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70 页/共 479 页
简州府东南百五十里,东北至潼川州安岳县百八十里,东南至资县二百里,西南至眉州百八十里。
秦蜀郡地,汉犍为郡地。晋永和中,改属蜀郡。宋、齐因之。西魏于此置资州及武康郡。后周因之《隋志》:后周徙资州治资中,而郡如故。资中,即今资县。隋开皇初,郡废。仁寿初,置简州。大业初,州废,仍属蜀郡。唐武德初,复置简州。天宝初,改阳安郡。乾元初,复故《志》云:贞元中,置清化军于城内。宋仍置简州亦曰阳安郡。元因之。至元二十年,以州治阳安县省入。明洪武六年,改州为县。正德十年,又升为州编户十一里,领县一。今亦曰简州。
州密迩成都,江山殊胜,处于高,鱼稻常饶。西川盐利,简州为最,沃饶之称,良有以也。
○阳安废县今州治。本汉牛な县,属犍为郡。后汉因之。东晋时曰な县,属蜀郡。义熙九年,刘裕使朱龄石伐谯纵,纵遣其党谯抚之屯牛な,龄石使别将臧熹自中水向广汉击斩之。宋亦曰な县,萧齐复曰牛な,梁因之,俱属蜀郡。西魏改曰阳安县,为武康郡治。隋、唐为简州治,宋因之,元省。《志》云:今州治西一里有古牛な戍,即故县也。州治东二里为废阳安县。自元以前,县盖治此。又州有石城,东抵江,西抵绛水溪。成化中,因故址修筑。正德十二年以后,复增修之,周四里有奇,门三。
平泉废县州西南五十里。本牛な县地,西魏置婆闰县,属资州。隋开皇十八年,改曰平泉县,属益州,寻属简州。刘句曰:婆闰故县,在今县南九十里。隋移县治于赖黎池,因改曰平泉县,旁有池涌泉也。唐仍属简州。元至元二十三年,省入简州。
○石鼓山州东北十里。《志》云:昔蜀将许都军平定羌戎,回登山击石鼓犒将校,因名。又州城四面有四岩山。东西两岩去城五里,南岩去城一里,北岩去城二里,为附郭之胜。○玉女山,在州东北二十里。山东北有泉,西北有悬崖,腹有石乳房十七眼,土人呼为玉华池。又赖山,在州东北五十里。下有赖简池,州以此名。州东北八十里,又有柏茂山,峰峦卓立,为群山之首。
长松山州西七十里。与华阳接界,为州西之斧,界内诸山,皆发脉于此。稍南曰分栋山。《益州记》:蜀人谓岭为栋也。《寰宇记》:分栋山,北连秦陇,南入资泸,东北入静戎军。刘泾云:自成都趋陵简,必过分栋山。山周数百里,高大阻险,以石次第为步。巅有亭曰少休,与分栋相接者又有大塔山。○逍遥山,在州西三十里。上有悬崖,崖有东西两室,称为幽胜。又盘龙山,在县北八十里。相传先主尝立寨于此,其下有普济泉。又天台山,《志》云:在县南八十里,上有三峰,如三台然。
○雁水在州城东,即雒水之别名也。其上流为金堂河,流经州界谓之雁水。相传水中尝出金雁,亦曰金雁水。又东南经资县而为资江之上源。《志》云:州境有阳明镇、花鹿沟、官斗沟、平太镇、虎头、长沟等堰六十五处,皆节雁、绛诸水以溉田。
赤水在州治南。一名绛水。自仁寿县流入界,经故平泉县流至此。又东与雁水合,亦谓之牛な水。晋太安二年,罗尚守成都,为李特所攻,尚军无食,夜出牛な水,东走。五代、唐长兴三年,董璋侵孟知祥,至汉州,西川将潘仁嗣拒之,战于赤水,为璋所擒,璋遂克汉州。既而西川将赵廷隐等败璋于鸡踪桥,追至汉州,又进至赤水,降其余众。知祥夜宿雒县,将会廷隐于赤水,遂西还,命廷隐进攻梓州。胡氏曰,赤水在汉州东南,当即雁水之别名。似误。
上流井州北十里。产盐,有盐课司。又牛な井,在州城内,亦产盐。又平泉井,在废平泉县,市民日汲于此,给五百余家。○小桃源,在州北三十里。地多桃花,天水相接,一望无际,称为绝景。
○龙泉镇州西七十里。有巡司。又西十里,有龙泉驿,亦曰隆泉,一名灵泉。又阳安马驿,在州治西一里。○贵平镇,在州南,即废贵平县也。与仁寿、双流二县接界,今详见双流县。又白芳镇,在州西北百里,近新都废金水县界。《唐志》简州金水县有白芳镇,是也。今亦见金堂县。
