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74 页/共 479 页
昭化县府西北四百里。西北至陕西文县三百四十里,西南至剑州百十里。汉葭萌县地,刘宋置益昌县,属白水郡。齐梁因之。刘句曰:后魏曰京兆县。后周仍曰益昌。隋属利州。唐因之。五代唐同光三年,得其地,改曰益光。宋初,复曰益昌。开宝五年,改曰昭化,仍属利州。元属广元路。明洪武十四年,改今属。旧有石城,周三里有奇,今圮。编户二里。
○景谷废县县西百里。汉广汉郡之白水县地。晋属梓潼郡。孝武分属晋寿郡。安帝又置白水郡。宋、齐因之。《齐纪》:建元初,置沙州于此。梁天监十五年,张齐自武兴还保白水。既而数出白水侵魏葭萌,魏将傅竖眼遣将强蚪攻取白水,即此城也。寻复入于梁,置北益州于此,兼置平兴郡,以氐酋杨法琛为刺史。大宝初,法琛据黎州,益州刺史武陵王纪遣将杨乾运击平之,废北益州,焚平兴而归。西魏置沙州。后周大象二年,沙州氐帅杨永安叛,达奚儒讨平之。即此沙州也。李吉甫曰:杨难当克葭萌,分白水置平兴县。齐建元初,魏葭萌戍主杨广香请降,以为沙州刺史治此。梁益州刺史萧纪亦于此置沙州。既而为氐酋杨法琛所据。纪将杨乾运攻之,法琛退保鱼石洞,乾运焚平兴而还。即此。《隋志》:开皇初,平兴郡废,改白水县曰平兴。十八年,又改曰景谷,属利州。唐武德四年,以利州之景谷、龙州之方维,置沙州,治景谷。贞观元年,州废,还属利州。宝历初,废,寻复置。光启中,复废。今为白水镇,有故城,周回五里。俗亦谓之沙州城。或云,城西有景谷路,达文州。魏邓艾自阴平景谷步道悬车束马入蜀,径江油、广汉,是也。隋因以名县。
东洛城县西北四十里。东晋时置戍于此。宋元嘉十八年,氐王杨难当谋据蜀,遣其党苻冲出东洛,以御梁州。梁天监十四年,魏人侵蜀,诏任大洪入晋寿。会魏军北还,大洪破魏东洛、除口二戍,进围关城,为魏将傅竖眼所败而还。西魏置东洛郡,并置县为郡治。后周省入平兴郡。关城,白水关城也,与除口戍俱见陕西宁羌州。○鱼盘城,亦在县西北。齐、梁间置鱼石洞戍于此。西魏置鱼盘县。隋大业初,省入景谷。唐置鱼老镇。或曰,即此城也。
白坝城县西北百三十里。《唐志》景谷县西有石门关,西北有白坝、鱼老二镇城。蜀人谓平川为坝。唐大历中,吐蕃入寇,分道自扶、文过方维、白坝。建中初,吐蕃及南诏复分道寇西川。诏东川出兵,自江油趋白坝,与山南兵合击破之,是也。方维,见龙安府。
○人头山县西四十里。山巅突出,宛若人头。后唐长兴初,王弘贽攻剑门道出于此。又牛头山,在县西十五里,亦以形似名。○九曲山,在县西南百五十里。山势盘回九曲,与剑门相峙。又龙门山,在县西南百九十里,一名葱岭。有石穴,高数十丈,如门。一云,九曲山在县西九十里。又西五十里即龙门山。
长宁山县西南九十里。上平下险。其上有池,清澈不竭。宋王智于此筑城据守。后王昭因其遗址立寨,驻兵保障。《宋史》:宝六年,蒙古入蜀,宋人戍守长宁山,蒙古自剑州进围长宁山,败宋兵,进攻鹅顶堡,降其城堡。盖在长宁山南。或曰,顶,当作项。今剑州南二十里有鹅项岭。《郡志》:长宁山,在县西南二百六十里。似误。又五龙山,在县西南百二十里。一峰峨然,四岭拱揖,因名。县西南二百里,又有鹤鸣山。峰峦环叠,山势雄伟。《元和志》:景谷县西南二十五里有白马山,孔明造木牛流马处。
