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73 页/共 479 页

卷六十八 卷六十八   ◎四川三   ◇保宁府东至夔州府达州五百六十里,南至顺庆府三百里,西北至龙安府五百十里,西南至潼川州三百十五里,北至陕西沔县六百三十里,东北至汉中府千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七百里,至江南江宁府五千九百里,至京师一万三百里。   《禹贡》梁州之域。春秋为巴国地。秦惠王灭巴,置巴郡。汉亦为巴郡地汉巴郡治江州县。后汉因之。建安中,刘璋置巴西郡《华阳国志》:初平元年,安汉赵颖建议分巴为三郡,欲得巴旧名,以垫江以上为巴郡,治安汉,江州以下为永宁郡,朐貼以下为固陵郡。建安六年,鱼复蹇胤争巴名,刘璋乃改永宁为巴郡,固陵为巴东郡,前巴郡为巴西郡,于是有三巴之称。宋白曰:建安六年,改巴郡为巴西,始自安汉移治阆中。安汉,今见顺庆府。垫江,见合州。晋亦曰巴西郡,寻为李雄所据。永和中,收复。宋曰北巴西郡。齐因之。梁置南梁、北巴州及北巴郡天监四年,巴西降魏,既而复入于梁。十六年,巴州叛降魏。魏亦置巴州,以统诸獠。后复属于梁。西魏改为隆州,又改郡为盘龙郡。隋郡废州存。大业初,又改州为巴西郡。唐武德初,复为隆州。先天初,改曰阆州避玄宗讳也。天宝初,曰阆中郡。乾元初,复曰阆州。五代唐因之,兼置保宁军《五代史》:天成四年,置保宁军,领阆、果二州。长兴初,董璋叛,陷阆州,军废。三年,知祥并东川,复置保宁节度,兼领果、蓬、渠、开四州。宋仍曰阆州亦曰阆中郡。乾德四年,改军号曰安德军。元初,立东川路。至元十三年,升为保宁府。二十年,曰保宁路,后复为府。至正二十年,为明玉珍所据。明洪武四年,仍为保宁府,领州二、县八。今仍旧。   府包络群山,确艰险,为两川之屏蔽。自古未有两川有事,巴西不先受其患者。盖巴蜀之口,府实绾之。东道之安危,即西方之存亡也。故汉中失,则蜀之大势十去其六,剑阁危,则蜀之大势十去其九矣。梁天监四年,巴西入于魏。邢峦表言,巴西、南郑相距千四百里,去州迢递,恒多扰动。昔在南之日,以其统绾势难,曾立巴州,镇静蛮獠。梁州藉利,因而表罢齐高帝建元二年,分梁州立巴州。武帝永明二年,巴州复罢。巴西广袤千里,户逾四万,若于彼立州,镇摄华獠,则大帖民情。从垫江以还今重庆府合州,即垫江也,不劳征伐,自为国有。魏主不从。既而梁人复得之。盖阆中之地,居三巴上游,北接梁洋,西控梓益。故杜佑曰,阆州居蜀汉之半,又当东道要冲,备御不可不切。然广元一邑,实当蜀口,前界关表谓阳平关,后据剑北。自南北朝以来,建郡设州,以为咽喉要路。秦蜀有事,此其必争之所。唐光启中,王建为利州刺史,周庠说建曰,葭萌四战之地,难以久安,阆州地辟人富,攻之易下。建袭据阆州,后遂为并蜀之本。宋以利州名路,而阆州属焉。西方多事,必绸缪于利、阆之间,盖自利州而趋剑阁,由剑阁而道绵、汉,势若建瓴焉。自府境而言,利州首险也,剑州次险也,所以保阆中者于此,所以保巴蜀者亦于此。保宁非全蜀重地欤?   阆中县附郭。秦县。汉属巴郡,以阆水纡曲绕县三面而名。晋宋以后,皆为巴西郡治。隋改县曰阆内。唐复为阆中县阆州治焉。宋元因之。今编户十里。   ○阆中城府东二十里。秦筑。亦谓之张仪城。县旧治此。后汉建安五年,刘璋以张鲁据汉中,以庞羲为巴郡太守,屯阆中以御鲁。即此。自唐以后,皆为阆中县治。明洪武七年,徙县治于府治西南,其故城谓之白沙镇,亦曰白沙坝。《城邑考》:郡旧为土城,在嘉陵江北,对峙锦屏山。