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 - 第 32 页/共 39 页

倾夺也。似高下相形夺也。   有高必有下。有下必有高矣。   △三结非。   然则有无虽殊。俱未免於有也。   有有故有无。乃不过有为对待所摄故。曰俗谛耳。   △三结责。   此乃言象之所以形。是非之所以生。   此出过也。形现也。因有无故。言象可现。是非可生。下责云。   岂足以统夫幽极。而拟夫神道者乎。   幽极者。无为之理。幽深以至於极。神道者。道不可思议故曰神。岂以言象是非之理。而统之耶。   △二答正难三。初明前章意。   是以论称出有无者。   前位体论云果出有无也。   良以有无之数。止乎六境之内。   核体中所陈有无二相。不过色等六境。   六境之内。非涅盘之宅。(应化非真实故)故借出以祛之。   祛遣也。位体中言出。乃假借之以遣。核体中执应之惑。   △二正显超境。   庶悕道之流。彷佛幽途。托情绝域。得意忘言。   总劝离执也。庶望也。悕求也。彷佛者近也。幽途者正道也。托情者寄心也。望求道之人。不可任情执。而远真旨。当以非有非无正解。彷佛近於正道寄解心。於绝六尘之域。得意趣而亡。出有无之言。固可求道矣。   体其非有非无。   此示正解也。体解也。真常法体。即应化而不可以有无声色推求。方为体解。   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   此明不离义。若即应而真。真不离应故。非有无相外。别有真佛之体。   △三示前经意。   经曰。三无为者(前引之经也)盖是群生纷绕。生乎笃患。笃患之尤。莫先於有。   此明经意。纷绕者。妄心纷飞众惑缠绕笃重也。患害也。即善恶等业也。由妄动故。造业受报。故曰笃患。推其过尤本因。执有而兴。   绝有之称(平)莫先於无。   经说无为为真。欲绝有为惑业故。权教三乘。皆说择断惑业。永离苦果。而证无为。方为真实。   故借无以明其非有。   假借无为真实。以破有为颠倒。   明其非有非谓无也。   经中明其虚妄非有。非谓无是真实。又三乘之人。若明有为非有。更当了法性真常。非谓断灭之无故。不可执权经疑实旨也。   △三两亦双非辨二。初双非即离问。二即离同时答。初中二。初章名。二正问。今初。   搜玄第六   搜求也。搜求前章玄旨。何以非即。又非离耶。   △二正问三。初牒前叙疑。   有名曰。论旨云。涅盘既不出有无。   前云岂曰有无之外别有一有而可称哉。   又不在有无。   得意忘言体其非有非无。   不在有无。则不可於有无得之矣。不出有无。则不可离有无求之矣。求之无所。便应都无。   即之不得离之不可恐应无道可求。   △二重述疑意。   然复不无其道。   有名者。又复疑之云。道不可曰无。   其道不无。则幽途可寻。   既疑有道。必可搜寻。   所以千圣同辙。未尝虚返者也。   此释不无所以。千者大数也。辙车辙。有运载义。众圣同以涅盘出离。未有不得。而却返三界者。乃知其道不无矣。   △三搜求玄旨。   其道既存。而曰不出不在。必有异旨。可得闻乎。   虽知道存乎不出不在之间。未达不出不在之旨故。求於闻诲。此则解心已庶几矣。   注肇论疏卷第五   音切 潢   (后光切) 漭   (莫朗切) 窅   (杳音) 溥   (怖古切) 挠   (女交切) 焦   (子姚切) 痾   (於何切) 疠   (力誓切) 逵   (奇归切) 燎   (力吊切) 恑   (居毁切) 谲   (古穴切)   注肇论疏卷第六     姑苏尧峰兰若沙门 遵式 述   △二即离同时答。文二。初章名。   妙存第七   妙谓微妙不可思议也。存谓在也。涅盘之道。在乎不出不在之间。而不可以出有无。在有无思议故。曰微妙矣何也。涅盘妙道。非有无而不离有无。非有无故。不变真常。即有无故。随缘起灭。虽随缘而常不变故。不在有无。虽不变而常随缘故。不出有无。不出有无故。应化即真。不在有无生灭非实故。曰微妙之道。存乎不即不离之间矣。   △二正答。文四。初显超言念三。初叙名相有无。   无名曰。夫言由名起。名以相生。相因可相。   此叙有也。可相者。执相也。徧计执之故。有有无相。生由相立名。因名致言故。可以言而求名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