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方舆纪要 - 第 268 页/共 479 页
○广都废县县东南七里。此唐所置之广都县也。《旧唐书》:隋改广都曰双流。唐龙朔二年,复析双流置广都县,仍属益州。龙纪初,王建败西川将山行章等于广都,即此。宋仍曰广都县,元复省入双流。《一统志》:广都废县,在府城南四十五里,唐所置即此城也。又有汉广都城,在废县东北十五里。晋广都城在废县北十二里。似广都有三故城矣。
贵平废县县东南六十里。汉广都县之东南界。西魏置贵平县,并置和仁郡治焉,兼领平井、可昙二县。后周废二县入贵平。隋初郡废,县属陵州。唐仍旧,开元十四年,徙县治禄川,东北去旧城十七里。宋熙宁六年,废县为贵平镇,属广都县。乾道六年,复置。元废。《郡志》:贵平废县在仁寿县东北六十里。今简州亦有贵平镇,与县接界云。○瞿上城,在县东十八里。相传蚕丛氏所都。亦曰商瞿里,以孔子弟子商瞿所居也。今为瞿上乡。《志》云:县东南十八里有古蚕丛城。又有宜城,在县东南十里。相传汉任安所筑。县南十里宜城山上又有武阳故城,或以为汉武阳县治,恐误。
○应天山县南八里。唐僖宗幸蜀时赐名。又南二里有宜城山,冈阜相对,上有宜城,今名紫草山,以山尝出紫芝也。又县东南四十里有圣灯山,一名普贤山。
○牧马川县东南八里,即二江下流也。蜀先主于此置籍田,牧马江滨,因名。左思《蜀都赋》:带二江之双流。隋取以名县。《志》云:二江入境,居民资以灌溉,为堰凡四十有八。其最著者曰檀木、黄水口二堰,灌新津、双流二县之田。○清水,在县北十里,一名牛饮水。《志》云:昔程郑家此,群牛饮江处也。
望川源在县西。《志》云:后汉时凿石二十里,引取郫江水,灌广都田处也。《华阳国志》:广都有渔田、盐井之饶,江有鱼漕,梁山有铁矿,江西有安稻田,穿山崖过水二十里即望川源矣。又县西有龙爪滩。晋义熙三年,谯纵请桓谦于姚秦,谦至,纵疑之,置于龙格,使人守之。胡氏曰:即广都龙爪滩也。
○野桥箐在县西南。唐中和二年,阡能作乱,高仁厚讨之。贼立五寨于双流西,伏兵于野桥箐以邀官军。仁厚谕降之。即此。
郫县府西二十五里。西至灌县九十里。古卑邑。蜀王杜宇都此。秦置郫县,属蜀郡。汉以后因之。今土城周十里,编户八里。
○郫城在县城北,汉县治此。后汉建武十二年,臧宫自涪城攻拔繁郫,与吴汉会于成都。郫即此城也。又晋太安二年,李雄攻取郫城,寻自称益州牧,治郫。刘宋元嘉十年,益州贼赵广等攻成都,不克,退保广汉。旋自广汉至郫,连营数百。巴东太守周籍之等进军攻郫,克之。追败之于广汉。梁天监初,邓元起攻刘季连于成都,留辎重于郫,季连将李奉伯间道袭郫,陷之。元起舍郫径围州城,寻下之。皆此郫城也。《志》云:郫城即古杜鹃城。又有冯城,在县北二十里。未详所始。
○内江在县治南。东流入成都县界,亦曰郫江,亦曰沱江。《志》云:县西十里有九曲江,源出灌县,流合郫江,俗呼清白江。○双清河,在县西北十里,自灌县东流,经合江浦,分为二。至县东北,复合为一。又油子河,在县北六里,亦自灌县流经此,俱东南入于郫江。又县南一里有闹市河,源出温江县之鹿角堰。县南五里又有酸枣河,俗呼马坝河,自温江县流入境,下流亦俱合于郫江。
温江县府西南五十里。南至崇庆州六十里。本郫县地。西魏分置温江县。隋开皇初,省入郫县。仁寿初,复置万春县。大业初,又省。唐武德三年,复置万春县,属益州。贞观初,更名温江,以江水温润为名也。后因之。今土城周三里有奇,编户六里。
