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72 页/共 479 页
蓬婆岭在州西南,近安戎故城。唐开元二十六年,剑南节度王昱谋取安戎城,因于安戎左右筑两城,为攻拒之所,顿兵蓬婆岭下,运剑南资粮以逼之,为吐蕃所陷。杜甫诗:次取蓬坡雪外城。盖其地在雪山外云。○虎头崖,在州北。嘉靖中,何卿征茂州五寨,夺虎头崖等险,克平十一寨,是也。
○汶江在州治西。自叠溪所流经州城下,又西南达威州境。王咨曰:汶江自徼外来,绕汶川郡西北而南出,极目可百里许。详见川渎异同。○龙溪水,在州南十里,流合于汶江。
五福泉在州治南。《图经》:自城西三溪口引水入城,至州治,贮以两井,号五福泉,资民汲饮。又新井,亦在州城中。《志》云:茂旧无井,仰汲于江,蛮寇围城,辄断汲路,居民窘迫。正德中,巡抚马昊凿地数十丈方,得泉,居民赖之,号曰新井。○滋茂池,在州之牛溪镇。池周四十里,四时无竭溢,居民资以灌溉。
○鸡宗关在州南鸡宗山上。《宋史》:茂州南鸡宗关通永康军,北有陇东道通绵州。熙宁九年,群蛮犯州,两道皆为蛮所据,州守范百常募人间道诣成都,又书木牌数百投江中告急。蜀绵兵驰救,蛮始解围去。今亦为戍守处。又魏磨关在州北二十里,亦宋置。○七星关,在州南四十五里,与鸡宗相近,或曰,即唐所置望星关也。乾符二年,高骈帅西川,复戍清溪、望星等关,即此。《志》云:关东有石鼓堡,关南有雁门堡,其相近又有青坡堡,俱为戍守处。《志》云:茂州南路有迁桥墩、黎兰头、白水墩、盐盔头、独脚门楼、瞰远墩、四顾墩、羊毛坪、五星墩、文镇抚村、大宗渠、石鼓村、七星关、雁门堡、青坡堡,而达于威州。是也。又积水关,在州东九十里。《宋志》:州西有敷文关。宣和三年,废为堡,寻复。后废。
桃坪关在州东北。亦为桃坪堡,即古桃关也。萧梁普通初,置绳州,取桃关之路,关北当风穴,一二里间,昼夜沙石飞扬不息,去白草、青厅诸番,不过四五十里。《土夷考》云:茂州东路诸番,白草最强大,白草又与松潘黄毛鞑相通,桃江、青厅、板舍次之,白苦、水磨、岐山又次之。今关属陇木长官司戍守。
长宁堡州北六十里。明初历日寨首归附,置长宁安抚司,在州西北,辖凿溪、章贡等寨,后虚其职,置长宁堡于此。《边略》:嘉靖十四年,抚臣宋沧克平茂州鸡公寨。十五年,长宁等处深浅诸蛮声言复仇,备兵使者朱纨督官兵剿平之。又穆肃堡在州北七十里。又西北十里有实大关,俱设兵置仓于此,控御西番。又北接叠溪所之新堡。《志》云:实大关附近巴猪五族及大小历日俱强悍。
神溪堡州东北四十里。《志》云:州城东北有土地岭堡,又东有镇夷、关子、神溪、夹山、土门等堡,达于桃关,共为七关堡,州境东路之险也。○镇戎堡,在州东十里,附近有后沟乌都及河东之法虎、插兵等寨,俱静州长官司属羌也。
椒园堡州北二十里。稍西曰长安堡。《志》云:长安堡附近有恰利寺寨番僧也,三年一入贡。又有韩胡碉、水磨沟、鸡公等寨,正德十三年,抚臣宋沧讨叛蛮,克平鸡公等寨,即此。○韩胡堡,在州北四十里。又北十里为松溪堡。《边略》:松溪附近为黑苦七族,有番众二千,最称强悍。
寿宁寨在州西南。《宋志》:本羁縻直州。政和六年,蛮酋归附,建寿宁军,在旦江外,距茂州五里。八年,废为寨。宣和三年,又废寨为堡。其南又有延宁寨,本名威戎军,熙宁间所建。政和六年,汤延俊等纳土重筑军城,改名延宁。宣和三年,废为寨,隶茂州。四年,与寿宁堡俱废。○刁农寨,在州境。又有窄溪寨,万历二年降附。
