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 - 第 36 页/共 39 页

为道者。为於无为者也。为於无为。而日日损。此岂顿得之谓。   修无为者。解惑渐除而无为渐现。此非顿得之言谓。   要损之又损之。以至於无损耳。   此三句。位位皆有。即诸位中。入住出之三心。即加行正行胜进行之三行。如断初地惑。在地前要损。名加行入心。要者欲义也。入初地时又损即正损。名正行住心。至於无损。求进二地。名胜进行出心。则地地皆有此三行三心。至於无所损者。方惑亡解丧。心境一如。故地地皆证一分真如。又要损在三贤。又损在地上。至於无损。在妙觉也。此则约始教断实惑说。若约终教。无断而断。虽惑本自真。而真随惑缘。亦能随断缘。亦不妨断。故楞严云。理虽顿悟。承悟并消。事非顿除。因次第尽。若无惑可断义。即归顿矣。   △四引经结智用。   经喻萤日智用可知矣。   净名谓富楼那云。无以日光等彼萤火。萤光喻二乘。曰光喻菩萨。此据三乘对辩。则知智有优劣也。   △二别对菩萨。文二。初一乘诸位问。文二。初章名。   讥动第十四   讥者责也。动谓进修之心。此问再叙前难差中疑。此则通疑证真之人。既心境冥合。何故更有进动。若据始教法相宗。初地已得证真。今约七地难者。就三乘教论。菩萨乘中。至七地时。入纯无相观。得无生忍。深证真平等法。人既即法。亦无心境二相。所谓物我冥一。绝於图度。何故更进后地三位。别有所求。七地尚尔。况前地耶。此以人法同寂。讥责於进动。   △二正问三。初牒经动寂。   有名曰。经称法身已上。入无为境。   此即前引儒童。於然灯佛所。已入涅盘。涅盘此云无为。法身者。法谓法性。身者依也。以法性为依。则证真者之通称。今约七地已上曰法身者。谓纯无相观。常依真理。以法为依。以真为体故。又纯无漏功德法分积聚故。   心不可以智知。   无分别心。非分别智可知。   形不可以象测。   法身非质碍故。形象不测。   体绝阴入。   所得法体。离五阴六入。   心智寂灭。   能证心智。纯无漏观。无功用道。寂灭无相。如顺流舟也。此即前所谓物我冥一也。   而复云进修三位。积德弥广。   即前云於七住初获无生忍。进修三位。更胜进后地。慕广大功德也。   △二以动难寂。   夫进修本於好尚。积德生於涉求。   生好尚心。动涉求念。   好尚则取舍情现。涉求则损益交陈。   取后位。舍前位。弃损无明。增益功德。   既以取舍为心。损益为体。而曰体绝阴入。心智寂灭。   以上动用疑寂灭义。   △三结成相违。   此文乖致殊。而会之一人。无异指南为北。以晓迷夫。   既动寂文义殊乖。而会同七地一人。岂了动寂之异。有似以南为北。岂能指迷者令晓。南北殊方也。   △二位位寂灭答。文二。初章名。   动寂第十五   动是用。寂是体。谓行人修因契果。断惑证理。皆以前般若为能修也。谓以无知之般若。修即真之因。契如实之果。断不异真之惑。证寂灭之理。是则能所断证即寂灭相。动而常寂。故曰动寂。故清凉云。良以非真流之智。无以契真。何有饰真之行。不从真起。此据实教入住已来。直至究竟。始终如此。非谓七地已后方得动寂不二。此论一乘正行。在此章显示。   △二正答四。初显所修之行。文三。初引经总标。   无名曰。经称圣人。   引经通标证真起实行之人。   无为而无所不为。   为者作也。三慧中属修慧。谓若称真。则无惑可断。无理可证。无行可修。无位可得。故曰无为。心虽明了。力不自由。见有幻相未除。空尘不说。当以如幻之智。断幻惑。证幻理。修幻行。求幻位。故曰无所不为。直须断至无断。证至无证。方曰究竟。今就因门。从解起行。则无断而断。无证而证。故曰无为而无所不为。寂而常动。动不乖寂也。大意如是。故曰总标。   △二释成大意。   无为故。虽动而常寂。   释上寂义。修即无修。是即动之寂。   无所不为。故虽寂而常动。   释上动义。无修而修。是即寂之动。   虽寂而常动。故物莫能一。   无修中起修。能所修相不一。   虽动而常寂。故物莫能二。   修即无修。能所一相。   物莫能二。故逾动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动。   逾过极之。义言不二则能所同寂。此乃即至动而见至寂。言不一则二相宛然。即至寂而见至动。上则即随缘同不变。次乃即不变而不坏随缘。故动寂二名。言之似异。义实同时。   △三结示所以。   所以为即无为(进修即寂灭)。无为即为(寂灭即进修)。动寂虽殊。而莫之可异也(事理二行名殊义一也)。   △二明能修之心五。初引经标义。   道行云心。   能修之心。体是本觉。用即是智。位位各具入住出三心。通根本后得。   亦不有。亦不无。   心体真实。本非有无。亦无能所修相。泯同平等故。华严亦云。无有如外智。亦无智外如。今正约照用。不滞二边空有之病。非唯所修之行为无为不二。能修之心。照与无照。亦乃同时。故云亦也。   △二释经大意。   不有者。不若有心之有。不无者。不若无心之无。   寂照同时。非有无二心。故经曰不有不无。   △三逆顺推释。文二。初问。   何者。   问上不若有无之义。   △二释。文二。初反释责非。   有心则众庶是也。   众庶者不一也。指三界众生心皆有作攀缘。释上有心也。   无心则太虚是也。   释上无心也。   众庶止於妄想。太虚绝於灵照。岂可止於妄想。绝於灵照。标其神道。而语圣心者乎。   进修所谓动。此是以妄想语圣心。又谓入无为是寂。此是以太虚标神道。焉可以邪而求正道。   △二顺释正理。   是以圣心不有。不可谓之无。   闻说不有寂而常照。不可执无。   圣心不无。不可谓之有也。   闻说不无照而常寂。又不可执有。此遣随言执也。   不有故。心想都灭。   想谓取像。能证之心既无取着。故经曰不有也。   不无故。理无不契。   无不契者。尽契真理。能契之心非无故。经曰不无也。   理无不契。故万德斯弘。   弘大也。万德者。称性之德不一。故起信云。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心能证理。则称理之德。一一广大无涯。故曰斯弘。   心想都灭。故功成非我。   须菩提云。我不作是念等。况大乘菩萨能所一相。心想都亡。岂有我心。成就功行。故曰非我。   △四结成所以。   所以应化无方。未尝有为。   达俗不妨证真。动而常寂。   寂然不动。未尝不为。   证真而常达俗。寂而常动。   △五引经证义。   经曰。心无所行。(平)无所不行。信矣。   行者断惑证理。修因契果。皆名曰行。行能行之心。动寂同时。斯可信矣。   △三引前结示三。初正引二。初引前经。   儒童曰。   世尊因地为菩萨。名曰儒童。前难者但见文违。未见意顺。故今亦就儒童所说。引不二之义。令彼信悟故。   昔我於无数劫。以国财身命。施人无数。   七地二僧祇劫满。故说昔。曾以国位财宝舍身分或尽命。以此内外财行施。不可知其数量。   以妄想心施。非为施也。   妄想不一。所谓求佛果。进上位。要行满。欲因圆。但有能所修相。皆曰妄想。并非称实之行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