九里山县北二十里。盘曲嵯峨,约高九里。又大高山,在县北百二十里。山势高耸,路狭难行,为众山之冠。
白卫岭县西南五十里,与剑门山相接。唐玄宗幸蜀时登此。后唐长兴初,孟知祥、董璋谋据两川,命石敬瑭讨之。敬瑭入散关,前锋将王弘贽引兵自白卫岭、人头山后,过小剑路,出汉源驿,还击剑门,克之。即此。○梅树岭,在县东南四十里。丛林深箐,中多猛兽,有梅树关。《志》云:县北十八里有走马岭,西北六十里有张公岭,县南百五十里有避风岭。
○嘉陵江县东三里。自广元县西南流入境,清水、白水二江皆流合焉。又南入剑州界。《志》云:县南二里有石龙滩,七十里有白花蛇滩,以岸旁石如龙蛇也,县南百五十里又有散灌滩,以水流散漫也,皆嘉陵江所经。○清水江,在县西北二十里。自青川千户所东流入县境,至县北合白水江,又东南流,合嘉陵江。其水清涟滢碧,因名。
白水江县北二十里。自陕西文县东流,经龙安府青川所,历剑州境,而入县界。东南流,至县东三里,合嘉陵江。宋末,蒙古渡嘉陵江,至白水,造浮桥以济,进次剑门。是也。《水经注》:白水出临洮西南西倾山,东南流至葭萌县北,因谓之葭萌水。水有津关,即所谓白水关也。白水关,见陕西宁羌州。
泥溪河县西四十里。下流入嘉陵江,往来通道也。五代梁乾化元年,岐兵围蜀安远军,蜀主王建自泥溪如利州。后唐同光末,平蜀北还,李继岌至泥溪,后军李绍琛自剑州拥军而西,自称西川节度。安远军,见陕西沔县。○射箭河,在县西三十里。或云清水江之支流也。水流湍急,舟行如箭,因名。下流入于嘉陵江。《志》云:县北三十里有黄龙沟,下流合于清水江,有灌溉之利。
桔柏津县东三里。即嘉陵、白水二江合流处地。多桔柏,因名。《志》云:嘉陵江渡处有益昌驿,驿有古柏,土人谓之桔柏。唐大顺二年,王瑰出镇黔中,至桔柏津,宦者杨光复恶之,使其假子山南西道帅杨守亮覆诸江中。后唐同光三年,伐蜀,蜀兵大败于三泉。时蜀主在利州,遂西走,断桔柏津浮梁。唐前锋将李绍琛至利州,修浮梁以渡。明年军还,绍琛以兵叛,遂断桔柏津浮梁,以绝还军之道。宋乾德三年伐蜀,败蜀兵于大漫天寨,追至利州城北。蜀将王昭远渡桔柏江,焚浮梁,退保剑门,王师遂入利州。是也。亦曰桔柏潭。
○白水关县北二百五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今详见宁羌州。又岚奚关,在县南百二十里。今为柏林马驿。又县治南有渡口关,今废。○梅树关,在梅树岭,正德中建。《志》云:县北五十里旧有汉王寨,相传汉高驻兵处。又县境有曲回等堡,凡二十有四。
马鸣阁县北百里。汉建安二十二年,先主规取汉中,屯阳平关。夏侯渊、徐晃等与之相拒。先主遣陈武等十余营,绝马鸣阁道。徐晃击破之。曹操曰:此阁过汉中之阴平,乃咽喉之要路。阴平,当即阳平矣,见陕西宁羌州。又牛头山阁,在县西北,皆阁道之险者。
龙滩驿县西五里水驿也。今县南一里有龙滩渡驿,因以名。又龙潭马驿,在县东七十里。县南百八十里又有施店马驿。○马头渡,在县北三里。又县北十五里有赵销渡县,南五十里有漩口渡,皆往来通道。
附见:
利州卫在广元县治东。洪武三十一年建,旧领中、左、前、后四所。宣德四年,前所调松潘本卫,惟领三所。又保宁守御千户所,在府治南。洪武四年建,直隶都司。
剑州府西北三百二十里。南至潼川州三百六十里,西南至成都府绵州二百九十四里,西至龙安府二百九十里。
春秋战国时蜀地。秦属蜀郡。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三国汉属梓潼郡。晋因之。宋置南安郡。齐因之。梁置南梁州,后改为安州。西魏改为始州,兼置普安郡。隋初,郡废,仍曰始州。炀帝又改为普安郡。唐初,仍曰始州。先天二年,改为剑州。天宝初,曰普安郡。乾元初,复曰剑州。五代因之。宋仍为剑州亦曰普安郡。隆兴二年,以孝宗潜邸升普安军节度。绍熙初,升为隆庆府。元复为剑州属广元路。明洪武初,州废《志》云:初以其地并入梓潼,属广元州,寻复置。十四年,以州治普安县省入编户三里,领县一。今仍曰剑州。
州凭高据险,界山为门,蜀境之巨防也。秦之强也,栈道千里,通于蜀汉刘禹锡曰:驿路起右扶风,抵剑阁,千一百里。诸葛武侯治蜀,设险备焉。晋殷仲堪曰:剑阁之隘,蜀之关键。是也详见前名山剑门。梁天监四年,魏将王足侵梁,入剑阁。邢峦表言:蜀之所恃,惟在剑阁。今既克南安,已夺其险,据彼境内,三分已一。自南安向涪,方轨无碍矣涪谓绵州也。及西魏取蜀,自安州始也。唐元和初,刘辟以西川叛。山南西道帅严砺先遣军拔剑州,而高崇文之军,遂鼓行入蜀。后唐长兴元年,孟知祥、董璋谋据两川,唐军来伐,克剑门,入剑州,以大军不继,还保剑门。知祥闻剑州陷,大惧,遣其将李肇等赴之。戒之曰,尔倍道兼行,先据剑州,北军无能为也。会别将庞福诚等屯来苏村,相谓曰,使北军更得剑州,则二蜀势危矣。遂引步兵间道趋剑州,袭败官军于北山下,官军还保剑门。知祥闻之,喜曰:吾始谓北军克剑门,径据剑州,坚守其城,或引兵直趋梓州,董公必弃阆州奔还时璋克阆州而据之。我军失援,亦须解遂州之围时知祥遣军围遂州与阆州相形援。如此,则内外受敌,两川震动,势可忧危。今乃焚毁剑州,运粮东归剑门,顿兵不进,吾事济矣。宋郭忱曰:州前瞰巨涧,后倚层峦。又云:州边山而立,一径陂陀,中贯大溪,州治已在平山内外,居民悉在山上,形势险固,御敌之要地也。
○普安废县今州治。汉梓潼县地。齐置南安县,为南安郡治。梁为安州治。西魏改曰普安。隋、唐以来因之,皆为州治。明初,省。《志》云:明初,州治列栅为障。成化中,始石为城。正德十三年,增筑。周四里有奇,门四。
剑阁城州东北五十二里,当小剑山之北。祝穆云:剑门,汉广汉郡葭萌县地。蜀先主以霍峻为梓潼太守,始置剑阁县。晋因之,后废。桓温入蜀,亦于晋寿置剑阁县,属梁州。或谓即小剑故城也。刘宋初,复废。唐圣历二年,分普安、永归、阴平三县地,于方期驿城置剑门县,属剑州,即故剑阁县矣。宋亦曰剑门县。乾德四年,诏隶剑门关。熙宁五年,复隶剑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入普安县。旧《志》:县东北去昭化县五十里。