长宁驿州北十五里。又州城南有护城驿,州南四十里有安远驿。○绳桥,旧在州北汶江上。《寰宇记》:梁置绳州,州以绳为桥也。又有度索寻ㄅ之桥,江水峻急如箭,两山之胁,系索为桥,中刳木为ㄅ系行人于上,以手自缘索,到彼岸,则旁有人为解其系。盖皆绝险处。今桃坪关有绳桥。
汶川县州南二百里。南至灌县百八十里。汉绵县,属蜀郡。后汉曰绵道。蜀汉尝分置汶山县,移汶山郡治此。晋因之,后废。萧梁改置汶川县。后周于县置汶川郡。隋初郡废,县属蜀州。大业初,属汶山郡。唐属茂州。宋因之。熙宁九年,以县置威戎军。绍兴中,复曰汶川县,属茂州。今城周一里有奇,编户五里。
○广柔废县在县西。汉县,属蜀郡。后汉因之。晋属汶山郡。刘宋废。杨雄《蜀王世纪》:广柔县有石纽村,神禹生于此。《华阳国志》:石纽地方百里,夷人不敢居牧云。《括地志》:石纽山,在汶川县西七十二里。
○七盘山县北三十里。上有七盘坡路,或曰唐时吐蕃尝筑七盘城于此。大历十四年,吐蕃与南诏分道入寇,吐蕃出茂州及扶、文,南诏出黎、雅,连陷郡县,既而官军败吐蕃、南诏于白坝,又追败之于七盘,遂克维、茂二州,即此七盘也。又玉垒山,刘句曰:在县东北四里。《寰宇记》云:在县南三里,下有玉轮阪,汶江经此,谓之玉轮江。或曰七盘山,一名玉垒。
龙泉山县南四十八里,下有龙池。又县南百五十里有慈母山,中有池,亦曰滋茂池。田况《龙祠记》:池能兴云雨,救旱,养百谷,故名。又石纽山,《括地志》:在县西七十二里。《江源记》:岷江南入溢村,至石纽过汶川,盖即石纽村矣。
○玉轮江县治西三里,即汶江也。自保县流经此,又南入灌县界。《江源记》:岷江至汶川转银岭,合草坡河,至蚕崖入灌口,分道而下。又繇威至玉垒山为玉轮江,至汶为皂江,至灌为沫江,实一江而名屡迁也。
○苏村寨县西北四十里。旧置寒水驿于此,并设寒水巡司世其职,以防守河西。正统七年,为草坡蛮所攻。隆庆中,复被残掠,因移寨于河东,亦为寒水驿。由驿而南八十里为太平驿,道出灌县。由驿而北七十里即茂州安远驿矣。《旧志》云,寒水、太平二驿俱在县东四十里。似误。《经略志》:汶路生番,惟草坡黠,有三寨,在河西山外,一径通董卜宣慰,一径通孟董、梁黄,向以假道骚动,万历十八年讨平之。
附见:
茂州卫在茂州治东。洪武十一年建,领千户等所。
静州长官司州东一里。唐大历五年徙置静州,此或其故址也。宋时,蛮据其地,叛服不常,曰静州蛮。洪武七年,酋长归附,置长官司。正德间,与岳希蓬为乱,攻茂城,断水道,城中大困,既而克平之。所辖法虎、桃沟等八寨,州南北定门至关子堡皆属其戍守。
岳希蓬长官司州北二里。洪武七年置。
陇木头长官司州东四十里。洪武七年,以降蛮置,所辖有玉亭、神溪等十二寨。
威州府西北五百五十里。东北至茂州二百二十里,南至雅州五百六十里。
古冉ζ国地。汉武时,为汶山郡地,后属蜀郡。后汉因之。蜀汉亦属汶山郡。晋因之,后没于羌。隋初置戍,后又没于羌。唐武德七年,白狗羌归附,始置维州。贞观元年,羌叛州废。明年,复来归,降为羁縻州隶茂州都督府。麟德二年,复为正州比于中华诸州也。仪凤二年,以羌叛,复降为羁縻州。垂拱三年,又为正州,寻没于吐蕃。开元末,收复。天宝初,曰维川郡。乾元元年,复为维州。广德初,陷于吐蕃。太和五年收复,寻弃其地。大中三年,复内附。五代蜀时,亦曰维州。宋景德三年,改曰威州亦曰维川郡。元因之,以州治保宁县省入。明仍曰威州编户九里,领县一。
