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 - 第 33 页/共 39 页
无相无名。无名无说。无说无闻。
此叙无也。若离徧计则相灭。名亡无名可说。以何为闻。则有名者。求闻於道殊。不知道无可说。以何为闻也。
△二陈涅盘超绝。文二。初引经。
经曰。涅盘非法。
非即有无法故不在也。
非非法。
非离有无法故不出。
无闻无说。非心所知。
合云。无说无间。取文□故。不可以是有无。非有无而说之故。无声名句□可闻。亦非解心所知。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也。
△二陈意。
吾何敢言之。而子欲闻之耶。
理圆言偏。言生理丧。论主既不敢致言。难者欲何可闻。
△三明假言显旨。
虽然。
拟议之辞虽然理绝言诠。
善吉有言。众人若能以无心而受。无听而听者。吾当以无言言之。
此明假言诠示也。梵云须菩提。常途三译。一云善吉。无心而受等者。受言无执。心听言无闻。惑此二句。似同而别。闻听属耳识。执受属意识。此则耳识及同时意识闻教。受义无执。滞於断常故。曰无心而受无听而听也。受法之机。无惑说法之者。可以寄言。既以无言之言而说。无受之受而听。则说者听者。同符玄默。净名亦云。夫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间无得。斯之谓欤。
庶述其言。亦可以言。
庶望也。汝既欲闻。吾於无言之中。亦且寄言。
△二正示妙存。文三。初引经标宗。
净名曰。不离烦恼而得涅盘。天女曰。不出魔界而入佛界。
此标妙存之义宗。并引维摩诘经。前即阿舍利弗章全文。次则观众生品意。彼云。天女曰。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烦恼者。根本有六。随有二十。魔者。具云魔罗。此云杀者。即淫怒痴等。杀慧命故。界者。性义。佛此云觉。然三乘教。皆须伏断根随烦恼。种习俱离。方证无为真理。永断淫怒痴性。方入佛性。斯则离妄为真。未得一切解脱故。今欲令其人究竟灭度。则了烦恼实性。本无生灭故曰无为。又邪魔正觉。体性无异故。不出淫怒痴邪性。证入真觉正性。性无邪正故也。然净名据事理不二。天女约真妄体同故。此二文语异而意同。观其大旨。正在妙存。谓烦恼魔界。是有无所摄。今既得涅盘。入佛果故。不在有无也。又涅盘不离烦恼。佛界不出魔界。即不出有无也。是则涅盘佛界。犹是对妄之真。不出不在。真妄两亡。方曰妙存玄道矣。
△二释经玄旨。
然则玄道在於妙悟。
玄道当以微妙而了悟。不可以情计而测度。
妙悟在於即真。
悟微妙则在於即事而真。
即真则有无齐观。
齐观者。有无即真故。不出与不在齐观也。
齐观则彼己莫二。
出有无曰彼圣也。在有无曰己凡也。即出而在。即在而出故。彼己不二。
所以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
天地万物。皆有无所摄。我者涅盘妙理。非有无也。玄道在於不出不在之间故。天地万物与我涅盘同。不二之根体。
同我则非复有无。异我则乖於会通。
万物同真。则有无自尽。有无与非有。非无有异故。乖於会通之道。
所以不出不在。而道存乎其间矣。
释成妙存。此则理事存泯。同时方为正解也。
△三重征再释。
何则。
何谓不出不在道存乎其间。
夫至人(寄人显法)虚心冥照。理无不统。
虽有能证之人。无别所证之体故。能照之心。虚而冥寂。即所证理。不二之理。无不统摄。
怀六合於胸中。而灵鉴有余。镜万有於方寸。而其神常虚。
怀藏也。胸中内也。六合者。四方及上下也。灵鉴心也。有余者。庄生云。恢恢焉犹有余地者哉。盖美道之无际也。且六合已无边表藏於灵鉴妙心。而灵鉴之心。犹有遗余。此则绝待之体。无处不周。非谓大有一物。都包六合。而更有余镜喻也。方寸与神。皆心也。镜现万象而常净。心现万有而常虚。上句释天地同根。此句释万物一体。
至能拔玄根於未始。即群动以静心。恬淡(上)渊默。妙契自然。
上标至人。此显能德能如是证也。拔取也。涅盘玄根无始无终。唯圣人得之。群动者。二死两障。是群数扰动之物。即此契於寂静妙心故。淡默之理。本自如然。方曰妙契。故曰妙存。
所以处有不有。居无不无。
此则即不出。而不在有无也。
居无不无故。不无於无处。有不有故。不有於有。
此则即不在。而不出有无也。
故能不出有无(有无即真故)而不在有无(真非有无故)者也。
结成也。
△三述成真旨。
然则法无有无之相。圣无有无之知。
理事平等。为所了境。真俗不二。为能了智。故智无有无知。境无有无相境。即前第一义谛智。即前般若无知耳。
圣无有无之知。则无心於内(智体本无妄想)法无有无之相。则无数於外(第一义谛本无名相)於外无数(名相即无如如)於内无心(妄想即正智)此彼寂灭。物我冥一。
正智如如。不二理智。冥无二体。故无如外智。能证於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证故。曰物我冥一。
怕尔无朕。乃曰涅盘。
怕谓寂怕。无理智之朕迹。平等无二。故曰无为涅盘。无名正解。圆於此矣。
涅盘若此图度绝矣。
图量测度也。在有无出有无俱不可量度。此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四结责前非。