相传汉建安六年,刘璋创筑。元时增修。伪夏明玉珍移城而西,仍为土城。明洪武四年,即旧城增拓,内外俱以石,为门四,周九里有奇。   隆城在府东北。魏正始中,立巴州,又立隆城镇。宋白曰:取其连冈地势高隆而名。熙平中,又尝改隆城镇为南梁州。时巴州叛降魏也。《西魏典略》:此州旧有隆城坚险,故又谓之南隆。州治即故阆中城。   西水废县府西四十里。本阆中县地。梁置掌天郡。西魏改曰金迁。后周又置西水县。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隆州。唐因之。宋属阆州。元并入南部县。○晋安废县,在府西北六十里。梁置金匮郡,寻改金迁郡。隋废郡入晋城。唐武德中,改置晋安县。宋初,仍属阆州。熙宁四年,省为晋安镇,属西水县。《郡志》:废县在南部县北九十里,元至元末废。似误。又小宁废州,亦在府界。《元志》云:保宁府路,初领新得、小宁二州,后并入阆中县。近《志》:巴州西百里有小宁城。   ○锦屏山府南三里。嘉陵江南岸,两峰连亘,壁立如屏,四时花木,错杂如锦,与郡治对峙,因名。一名阆中山,亦曰宝鞍山。山之西曰印斗山,西南曰金耳山,其东三里曰南岩,一名大象山,又名台星岩,俗谓之读书岩,以宋陈尧叟兄弟读书于此而名。其相连者,曰漱玉岩。○盘龙山,在府东三里。宛如盘龙,后魏以此名郡。唐贞观中,侯气者言山有王气,因凿断山脉,俗谓之锯山。咸通中,尝移阆中县治于此。山侧又有东岩,在城东五里,即盘龙之别阜。   伞盖山府北五里。中高四下,其状如盖。相传为府之主山。其相连者,曰北岩。又北二里曰玉台山。○灵山,在府东十里,一峰峭拔,界嘉陵、宋江之间。唐天宝中,赐名仙穴山。上有圣池。又府东南二十里,有青崖山。   文成山府东三十里。峰峦耸列,林木葱,一峰突出,上有汉张道陵玄都台。又府东南四十里,有赐绯山。山势环拱,草木蓊蔚,为郡之胜。又东南三十里,曰恭思山,极高峻。刘句曰:唐武德元年置辨丹、恭思二县,属隆州。七年,俱省入阆中县。思恭县盖置于山下。○大方山,在府东北百里。山顶四方如坪,其对峙者曰小方山,顶亦方平。又有凤栖山,与小方并峙。   重锦山府东百三十里。两峰对峙,秀丽若锦。又东二十里,曰天目山。上有二洞,一曰天目,一曰天溪。相传葛洪修炼处。《志》云:府东六十里,有灵城岩。岩最深邃,泉石奇胜。又掌天山,在西水县界,以高耸名。梁以此名郡。《志》云:山在南部县北八十五里,亦曰掌山。   ○嘉陵江在城南二里。自陕西宁羌州而南入府境,历广元、昭化、剑州、苍溪诸境,至府西,折而东南,经南部县入顺庆府界,亦曰汉水,亦曰阆水,亦曰渝水,亦曰巴水,皆嘉陵之异名也。范晔曰:阆中有渝水,夹水居者,谓之巴渝蛮。善战斗,喜歌舞,亦谓之板蛮,以常挟为战具也。有七姓,曰罗、朴、督、鄂、度、夕、龚,皆为渠帅。自秦世立功,复其租赋,其余户岁入ク钱,口四十。其渠长为ク侯。高祖为汉王时,发此蛮以定三秦。后因制巴渝舞。后汉永初以后,每助郡讨破羌寇,所向有功。光和二年,板蛮叛,五年,复定。建安二十年,曹操取汉中,张鲁欲降,其功曹阎圃劝鲁依度护,赴朴胡。鲁因奔南山,入巴。度护,ク侯之名。朴胡,即七姓蛮之一也。盖皆依嘉陵为险。余详见陕西大川嘉陵江。   老溪在府西。东流合嘉陵江。宋淳化五年,蜀贼李顺作乱,宦者王继恩率师复绵州,遣别将曹习破贼于阆溪,复阆、巴、蓬、剑等州。是也。今堙。○南池,在府城南。东西四里,南北八里。《汉志》阆州南有彭道将池,西南有彭道鱼池。此即彭道将池也。自汉以来,堰大斗、小斗之水溉田,里人赖之。唐时堰坏,遂成平陆。   ○锯山关在府东北蟠龙山后,为汉、沔要冲之路。又玉台山,下有滴水关。○南津关,在城南,临嘉陵江,有南津渡口,为戍守处。今关下有锦屏浮桥。又梁山关,在府东灵山下。府东南二十里又有和溪关,路通巴达。《志》云:阆州境有唐清、金子、章溪等堡,凡六十有二,俱有民兵守把。   锦屏驿旧在城西澄清门外,今移于城东富春门外。又隆山马驿,在府西南四十里。《志》云:府北十五里,旧有双山驿。明初置,后省。又府南百里有富村马驿,府北百四十里有柏林递运所。正德十年,废紫石水驿,设所于此。○耀池镇,在府南六十里。旧置税课局于此,今废。又水会渡,在府北八十里。又北六十里,有白沙渡,皆嘉陵江津济处也。   苍溪县府北四十里,西北至剑州百八十里。秦阆中县地。晋分置苍溪县,属巴西郡。刘宋省。萧齐改置汉昌县,仍属巴西郡。梁因之。隋开皇末,复改曰苍溪,属隆州。唐属阆州。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六里。   ○苍溪故县在今县西南。晋太康中,置县治此。刘宋省。齐为汉昌县治。隋复旧。   奉国城在县东南。梁置奉国县,为白马郡治。隋开皇初,郡废,县属隆州。唐武德七年,改属西平州。贞观初,复属隆州,寻属阆州。宋因之。元至元中,并入苍溪。《志》云,奉国旧县,在府东百里。又有义阳废县,在县东,亦梁置,为义阳郡治。隋开皇初,郡、县俱废。○岐坪废县,在县北八十里。晋置岐坪县,属巴西郡。宋废。隋复置,属利州。唐初因之。武德七年,置南平州于此。贞观二年,州废,还属利州。开元二十三年,改属阆州。宝历初,废。天复中,王建表置。宋初,仍属阆州。熙宁四年,省为岐坪镇,属奉国县。   大获城在县东大获山上。因石岩为之,中通四门,周十里。宋绍定中,都统孙臣王坚所筑。后安抚杨大渊亦尝于此聚兵。淳三年,兵乱,制置使余筑此城,为阆州治,而以苍溪县为倚郭。后蒙古取雅州,至阆之大获山,降其城,即此。   ○大获山县东三十里。有大小二峰,小峰上有石井,出泉不竭,大峰上有池,广数亩,谓之天池。宋江环绕其下,石城四周,即宋余所筑以护蜀口者。○小锦屏山,在县治南。临江高峙,奇秀与阆中之锦屏山相似,因名。又县治东有笔架、白鹤诸山,皆耸秀。   云台山县东南三十五里。高四百丈,上方百里,有鱼池,宜五谷。山峰峻削插天,一名天柱。有洞四,曰麻姑、芙蓉、平仙、峻仙,池二,曰浴丹、玉鱼,岩二,曰松根、蟠桃,盖山之幽胜者。又紫阳山,在县东三十五里。一峰屹峙,高入青云。○方山,在县东八十五里,远望如几案之状。《志》云:古方州城也。未知所据。   ○嘉陵江在县治东南。自剑州流经县境,而入阆中县界。○宋江,在县东。源出陕西汉中府南废廉水县界,流至此,下流入嘉陵江。又曲肘川,在县治东一里。源出县北十里之玉女山,东南流入嘉陵江,曲折如肘,因名。   ○八字关县北八十里。有巡司戍守。又铁山关,在县西五十里。今废。《志》云:县有隆山关、大白垭关、庙垭关、茶店垭关、吊兜嘴关等五堡,俱有民兵戍守。又苍溪驿,在县西。水道所经也。又西六十里有高桥水驿,县北二十里又有槐树马驿。   南部县府南七十里。南至顺庆府二百二十里,西至潼川州盐亭县二百七十里,东至蓬州仪陇县百三十里。汉巴郡充国县地。后汉末,为南充国县地。晋属巴西郡。宋齐因之。梁天监二年,置南部县,以县居郡南而名。西魏于县置新安郡。后周郡废。隋属隆州。唐属阆州。宋因之。明洪武十年,并入阆中县。十四年,复置。今城周二里有奇,编户九里。   ○新井废县县东北四十里。汉充国县地。晋安帝尝置新安县,为新巴郡治。宋齐因之。后废。