州凭恃险阻,控扼要冲。《唐史》:神龙中,州没于吐蕃,吐蕃号曰无忧城。开元二十八年,复取之。李林甫等表贺,言维州正当冲要,吐蕃凭险自固,恃以窥蜀,积年以来,蚁聚为患,纵有百万之众,难以施功。是也。自广德陷没,贞元中韦皋屡攻维州,不能下。太和五年,李德裕帅西川,吐蕃将悉怛谋以维州来降。诏却之时吐蕃维州刺史悉怛谋以城降,德裕遣兵据其城。上言欲遣生羌三千烧十三桥,捣西戎腹心,可洗大耻。时相牛僧孺沮其议,以维州还吐蕃。会昌三年,德裕为相,追论其事云:维州据高山绝顶,三面临江,在戎虏平川之冲,是汉地入兵之路。初,河陇尽没,此州独存,吐蕃更欲图蜀,以计陷之《旧唐书》:吐蕃急攻维州不下,乃以妇人嫁维州门者,二十年中生二子。及蕃兵攻城,二子内应,城遂陷,号曰无忧。因并力于西边谓关陇以西,遂无虞于南路。冯陵畿甸,宵旰累朝。贞元中,韦皋欲经略河湟,须此城为始,万旅尽锐急攻,累年卒不能克。若受其降,则南蛮震慑,山西八国,不至隔远,其蕃界合水、栖鸡等城合水即合江守捉,在叠溪所,没于吐蕃。鸡栖城,见茂州,既失险扼,自须抽归,可减八处镇兵,坐收千里旧地,莫之利也。大中三年,杜镇蜀,维州首领复内附。五代时,王建以州内徙《志》云:王建徙治中州城,即今州治,地利稍异于曩时矣。《边略》:维州者,诸蛮之噤喉,中原之要塞也。今自州以西,接董卜韩胡界,且有草坡一道,可抵汶川;泄里坝一道,可抵灌县;清溪口一道,可抵重庆州。故当时谋国者,尝视董卜为门庭显祸云。
○薛城废县旧维州治也。在今州北三十里高碉山上,盖汉广柔县地,亦谓之姜维城。刘句曰:汉以前皆为徼外羌ζ之地。蜀后主时,遣姜维、马忠讨汶山叛羌,因筑城屯兵于此,谓之姜维城。隋置薛城戍,大业末,没于羌。唐武德七年,白狗羌酋邓贤佐内附,因于姜维城置维州,领金川等县。贞观初,贤佐叛,郡县俱废。三年,左上封生羌酋董屈占等举族内附,复置维州,并置薛城县为州治,后复屡陷于羌及吐蕃。开元年,收复其地。南届江北,则岷山连岭而西,不知其极。北望陇山,积雪如玉,东望成都,若在井底,地接石纽山,夏禹所生也。其城一面孤峰,三面临江,距成都四五百里。广德初,复陷于吐蕃。贞元八年,韦皋攻之,不克。十七年,皋复攻维州,明年,大破吐蕃援兵于维州城下,竟不能克。太和中来降,诏弃之。大中三年,复内附。宋白曰:维州城因山为固,东北由索丛岭而下,三百里地无险,走长川不三十里,直吐蕃之界。异时戍之以制寇入者也。王建永平二年,移州治中州城,仍置薛城县为附郭。孟知祥明德初,改县曰保宁,宋因之。其城皆在平川,非复昔时襟束之要矣。元至元十九年,并保宁县入州。明初因之。杜佑曰:维州在当州北三百六十里,谓故州城也。近《志》云:州西北二百五十里为姜维城,即无忧城。又云故薛城,在今治西南二百步。《一统志》云:姜维城在州南十里。或又云:州西三十里为古维州城。《边略》云:由保县堡过汉索桥,至古维州城,三面临江,殊陡险,盖董卜韩胡宣慰司、杂谷安抚司交界处。皆误也。《城邑考》:州城,明弘治中因故址修筑,寻被水患。正德初增修,皆以石。周十一里,门四。
通化废县州东百三十里。本汉广柔县地。后周置石门镇。隋初,置金川县。仁寿初,改曰通化。唐因之,县属茂州。宋改属威州。天圣初,又改县曰金川。景四年,复故。元仍属维州。明初废。○小封废县,在州南六十里。唐初,置金川县于此,属维州,寻废。咸亨二年,维州刺史董弄招慰生羌,于故金川地置小封县,后亦更名通化,并置通化军。宋县废而军如故。《宋志》:军在保、霸二州间。治平三年,并入通化县。熙宁九年,复置军。政和三年,夷酋董舜咨纳土,仍旧名,重筑军城。宣和三年,省军使为盐押使,后废。《寰宇记》:隋开皇六年,以石门镇近白狗羌,置金川县。唐武德七年,属维州。贞观初,废。三年,复置,旋废。盖误以唐之金川为隋之金川也。今有金川寺,其禅师管十五寨,东至八棱碉,西至保县,南至棱城百五十里,后为杂谷安抚司所并,迁其族于董卜界上。
