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 - 第 35 页/共 39 页

又不可以空一。而一於三鸟。喻能证三乘自异。   然则鸟即无患。无患即鸟。无患岂异。异自鸟耳。   此结喻也。由三鸟冥虚故说同。空有远近。以喻三乘契理一。理有浅深也。   △三法合答。   如是三乘众生。   合上三鸟。   俱越妄想之樊。   樊谓樊笼。合上出网。   同适无为之境。   同得无为之法。合上同到太虚。   无为虽同。而乘乘各异。   法本自一。人根有三。   不可以乘乘各异。谓无为亦异。   不可执权教三乘。而废一实。以理无二故。   又不可以无为既一。而一於三乘也。   又开显一实。不待泯三乘。以根有优劣故。   然则我即无为。无为即我。   三人同证一理。一理随根有三。此则答前物我冥一也。   无为岂异。异自我耳。   法自一。人自三。此答前彼岸岂异异自我耳。前则异中辨同。此则同中辨异。   △四释所以。   所以无患虽同。而升虚有远近。   释喻也。   无为虽一。而幽鉴有浅深。   释法也。理虽一味。二乘但以生空智鉴。曰证生空真如。菩萨以二空智鉴。曰证二空真如。则人有利钝。鉴有浅深。而所证理等无高下。   △五结成答意。   无为即乘也。乘即无为也。   结人法不异也。   此非我异无为。以未尽无为故有三耳。   结一乘不待泯三。非谓人三异於法一。但於一法未能究尽。故有三乘。   △就一明三。文二。初法同人异问中二。初章名。   诘渐第十二   诘难也。渐阶次也。因闻上法同而人异。故今诘难。既同证一法。何以人有三种之渐次耶。   △二正问三。初明断证同。文二。初泛陈迷悟。   有名曰。万累滋彰。本於妄想。   迷也。惑障不一故云万。皆能缠缚有情曰累。滋多也。彰显也。妄想者无明也。由迷至理。妄念忽动。万惑俱兴也。   妄想既祛。则万累都息。   悟也。三乘同证无为。破妄出缠。只合等无高下。此以三乘俱破惑出离。同证一理。疑三乘人未尽无为之渐也。   △二正叙所同三。初智同。   二乘得尽智。   即生空智。我生已尽故。   菩萨得无生智。   即二空智。推检我法。四俱无生。谓不自不他。不共不无因故。生之与法无生故空。又清凉五地疏云。尽无生智者。无生是灭。因亡曰尽。即尽智也。后果不起。名为无生。即无生智。此尽无生。是其灭体。无学之智。如是而知。意在取灭为灭谛道。据斯所释。则二乘但以因亡取灭曰尽智。菩萨兼果丧为灭。曰无生智。乃道谛中智有上下。取灭有浅深。故分二名也。   △二断同。   是时妄想都尽(本除)结缚永除。   末丧也。是时者。三乘到无学之时也。言妄想都尽者。惑除也。三乘无学。俱无发业润生。故曰结缚永除。   △三证同。   结缚既除。则心无为。   三乘既无十使系缚。则障尽智圆。同契无为真理二乘以我空证。菩萨以二空证也。然三界系缚。正在烦恼障。能发业润生故。所知障即无此能。但以菩萨入假利生。恐障法空理。故须双伏双断。今就三乘出离证真。俱约烦恼障论。故云结缚永除。则心无为也。   心既无为。理无余翳。   三乘心契无为。於理更无余障。   △二引证同义。   经曰。是诸圣智不相违背。不出不在。其实俱空。   此引证智同也。虽所了生空与二空不同。而能了智不相违背。大悲菩萨了三界故不出。一切二乘离三界故不在。其实俱证空理故同也。   又曰。无为大道平等不二。   此引证所证理同故也。   既曰无二。则不容异二。   再定理智同一之义。既曰所证理无二。则知能证心不可说异也。   △三正诘渐次。   不体则已。体应穷微。而曰体而未尽。是所未悟也。   体者解也。三乘起智断证既同。同证空理。本合归一。不解则止而不论。解则必臻微妙。何以前云未尽无为故有三耳。未晓此旨也。此一章为乍闻实教谈一理无差之人。