○鱼凫城县北十里。相传古鱼凫所都。又北五里有方便城。《志》云:汉朱遵所筑。县西二十五里又有废郭城。
○皂江水县治西南。自灌县流入境,即郫江上源也,亦谓之大皂江。又县有新源水,唐开元二十三年,长史章仇兼琼因隋蜀王秀故渠开导,漕西山竹木处也。
鹿角堰在县西。《志》云:县境有鹿角、蓝靛口等,凡三十六堰。
新繁县府西北五十六里。东至新都县二十五里。汉置繁县,属蜀郡,以繁江为名。后汉因之。蜀汉改曰新繁。晋仍为繁县。宋齐以后因之。后周复改曰新繁。隋省入成都。唐初,复置,属益州。今城周六里有奇,编户四里。
○繁城县东北三十里。汉县治此。后汉初,臧宫击公孙述,拔樊郫,即此繁也。《蜀志》:延熙十年,凉州胡章卞降,姜维徙居之于繁,而迁繁民居新县,故曰新繁。晋永宁二年,李特攻成都,罗尚遣督护张龟军繁城,为特所败。唐文德初,王建攻彭州,西川帅陈敬遣兵壁新繁以救之。明年,建大破敬将山行章于新繁,即今县也。
○沱江县西北十五里。即李冰所凿大江别出处,非《禹贡》江沱也。自彭县流经县界,入华阳县境,即流江之上源,成都人谓之外江也。《志》云:县北十里又有清白江,源出灌口,下流入沱江。宋赵忭过此,曰:吾志如此江清白,因名。又有九井河,在县南五里。相传亦李冰所凿。今湮。
湔泄口在县西。《水经注》:成都江北则左对繁田,汉文翁又穿湔泄以溉灌之,凡一千七百顷。《志》云:湔水自灌县东北流经县界,入新都县。即此水矣。又县有火烧、长乐、杨柳等二十三堰,皆节沱江之水。
○沱江驿在县南。唐置驿于此,以沱江为名。咸通十一年,将军宋威援成都,败南诏于新都,进军沱江驿,距成都三十里。既而蛮战毗桥,不胜,趣沱江,为伏兵所败,即此。今废。
新都县府北六十五里。东北至汉州六十里。汉县,属广汉郡。后汉因之。蜀汉尝置新都郡。晋初,移置新都郡于雒县,以县属焉。太康中,郡废,还属广汉。宋、齐因之。梁置始康郡。西魏郡废。隋开皇十八年,改新都曰兴乐。大业初,省入成都。唐武德二年,复置新都县,属益州。今城周五里有奇,编户九里。
○新都旧城县治东二里。汉县治此,法正依刘璋为新都令,即此城也。唐咸通十一年,南诏围成都,东川帅颜庆复驰救,次新都,别将曾元裕击败蛮兵。文德元年,王建攻陈敬于成都,军新都以逼之。大顺二年,敬党杨晟欲自彭州饷成都,建据新都,彭州道绝,即今县也。
金水废县县东南七十里。本新都县地,唐置金水县。宋曰怀安军。今详见金堂县。《志》云:县治南一里有始康城。晋末,置始康郡,寄治成都,始康县属焉。宋、齐因之。西魏废。即此城矣。
○繁阳山县南十五里。众山连接,孤峰特起,上有麻姑洞。又赤岸山,在县南十七里,山赭色,岸边若有火光,顶有涌泉,周回数丈,一名宋兴戍山。《志》云:山高百四十丈,周三十余里。○龙门山,在县南十里,山有龙洞。县北八里又有丽元山,高三丈许,群山余脉也。
○雒水县东六十里。自汉州界流经此,有湔水自新繁县东北流,过县北,入汉州境,与雒水合。复南流过县东,入金堂县界。又有绵水,亦自汉州界来,至县东北而合雒水。《水经注》:绵水与湔水合,亦谓郫江也。或曰:晋永宁初,罗尚缘郫水作营,以拒李特,盖即此处。恐误。湔水即府境之外江矣。余详大川雒水。
毗桥河县南八里。源出灌县,下流入金堂河。或云,湔水之支流也。旧《志》:怀安军有中江,从汉州弥牟水、雒水、毗桥水,会为一江,盖即雒江矣。又龙门、千工等堰,皆在县界,节毗桥河之水。
