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肇论疏 - 第 27 页/共 39 页
(莫朗切)
摭
(之石切)
颐
(以之切)
窈
(於鸟切)
怏
(於两切)
[巾*画]
(呼麦切)
蔚
(於胃切)
注肇论疏卷第五
姑苏尧峰兰若沙门 遵式 述
△第二论文二。初题目。
○涅盘无名论第四
泥曰泥洹涅盘。此三名前后异出。盖是楚夏不同耳。云涅盘音正也。疏曰。涅盘者是中国梵音。西有五天竺。唯中国音正。如此方夏音正楚音讹故。泥曰泥洹皆梵音之讹也。秦曰无为。亦云灭度。然万法虽众。不过心境。心境乃生住异灭有为之事也。事本无体。起必全真。真体湛然平等一相。是故即有为。而无生无住无异无灭。心如境如。故曰无为。生死本无起灭。烦恼本无缚脱。故曰灭度。此则前三论但境智未亡。今境智不二。故知四论说则前浅后深。理则同时一致。良由境则虚而无相。智则寂而无知。境智一如。即今无为灭度之义。然涅盘有四种。一自性清净涅盘。谓理性本净不待修也。二有余依涅盘。谓烦恼永寂微苦所依未灭故。三无余依涅盘。谓烦恼既尽余依亦灭故。四无住处涅盘。谓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辅翼。约修显故。唯识云。一切有情皆有初一。二乘无学容有前三。此约定性。唯我世尊可言具四。然今一乘之教论此四者。中二约应化。前后约真实。但由应必全真。真不离应。事皆揽理。理外无事故。真应不二。通具四也。但真外执应。即为今之所破。若即应即真。并今无为灭度之义。又於四中。后三约修。初不待修。若修即无修。证即无证。则三乘因果。并得一乘无为之果。下之破立准此可知。言无名者。万法归本。各失自相。平等一味。不容异名。非唯即相无相。亦乃即名无名。故云以无所得故。得阿耨菩提。况涅盘也。又前则真俗同一。次则寂照同一。今则心境同一。不见二相。岂容异名也。论如前释。第四者。次前三也。涅盘无名之论。依主释。於前五名中。缘会诸法本无理智之异。缘会即本无。故曰一义。
△二本文中二。初标章。
九折十演者
折者屈也。即下九章有名之难辞。演者水长流也。取连续不断之义。即下十章无名之主义。虽以有名屈折。而无名之旨常通。故曰九折十演。者之一字。牒前标后故。
△二正论一十九章。分三。初一章开宗定义。文二。初章名。
开宗第一
开启涅盘无名真常之义。为下十八篇所宗。亦犹仲尼谈孝。先有开宗明义之章。
△二本文中二。初陈宗序意。文二。初陈宗二。初引经总标。
无名曰。
主者之宗尚。故标其所称也。
经称有余涅盘无余涅盘者。
此二涅盘。诸经皆说。余残也。烦恼虽尽。而身智未亡曰有余。至於灰身灭智曰无余。若定性二乘。从有入无。具此二种。回心二乘。及一切菩萨。不入无余。异二乘故。佛应化身。示现具二者。即牒经也。
△二依经释义三。初翻名释涅盘。
秦言无为。亦名灭度。
秦朝翻上涅盘。有此二译。下自释云。
无为者。取乎虚无寂莫。妙绝於有为。
虚无寂寞者。真理无声色也。妙绝者。即有而无也。有为者。三世四相心境诸法也。夫全真之事。虽事相宛然。而即事之真。真常虚寂故。过现未来生住异灭一切有为。本自不生。今亦无灭。无生无灭无去无来无色无声。显示此义故。翻曰无为也。故楞伽云。初生即有灭。不为愚者说。又楞严云。生灭去来本如来藏。
灭度者。言其大患永灭。超度四流。
大患者生死也。老子云。吾有大患。为吾有身。四流者。欲有见无明也。华严亦说此四。既常漂溺有情故曰流。生死是妄果。四流是妄因。若知生死本真四流常寂。故能灭大患度四流。不历僧祇。而登妙觉者矣。前是通翻。谓一切有为皆即无为。此约别翻生死烦恼即灭度也。至於凡圣染净依正等。一一皆可以即平等也。则涅盘义无处不显。故大唐奘师。翻为圆寂。谓德无不备。障无不尽也。
△二就理释无名。
斯盖是镜像之所归。绝称之幽宅也。
斯者指涅盘也。镜像者。镜中现像似有实无。幽宅者。圣贤所住深理也。一切有为生死及四流。皆同镜像之不实。推之不实。则同归一性。性本平等。故绝差别之称。乃曰涅盘无名。如百川归海。各失本名。
△三约应显假名。
而曰有余无余者。良是出处(上呼)之异号。应物之假名耳。
良信也。处居也。从真起化。居处人天。故出现曰。有余息化曰无余。信此不虚。皆即真之事也。
△二序意。
余尝试言之。
尝当也。试且也。未敢决言其理。当且议之。
△二立义推宗三。初标宗叙义三。初明体超数表。
夫涅盘之为道也。
