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71 页/共 479 页
绵竹县州西北八十五里。汉县,属广汉郡。地宜竹,因名。后汉仍曰绵竹县。晋属新都郡。宋属南阴平郡。齐梁因之。西魏时,改置阳泉县,属晋熙郡。隋开皇初,郡废,县属益州。十八年,改县曰孝水。大业二年,又改曰绵竹县。唐属汉州。宋因之。元至元十三年,并入州,寻复置。今城周不及四里,编户七里。
○阳泉废县在县北。三国汉分绵竹,立阳泉县,属广汉郡。晋废,后复置。刘宋亦属广汉郡。元嘉九年,流民许穆之伪称司马飞龙作乱,州兵击斩之。既而五城人赵广等复作乱,诈言飞龙在阳泉山中,聚众向广汉,攻陷涪城。又率众诣阳泉,诈迎飞龙,因推道人程道养为蜀王。是也。萧齐仍属广汉郡。梁因之。西魏徙今治,属晋熙郡。隋改曰绵竹。唐因之。光启三年,王建攻西川帅陈敬,败汉州刺史张顼于绵竹,遂拔汉州。即今县也。○南武都废县,在县西北。或云,梁置,西魏因之,属晋熙郡。后周并苌杨、南武都二县为晋熙县。后又废晋熙入阳泉县。今县有武都山,南武都盖以山名。
○紫岩山县西北三十里。绵水出于此。《志》云:紫岩山极高大,亦谓之绵竹山。相接者曰武都山。《蜀记》:武都山精化为女子,为蜀王开明妃,谓此山也。山之别岭为鹿堂山,上有神泉。
小蓬山县北四十五里。与什邡县大蓬山相匹。峰峦奇胜,比于蓬岛,因名。又县北二十里有龙角山,县北十里有秦中山,皆与紫岩冈阜相属。○康除山,在县东四十里。上有石洞三,甚幽邃,县境之胜也。
○绵水在县北。自紫岩山流出,谓之绵堰口。经康除山下,又东入德阳县境,而达汉州界。○石亭水,在县东南。自什邡县流径县境,而入汉州界。晋永康二年,赵据蜀叛,李特、李流军绵竹。使其党费远等督兵断北道,屯绵竹之石亭。特等袭击远,大败之,遂攻成都。是也。
三溪河在县东北。源出紫岩山下,亦名射水河。下流入绵州罗江县界。又县西北有马尾河,流入射水河。○军屯堰,在县境。又有黄土、马坝、火烧、叠溪、马头等堰,共十六处。
○赤祖镇在县东北。晋太安二年,李特据少城,益州刺史罗尚袭斩之。李荡等收余众,还保赤祖。胡氏曰,赤祖地,在绵竹东。又石碑镇,在县北。唐元和初,刘辟以西川叛。诏高崇文讨之,山南西道严砺遣其将严秦共讨辟,破辟众于绵竹。石碑谷即石碑镇也。○马尾河堡,在县西北,以马尾河而名。其南为龙蟒槽堡,俱接安县界。
德阳县州东北六十里。东至绵州罗江县九十里。汉绵竹县地,晋因之。隋为雒县地。唐武德三年,析置德阳县,属益州。垂拱中,改属汉州。元和初,高崇文破刘辟于德阳,进拔汉州。光启三年,王建攻陈敬,败之于德阳,即此。宋仍为德阳县。元至元八年,升为德州。十三年,复为县,隶成都路。十八年,还属汉州。今城周不及六里,编户七里。
○绵竹城县北三十五里。汉县治此。更始二年,遣李宝等徇蜀,公孙述遣其弟恢逆击于绵竹,大破走之。述因自立为蜀王。后汉中平五年,益州贼马相等起兵绵竹,残掠巴郡、犍为、广汉三郡,州从事贾龙讨破之。刘焉因徙州治绵竹。兴平初,州复迁治成都。建安十八年,先主规取成都,进屯涪。刘璋遣其将刘等拒之,皆败保绵竹,寻降于先主。三国汉炎兴初,邓艾入蜀,后主使诸葛瞻拒之,瞻止屯涪,为艾所败,退住绵竹。晋永康元年,巴氐李特等屯绵竹,攻赵于成都。宁康二年,时苻秦取益州,州人张育等起兵拒秦。秦将邓羌击斩育于绵竹。梁天监十三年,魏复谋取蜀,分遣其将奚康生出绵竹,皆此城也。西魏县废。隋改阳泉为孝水,又为绵竹,即今绵竹县云。杜佑曰:德阳县有古京观,即邓艾破诸葛瞻处。