黄安废县州西南百四十里。本梓潼县地,萧齐侨置华阳县,属南安郡。改县曰梁安。西魏改曰黄安,又置黄原郡治焉。开皇初,郡废,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唐末,改为普成县。宋因之。元省。○武连废县,在州西八十五里,亦梓潼县地。刘宋置武都郡及下辨县于此。齐因之。梁改曰武功县,置辅剑郡。西魏改郡曰安都县,曰武连。隋初郡废,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宋因之。元废。
永归废县州东南六十里。萧齐侨置白水县,属南安郡。西魏改曰永归。隋属始州。唐属剑州。宋初,省。今为永归坝。○临津废县,在州南二百二十里。梁置相原县。隋开皇七年,改曰临津县,属始州。唐属剑州。宋省为镇,入普安县。今为香城坝,有龙爪废驿。《寰宇记》:临津县有掌天山。盖与阆中之废西水县接界。
○大剑山州北二十五里。其东北三十里曰小剑山。刘句曰:大剑山有剑阁,由阁道三十里至小剑,皆绝险。剑山东西凡二百三十一里。《志》云:大小剑山,峰峦联络,延亘如城。下有隘路,谓之剑门关。大剑路颇平,小剑则石上架阁,尤险峻。有大小剑水出于山下。《胜览》云:大剑绝顶,有玉女台,峭壁千仞,下瞰古道,行人如蚁。北崖有仙女观,观后有仙女桥,其岩壑洞穴,幽胜不一处也。详见名山剑门。
汉阳山州北二里。峰峦高耸,州之主山也。亦谓之北山。或谓之故垒山,有姜维拒钟会故垒。又治西有普翠山,治东二里曰卧龙山,亦曰九龙山。又有鹤鸣山,俱谓之南山,环绕州治南北。二山之间,有大涧,石桥跨其上。后唐长兴初,孟知祥将庞福诚拒官军于剑州,乘夜袭败官军于北山。官军退保剑门,继而知祥遣军分屯南山,东川亦遣兵戍守。石敬瑭寻自剑门进屯北山。知祥将赵廷隐陈于牙城后山,别将李肇等陈于后桥。敬瑭自北山进击州城,败却。又遣骑兵冲石桥,复不能进,败还剑门。二年,再攻剑州,屯兵于北山。战不利,复还。剑门即汉阳山也。
龙飞山州西百里。本名龙须山,梁普通六年,益州刺史萧渊猷遣将樊文炽等围魏小剑,魏将淳于诞等赴救。时文炽置栅于龙须山上,以防归路。诞募壮士夜登山,烧其栅。梁军望见归路绝,皆忄匈惧。诞乘而击之,文炽大败。即此山也。○跨鹤山,在州西南废黄安县治东。一名驾鹤山,旧置柳溪驿于此。《志》云:州西十五里有把寨山。
五子山州西北五十里。峰峦奇秀,清溪萦流。一名五华山。又州北七十里有巾子山。山亦高峻,顶有积石特起,如巾帻然,因名。○龙岩,在州治西。又州北七十里亦有龙岩。蜿蜒如龙盘洞穴,可坐百人。《郡志》:龙岩在剑门山北,洞穴斜入,甚深邃。崖有悬泉,随穴下流,潜通嘉陵江。《雪斋小说》:唐王建为盗,朝廷捕之急,逃于剑门巨石穴中,即此岩也。
汉源坡在州东三十里。旧置驿于坡上,曰汉源驿。后唐长兴初,石敬瑭讨孟知祥、董璋,前锋将王弘贽自白卫岭从小剑路出汉源驿,倒入剑门,攻破之。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由阁道攻剑门,而令别将由来苏径道至青缰店,出剑关南二十里。蜀将王昭远留偏将守剑关,而自引兵陈汉源坡以拒青缰之兵,为宋军所败,即此。今有汉源桥。
○嘉陵江州东七十里。自昭化县流入州界,又东南入苍溪县境。《志》云:嘉陵江中有挂溪、紫石、陶魁、壶歌、虎跃、漩口及射箭诸滩,奔流而南注。
