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69 页/共 479 页
羊灌田戍在县西。唐置羊灌田守捉城于此。元和初,高崇文将高霞寓追叛帅刘辟,及之于羊灌田,辟赴江不死,擒之。即此。又有白沙守捉城,唐开元中置,以白沙江名。又绳桥守捉城,亦在县西,唐置。《志》云:今县西四十里有金绳渡,即绳桥故址云。○三奇戍,在县西。《新唐书》导江县有木瓜戍,又有三奇戍。贞元中,韦皋使镇静军使陈泊统兵出三奇路,伐吐蕃,是也。
虚阁栈道县西十里。《古今集记》:县西十余里有虚阁栈道,二十五里有石笋阁道,三十里有龙洞阁道。又有飞赴渡在县东南二十里,筒槽渡在县东南四十里。盖县当水陆之险也。《志》云:今县治东南有永康驿。
珠浦桥县西二里。索桥也,亦谓之绳桥。长百二十丈,阔一丈。或云:即今县治西南一里之凌虚桥。又有筒桥,在县西四十里,两岸石柱以竹绳横牵,斫木为筒,状似瓦,覆系绳上。渡者以麻绳缚系筒下,仰面缘绳而过,南通滋茂乡与汶川界。今易为绳桥。
金堂县府东七十里。东南至简州亦七十里。本新都县地。唐咸亨二年,析置金堂县,属汉州,以金堂峡名。宋乾德五年,改属怀安军。元初,属怀州。至元二十年,并州入金堂县,改今属。明因之,县城周五里有奇,编户八里。
○怀安城县东南五十里。本牛な县地。西魏置金渊县,并置金渊郡治焉。后周郡废。隋属益州。唐武德初,改曰金水。三年,以县属简州。宋乾德五年,置怀安军治焉。元初,升为怀州,寻并县入州。至元二十年,又并州入金堂县。旧《志》:怀安城有石城在其左,白塔在其右。台山西峙,峡水东流。今遗址尚存。又白牟废县,在县东,亦西魏时置。后周废入金渊县。
○三学山县东北十里。唐景福元年,王建攻杨晟于彭州,兴元帅杨守亮遣将符昭救之,径趋成都,营三学山,建将华洪拒却之。王衍尝游畋于此。《志》云:山下有隘口,璧立千仞,惟一路可通人骑,谓之三学隘。
云顶山县南五十里。本名石城山,状如城顶,平可十亩许,有神泉。唐天宝六载,改为云顶。宋淳三年,余帅蜀,城云顶以备外水,为利州治所。宝六年,蒙古将纽侵蜀,入成都。蜀帅蒲泽之命其将杨大渊等守剑门及灵泉山,自将兵取成都。纽大破大渊等兵于灵泉山,进围云顶山,扼其归路,城降于蒙古。由是成都彭、汉诸州悉陷。灵泉山,见潼川州遂宁县。○盘龙山,亦在县南五十里。山势盘旋,起伏如龙。又九头山,在县东南五十里。有九峰并峙。其相近者又有金台山,以高耸如台而名。
昌利山县东北十二里。上有石室三门,可容数十人,俗呼三龙门。又万安山,在县北十六里,山分二脊。相传洪水时,栖于其上者万人,俱得免,因名。
金堂峡县东二十里。两山拱峙,河流其中。相传望帝相鳖灵所凿。宋转运使韩复修之以通舟楫。亦曰峡口。《图经》:旧金堂县治峡口,今县治为古城镇云。
○金堂河在县东。以金堂峡而名,即湔水、绵水、雒水会流处也。自新都入县界,至县东南五十里出金堂峡,而入简州资阳县界。《胜览》:县治南有大江、中江、北江,世谓之三江。误。○古城河,在县南。《志》云:旧自二江分流,由灌子滩径县东南之斜滩,会于金堂河。又柳溪,在县东北七十里,下流亦入于金堂河。《志》云:县境有马朋、仿车、后江、白水、石龙等堰,共五十六处,皆分流溉田。
○通海镇县东五十里,有盐课司。《志》云:县西北有黄连隘,县东南有焦山、斜滩二渡,县境津要处也。○白苏镇,在县东南。《九域志》金水县有白苏镇。唐同光二年,唐兵伐蜀,前锋至利州。蜀将王宗勋等西走,追及主帅王宗弼等于白苏,合谋送款于唐,即此。