苌杨城在县西北。东晋末,分绵竹地置苌杨县,属晋熙郡。沈约曰:晋末以阴平民流入益州者,侨置南阴平郡及阴平县,寄治苌杨。是也。宋元嘉中,流民许穆之作乱,攻杀巴兴令,逐阴平太守,即此。齐梁亦为苌阳县。后周并入晋熙县。巴兴今见潼川州蓬溪县。又南阴平废县,在县西南。或云,西魏废南阴平郡,改置南阴平县。隋废入雒县。○晋熙废县,在县西。沈约曰,东晋安帝以秦州流民置晋熙县,并置晋熙郡治焉。后因之。后周改置晋熙县,寻又废晋熙入阳泉。隋初,郡废。阳泉,见上绵竹县。
○鹿头山县北三十余里。《寰宇记》:山自绵州罗江县来,迤逦入县界。相传昔有张鹿头者于此造关,因名。今山有鹿头关。又龟胜山,在县北二十里。唐元和初,高崇文讨刘辟,攻鹿头关,于此对垒。有神龟现牙旗下,及战大胜,因名。一名万胜堆。俱详见重险鹿头关。○浮中山,亦在县北三十里。山有岩壑之胜,游览者多至此。一名迎春冈。
○绵阳河县治东一里,即绵水也。自绵竹县流入境,绕流而南,至汉州,会于石亭河。○石亭水,在县西南。自什邡县流经绵竹县界,与县接境,即晋永康中李特破赵党费远处。
孝泉在县西北四十里姜诗镇。东汉姜诗孝感跃鲤,即此泉也。宋治平中,诏名曰孝感泉,镇亦曰孝泉镇。其泉至今不绝,资以灌溉。《志》云:县境有安乐、黄胶、柳梢、石板、龙泉河等二十三堰,皆引水灌田。
○鹿头关在县北鹿头山上。旧为戍守要地,乃蜀境之内险也,详见重险鹿头关。
绵州府东北三百六十里。东北至保宁府剑州二百九十四里,南至潼川州百三十里,西南至汉州二百四十里,西北至龙安府三百五十里。
秦蜀郡地。汉属广汉郡。后汉因之。蜀汉属梓潼郡。晋为梓潼、巴西二郡。宋因之。齐、梁皆为梓潼郡。梁末,为巴西郡,兼置潼州。西魏因之。隋开皇初,郡废。五年,改州曰绵州。大业初,又改为金山郡。唐武德初,又为绵州。天宝初,曰巴西郡。乾元初,复曰绵州。宋因之亦曰巴西郡。元仍曰绵州,隶成都路。至元二十年,属潼川路,以州治巴西县省入。明复改今属编户六里,领县二。今仍曰绵州。
州水陆四冲,为蜀重地。后汉初讨公孙述,吴汉进据广都,而臧宫破延岑于广汉见潼川州射洪县,进拔绵竹,破涪城绵竹,见上德阳县,斩公孙恢,复攻拔繁、郫,与吴汉会于成都。先主入蜀,自江州北繇垫江径指涪城。既而北屯葭萌葭萌,见保宁府广元县,还取蜀,复屯涪城。后主延熙四年,蒋琬请自汉中徙屯涪时琬欲以姜维为凉州刺史,御制河右,而自徙屯涪,曰:涪水陆四通,惟亟是应。若东西有虞,赴之不难。及邓艾侵蜀,至阴平,言于司马昭曰:若从阴平由邪径经汉德阳亭趋涪德阳亭,见龙安府平武县,出剑阁西百里,去成都三百余里耳。又梁天监四年,魏梁、秦二州刺史邢峦遣其统军王足入剑阁,破梓潼,进逼涪城。峦表言,建康、成都相去万里,陆行既绝,惟资水路胡氏曰:自襄阳西行遵陆,可以至蜀。梁州既入,魏则陆路绝矣,水军西上,非周年不达。今自南安向涪南安即剑州,方轨无碍,脱得涪,则益州乃成擒之物。臣之意算,正欲先取涪城,以渐而进。若得涪城,则中分益州之地,断水陆之冲,彼外无援军,孤城自守,何能复持久哉!盖魏得剑阁,进取成都,涪当其冲。梁兵由内水而上救成都内水即涪水,涪亦当其冲矣。承圣二年,西魏宇文泰遣尉迟迥取蜀,入剑阁,至涪水,潼州刺史杨乾运以城降。迥分军守之,进袭成都。唐中和四年,杨师立据东川,进屯涪城以逼成都,为高仁厚所败。宋乾德三年,王全斌伐蜀,兵至魏城,孟昶出降。今自剑门、阴平两道入蜀,必以绵为会军之所,控扼西川,推为要害,不虚矣。