○弥牟镇县北三十里,接汉州界。亦名八阵乡,有武侯庙。《益州记》:弥牟镇有八阵图,其图土城四门,中起六十四魁,八八行。魁方一丈,高三尺。《纬略》曰:八阵图在新都者,峙土为魁,植以江石,四门二首,六十四魁,八八成行,两陈并峙,周凡四百七十二步,魁百二十有八。《成都图经》:八阵凡三,在夔者六十有四,方陈法也;在弥牟者一百二十有八,当头阵法也;在棋盘市者二百五十有六,下营法也。棋盘市亦曰南市,在废广都县,有武侯陈营基。万历中,奢崇明作乱,自重庆蔓延而西,入新都,官军败之于牛头镇,遂复新都。或曰,牛头即弥牟镇,音讹也。
毗桥县南十里。毗桥河以此名。晋永宁初,李特攻罗尚于成都,遣其弟骧军于毗桥。唐咸通十一年,南诏攻成都,成都将王昼以援兵军毗桥,遇蛮前锋,与战不利,退保汉州。既而将军宋威败蛮军于毗桥,即此。○鸡踪桥,在县北三十五里。旧《志》云,弥牛镇北有鸡踪桥。后唐长兴三年,孟知祥以董璋克汉州,将兵赴援,至弥牟镇,赵廷隐陈于镇北。明日,陈于鸡踪桥,别将张公铎陈于其后,董璋陈于武侯庙下。知祥登高冢督战,大败东川兵,即此桥也。今湮。
彭县府西北九十里。北至龙安府石泉县百十里。周为彭国。秦为蜀郡繁县地。汉晋因之。刘宋元嘉十二年,侨置晋寿县,并置南晋寿郡治焉。齐又改县曰南晋寿。梁仍曰晋寿县,兼置东益州。后周州废,改郡曰九陇郡,又改县为九陇县。隋初,郡废,县属益州。仁寿初,复置州。大业初,州废,县属蜀郡。唐初,复置州。贞观初,废。垂拱二年,改置彭州。天宝初,曰阳郡。乾元初,复曰彭州,又置威戎军。宋仍曰彭州,亦曰阳郡。元因之。元末,以州治九陇县并入。明初,改州为县。今城周三里有奇,编户七里。县今省。
○九陇故城县北三十里。《志》云:隋县治此,唐移今治,并置彭州治焉,后皆因之。今县有土城,唐宋以来故址也。前朝成化初,修城浚濠,复筑堤环城,以防水患。又晋寿城,在县西北三里,刘宋时置县于此。《寰宇记》:西魏改晋寿郡曰天水郡,寻又改曰九陇郡,以九曲山名也。今亦曰天水故城。或曰:非也。唐彭州有天水、唐兴二府兵,城盖因天水名。
阳废县县东二十一里。唐仪凤二年,分九陇、雒、什方三县地置,属彭州,在江之北,因名。龙纪初,王建攻西川帅陈敬,敬将山行章自新繁败屯阳,即此。宋初,仍属彭州。元因之。明初省入彭县。今为阳镇。又堋口废县,在县西北二十五里。宋熙宁二年,置堋口县。四年,省入彭县。今为堋口镇。《郡志》:县东十五里有蛮子城。唐咸通中,南诏蛮寇成都,尝筑城于此以拒官军,因名。
○九陇山县北四十一里。自崇宁县连冈起伏入县界,曲折凡九。祝穆曰:九陇者,古彭州之西山,一伏陇、二豆陇、三秋陇、四龙奔陇、五走马陇、六骆驼陇、七千秋陇、八较车陇、九横檐陇,故有九陇之名。○葛仙山,在县北四十里。《云笈七签》云:山有二十四峰,八十一洞,亦曰葛山。道家谓之阳平化,蜀王衍游乐于此。又有漓沅山,在县北六十里。
彭门山县北三十里。两峰对立,其高若阙,名天彭门,亦曰天彭阙。《水经注》:江水自羊膊岭东南下百余里,至白马岭西,历天彭阙,亦谓之天谷,山之后曰丹景山,蜀王衍游乐处也。《明史》:嘉靖十九年,大水自丹景山溢,历崇宁、新繁、新都、金堂,漂没庐舍,沉溺甚众。又至德山在县西三十里,蜀王衍游是山,患其高峻,别开一径以登。一名茶笼山。○大隋山,在县北三十五里,泉石殊胜。又北有中隋山,山高三十里,三四月间,积雪始消,下视白鹿、葛仙诸山,真培也。山之后又有九峰山,山高大,北连茂州境。《志》云:白鹿山,在县西北二十里,亦高秀。