仁寿县府东南二百里。西至眉州八十里,东北至简州七十里。汉犍为郡武阳县之东境。刘句曰:晋置西城戍。宋白曰:太元中,益州刺史毛璩置西城戍,即其地也。梁置怀仁县,并置怀仁郡治焉。西魏改县曰普宁,并置陵州于此。隋开皇初,郡废。十八年,改县曰仁寿,仍为陵州治。大业初,改州为隆山郡。唐初复曰陵州。天宝初,曰仁寿郡。乾元初,复曰陵州。俱治此。宋初因之。熙宁五年,废为陵井监。宣和四年,改曰仙井监。隆兴初,又改为隆州。元至元二十年,并州入仁寿县。国朝因之。县旧有石城,不及二里。今无城,编户十三里。
○废籍县县北百十里,接华阳县界。《隋志》云:西魏置籍县,属陵州。大业初,省。刘句曰:梁置席郡,后改为县,西魏讹席为籍也。一名汉阳戍。唐永徽四年,复置籍县,属陵州。宋因之。熙宁五年,废入广都县。乾道六年,复置。元初,废。又贵平废县,在县东北六十里,今详见双流县。○蒲亭废县,在县南十五里。西魏置蒲亭县,隋改曰井研。唐武德四年,自拥思范水南徙,即今井研县也。又唐福废县,《志》云,在县北四十五里。建置未详。
○三山在县城外,东西南三相对,而治居其中。治南有陵井,三去井各一里。西曰跨鳌,南曰翳斯,东曰飞泉。《图经》:隋仁寿元年,獠反。百姓城于山顶避难,有飞泉涌出,獠平泉涸,因呼为飞泉山。又治西南有隆山,隋以名郡,今曰鼎鼻山。治东北又有印山,以山形方整而名。
石矩山县东北八里。亦名石城山。有石壁如城,绝顶望见峨眉。西魏末,江州刺史陆骄讨陵州叛獠,獠因山为城,攻之难拔。腾陈伎乐于城下一面,獠弃兵携妻子临城观之。腾潜帅三面俱上,叛獠遂平。○唱车山,在县东北六十里,《志》云:在旧贵平县南八里,自巴郡至蜀之通道也。山近盐井,闻推车歌唱之声,因名。
玉屏山县西二十里。群山环聚,玉屏为之冠。又金华山,在县北百十里。山下有池,广数十亩。左有卧龙山,右有仙牛山。○丽甘山,在县东南二十里。山下有盐井,产盐甚甘。相传山神十二玉女所开,因名,今井灶犹存。
○蟠溪在县东飞泉山下,又县北百里有兰溪,下流俱入简州界,为赤水之上源。○禄水,在县北八十里。水多鱼虾,因名。自双流县流入境,下流合于兰溪。唐开元中,移贵平县治禄川,即此水也。
盐井在治南。少西有艳阳洞,亦曰焰阳,即咸泉之源也。亦曰陵井,亦曰仙井。宋置监于此。《志》曰:府境有盐井,大小不一。惟仁寿及简州所出至多,民资其利,有仙泉井盐课司,在县治南半里。
汉阳堰在废籍县东五里。唐武德初,引汉水溉田二百顷,后废。文明元年,县令陈充复置,后又废。汉水盖即雒水云。又县有方家坝、草狭沟、鸳鸯池、太平桥等十三堰。
○龙爪驿县北百二十里,水道所经也。
井研县府东南百五十里。东北至仁寿县六十里。汉武阳县地。西魏置蒲亭县,隋改置井研县,属陵州,在今仁寿县境。唐武德四年,移县治此,仍属陵州。宋属陵井监。元初属隆州,寻与州俱省。至正末,伪夏复置井研县,属成都府。前朝洪武十年,废,寻复置。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三里。
○始建废县县东四十里。隋开皇十一年,析井研县地置始建县,属陵州。隋末,废。刘句曰:唐武德四年,置始建镇,明年改置始建县,旧治拥思水。圣历二年,移治荣祉山,即是县也。宋初,仍属陵州。咸平四年,废入井研县,为始建镇。《郡志》:始建废县在仁寿东南三十里,盖境相接也。又晋末侨置江阳郡,寄治武阳,齐、梁因之。刘句曰:井研县,东晋置江阳郡,魏改置浦亭。是也。
○铁山县东北六十里。出铁刚利,诸葛武侯取为兵器。宇文周保定二年,铁山獠叛,抄断内江路,使驿不通。总管陆腾进军讨之,一日下其三城,招纳降附者三万户,即此山之獠也。○磨王山,在县南三十里。旧《志》云:山绵亘广远,接嘉、眉、荣、隆四州之境。又井镬山,在县北二里。山俯临镬井,因名。
○宴嘉池县北五里。井镬诸山之水汇流于此,分为二支,萦带县北,邑人多游宴其上,因名。《志》云:县无长川巨浸,有堰百余,池塘四百余,皆储诸山溪之水以溉田。又研井,在县南七里,县因以名。其相近又有思陵井。
