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诃止观辅行助览 - 第 23 页/共 40 页
徧生法故
徧责为破。徧生为立。是知四性破已。若魔若外若教若观若正若依若因若果。一皆是法界大都。
冥初
外道计八万劫初始能生觉。八万劫外冥然不知。
翾
许缘切。
梦非梦短
多一短字。
齐物
庄子有齐物论。谓以性均故齐。
若均山毫
齐物云。天下莫大於秋毫之末。而太山为小。注云。夫以形相对。则太山大於秋毫也。若各据其性分。物冥其极。则形大未为有余。形小不为不足。苟各足其性。则秋毫不独小。而太山不独大矣。毫者兔毫。在秋而成。故王逸注楚辞云。锐毛也。兔毛至秋而细。故以喻之为小也。
等凫鹤
外篇骈拇云。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注云。各自有正。不可以此正彼而损益之。又云。故性长非所短。性断非所续。无所去忧。注云。知其性分非所断续而任之。则无所去忧而忧自去也。凫。野鸭也。胫形定功。释名云。茎也。直而长。如物茎。庄子喻意谓。凫胫本短。或截鹤胫以续凫胫。则有乖性分也。断。丁管切。
福有五种
尚书鸿范亦尔。
字从于月反
只合云字从月。今似多于反两字。
如此昙
此应作比。
有因缘不可见
经中八种皆是因缘。如云。远不可见者。如空中鸟迹。乱想故不可见。如心不专一。障故不见。如云表星。多故不可见。如稻中麻。相似不不可见。如豆在豆聚。今记中文与经五文少异。故捡经以示之。
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为
损谓销损。皆道德经语耳。
恣之使天下自得
注云。夫至仁者百节皆适。则终日不自识也。圣人在上。非有为也。恣之使各自得而已耳。自得其为则众务自适。群生自足。天下安得不自忘我哉。各自忘矣。主其安在乎。斯所以兼忘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九
见品见品
次见应作思字。
多入空。少入假
下文胜别观。又云多入假。少入空中等。
不合不散
前文已注。今云合谓一念真空也。散谓三千俗假也。法性清净中理也。
若未破故
故应作者。
若十六行为三三昧门
苦谛下空无我是空门。灭谛下四行是无相门。集道下八行并苦下两行是无作门。具如下释。
以智慧为门
云云者。一权智为实智门。二实智为门通至实相。事通於理也。
以理为门
云云者。文在法华疏。彼云。实相为门有二义。一当体虚通为门。如净名不二门。华严法界门。二能通方便作门。引刘虬云。通物之功乃由乎一。故一为方便作门。如三乘皆从实相流出。
如星之月
之应作中。
吹唾
大品经云。三千大千世界中诸火一时皆然。譬如劫尽烧时。菩萨摩诃萨欲一吹令灭。当学般若。论三十二释云。火多无量。口风甚少。何能灭之。答菩萨行般若波罗蜜时。因得神通。能变身令大。口风亦大。故能灭之。又以神力。小风能灭。如小金刚能灭大山。菩萨以火为害处广。怜愍众生。故以神力灭之。此是事释也。若就理解。三千即空。一唾也。三千即假。一吹也。即唾即吹同时者。即中也。
名一众生
或多一字。或一字应作为。
不出自他智断等
四句中前三句是能是自。后生生一句是他是所。所破惑是事。能破空是理。於六句中。判前三教解惑是思议。圆教解惑是不思议。智断可见。
不至至
经云不至者是大涅盘。凡夫造罪故未至不至也。不至至者名大涅盘。不造诸恶名不至至。至不至者。至者名二十二五有。菩萨永离。故名不至。为度众生故亦名至也。至至者。至名二十五十有凡夫。初二三果烦恼因缘故名至至。
如来证涅盘等四句
疏释云。不闻不闻是涅盘。无始无终不生生是涅盘。无始而始生不生是涅盘。无终而终生死亦然。生生是生死。无始无终不生生是无始而始。生不生是无始无终。
界性
恶五阴是也。
例此以释不生生亦应可见
不生生是了因性。生不生是缘因性。不生不生是正因性。生生是境界性。
依章安解复是一涂
章安云。初句证智。次句明证理。第三句明证断。第四句明证应。复次不闻闻是证圣行。闻不闻是证梵行。不闻不闻是证天行。闻闻是证婴儿行。又云。不闻闻是圆净记主一涂之说。意云并不似智断因果释也。
别作一途
大都四句摄诸法尽。今且以四句说无生破徧之一途耳。
地持六住
论中本有十二住。今且引六耳。十二住如备捡第四卷末。
即吹而唾
诸法不生。
即唾而吹
果由因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