○沱江在县南,李冰所导之支流也。自崇宁县流入界,又东径新繁县北。唐武后时,彭州长史刘易从决唐昌沱江,凿川派流合堋口垠岐水,溉九陇唐昌田。宋乾道三年,彭州守臣梁介修复三县一十余堰。灌溉之利,及于邻邦。三县,九陇、永昌、阳也。时彭州领县三。○江,在县东,亦曰弥水,源出九陇山,至阳故县南,合于沱江。
王村河县北三十里。源出九峰山,经堋口镇,又南至竹鸡河,合白水、黑水、中隋、乾溪、大隋、白鹿七河,注于沱江。常有戍兵哨守,以防茂绵之寇。○鹿耳溪,在县北四十五里,源出县西北曲尺山,东流入新繁县之清白江。又白石沟泉,出县北七十里之小峡山,流入汉州,注金堂峡。今有白石沟巡司,在县北六十里。《志》云:县境有马鸣、麻柳、罗江、济民、石洞、上下舟江,凡十四堰。
○静塞关在县西北。《唐志》彭州有静塞关。○三交镇,在县西,唐龙纪初,王建破西川兵于新繁。时陈敬党杨晟军于彭州,惧徙屯三交,即此。
威戎戍在县西北。《唐志》彭州有威戎军,盖置于此。又有朋笮守捉城,或曰即今堋口废县也。又有安远、龙溪二城及当风戍,《新唐书》俱在彭州界。
崇宁县府西北八十里。西南至灌县九十里。本郫、导江、九陇三县地。唐仪凤二年,置唐昌县,属益州,寻属彭州。长寿二年,改为周昌县。神龙初,复曰唐昌。《五代会要》:梁开平八年,改唐昌曰归化县。后唐同光初,复曰唐昌。晋时,为彭山县。汉复曰唐昌。时蜀未尝奉中朝正朔,盖皆遥改也。宋初,为永昌县。崇宁初,改今名,仍属彭州。元因之。明初,州废,改今属。城周四里,编户三里。县今省。
○金马山县北二十里。相传山似云南之金马,因名。又铁砧山,在县西六里。《志》云:武侯铸铁砧于此,以造军器。○三面山,在县北六十里,上有龙湫,径不盈尺,而水常不绝。
○沱江在县南。自灌县流入,又东入彭县界。《志》云:县境有万工、龙口、七星、平乐等十六堰。
灌县府西百二十里。东至郫县九十里。本汉郫、绵、江原三县地。蜀汉置都安县,属汶山郡。晋徙都安于灌口。宋、齐仍属汶山郡。后周省入汶县。唐武德初,置盘龙县,旋改曰导江,初属益州,寻属州。贞观二年,州废,仍属益州,又改县曰灌宁。垂拱中,属彭州。开元中,复曰导江县。五代时,孟蜀置灌州。宋仍曰导江县,属永康军。熙宁五年,军废,县属彭州。元初,复故。元复曰灌州,以导江县省入。明初,改州为县。今城周八里,编户六里。
○导江废县在县东二十里。蜀汉置都安县,又在故县东。晋移县于灌口。后周县废。唐初,复于灌口置盘龙县,又改曰导江。咸通十年,南诏寇邛州,定边节度使窦滂弃州走导江。宋仍为导江县,属永康军。元至元十三年,省入灌州。今为导江铺。《志》云:今县治,故导江县之灌口镇也。唐开元中,置镇静军于此。贞元初,南诏吐蕃合兵入寇,分道趋茂州,逾汶川,侵灌口,或谓军即是时所置。宋乾德四年,改为永安军,寻曰永宁军。太平兴国三年,又改为永康军。熙宁五年,废为灌口寨。九年,复即导江县带永康军使隶彭州。嘉定二年,知军虞刚简言,本军近接威、茂,并青城一带山,不五七十里,即是夷界。唐吐蕃入寇自此途出,距成都百二十里而近,其为紧切,甚于黎、雅。是也。元改军为灌州,以导江县省入。《郡志》云宋永康军治导江县,误。今县有石城,明弘治中筑。
青城废县县南四十里。汉江原县地,萧齐置齐基县,属汶山郡。因之,并置齐基郡。后周,郡废,改县曰清城。隋初,属益州。大业初,属蜀郡。唐仍属益州,垂拱中,汶属蜀州。开元十八年,又改清城曰青城。宋乾德四年,改属永安军。熙宁三年,军废,还属蜀州。元中,复置,属永康军。元至元十三年,省入灌州。《志》云:县西南又有赤城,在青城山下。