唐武德初,析南部、晋安二县地,置新井县,以其界内有盐井而名,属阆州。宋因之。元并入南部县。《郡志》:新井城,在府东七十五里。又《寰宇记》云:新井东北二十八里,有汉充国故城。○新政废县,在县东南五十里。汉充国县地。唐武德四年,分南部、相如二县置新城县,寻改曰新政,属隆州。宋属阆州。元省入南部郡。《志》云:新政城,在府东南百三十里。   ○南山县治南一里,县之主山也。蜿蜒苍翠,环绕县治。汉末,张鲁奔南山,入巴中,或以为即此山也。一名跨鳌山。《志》云:宋端平以来,厄于兵县无定治,宝中,移县治此。今县城南门曰跨鳌门,因山以名也。又灵云岩,在县治北二里。有石洞深阔,亦曰灵云洞。○小盘龙山,在县南二十里。似阆之盘龙而小,其相近者曰龙灵山。面嘉陵,背西江,山势如龙,因名也。又有龙楼山,在县西南五十里。峰顶峭拔,众山拱揖,有溪环绕其下。   禹迹山县东三十里。俗传禹治水时尝经此。山顶平衍,有小石泉。又离堆山,在县东南五十里。蜀有三离堆,此其一也。唐颜真卿《磨崖记》谓此山下入嘉陵江,直上数百丈,形胜缩聂,上峥嵘而下洄伏,不与众山相连属,因曰离堆。   兰登山县西四十里。三面峻拔,俯临西江,下有洞。相传汉严君平隐于此。又长坪山,在县西百五十里。相传昔人尝聚兵御寇于此。○思依山,在县北百五十里,中有东西二观,岩洞奇胜。   ○嘉陵江在县治东南。《志》云:山自阆中县,逶迤而来,过县左南折,从跨鳌山下而东,又南入顺庆府界。○西水河,在县南三十里。自龙安府经剑州及梓潼县流入界。又有溲水河,在县南五十里,流入西水河,下流至蓬州合于嘉陵江,俗亦谓之西江。《志》云:县东三里有安溪。溪深产鱼。又县治西半里有状元溪,以宗马涓登第而名。二溪皆嘉陵之溢流也。   ○思依堡在县西。《志》云:县境之堡,凡百十有八,兵乱时,居民聚守处也。○盘龙水驿,在县东二十五里,今属广安州。又柳边马驿,在县西百二十里。《志》云:县东百里有长宁旧茶驿,县北二十五里有保宁茶盐场。今皆废。   广元县府北三百五十里。西南至剑州百九十里,东北至陕西宁羌州二百里。秦葭萌县地。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蜀汉曰汉寿县,属梓潼郡。晋太康初,改曰晋寿县。太元中,又析置兴安县,属晋寿郡。宋齐因之。梁为晋寿郡治。西魏因之。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绵谷,为利州治。大业初,改州为义城郡。唐复为利州,亦曰益昌郡。宋仍为利州治。端平后,以兵乱废。宝初,蒙古复置绵谷县,为利州治。至元十四年,改为广元路。明洪武七年,改为广元府。是年,改府为州,以州治绵谷县省入。十四年,又改州为县。城周九里,编户三里。   ○晋寿城在县东。蜀汉析葭萌县地,置汉寿县。《三国志》:延熙中,费屯汉寿。景曜二年,姜维议使诸国敛兵退守,于是令督汉中胡济却住汉寿。晋改曰晋寿县。永兴以后,李雄据蜀,使其将李凤屯晋寿,屡窥汉中。太元十五年,置晋寿郡。宋元嘉十年,仇池氐王杨难当寇梁州,进攻葭萌,获晋寿太守范延朗。十八年,难当拔葭萌,进围涪城。既而复入于宋。梁天监四年,魏将邢峦取汉中诸城戍,晋寿降于魏,置益州治焉。十四年,晋寿复来降。明年,复入于魏。大同元年,益州刺史鄱阳王范、南梁州刺史樊文炽合兵围晋寿,魏益州刺史傅敬和来降,寻改曰黎州。西魏复曰益州,亦曰西益州,世号小益州。废帝三年,改曰利州。宇文周末,益州总管王谦举兵应尉达迥讨杨坚,遣将攻利州,堰嘉陵水灌之。利州总管豆卢固守,不能克。