涪江在州西南。自龙安府江油县流入州界,又南入绵州彰明县境。州西南百二十里有汉王滩,即涪江所经也。今详见大川涪水。○黄沙江,在州北百五十里,即白水江也。自青川所流入州界,经黄沙坝,因名。又折而东至昭化县,入嘉陵江。《郡志》云:州北百四十里曰白沙渡,即白水江津济处,接昭化县境,两岸有白沙如雪,因名。
小潼水州西百二十里。其地有津曰小潼津,源出废武连县北八十里,流经梓潼县,又东南入于嘉陵江。或曰,此即南部县西水河之上源。
大剑溪在州北。出大剑山,由剑门关流出,北折为渔子溪。又北至大仓岭,入黄沙江。又小剑溪,在大剑溪北。源出小剑山,东过凉水沟瀑布崖至两溪口,合于大剑溪。《志》云:州北八十里有水会渡,亦曰水回渡,即二剑水回合处。○闻溪,在州城东。源出五子把寨,二山合流经此,又东入嘉陵江。又石血溪,在州西十五里。《志》云:溪东流至漩口,入嘉陵江。又州西有水溪,一名拓溪,在黄安废县东,下流入于西水河。
○剑门关在大剑山上。刘先主以阁道至险,始置阁尉。历代皆为戍守处。唐始置关。又有大剑戍、小剑镇。五代唐长兴初,董璋遣兵扼剑门,又于其北置永定关。或曰,永定关,即今小剑关也。在小剑山下有隘路,俗亦谓之后门关。宋初,伐蜀,克剑门县,以县隶剑门关,关都监得专奏事,所以重设险也。明洪武末,设利州卫,关废。正德十三年,复修关门,建公馆。嘉靖二十一年,重立关,以百户守之。余详见名山剑门。○石砀关,在州北八十里,故设险处也。今废。
深杭戍在州北。梁天监四年,魏取汉中诸城戍,巴西亦附于魏。梁将孔陵等将兵戍深杭,鲁方达戍南安,任僧褒戍石同,以拒魏。魏邢峦遣将王足击破之。遂入剑阁,克梓潼。南安,今州治,魏兵破深坑、石同,入剑阁,然后破南安也。或曰,石同当作石门。
苦竹隘《志》云:在小剑山顶。四际断崖,前临巨壑,孤门控据,一夫可守。宋置戍于此。宝五年,蒙古来攻,六年蒙古主渡白水,次剑门,拔苦竹隘,进围长宁山,即此。一作苦竹寨。○芦塘寨,在大剑山顶,险不可登。《志》云:后唐董璋筑七寨,扼剑门,此其一也。
木马寨州东南九十里有木马岭,置寨其上,以为守御。后唐长兴初,石敬瑭前锋拔剑州,董璋自阆州帅兵屯木马寨,即此。○研石寨,在州北三十五里。宋淳化五年,贼李顺陷成都,攻剑州。诏王继恩讨之。由小剑门路入研石寨,拔剑门,破贼五千余众于柳池驿。贼望风遁。进克绵、巴、阆三州。柳池驿,即跨鹤山之柳溪驿也。今为柳池铺。
来苏寨州东南七十里。后唐长兴初,石敬瑭拔剑门,孟知祥将庞福诚等屯阆州北来苏村,由间道入剑州守之。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至益昌得降卒言,命史延德分兵趋来苏,而自帅大军由阁道攻剑关。延德至来苏,造浮桥于江上。时蜀人于江西岸置栅,见桥成即弃栅而遁。延德西出青缰达官道夹攻剑门,克之。《九域志》蓬州仪陇县有来苏镇,去剑门甚远。非是。
紫石驿州东六十里。陆道所经。今革。又州东南八十里有虎跳水驿。○石桥,在州治北。庞福诚入剑州,后唐兵自北山来苏攻,福诚趋石桥击却之。又赵廷隐遣兵据石桥,石敬瑭攻之,败却。