○巴西废县在州治东五里。汉涪县也,属广汉郡,以城临涪水而名。后汉亦曰涪县。建武十二年,吴汉入蜀,别将臧宫拔绵竹,破涪城,斩公孙恢。《华阳国志》:元初二年,广汉自绳乡移治涪,后移治雒。建安十六年,先主自江州北由垫江水诣涪。蜀汉炎兴元年,诸葛瞻拒邓艾于涪,为艾所败。继而钟会亦至涪,姜维等诣会降。晋曰涪城县,属梓潼郡。时亦谓之涪陵。太安二年,李特败没于少城。其党任臧自德阳退屯涪陵,是也。永嘉二年,谯登举兵攻李雄,进据涪城,雄攻之不能克。五年,李骧拔涪城,登死之。自是,终李氏之世,恒以涪为重地。咸康四年,李寿自涪袭成都,克之。遂僭称帝,改国号曰汉。永和三年,萧敬文据涪城以叛。八年讨斩之,寻移置西夷校尉于此。兴宁三年,梁州刺史司马勋谋据蜀,引兵入剑阁攻涪。西夷校尉丘弃城遁,遂围益州,寻讨平之。既而为梓潼郡治。宁康初,没于苻秦。太元九年,复入于晋。义熙初,谯纵等作乱,袭杀西夷校尉毛瑾于涪城,遂陷成都。九年,刘裕遣朱龄石伐谯纵,纵使谯道福将重兵镇涪城,以备内水。宋复曰涪县,亦为梓潼郡治。元嘉九年,益州贼赵广等作乱,陷涪城,以其党程道助镇之。明年,裴方明等克涪城,贼党奔散。梁天监四年,魏将王足破梓潼,进逼涪城。蜀人震恐,既而引去。十三年,魏复遣将窥蜀,分命梁州刺史羊祉出涪城,不克,寻改置巴西郡,又为潼州治。承圣二年,杨乾运为潼州刺史,密降于西魏。魏将尉迟迥至涪水,遣将据其城,进袭成都。西魏皆因梁旧,又改涪县为巴西县。《寰宇记》:西魏分涪县,别置巴中县。隋改涪县曰巴西,而以巴中县省入。今正史不载也。隋开皇中,为绵州治。唐亦曰巴西县。自是州郡皆治此。元省。《城邑考》:州城宋筑。明成化初,因故址以石。弘治以后,屡经修葺。今城周九里有奇,门四。
魏城废县州东北六十五里。本涪县地。西魏析置魏城县,属巴西郡。隋郡废,县属绵州。唐因之。后唐同光四年,李继岌灭蜀,还至武连,李绍琛将后军至魏城,遂谋为变。宋仍属绵州。元至元二十年省。李膺《益州记》:肆溪东五十里有东西井,井西为涪县界,井东为魏城县界。今有魏城镇巡司。武连,见剑州。
盐泉废县州东百十里。本魏城县地。唐武德三年,析置盐泉县,属绵州。宋因之。元省。《寰宇记》:盐泉县有盐井,居民得采漉,四方贾贸者走集焉。○涪城废县,在州东南四十里,今详见潼川州。
○富乐山州东五里。山高广,为众山之秀。相传先主入蜀,刘璋延之此山,望见蜀全盛,饮酒乐甚,因名。《元和志》:州有东西门,东门久塞,富乐山气所冲,门开则丧乱。宋元嘉初,太守王怀素开之,果致丧败,自尔复塞。《益州记》:州东五里有金山,东临涧水,即富乐山矣。隋因以名郡,又绵山,在州治北二里,州以此名。
猿门山州北二十五里。上多猿,二峰竖立如门,旧有猿门戍。又圣水山,在治北六十里,上有龙湫,其相接者曰山,上有九龙洞。○天池山,在州北五里,又州东三十里亦有此山,皆高耸。《志》云:州北一里有走马岭,端直平坦约长十里,其隘处仅容一车,为州之主山。
○涪水在州治东。自剑州界流经彰明县西。又南流经州城西,绕流于城东南,而入罗江县界,亦谓之绵江,因州以名江也。《志》云:绵州亦谓之左绵,以绵水经州左云。五代唐同光三年伐蜀,前锋李绍琛至绵州,蜀人断绵江浮梁,水深无舟楫可渡。绍琛以悬军深入,利在速战,乃乘马浮渡,从兵得济者仅千人,溺死者亦千人,遂入鹿头关。《图经》:州治西一里有饮马渡,又西里许有巴西渡,皆涪江渡口也。余详见大川涪江。