定广城州南四十里。唐置。《通典》:维州所领有定广城。广德初,没于吐蕃。贞元九年,韦皋分兵出西山,破定广城。是也。或曰:大中收复,改为归化城。《新唐书》维州所领有归化县,是也。宋废。○嘉会废县,在州西南。《宋志》:政和四年置亨州,并置嘉会县为州治。宣和三年,改曰霸州,寻废,以县为嘉会寨,寻复废。《会要》:祺、亨二州,政和二年,成都守庞恭孙建言开拓边地置。祺州,古保州地;亨州,古霸州地。皆附会之说也。唐霸州,见松潘卫。
定廉城州西北百三十里。唐武德七年置定廉县,属维州,后废置不一。开元二十八年,置奉州治焉。天宝初,曰云山郡。杜佑曰:云山郡东至维州风流岭四十里,西至天保军百三十里。天宝八年,徙州治天保军,更名天保郡。是年没于吐蕃。乾元初,蛮酋董嘉俊以郡来归,更名保州。广德初,吐蕃陷松、维、保三州及云山之新筑二城。于是剑南西山之州,多属于吐蕃。贞元九年,韦皋破吐蕃,焚定廉故城。时定廉县亦随郡西迁,因有故城之名。寻复内属,更为古州,未几复曰保州。宋为羁縻地。又云山废县,在故保州西。《新唐书》保州所属有归顺、云山二县,俱天宝八载析定廉县置。又安居废县,贞元以后所置也。后皆没于蛮。
恭州城州西北三百余里。《唐纪》:武德六年,白兰、白狗羌遣使入贡。七年,以白狗等羌地置维、恭二州。贞元初,仍没于羌。开元二十四年,分静州广平县置恭州,治和集县,即故广平县也。天宝初更名。大历十四年,吐蕃率南蛮入寇,一入恭州,过汶川及灌口;一入扶、文,过方维、白坝;一入黎、雅,过邛崃关,连陷郡邑,发兵拒却之。《通典》:恭州东至拓州百里。拓州,今见松潘卫。静州,见叠溪所。扶、文二州,见陕西文县。○博恭废县,在恭州东南。《唐志》:开元二十四年,析广平县置博恭及烈山县,后没于蛮,与州俱废。又平戎城在恭州南八十里,唐开元二十年,章仇兼琼置。又于平戎城东八十里置天保军。皆置兵戍守,属剑门节度。杜佑曰:平戎城,在恭州西南百十里。或以为即故安戎城,恐误。
当狗城在州西。城当白羌之路,故名。其西北有盐川城。唐广德二年,剑南节度严武破吐蕃,拔当狗城,又拔其盐川城。《唐志》:维州旧有盐溪县,贞观中置,产盐,永徽初,省入定廉县。疑即盐川矣。○望汉城,在州西徼外,唐时吐蕃筑此城于西山,以望蜀。大历十二年,西川节度崔宁奏破吐蕃于望汉城是也。又州境有末恭城,贞元十年,韦皋攻吐蕃,克其末恭城,即此。
笼山城在州北。唐置戍于此。广德元年,吐蕃陷维州笼山城是也。今有笼山寨,为吐蕃所据,诸番之中,此为最强。又龙溪城,在州西北八十里。唐贞元初,韦皋帅蜀,城龙溪,筑西山堡以纳降羌。七年,皋使威戎军使崔尧臣出龙溪石门两路伐吐蕃是也。今有龙溪番寨。○桑远城,在州南。唐太和中李德裕所筑,以扼西山吐蕃,寻废。《郡志》:州治南有故安远城,宋置,今为安远仓。
○高碉山州北三十里。三面悬崖,大江经其南。刘句曰:维州治岷山孤峰,即此。上有姜维故城,即唐维州治。○玉垒山,在州治后。又治西五里有峨嵋山,一名古城山。《志》云:州城包玉垒、古城二山。是也。又州治东有龙洞,两崖如削,高千余仞,深五丈许,洞水清彻,四时不竭。
定廉山州东南四十五里。有盐溪出其阳,流至盐溪村,民得采漉之利。唐盐溪县以此名。○雪山,在州西南百里,与乳川、白狗岭相连。山有九峰,上有积雪,春夏不消。隋大业四年,吐谷浑伏允可汗为铁勒及隋兵所败,南奔雪山,或以为即此山也。亦曰西山。杜佑曰:维州西南至白狗岭六十二里,西山八国诸蛮皆以散居山旁而名。又鹿危山亦在州西。唐贞元十七年,韦皋败吐蕃于此。