梓潼县州西南二百二十里。东至府城二百五十里,西南至绵州百三十里。汉县,属广汉郡。后汉因之。《志》云:县元鼎元年置,以倚梓林而枕潼水,因名。建安二十二年,刘备分置梓潼郡。晋为梓潼郡治。永嘉三年,天水人訇琦等杀成太尉李离等,以梓潼降罗尚于巴郡。四年,成将张宝复取梓潼。永和三年,复归晋,孝武移郡治涪城,以梓潼属之。宋、齐皆属梓潼郡。梁天监四年,陷于后魏,寻复入梁。西魏改县曰安寿,寻又置潼川郡。隋初郡废。大业初,改县曰梓潼,属普安郡。唐属剑州。宋、元因之。今土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二里。
○安寿废县县南三十里。《志》云:西魏置潼川郡,移梓潼县于郡南三十里,曰安寿县。隋废郡,复移县于旧治,改名梓潼云。
○长卿山县治西南二里。旧名神山。唐玄宗幸蜀,以山有司马相如读书窟,因改名焉。又县治东五里有凤凰山。峰峦起伏,若凤凰然。○葛山,在县西南二十里。相传武侯伐魏,驻军于此。一名卧龙山。又雁门山,在县南三十里。有东西两峰,对立如门。《志》云:县东南二十里又有兜鍪山。自武连废县逶迤而来,至是崛起一峰,如兜鍪然。
五妇山县北十二里。《华阳国志》:秦惠王遗蜀美女五人,蜀王遣五丁迎之,至此俱化为石,因名。有五妇水,亦名梓潼水。又七曲山,在县北十五里。山腹有路,盘转七曲,西北有百顷坝,一望平衍,极为膏腴。《志》云:县北三十里有盘龙山,逶迤曲折,势若盘龙。又县北百二十里有马阁山。《志》云:因邓艾所经而名。
○潼江县西四里。即梓潼水也。源出马阁山,南流入潼川州盐亭县境,下流入于涪江。又小潼水,在县东北。自剑州流入界,注于阆中县之嘉陵江。
香泉县北百里。平地涌出,周回八十步。又灵泉,在县东百十里。世传唐僖宗幸蜀,至此饮焉,因赐今名。又县东二十里有马跑泉。相传唐明皇幸蜀过此,三军渴甚,马跑泉涌,因名。
○白垭堡在县东。又东曰山堡。《志》云:县境之堡,凡二十有二。○上亭驿,在县北二十里。唐置,即玄宗过此闻铃声处也。一名琅驿。又演兵坝,在县东二十里。相传姚苌寇蜀,尝演兵于此。
阳沔戍在县北。晋永宁二年,李特围成都,时河间王镇关中,遣督护衙博讨特军于梓潼,特使其子荡袭败博兵于阳沔,即此。
巴州府东三百五十里。东至夔州府达州三百里,南至顺庆府蓬州二百十里,北至陕西汉中府四百六十里。
古巴国《山海经注》:太四世孙后昭,是为巴之始祖。秦为巴郡地,两汉因之。蜀汉属巴西郡。晋初因之。东晋后荒废。《志》云:李特擅蜀,此地为巴氐所据,不置郡县。宋末始于巴岭之南置归化郡。齐时为荒郡。梁置归化、木门二郡,兼置巴州《志》云:后魏得其地,置大谷郡,寻复入于梁郡,复故。西魏因之。隋郡废,仍曰巴州。大业初,改曰清化郡。唐复曰巴州。天宝初,亦曰清化郡。乾元初,复故。宋仍曰巴州亦曰清化郡。元因之。明洪武四年,仍为巴州。九年,以州治化成县省入,又改州为县。正德九年,复升为州编户二十六里,领县二。今因之。
州北走兴元,西达阆、利,江山环峙,僻而实险。说者谓州居三巴之中,有中巴之号,土田沃衍,民物繁阜。有事于利、夔之间,州其衿要之地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