资县府东南三百里。东至内江县百二十里,西北至资阳县百里。汉置资中县,属犍为郡。后汉建武十一年,岑彭等伐公孙述,述使其党悉兵拒广汉及资中,即此。晋仍属犍为郡,宋齐因之。梁亦为资中县。后周改置盘石县,并置资中郡,又自阳安县移资州治焉。隋开皇初,郡废。大业初,改州为资阳郡,唐复改郡为资州。天宝初,亦曰资阳郡。乾元二年,复故。寻又置安定军于城内。宋亦曰资州,仍治盘石县。元州县俱废,明玉珍复置资州。明初降州为县。县无城,今编户十三里。
○盘石废县县治北三里,即后周所改置县也。隋、唐以来,皆为州郡治,元省。《北史》:周保定二年,资州盘石人反,杀郡守,据险自守,州军不能制。总管陆腾率军讨击,破斩之。而蛮子复反,所在蜂起,山路险阻,难得掩袭。遂量山川形势,随便开导,蛮獠畏威,承风请服。所开之路,多得古铭,并是诸葛亮、桓温旧道云。《宋志》:盘石县有盐井一,铁冶八。
月山废县在县西。刘句曰:本资中县地。隋义宁二年,置月山县。唐属资州。宋乾德五年,废。又丹山废县,在县西北二十里。唐贞观四年置,属资州。六年,省入内江。明年,复置。宋乾德中,与月山同废。又银山废县,在县东四十里,亦义宁二年置,属资州。宋乾德中,废为银山镇。今有银山巡司。○龙水废县,在县西南八十里。隋义宁二年,析盘石县地置,属资州,有溪水屈曲蟠拥犹龙。又有龟山,依山陇为城。《志》云:隋置县于龟龙溪。是也。宋宣和二年,改龙水为资川,寻复旧。淳二年,县废。今为龙水乡。又《唐志》资州城内有安夷军。贞元二年,西川帅韦皋奏置军于此,维制诸蛮,是也。
○重龙山县治北二里。Β盘屈,隐若龙转。上有天池,大旱不竭,乃资中之胜也。一名四岩山。东岩在城东三里,西岩在城西六里,皆奇胜。其北岩又有泉曰君子泉。又盘石山,在县西北一里,后周以此名县。又西北五里曰丹神山,丹山县以此名。旧《志》:县北二里又有醮坛山,《盘石迁治记》云珠江流前,丹神拥后,灵岩蟠其右,醮坛据其左者也。醮坛,盖重龙之支阜矣。
玉京山县西南五十里。峭险壁立,插天连云。上有观曰太霄,一名玉清山。又灵岩在故龙水县西三里,即《迁治记》所云灵岩蟠左者也。
○珠江在县治南,即雒江所经也。自简州东南流入境,又东四十里为资江,水深百尺,为群川总会之所,流入内江县界。《志》云:县境有蒙溪、鸳鸯、石桥等堰六十一处,皆分引珠江,下流以溉田。○罗泉井,在县西百二十里,产盐,有盐课司。
○龙泉隘在银山镇,镇北为杜家沟,有龙泉洞。万历中,奢崇明作乱,据重庆,西犯成都、泸、叙,诸郡邑望风瓦解。内江之卑木镇、资县之龙泉诸隘口俱失。贼遂向成都,败官军于资阳之九泉山。○珠江驿,在县治东一里,水道所经也。
内江县府东南四百三十里。西至资县百二十里,北至潼川州安岳县九十里。汉资中县地。后汉置汉安县,属犍为郡,后废。后周置汉安戍,寻改置中江县。隋曰内江,属资州。唐、宋因之。元省,后复置。明初改今属。城周九里,编户一十六里。
○清溪废县县东北八十里。汉资中县地。后周为盘石县地。隋末,分置牛な县。唐初,属资州。天宝初,改名清溪。宋乾德五年,废入内江县。《志》云:县治西二里,有内江旧县。又宋绍兴末,尝置安夷军于内江云。
○将军山县北八十里。唐初夷獠扰掠,将军薛万彻讨之,屯兵于此,因名。又铧影山,在县西二十九里,有二泉更流迭止,与晦朔相为盈缩。
三堆山县西二十里。尖峰插汉,中江所经。又县东南七十里,有石笋山。下圆上锐,耸峙云表。形家以三堆为邑之天阙,石笋为地轴云。○化龙山,《志》云:在县西二里,山极幽胜,一名翔龙山。又县南二十里,有高峰山,滨江有洞,曰会真。
○中江县城西北五里。自资县流入,即雒江也。径资县为资江,至此为中江。《志》云:中江历资江而东,径三堆山下,西折而东,至县复东折而南,至卑木镇又南折而西,至黄市。市距三堆十五里,一水周环九十余里,县当其中,故曰内江。江去城不百武,城内西北街有桂湖,与江相通,盈缩清浊皆同也。中江又东南经富顺县至泸州,会于岷江。