的博岭在州西北。唐韦皋分兵出西山,逾的博岭,围维州。杜佑曰:的博岭在奉州北七十里,一作滴博岭。又有风流岭,亦在州北,旧有风流部蛮居其下。○黄崖,在州南。唐韦皋分兵出黄崖以扰吐蕃是也。今没于蛮。
○汶江州北三十里。自茂州西南流经州界,又西经保县境,复东南流入汶川县界。○赤水,在州西北四十里。《志》云:源出赤水寨。又有桃溪,在州西北三十五里。源出龙溪寨,流合赤水,注于大江。又磨刀溪,在州西十五里。溪旁有石,利于磨刀,因名。下流亦入于汶江。《志》云:州治东有蒲溪,有桥跨其上,亦曰蒲溪桥,下流亦达于江。
平谷水在州北,与后谷水及溪谷水俱流合于大江。又白浪河在州境。宋元丰二年,知维州杨采开白浪河,引江水溉民田是也。○洞口瀑泉,《志》云:在州治西南五里。其源极远,自半空直下,喷流数千尺,居民资以灌溉。
○保子关州西北百里。又州西北百三十里有彻底关,州西南百二十里有镇夷关。俱旧置此以隔阂番戎,有兵戍守。
乾溪堡州西北五十里,即唐时乾溪守捉城也。《新唐书》:维州有通化军,有乾溪、白望、暗桶、赤鼓溪、石梯、达节、鸦口、质台、骆驼九守捉城,西山南路有通耳、瓜平、乾溪、侏儒、箭上、谷口六守捉城。又有苻坚城及宁塞、姜维二镇兵。今多湮废,而乾溪犹设堡置仓为戍守处。
坝州堡州西北二十五里,因唐宋霸州旧名也。今设仓置戍于此。自堡而北有龙溪、卜南、木上诸寨,与北路番族黑苦三姐相通。又坡底堡,在州西南,西北去坝州堡五十里。附近有龙山、竹打、大寺、小寺、蒲挖、太子愤等寨,皆番族驻牧。又新安堡,《志》云:由州西至新安堡,即抵保县。○黄土铺,在州东北百里。宣德二年,松潘蛮族攻围城堡,官军讨之,至黄土铺失利,松威之道遂绝,即此。
绳桥州东十五里。辫竹为绳,上施木板,长三十丈,通蕃汉路,盖设险要地。又州西北有永镇桥。
保县州西四十里。本薛城县地。宋保宁县地。元威州地。明洪武六年,分置今县。十一年,环以石城。正德以后,屡经修治,周一里有奇。编户四里。
○通鹤城在县西,唐之通鹤军也。垂拱二年,没于吐蕃。贞元九年,韦皋攻吐蕃,破通鹤军,即此。○废鹣州,在县西。《宋史》:威州西南边地有鹣州,与保州接境。嘉中,尝遣人贡马。或曰,州盖唐末吐蕃所置。
○笔架山县北三里,一名九子龙窝,或谓之玉山。又箭岭,在县城东一里,有冈陡直如箭,曰箭上里。唐置箭上守捉城,盖以岭名也。○蛇浴岭,在县西北。宋乾道四年,风流部蛮作乱,保宁令张文礼闭绝蛇浴岭路,番从岭后斫生路入境攘劫,寻讨降之。
○汶江在县东。《志》曰:蜀之西塞威茂、汶川,皆在江内,惟保县独在江外。是也。○沱水,在县西,出县西北花岩山,下流至威州,入于汶江。
○镇安关《郡志》:在威州西南。《志胜》云:关今在县西北二十里,关外即生蕃界矣。《四夷考》:维州路生番最多,可考者,曰孟董、梁黄、梭城、月上、星上、龙山、龙溪、大寺、小寺等寨,设一关六堡以戍之,关曰镇夷,堡曰保县、曰新安、曰乾溪、曰西平、曰坝州、曰坡底。又《保县志》:县北熟番二股,一路为水田等寨,向背不常;一路为近县玉山十二寨,稍稍易驯,正北野番有梁黄等五十余寨,直连松州黑水番云。
附见:
威州守御千户所在威州城内。洪武初建,属茂州卫。
上一页 目录页 下一页
读书中文网
钱建文 制作
读史方舆纪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