此句标所宗。则知所议是无为之至道。又道者所行处也。众生虽不失。而常背此。圣人虽不取。而常履此。今议圣者所行所证之处故。此句为总。下多句为别。以别释总。则句句上皆有此句。
寂寥虚旷。不可以形名得。
深广不可测也。寂兮无声。寥兮无色。冲虚故深。旷大故广。故不可以形名求也。
微妙无相。不可以有心知。
微妙不可知也。有心知者。解心妄智不能及。
超群有以幽升。
非有也。群有者。三界二十五有。谓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无想。五净居。四禅。四空处。此二十五处。皆属有情所居。涅盘非有。故曰幽升。
量太虚而永久。
非无也。量比也。太虚常住。体无生灭。道亦如之。故曰永久。
随之弗得其踪。迎之罔眺其首。
弗不也。罔无也。眺见也。随顺者无踪迹可得。瞻迎者无端首可见。上句则得在於无得。下句见在於无见。无得者方能随顺。无见者乃曰瞻迎。妙在斯矣。
六趣不能摄其生。
即无生也。天人狱鬼修罗畜。此六是迷涂生趣。不能摄之。故无生曰道。
力负无以化其体。
无灭也。力负者。变化之力趋新舍故。故力莫大於无常。不能化真常之妙体故。
潢漭惚恍若存若往。
积水曰潢。水大曰漭。今但语其深广。惚恍者不定也。深广之体。欲言其有心色两亡。欲言其无幽灵常在。故若存若往。此显不可思议也。
五目不睹其容。二听不闻其响。
肉天慧法佛眼曰五目。左右二耳曰二听。理绝见闻。故不可睹听也。
冥冥(深也)窈窈。(远也)谁见谁晓。
谁何也。以何为见。以何晓了。
弥纶靡所不在。而独曳於有无之表。
弥纶者周徧义。靡无也。曳出也。徧无不在。而独出有无之外。上句则即一切法。下句离一切相也。然上诸句皆谈涅盘妙道。体本如是。文虽似重。义各有理。且别中初句离名相故。第二句绝知解故。三离常情故。四超断见故。五佛非新得故。六菩萨莫窥故。七八生灭难求[占*ㄆ]。九十存亡叵测故。十一十二见闻不及故。十三十四深远难穷故。十五随缘普周故。十六体常不变故。如是之义。皆语涅盘。诸佛既以八万四千尘劳。一一为门。即知有尘沙妙义。今且略谈十六句也。
△二明比量难求。然法相宗说有三量。一心真见道曰现量。相见道曰比量。比度不真故曰非量。今比之既难。用比则失。失乃成非。是故一切深义。并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唯现量者可证也。
然则(承上也)言之者失其真。
语言非是道。用言则失真。
知之者反其愚。
愚者昧也。道体常寂。如愚知解。非是道存。知失寂灭。
有之者乖其性。无之者伤其躯。
有无非正道。存之滞二边。故伤其躯。而乖其性。盖涅盘体。离此四故。四皆乖失。岂知见之比度也。非谓别有玄道不可四求。
△三示现量之所以。
所以(由比之不得故也)释迦掩室於摩竭。
释迦始成道。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七曰不说法。同掩室也。自受法乐故。或云思惟行因缘行故。今取前义。行满证圆。现量亲证。故无所说。七日之数。或云。一七二七。乃至七七。半年一年。但为见闻随机。故诸经各异。智论云。佛初成道五七日不说法。法华亦云。三七日中。思惟如是事等。
净名杜口於毗耶。
梵云维摩诘。此曰净名。杜默也。梵云毗耶离。此曰广严。即城名。昔维摩诘。与五千菩萨。在毗耶城室内。共谈不二法门。维摩默然无言。文殊赞曰。是真入不二法门。
须菩提唱无说以显道。释梵绝听而雨华。
大品经。须菩提於岩中晏坐。释梵雨华为供。善吉曰。空中何以雨华。天曰。我见尊者。善说般若波罗蜜。曰我於般若未曾说一字。天曰。尊者无说。我乃无闻。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波罗蜜。又复雨华。上所显者。初则果佛无说。次则菩萨无说。三则二乘无说。四则天人无说。是知证之则圣凡皆尔。背之则比度皆非。故引四事以证。广在诸经。
斯皆理为神御。故口以之而默。岂曰无辩。辩所不能言也。
神者不测之智也。御着控也。理当以智御。故口默也。岂为无辩。辩才不能及此矣。此结成唯现量可到。非比度可解。
△二引教推穷二。初引教明深。
经云真解脱者。
解脱是涅盘之一德。权教三乘。皆具解脱离缚之义。今一乘三德。简异於彼。故云真。举一即三故。但云解脱。
离於言数寂灭永安。
言诠数量不及。故曰离言数。生灭灭已故曰寂灭。真常不动故曰永安。上总。下别释。
无始无终。
释上寂灭义。即乐德。寂灭为乐故。