安昌水州西五里。一名龙安水。源自石泉县东,流经安县北入州界,经州西北三十里,有横山渡。又东南入于涪水。《州志》云:巴字水在城西四里。涪水自北经城西,折而东南。安昌水自州西迤逦绕城东南,汇于州南之芙蓉溪,成一巴字,每江涨,登山望之,天然甚肖。○潺水,在州东五里,源出剑州梓潼县界之潺山,流经州东三十里,有石盘滩渡。又西南入于涪水,《寰宇记》:潺水源有金、银、铁,民得采以为业。又芙蓉溪,在州治东南二里。《志》云:源自江油县来,又南入于涪水。
广济陂州南六里。唐垂拱四年,长史樊思孝令夏侯因故渠开引渠溉田,凡百余顷。又雒水堰,在废魏城北五里。《新唐书》:贞观六年,引安西水入县,民赖其利。安西水或以为即潺水。《志》云:今州境有边堆、泉水、野茅、石草、永通等十三堰。
○钟阳镇在州东北。唐景福初,洋州帅杨守忠侵东川,不果,将趋绵州,西川将李简邀败之于钟阳。又破其党绵州刺史杨守厚于铜。铜镇亦在州东境。○金山驿,在州治北,陆道所经也。
罗江县州南九十里,西至汉州德阳县九十里,东至潼川州七十里。汉涪县之孱亭也。晋末置万安县,属梓潼郡。宋、齐因之。梁末移治潺亭,改曰潺亭县。西魏复曰万安,置万安郡。隋郡废,县属绵州。唐因之。天宝初改曰罗江县。宋、元迄今仍旧,城周不及四里有奇,编户三里。
○万安城在县西南。晋置县于此,后移今治。《志》云:县西一里有故万安驿,即旧县治也。
○大霍山县西南十里。亦名罗山,上有龙洞。又龙池山,在县西南三里,以池上有石如蟠龙也。又潺山,在县北三里,或以为潺水所出,似误。
○罗江在县治东。县之右水自安县来,即安昌水也。左水自绵州来,即涪水也。合流南经此,蹙成罗纹,县因以为名,亦谓之纹江。《志》云:县北二里有芙蓉溪,一名蚌溪,一名三柴水,亦即罗江异名也。安昌水、涪水与芙蓉溪汇流而入县界,因名。
黑江在县西北。自安县界南流入境,下流会于汉州之绵水。五代时,董璋破西川兵于黑水,遂克汉州,是也。《通鉴》作赤水。胡氏曰:在汉州东南。今见简州赤水。○茫江堰,在县北五里。唐永徽五年,县令白大信置堰,引绵竹县之射水,溉田入城。县北十四里又有杨树堰。唐贞元二十一年,县令韦德筑堰,引安县之折脚堰水溉田。《志》云:今县境有茫江、泉水、玉女、马山、回龙、云龙等十九堰。
○白马头县西十五里。与德阳县鹿头关相对。山至险峻,有小径仅容车马,三国时营垒也。其下名落风坡,相传庞士元侍昭烈至此,卒于流矢下。《新唐书》罗江县有白马关。明初置巡司,今废。
彰明县州北九十里,东北至龙安府江油县九十里。汉涪县地。晋移益昌县于此,属巴西郡。宋、齐因之。西魏改曰昌隆县。隋属绵州。唐因之,先天初改曰昌明县。五代唐讳昌,改曰彰明县。宋因之。今土城不及二里,编户三里。
○兴圣废县在县西南。刘句曰:唐武德三年,分昌隆置显武县。神龙元年,改曰兴圣。开元二年,并入昌明。未几,仍分巴西、涪城、万安三县地置兴圣县。二十七年复废之。
○大华山县东北三十里,与龙安府江油县接界。又县北二十里有灵台山,山高秀,亦名天柱山。又兽目山,在县北五里有百汇龙潭,上下凡三潭,其水常流,产茶,曰兽目茶。又县西北四十里有附子山,产附子。
