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 - 第 28 页/共 39 页

不晦不明不寒不暑。   体非晦明寒暑故。数量不能及故。释上离数义。即我德。自在故。   湛若虚空。   水澄曰湛。故不动如虚空。溥徧常住。释上永安义。即常德也。   无名无说。   体本无名故无说。释上离言义。即净德。离言偏过非故。未见涅盘经文。理必如此。   论曰(衍论)涅盘非有(有即乖性)亦复非无(无即伤躯)言语道断(言即失真)心行处灭(知即反愚)。   文并可见。   △二推穷显妙二。初总释。   寻夫经论之作。岂虚构哉。   作立也。构成也。推究经论。皆以义立文。岂虚成立而无诠表耶。   果有其所以不有。不可得而有。有其所以不无。不可得而无。   果者决定义。寻其涅盘妙体。定非有无。故不可以有无名数而得也。非有无之所以。下自推释。   △二推释。   何者。   有何所以。下释。   本之有境则五阴永灭。   本者推求义。五阴者色受想行识也。此五覆法身真理。故曰五阴。即有为色心二事。既五阴即寂灭。方曰涅盘。则不可以涅盘为有也。   推之无乡则幽灵不竭。   幽灵不竭者。寂寂惺惺之体无穷。故不可曰无。   幽灵不竭则抱一湛然。五阴永灭则万累都捐。   抱一湛然者。两手相合曰抱。合抱则同一。湛然者不变也。此幽灵不竭之体。理智不二。始终不改故。万累都捐者。一切尘劳门。总曰万累。捐者弃也。即事而真故。万累当体都息矣。   万累都捐故。与道通洞。   洞者达也。事与理同。故曰与道通洞。   抱一湛然故。神而无功。   不测之体绝二相故。故无能所修证之功。以能修能证即所修所证故。修而无修。证而无证等也。   神而无功故。至功常存。   以无修无证。无因无果。同真际等法性。故曰至功常存。   与道通洞故。冲而不改。   冲者虚也。由冲虚常不改故。即尘劳而道体通达。故净名曰。菩萨行於非道。是为通达佛道。   冲而不改。不可为有。   道体不改冲虚。焉可曰有也。   至功常存。不可为无。   平等至功。竖贯三际。横及十方。岂曰无也。由上义故。经论皆谓涅盘妙体。非心言有无可得者。故非虚构也。   △三结示深玄。文三。初结难测。   然则(总承前义)有无绝於内。(离性相也)称(去)谓沦於外。(离名言也)视听之所不暨。   暨及也。体超名相。非声非色。故视听不及。   四空之所昏昧。   外道所修四空定。谓空无边。识无边。无所有。非非想。妄计为究竟。於此妙道迷而不知。故曰昏昧。   △二结平等。   恬焉而夷。怕焉而泰。   恬怕者。心之寂静。夷平也。泰通也。涅盘妙心平等通达。无所不在故。   九流於是乎交归。   九流者。欲界一地为一流。上二界八地为八流。九类虽殊。理唯一致。故曰交归。故会色归空。归是即义。   众圣於是乎冥会。   众圣者。三乘人也。冥会者契合也。三乘同归一佛乘。一佛乘者无为灭度。故曰於是冥会也。以九流对众圣。圣凡同体。故曰平等也。   △三结超情。   斯乃希夷之境。太玄之乡。   老子有希夷义。即无声色也。杨子有太玄义。玄者黑也。黑故无异见。即不可测也。况玄之又玄曰太玄耶。今惜语。涅盘妙道。既非思议所得。故曰太玄之乡也。   而欲以有无题榜。标其方域。而语其神道者。不亦邈哉。   题榜谓书题榜示。皆诠名也。邈远也。此破三乘异见。既不能即事契真。乃谓实有有余无余名之与相。以为涅盘者。皆以书题榜示。标指生灭方域。语论妙道。迷之甚远也。论主既欲返权顺实。理当如此也。   △后一十八章。问答推穷。合为九重。开解行证之次第。大分为三。初三就真应明等解。次四对三乘显等行。后二就人法示等证。初中三重。一真应异同辩。文二。初叙应疑真问。文二。初章名。   核体第二   核责也。前云有无绝於内。称谓沦於外。故今执示现生灭之相。责核推究涅盘真体何以绝有无名相也。此据人天二乘所见。应化为实。故疑真身。何以离名绝相。   △二正问中二。初序问。   有名曰。   难者所谓涅盘必有名相可得。故标有名为难者之辞。   夫名号不虚生。   名因相有。   称(平声)谓不自起。   称说言谓必由名起。故不自然。此上是泛叙。   经称有余涅盘无余涅盘者。