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 - 第 37 页/共 39 页

今以无生心。五华施佛。始名施耳。   智虚无生。为能修心。五华施佛。体即无生。为所修行。能所同真而不坏。以华施佛。始名称实之施。岂动寂有异也。言五华施佛者。经说佛因中昔名摩衲婆。此云儒童。买五茎优钵罗华。即青莲华。施然灯佛。此时心诣无生。三轮同寂。故然灯与记释迦牟尼。金刚亦云。以实无有法得菩提故。然灯受我记也。   △二引别经。   又空行(去呼)菩萨入空解脱门。   入者证也。解脱门有三。一空。二无相。三无愿。今举初摄后。故言解脱。谓离系缚。根本智为能入三解脱为门户。由此故能於一切法证真如性。故曰入空解脱门。此则以智契理耳。   方言。今是行时。非为证时。   方者始也。菩萨但行三解脱行。不求证三解脱相。此则正行。行时不见行相也。非独儒童空行。菩萨亦尔。   △二结成。   然则心弥虚行弥广。终日行不乖於无行者心也。   结上也。弥极也。既以至虚之心造行。则行亦寂灭。尚无二相。岂有行耶。   △三广示。   是以贤劫称无舍之檀。   贤劫经也。梵云檀那。此云施。即六度之一也。三轮同寂。虽无舍而施行弥勤。故曰之檀。   成具美不为之为。   成具经也。此通一切并皆无作而作。   禅典唱无缘之慈。   禅经也。能缘所缘。理同一味。故无二相。而大慈拔济不息。即四无量之一也。   思益演不知之知。   思益经也。能修之智。无知而知。此即根后二智。此四句经。古人多配六度。唯初后义现。二三两句文引难对。今但随文释之。此皆即真之行。行行全真。菩萨造修必当如是。故起信发心。先信真如及三宝故。   △四责非玄悟。文二。初责其所执。   圣旨虚玄。殊文同辨。   圣教旨趣。虚寂玄微。唯智可了。非情所测。动寂之文有殊。不二之义同辨。   岂可以有为便有为。无为便无为哉。   责前闻动执有为。闻寂执无为。   菩萨住尽不尽平等法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即其事也。   此引净名经。香积诸来菩萨向佛求法。当还本土。佛告曰。有尽不尽。平等法门。汝等当学何。谓尽。谓有为法。何谓不尽。谓无为法。则菩萨当住平等。不住二边。不尽有为即有而无。不住无为即无而有。即菩萨动寂不二之行。故云即其事也。   △二斥其非喻。   而以南北为喻。殊非领会之唱。   南北之方定异。寂动二行常一。将定异而喻常一。岂能领解也。已上显等行毕。   △后二就人法示等证。文二。初明人法同异。文二。初先后穷源问。文二。初章名。   穷源第十六   穷谓推穷。源谓本源。前章已知一乘正行动寂同时。今则行成必证未晓。证法之人。人法谁先谁后。先者为源。二俱有过。故推穷之。   △二正问二。初先人。后法过。   有名曰。非众生。无以御三乘。   御者进也。先有人方可进。御三乘因。行理合云御一乘。今约从凡入渐。渐必归实。据昔曰三乘也。又问者多约权难实故也。   非三乘。无以成涅盘。   非三乘行人。无以成就一无为法。   然必先有众生。后有涅盘。   此则人在先法在后。以人为源也。下出过去。   是则涅盘有始。有始必有终。   有为有始终。无为无三世。岂容有始终耶。   △二先法后人过。   而经曰。涅盘无始无终。湛若虚空。   竖穷三际。故无始终。横徧十方。故湛若虚空。   则涅盘先有。   涅盘体常。故先有。下出过云。   非复学。而后成者也。   无为既本有。何假学者解行。成就此果耶。难者谓。人在先则违经旨。法在先则坏前解行。故今穷之。   △二平等同时答。文二。初章名。   通古第十七   通谓融通。古即时分。上因以人证法。故穷先后之源。盖未明法性甚深之旨。犹以三乘灭妄证真。问之。今明法性真常。融通今古。由此随缘方成万法。今行人了万法。以会真常。乃名证入。岂同三乘先人后法。而有得证耶。又真理虽则本有。既能随缘成事。何碍事。能显理之解行耶。以法性真常。融通古今。诸法即事显理而答之。故曰通古。   △二正答三。初明人法不异。文三。初正明。   无名曰。夫至人。   寄极证人。显深玄法故。   空洞无象。   无为妙性。寂而空洞。体绝诸相。故曰无象。此约至人体性寂之又寂。即明不变义也。   而万物无非我造。   造者作也。圣凡依正。心境万物皆由真理。随缘而有。即不变而以显随缘。全法成人。依理成事。义法本真常。故经曰。无始无终也。   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乎。   会契也。凡夫不能即事契真。故轮回不息。三乘灭妄求真。故积行不息。今即诸法而契不变真常者。故曰一乘。圣凡一源。唯独圣人能即事契理。不历僧祗而成道。以显全人即法。法虽本有。不废解行。契会之相。既非新得。故异三乘也。   △二推释。   何则。   推也。何以会万物。以成己者。其唯圣人耶。下释。   非理不圣。非圣不理。理而为圣者。圣不异理。   释上即事圣理方为圣人也。先反释。后顺明。然虽人法无二。要由即事契真。方证不二之道。故由前解行。成此证入也。   △三引释。又三。初释智由理起。   故天帝曰。般若当於何求。   大品经。释提桓因此云能天主。问须菩提也。般若圣智。如何可求也。   善吉曰。般若不可於色中求。亦不离色中求。   色是法相之首。今举例一切也。於一切法不即不离之间。而妙契真常。为般若故。此则契理。方为明智。释上理而为圣。   △二释理由智显。   又曰。见缘起为见法。见法为见佛。   见并证见为者是也。缘起是事。由见事体空。是了法之真实。故云见法。真法即真觉体。故曰见佛。此则由智方即事契真。释上圣不异理也。   △三结理智不二。   斯则物我不异之效也。   结上也。物即理也。我者智也。以上二经证之。则理智相。由不异之效。可见此结成。即事会理。唯在圣智。故须解行之人证人法融通之性也。   △二显妙契即真三。初正显。   所以至人。   蹑上物我不异。今显至人妙契之相。   戢玄机於未兆。   戢敛也。玄机者智也。未兆者。无朕迹也。此则收敛智用。即於觉体而无智照之迹。以智即理故。方为至人之妙契也。下诸句例此释之。   藏冥运之即化。   藏覆也。冥运者。寂然运用。即化者。即今万化也。藏覆冥寂之体。运用於即。今万化之间。此即体不离用。理即於事。以为妙契。   总六合以镜心。   以镜喻心。心本澄净。故四方上下皆不离心而有。故以心而总之也。此句收现在。   一去来以成体。   过去未来同归一体。此句泯过未融。三际一体。   古今通。终始同。   古今终始。一法通之。更无异相。   穷本极末。莫之与二。   理曰本事曰末穷极理事义一名异。   浩然大均。乃曰涅盘。   浩然者。无边涯也。均平也。以理融事。即理而大均。故平等无涯。乃曰无为。   △二引证。   经曰。不离诸法而得涅盘。   净名云。不离诸法而得涅盘。是为晏坐涅盘。以诸法性常寂故。不离相而证理。此即理事不二。   又云。诸法无边。故菩提无边。   诸法体无边涯。菩提觉体亦无边涯。此即能证智。与理不二。上二经以明理事智三名异义一也。   △三结成。   以知涅盘之道。存於妙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