大匡山县北五十里。一名大康山,声相近也,又名戴天山。县北三十里曰小匡山,亦曰小康山,又名翰林山,相传李白读书处。其西相接者曰石磬山。○窦山,在县北六十里,山幽胜。唐天宝中,窦隐于此。《寰宇记》:县东南一里有孟津山,西魏自让水乡移县于孟津里。是也。又天仓洞,在县北五十里,洞有三,极险,架石为桥以渡。
○涪水在县东三里。自剑州流入界,又南入绵州境。○廉水,在县北一里,源出平地,或云,出龙安府境,流经此合涪水。又让水,在县西五里,亦自龙安府流入境,东流合涪水。范柏年对宋明帝曰:梁益间有廉泉让水,谓此也。杜佑曰:昌明县有廉山让水。宋白曰:县有清廉、让水二乡云。
香溪在县西。唐贞观七年,醴泉出绵州之香溪,是也。今有香溪堡,入安县界。○龙备堰,在县东。又县境有湖中、永安、永丰、罗村、野坝等十堰。
茂州府西北四百五十里,东至绵州四百里,南至彭县三百七十里,西南至威州二百二十里,北至叠溪所一百二十里。
古冉ζ国地《后汉书》:冉ζ有六夷、七羌、九氐,各有部落。汉武开置汶山郡,宣帝时废《汉纪》:地节三年,省汶山入蜀郡,为北部都尉。后汉灵帝时,复置《华阳国志》:孝安延光三年,复立郡,领汶江、蚕陵、广柔三县。《晋太康地志》云:蜀汉时复置。晋亦曰汶山郡。刘宋废为汶山郡地。齐因之。梁复置北部郡,兼置绳州。后周改曰汶州治文山县。隋开皇初郡废,改州为蜀州,寻曰会州。大业初,复为汶山郡《隋志》:开皇中,置总管府。大业初,府废。唐武德初,仍曰会州。四年,改为南会州《旧唐书》:武德三年,置总管府。七年,改为都督府。其后常为都督府治。贞观七年,又改为茂州。天宝初,曰通化郡。乾元初,复为茂州《新唐书》:州城内有威戎军。宋因之亦曰通化郡。元仍曰茂州。明初,以州治汶山县省入编户四里,领县一。今仍曰茂州。。
州逼近羌戎,环带山险,成都肩背之地也。汉攘夷置郡,而边关益斥。其后皆置戍守于此,为蜀西保障。唐增置安戎城,以拒吐蕃。宋亦设鸡宗关,以防番寇。说者谓蜀之险在西山,西山之险,州其要领也。《边略》:州之四境,皆群蛮盘踞,所恃为形援者,松潘、叠溪、威州其最也。大抵松、茂、威、叠,如一身然,松潘首也,叠溪喉嗌也,茂州胸腹也。东之土门,西之威与汶、保,其州之手足欤。
○汶山废县今州治。汉置汶江道,县属蜀郡。后汉因之,寻为汶江郡治。蜀汉因之。晋仍曰汶山县,亦为汶山郡治。宋移郡治都安,以县并入焉。齐因之。梁初置广阳县,寻改置北部都尉,又为北部郡治。后周因之。隋初废北部郡。仁寿初,复改县曰汶山,为会州治。唐为茂州治。刘句曰:汶山旧县在今县北二里。宋曰广阳县,后周曰汶山。似误。宋亦曰汶山县。熙宁九年,即县置威戎军。元军废。明初省县入州。《城邑考》:州旧无城,惟植鹿角为限。宋熙宁九年,始筑城。明成化十四年,因旧址修筑,周不及四里,门三。
湔氐废县在州西北。汉为湔氐道,属蜀郡。惠帝三年,湔氐反,讨平之,即此。后汉仍为湔氐道。蜀汉属汶山郡。晋废。《汉志》:岷山在湔氐西徼外。是也。○广阳城,在州西北五十里。晋置广阳县,属汶山郡。宋废入汶山县。梁复置。宋白曰:晋置广阳县于汶江县西北五十里。后周移治石镜山,西去旧城六十里,置汶州治焉。隋改曰汶山。疑即今州治也。