(即前经)盖是返本之真名。神道之妙称者也。   返者归也。由圣人归本证神妙不测之道。是此有无二涅盘。故经文立此名称也。然今有名者。陈相致问。盖以二乘所见。应化为真。未达真身毕竟寂灭。报体相续长时。故执示现生灭之身。已为返本真实。则知向下所说。但认化身示成正觉。以为大觉法身圆满。故说因果行相。正符小教。虽以法报。标名释义。多论化相。此意为欲破二乘及诸凡夫执化为真。令达真化不一不二之旨耳。   请试陈之。   此句是无名者问曰。试且陈之。行相如何耶。   △二立问中三。初陈有余相。文二。初牒名述相中三。初牒名。   有余者。   △二述相有五。初果德已圆相。   谓如来。   应身如来也。谓从如实道。来应众生。   大觉。   自他觉满故。   始兴。   三十四心。断三界九地惑尽。於金刚座上木菩提树下。初成正觉时。   法身初建。   即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分法身初圆也。即八相成道丈六之身。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二乘既认此以为真佛。故今标指之。   澡八解之清流。憩七觉之茂林。   八解者八解脱。大品云。一内有相外观色。二内无色相外观色。三净解脱。四空处定。五识处定。六无所有处定。七非非想处定。八灭受想定。此八有断惑之能故。如清流有浣濯之用。佛已澡之。故得上法身初建也。憩息也。七觉者即七觉分。一择法。二精进。三念。四定。五喜。六舍。七除。一一有觉分之言。或曰觉支。即菩提分法。共成觉道故。如园林秀茂。佛已憩其中也。故得上大觉始兴也。此二义。多用净名。彼云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满。布以七净华。浴此无垢人。   △二因行已满相。   积万善於旷劫。   小乘亦说。菩萨成佛。定满三僧祇。修有漏四波罗蜜。及百劫修相好等。皆旷劫积善也。   荡无始之遗尘。   直至菩提树下。三千四心。一时断惑。遗弃也。尘以坌污为义。即明见修烦恼。是无始可弃之尘垢。尽故今曰荡也。即知小乘所说。前三僧祇。但是伏惑。直至菩提树下。方有断义。若约始教菩萨。则金刚心断种义耳。   三明镜於内。神光照於外。   天眼知现在。宿命知过去。漏尽知未来。曰三明。由内证根本。外发后得。故有三明神光外照也。此则智行满。   结僧那於始心。终大悲以赴难。   僧那是梵语。此云四弘誓愿。即烦恼愿断。法门愿学。佛道愿成。众生愿度。前三是智。后一是悲。悲智愿三即菩提体。始结四心。双行二行。自行已满。利他无穷。故大悲终心。长时赴难。填度生愿故也。此则愿行也。   仰攀玄根。俯提弱丧。   上句智穷深理。故曰玄根。下句悲济群生。故提弱丧。弱谓劣机。即乐小法者。丧谓丧失。即三界众生。此释上四心。不过此二故也。   超迈三域。独蹈大方。   超迈三域者。出三界也。独蹈大方者。已成佛道。不共二乘。故云独蹈。上句则报超三界。下句则果异二乘。   △三利他益物相。   启八正之平路。坥众庶之夷途。   启开也。八正则八正道。大品云。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此是三乘出离正道。故曰平路。坦平也。众庶者不一之称。夷途者断常二边邪见也。今以八正道。为平等之正路。平众生之异见。同归正道故。   骋六通之神骥。   骋奔也。即驰骤义。六通者。三明外更加二天耳三他心五如意。后得自有曰三明。赴他有六通。天耳察声故。他心知他心行故。如意速疾而往故。神骥者。健行千里马也。圣人六通赴机疾速。如神骥之奔骋。此明大悲愿力利他无处不周也。   乘五衍之安车。   乘运也。衍者梵音。此云乘。即五乘为五衍也。三乘外加人天乘。安车者。安处车乘也。以六通神骥。运五乘安车。即皆令出离三涂及三界故。   至於出生入死。与物推移。道无不洽。德无不施。   洽沾也。出入生死界中。随顺五道。示现受身。无为道德。悉施众生。如春泽普滋。此结利他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