岂容可责之於有无之内。
前核体中。以有无名相。推责涅盘真体故。今责之。
又可征之於有无之外耶。
又前征出中。出有无求涅盘真体。今亦责之。又搜玄中。双问不出不在之旨故。今双遣之。是知妙道存不出不在之间。而不可以不出不在而求故。曰妙存此。上就真应明等解竟。
△次四对三乘明等行。文二。初通对三乘行。二别对菩萨行。初中三。初对三会一。文二。初解一疑三。问又二。初章名。
难差第八
难谓难问也。差谓差异。即三乘及菩萨。有诸位差别。此因上说物我冥一。乃曰涅盘则平等一味。更无高下。何故修证此法。人有三乘。位有高下。此则以解中法。一难行中人差也。
△二本。文三。初牒前法一。
有名曰。涅盘既绝图度之域。则超六境之外。不出不在。而玄道独存(牒前也)斯则穷理尽性。究竟之道妙一无差。理其然矣。
结成法一。易云。穷理尽性。已至於命。今於心境诸法。穷缘性理。极於真性。真性平等。人法不二。方为究竟妙一之道。境智无差之理。定当如是故。前曰物我冥一乃曰涅盘。
△二别叙人三中二。初通疑三乘。
而放光云。三乘之道。皆因无为。而有差别。
此经亦同。金刚云。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声闻缘觉菩萨。因证无为。而有浅深故。有三乘差别。
△二别疑菩萨。
佛言。我昔为菩萨时。名曰儒童。於然灯佛所。已入涅盘。儒童菩萨时。於七住初获无生忍。进修三位。
梵云摩衲婆。此曰儒童。经说。释迦因中。实经三阿僧祇劫。初劫满遇宝髻佛时。位在初地。次劫满遇然灯佛时。位在七地。后劫满遇胜观佛时。位在十地。今据次劫满时。故曰七住。初在然灯佛所也。七住即七地。古多此译。若以七住。约下贤位第七。即合云进修三十三位。又初劫尚未满。非值然灯时故。知即七地也。又仁王。以五忍配位。无生忍在七地位中得故。言已入涅盘者。证无为理也。若约始教。初地已来分证无为。若约终教。初住证真。今约七地说证者。据获无生忍深证悟说。非谓前地未证无为。以七地已前。未得纯无相观。七地已后。有相有为永不现前。故说七地已后入纯无相观。於无相观。进修八九十之三位。如顺流舟。自然流入萨婆若海。据斯深证。故曰已入涅盘。言获无生忍者。华严七地云。菩萨住此地。善净无量身语意业。无相行故。得无生法忍光明。今引佛意。但欲明证法之人。证一味法。何有诸位差别。
△三以一难三。
若涅盘一也。则不应有三。
人得平等法。不应有三乘。及三位高下故。
如其有三。则非究竟。
人既得法有三。则知法非究竟一味。
究竟之道。而有升降之殊。
升降即高下。若皆得究竟一味。何以有升降殊异。
众经异说。何以取中耶。
中正也。若以众经之说。与论旨有异。取何为正义也。此下先答三乘。至第十四章再问三位。
△二开一成三答。文二。初章名。
辨差第九
以涅盘法一。辨别三乘人差别。皆即一而三。三皆即一。故曰辨差。然既一而三之义。正为开显三乘即一佛乘。不碍存三乘。断证行相故。教义章云。一切三乘本未悉是彼一乘法。何以故。以三乘望一乘有二门。谓不异不一也。初不异有二。一以三即一故不异。二以一即二故不异。二不一者。此即一之三。与上即三之一。非一也。今论正用彼不异门中二义。此章是一即三故辨差。□是三即一故会异。既一乘不待泯三乘故。后章明渐广有句义。如该摄门明之。
△二正答三。初领前法一。
无名曰。然究竟之道。理无差也。
以三乘归一佛乘。方为究竟之道。十方佛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故理无差。然此一乘体。即一心法。本具智慧德相。为佛正因。故起信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於此心。显示摩诃衍义。贤首疏云。法者出大乘法体。义者辨大乘名义。又云。出其法体。谓如来藏心。具三大义故。名为大也。有二运转。故名乘也。是知究竟大乘法体名义。全依具德一心。故理无差也。
△二开显三乘。文二。初开一为三。文二。初引经显。
法华经云。第一大道无有两正。
古译经文。最上无过故云第一。无涯融通故云大道。绝待无二故无两正。非独超越诸乘故云第一。实由一乘体外。无别诸乘。方称第一也。
吾以方便。为怠慢者。於一乘道。分别说三。
正辨差也。为对三乘之机。故说一乘以为三乘。即无差而差也。吾我也。即佛自指。方便者。权方宜便故。怠慢者。慢有多种。心不能速进曰慢。怠谓懈怠。但机劣根钝。不能直进一佛乘。皆曰怠慢之者。分别说三。三转四谛。为声闻乘。十二因缘。为缘觉乘。四心六度。为菩萨乘。故法华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法等。然此三乘。能乘是智。智有单。双。所乘是理。理有偏圆。谓二乘但得生空智。见生空理。但除我执。断烦恼障。自求灭度耳。於中根稍利者。能观三世因果。十二因缘。名为缘觉。根钝者。唯观现在因果。名曰声闻。若菩萨者。得二空智。见二空理。双除二执。双断二障。双行二利。名曰大乘。故法华云。内有智性。自求涅盘。是名声闻乘。求自然慧。乐独善寂。深知诸法因缘。是名辟支佛乘。求一切智。利益人天。是名大乘。此则全一成三。皆方便教也。
△二引喻指。
三车出火宅。即其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