未晓权中差别之旨。便欲坏三立一。而不知实教接权。但就三会一。非独即三而一。亦不妨即一而三。不知此者。未为得旨耳。   △二就法显人答。文二。初章名。   明渐第十三   明辨也。辨别同归一乘之人。从权入实。本有三乘之渐次。既知全一成三。故明三乘之渐次也。   △二正答三。初领前法一。   无名曰。无为无二。则已然矣。   人虽於理有偏圆。理本无二。是故究竟真实。同归一乘无二之法。理当如是矣。   △二责前人同。   结是重(平)惑。而可谓顿尽亦所未喻。   此约方便教中三乘显然。以机不等故。结者二障。分别俱生即用也。惑是无明即体也。无明体上重重之结。故云重惑。二乘但伏断烦恼。菩萨伏断二障。三乘五位。位位渐除。而前曰妄想都尽。结缚永除故。亦未晓此旨。是知即实而权。则三乘显然。即权而实。理同一味。但谓一理无差。便泯三乘修证渐次者。未为知悟也。   △三正答渐次四。初法喻正答。文二。初引喻。   经曰三箭中(去)的。   的谓红心。三箭同中一的。喻三乘同证一理。   三兽渡河。   象马兔三兽同渡一河。喻三乘同断三界结惑。   中渡无异。而有浅深之殊。   同中一的。同渡一河则无异。喻同断结惑。同证真理。而三箭到的有浅深。三兽入河。有深浅各别。喻三乘断惑有深浅。证真有渐次。   者为力不同故也。   为者由也。由为三箭三兽力有大小故。入水中的有浅深之三。非为河的有异也。   △二法合。   三乘众生(合三箭三兽)俱济缘起之津。   济渡也。津河也。缘起则十二因缘。以法兼喻也。合上渡河。   同鉴四谛之的。   合上中的。然四谛十二因缘三乘别说。互不相通。如前引法华云。为求声闻者说应四谛等。若约互通。自有二义。一通观义。如经云。上智观苦。得菩萨菩提。中智观苦。得缘觉菩提。下智观苦。得声闻菩提。上上智观苦。得佛菩提。则知二乘同观四谛。通离十二因缘三世因果。但智用利钝不同。二互观义。说合十二因缘中。过现五支因为集谛。现未七支果为苦谛。则声闻观苦集。已了十二因缘。辟支观十二因缘。已了苦集证灭修道。二乘皆然。但不如菩萨大悲行愿。长行六度尔。菩萨五六双修。圆证二空。岂不达三世因果。具道灭耶。此则三乘行门互具。故缘起四谛。通三乘断证。今论本意。正约断证二门。以缘起是三世因果。不出惑业苦三。则三乘通断。故云俱济缘起之津。四谛是谛审世出世因果。如实真理。不过二空。三乘通证。故云同鉴四谛之的。三乘既通名出世证真故。不约别分行相也。   绝伪即真(合上渡无异)同升无为(合上中无异)。   三乘人同离三界生死。同到无为彼岸也。   然其所乘不一者。亦以智力不同故也。   所乘不一者。指三乘智行不同也。声闻乘我空四谛出。缘觉乘我空十二因缘出。菩萨乘二空六度出。何故如此。下云。谓智力有大小不同故也。合上浅深之殊。为力不同也。故知。诸佛本意。普欲令其如我无异。为彼智力未及。教有渐次也。   △二校二乘智量。   夫群有虽众。然其量有涯。   群者不一之谓。万有也。言其万有则通一切有境。若在佛智。必尽无边。   正使智犹身子。辩若满愿。   梵云舍利弗怛罗。此云身子。弟子中智慧第一。梵云富楼那。此云满愿。亦云满慈。弟子中辩才第一。   穷才极虑。莫窥其畔。   穷极二声闻辩才智虑。不能窥度群有之边畔。   况乎虚无之数。重玄之域。其道无涯。欲之顿尽也。   虚无重玄。即一佛乘。真常妙道。横竖无涯。如何欲令二乘尽证。有边事相尚未尽知。况无边法体岂能尽证。则知二乘浅智力劣。故有阶渐也。   △三引外书明渐。   书不云乎。为学者日益。为道者日损。   书是道经。今借文用。为者修义。学者敩也。道者履於性也。修学者。日益於见闻知解。修道者。履於自性也。则日损於知解惑结。吾教有学有修。止在於等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