隋初,州治兴安县,寻改县曰绵谷,为义城郡治。唐初,仍曰利州,置总管府,寻改曰都督府。天宝初,曰益昌郡。乾元初,复故。乾宁四年,移感义军治此,改曰昭武军。后唐同光三年,伐蜀取凤州。蜀人谋扼利州以拒唐。宋仍曰利州。景四年,改军名曰宁武。淳十二年,蒙古将汪德臣城沔州,又城利州。沔、利既城,且耕且守,蜀土遂不可复。《志》云:州控蜀之吭,四集之国也。《城邑考》:利州城,元初堕废。明洪武三十一年,设利州卫,始筑城。东面山,西临溪,南北则凿池为险,有门五,城周四里有奇。   葭萌城在县西北,古苴国也。《史记》:苴、蜀相攻,秦使张仪、司马错取蜀。《华阳国志》:周显王时,蜀王封其弟葭萌于汉中,号曰苴侯,命之邑曰葭萌。苴侯与巴王为好,巴、蜀仇也,蜀王怒,伐苴。苴侯奔巴,求救于秦。秦遣张仪伐蜀,灭之,并灭巴。是也。秦置葭萌县,汉因之。先主初入蜀,屯于葭萌。既而西袭成都,留霍峻守葭萌。刘璋将扶禁等帅兵由阆水上攻围峻,为峻所败。晋省入晋寿县。永宁二年,李特攻围成都。河间王自关中遣兵讨特,特子荡败将衙博于阳沔,又攻败博于葭萌,尽降其众。盖即葭萌旧城也。后魏复置葭萌县。梁天监十四年,魏葭萌民任令宗杀晋寿太守,以城来降,益州刺史萧恢遣巴西、梓潼二郡太守将兵迎之,败魏兵于葭萌,屠十余城,进围武兴,寻复败还。既而改县曰晋安,兼置新巴郡。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复曰葭萌县。大业初,属义城郡。唐、宋俱属利州。元初并入昭化县。   嘉川城县东北五十里。汉葭萌县地。刘宋置兴乐县,为宋熙郡治。齐魏因之。梁改县曰嘉川。隋初,郡废,县属利州。唐贞观二年,县改属静州。十七年,仍属利州。永泰元年,改属集州。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别将史进德等败蜀兵于三泉寨,遂至嘉川,进击金山寨,又破小漫天寨,是也。寻亦属利州。元并入绵谷县。三泉寨,见陕西沔县。《郡志》:嘉川城,在今县东百里,地名嘉川乡。○华阳废县,在县北。刘宋置,并置华阳郡,本寄治梁州。萧齐因之。梁移于此,兼置华州。西魏俱废。   胤山城在县东南。本萌葭地。西魏置义城县,属利州。隋因之。义宁二年,改曰义清。唐武德七年,置西平州于此。贞观二年,州废,县仍属利州。天宝初,改曰胤山。宋初,改为平蜀县。熙宁四年,省入嘉川。   ○乌奴山县西二里。嘉陵江岸,峭壁如削,高不可上。晋、宋间有氐李乌奴者,据此作乱,因名有乌奴城。齐永泰初,尝置东晋寿郡于此。一名乌龙山。又《天台山志》云:在县西二十里,其北为九陇山,环拱九十九峰,如剑戟之排列,亦谓之九峰山。天台当其南,峭崖苍郁,盘道萦回,独木危桥,委曲而上,至巅乃即平陆,若天台然,因名。《志》云:九陇山有汉王寨,相传汉高曾驻跸于此。○石燕山,在县西北八十里,山极高峻,梯格乃能上,獠人恃此为险。   潭毒山县北九十里。上有潭毒关,下瞰大江,路皆滑石,登涉颇艰,为蜀口之险要。下有深潭,相传潭下渊岸,有一铁索,见则兵动。宋绍兴二年,金人陷兴元,刘子羽退守三泉,以潭毒山形斗拔,其上宽平有水,乃筑壁垒,方成而敌至,距营十数里,子羽据胡床、坐垒口,敌引去。○金山,在县北三里。孟蜀置金山寨于此。又凤凰山,在县东。盘旋起伏,势若翱翔。其巅曰宝峰县。东十里,又有雪山,峰峦叠出,称为秀丽。   大漫天岭县东北三十五里,峻出云表。又北为小漫天岭,二岭相连。一名藁本山,蜀道之险也。后唐清泰初,山南西道帅张虔钊及武定帅孙汉韶以二镇降蜀,知祥遣军屯利州及大漫天以迎之。