安戎城在州西南徼外。其地险阻。唐仪凤二年,益州长史李孝逸筑,绝吐蕃通蛮之道。永隆元年,吐蕃陷其城,以兵据之。由是西洱河诸蛮皆降于吐蕃。《唐史》:李孝逸筑安戎城,以迮吐蕃南鄱,既而生羌导吐蕃取之,遂并西洱河诸蛮,东与松、茂、接。开元二十六年,剑南节度王昱攻之,为所败。二十八年,节度使章仇兼琼克而守之,未几,吐蕃围安戎城,不能陷,寻复寇安戎城及维州。至德初,改曰平戎城。《会要》:平戎城凭藉高深,玄宗以为其地险阻,非力所制。是也。大历中,复分剑南为两节度,面西山三城列戍。高适上言:东西川实一道,自邛关、黎、雅抵南蛮,由茂而西,经羌中平戎等城,界吐蕃濒边,皆仰给剑南。平戎以西数城,皆穷山之巅,蹊隧险绝,运粮束马之路,坐甲无人之乡。谓此也。《唐志》恭州西南有平戎军。
威武城在州西北。唐开元二十六年,陇右节度留后杜希望攻吐蕃新城,拔之,以为威武军。《志》亦作威戎军。又七盘城在州西。贞元初,蛮寇剑南曲环,以陇兵五千驰救,收七盘城、威武军、维、茂等州,蛮破走,即此。○栖鸡老翁城,亦在州西北。唐贞元十九年,韦皋讨吐蕃,分遣兵攻其维、保、松州及栖鸡老翁城,亦谓之鸡栖城,盖吐蕃所筑。胡氏曰:翼州有栖鸡城。城盖与叠溪所接界。
蓬州城在州西北。唐永徽二年,特浪辟惠等羌酋内附,以其地置蓬鲁等三十二州,属茂州都督府。唐《茂州壁记》:贞观初置,羁縻州九,曰维、翼、笮、涂、炎、彻、向、冉、穹。《会要》:武德元年,临涂羌归附,置涂州,领临涂、端源、婆览三县。贞观二年废。五年,复分茂州之端源戍置。又炎州,贞观五年置,本名西封州,八年改领大封、慕仙、义川三县。又向州、彻州,俱生羌地。贞观五年,置向州,领贝左、向贰二县,彻州领文彻、俄耳、文进三县。冉州本徼外敛才羌地,贞观五年置西冉州,九年,止曰冉州,领冉山、磨山、玉溪、金水四县。穹州亦贞观五年置,本曰西博州,八年,改领小川、彻当、壁川、当博、恭耳五县。笮州,贞观七年以白狗羌归附置,本曰西恭州,八年,改领逢都、亭劝、比思三县,皆属茂州都督府。永徽初,又析九州为三十二州也。《宋志》:茂州领羁縻州十,曰当、真、时、涂、远、飞、乾、可、向、居。又云,涂、静、当、真、时、飞、宕恭等羁縻州,环茂州而居,州不过数十里。盖诸州皆在唐永徽中三十二州之内,或名号偶岐耳。今维、翼、静、当、真、恭等州,俱见后,余皆为生番境矣。○春祺城,在州西南。《宋志》:本羁縻保州也。政和四年,建为祺州,县曰春祺。宣和三年州废,仍为戍守处,属于茂州。
坝底城在州东,与龙安府石泉县接界,即坝底堡也。正德中,羌蛮围坝底城,州将何卿破之。《经略志》:正德十三年,抚臣宋沧克平坝底、白草诸寨,诸蛮献侵地二千余顷。是也。○土门城,亦在州东,即土门堡也。正德中,州将何卿破叛蛮于此。《志》云:土门为州东之要塞。又东四十里即坝底城。
○岷山在州西北徼外。山高六十里,绵延千里,江水导源于此。蜀境西山之险,岷山其首也。详见名山岷山。
茂湿山州北十二里。林木茂密,常有岚气。《益州记》:江至湿坂而稍大,即此也。唐贞观中,因山以名州。贞元中,韦皋出湿山,破吐蕃。是也。今山北三里有相公岭,亦曰茂湿岭。又州北二十里有鹰门山,山高险,上多栖鹰。○巨人山,在州南二十里,顶有石如人立,下有九龙池。
鸡宗山州西南四十二里。宋熙宁九年置鸡踪关及镇羌寨于此,扼羌人出入之路。《宋史》:是年,静州番酋杨文绪导番董阿丹作乱,声援俱绝,诏内使王中正将兵旁出鸡宗山击斩之,因置关于此。○乞习山,在州西南徼外。唐贞观十九年裴行方讨茂州叛羌黄郎弄,擒其余党,西至乞习山,临弱水而归。《志》曰:蜀之西山有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