○青城山县西南五十里。连峰接岫,奇胜不一,为郡境之巨镇。自是而西南有成都高台、天仓、天国诸山,又有圣母山及便傍诸山。便傍山外即为番境,盖天所以界华夷也。俱详见名山青城。
灌口山县西北二十六里。汉文翁穿湔江溉灌平陆处也,亦曰金灌口,以春耕时需水如金而名。李膺曰:湔水路西七里灌口山,古谓之天彭阙。李吉甫云:后魏于此置灌口镇,自此迄千顷山五百里间,两崖壁立,瀑布飞流,十里而九,昔人以为井陉之地。《郡志》云:县北三十里有汶山,李冰谓之天彭门,李膺谓之天彭关,以两山对峙如关也。盖即灌口山矣。又离堆山,《志》云:在县西一里,即李冰凿溷崖以避氵未水之害者。或曰:离堆亦即灌口山,《志》误也。
玉垒山县西北三十里。左思赋:包玉垒以为宇。郭璞《江赋》:玉垒作东别之标。是也。有玉垒关在其下。又灵岩山,在县西北五里,岩常出云,旁有泉出石穴中。又有风洞,风出如吼。《志》云:县西三十五里有韫玉山,山石似玉,一名永康石。
观坂在县西。蜀汉建兴十四年,幸湔登观坂,观汶水之流,是也。晋泰始八年,皇甫晏为益州刺史,讨汶山白马叛胡,至观坂,为牙门将张弘所杀。或云,坂在湔堰之上,亦曰观江陂。○牡丹坪,在县西南八十里。《胜览》:自青城之长平山扪萝而上,由鸟道三十里,至此有平阜数十亩,高树蔽天,异花香艳,如牡丹然,因名。
○湔江县西北三十三里。亦曰都江,亦曰湔堋江。《汉志》注:玉垒山,湔水所出。郦道元以为蜀相开明所凿,又即古离堆也。岷江南流至此,秦李冰凿离堆,分江东北流,曰石渠水口,自此正流引而南,入崇庆州界,支流分三道,环绕成都之境,资以灌溉,为利甚溥。《郡志》:县西南七十里有沫江,盖即大江别名也。江中石高数丈者,名大坎,次者,名小坎。疑即所谓离堆矣。其水南流入崇庆州界,东北出为湔江也。又有沱江,在县南十五里。或曰,此即郫江上源,灌人谓之沱江。○石定江,在县西南十五里,源出丈人山,下流入于都江。丈人山,《志》云:在县西南五十五里,盖即青城山矣。又白沙江,在县西十一里,源出茂州山中。又县西十里有尤溪水,亦自茂州流入境,俱合于都江。
乾溪在县东北。湔江所经也。《志》曰:石渠之水,自离堆别而东,与上下马骑乾溪合,又东北至彭县界,会于王村河。
湔堰在县西。即离堆口也,亦曰都安堰,又谓之金堤。左思《赋》西逾金堤,谓此。诸葛武侯北征,以农为国所资,调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此堰。《水经注》:都安县有桃关,李冰作大堰于此,谓之湔堋,亦曰湔堰。今为犍尾堰。元至元初,因故址兴修,分江道水,因势潴堰,以铁石为堤防,然后潴泄尽利,至今犹以时修治。○百丈堰,在湔堰之东,亦李冰所造。《志》云:百丈堰灌田数千顷,蜀以富饶。其东又为石门、广济诸堰,凡数十处。其着者,曰金鸡、颜上、石牛、五斗、将军、布袋、大小宝瓶、上下马骑等堰。又侍郎堰,在百丈堰之西,《唐志》云:侍郎、百丈诸堰,皆龙朔中筑,引江水以溉彭益之田。又有小堰,长安初筑。
○玉垒关在县西玉垒山下。唐贞观初建,乃番夷往来之冲也,亦曰七盘关。又蚕崖关,在县西四十里。《志》云:当岷江之北、松茂驿路之冲。后周天和二年,创立石路,棱如簇蚕,因名。熙宁五年重建,元末毁于兵火。今置巡司,关外有宋时所置蚕崖市,夏夷互易之地,盖置关以绝西羌窥伺之端也。
盐井关在县西白沙河北。又有水西关,在白沙河南。元人修都江堰,谓盐井关限其西北,水西关据其西南,即此。○獠泽关,在县西南百里,董卜韩胡通华捷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