宋乾德中,王全斌伐蜀,蜀人于此置大小漫天二寨。全斌别将史进德夺其小漫天寨,至深渡。蜀人依江列阵以待宋师。击之,夺其桥。蜀人退保大漫天寨。复击破之,追至利州城北。是也。   朝天岭县北六十里。山势崔巍,路径险绝,有朝天驿。自汉中府褒城县至此,凡四百四十里,自驿而南,则由保宁府潼川州而达成都,自驿而西,则由剑门绵汉而达成都,盖衿束之地也。○七盘岭,在县北百七十里,与陕西宁羌州接界。一名五盘岭,自昔为秦蜀分界处,有七盘关。《志》云:县东北二百五十里,有乾龙洞,极高大,深入数里。   ○嘉陵江县西一里。自宁羌州流入界,又西南入昭化县境。后汉建安十九年,刘璋使其将扶禁等由阆水上攻霍峻于葭萌。后周大象二年,益州总管王谦举兵应尉迟迥,遣将攻利州,堰江水灌之,即嘉陵江也。唐光启三年,王建自葭萌袭阆州,沿嘉陵江而下。胡氏曰:嘉陵水东南过葭萌,又东南至阆中也。今有明月峡,在县北八十里,一名朝天峡。又有九井滩,在县北百八十里,一名空ぎ滩。相传旧有巨石伏水底,为舟楫害。宋淳熙中,始平其险,皆江流所经也。   潜水在县北八十里。源出县北百三十余里之木寨山,经神宣驿,又南二十里经龙洞口,至朝天驿北,穿穴而出,入嘉陵江。或以此为《禹贡》之潜水,似误。   深渡在县北大小二漫天之间,即嘉陵江也。后唐同光三年,王衍将游秦州,至利州,闻唐兵将至,命王宗昱等逆战。时从驾兵自绵汉至深渡,千里不绝,皆恣愤不欲前。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别将崔彦进破小漫天寨,至深渡,与全斌会击蜀兵,破之,夺其桥。是也。   ○潭毒关在县北潭毒山下。旧为蜀口要地,详见潭毒山。又七盘关,在县北七盘岭上。朝天关,在县北朝天岭上。○望云关,在县北五十五里,山势高耸,与云霞相望。又二郎关,在县南五里。相传昔有赵昱二郎者屯兵于此。   百丈关县东百六十里。关旁有河,深百丈,亦曰百丈关渡,道出巴州。洪武中,与七盘、二郎诸关皆有兵戍守。正德五年,有五色云见此。明末,贼犯百丈关,遂掠广元,盖与汉中接界。《郡志》:县境有焦坝等堡凡三十有七。   龙门阁县北十里,嘉陵东岸。其地有千佛崖,先是,悬崖架木作栈而行。石岩蜿蜒,其形若门。后凿石为佛像,渐成通衢。明洪武二十四年,景川侯曹震相视开凿,叠石为岸,益为坦途。《栈道记》:自城北至大安军界管桥阁,共万五千三百六十一间,惟石阑、龙门称绝险云。石阑桥,盖在龙门之北。○石柜阁,《郡志》云:在县北二十五里。又县北四十里有飞仙阁,下浸碧潭,悬栈而行,若飞仙然。   石亭戍在县西北。《水经注》:汉水自武兴城东南流,径关城北,又西径石亭戍,又径晋寿城西。梁天监四年,魏将邢峦取汉中诸城戍,晋寿太守王景胤据石亭,峦遣将李义珍击走之。因置石亭县,寻废。汉水,西汉水也,与武兴关城分见陕西沔县、略阳县。○罗川戍,在废嘉川县东南。宋王全斌伐蜀,既至嘉川,会蜀人断阁道,未得入。全斌议取罗川路入,别将康延泽曰,罗川路险,军士难进,不如修阁道,取大路。全斌从之。   筹笔驿在县北八十里。诸葛武侯出师运筹于此。唐、宋皆因旧名。即今朝天驿也。《志》云:驿有朝天古渡,即潜水所经。又县北四十里有望喜驿,唐名也,今曰沙河马驿。又县西二里有高桥水驿,亦曰嘉陵驿,今曰问津水马驿,在县西门外。○神宣马驿,在县北百三十里。正德十年,并置递运所于此。《志》云:此为秦蜀之要冲、西南朝贡之通道。又九井水驿,在府北百八十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