资阳县州东六十里。东南至资县百里,西北至府城百六十里。汉资中县地。后周改资中为盘石,别置资阳县,属资州。隋以后因之。元废。明成化中,复置资阳县。正德中,改今属。土城周不及六里,编户七里。
○资山县西南三里。迥然秀拔,一名独秀山。又威峰山,在县东北七十里,高出云表,为一方之镇。○九泉山,在县东北。万历中,奢崇明作乱,自泸叙而西,败官军于此,遂薄成都。或云,山与资县接界。
○雁江县东一里。东南流入资县界。《志》云:雁江经资阳、资县之间,亦曰中水。萧齐永元初,益州刺史刘季连遣兵袭中水蛮,不克。其地盖在县界。胡氏曰:中水在资阳县西。似误。○资溪,在县西二里。萦纡九曲,流入雁江。又孔子溪,在县南二十里。溪旁有乡校,祠孔子,因名。亦东流合于雁江。《志》云:县有栗木镇、丹山镇、水溪沟等堰凡二十八处。
○资阳镇县东六十里。《志》云:县东三十里有南津驿,镇与驿相连。正德十三年,徙镇于今所,有巡司戍守。嘉靖中,移资阳巡司于溪河地方。又昆仑渡,在县北十五里,雁江津渡处也。
崇庆州府西南百十里。西南至邛州百十里,东南至眉州二百里,西北至灌县四十五里。
秦蜀郡地。汉、晋因之。李雄据蜀,置汉原郡。永和中,改为晋原郡治江原县。刘宋因之。萧齐改晋康郡。梁曰江原郡。后周并入犍为郡。隋属益州。大业初,属蜀郡。唐初仍属益州。垂拱二年,分置蜀州。天宝初,改为唐安郡。乾元初,复故《新唐书》:州城内有镇静军。乾符二年,节度使高骈置。宋因之。绍兴十年,升崇庆军以高宗潜邸也。淳熙四年,又升为府。元至元二十年,降为州。明初因之,以州治江原县省入编户十二里,领县一。今亦曰崇庆州。
州崇山重阻,江山环流,土沃田良,蜀之奥区也。
○晋原废县今州治。汉置江原县,属蜀郡。后汉因之。晋永嘉中,李雄立汉原郡治此。永和三年,桓温灭汉,改郡曰晋原,又改县曰多融,以县界多融山而名。寻复为江原县。宋因之。齐为晋康郡治。梁为江原郡治。后周废郡,改县曰晋原。隋属益州。唐为蜀州治。宋因之。明初省。今州城,成化中土筑,周八里有奇,门四。
江原废县州东南三十里。本江原县地,后周置道县,属犍为郡。隋大业初,县废。唐武德初,置唐隆县,属益州。长寿二年,改曰武隆。神龙元年,复曰唐隆。先天元年,又改曰唐安,属蜀州。宋开宝四年,改曰江原。元至元二十年,并入崇庆州。今为江源镇。
永康废县州西五十里。本青城县地,五代时孟蜀分置永康县,属蜀州。宋因之。元省。旧《志》:县在州北二十里。今名四界镇。又有废汉原县,在州西北五十里。相传李雄尝置县于此。今名横原镇。又州西南三十里,有晋康废县。或曰,本晋乐县之讹也。晋末置,属沈黎郡。刘宋属晋原郡。齐属晋康郡。西魏废。又有蛮城子,在县西北四十里。昔蛮人所居。
○鹤鸣山州西八十里。绝壁千寻,与邛州接界。《唐十道志》:剑南道名山之一也。又蟆颐山,在州西五十六里。山心如蟆颐,因名。上有平地数百步,诸山之鹿,日聚于此,号曰鹿市。《志》云:州西南有多融山,一名晋原山。
○汶江州西北五十里。自灌县流入界,经州北三十里,谓之味江。相传蜀王投醪江中,三军皆醉处也。又东南经州东北十里谓之白马江。又东南入新津县界。《丹铭录》:江水自湔堰至犍为有五津:曰白华津、皂里津、江首津、涉头津、江南津也。唐人皆指蜀州为五津云。○寿阝江,在州北五十里。自废青城县东流径州境,又东入温江县界,合于皂江水。《汉志》:江原有寿阝水,首受江,南至武阳入江。是也。近《志》作江,误。又文井江,在州治北,东流合于味江。《志》云:州境有黑石、石头、沙河、普济、普润、百丈、娑罗、石鱼、杨柳等堰七十四处。
东湖在州治东南。又治西有西湖,治北为罨画池。旧时导江水入城,环绕州治,潴为湖池,称佳胜云。
