可上,顶有泉,四时不竭。相传孔明曾驻兵于此,可容万人。又柏林堡,在县北五十里。两河口堡,在县南百八十里。《志》云:县境之堡,凡二十有六。○莎鼻渡,在县西。《剑州志》:剑门山,东连莎鼻,西接绵州,凡二百三十一里。盖指此也。   ◇顺庆府东至重庆府忠州五百六十里,南至重庆府合州三百二十里,西至潼川州三百五十里,北至保宁府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六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六百五十里,至京师八千八百二十五里。   《禹贡》梁州地。春秋时为巴国地。秦属巴郡。两汉因之。晋属巴西郡。宋、齐仍旧。梁置宕渠郡治安汉县。西魏因之。隋初,郡废,改属隆州。大业初,属巴西郡。唐初,亦属隆州。武德四年,析置果州。天宝初,改南充郡。乾元初,复故。大历六年,更名充州。十年,还曰果州。五代时为前后蜀所据周显德五年,后蜀置永宁军节度,兼领通州。宋仍曰果州亦曰南充郡。宝庆三年,升顺庆府以宁宗潜邸也。元初曰东川府《元志》:中统初,立征南都元帅府。至元四年。置东川路统军司,寻改为东川府。至元十五年,复为顺庆府。二十年,升为路。明复为顺庆府,领州二、县八。今因之。   府江山襟带,民物阜繁,居三巴之间,为要膂之地。旧《图经》:果州田畴沃衍,川泽流通,饶五谷,多盐利,西上成都,东下夔峡,资储常取给焉。若其形势,则北控剑阁,南临垫江,指臂相依,走集甚易,驭之得其道,可以雄视四维也。   南充县附郭。汉巴郡充国县地。后汉末,析置南充国县,仍属巴郡。晋属巴西郡。宋曰南国县,齐因之。隋改置南充县于此,属隆州。唐初于县立果州。宋宝庆初,为顺庆府治。今编户十一里。   ○充国城府北三十五里,汉县。刘昭曰,后汉永元二年,分阆中置充国县。疑已废而复置也。《巴记》:初平四年,复分置南充国县。盖治此。晋、宋皆属巴西郡,后县徙而北。梁改置南部县。南充国遂废。隋开皇十八年,始改安汉县曰南充,属隆州,即今治也。自唐以后,皆为州郡治。宋淳三年,余徙府治于清居山。元初因之,寻还今治。《城邑考》:旧郡城在今城北北津渡。明洪武初,徙城于此。成化初,复增拓之,以砖石。自是相继增修。有门四,城周七里有奇。   安汉城府南三十五里。汉县,属巴郡。后汉因之。《巴记》:初平六年,赵韪分巴为三郡,以巴郡治安汉,建安六年,改巴郡为巴西郡。是也。晋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徙置宕渠郡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南充,移于今治。又宕渠城,在府北四十里,一名石苟坝城。《五代志》:西魏平蜀,于南充县北三十七里石苟坝置南宕渠郡,隋废。   流溪废县府西南五十里。唐开耀初,析南充县置,以在流溪水侧而名,属果州。宋因之。熙宁七年,省为流溪镇,属南充县。绍兴二十七年,复置。元至元二十年,并入西充县。○徵州城,在府东南。或云,王建所置。五代唐长兴初,董璋以东川叛,引兵陷徵州。胡氏曰:州名不见于诸志,大约在遂、合、果三州之间。   ○果山府治西。层峦秀起,唐以此名州。其相接者曰金泉山,一名灵泉山。又有宝台山,与灵泉并峙,山顶高平,因以台名。○朱凤山,在府南十里。高百七十余丈,周二十里,蜿蜒盘礴,为城南之胜。又鹤鸣山,在府东十里。栖乐山,在府西十里。清泉山,在府北十里。稍西曰舞凤山。皆环峙近郊,而清泉尤为高耸。   清居山府南三十五里。山势高耸,其上宽平,嘉陵水绕其下。宋淳中,兵乱,余帅蜀,筑清居城,徙府治于此。宝六年,为蒙古所陷。景定初,蒙古置征南都元帅府,亦治此山之龙筇坝。《志》云:山凭高据深,形胜甲于一郡。○大方山,在府西三十里。其并峙者,曰小方山。千峰百岭,周回缭绕,称为名胜。又府西百里有大耽山,其并峙者,曰小耽山,以隋隐者杨耽居此而名。   ○嘉陵江府治东。自蓬州流入境,环绕府治,引流而南,下流至重庆府合州,与渠江合。详见前大川嘉陵江。   流溪水府西八十里。源出潼川州遂宁县界,平流三十里,无滩险,东南入嘉陵江。唐流溪县以此名。又曲水,在府西四十里。源出府西北琉璃镇,盘回九折,流入嘉陵江。○清水溪,在府城东,居民藉以灌溉。又大斗溪,在府东八十里。源出岳池县老君山,溪旁有大石如斗,因名。下流俱合于嘉陵江。   昆井府西六十里。《志》云:昆井,大井也,即古盐井云。又府境州县俱有盐井,产盐甚众。   ○北津镇府北五里。郡城旧置于此,今有北津渡巡司。又嘉陵驿,在今府治东。   西充县府西七十五里。西至潼川州盐亭县百二十五里。汉充国县地。晋析置西充国县,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置木兰郡治焉。西魏废郡,改县曰晋城,属宕渠郡。隋属隆州。大业末,废。唐武德四年,复置西充县,属果州。今城周七里,编户八里。   ○西充山县治东一里。治西一里有孝廉山,与此并峙。又化凤山,在治东。其相接者,曰亚夫山,与县城相倚。又凤台山,在县治西,顶方如台,因名。○双图山,在县东十里。两峰相对,宛如画图。   南岷山县南十五里。上有九井、十三峰。元至正间,群盗作乱,主簿马蒙古夕率民筑堡垒于此,邑赖以全。○回龙山,在县北三十里。耸翠嵯峨,萦回盘绕。又有琼珠山,在县西北四十里。山峰蜿蜒,若琼珠相连。   ○西溪水在县治西。回环曲折,流合南充县之曲水,注于嘉陵江。或曰,西溪即流溪之支流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