玉带溪县西南二里。下流合于中江。又长堰池,在县南三十里,有灌溉之利。池北为天生堰,亦引水灌田处也。○黄市井,在县西南二十里。产盐。《宋志》云:内江有六十六盐井,此其一也。今有黄市井盐课司。
○卑木镇县南三十里,亦曰卑木关。接重庆府荣昌县界,有巡司戍守。又有安仁马驿,在县南十里。
安县府北二百八十里。东北至龙安府百九十里。汉涪县地,属广汉郡。唐为龙安县地,属绵州。宋初仍属绵州,后属石泉军。宝佑后,为军治所。元中统初,置安县。五年,升为安州。明初,改州为县。城周不及三里,编户七里。
○神泉城县南五十里。汉为涪县地。侨置西充国县,属巴西郡。西魏因之。隋初,属潼州。开皇六年,改曰神泉县,属绵州。刘句曰:以县西有神泉,能愈疾也。唐初,仍属绵州。元和初,西川帅刘辟叛,山南西道严砺遣将严秦败刘辟兵于神泉,是也。宋初,仍属绵州。政和七年,改属石泉军。《九域志》:神泉县,在绵州西北八十五里。元中统初,省入安州。《志》云:今神泉坝即其地。
龙安废县县东北九十里。《隋志》云:旧置益昌、晋兴二县于此。西魏省晋兴入益昌。后周别置金山县。开皇四年,省益昌入金山,属潼州,寻属绵州。唐武德三年,改县曰龙安县,仍属绵州。宋因之。政和七年,改属石泉军。宣和初,改县曰安昌,寻复故。宝中,移石泉军治此。元省入安州。又西昌城,在县东三十里。齐、梁时,益昌县治此。隋废。唐永淳元年,改置西昌县,属绵州。李吉甫曰:利州有益昌,故此名西昌也。宋初,仍曰西昌,寻废。今名花家镇,为市集贸易之所。
○龙安山县北十里。林泉殊胜。《志》云:隋开皇中,蜀王秀尝立亭馆于此,唐以此名县。又北一里曰九顶山,亦高耸。○浮山,在县南二十里,有十二峰,峭拔如屏,突出平野。又西昌山,在县南二十五里。本名马鞍山,唐天宝六载,改曰西昌。又透山洞,在县东三里,南入北出,可容千人。
○龙安水在县北。一名安昌水,自石泉县流入境,又东入绵州界,合于涪水。《志》云:县南七十里有黑水,南流入罗江县界。○神泉,在县南五十里。其泉涌出平地,旧传冬温夏沸,能愈人疾。今否。《元和志》:神泉县西三里有泉十四穴,甘香异常,痼疾饮之,即差,名曰神泉。
折脚堰在废神泉县北二十里。唐贞观元年置,引水溉田,大为民利。○云门堰,在废龙安县东南二十三里。唐贞观元年筑,引县东茶川水以溉田。《志》云:县自云门而下,有白马、黄土、芭蕉等堰,凡十二处。
○睢水关县西四十里,南去汉州绵竹县四十五里。《志》云:关面山负水,平衍饶沃。其西三十里名绵堰堡,绵水发源处也。关东三十里为叠溪堡,乃白草番后路,形势孤悬,安、绵倚为保障,故睢水关之戍守切焉。《志》曰:安县东至涪城,西极绵竹,南通罗江,北达石泉,境内虽无夷族,然而迫邻睢水、曲山、叠溪诸关堡,则天池、大坝、白草、青片诸寨,亦其接壤矣。
曲山关县北六十里。当平武、石泉及县境三路之要,亦曰曲山寨。成化十四年,抚臣张瓒自松潘移师叠溪、茂州,以曲山三寨负固不服,击破之,即此。又有小坝关,在县东。《志》云:县境之关三,睢水、曲山、小坝是也。又县北有三盘寨。《宋志》隆安有三盘寨及茶场。又有石关寨,在县南废神泉县境。○擂鼓坪堡,在县境。《志》云:县境之堡十一,曰擂鼓、后庄、香溪、叠溪、曲溪、三江、灵鹫、枧槽、马尾、白水、龙蟒是也。
高观县南三十里。有一峰突起,其上坦平,登临四望,远见百里之上,因名。又县东五里曰云梯,以石径萦纡也。县北十里曰石门,两旁皆山,路由中过,因名。
附见:
宁川卫府治东四里。洪武十二年建。又成都左护卫,在府治南六里,洪武中,为蜀府建。又有成都中前后及右四卫,俱在府城内,各领千户所五。
灌县守御千户所在县城内。洪武七年置,属成都右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