○清溪关州西八十里。或云,宋置关于此,以清溪故关为名也。亦曰清溪口。其旁两山峙立,上合下开,名曰百家门。门内二里曰天生桥,以两山相接如桥也。今有清溪口巡司。
乾溪镇州西二十里。《志》云:后周于此置晋原县,今为乾溪镇。唐中和二年,西川叛将阡能等作乱,陈敬遣将杨行迁等击之,战于乾溪,官军大败,即此处也。又唐安驿,在州治西南。
新津县州东南二十里,北至双流县八十里。汉犍为郡武阳县地。后周始于新津市置新津县,移犍为郡治此。隋初,郡废,县属益州。唐属蜀州。咸通十一年,南诏陷邛州,进攻成都,犯眉州,进犯新津,寻自双流而进。十四年,蛮复入寇,至新津而还,即此。宋属崇庆府。元属崇庆州。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七里。
○公孙述城县西三十里。相传公孙述所筑。又有故县城,在县治东三里。《周地图记》:县城故皂里江津之所,所谓新津市也。
○修觉山县东南五里。有修觉寺,唐玄宗尝幸此。蜀王衍亦尝游焉。下有渡曰三江渡,以岷江、皂江、白马三江并列而名。其上为雪峰,亦名宝华山。○天社山,在县治南三里,枕大江。兵燹时,蜀人多避难于此。其南二里曰平冈山。又稠梗山,在县南八里。稠梗,草名也。相传服之可以长生。
○三江县东三里,有三江上渡。又东二里,曰三江下渡。《志》云:大江之水,自崇庆州流经县北十里,曰白马江,绕流县南一里。又东与二江下流合,故曰三江。或云,县东北二十里,有北江,即二江也。又云,县城南有皂江,即大江也。又南入眉州彭山县界。
新穿水县东北四十里。与双流县接界,即二江所经也。唐咸通十一年,南诏攻成都,不能陷,遁还。至双流,阻新穿水,造桥未成,狼狈失度。乃伪请和,三日梁成。既济,即断桥按队缓驱。又中和二年,西川将高仁厚讨阡能,降双流西诸寨兵。语之曰:籍汝曹为我前行,过穿口、新津寨下告谕之。比至延贡,可归矣。寻至穿口降其众。进至新津,复降其十二寨。穿口即新穿水口。《九域志》新津县有新穿镇。延贡,见邛州大邑县。
铁溪河县西十里。其上源即邛水也。自邛州流入境,注于皂江。相传诸葛武侯曾烹铁于此。《志》云:铁溪河,一流入白木水。又夜郎溪,在县东南二里。自县南夜郎坝而来,亦合于白木水。白木水,或曰即白马江也。《郡志》又讹为白米江。
远济堰县西南二里。分为四筒,溉眉山,通义彭山之田。开元二十八年,采访使章仇兼琼所开。《志》云:今县境有黄土、平昌、羊马、石马、通济、小史、大小高等三十二堰。
汉州府东北百二十里。东至潼川州二百二十里,西至彭县七十三里,东北至绵州二百四十里。
秦蜀郡地。汉为广汉郡。后汉因之,兼置益州于此。晋改为新都郡。宋齐以后,皆为广汉郡。隋开皇初,郡废,属益州。大业中,属蜀郡。唐初,仍属益州。垂拱二年,置汉州。天宝初,改德阳郡。乾元初,复为汉州《唐志》:州城内有威胜军。宋因之亦曰德阳郡。元仍曰汉州,以州治雒县省入。明仍旧编户九里,领县三。今亦曰汉州。
州控成都之上游,为益州之内险。自昔争蜀者,必争广汉。先主之入蜀也,破雒城,遂进围成都。及魏人并蜀,邓艾破诸葛瞻于绵竹见德阳县,入雒城,长驱至成都矣。晋李毅曰,广汉之地,为益州衿领。唐杜佑曰:益州有三蜀,广汉、梓潼、成都也。盖山川襟带,形势险阻,略相等矣。五代唐同光中,郭崇韬伐蜀,前锋入汉州,王衍出降。又董璋据东川,与孟知祥争汉州。知祥复取汉州,遂并东川。明初,傅友德入蜀,自绵州趋汉,阻汉江即雒江,造战舰以济,遂拔汉州。汉州拔,而成都不可守矣。州于成都,其唇齿之势欤。
○废雒县今州治。本汉之雒县,属广汉郡。后汉为郡治。建安十八年,先主围雒。明年,雒城溃遂,进围成都。寻亦为广汉郡治。魏景元四年,邓艾入蜀至雒,后主遣张绍迎降。晋泰始二年,广汉郡治广汉县,而分置新都郡治雒。太康六年,新都郡废。宋齐以后,广汉郡皆治此。隋开皇初,郡废,县属益州。十八年,改曰绵竹县。大业初,复故。唐仍为雒县,汉州治焉。后皆因之。元省。《郡志》云:故雒县在州治北二里。是也。明天顺中,始筑土城。正德六年,以石,周六八里有奇,门四。
湔阳城州西南二十里。《志》云:南北朝时置,以近湔水之阳而名。又有葭萌城,在州东五十里。或以为汉县治此,恐误。○怀中废县,在州北。《隋志》:齐梁间置西遂宁郡。后周废郡,改曰怀中县。隋废入雒县。
○铜官山州东二十里。前代铸钱处也。又东五里,有连山。又五里,曰东觉山,上有古井。
○雒水州治东二里。源出什邡县之章山。东南流,经州治北。亦曰雁江。亦曰雁水。又折而南流,至州南,湔水流合焉。入新都县界,而绵水流合焉。下流入金堂县界。唐贞元中,刺史卢士理立堤堰雒水,溉田四百余顷。《图经》:雒水亦名沉犀水,水性刚,可淬刀剑。今详见大川雒水。
绵水州东十里。源出绵竹县紫岩山。东北流,复折而南入州界。又南经新都县北,入雒水。《华阳国志》:蜀之渊府浸以绵、洛。是也。又石亭水,在州东北二十二里。源亦出什邡县之章山,下流经此,合于绵水。
湔水州西二十五里。亦曰湔江。自灌县湔堰分流,经崇庆、彭县、新繁,至新都弥牟镇北,而入州界,合于雒水,故亦兼弥牟河之称。张知古云,此邦膏腴,利在江津,谓湔水矣。又五侯津,在州西。或曰即弥牟河津济处也。五代唐长兴三年,孟知祥败董璋于鸡踪桥,追至五侯津,即此。
房公湖在州治南。唐房所凿,亦谓之西湖。凡数百亩,称为佳胜。宋熙宁间,奏垦为田。今废塞。又涌泉,在州东三十五里。周广三百余丈,有灌溉之利。○绵江堰,在州东。《志》云:州境有西水、龙井、天生、粟米、坤江等六十七堰。
○三水关州东十里。关下有渡,即绵水渡口也。亦曰三水关。渡有巡司戍守。○白杨林镇,在州东。后唐长兴三年,董璋谋袭孟知祥,入西川境,破白杨林镇,即此。又广汉驿,今在州治东。
雁桥州治北一里。亦曰金雁桥,以跨雁水上也。后汉建安十八年,刘璋将张任自绵竹退守雒城,刘备进军围之。任勒兵出战于雁桥,败死。后唐同光四年,李绍琛叛,据汉州,州无城堑,树木为栅。唐将任圜击之,绍琛出战于金雁桥,败奔绵竹,圜追擒之。即此桥也。
什邡县州西二十里。东南至新都县五十里。汉县,属广汉郡。高祖封雍齿为侯邑。后汉仍属广汉郡。晋属新都郡。宋、齐仍属广汉郡。后周改方亭县,寻废入雒县。唐武德二年,复置什邡县,属益州,寻属汉州。宋因之。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四里。
○南阳城县西二十三里。李膺《记》云:李雄之乱蜀,遣李寿掠汉中,五千余家寓于此。蜀平后,尝置南阳郡。沈约《宋志》:南阳县属北阴平郡。本南阳民流寓立。齐梁因之。西魏废。○雍齿城,在县城南,相传齿所邑也。《括地志》曰:县旧治雍齿城。今于城北四十步立县,今城南有雍齿山。
○章山县西北六十里。一名洛通山,雒水出于此。又名章洛山,亦曰杨村山。上有风、火二洞。《志》云:县北六十里,有高境关,关外即章洛山也。○大蓬山,在县西五十二里。高崖矗天,瀑布飞泻。《志》云:山高逾百里,六月积雪不消。或谓之蓥华山。其相接者,又有龙居山。悬瀑飞桥,岩壑甚胜。又有宝连山,在龙居、章山之间,脉皆相接。
○雒水在县北。自章山内合五溪而出,至高境关前,流益盛,分为十支,总名曰雒江。又东南流入汉州界。○石亭水,在县北三十五里。亦出章山中,流入汉州界。
濯缨泉县北三十里。唐任愿云:什邡之西,行十许里,有古佛寺,曰南阳。宋大明中所建。寺之左有泉,汇为陂。浮于方亭,达于雒。源流百许里,溉田数十万顷。虽大旱,民不告病,即濯缨泉也。○青竹堰,在县境。《志》云:县有上下雒口、跑马、杨村等堰,凡二十处,皆引雒水以溉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